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010个
据路透社报道,8月5日,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下调了对英国2024年新车销量的预测,称电动汽车私人零售市场的需求疲软是一个首要问题。 根据SMMT最新的预期,英国今年的新车销量预计为197万辆,低于此前预测的198万辆,并将纯电动汽车的年度市场份额预期从此前的19.8%下调至18.5%。 SMMT的最新注册量数据显示,上个月,英国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2.5%,至147,517辆,已经连续24个月实现增长,也是2020年以来最好的7月单月表现。 其中,私人零售市场的需求同比下跌11.1%至53,356辆。截至今年7月份,英国汽车市场的私人零售需求已经连续下跌十个月。SMMT首席执行官Mike Hawes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尽管制造商提供了慷慨的折扣,但私人零售需求(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疲软仍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7月份,英国电动化汽车的需求超过整体汽车市场的需求,注册量占比为42%。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注册量为21,446辆,同比增长31.4%,市场份额达到14.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注册量为13,149辆,同比增加12.4%,市场份额为8.9%;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同比上涨18.8%至27,335辆,市场份额达到18.5%。 今年1-7月,英国新车注册量同比增加5.5%至1,154,280辆。其中,私人市场的需求同比下跌近12%;车队的新车注册量同比上涨21%,为691,929辆。就前七个月的注册量来看,纯电动汽车的注册量占整体新车注册量的16.8%。 SMMT表示,“对于汽车品牌来说,今年零排放汽车的注册量至少需要是年度总销量的22%,因此转型的步伐需要大幅加快。”但是,鉴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这种更快的转型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
据外媒报道,慕尼黑研究机构Ifo Institute表示,由于包括大众集团在内的汽车制造商降低了高成本工厂的产量,德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降至约78%,比长期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超过43%的受访者抱怨订单不足,而今年4月份,这一比例为29%。 8月5日,Ifo公布,德国汽车行业的商业预期从今年6月的“-9.5点”下滑至今年7月的“-18.3点”。过去几周,多家德国汽车制造商都公布了表现不佳的季度财务报告。 Ifo的Anita Wölfl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德国汽车行业正进一步陷入危机。未来几个月,情况可能不会出现明显改善。” 在斥资数十亿欧元提升电动汽车技术后,德国汽车行业正面临电动汽车需求下降的问题,同时也面临来自中国市场的压力。 由于电动汽车销量下降,包括大众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内的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业绩疲软,德国汽车制造商对其汽车行业的前景也越来越迷茫。 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的营业利润率降至6.3%,低于去年同期的7.3%,其中其核心大众品牌今年上半年的营业利润率降至5%,而高端品牌奥迪的营业利润率则受到供应链瓶颈的冲击。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60.87亿欧元,同比下降20%;同期销量下降了6%,其中电动汽车销量下降了17%。今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14.6%,至56.56亿欧元。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还下调了其全年利润率预期区间的上限,而大众集团则承诺将进行更大幅度的成本削减以应对市场销量下滑。
一场原定时长120分钟的发布会,结束时已“拖堂”至165分钟,其中“享界环节”既充斥足量干货,亦包含华为、北汽、宁德时代三方对于此次合作的新定义。 8月6日,“鸿蒙智行享界S9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在京举办,后者正是享界品牌的智选车模式合作方之一——北汽的大本营。“享界S9 Max为39.98万元,享界S9 Ultra为44.98万元。”相较此前公布的“45-55万元”预售价,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公布的享界S9最终起售价降低了超5万元。“享界S9是鸿蒙智行首款豪华旗舰轿车,与问界M9共同组成双9旗舰。享界S9全方位重塑豪华体验,新车发布即上市,上市即上量,上量即海量。”余承东表示。 除享界S9价格外,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与宁德时代董事长、CEO曾毓群的站台,以及余承东对于ADS 3.0的“大嘴式”发言成为另外两大看点。 在问界M7、问界M9持续热销的背景下,由华为与北汽联合打造的“第三界”——享界被业界视为检验智选车模式“自我张力”的最佳试金石。一方面,享界S9是目前鸿蒙智行定位最高的旗舰轿车,且被与“行政级”关联;另一方面,享界背后合作模式的诞生与问界、智界有所不同,前者为Hi模式升级而来,华为与北汽之间的合作关系被置于“放大镜”下便不足为奇。 “多年来与奔驰等品牌的合作,使得北汽在高端豪华车的设计、制造、品控、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承东认为,前述经验对于首次尝试40万级豪华轿车的鸿蒙智行而言非常重要,这一合作伙伴有着不一样的特殊性。 在张建勇看来,作为最早与华为在智能化领域合作的主机厂之一,双方的合作亦有不同之处。“北汽和华为是名副其实的挚友,(虽然)余总的朋友有点多。从2017年到今天的八年间,我们以两个奋斗者伙伴、一部世界级好车为愿景,为世界汽车工业带来独属于中国的智能整车开发流程。”张建勇直言,此次与华为合作是以核心战略、第一优先战略的高度,集聚北汽整车研发、生产、零部件等全产业链优势资源,“ALL IN享界S9。” “华为强的是数字化(数),北汽物理强的是造车经验(理),宁德时代强项是电化学技术(化)。三家联合就成了:用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另一位站台的“大佬”曾毓群则表达的更为“生动”。 作为ADS 3.0的首发车型,享界S9被视为与特斯拉FSD正面竞争的开端。余承东宣布,在享界S9之后,问界M5、问界M7、问界M9及智界S7将于9月起陆续升级ADS 3.0。 同时,余承东谈及了对于FSD的看法,在抛出“华为智驾有信心干翻对手”的观点后,余承东今日表示,“特斯拉FSD的上限很高,但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它的下限很低。”
华为举行鸿蒙智行享界 S9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带来了全景智慧旗舰轿车享界 S9、问界新M7 Pro和华为nova Flip、MatePad Pro 12.2英寸、全新MatePad Air、华为毕昇激光打印机 X1系列、FreeBuds 6i、WATCH FIT 3和智慧屏S5 Pro等多款全场景智慧新品。 其中,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发布了华为与北汽合作的享界S9系列,共有Max版和Ultra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39.98万元和44.98万元。 记者了解到,享界S9首销即刻开始下定,48小时内确认订单即可参与先享计划,并在8月7日开启交付首批交付。 日前,《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了多家华为鸿蒙智行门店,发现看车的用户以中年男性为主,下定的车主基本都是问界的老车主。 订单开启排队模式,多为增购 根据记者此前的报道,享界S9早在7月初就已经在华为官方直营店进行展出。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了位于深圳的多家华为鸿蒙智行门店,其中既包含经销商门店,也包含华为直营门店。 经销商门店的销售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享界S9的展出是巡回式的,并不是所有的门店都有展车,本店估计要到8月中旬展车才能到位。” 直营门店的销售则称,享界S9早在7月份就已经开启了预定,现在已经开始排队了,下定的车主基本都是问界的老车主。“具体交付时间,我也不清楚。” 根据《科创板日报》记者观察,基本没有带着小朋友看车的消费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门店销售告诉记者:“享界S9的定位是豪华级行政轿车,多用于商务接待,家庭用车的话,问界M9更适合。” 看车的用户中,还有一名年龄在2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对记者表示,家里经营工厂,过来替家里人看看接待用的行政轿车。“家里已经有了很多燃油车,他们对新能源车、智能驾驶之类的也不懂,但家里都是用的华为产品,而且买了车也主要是我接待客户。” 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介绍,享界S9系列搭载192线激光雷达,检出距离可达250m,拥有5E FLOPS学习训练算力,全场景全天候智能硬件感知系统,首发搭载HUAWEI ADS 3.0智驾,后续问界M9也将会升级到该版本的智能驾驶。 尽管享界S9与问界M9的车型定位不同,但仍经常被前来看车的用户拿来与问界M9对比。一位前来体验的顾客表示:“享界S9没有投影灯和电动门,少了一些豪华感。另外就是首批只有纯电版,续航方面也是个问题,后续如果上了增程版,我可能考虑。” 社交平台上,有车主晒出了自己预定享界S9 Ultra的订单,他表示:“我自己是问界M9的用户,看过奥迪A8,感觉有点失望。可能是我已经习惯了问界M9的智能座舱。” 华为首款纯电豪华轿车,能否冲击BBA? 在享界S9之前,华为鸿蒙智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S7同样也是一款纯电轿车,但其销量并未达到预期。 记者在走访华为鸿蒙智行门店时,门店销售告诉记者:“目前智界S7以现货销售为主,现在预定交付时间我们也不确定。” 根据鸿蒙智行官方数据,6月智界S7仅交付2,995辆,较4月下跌了34.1%,智界S7在二次上市后经历了高开低走。 7月15日,余承东在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时称:“智界S7是个非常好的产品,但是卖得并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营销能力还是有比较大的空缺,而且智界的品牌还没有构筑起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智界品牌的宣发投入和力度,确实不及问界品牌的百分之一,“说到底,奇瑞和华为双方对于智界S7的投入都不够。” 实际上,享界S9并非是华为与北汽蓝谷的首款合作车型。此前华为与北汽新能源旗下主打高端的品牌极狐合作,推出的阿尔法系列车型,销量并不如预期。 根据北汽蓝谷发布的销量公告,4月旗下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量2882辆,去年同期为4768辆,同比下跌39.56%;今年累计销量13004辆,同比下跌34.59%。 