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1

  • 多伦多矿企融资中心地位为何魅力不再?

    今年5月,加拿大能源及自然资源部长威尔金森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大会上宣布延长矿产资源勘探税收抵免政策(英文简称为“METC”)。这一举措背后的残酷现实是,过去数月内,锂阿公司​(Lithium Argentina AG,2024年11月迁至瑞士)、索莱瑞斯资源公司(Solaris Resources Inc.2024年11月迁往厄瓜多尔)和法尔肯能源(Falcon Energy Materials Plc.2024年12月迁至迪拜)等企业相继撤离加拿大;这些企业不仅调整了上市地点,还实际转移了注册地和运营中心。巴里克黄金这样的矿业巨头亦在考虑迁址美国。数据显示,多伦多证交所矿业上市公司数量已经从2010年的1531家(占全球56%)降至2025年初的1097家(占40%),融资规模缩水超50%。多伦多证交所的困境既是资本市场结构性危机的映射,也是全球资源权力转移的缩影。 一、历史根基动摇:从资本引擎到结构失能​​ (一)传统优势的黄金时代​​ 20世纪后期,多伦多证交所凭借TSX/TSXV(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及其创业板的官方简称)独特的风险勘探融资机制成为全球矿业资本引擎。其核心竞争力源于三大支柱: 政策激励。15%矿产勘探税收抵免(简称“METC”)吸引全球初级矿企纷至沓来。 资源禀赋。加拿大本土金、铜、锂储量支撑了40%的全球矿业上市资源。 专业生态。覆盖勘探、法律、金融的全产业链服务网络。 (二)结构转型的阵痛期​​ 2010年以来,多伦多证交所矿业生态加速衰退,具体表现在: 上市资源流失。据统计,2010-2025年,TSX/TSXV上市矿企减少434家,IPO融资额从12.6亿美元(2010年)降至零(2024年)。 商业模式失效。大宗商品繁荣期(2008-2013年)的激进扩张导致矿企负债率超70%,市场开始陷入“债务-融资”死循环。 政策边际效应。上述宣布的METC延期仅覆盖勘探阶段,但无法解决中后期项目资金缺口(如基建基金仅支持成熟矿山)等问题。 (三)典型案例:Solaris资源“双重撤离”​​ 2024年1月,Solaris计划向紫金矿业出售厄瓜多尔Warintza铜矿15%股权(价值1.3亿美元),但因加拿大外资审查受阻,交易于5月终止。11月,该公司宣布将总部迁往瑞士,并分拆非核心资产。这一事件凸显政策限制与资本流动的矛盾:加拿大既依赖外资,又以“国家安全”名义排斥关键合作。 二、融资生态崩解:从主动造血到被动失血​​ (一)初级矿企的生存危机​​ TSXV板块超1/3企业现金储备不足20万美元,低于年均30万美元的上市维护成本。例如,阿尔蒙蒂工业(Almonty Industries),因韩国钨矿开发资金缺口,2024年12月迁往新加坡。康沃尔金属(Cornish Metals),因英国锡矿项目融资困难,2025年1月启动迁址评估。 (二)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转向​​ 被动投资兴起彻底颠覆传统模式,具体表现在: 基金规模逆转。主动管理型资源基金规模从2015年220亿加元降至2025年80亿加元,黄金ETF资产同期则增长300%。 融资门槛抬升。机构投资者对矿企市值要求从5000万加元升至2亿加元,80%的TSXV企业因达不到这一要求而被排除在外。 (三)政策“千刀万剐”效应​​ 外资管制。2022年《加拿大投资法》修订后,中资参与项目受阻(如中矿资源退出锂矿合作)。 税制争议。2024年资本利得税上调计划导致流通股投资锐减30%。 养老金缺位。加拿大养老基金项下本土矿业投资占比不足1%,远低于澳大利亚的4.5%。 三、全球竞争重构:纽约崛起与新兴枢纽虹吸​​ (一)纽约的资本集聚效应​​ 纽交所通过制度创新不断蚕食多伦多证交所份额,具体体现在: 双重股权结构。吸引Allied Gold等新兴矿企(2024年IPO募资5.2亿美元)。 ​​指数红利。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为巴里克黄金带来年3-5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入。 政策协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关键矿产本土化,推动巴里克黄金将新项目全部布局美国。 (二)新兴枢纽的“三位一体”优势​​ 迪拜、新加坡通过“资本-资源-政策”组合颠覆格局,具体体现在: 阿布扎比:50年所得税豁免吸引法尔肯能源(2025年1月与恒胜石墨合作摩洛哥负极厂)。 厄瓜多尔:主权基金直投模式使索莱瑞斯资源迁址后获2亿美元开发贷款。 (三)巴里克黄金的战略迁移逻辑​​ 作为全球第二大金矿商,巴里克黄金的迁址考虑具有风向标意义: 资源重心:内华达州项目贡献其50%产量,新矿100%位于美国。 政策红利:美国联邦补贴可降低15%开采成本; 资本便利:纽交所流动性比TSX高出40%。 