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010个
比亚迪在蛇年一开年便打出“王炸”。 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并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驾技术,其中天神之眼C首批上市21款车型,覆盖7万级到20万级,均将推出可实现包括高快领航、城市记忆领航等在内的高阶智驾功能,并将陆续交付。 次日,财联社记者走访了多家位于北京的比亚迪4S店。据多位销售人员表示,刚刚宣布智驾版上市,一上午前来咨询的顾客络绎不绝。 对比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版与此前对应车型官方指导价不难发现,除个别车型外,智驾版车型售价几无变化。这也意味着比亚迪此番推出的智驾产品,做到了“加量不加价”。 对比亚迪经销商而言,当下除密集接收智驾版车型订单外,“清库存”成为另一重要业务构成。 “现在店内有一款秦L DM-i智驾版的展车,但是还不能试驾。如果要试驾,还要等一个月左右。”一位王朝网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现在店内主要销售的还是老款车型。这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天刚刚调整了销售政策,秦PLUS DM-i价格下降了7000元,秦L DM-i价格下降了10000元。” 另一位海洋网的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店内有海狮07EV智驾版展车,但试驾同样要等一个月左右;而对于此次智驾版中价格最低、起售价6.98万元的海鸥,则需今年10月才能够交付。 “我们还没有收到降价的通知,并且现在也已经是比较低的价格了。公司还是给了我们一定清库存的时间。”该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 尽管还不能体验天神之眼的实际“功效”,但比亚迪作为头部车企,已经在行业掀起巨浪。在董事长王传福看来,对于智能驾驶的普及来说,仅仅有技术还不够,更需要的是“便宜的技术”。王传福表示,普及智驾最大的障碍是高昂的价格,目前汽车市场搭载智驾的车型动辄就是20万元以上,“智驾几乎就等于高价”。 “高昂的价格,导致2024年中国售出的车辆只有不到10%的有高阶智驾,而我国70%的汽车消费者都是购买20万元以下的车,这使得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智驾。”王传福表示。 在“智驾平权”下,比亚迪以“加量不加价”的方式掀起智驾“价格战”,再通过对老款车型的价格调整,以进一步加速销售。 比亚迪2024年全年累计销量突破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进入2025年,比亚迪1月销量约30.05万辆,同比增长49.16%。 在行业人士看来,由于比亚迪具备规模优势,随着大规模量产和供应商竞价,成本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比亚迪装机上车比任何一家智驾的规模都要大,那些以智驾为竞争力的新造车企业,接下来会面临比较艰难的局面。”上述行业人士评价道。 华龙证券研报表示,比亚迪等主流大厂“All in”智驾,或于2025年将高速领航功能下放至10万元级别车型。2024年1—9月,我国L2.5(高速领航)及以上智驾功能渗透率仅20.8%。在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的背景下,头部新能源车企加码智驾平权,2025年中高阶智驾功能有望加速向下普及。
受智能驾驶“价格战”预期升温,港股汽车股多数走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车企股价跌幅普遍超过6%。 截至发稿,吉利汽车(00175.HK)、小鹏汽车-W(009868.HK)、长城汽车(02333.HK)、理想汽车-W(02015.HK)分别下跌10.27%、7.68%、7.26%、6.44%。 注:汽车股的表现 这一波动背后,既有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竞争引发的行业格局,还有国际贸易政策突变的压力。 具体来看,比亚迪于2月10日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覆盖全系21款车型,包括售价仅7万元的海鸥车型,并喊出“加量不加价”策略,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沉至10万元以下市场。此举被市场视为“核弹级”行业变革,可能迫使其他车企跟进降价或加速技术投入,进而压缩利润空间。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更预测,未来2-3年智驾功能将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标配,加剧了市场对行业竞争格局剧变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汽车日前宣布,旗下全新B系列首款全球化车型零跑B10将于3月10日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基于基于全新LEAP3.5技术架构打造,定位略低于C10车型,预计售价将在10-15万元级别,不过依旧会搭载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月10日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并明确“无例外豁免”。