从最近享界S9布前华为和北汽的一系列动作看,显然双方吸取了此前的教训,前者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后者更是将享界提升到了集团策略高度。 自5月31日享界S9开启预售以来,余承东不仅在鸿蒙智行门店亲自带货,还邀请了包括黄晓明、高叶在内的多位明星和网红宣传造势。 8月6日的发布会上,华为方面还邀请了北汽集团新董事长张建勇,他表示,集团内部将享界S9作为核心战略,提升到第一高度,All in 享界S9。 种种迹象表明,华为和北汽试图让享界在豪华轿车市场复制问界M9的“爆款”路径。 根据余承东的说法,享界S9的对标车型是奔驰S级、宝马7系与奥迪A8的D级豪华轿车市场。 此前蔚来汽车也一直在冲击这一市场,推出了蔚来ET7车型。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1-6月,蔚来高端纯电轿车ET7的累计销量为3320辆,蔚来创始人李斌大呼:“高端纯电不好做。” 根据杰兰路此前统计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数据,华为鸿蒙智行的问界系车型中,有超过90%以上的车型为增程车型,纯电车型占比仅为7%。 有汽车行业从业者认为,考虑到补能依赖度方面的问题,同一车型的纯电版本销量普遍都会明显低于增程式或插混。 显然,纯电版的享界S9要想复制问界M9的销量成绩,并成功打破BBA在豪华行政轿车市场垄断,还有不少挑战。 记者从懂车帝统计的2024年半年销量榜中看到,售价在40万以上的中大型轿车中还没有一辆新能源车型进入榜单前五,排名靠前的反而是宝马5系、奥迪A6以及奔驰E系列。 该名从业者还认为,中大型轿车近一年的销量占比维持在9%—11%之间,享界要直接面对的不是BBA的“56E”,而是卖到20万以内的比亚迪汉,和刚刚改款减价的极氪001,两者半年以来的销量均在5.4万辆以上。
曾经公开炮轰广告主“竟敢拿钱来勒索我”的马斯克,又碰到了新的状况:由于他本人对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支持,消费者开始迁怒于特斯拉品牌。 当地时间周二,拥有6.2万名员工和全欧4700家门店的德国连锁连锁药店Dirk Rossmann GmbH发表声明宣布, 鉴于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对特朗普的支持,公司将停止采购这家公司的电动车。 这家零售商的管理委员会发言人、创始人的儿子Raoul Rossmann在声明中表示:“埃隆·马斯克毫不掩饰他对特朗普的支持,而特朗普一再宣称气候变化只是个骗局——这种态度与特斯拉生产电动汽车为环保做贡献的使命形成鲜明对比。” (来源:公司官网) 基于这个原因,这家德国连锁店将停止为公司的车队采购特斯拉汽车。公司表示,基于资源保护的原因,公司将继续使用已经购买的特斯拉汽车,后续订单将交给其他的汽车供应商。这家公司在声明中没有透露车队的大致规模,以及目前保有多少辆特斯拉电动车。 在上个月特朗普遭遇暗杀未遂事件后, 马斯克第一时间公开背书特朗普,并爽快掏出支票簿开始捐款。 虽然具体的数字肯定低于传闻中“每月4500万美元”,但金额应该少不了,足以经常让特朗普挂念在嘴边。 特朗普:我支持电动车...因为马斯克 在上周末的佐治亚州竞选集会上, 特朗普对人群说他“支持电动车”,而且“必须这么做”,因为“埃隆非常强烈地支持我,所以我别无选择。” 随后他也进一步澄清称,他支持的是让电动车成为更大汽车行业的一小部分,并抨击了拜登的电动车补贴和产业政策。 特朗普说:“ 我对埃隆说,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电动车,所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将取消(拜登的)这项政策。 有些人想要汽油车,有些人想要混合动力汽车,也有些人喜欢电动车。” 花絮:特朗普获赠Cybertruck 在美国当地时间周一下午的直播中,特朗普与争议网红、游戏主播阿丁·罗斯(Adin Ross)共同出镜,这次的直播也因为特斯拉Cybertruck引发热议。 视频显示,阿丁·罗斯将一辆特朗普主题Cybertruck开到海湖庄园,两边车门贴着特朗普遇刺后的现场照片,引擎盖上印着特朗普的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 似乎是不能带着特朗普开车出门兜风,随后两人就坐在Cybertruck的前排一起听歌。 根据报道,罗斯当场将这辆车以及一块劳力士手表送给了特朗普。 在直播结束前,心情大好的特朗普还就着他的知名出场音乐“YMCA”跳起了舞蹈。 这两件礼物也惹出了麻烦。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单个选举周期内的个人捐款和实物捐赠限额为3300美元,所以不论是劳力士手表还是Cybertruck都远远超过这个数。 特朗普竞选阵营的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表示,竞选团队将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提交一份咨询意见,以寻求如何处理这些礼物的指导。
退市、停产、项目暂缓、IPO终止……虽然当下我国电池新能源赛道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但不容置疑的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持续亮眼,新型储能装机数据快速飙升,能源变革确定性下,无论生态如何演变,电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脚步始终向前。 从官宣的新项目来看,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投资扩产新项目32个,其中有28个公布投资金额,共计809.07亿元。 从投资主体来看,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中再现头部企业大手笔投资,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从投资金额来看,百亿级项目有2个,50-100亿投资的有2个,10-50亿的17个,1-10亿的7个。