四、结论:多伦多证交所的衰退本质与全球矿业秩序重构​​ 多伦多证交所作为矿业融资中心的衰退,远非单一市场周期或政策失误的结果,而是全球资源权力格局、资本流动范式与地缘政治博弈三重变革下的必然产物。其背后折射出多重维度的深层矛盾: (一)资源民族主义与资本全球化的冲突​​ 加拿大对外资审查的强化(如2022年《投资法》修订),表面上是对“国家安全”的防御,实则暴露了资源主权与全球化资本需求的根本性矛盾。还是以Solaris与紫金矿业的交易失败为例,加拿大既要依赖外资来填补初级矿企的融资缺口,又试图通过限制中资参与确保资源控制权,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导致政策信号混乱。其结果是:本土企业陷入“融资孤岛”,而国际资本转向迪拜、新加坡等政策确定性更高的枢纽。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全球化退潮下,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的缩影——各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加速“圈地运动”,但资本却因政治风险加剧而选择用脚投票 (二)矿业资本从“风险偏好”到“避险优先”的范式迁移​​ 过去十年,被动投资工具(如黄金ETF)的崛起,标志着矿业资本从高风险勘探转向低波动资产。这一转变对多伦多证交所的打击尤为致命:TSXV平台上80%的初级矿企市值低于2亿加元,难以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避险门槛。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资本“脱实向虚”削弱了矿业创新的根基。以厄瓜多尔主权基金直投Solaris的模式为例,政府资本直接介入项目开发,虽能缓解短期融资压力,却可能导致勘探技术积累断层——毕竟,初级矿企的“高风险试错”曾是加拿大发现巨型矿床的核心动力。当资本只愿为确定性买单,矿业创新的土壤必然不复存在。 (三)地缘政治裹挟下的资源价值链重构​​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关键矿产“本土化”,不仅推动巴里克黄金等矿业巨头将产能转移至美国,更重塑了全球矿业的价值链分工。多伦多证交所的困境在于:它既无法像纽约那样凭借政治影响力获取补贴红利,又难以像迪拜那样以税收豁免吸引中资合作。这种“夹缝地位”使其沦为大国资源博弈的“缓冲区”。例如,加拿大试图通过税收抵免政策延长本土勘探激励,但其效果却被美国耗资达37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补贴轻易抵消——后者直接绑定矿产本土化要求,形成对资本和企业的“虹吸效应”。 (四)技术革命与ESG合规的双重挤压​​ 区块链、AI勘探等技术的普及,正在瓦解传统矿业融资的物理边界。如若不能建立数字化资产交易平台,将失去对新兴资本的吸引力。与此同时,ESG标准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进一步推高合规成本。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本土矿企的碳排放强度比澳大利亚同行高20%,而养老基金因ESG压力拒绝注资,形成“绿色悖论”——既要低碳转型,却无资金支持。 五、未来:生存窗口与战略突围​ 多伦多证交所若想避免沦为“次级节点”,需要在五年内完成三项突破:首先是重塑政策信用,设立外资审查“负面清单”,明确国家安全边界,避免将商业合作泛政治化;其次是将资本—技术—ESG三位一体化,发行“绿色勘探债券”,将碳足迹数据纳入矿权估值模型,吸引ESG导向基金;再次是嵌入美国供应链。借助《美墨加协定》争取关键矿产“友岸外包”资格,成为北美电池产业链的中间枢纽。若继续在保护主义与技术保守中摇摆,多伦多证交所恐将重蹈伦敦金融城的覆辙——从全球中心沦为区域配角,而资源权力的天平将彻底倒向其他地区。

  •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持续深耕关键矿产

    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转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全球对于关键矿产的需求与日俱增。关键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看到了以此发展本国经济的机遇。澳大利亚即是其中典型一例。诸多事例表明,自2023年以来,澳大利亚持续通过内外部双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方式,力争成为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的重要一环。 