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139个
1月30日消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在锂电领域,已有68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涉及锂电池,上游锂、钴资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铝箔、锂电装备、电池结构件等多个细分领域。 从预告净利润金额来看 ,统计在内的68家锂电领域上市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总计超1688亿元(以净利润预计最低值计算,下同),其中58家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超1亿元,宁德时代、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盐湖股份净利润排名居前,均超100亿元,预计净利润分别超291亿元、231亿元、180亿元、150亿元。 从预告净利润同比变化来看 ,2022年,64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ST时万、万顺新材、长盈精密3家扭亏为盈。59家净利润同比预增上市公司中,26家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以净利润最低预计同比增长幅度计算,下同),其中,融捷股份、天齐锂业排名居前,分别增长逾31倍、10倍。 此外,68家锂电领域上市公司中,有9家利润出现下降,其中4家由盈转亏。 从锂电细分领域来看 ,锂矿、锂盐领域上市公司吸金能力最强,统计在内的13家上市公司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以最低涨幅计算,11家净利润实现同比翻倍增长;而以最大涨幅计算,13家均实现同比翻倍增长。 对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上述上市公司普遍表示主要归功于锂盐等产品的量价齐升。 电池网此前梳理发现,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年初约28万元/吨,同年3月份快速上升至50万元/吨,此后一直高位震荡,并一度突破60万元/吨,年底价格出现明显回落,但依旧维持在50万元/吨以上的高位运行。 此外,锂精矿自供比例的提升,也增厚了相关上市公司业绩。 据中矿资源表示,公司锂盐生产线的原料端已于2022年开始使用自有矿山供应的锂精矿,自有矿的使用比例在逐步提高,公司采选冶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已初见成效。公司加拿大Tanco矿山自2021年10月恢复锂辉石采选系统后,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了18万吨矿石/年生产线改扩建。公司于2022年收购了津巴布韦Bikita锂矿100%权益,充分发挥Bikita锂矿现有70万吨/年选矿产能的同时加快新产能建设,进一步保障公司自有锂矿的供应。 与锂盐上市公司业绩大涨相反的是,受钴金属市场行情持续下降,钴产品总体需求下滑,钴中间品和钴产品价格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出现倒挂等因素影响,统计在内的腾远钴业、鹏欣资源两家钴盐领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则出现明显下降。 除了上游锂、钴资源领域,锂电池生产商方面,动力与储能领域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相对较佳,而消费类锂电池企业则业绩承压。特别是锂电产品主要面向储能领域的派能科技、鹏辉能源、圣阳股份等上市公司,2022年预计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2倍。 据日前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从出货结构来看,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小型电池(SMALL LIB)出货量114.2GWh,同比下滑8.8%。 可以看到,储能电池增速已超过动力电池,未来市场增长潜力可期。 除此之外,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等正极材料领域上市公司,以及电池结构件细分领域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均向好;而负极材料、锂电装备领域上市公司业绩则冷暖不一。 对于业绩下降,相关上市公司给出的理由多为:宏观经济下行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新增产能释放速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研发及用工成本增长、行业竞争加剧等等。 结语: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已经有123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类型显示,业绩上升的有587家,预计扭亏的有97家;业绩下降的有405家,其他有149家。 综上来看,锂电领域上市公司2022年业绩表现已优于多数领域上市公司,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在政策与市场双热趋势下,虽然多个细分领域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但锂电行业整体高景气度延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将业务向锂电领域延伸,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1月30日消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在锂电领域,已有68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涉及锂电池,上游锂、钴资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铝箔、锂电装备、电池结构件等多个细分领域。 从预告净利润金额来看 ,统计在内的68家锂电领域上市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总计超1688亿元(以净利润预计最低值计算,下同),其中58家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超1亿元,宁德时代、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盐湖股份净利润排名居前,均超100亿元,预计净利润分别超291亿元、231亿元、180亿元、150亿元。 