从项目内容来看,7月,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中,电池领域依然占据大头,电池材料项目在去年大扩产后,布局越来越少,7月统计在内的仅有4个。此外,7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出海脚步依然坚定,涉及5大项目。 储能赛道难上加难 大洗牌下需轻踩油门 “十四五是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启高比例、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期,十五五就是以可再生能源推动实现碳达峰的决胜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赵勇强在2024中国(无锡)钠电池产业生态圈企业家峰会上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进行了预测:2025年前可再生能源大范围增量替代化石能源;2025-2030年期间将全面增量替代;2030-2050年期间全面大规模替代;2050-2060年期间将全领域深度替代。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势推动下,新型储能发展提速。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从应用场景看,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占比45.3%,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占比42.8%,其他应用场景占比11.9%。 从新型储能技术路线来看,过去几年成本都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带来的价格战也在持续下探。今年以来,储能系统价格已相继走过0.6元/Wh、0.5元/Wh,近日开标的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135MW/540MWh电化学储能工程2个标段直流侧采购项目中,浙江卧龙储能及中车株洲所的中标价格更低,分别为0.455元/Wh和0.435元/Wh,这也显示出,储能产业链的价格已跌入0.4元/Wh时代。 价格战带来的低价竞争似乎已经超越了部分厂商的成本下降速度。 另从储能电芯来看,InfoLink相关数据显示,280Ah磷酸铁锂电芯自1月底均价0.42元/Wh降到7月底0.34元/Wh,最低价跌至0.29元/Wh;314Ah电芯月均价略高于280Ah电芯0.01-0.02元/Wh,但价差正在缩小,为了推动314Ah储能电芯迅速抢占市场,有的314Ah电芯报价和280Ah持平,甚至略低于280Ah。 “竞争有良性的,是打价格战还是打价值战?”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强调,一分钱一分货,材料也好、电芯也好、车也好,不能触及品质、安全底线。 针对上述情况,业内人士分析,储能行业正处于大洗牌阶段,对于身处其中的玩家来说,要想留在牌桌上,就得“轻踩油门,且行且观望”。仅靠简单的系统集装组成“手艺”并不长久,更重要的是通过深挖市场需求,寻找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产品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单位成本下行,获取更多利润。 另外,相对于国内的激烈竞争,海外储能市场正逐渐成为相关企业破圈的有力途径:7月内,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成功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容量高达7.8GWh;南都电源获法国某储能项目公司2.64亿元(不含税)采购合同;阿特斯连夺合计容量为1.2GWh的两个海外储能订单;科陆电子将为一家美国电池储能企业提供约600MWh的集装箱式电池储能系统…… 海外市场遭遇逆风 大出海时代需做好功课 海外储能市场强势拿单的同时,我国动力电池海外装车份额也在迅速扩大。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1月-5月,全球(不含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EV、PHEV、HEV)电池总用量约为130.0GWh,较去年同期增长13.1%。其中,共有5家中国企业上榜全球(不含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中创新航、欣旺达。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位居TOP1,比亚迪继续保持高增长,逐渐威胁到日韩企业排名,孚能科技装车量同比增速同样翻倍,中创新航发力迅猛,装车量同比增速达602%,欣旺达稳坐第十位。 这一边,我国电池新能源企业狂扫海外市场,另一边,出口市场“逆风”更加强劲。继美国对我国新能源企业采取强硬的贸易保护措施,将我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列入加征关税清单后,7月5日,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又正式生效,临时反补贴税率最高达37.6%。 研究机构EVTank在《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出海战略研究报告(2024年)》中分析,未来中国锂电产业国际化发展,将逐步由贸易为主变成海外投资本地化发展为主,逐步由出口转变为出海。 从7月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新投资扩产项目来看,分别有3大电池项目,2大材料项目官宣“出海”。 