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90个
据Mining.com网站援引路透社报道,周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重排放行业比如化工、燃料和金属工业生产低碳材料安排了2500亿美元融资,但是,未来的低碳材料项目所需资金是目前的5倍以上。 截止目前,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和摩洛哥已经吸引了2500亿美元的1/5来投资绿色工厂,“可行使命伙伴关系”(Mission Possible Partnership, MPP)的一份报告显示。 大约有69个项目正在采用清洁能源来生产材料,其他65个项目已经获得融资,该报告称。 该报告也跟踪了总投资额为1.6万亿美元的已宣布但尚未融资的项目,其中新兴工业“阳光地带”国家占投资链的59%,美国占18%,欧盟占10%,中国占6%。 “建设在能够获得丰富、稳定、廉价、清洁电力的地方,新一代能源密集型工厂才能生产材料、化学品和燃料”,该组织领导福斯廷·德拉萨尔(Faustine Delasalle)认为。 “世界新的工业阳光地带将在氨等领域超越西方国家,并在全球经济中产生重大影响”,德拉萨尔称。 MPP得到工业转型加速器(Industrial Transition Accelerator,ITA),是在迪拜第28届全球气候大会(COP28)期间成立,目的是刺激绿色项目所需投资。德拉萨尔也是ITA的执委之一。 该报告称,快速增长的清洁产业包括绿氨,用来生产化肥、清洁航空燃料等。 在金属行业,钢铁工业也有33个净零排放原生钢厂项目,但是需要90个项目在2030年前获得融资才能满足净零排放目标,铝工业有44个项目,但是需要165个项目融资,该报告称。
国家能源局发布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0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第二产业用电量54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第三产业用电量15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1-5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96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37266亿千瓦时。
目前,全球能源巨头们正大举投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以满足该地区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这得益于东南亚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激增的数据中心。 随着各国走上不同的能源转型道路,东南亚正在将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视为该地区取代煤炭和减少排放的燃料。在能源巨头纷纷转向东南亚之际,东南亚各国政府也希望提供更实惠的本地天然气供应,以推动经济增长并改善能源安全。 标普全球副董事长耶金(Daniel Yergin)评价道,天然气现在的地位比几年前高得多,“如果天然气不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国将无法为经济增长和数据中心提供所需的电力。” 投资涌入 马来西亚总理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周二宣布,在本周于吉隆坡举行的亚洲能源会议上,壳牌承诺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其在马来西亚的投资增加90亿林吉特(合21.2亿美元)。 壳牌首席执行官Wael Sawan在会议上也指出,“从现在到2035年,东南亚的天然气产量预计将下降20%左右,而这部分产量的空缺需要被填补。” 周一,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Total Energy)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手中进一步收购了马来西亚天然气资产的股份。壳牌CEO Patrick Pouyanne称,“我想说,这是人口增长的地方。所以这就是我们需要更多能源的地方。” 意大利石油巨头埃尼集团(Eni)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正在推进组建合资企业的计划,以开发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天然气资产,协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签署。 日本顶级勘探公司Inpex首席执行官Takayuki Ueda称,该公司已返回马来西亚,在开发印度尼西亚阿巴迪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同时,还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的六个区块进行资源勘探。 Ueda还补充道,“对天然气的需求,特别是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实际上将在2040年之后的更长时间内增加,可能到2050年。鉴于目前非常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地缘政治局势,我们现在采取的策略之一是在当地生产供当地消费。” 康菲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Ryan Lance也告诉当地媒体,该公司计划在沙巴投资。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Tengku Muhammad Taufik Tengku Aziz表示,该公司正在努力满足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激增,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945太瓦时。 他还指出,“我们掌握的整个能源系统现在都在努力满足这种激增的需求。”
随着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来自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能源、壳牌等公司的石油行业高管周二纷纷发出警告。他们表示, 对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进一步袭击,可能会对全球能源供应和价格造成严重后果 。 自以色列当地时间13日凌晨开始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以来,两国进行了多轮互袭。眼下,伊以冲突已进入第六天,局势愈发紧张。 最近几天,交战双方的一些油气设施均遭到了袭击,尽管到目前为止,关键的能源基础设施和原油流动尚未受影响。 然而, 发生重大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依然是市场的主要担忧,尤其是在最坏的情况,伊朗可能会封锁极具战略意义的霍尔木兹海峡 。 壳牌首席执行官Wael Sawan周二在亚洲能源论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的96小时非常令人担忧……不仅是对该地区而言,从更广泛角度来看,考虑到我们目前看到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动荡,全球能源体系的走向也令人担忧。” 