同时,特朗普表示正考虑对汽车、芯片和药品等关键领域加征关税。这一政策引发市场对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尤其是汽车行业作为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中国车企(如吉利、长城)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和海外市场收缩的双重压力。 部分汽车零件股维持涨势 尽管汽车股整体受双重利空承压,但是部分汽车零件股维持涨势。比如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黑芝麻智能(02533.HK)均出现小幅上涨。 以舜宇光学科技为例,高盛发布研报称对舜宇光学的产品组合升级持积极看法。随着每辆车配备的摄像头数量不断增加,以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或自动驾驶(AD)功能,车载镜头产品的升级进程有望加速。而黑芝麻智能作为比亚迪的合作伙伴自然受益其中。 业内人士称智驾平权及智驾功能升级将成为大势所趋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起,智驾平权及智驾功能升级将成为大势所趋,高阶智驾渗透率将有望继续提升。产业链中传感器、域控制器等智驾相关硬件渗透率也将随之提升,智能驾驶产业链相关整车及零部件公司有望受益。 浙商证券2月9日研报预计,2025年智驾平权有望全速推进,10-20万价格带智驾车型销量有望从2024年的36万辆增长至2027年的410万辆,年复合增速达125%。
2月10日,比亚迪在“天神之眼 开创全民智驾时代”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布了其全面进军高阶智驾领域的决心和计划。 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比亚迪将致力于让智驾技术普及化,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而是覆盖到其全系列车型,包括10万元以下、10-20万元级以及20万元以上的各个车系和车型,如汉、唐、宋、海豹、海狮、海豚等。 王传福指出,当前智驾技术在汽车市场上的普及面临的最大障碍是高昂的价格。许多消费者因为价格原因,无法接触到先进的智驾技术,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和安全。为了打破这一壁垒,比亚迪推出了全民智驾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加速智驾技术的普及,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阶智驾带来的驾驶乐趣和安全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比亚迪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智驾系统——“天神之眼”。该系统分为三个版本,分别是天神之眼A-高阶智驾三激光版、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激光版,以及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三目版。这三个版本的系统将根据不同车型和品牌定位进行搭载。 据了解,比亚迪“天神之眼”的三个版本是按芯片选型分类的:天神之眼A:英伟达双OrinX,称为DiPilot 600;天神之眼B:英伟达单OrinX,称为DiPilot 300;天神之眼C:英伟达OrinN/地平线征程6M,称为DiPilot 100。 其中,天神之眼A版本将主要应用在比亚迪的仰望品牌上,作为比亚迪的高端品牌,仰望车型将配备最先进的智驾技术,以满足高端消费者对驾驶品质和智能化的极致追求。 天神之眼B版本则将主要应用在腾势品牌和比亚迪品牌的中高端车型上。这些车型在保持原有高品质的基础上,将融入更多智能化元素,提升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而天神之眼C版本则将搭载在比亚迪品牌的更广泛车型上,包括10万元以下的入门级车型。这意味着,即使是购买经济型车型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比亚迪带来的高阶智驾体验。 比亚迪的这一举措,无疑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全民智驾战略的实施,比亚迪不仅将智驾技术普及到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中,还推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进程。未来,随着比亚迪智驾系统的不断升级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全民智驾的时代已经到来。