从预告净利润同比变化来看 ,2022年,64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ST时万、万顺新材、长盈精密3家扭亏为盈。59家净利润同比预增上市公司中,26家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以净利润最低预计同比增长幅度计算,下同),其中,融捷股份、天齐锂业排名居前,分别增长逾31倍、10倍。 此外,68家锂电领域上市公司中,有9家利润出现下降,其中4家由盈转亏。 从锂电细分领域来看 ,锂矿、锂盐领域上市公司吸金能力最强,统计在内的13家上市公司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以最低涨幅计算,11家净利润实现同比翻倍增长;而以最大涨幅计算,13家均实现同比翻倍增长。 对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上述上市公司普遍表示主要归功于锂盐等产品的量价齐升。 电池网此前梳理发现,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年初约28万元/吨,同年3月份快速上升至50万元/吨,此后一直高位震荡,并一度突破60万元/吨,年底价格出现明显回落,但依旧维持在50万元/吨以上的高位运行。 此外,锂精矿自供比例的提升,也增厚了相关上市公司业绩。 据中矿资源表示,公司锂盐生产线的原料端已于2022年开始使用自有矿山供应的锂精矿,自有矿的使用比例在逐步提高,公司采选冶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已初见成效。公司加拿大Tanco矿山自2021年10月恢复锂辉石采选系统后,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了18万吨矿石/年生产线改扩建。公司于2022年收购了津巴布韦Bikita锂矿100%权益,充分发挥Bikita锂矿现有70万吨/年选矿产能的同时加快新产能建设,进一步保障公司自有锂矿的供应。 与锂盐上市公司业绩大涨相反的是,受钴金属市场行情持续下降,钴产品总体需求下滑,钴中间品和钴产品价格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出现倒挂等因素影响,统计在内的腾远钴业、鹏欣资源两家钴盐领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则出现明显下降。 除了上游锂、钴资源领域,锂电池生产商方面,动力与储能领域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相对较佳,而消费类锂电池企业则业绩承压。特别是锂电产品主要面向储能领域的派能科技、鹏辉能源、圣阳股份等上市公司,2022年预计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2倍。 据日前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从出货结构来看,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小型电池(SMALL LIB)出货量114.2GWh,同比下滑8.8%。 可以看到,储能电池增速已超过动力电池,未来市场增长潜力可期。 除此之外,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等正极材料领域上市公司,以及电池结构件细分领域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均向好;而负极材料、锂电装备领域上市公司业绩则冷暖不一。 对于业绩下降,相关上市公司给出的理由多为:宏观经济下行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新增产能释放速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研发及用工成本增长、行业竞争加剧等等。 结语: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已经有123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类型显示,业绩上升的有587家,预计扭亏的有97家;业绩下降的有405家,其他有149家。 综上来看,锂电领域上市公司2022年业绩表现已优于多数领域上市公司,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在政策与市场双热趋势下,虽然多个细分领域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但锂电行业整体高景气度延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将业务向锂电领域延伸,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电池产业链减产在3个月前尚是争议,但正极材料厂的业绩表现已侧面印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A股正极材料厂2022年业绩预告获悉, 去年四季度,正极材料厂净利润环比多呈下降,碳酸锂库存跌价、产品销量下降是部分公司解释原因的共同点。 对于正极材料厂而言,挑战或才刚刚开始,业内反映1-2月锂电产业链恢复节奏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在正极材料行业激进的产能扩张之下,“产能过剩”已兵临城下,竞争格局恶化或促使产业开始新一轮洗牌。 去年四季度净利润环比多呈下降 统计A股7家正极材料厂业绩预告获悉,尽管2022年净利润高预增,但四季度净利润实现确定性环比增长的企业仅2家,分别为当升科技(300073.SZ)及容百科技(688005.SH),其他公司均环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容百科技分析业绩增长得益于2022年四季度高镍正极销量环比增速约30%。当升科技则分析,公司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客户需求快速增长,销售规模大幅增加,新一代产品快速实现规模化销售,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表现得如此强劲,去年四季度行业整体显得暗淡。厦钨新能(688778.SH)2022年计提减值准备合计对公司2022年度合并利润总额影响2.52亿元。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其中资产减值损失的1.5亿元,主要是碳酸锂部分存货跌价。 