他还表示:“在未来几天和几周内,我们如何应对当前形势,是我和领导团队最关心的问题。” 壳牌在中东部署多项重要的业务,无论是在运营资产还是运输方面。 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的CEO Patrick Pouyanné则对媒体表示,在伊以紧张局势下,其最关心的是该地区员工们的安全。 他指出,道达尔是该地区最大的国际石油公司,100年前就开始在伊拉克开展业务,现在仍在伊拉克、阿布扎比、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开展业务。 他还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的攻击能不影响石油设施,“因为这可能会造成真正的问题,不仅在安全、危害和风险方面,而且在全球能源市场方面。” 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首席执行官Darren Woods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就伊以冲突对油市的影响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全球石油市场有足够的供应,可以承受伊朗出口的任何供应中断。 不过,他补充称,“若出口基础设施或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受到影响,将造成更大的问题。” 据咨询公司Lipow Oil Associates总裁Andy Lipow称,伊朗每天生产330万桶原油,每天出口约160万桶原油,占全球总需求的不到2%。 Lipow表示, 市场失去伊朗石油可能会使油价上涨7.5美元每桶,但如果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出口受到影响,油价可能会攀升至100美元 。 英国油气生产商EnQuest的CEO Amjad Bseisu将2025年称为“动荡之年”。他对媒体表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不同的事情,但显然,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又升级了”。 他还表示,“我们越快结束这场可怕的冲突,对整个市场就越好,不过我确实认为,市场在中短期内供应充足。” 国际油价周二大涨逾4%,延续了近期的涨势,因伊以冲突仍在持续,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尽管主要的油气基础设施和贸易迄今为止尚未受到实质性影响。 石油交易商认为,这起中东冲突是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以来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 霍尔木兹海峡会被关闭吗? 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一个进入波斯湾的水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咽喉之一。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和伊朗等主要产油国的原油都需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往全球各地,使其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关键动脉。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数据,2023年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流量平均为每天2090万桶,约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20%。 若油轮无法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即使是暂时的,也可能导致全球能源价格大涨、运输成本飙升,并造成严重的供应延误。 随着伊以冲突愈演愈烈,全球航运公司开始选择避开霍尔木兹海峡。 全球最大航运协会之一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日前表示,以色列伊朗大规模冲突令整个航运行业感到不安,目前已经有不少船只选择避开霍尔木兹海峡,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船只数量正在下降。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17日也表示,以色列伊朗大规模冲突的威胁“足以对航运产生严重干扰”,目前有迹象表明,一些航运公司正在开始避免通过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官员已暗示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然而, 市场观察人士仍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暗示,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伊朗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 摩根大通近日评估认为,该海峡被封锁的风险依然极低,主要原因在于此类事件从未发生过。 摩根士丹利则在6月16日的报告中表示,尽管伊朗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海峡完全关闭仍属小概率事件。
自上周晚些时候以色列对伊朗发动袭击以来,作为美国基准的WTI原油和全球基准的布伦特原油都经历了大幅波动,而有一个指标或许有助于具体说明,投资者对这场冲突潜在范围的担忧程度究竟有多严重…… CIBC Private Wealth的高级能源交易员兼董事总经理Rebecca Babin表示,CBOE原油ETF波动率指数周二创下了逾三年来的最高收盘点位,这表明“市场正在对多种尾部风险进行定价”。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交易员越来越担忧局势可能如何演变——不仅是短期供应中断,还有更广泛的地区不稳定,”Babin指出。 据道琼斯市场的数据显示,该波动率指数周二大幅飙升了26%,收于71.56美元,创下自2022年3月以来的最高收盘点位。该指数被描述为对由美国石油基金(USO)定价的原油30天预期波动率的预估,在过去五个交易日内“翻倍般”地上涨了104%。 值得一提的是,该指数此前也曾在关键地缘政治事件后出现飙升,但均不及此次剧烈。 例如,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之后,该指数在接下来的那个周一上涨了11.7%,收于39.85美元,创下自当年6月以来的最高收盘位。在特朗普4月2日“解放日”关税公告次日,该指数上涨了18%,收于35.45美元。 嘉盛集团市场分析师Fawad Razaqzada表示,此次以色列和伊朗的局势“相当不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帖子中表示,‘我们现在完全控制了伊朗领空’,这表明美国正在参战”。 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正考虑一系列选项,包括加入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他周二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要求伊朗“无条件投降”。