得益于开源及较低算力需求等特点,横空出世的DeepSeek正在成为车圈新贵。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月8日至2月10日的短短三天内,已有包括吉利、奇瑞、东风及长城汽车等在内的近20家车企官宣已在智舱端或AI运营领域完成与DeepSeek的深度融合。 2月10日,一汽-大众宣布,其新媒体AI内容运营数字化平台已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据悉,一汽-大众新媒体AI内容运营数字化平台已在60多家经销商展开第一批试点,覆盖超1000个账号。 “大模型的应用确实会降低一线销售人员的工作强度,并在信息更为精准的同时,做到一定程度的降本。”有某合资品牌全球CEO坦言,大模型的应用在汽车产业将愈发普及。 不同于合资品牌的“后知后觉”及一汽-大众“另辟蹊径”的将DeepSeek接入营销端,对AI技术走势更为敏感的自主品牌则更快的在智舱端完成了与DeepSeek的深度融合。此前一日,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在深蓝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发布会上表示,深蓝车机系统DEEPALOS3.0即将接入DeepSeek,预计一季度开启深蓝所有车型升级推送。 “DeepSeek目前服务器的整体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准备做私有化的部署,即将在DEEPAL OS3.0接入DeepSeek私有化的部署。”邓承浩透露。 2月8日,东风汽车宣布,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大语言模型的接入工作,猛士、奕派、风神、纳米等自主品牌车型将于近期陆续搭载应用。其中,东风猛士917汽车智能座舱已完成DeepSeek-R1模型的接入,预计在2025年4月通过OTA更新。 “岚图的逍遥座舱已率先完成部署,并已经启动与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融合,预计2月14日通过OTA更新,且全新岚图梦想家将同步搭载。”据东风方面介绍,东风猛士917智能座舱也已接入DeepSeek-R1模型,计划在4月上海车展前通过OTA更新率先呈现给消费者;东风奕派同样已完成接入,后续将陆续推出相关应用升级。“此次接入后,车内语音交互将更加自然,场景理解能力更为智能,功能迭代速度也将大幅提升。” 不仅仅是东风,同一日加入DeepSeek阵营的还有长城汽车、智己汽车、广汽集团等。长城汽车CTO吴会肖在微博上发文宣布,DeepSeek的demo在长城汽车上已经跑通,CoffeeAgent已完成融合适配。智己汽车内部相关人士透露,其智能座舱已深度引入DeepSeek大模型,并与豆包、通义等大模型合作,通过深度联合训练,构建多场景插拔式AI矩阵平台。此外,smart智能座舱团队宣布完成自研AIAgent与DeepSeekR1大模型融合测试;宝骏汽车则宣布,其灵语智舱与DeepSeek大模型已完成深度融合,宝骏享境完成实车装载。未来,宝骏云海、宝骏悦也Plus等车型也将陆续通过OTA实现应用。 “DeepSeek有望对智能座舱带来催化,节约算力,提升座舱交互体验。”开源证券研报认为,汽车的智能座舱是AIAgent(人工智能代理)载体,DeepSeek-R1模型的接入有望带来更优的座舱交互体验,令智能座舱实现前所未有的功能提升,并有望孕育全新应用场景。同时该模型对算力的节约也让模型更容易在座舱端本地化部署,实现更优的体验。 值得留意的是,在DeepSeek大模型的催化下,过去一周汽车板块成为资本市场焦点。2月7日,吉利宣布其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完成深度融合,通过蒸馏训练优化车控与交互功能,在智能化概念催化下,吉利汽车的股价在5个交易日内飙升26%。作为汽车央企,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品牌岚图宣布与DeepSeek深度融合后,股价也一度冲高,涨幅甚至超过12%,随后回落。此外,比亚迪于今日发布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成为其最近股价飙涨的核心催化剂,该公司A股股票于2月6日涨停,成交额达114亿元;次日再涨5%,股价逼近历史新高。 “DeepSeek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远不止于短期股价波动。”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首先,AI技术的降本特性让高昂的智驾研发转变为可及性,传统车企借助DeepSeek的低成本高效能模型,可以迅速改进舒适性和安全性,形成技术优势,尤其是在智能座舱的技术革新上;其次,智驾技术平权的趋势将颠覆市场竞争格局,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第三,资本逻辑转向——从“硬件估值”到“软件溢价”,DeepSeek驱动下的智能化转型正在重新定义车企的盈利模式。“车企纷纷搭载DeepSeek的快车,除了为自家的产品增加噱头,DeepSeek也确确实实可以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数字转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沙特王储本·萨勒曼正式将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KAEC)内的汽车制造中心命名为“萨勒曼国王汽车集群”(King Salman Automotive Cluster)。 该集群将成为沙特汽车产业的关键枢纽,为本土及国际企业提供设立办公总部及制造生产基地的空间。 目前,沙特首个本土电动车品牌Ceer、沙特主权基金PIF投资的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Motors等知名品牌,已成为该集群的重要成员。 此外,该集群还将承载多个PIF与一些全球制造商的合资项目,包括与现代汽车合作建立的高度自动化本地汽车生产工厂,以及与倍耐力(Pirelli)合作设立的轮胎制造厂。 “萨勒曼国王汽车集群”将加速本地制造能力建设,促进研发,优化供应链,使其更加高效地服务区域及国际市场。该项目还将为私营部门创造大量投资机会,促进沙特新兴产业的成长,是沙特经济多元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报道,预计到2035年,该集群内企业的累计GDP贡献将达92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245亿美元)。 该集群所在的KAEC坐落于红海沿岸,与麦加—麦地那高速铁路直接相连。占地约185平方公里,包括KAEC经济特区、KAEC工业谷、阿卜杜拉国王港以及住宅和教育区等多个区域。同时,KAEC拥有百余家知名国际和本土投资者,如辉瑞、Johnson Controls、道达尔、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Masdar)等。 KAEC完备的基础设施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巨大优势,促进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合作,增强供应商、投资者及合作伙伴间的协作。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2月9日在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表示,长安汽车今年开始将在10万级别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将AEB避撞速度提升至135km/h。近期还将推出阿维塔07pro+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能驾驶和鸿蒙系统等。 激光雷达应用领域广阔,作为关键的传感器设备之一,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持续渗透,需求不断增长。申万宏源证券指出,随着激光雷达产品价格快速下探到千元级别,激光雷达有望作为自动驾驶的“安全件”大幅提升配置率。激光雷达头部玩家均有面向机器人方向产品布局,远期放量空间进一步打开。近期激光雷达产业变化较多,2025年将是整个智驾包括激光雷达的关键一年,核心关键点在于降价至千元机上量+机器人场景落地。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奥比中光 表示,面向包括人形机器人、机器狗在内的各类型机器人,公司可提供单目/双目结构光、激光雷达、iToF等全技术路线3D视觉传感器和视觉感知方案。 永新光学 的激光雷达光学元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无人驾驶、ADAS、服务型机器人、智慧城市、低空飞行器等场景。
近日,有消息称有车主驾驶小米SU7驶过坑洼路段后出现了断轴情况。小米汽车9日表示,针对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小米汽车相关谣言,郑重澄清,经查完全不存在所谓“断轴”情况。 小米汽车今日在官方微博上表示,针对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小米汽车相关谣言,我们郑重澄清,经查完全不存在所谓“断轴”情况,并将我们了解的信息同步如下: 事发时间25年1月30日10点56分,涉事车辆在淮安盱眙一乡村公路上,驾驶员以约70km/h的车速高速过路面(该路段悬挂提醒20km/h限速的标识)。 行至某一破损/坑洼路面,因前述不当驾驶行为,车身部位冲击凹坑边缘,导致车辆右后侧轮胎、轮毂、悬架等部位在冲击后受损。 当日11点19分,用户线上反馈发生事故,在用户授权下,400客服为其代报保险、安排了拖车救援服务。保险勘测员抵达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和保司相关流程提出让驾驶员做酒精检测,但驾驶员拒绝配合,而未能做检测。最终车主同意放弃向保险索赔自行承担本次事故全部损失费用,现场与保险公司签订《放弃赔偿声明》并记录留档。 2月6日,门店和工程团队去往事故现场实地考察,再结合车辆受损部位的痕迹, 推断用户车辆在该路况下严重超速行驶,同时车辆受到路坑边缘冲击下,轮胎异常受力后爆胎,而后冲击力直接传递到轮圈、摆臂上,导致摆臂受力过载后断裂,并非个别谣传断轴。 最终,车辆右后悬架损坏,空气弹簧滑出,车辆继续滑行,摆臂以及减振器等受到磨损。车辆检测结果为事故的外力受损,非产品质量问题。 事故发生之后,我们在持续同用户积极的沟通,包括沟通保司提供基础的保险理赔,我司也对车辆维修提出了合理的修理方案,相关方案未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我们鼓励大家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不实、甚至带有污蔑和诋毁的行为。我们也呼吁大家,驾驶车辆遵守道路交通法规,文明驾驶,不超速,不酒驾。