同样受资产减值准备影响的还有龙蟠科技(603906.SH),公司2022年计提(含转回)未经审计的各项减值准备9337万元,影响致2022年度净利润减少8081万元。但这并非全部原因,即使抛开资产减值准备,公司净利润环比仍下降。 有业内人士表示, 主要原因还是销量下降,去年四季度末各方处于去库存的阶段,下游整车厂预期降低,“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子”。 另外,了解到,由于正极材料采购碳酸锂的计价方式是 M-1模式,采购策略对公司净利润亦有所影响。 其实当时就有电池厂表示,电池企业排产放缓,一方面既有产能的更新迭代,另一方面是消费端受经济大环境及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压力较大。 富临精工(300432.SZ)相关人士则就2022年四季度净利润分析称,主要是公司加快了高端产能投建,对江西基地老旧产线及房屋进行了拆除重建,及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一次性计入。 一季度悲观与乐观情绪交织 今年1月份,受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后的需求减弱担忧,碳酸锂上下游订单签订遇阻。 从两家正极材料厂相关人士处获悉, 1月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主要是终端需求没有起来。且期间恰逢春节,正常也会停产检修,可能会有些压力,但2月需求已有所好转。 后续锂价企稳后,也会进一步促使正极材料企业增加补库。 产业或将开始新一轮洗牌 头部动力电池用招标的形式采购,各家为了开工率让渡毛利率,竞争环境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下持续恶化,张金惠称,供过于求的情况,行业利润持续下降,有些没有开工的规划,势必会延迟,或是取消。 另外注意到,即使产能过剩已成业内共识,但2023年以来同样有如当升科技般的企业继续加码,该公司拟在攀枝花计划建成年产12万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首期项目总投资26亿元。2022年正极材料主流企业的拟建产能更是高达150万吨以上。 对此,有正极材料厂高管表示, 高端正极材料供应还是比较紧张,因为今年中高端的车放量是重点,高压实密度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有效产能不足。 德方纳米持同样态度,其在互动平台上表示,随着大量企业跨界入局磷酸铁锂行业,“我们认为行业未来会形成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 事实上,国内锂电产业链已至少出现两次“产能过剩”的节点,但动力市场和储能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短期的波动或未影响企业家对新能源行业的长期看好。
1月31日,酒钢宏兴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0,000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的148,764.04万元相比,将出现亏损;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40,000万元左右。 本期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 2022年,受国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生产所需原燃料和辅料合金价格均维持高位运行,尤其是公司全资子公司榆钢公司受进口矿价格持续坚挺、燃料价格攀升、钢材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业绩下滑幅度较大,拖累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同比降幅较大。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在坚决贯彻执行政府粗钢产量调控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开展“变革思维、创新行动”“应对严峻形势、大力压降成本”及“止滑减亏增盈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努力倒逼成本费用压降,实现了第四季度环比明显减亏,但预计2022年度经营业绩仍将出现亏损。
1月31日,酒钢宏兴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0,000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的148,764.04万元相比,将出现亏损;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40,000万元左右。 本期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 2022年,受国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生产所需原燃料和辅料合金价格均维持高位运行,尤其是公司全资子公司榆钢公司受进口矿价格持续坚挺、燃料价格攀升、钢材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业绩下滑幅度较大,拖累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同比降幅较大。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在坚决贯彻执行政府粗钢产量调控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开展“变革思维、创新行动”“应对严峻形势、大力压降成本”及“止滑减亏增盈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努力倒逼成本费用压降,实现了第四季度环比明显减亏,但预计2022年度经营业绩仍将出现亏损。
1月31日,本钢板材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亏损109,093.50万元 -133,336.50万元,同比降144%–153%。 业绩变动原因说明 2022年4月以来,钢铁行业下游市场偏弱叠加疫情干扰,钢铁行业面临需求减弱、钢材价格持续下行。此外,2022年以来铁矿石、焦煤、焦炭、合金、废钢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先升后降,整体处于高位,对钢铁生产成本端造成较大不利影响,推高了经营成本。尽管公司加大了调品、降本力度,但未能弥补购销两端影响,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导致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较大。