一、国内方面,政策及举措齐出加大关键矿产开发力度 2023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发布《2023-2030年关键矿产战略》(简称《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更新《关键矿产清单》;二是优先支持关键矿产项目;三是该战略计划到2030年,成为全球重要的原材料和关键矿产生产商,同时增加与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的投资和合作;四是鼓励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集群发展。上述战略的发布,表明澳政府从政策层面为本国关键矿产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和路径。 2023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把支持关键矿产项目的资金增加一倍,达到20亿澳元,以吸引美国的矿企和加工企业在澳大利亚开展业务。这一举措是从资金层面加大对关键矿产产业的支持力度,将有利于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2023年11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政府将于2025年在昆士兰州汤斯维尔开设首个国有关键矿产设施,以支持该国重要矿产的开发、开采和生产。该设施将首先开始钒加工,未来有可能扩大其运营,以包括钴和稀土元素等其他关键矿物的加工。这一生产设施将耗资7500万澳元,是该州2022-2023年预算中宣布的1.5亿澳元拨款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关键矿产的开发、开采和生产。该工厂将为北昆士兰州提供各种投资机会,包括用于电子和半导体的矿物开采和加工,以及成为全球钒供应商。上述设施的设立,无疑将为未来其他关键矿产设施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2023年12月,澳大利亚资源部发布公告称,对同年6月刚刚设立的“关键矿物清单”进行调整,同时追加设立了一份“战略矿物清单”。一年内两度调整“关键矿物清单”,凸显澳大利亚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调整“关键矿物清单”是针对当下形势的应对之道。另外,澳政府也同时宣布设立“战略矿物清单”,首批列入清单的有铝、铜、镍、磷、锡、锌6种。“战略矿物清单”中的矿物均为对全球实现净零排放和更广泛战略应用很重要的矿物,虽然目前这些矿物的供应链尚且无虞,但是列入清单有利于政府监控上述矿物的供需变化。设立“战略矿物清单”则是着眼于未来的未雨绸缪之举。两份清单一急一缓,相辅相成。 2024年1月,澳大利亚资源部长玛德琳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澳大利亚关键矿产战略实施,该国政府拟投入2180万澳元用于开展3个关键矿产研究项目。其中,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组织将获得1390万澳元,重点开展从低品位矿山发现、提取和加工稀土元素;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将获得520万澳元,用于开发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以支持关键矿产下游企业生产高纯度金属和材料,同时延伸锂、稀土价值链,并支持钨矿和难熔金属增值;澳大利亚地球科学组织将获得270万澳元,用于研究镓、锗和铟等关键矿产在本国国内开发的可行性。上述举措的意义在于强化供应链自主性、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及平衡地缘依赖。 同月,澳大利亚政府发布包含52个关键矿产项目的“招商说明书”,旨在吸引日韩等盟友投资开发对绿色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矿产。该说明书覆盖稀土加工、钴镍矿山及加工厂等项目,重点解决供应链中断风险,推动本土加工能力建设,以减少对初级矿产出口的依赖(如锂精矿需深加工为电池级产品)。此举旨在通过引资强化供应链韧性,将澳大利亚从资源出口国转型为高附加值加工中心,提升其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如电池、风电)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借盟友合作平衡地缘风险(如印尼发展镍产业带来的冲击),巩固其关键矿产“可靠供应方”角色。 2024年2月,澳大利亚联邦资源部长玛德琳发布声明宣布,将镍列入关键矿产目录。这将使面临困境的镍矿企业有机会争取约40亿澳元的联邦政府基金。该笔基金是关键矿产基金和相关的赠款计划,包括国际合作伙伴计划4000万澳元等。