据彭博社报道,2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府宣布暂停对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联邦拨款,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实施的首批政策之一。此举旨在削减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同时减少美国政府在相关领域的支出。 根据美国交通部下属的联邦公路管理局于2月6日发布的一封信函,该局宣布暂停批准美国国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NEVI)计划的资金分配。该计划主要为在美国州际公路系统沿线增设充电网络提供资金支持。 美国交通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新计划将不会产生新的义务,但将继续履行现有承诺以避免干扰。美国交通部表示:“我们正在利用NEVI计划所赋予的独特权力,确保该计划高效有效地运作,并与当前美国交通部的政策和优先事项保持一致。” 此次决定直接影响了美国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资金。汽车制造商认为,充电网络是推动消费者接受电动汽车的关键因素。2021年,在美国前总统乔·拜登领导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两党基础设施法,其中包括NEVI计划。美国政府计划在五年内拨款50亿美元在各州安装充电桩,以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 然而,特朗普政府已将撤销美国前总统拜登的电动汽车支持政策,作为其经济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4年7月的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特朗普承诺“从第二任期第一天起结束电动汽车强制令”。另外,自特朗普就职以来,美国交通部还修改了拜登批准的严格的美国燃油经济性规定。 特朗普政府的充电网络暂停计划引发了广泛争议。代表电动汽车制造商和充电公司利益的团体敦促美国交通部,尽快重启价值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并减少美国各州及其企业的不确定性。 为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游说的美国电力驱动运输协会(EDTA)表示,美国各州和企业已经根据NEVI计划进行了投资,并呼吁特朗普政府撤销这一决定。EDTA的总裁Genevieve Cullen表示,NEVI计划是促进美国创新、国内投资和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先进能源联盟董事总经理Ryan Gallentine在一份电邮声明中表示,充电网络暂停计划“给美国各州和私营企业投资的数十亿美元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资金正用于支持美国公路交通网络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也加入了美国政府效率团队。特斯拉拥有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但该公司在这一政策变化中可能面临重大挑战。
2024年L2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已达55.7%,2025年即将迎来普及,特别是比亚迪代表的平价整车厂入局有望继续推升行业渗透率,智驾平权时代有望到来。此外,我们看到了DeepSeek等国产AI大模型技术的崛起,国内智驾技术也有望迎来突破。江淮汽车联合华为研发的尊界S800是国内第一款L3架构的车型,《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提出L3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个人乘用车可以附条件上路,此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起实施,L3级自动驾驶在中国即将落地。 L2加速普及,L3有望首次落地 作为本轮汽车产业革命的下半场,L2智驾正在普及,领先车企有望在2025年率先进入L3阶段。领先车企进入L2+阶段,比亚迪正致力于普及L2+,计划将其下放至10-20万元级车型中。随着L2+的普及,L3有望成为下一个车企竞争的焦点目前国内已有10家车企获得L3道路测试牌照。政策上,2024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是中国首个针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国家标准,为L3自动驾驶的商用化提供了技术依据。地方上,北京、武汉发布自动驾驶相关条例推动L3在2025年落地。 商用车或将优先受益高阶智驾 商用车(如货车、物流车、港口卡车)的运营路线相对固定,主要集中于高速公路、港口、矿山等场景,交通复杂度低、可控性强,更易于高阶自动驾驶落地。政策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51个城市已推出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支持开展商业化应用试点。华为在商用车自动驾驶上有所布局,与中重型卡车龙头一汽解放合作的自动驾驶产品应用在L4 低速场景,预计将在2025 年年底量产应用。2025年1月27日直播中,余承东建议长途货车配备高阶智驾,以降低司机因疲劳驾驶造成事故的概率。 L3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带动智驾质变 L3级自动驾驶的质变在于驾驶主体以及责任划分。特定条件下驾驶员可以脱离驾驶任务,由系统接管,车企或将承担L3事故责任。目前,特斯拉、华为、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推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车辆具备独立判断行驶条件与自动变道超车等能力,可根据导航自动行驶,已经可以满足L3的主要功能要求,但在法律意义上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L3。