1月31日,本钢板材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亏损109,093.50万元 -133,336.50万元,同比降144%–153%。 业绩变动原因说明 2022年4月以来,钢铁行业下游市场偏弱叠加疫情干扰,钢铁行业面临需求减弱、钢材价格持续下行。此外,2022年以来铁矿石、焦煤、焦炭、合金、废钢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先升后降,整体处于高位,对钢铁生产成本端造成较大不利影响,推高了经营成本。尽管公司加大了调品、降本力度,但未能弥补购销两端影响,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导致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较大。
美国大型油企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周四表示,伴随着油价上涨, 公司2022年的利润增长了一倍多,达到187亿美元,为2012年分拆炼油业务以来的最高水平 。 康菲石油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之一。 不过,受当日油价下跌以及第四季度利润不及预期影响,康菲石油股价周四下跌逾5%,收报111.3美元。 根据Refinitiv的数据,经调整后, 康菲石油第四季度利润为每股2.71美元,低于预期的每股2.81美元 。 康菲石油第四季度的产量为175.8万桶石油当量/天,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万桶石油当量/天。该油企表示,包括二叠纪盆地在内的所有盆地的油井表现都略高于预期。 今年第一季度,康菲石油产量预计在172万至176万桶石油当量/天,全年产量在176万至180万桶石油当量/天,增幅为1%至4%。 美国能源投资银行Tudor, Pickering, Holt & Co的分析师jeffrey Lambujon表示,康菲石油业绩数据好坏参半。他指出,该油企今年的项目支出高于预期,而生产前景较为疲弱。 今年项目支出高于预期 康菲石油计划在2023年向股东返还110亿美元,低于去年的150亿美元,也低于分析师预期。 该油企预计今年的项目支出将在107亿美元至113亿美元之间,其中包括与阿拉斯加Willow油气钻探项目相关的成本,该项目周三获得拜登政府的支持。 康菲石油预计,由于通胀压力等因素,阿拉斯加Willow油气钻探项目将耗资70亿至75亿美元,高于此前估计的60亿美元。 该油企还预计将向Sempra的亚瑟港液化天然气设施投资约20亿美元,康菲石油公司持有该设施30%的股份。其中,超过一半的投资将在今年进行。 加入石油巨头大丰收行列 由于俄乌冲突加剧短缺,以及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反弹刺激需求回升,康菲石油去年第四季度石油售价为每桶71.05美元,高于2021年同期的每桶65.56美元。 这也使得康菲石油加入了其它大型油企的暴利行列。壳牌公司,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巨头均乘油价上涨的东风赚取了巨额利润。 埃克森美孚去年全年利润达557.4亿美元,不仅打破了公司的记录,也创下了西方石油行业的历史新高,平均一小时赚630万;壳牌2022年全年调整后利润为399亿美元,较上年192.9亿美元的年度利润增长了一倍之多,亦轻松超过了2008年284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在美国通胀居高不下之际,石油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这引发了政府官员的猛烈抨击,并呼吁对该行业征收暴利税。
随着新能源、半导体等下游应用领域需求的爆发,多数新材料企业2022年业绩预喜。 据星矿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1日晚间,A股新材料类公司业绩预告中 ,有26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翻倍,包括天齐锂业、赣锋锂业、上纬新材、普利特等,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公司为2022年“大赢家”。比如,锂矿、汽车改性材料等细分公司堪称A股科创板“吸金王”。 此外,A股科创板新材料行业共有148家公司对外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 按预告净利润上限统计,共有80家公司预喜,占已披露数量的45.3%。其中,67家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7家扭亏为盈,6家略增。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业绩预告中的“优等生”, 安集科技、同益中、上纬新材等科创板公司表现抢眼,预计2022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上限为165.42%、227.96%、643%。 “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材料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市场需求有望继续提升。”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 此外,“锂业双雄”业绩预告亦较为突出。其中,天齐锂业公告了历史最好年报,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231亿元-256亿元,同比增长约10倍到11倍;赣锋锂业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180亿-220亿元,同比增长2.4倍-3.2倍。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双方均表示,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提升,锂离子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带动了锂盐的强劲需求,主要锂产品的销量和销售均价同比明显增长。 不过,2023年1月中旬,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46.75万元/吨,跌破50万元/吨大关。