这引发了美国是否可能采取行动加深其介入冲突的疑问。 行情数据显示,美国7月WTI原油期货价格周二再度上涨了3.07美元,涨幅4.3%,收于每桶74.84美元,创下了自今年1月以来最高的主力合约收盘价。全球基准的8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也上涨了3.22美元,涨幅4.4%,收于每桶76.45美元,创下自2月以来的最高收盘价。 Hummingbird Capital的执行合伙人Matt Polyak表示,驱动市场波动的关键因素是伊朗每天出口约150万桶石油,对全球供应的潜在影响。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2024年每天都有大约2000万桶的原油和凝析油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往全球,约占到全球石油贸易的三分之一。 从市场头寸的角度来看,Hummingbird的Polyak表示,CFTC数据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管理资金净头寸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一致,但低于五年平均水平,这表明多头头寸仍有增加的空间。 与此同时,石油价格信息服务公司(Oil Price Information Service)的首席石油分析师Denton Cinquegrana指出,WTI合约的未平仓合约量正处于“自由落体下降之中,因此空头头寸无疑正在被回补”。 空头是指押注油价下跌的头寸,回补指的是投资者正买回他们先前做空卖出的石油。 例如,FactSet数据显示,作为主力合约的WTI 7月原油期货未平仓合约量在周二的交易中约为81660手,低于上周五的144493手。 至于油价能从当前水平上涨多高,CIBC的Babin表示,如果局势仅限于伊朗-以色列紧张关系,“部分涨幅可能已经被市场消化——特别是因为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闲置产能提供了一些缓冲。” 然而她表示,“如果有迹象表明局势正在彻底升级为地区冲突,基础设施遭到直接打击,那么油价仍有很大的上行风险。”
当地时间周二,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在接下来几年内,预计全球石油市场将保持供应充足。然而,中东地区不断上升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尚未解决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会给这一前景蒙上阴影。 在月度报告中,IEA指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交通和发电行业逐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石油需求将于2029年达到1.056亿桶/日的峰值。 IEA预计,全球产能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超500万桶/日,达到1.147亿桶/日的峰值,这将使供应远超需求。而这与欧佩克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欧佩克认为石油消费将持续增长,且未预测需求峰值。 非欧佩克+国家预计将提供全球石油供应增量的大约三分之二,增加310万桶/日的产能,而欧佩克+国家将增加近200万桶/日的产能。IEA表示:“在预测期内,沙特和美国将占到全球石油新增产能的40%。” 预计欧佩克+接下来将继续大幅增加供应,以夺回市场份额并惩罚那些超额生产的成员国。然而,IEA认为,由于竞争对手的供应增长依然强劲,欧佩克可能会面临挑战。 IEA表示:“石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因为全球石油供应和需求模式的驱动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在过去十年中,石油市场的动态特征是由美国石油供应和亚洲国家石油需求的同步增长所定义的。”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持续攀升,预计一些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商削减支出,美国石油供应增长将放缓。 到本十年末,电动汽车预计将减少540万桶/日的石油需求,而中东地区从石油转向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也将对石油消费构成压力。 周二的报告出炉之际,布伦特原油价格约为每桶74美元,而WTI原油价格约为每桶72美元。在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一轮袭击之后,美布两油近期均大幅走高,人们担心这场冲突可能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地区战争,从而严重扰乱能源供应。 IEA表示:“由于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都产生了影响,石油供应安全仍是国际能源政策议程上的重要议题。” IEA署长法蒂·比罗尔声称:“从基本面来看,未来几年石油市场料将供应充裕,但近期事件强烈凸显了石油供应安全面临的重大地缘政治风险。”
在遭到匈牙利与斯洛伐克的反对后,欧盟委员会周二准备继续推进“2027年底前全面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计划,并将采取法律措施以确保计划能够顺利推进。 欧盟委员会此前已制定了能源路线图,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结束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是对俄乌冲突后国际形势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 据央视报道,当地时间周一,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表示,匈牙利与斯洛伐克在当日举行的欧盟能源部长理事会上,共同否决了一项要求欧盟委员会在6月就“终止进口俄罗斯能源计划”取得进展的提案。 西雅尔多指出,否决该提案旨在向欧盟表明:政府不能让匈牙利承受能源安全风险。他补充说,欧盟计划要求成员国消除对俄能源依赖,但匈牙利若执行该计划,将使其国内天然气价格大幅飙升。 据悉,欧盟委员会接下来拟通过法律形式规定,从2026年1月1日起禁止进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但某些合同的截止日期会更晚。 欧盟委员会的提案还提到,2025年6月17日之前签署的短期俄罗斯天然气合同将有一年的过渡期,到2026年6月17日结束。 而更长期的天然气进口合同也将被禁止,截止日期是2028年1月1日,这也是欧盟彻底停止使用俄罗斯天然气的日期。 欧盟能源专员丹·约根森周一表示,欧盟的禁令措施将具有足够的法律效力,让企业能够援引“不可抗力”条款,来合法地解除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同,而不会面临法律风险。 约根森声称:“由于这是一项能源禁令,企业不会因此陷入法律问题。这就是不可抗力,就像制裁一样。” 绕过一票否决权 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一直寻求与俄罗斯保持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目前仍在通过管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并表示转向替代能源会提高能源成本,增加经济负担。 它们誓言要阻止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而这种制裁通常需要所有欧盟成员国一致同意。 欧盟官员表示,为了绕开这个问题,欧盟委员会计划通过一种新的法律程序,这种程序不需要所有国家一致同意,而是需要“绝大多数”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支持来通过。 尽管多数欧盟成员国已表示支持该天然气禁令,但官员们声称,一些天然气进口国已对企业因违约而面临经济处罚或仲裁的风险表示担忧。 法国工业部长马克·费拉奇周一表示:“我们原则上完全支持这一计划,目的是确保我们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