这些系统并不允许用户完全离开驾驶,且发生事故后责任主体仍然为用户。从已经落地L3的车企奔驰看,未来车企或将承担L3系统接管时发生的事故责任。奔驰S级与EQS搭载的L3系统DRIVE PILOT系统已于2023年获得美国内华达州的上路批准,奔驰承诺,在符合条件下启动L3功能时,若发生事故,将由奔驰承担责任。 L3首发落地高端市场,助力尊界S800实现超豪华突破 尊界S800首发搭载L3自动驾驶架构,作为鸿蒙智行的高端代表作,有望成为国内首批L3级自动驾驶车型。类比于奔驰将L3率先落地在高端品牌S级与EQS上,我们预计未来L3将率先搭载在尊界S800这样的国产高端车型中,并助力国内品牌实现超豪华市场突破。尊界S800首发华为第二代途灵龙行平台,实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域控的“三智”融合。尊界S800的推出,有望从3个方 面填补国产品牌在超豪华市场的空白:1)百万级豪车价格区间,尊界S800预售价100-150万,对标劳斯莱斯、迈巴赫S级;2)豪华轿车定位,当前国产豪华车在轿车领域几乎空白;3)先进智驾技术。 相关标的 智驾整车厂:江淮汽车、赛力斯、比亚迪、上汽集团、北汽蓝谷、长安汽车等;自动驾驶:德赛西威、经纬恒润、博实结、中科创达、四维图新、华阳集团、虹软科技、道通科技、速腾聚创(港股)、地平线机器人(港股)、黑芝麻智能(港股)、耐世特(港股)等。 光学相关:宇瞳光学、舜宇光学、比亚迪电子、中润光学、思特威、韦尔股份等 风险提示 技术风险、供应风险、项目投产不及预期、市场风险、第三方调研数据样本选择不具备代表性。
网约车市场从来不缺故事。 2024年,网约车市场似乎成为一个矛盾体,一边是走过“最惨的一年”,清退、跑路、价格战此起彼伏,另一边却是久违的资本热潮,嘀嗒出行、如祺出行先后上市,曹操出行冲击港股IPO,活力集团和威盛时代先后递交招股书,冲击港股主板上市。 行业大洗牌之下,机会却依然存在。玩家高速淘汰,市场竞争白热化状态之下,一超多强格局难以撼动。还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是“最惨的一年”,网约车行业订单量却是大幅上涨,市场的故事依旧讲述得绘声绘色。 2025年会好吗?这或许是我们对网约车市场最期待的问题。业内玩家们也各怀心思,中小型企业继续完善细分市场,试图站稳脚跟。中大型平台企业,则寄希望市场奇点的来临,期待自动驾驶的到来,等待新的技术革命,以求新的突破。 不过,2025年大家都逃不过的,或许依旧是流量争夺战。抖音已经开启打车服务,作为超级流量入口,行业的不确定性再度增加。或许,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资本热潮掀开网约车市场新活力 2024年,网约车市场迎来了久违的资本热潮,成为行业的一大亮点。 从嘀嗒和如祺的成功上市,到曹操出行冲击港股IPO,再到年底活力集团(伙力出行)和威盛时代(365约车)递交招股书,网约车这一风口逐渐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各大平台上市的路径也不一而同,不过这轮上市潮的背后,折射出各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与市场图景。 “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当属嘀嗒出行。嘀嗒出行于2024年6月28日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虽为第一股,不过其上市过程前后也历时4年时间,期间经历了多次准备和调整。嘀嗒出行成功上市,与其差异化的策略密不可分,专注于顺风车业务,让嘀嗒出行注册用户达到3.68亿,私家车认证车主达到1770万名,稳居顺风车市场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嘀嗒出行是众多平台中极少数能实现盈利的企业,2021年到2023年,其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0.85亿元及2.26亿元。 如祺出行则在2024年6月24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并于7月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和嘀嗒出行有些不同,如祺出行上市过程较为顺利,凭借其在大湾区的市场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数据显示,2023年的交易额计,如祺出行服务在大湾区排名第二。此外,如祺出行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也有布局,是行业内自动驾驶运营科技的领先者。 曹操出行于2024年4月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并于10月30日晚更新了招股书。曹操出行在网约车市场中排名靠前,按GTV(总交易价值)计算,2021-2023年,曹操出行一直位列中国网约车平台前三名。曹操出行还通过定制数万辆网约车曹操60和枫叶80V车型,在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若非2024年下半年活力集团和威盛时代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网约车市场或许还不会引发太多关注,这也意味着中小型网约车平台在资本市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力集团2024年10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这是公司首次递交上市申请。