具体来看,亿纬锂能计划不超32.77亿元在马来西亚投建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珠海冠宇拟不超20亿元在马来西亚投建冠宇电池新能源项目;欣旺达规划不超20亿元在越南投建越南锂威消费类锂电池工厂项目;中科星城拟不超过50亿元在摩洛哥落地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海南矿业牵手阿吉兰矿业拟在沙特阿拉伯筹划锂盐厂项目。 从目的地来看,3大电池项目均落地东南亚市场,总投资额超过72亿元。究其原因,或与其快速增长的经济、稳定的营商环境有很大关系。具体来看,当前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及新能源储能市场中,中国、美国和欧盟已经是三分天下,中东、东南亚则是增长迅速的新市场。对于中美欧三大市场,至少需要参与到三分之二的市场,才能确保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在东南亚,则是需要通过市场手段获得竞争优势。 不止东南亚,7月16日,中国多家新能源企业集体出海,携手挺进中东。电池网注意到,其中,海南矿业与阿吉兰矿业签署谅解备忘录,就双方拟共同探讨在沙特合作建设锂盐厂项目的可行性,并拟共同设立以上游锂资源、当地矿产勘探及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能源金属矿产和技术投资机会为主的产业基金等合作达成一致意向。 EVTank指出,面对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和贸易环境,尤其是中欧“竞争中合作”和中美“竞争中博弈”态势将在中长期,中国电池产业出海是“逆风出行”,将面临更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大出海”,仍需做足功课,包括两地市场的差异化(政策、营商环境、市场需求的差异)、建立稳定可靠的出海渠道、终端客户资源的开拓、产品认证、当地设点资质审核及流程等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海外扩产项目也已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仅在7月,亿纬锂能合资公司美国ACT动工,年产能约21GWh;远景动力西班牙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开建,预计2026年投产……另外,网传宁德时代拟筹集投资基金超100亿,以构建海外供应链。 结语: 综合7月投资扩产情况来看,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依然处于大调整时期,储能产业虽然发展艰难,但在能源革命推动下,更大规模的储能市场需求已开始释放,并且具备长期增长的确定性,谁能抓住更大的市场机遇,看准市场需求发挥“实力”是关键。 另外,在国内充分竞争和全球市场需求扩容下,加快海外布局也已成为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在各国不同地缘政治下,适时调整出海战略,也在考验着玩家的“眼力”和“智慧”。 与此同时,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赛道正不断调整,面对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也正焕发新的生机:以低空经济、机器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固态电池开辟了新蓝海市场;在差异化场景应用下,钠电池两轮车也开启销售,新能源量产车型交付、大容量储能电站投运等好消息不断传来……
美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Lucid Motors周一宣布,其最大股东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又向其提供15亿美元的资金,为公司应对全球需求放缓并推出大众市场SUV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 此次融资中,PIF将购买7.5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并通过其附属投资公司Ayar提供7.5亿美元的延期贷款。 此次融资是在今年3月获得PIF 10亿美元注资后的又一次大手笔投入,使得PIF对Lucid的总投资额达到80亿美元左右。消息公布后,Lucid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7%。 不过,过去12个月中,Lucid股价已累计下跌53%,自2021年7月其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上市以来,累计跌幅更是达到70%。 Luci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罗林森此前表示,公司不能永远依赖股东“输血”,必须寻找降低成本和提高销量的途径。 Lucid以先进的电池技术和超长的续航里程为卖点,但目前仅生产一款车型——Air轿车,且售价高达近7万美元,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中难以获得广泛认可。 罗林森对即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Gravity SUV寄予厚望,认为这款车型将扩大潜在买家群体。然而,Gravity SUV同样定位高端市场,预计售价约8万美元。长远来看,Lucid正在设计一款更小、更实惠的车型,计划于2026年在沙特新建的工厂投产。 周一,Lucid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其营收同比增长三分之一至2亿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交付量达到2394辆,同比增长71%。Lucid第二季度净亏损扩大至7.9亿美元,全年净亏损达到28亿美元。罗林森表示,公司今年仍计划生产9000辆汽车。 但Lucid无论是交付数据还是产量预估,与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的443,956辆汽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每周送7台车,持续一年。”