这是否预示着“拐点”的到来? 对此,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赣锋锂业证券部,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上游锂矿价格的波动是在合理范围之内,再如何下跌也不会跌破2020年底的5.2万元/吨。与此同时,公司在磷酸铁锂电池等核心业务预计在 2023 年上半年逐渐释放产能,将继续带动了公司的利润增长。” 已披露公司中,业绩预增幅度最大的是光电缆龙头股中天科技,预计净利最高增逾17倍。公司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0亿元到3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8.18亿元到31.18亿元,同比增长1547%到1711%。 “伴随光伏渗透率提升,使得电力系统对储能等调峰资源的需求愈发明显,‘光伏+储能’迎来了高速发展拐点,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对于“光伏+储能”市场展望,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硅料降价,中天科技等公司所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光电子器件等环节有望在产业链利润调整中率先受益。 然而,也有部分企业则预计净利由盈转亏。截至1月末,按预告上限统计,有17家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出现首亏,占已披露数量的11.5%,包括申达股份、恒逸石化、科恒股份、海南发展、双象股份、豪美新材等。 其中,彩虹股份的亏损最受瞩目,预计2022年年度净利润为-25.5亿元到-28.5亿元,暂列亏损最多的新材料类公司。 对于2022年业绩的亏损,彩虹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在全球通胀、地缘冲突、能源危机以及疫情反复等宏观环境影响下,消费电子终端产品市场低迷、需求收缩。虽然公司产品产销量保持持续增长,但TV面板市场价格持续探底,经营业绩出现亏损。 集微咨询资深分析师李雷广表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显示面板价格持续探底,面板企业的业绩开始出现下滑,这在彩虹股份业绩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雷广认为,“行业今年或迎拐点。随着面板价格步入历史低谷,面板厂一季度继续积极控产,各应用面板市场供需持续向好。” “在面板厂不断调低稼动率减产的情况下,目前看价格是稳住了。”李雷广进一步解释称,随着疫情管控措施的放开,中国经济会快速恢复,居民收入增长后会逐步带动电子消费品的出货,到今年三季度会迎来面板企业的较好业绩表现。
美东时间周四盘后,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发布财报。财报显示,公司第一财季收入低于分析师预期,并发布了疲弱的季度指引,引发公司股价盘后下跌超2.8%。 高通财报不及预期 财报显示,在截至去年12月25日的第一财季,公司实现营收94.6亿美元,不及分析师预期的9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净利润22.4亿美元,同比下降34%;经调整后每股盈利为2.37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34美元。 高通表示,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和渠道库存增加因素影响了公司业绩。 在前瞻指引方面,高通预计,调整后的第二财季每股盈利为2.05美元至2.25美元,不及分析师预期的2.26美元;预计营收为87亿美元至95亿美元,这意味着其预期的营收区间中值将同比下降18.5%,不及分析师预期的95.5亿美元。 在过去一年里,高通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28%,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下跌了9%。 手机需求短期难以恢复 高通CDMA技术(QCT)部门的当季营收(包括智能手机芯片、射频前端组件、汽车芯片和物联网设备)为78.9亿美元,同比下降11%,也不及分析师预期的80.3亿美元。 在该部门中,手机芯片收入为57.5亿美元,同比下降18%,但高于分析师预期的52亿美元。此外,高通技术授权(QTL)部门的收入为15.2亿美元,下降16%,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5.4亿美元。QTL部门收入主要来源于高通蜂窝专利使用权。 高通业绩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手机市场的降温。据科技行业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估计,全球第四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8%,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 高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 Amon)表示,鉴于经济和需求环境,公司正在进一步削减开支。 阿蒙在财报会上表示:“由于手机行业的需求继续减少, 我们现在预计渠道库存水平的上升至少会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 。” 他还提到,与高端手机市场相比,中低端手机市场的需求最弱。 阿蒙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前景风险扩大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停产问题, 高通高管们预计2023年3G、4G和5G手机出货量同比2022年可能进一步下滑 。 下半年或有望恢复订单 高通预计,有大量未使用零件库存的客户,将在今年年中左右结束库存削减工作,在下半年恢复更可预测的订单模式。 公司高管们在财报会上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中国近期优化新冠防疫措施后,应该会开始推动该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转暖。 阿蒙表示:“人们乐观地认为,下半年可能会更好…2023年以后,高通的许多增长计划都将扩大规模。” 他还透露,高通正在与PC制造商就消费者和商用设备的平台设计进行合作。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