其上市旨在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进一步拓展业务和提升市场份额。 活力集团旗下的伙力出行以“伙力专车”为主要业务,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其业务模式注重通过聚合平台获取订单,未来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活力集团的核心业务是航班管家,其业务模式从2009年创立时的实时航班信息,逐步扩展到住宿预订、机票预订、高铁管家等多元化服务。2015年,活力集团上线网约车业务伙力出行,进一步完善了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的布局。如今,航班管家、高铁管家和伙力出行共同组成了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市场,公司在其中排名第二。 威盛时代2024年11月13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其上市计划旨在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和提升市场份额。 威盛时代则起家于2012年创立的出行365平台,主要业务包括城际道路客运服务及城市内网约车服务,其主打品牌为365约车。2018年,威盛时代进入网约车市场,推出365约车。2023年,威盛时代客运服务等收入仅一个多亿,而网约车收入超过10亿元。如果不是网约车业务,威盛时代的规模可能很难有底气冲击港股上市。 不过,365约车高度依赖高德平台,通过高德产生的总交易额(GTV)占公司网约车服务业务总GTV的89.5%。另外,公司虽然营收增长较快,但仍未实现盈利。 从各大网约车平台上市热潮中,也让我们看到网约车市场展示出的新活力。网约车作为新时代出行的代表,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我国网约车市场规模一发不可收拾,分别为2453亿元、2687亿元、2988亿元、3263亿元和3606亿元,展现出了一路向上的强劲走势。2024年,网约车市场的资本热潮不仅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也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奠定了基础。 根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预计到2024年,我国网约车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984亿元,同比增长10%。这意味着,网约车行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热潮,市场仍然存在巨大潜力,未来也会继续吸引不少投资者的目光。 行业大洗牌,一超多强格局难以撼动 2024年,网约车行业迎来了剧烈的变革,资本热潮的涌入并未掩盖市场的深度洗牌。 尽管市场规模仍在增长,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格局逐渐清晰且难以撼动。这一年,网约车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2024年,网约车市场的洗牌速度明显加快。盖世汽车根据各大公开信息统计显示,2024年以来,全国各地被注销的网约车平台将近200个,其中超过半数因不具备服务能力而被迫出局。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网约车相关企业1.02万家,2024年相关企业注册量达771家,较2023年有所下滑。这也说明,尽管市场仍有吸引力,但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监管的加强,使得新进入者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网约车行业发展的早期,市场曾经历过一段“黄金时期”,平台通过补贴吸引司机和乘客,大量无资质的运力方通过租赁牌照入驻聚合平台,行业呈现快速扩张的态势。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24年,网约车月订单量从此前的六七亿单增长至10亿单左右,但订单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反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消费降级、行业内卷严重、市场竞争白热化,这些都是网约车行业面临的挑战。随着行业规范化进程的加速,不具备线下服务能力的平台被撤销“地证”,从行业清退,这种从源头进行治理的方式无疑将加速行业洗牌。2025年开年,河南周口、广东河源等地已经开始新一轮的清退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约车行业玩家加速出清,虽然对部分从业者造成了冲击,但是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网约车行业人士张锋(化名)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网约车行业的“一超多强众小”格局在2024年依然稳固。 