此项声明出台的背景是,自从2023年12月以来,已经有六家在产澳大利亚镍矿宣布减产或停产维护。将镍列入关键矿产目录表明联邦政府有意为遭受严重打击的镍行业提供财政支持。 2024年3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称,政府将为阿拉弗拉稀土公司(Arafura Rare Earths)在北领地的首个采选冶一体化稀土项目提供高达8.4亿澳元的资金。这笔主要为政府贷款的资金将用于诺兰斯(Nolans)项目,希望同时能够获得国际和商业金融机构的投资。该项目是继莱纳斯(Lynas)的卡尔古利稀土厂和伊鲁卡资源(Iluka)的埃尼巴稀土厂之后澳大利亚第三个稀土加工设施。三者共同构成国内稀土供应链网络,覆盖轻稀土和中重稀土加工。 2024年5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国政府将在未来十年投资5.661亿澳元,联合国内顶尖地质学家,全面绘制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图,旨在摸清该国资源家底,为澳大利亚发展关键矿产提供支持。同时,这些项目还将有助于社区、原住民更好地管理土地和水资源,并充分了解潜在矿产资源价值。项目将由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公司牵头具体实施。该投资计划将助力精准定位关键矿产(如稀土、锂、钴等),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所需原材料的开发,提升澳大利亚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矿产资源图的绘制将明显降低勘探风险,吸引国际资本投资,并通过资源管理优化支持社区与原住民参与利益分配,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2024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1.385亿澳元的关键矿产投资和拨款,以促进国内相关行业增长。其中,将投资1.2亿澳元用于关键矿产脱碳项目;其余款项为向5家关键矿产加工商的拨款,以支持该国稀土、钒、萤石和石墨工厂的早期发展。前者将推动矿产行业低碳化,提升清洁能源技术所需的锂、镍等资源的生产竞争力。后者旨在加速本土精炼与加工能力建设,强化产业链自主性。 今年2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澳大利亚未来制造法案225》,为31种关键矿产(如锂、钴、镍、稀土等)的加工与精炼活动提供10%的税收抵免,覆盖时间为2028年至2040年,单个项目最长享受10年优惠。总预算规模达137亿澳元,其中70亿澳元专项用于关键矿产加工。此举将精准扶持下游加工环节,强化本土产业链。通过限定10%的税收抵消仅适用于加工和提炼的直接支出(如人工、设备、能源等),确保公共资金流向高附加值的加工活动,而非上游开采或运输环节。政策范围覆盖现有及新建设施,并要求项目在2030年前做出投资决定或开始生产,以加速产能落地,推动澳大利亚从“矿产出口国”向“加工强国”转型。同时,目前在关键矿产清单上的31种矿产的加工被视为符合条件,且任何新增矿产 "不会自动符合 "激励条件。如此规定既维持了政策稳定性,又可避免预算超支风险。 今年4月,澳大利亚代理总理阿尔巴尼斯宣布建立国家关键矿产储备,具体储备矿物清单未公开,但明确覆盖稀土、石墨、钴等战略资源。此举目的在于保障本国矿产供应链安全。 今年5月,阿尔巴尼斯政府宣布将关键矿产基金规模再度扩大20亿美元(原基金已累计26亿澳元),资金用于支持本土矿产开采、加工项目,并强化与美国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其目的是依托“澳美关键矿产工作组”,推动清洁能源和国防工业的矿产供应。 二、国际方面,强化国际合作以拓宽关键矿产出口渠道 2023年5月,澳大利亚和美国就协调政策和投资,以支持澳洲关键矿产的发展达成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澳大利亚的关键矿物和可再生能源供应商,可享有《美国国防生产法》给予美国国内生产商的优惠。这意味着澳洲的关键矿产行业将获得美国资金和技术的大力支持,同时关键矿产出口到美国市场更有保障,这正是澳大利亚政府所看重的和孜孜以求的。 2023年8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了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地调机构合作编制的国家级地质、地球物理和矿产资源数据集。该数据集由40个地学数据图层组成,包括新编制的地球磁场变化图,科学家可借此进行深部地质三维展示,这些图层采用了通用的GIS数据格式。