这就是7月31日,成功汽车发布的“超级创富计划”。字少事大,直接了当,只要关注成功汽车“成功汽车官方公众号”或“成功汽车抖音官方直播间”,就有机会免费获得新车。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就是“骗子”,一是觉得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二是对成功汽车知之甚少,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入了什么全套。 这真不是套路,成功汽车之所以名声不响,是因为它主要致力于轻卡、微面等商用车领域,一般消费者对这一细分市场的关注度不高,为了能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成功汽车,也为了能够为后续车型的走红铺路,成功汽车才有了在直播间送车的想法。 相对于长安、江淮等在商用车领域表现出众的企业而言,成功汽车的表现要逊色很多,但在母公司成功集团的加持下,成功汽车正在迈向发展的快车道。 成功汽车是山西成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成功集团)的下属企业,成功集团成立于1998年,以煤炭为起点,开启创业征程,从单一的煤炭贸易,逐步发展为煤炭开采、发运、汽车发动机和整车制造、通用航空服务、房地产、石化跨行业多元化综合性民营企业,用成功集团自己的话说,就是已构建起“一体两翼”的战略格局。 “一体”指的是能源板块,是成功集团的支柱产业。目前成功集团旗下拥有7座现代化煤矿,煤炭产能510万吨;成功煤炭拥有K18自备车,铁路煤炭集运站3个,800万吨的发运能力,主要从事煤炭的公路、铁路销售,业务遍及电力、化工、钢铁等领域。 “两翼”是指汽车板块和通用航空板块。 成功集团于2002年涉足通用航空服务领域,2010年12月成立山西成功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全国首家“新三板”固定翼通航企业,2022年6月升入“创新层”,现已发展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目前,下辖一个CCAR-145维修单位、1家广州分公司和1家全资子公司。目前拥有CCAR-135、CCAR-91、CCAR-145运营资质,共经营各类型飞机37架,主营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救援、短途运输、航空护林/灭火、大气环境治理、电力作业、航空器代/托管、私用驾驶执照培训、大气物理探测、航拍航测、航空旅游与地面服务代理等业务。 而在汽车领域,成功集团于2006年5月,重组淮海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汽车产业,又于2008年6月16日,收购了原贵州航天圆通汽车制造有限公司80%的股份,成为山西省唯一拥有乘用车整车生产资格和发动机生产资格的企业。 成功汽车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产品包括传统燃油车、甲醇车、CNG车、纯电动物流车等微面微卡系列,主要应用于城市物流、城乡物流、客运。 在国内市场上,成功汽车拥有山西长治、贵州遵义两个独立的整车生产制造基地,其中,长治汽车制造厂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生产企业,拥有设计年产30万辆、一期投产12万辆的汽车生产能力;贵州汽车制造厂拥有独立的整车生产资质,拥有20万辆的汽车生产能力。 在海外市场上,成功汽车从2014年便开始进军海外市场,2015年通过海湾7国GCC整车认证,2018年进入巴西市场,2023年通过欧洲市场WVTA认证。成功汽车产品畅销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在巴西和缅甸建立了海外工厂。 成功汽车的核心产品主要以商用车为主,深耕传统燃油车市场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16年7月,正式成立了山西成功集团新能源动力研究所,目前,成功汽车已掌握“三电”核心开发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电池集成开发技术,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双驱发展。 2023年,成功汽车研发投入7000余万元。目前,成功汽车已拥有各类授权专利102项和软件著作权5项,成功汽车已推出多达33款车型。其中,22款车型主要供给国内市场,结合本土特色与实际使用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确保产品性能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另外11款车型则面向海外市场,充分考虑到海外用户的独特需求和偏好,力求为全球客户提供卓越的商用车体验。 从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和现如今加大营销投入的状态不难推断,成功汽车要迅速扩大其在轻卡、微面等市场的影响力,在站稳商用车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向乘用车市场渗透。而在成功汽车厂区内已经展出了一辆皮卡车型,手握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成功汽车,正跨在乘用车市场门口上跃跃欲试。