滴滴出行凭借其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滴滴通过集中调度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提供了更稳定的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2024年,滴滴出行聚焦主业,通过降本增效实现扭亏为盈,其GTV(总交易价值)持续增长。 除了滴滴这一超级霸主之外,曹操出行、T3出行、如祺出行等二线品牌也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属于一超多强格局中的“多强”。 曹操出行在IPO招股书中中明确共识,2021年-2023年一直位列中国网约车平台前三名。T3出行则通过与华为云合作,深化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如祺出行背靠广汽集团,其交易额和渗透率仅次于滴滴。 这些二线品牌通过差异化服务,试图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即便如此,它们与头部平台相比,在业务量和市场份额上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现阶段也难以超越。例如,“排名前三”的曹操出行,2023年的市场份额仅为4.79%。 一超多强之外,还有“众小”企业。这些小型网约车公司,放在数千亿元规模的网约车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2024年就计划上市的两家企业,虽然在资本市场引发了一波关注度,但是规模却并不大。365约车,2023年网约车收入超10亿元的体量,可能很难排进行业前十。另外,伙力出行的年收入更是只有几百万元。 小型网约车平台大多依附于网约车聚合平台,并且进行深度绑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365约车对高德平台的依赖度超过90%。从势力格局上划分,可以将其划归至高德等网约车聚合平台身后,合并后在行业中占领一席之地。 流量争夺战加剧,2025集体等待市场曙光 2025年刚开局,网约车行业就迎来了新的变数。 在各家平台火热争夺春节运力时,抖音正式上线了“打车”服务,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万亿规模的网约车市场。抖音入局,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新的出行选择,也为网约车行业带来了新的变数。 “抖音其实很早就开始布局网约车市场。”张锋透露,有资料显示,2019年之时,抖音就开放平台,允许出行服务商入驻。不过,那时候抖音打车功能还不是很完善,用户也无法直接通过抖音平台打车,只能以广告的形势引流至服务商端口。 而今,形势已经大有不同。抖音打车入口位于“抖音钱包”内,目前接入了搞的打车。抖音在出行领域的布局,也意味着其正以聚合平台的模式,正式切入网约车市场。 为何说抖音的加入,会为网约车行业带来新变化?抖音入局无疑加剧了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抖音拥有近5亿活跃用户,打车服务作为高频刚需场景,能将平台流量与用户日常出行需求紧密绑定,实现流量的高效转化。 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网约车平台还是聚合平台,都被流量所左右,焦虑感日益增长。当打车订单增速无法赶上司机运力的增幅时,打破原有边界,寻找到增量订单,追寻新流量,成为了2025年各家网约车平台或聚合平台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2025年春节前夕,就有不少网约车平台开启一轮调价,其背后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获取更多的增量下沉用户。这些下沉用户的主力,就是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所覆盖的60、70后群体以及四五六线城市用户群体,这正是网约车市场尚未充分渗透的部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让这部分老龄用户群体习惯使用网约车,或许会成为2025年甚至往后几年网约车平台以及聚合平台们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总体来看,网约车月订单量从此前几年的六七亿单左右,增长至最近几个月的10亿单上下。不过,总量乐观背后,依然是挤压式的增长和结构性的过剩。服务价格和平均单量的下滑,导致网约车市场对平台和司机的淘汰率提升。 可见,网约车市场已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整理期。要想突破这些瓶颈,让行业走出内卷旋涡、重新获得高质量的增长,短期看存量运营,长期看技术增量。 无人驾驶网约车RobotTaxi或将成为网约车行业的下一次技术革命。目前,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已经在武汉试运营多时。特斯拉、滴滴、如祺等同样是这个赛道的深度布局者,都在为此做准备。 将来,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运力在网约车市场中占到一定比例,且向市场证明了技术派的整体运营效率超越现存模式,那便是网约车市场的奇点时刻。 2025年,网约车市场将在流量争夺和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如张锋所言,“无论是网约车平台还是聚合平台,都需要在流量和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