这项工作属于矿业行业基础性工作,该数据集的发布有助于研究关键矿产分布的控制因素,无疑将对澳大利亚关键矿产的勘探开发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2023年10月,澳大利亚联邦资源部长玛德琳在法国巴黎参加国际能源署(IEA)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峰会时宣布,澳大利亚和法国签署了一项关键矿产合作协议。根据这项协议,法国和澳大利亚将联合开展关键矿产供应链研究,明晰两国在清洁能源技术以及高科技医疗和国防工业对电池和稀土永磁的具体需求,并探索两国在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方法和途径。这项合作令澳大利亚为关键矿产出口又找到了一个有实力的潜在客户,进一步丰富了澳大利亚对外关键矿产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2023年11月,澳大利亚工业与科学部长胡西奇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与印尼方面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两国在电池制造和关键矿产加工方面进行“互利合作”。澳大利亚未来将发布国家电池战略,这次签署的备忘录将重点支持该战略所需的价值链和投资。基于澳大利亚有锂、印尼有镍的现实,这是为未来两国联手合作开发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做准备。此次备忘录的签署也是两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合作走出的的第一步。 2024年3月,澳大利亚资源部部长玛德琳与加拿大能源和自然资源部长威尔金森共同发布《关于关键矿产合作的联合声明》,两国就关键矿产开采、加工和精炼的共同优先事项达成一致。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倡导将ESG资质纳入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并开展双边合作。二是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发展,并将负责任采购矿产的价值主张货币化。三是探索解决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和可持续性领域的综合方法,加强协同合作。四是支持双边矿业和服务业贸易和投资。五是探索整个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研发合作,包括从地球科学和绿色采矿技术到矿产加工、与电池供应链相关的研发,以及从尾矿中回收关键材料和分享稀土回收技术等,以加强全球稀土元素供应链弹性。六是与原住民和其他社区建立真正伙伴关系,明确其在推进关键矿产相关项目方面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两国均为锂、稀土等关键矿产的重要产出国(澳占全球锂产量55%,加拥有丰富钴、镍资源),发布上述联合声明的意义在于强化供应链韧性、确立行业标准、创新技术协同、布局地缘战略及融合原住民权益。标志着两个资源大国从"矿产产出竞争"转向"供应链规则协作",以ESG和地缘联盟重构关键矿产全球化格局,加速清洁能源转型的资源保障。 同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和来访的越南总理范明正联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使两国互为重要合作伙伴。两国联合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称,这一伙伴关系将支持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扩大合作。两位领导人共同见证了矿产等领域12项合作文件的交换。声明称,双方将每年举行一次矿产对话,以推动供应链多元化。能源和矿产年度部长级对话将推动双方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合作,包括关键的矿产供应链。两国以矿产合作为支点,通过资源整合将重构亚太地区关键矿产供应链秩序,是双方经济互补的必然选择。 2024年5月,澳大利亚与欧盟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加强关键矿产领域合作与投资,降低关键原材料领域的对外依赖度。未来,双方将在关键矿产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包括成立合资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等。此外,双方还将重点开展三方面的合作:一是合作开展关键矿产价值链的科研工作和技术创新,包括推进关键矿产勘探、开发、综合利用,并不断提升关键矿产加工、精炼和回收技术。