今年以来,车圈持续上演人事大腾挪。 据盖世汽车此前统计,今年上半年至少发生了超70起人事变动,涉及100余人,影响范围涵盖传统车企、外资/合资车企以及新势力。 在刚刚过去的7月间,此类动作未见收敛,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吉利、长城、蔚来、小鹏、零跑、保时捷、捷尼赛斯等多家车企上演人事变动,涉及人员超20人,且基本是一把手和二把手。 外资车企接连换帅,意欲扭转局面 近几年,外资车企在华份额萎缩,裁员、减产的消息此起彼伏。 即便是保时捷,也抵挡不了国内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冲击,2023年其在华销量下滑,中国市场总交付量为79,283辆,虽然仍是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但却是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今年上半年,保时捷中国销量29,600辆,较去年同期更是下滑了35.4%。 自救是必须的。 如今,通过与中国公司加强合作、深化中国本地化研发布局来提高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增强在华研发权重来应对新能源汽车转型,已成为很多外资车企的共识。当然,换帅也被认为是重要手段。 7月20日,保时捷官宣,今年9月1日起,亚历山大·波利奇(Alexander Pollich)将接替柯时迈(Michael Kirsch),担任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品牌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地区的业务。 Alexander Pollich现年57岁,是一名保时捷老将,已在保时捷工作了23年,曾担任保时捷集团内多个关键管理岗位,颇具国际市场经验。按照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冯佩德(Detlev von Platen)所说,Alexander Pollich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销售专家。 如此来看,在中国这一重要市场以及当下的重要时期,保时捷中国换帅,明显是要挽救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局面。 捷尼赛思的心思也同样不难猜。 7月31日,捷尼赛思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宣布,任命朱江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于8月5日正式生效。而就在一个月前,捷尼赛思中国宣布任命田胜担任公司副总裁。 翻看二人履历不难发现,二人都不简单。朱江曾是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在中国的首任董事总经理,还曾在宝马、MINI、雷克萨斯和福特等车企担任中国区高管。田胜是宝马老将,曾在宝马中国任职近10年,负责宝马战略规划、销售运营和经销商发展等诸多核心业务。 挖来营销能手,捷尼赛思自然也是要改善在华业务,毕竟如今已是其第三次进军中国市场,自然不想再一次退出。 据了解,自2021年4月再次以进口方式回到中国市场以来,捷尼赛斯的销量表现并不理想,2022年,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1457辆,2023年也仅售出1558辆。尽管其此前曾表示,销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其目前聚焦的是品牌建设。但品牌建设得如何,销量也是重要指标。 于保时捷和捷尼赛斯而言,如今提振销量的任务都压在了新上任者身上。而虽俗语有言,换帅如换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或很难立竿见影,其在华困局,并非换帅一举便可攻破,要做的还有很多。 国内汽车集团高层大焕新,领导班子“年轻化” 聚焦7月,车圈最为轰动的人事变动,当属上汽集团高层大焕新。 7月10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上汽集团现任董事长陈虹正式卸任,王晓秋接任上汽集团董事长一职,贾健旭则接任王晓秋此前的上汽集团总裁一职。 而由于贾健旭此前担任上汽大众总经理,在其升任上汽集团总裁后,上汽集团于7月18日宣布,上汽大众总经理一职交由原华域汽车总经理陶海龙接任。随后在7月19日,华域汽车发布公告,聘任徐平为公司总经理。 北汽集团该月也宣布了多项人事调整,主要集中于北汽蓝谷相关任命。7月19日,北汽蓝谷公告,公司董事长刘宇及经理代康伟因工作原因提交书面辞职报告,辞职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公司董事会同意选举代康伟为董事长,并提名张国富为董事候选人,聘任张国富为经理、刘观桥为副经理。据悉,代康伟与张国富均是北汽系的老将。 就国内几大汽车集团而言,相对于从外部“挖”来高层,其更常规的做法是,内部“互输人才”。这从上汽、北汽上述调整中便可以看出。当然除此之外 ,还有一汽、东风“互相输血”的案例。 7月11日,中国一汽宣布,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任职通知,陈彬同志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根据中国一汽官网领导成员显示,原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雷平因已超60岁而卸任。 值得注意的是,陈彬是继徐平、邱现东、雷平之后第四位交流到中国一汽集团领导层面的东风干部。 从上述人事变动的起因来看,这几大汽车集团的人事变动,均是由高层的辞职或卸任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不过从新的领导班子来看,背后也潜藏着“改变现状”的心思。 一方面,新上任者都是“大佬”。例如王晓秋在上汽集团已从业35年,熟悉质量、采购、制造、零部件等各项工作,历经合资和自主业务板块,管理经验极其丰富。代康伟是业内罕见的女帅之一,也是业内知名的“80后”技术女强人。陈彬自1998年进入东风公司,此后效力26年。尤其在接手神龙公司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促使神龙销量触底反弹。 另一方面,管理层进一步“年轻化”。据悉,在贾健旭上任之后,上汽集团这支新的领导班子里,“70后”的占比已高达70%。陈彬在履新中国一汽后,也成为该集团最年轻的党委班子成员。 