金智科技公布,近期,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华润新能源(陇县)有限公司相关项目,累计中标金额8,440.91万元。
中国能建公告,公司所属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牵头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江阴苏龙2×66万千瓦四期扩建项目工程EPC总承包项目,中标金额约为50.0508亿元人民币。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2×660MW等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安装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等。项目总工期约为22个月。目前相关方尚未正式签署合同,上述项目仍存在不确定性。
“渤海又一个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3座生产平台正在进行海上调试,计划年内投产。”中国海油方面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近日,财联社记者走进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并获悉,该公司旗下的渤海油田正在积极增储上产,力争实现年产4000万吨油气当量的目标。 一季度渤海油田油气产量历史性单季度突破1000万吨 6月中旬的渤海,薄雾缈缈、碧波粼粼。 这片湛蓝而广袤的中国内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距离海岸线100多公里的渤海中部,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就在这里。 一大早,财联社记者一行在天津塘沽机场登上前往渤中19-6气田钻井平台的直升机。经过近40分钟的飞行,透过机窗看到,茫茫大海中出现“五星连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5座平台分别是渤中19-6气田中心平台、井口平台等,已形成“油田+气田+岸电”模式的“五星连珠”油气生产集群。 19-6气田是渤海油田首个千亿方大气田。财联社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渤海油田始建于 1965 年,历经60年发展,现已建成约60个在生产油气田,200余座生产设施,是目前中国海上最 大的集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运行于一体的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海油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自2019年以来,渤海油田大力增储上产,油气产量持续攀升,原油日产突破10万吨大关,占全国原油产量近六分之一。今年以来,渤海油田油气产量继续保持稳定上升势头,全球最大变质岩潜山油田——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中国海上首个特超稠油热采开发油田——旅大5-2北油田Ⅱ期开发项目及曹妃甸6-4油田综合调整项目等多个重点产能建设项目陆续投产。今年一季度,渤海油田油气产量历史性单季度突破1000万吨。 此外,上述工作人员还对记者表示,渤海又一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3座生产平台正在进行海上调试,计划年内投产,将为渤海油田2025年实现上产4000万吨新跨越再添动能,进一步提升对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能源供应能力。 “深海一号”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 亿立方米 深海科技创新也是投资者关注中国海油的焦点。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最大的未开发资源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全球 70%油气资源蕴藏于海洋,44%分布在 300 米以上深水及超深水区域。 目前,全球深水油气资源探明率较低,S&P(标准普尔指数)2025年4月底数据显示,油气2P(Two-Phase)可采储量达905.1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占比51.7%,天然气占比48.3%。 中国海油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中国海油已建立起完整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技术体系,突破了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模式关键技术体系。近10年来,随着深水油气勘探投资的不断增加,中国海油先后取得“深海一号”大气田、东方气田群、宝岛21-1气田、开平南油田等规模深水油气发现,成为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在开发领域,“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挪威后全球范围内第三个具备超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深海一号”开创了极恶劣海况下超深水气田经济开发新模式,也为全球深水油气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海油方面对记者表示,“深海一号”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 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 100 万立方米,并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与此同时,中国海油不断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大幅度提高国内海上油气田采收率、高效开发海上低渗及潜山油气田、稠油热采有效开发以及智能油田建设重要进展,有效提升开发生产成效。 中国海油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未来,中国海油将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继续深化深海科技创新,推动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稳妥推进海上新能源产业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