二是探索在欧盟和澳大利亚有共同利益的第三国开展合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三是促进采矿和其他项目的创新和数字服务,不断延长关键矿产价值链。该备忘录的签署,将有利于保障欧盟绿色和数字转型所需的原材料稳定供应,同时推动澳大利亚矿产加工业升级,提升资源附加值。 2024年9月,印尼外交部副部长曼苏里访问澳大利亚,双方就加强关键矿产和动力电池生产合作进行会谈。印方明确表态希望将两国在镍产业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提出共同制定矿产加工标准,避免因印尼镍产业扩张导致澳大利亚镍矿关闭的冲突。作为全球最大镍生产国(占全球供应量约50%),印尼承诺向澳大利亚开放镍资源合作,支持电池材料生产。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锂生产国和第三大钴生产国,同意向印尼输出锂、钴等电池核心原料,弥补印尼在电池上游资源的短板。双方计划成立联合工作组,研究共建“电池材料加工链”的可行性。两国还同意探索在非洲、南美等矿产富集地区联合开发项目,同时承诺在合作中优先采用低碳技术以降低环境影响。此次会谈标志着两国从资源竞争转向战略互补,通过镍-锂-钴资源整合、共建电池加工链、共拓第三方市场,旨在打造独立的电池供应链。短期看,合作可提升双方在全球绿色产业中的地位;长期则可能重塑亚太地区关键矿产格局。虽然还存在双方环保标准统一和技术融合等问题,但此次会谈是两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合作迈出的的第二步。 今年5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获得连任后首访印尼,与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共商关键矿产合作并达成一致。合作内容有三项:一是结合澳大利亚的锂资源优势与印尼的镍加工能力,探索在电池材料(如镍-锂)生产、回收技术的分工协作。二是延续2023年建立的合作机制,新增资金支持电动汽车电池回收与脱碳技术研发。三是西澳州、北领地政府与印尼签署区域性矿产加工协议。对于澳方来说,借力印尼的镍加工经验,以此弥补澳方下游产业短板,有利于抢占亚太电池市场。两国最高领导人此次会晤并达成一致,标志着双方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达到了新高度。 三、澳大利亚发展本国关键矿产行业成效显著 澳大利亚地域广阔,具有发展关键矿产产业链供应链的先天优势。首先,矿产资源丰富。澳大利亚关键矿产资源矿种齐全,储量丰富,矿产资源禀赋极佳,在全球名列前茅。其次,营商环境良好。澳大利亚法律制度健全,基础设施完备,矿业资本市场成熟,矿业发展潜力大,对全球投资资本极具吸引力。再次,政府高度重视。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澳大利亚历届政府均将关键矿产行业视为支柱产业并予以高度重视,对内先后出台了整套关键矿产发展战略及相关措施,且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调整、丰富完善其内容,同时从矿业运行的各个环节给予扶持。对外则和多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广泛开展矿业领域合作,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由于政府政策支持、相关举措落实到位且持之以恒,澳大利亚关键矿产行业产能得以扩大且市场得到拓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矿产产量与全球地位提升。2024年澳大利亚锂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6%,出口额达52亿澳元,较上年增长6%。锂资源储量与加工能力同步提升,国内精炼产量年均增速达43%,预计2030年出口额将增至82亿澳元;铜资源储量位居全球第二(2.11亿吨),2024年精炼铜出口量达87万吨,全球第五;稀土行业以Lynas公司为主导,市值72.6亿澳元,占据全球供应链重要份额。二是勘探投资持续增长。2024年锂矿勘查投资达2.98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27%,支撑资源储备扩张。三是企业竞争力与市值增长。关键矿产行业总市值从2014年的86.7亿澳元增至2024年的862.1亿澳元,十年增幅895%。头部企业如Pilbara Minerals(市值141.5亿澳元)和Mineral Resources(134.3亿澳元)通过多元化战略成为行业领军者。 综上,过去数年,澳大利亚通过资源开发、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驱动,其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逐步形成、确立并得到巩固。

  • 几内亚撤销阿联酋全球铝业公司的特许权 资产转让给当地公司