尽管对比一些自主品牌尤其是造车新势力,这几大汽车集团仍显保守,但也有明显突破。而论及背后推动力,无外乎如今快速变化的汽车市场,已经越来越需要“年轻化”高管的创新思维与活力了。 造车新势力又现变动,涉及诸多板块 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也频频迎来人事变动,其中小鹏汽车“动静”不小,且尤其聚焦于智能驾驶领域。 今年6月中旬,小鹏汽车宣布,前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负责人袁婷婷加盟,担任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 与此同时,有消息透露,小鹏智驾北美负责人Yishu Lin(林一树)已经离职,他一直负责统管的小鹏北美智驾团队大部分工作,已交由另一位资深成员Junyao接手。 而早在今年1月,就有消息称小鹏汽车原北美团队视觉感知负责人王弢已离职,由董远强接任。 小鹏汽车的人事调整并不仅限于智能驾驶领域。 今年1月22日,有消息称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主导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涉及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智能数据、生产制造和产品规划等多个关键部门。 而后在3月13日,小鹏汽车官网宣布了核心管理团队调整,公司联合创始人夏珩和何涛由“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变更为“终身荣誉”,此前的核心团队仅剩下董事长/CEO何小鹏一人,与后来者、现任总裁王凤英、副董事长/联席总裁顾宏地组成最新核心团队。 6月6日,小鹏汽车又宣布,世界顶级设计师胡安马・洛佩兹正式加盟,担任造型设计中心副总裁,负责造型设计中心的管理工作与设计决策。 来到7月初,小鹏汽车原汽车技术中心组织负责人矫青春被爆离职。矫青春在离职前一直负责小鹏汽车技术中心工作,同时也是小鹏H平台的项目负责人,今年年初新上市的MPV车型小鹏X9就是产自该平台。 据悉,在矫青春离开后,余鹏将出任汽车技术中心组织负责人。公开资料显示,余鹏于2015年加入小鹏汽车,是小鹏汽车创始团队的早期员工。 不止小鹏汽车,7月初,原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CMO)张韦力在个人社交平台证实,自己已经因为个人原因离职。有媒体报道称其已经进入吉利任职。 蔚来汽车则在7月5日发布公告,奉玮因个人及家庭原因辞任蔚来首席财务官(CFO)一职,自2024年7月5日起生效。蔚来董事会已同时批准晋升公司高级财务副总裁曲玉为新任首席财务官。 整体而言,新势力车企高层变动,涉及诸多板块。从起因来看,一部分在于个人原因,但这是否只是托辞,有点难说。除此之外,组织架构调整等也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传统车企,新势力造车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有形成严重的“机构病”,但其也有自身的问题所在。 2022年下半年,小鹏汽车逐渐在蔚小理三家的比拼中掉队,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就在公司线上全体会提出了小鹏汽车最致命的三个问题:决策草率,忽视用户需求;组织架构混乱,权责不明;执行效率低下,“部门墙”问题严重。这也是其后续大刀阔斧进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原因所在。 频繁上演的人事变动,也折射出汽车行业的深层次问题。如今,随着车市竞争日趋激烈,车企压力增大,尤其是很多新势力车企还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导致高管们所承担的压力普遍较大,业绩考核极为严苛,今年一部分人事变动便是由这一因素引起。 盖世小结:铁打的车企,流水的高管。在车市内卷加剧,汽车产业链企业们大都在过苦日子的当下,车企换人的速度,恐怕只会越来越快。
特朗普的善变乃是全球皆知的事实,上周末,他再次展现了这一特质。 上周日,在一场佐治亚州的集会上,特朗普对选民们表示,他将支持电动汽车,但坚持人们仍应该使用燃油汽车。 特朗普强调,他必须支持电动汽车,因为马斯克非常坚定地支持他竞选美国总统。不过,特朗普称自己只会把电动汽车作为汽车行业中的一小部分来“进行支持”。 他宣称,人们想要燃油车,想要混动车,想要电动车,这都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 而自7月中旬的枪击案之后,马斯克一改先前的冷淡作风,多次在公开场合宣布支持特朗普,并向特朗普的筹款机构捐赠了竞选资金,两人关系也因此急剧升温。 仍然不喜欢电动汽车 上周三,特朗普还强调,就算马斯克支持他竞选,他也反对“每个人都要拥有电动车”这一想法。但现在来看,特朗普并不打算对电动汽车进行“封杀”。 尽管特朗普终于把“反对电动车”的口号改成了“部分支持电动车”,但他本人仍在集会上对电动汽车大发牢骚,尤其不满拜登政府推动的电动汽车法规,如到2030年将美国电动车销量提高至新车销量的一半。 特朗普也补充称,他与马斯克沟通过这一问题,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想要购买电动汽车,所以他希望马斯克理解他想取消拜登电动汽车销售硬性规定的做法。 此外,特朗普也批评了拜登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计划,称其耗资巨大,还随口说了一个数据:在美国中西部建设的8个充电站就花了90亿美元。 不过,据白宫的数据显示,拜登政府目前安装了15个充电站。而一份民间报告指出,每个充电站获得的联邦资金约为77万美元,这与特朗普的估算显然差距巨大。 而拜登政府在《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中希望,用75亿美元的预算来支付全美范围内几千个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费用。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