    8月5日(周二),几内亚撤销了授予阿联酋全球铝业公司(EGA)一家子公司的铝土矿特许权,并将其转让给一家新成立的国有公司,理由是该公司违反了其采矿法规。 这一决定进一步加剧了围绕在该全球第二大铝土矿生产国建设氧化铝精炼厂的僵局,并凸显了西非军政府试图收回战略矿产资产控制权的努力。 总部位于迪拜的EGA通过其几内亚氧化铝公司(GAC)子公司在几内亚开展业务,包括一个690平方公里的采矿特许权区,其中含有约4亿吨铝土矿资源。 根据周一晚些时候宣布的一项法令,GAC未能遵守几内亚关于矿业公司必须提交精炼厂建设计划的规定。该法令表示,特许权将被立即撤销,并“免费且无任何补偿”地转让给国有企业宁巴矿业公司(Nimba Mining SA)。 EGA周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强烈谴责几内亚的决定,称该决定“公然侵犯”了GAC的合同和法定权利。 这家由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和迪拜主权财富基金拥有的公司表示:“GAC将通过其已启动的法律手段和任何其他法律行动,寻求其应得的补救。” EGA于2019年开始在几内亚运营,自去年10月当局暂停其铝土矿出口和采矿作业以来,一直与这个西非国家政府存在纠纷。铝土矿是铝的原材料。 该公司在7月份表示,计划通过国际法庭寻求补救措施。 投资银行Panmure Liberum大宗商品主管Tom Price表示,GAC公司约占全球铝土矿供应量的2-3%。尽管近期的供应中断扰乱了市场,但这种所有权的迅速转移可能会缓解短期供应担忧。 “这也表明几内亚有意通过提高国内精炼产能来获取更多价值。” **许可证审查** 尽管监管更加严格,但几内亚铝土矿出口在2025年上半年仍同比激增36%,达到创纪录的9,980万吨。不过,分析师警告称,这些影响可能会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感受到,并且将遭受暴雨带来的季节性干扰。 除了推动企业建设精炼厂外,几内亚还加大了对闲置或违规采矿许可证的审查力度,这是其一项旨在最大限度增加收入并吸引新合作伙伴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 该地区其他军政府也加强了对自然资源部门的控制,以从大宗商品(尤其是黄金)价格飙升中获取更多收入。 马里已将巴里克矿业公司的Loulo-Gounkoto金矿综合体暂时置于国家控制之下,而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也寻求向外国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

  • 中金岭南广西矿业盘龙铅锌矿6000t/d采选扩产改造工程(选矿部分)正式开工

    6月25日,中金岭南所属广西矿业(以下简称“广西矿业”)举行盘龙铅锌矿6000t/d采选扩产改造工程(选矿部分)开工仪式,标志着该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掀起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高潮。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晟控股集团重点推进的强链补链项目,盘龙铅锌矿6000t/d采选扩产改造工程不仅是中金岭南打造世界一流的多金属国际化全产业链资源公司的“关键拼图”,更是践行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广西矿业将实现年处理矿石量198万吨,年产铅锌金属量6万吨,同步回收白云石等有价资源,显著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本次开工的选矿工程是盘龙铅锌矿6000t/d采选扩产改造工程的枢纽工程,工期12个月,总占地面积77543平方米,涵盖7大核心车间及智能化配套设施。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集约化建设”理念,通过原矿堆场、重介质分选车间、磨浮车间等主体设施的协同优化,结合自动化仪表系统、回水循环利用装置等绿色技术,构建“高效、节能、智能”的现代化选矿体系。项目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将实现破碎、分选、浮选等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能耗降低15%,废水循环利用率超90%,充分彰显绿色矿山的科技内涵。 为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广晟控股集团与中金岭南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资源调配与政策支持;广西矿业深入践行FAITH经营理念,不断优化施工组织,组建技术、安全、质量“三位一体”攻坚团队,实施“责任到人、节点倒排”的挂图作战机制,着力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为广晟控股集团建设成为有梦想、有担当、有贡献的世界一流企业作出更大贡献。

  • 秘鲁“一次性”延长非正式采矿临时许可证至年底

    6月23日(周一),秘鲁能源和矿业部长Jorge Montero表示,该国政府将饱受争议的非正式采矿临时许可证“一次性”延长至年底,旨在完成小规模生产商的正规化进程。 根据国会法规,被称为REINFO的临时许可证的有效期已经被多次延长,原定于6月底到期,但政府可以在事先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将其延长六个月。 Montero在接受秘鲁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帮助那些明确表示希望将采矿活动正规化,并参与采矿活动的很多小型和手工采矿企业完成正规化进程。” 但据警方和业内人士透露,数千张REINFO许可证被非法采矿者使用。

  • 墨西哥将不会批准新的采矿特许权

    6月23日(周一),墨西哥总统辛鲍姆表示,墨西哥不会颁发新的采矿特许权。 辛鲍姆补充说,政府将审查现有的环境影响特许权,以确定可以继续进行多少勘探。 据S&P全球市场咨询,墨西哥是全球最大的白银生产国,也是重要的金、铜、铅和锌开采国。 辛鲍姆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不会再有新的特许权—不,不会再有新的采矿特许权。” “墨西哥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长Alicia Bárcenas正在努力解决矿山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辛鲍姆表示:“将检查现有矿山的环境影响。” 行业贸易组织CAMIMEX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但该组织过去曾表示,在前总统奥夫拉多尔执政期间,该行业损失了价值45亿美元的投资。 总统强调了在墨西哥生产锂的重要性,这涉及露天开采,在索诺拉州开采锂需要一份环境影响报告。 辛鲍姆表示:“如果有露天矿,必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遵守现行法律。” “例如,铜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评估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我们应该生产铜产品,铜矿开采后的所有产品,”辛鲍姆表示。 本周早些时候,墨西哥经济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在一次采矿业会议上表示,该行业是墨西哥经济安全决策的核心。 埃布拉德在6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总统希望我们做出非凡的努力,提高技术能力,在这种新情况下考虑新的21世纪采矿,这必须与可持续性和社区福祉相适应。”

  • 勘探专家分享:发展印尼关键矿物储量潜力和提升下游产业未来实力的首要任务

    在 2025印尼矿业大会暨关键金属会议-镍钴新能源汽车会场 上 , 印度尼西亚地质学家协会 (IAGI)主席、地质学硕士 STJ Budi Santoso围绕“ 勘探专家分享:发展印尼关键矿物储量潜力和提升下游产业未来实力的首要任务 ”的话题展开分享。 勘探的作用与挑战 勘探的驱动力:采矿业的现状与未来 自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都有所上涨,其中一些达到了多年来的高点;而世界对金属的需求每20~30年翻一番,有媒体预计,2017年到2042年累计铜需求有望达到689Mt。预计到2027年,勘探指出预计将增加65%。 更大的勘探挑战 按照目前的勘探数据来看,基本金属勘探发现的深度是黄金的两倍,而黄金矿的单位发现成本在过去十年中已经翻了一番。 对于基本金属而言,假设勘探预算为500万美元,那么在某一年内适度发现的概率小于三十分之一。因此,勘探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 勘探挑战:发现到生产的比率 粗略测算,自1990年以来发现的229个油田中,目前只有11个在生产。 勘探挑战:从勘探(发现)到生产准备的时间 矿山从发现到投产平均需要16.3年,由于勘探、许可、融资时间较长,尽管建设时间较短,但矿山上线需要更长时间。 影响地质资源勘探前置时间的因素包括: 勘探、许可和研究; 融资和建设许可露天矿/井开发; 商品价格。 勘探挑战:印度尼西亚的勘探与发现时机 现有的矿产发现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是根据《工作合同》(Cow)和《采矿许可证》(KP)制度进行勘探的结果。当前的许可证制度及其后续机制是否能够匹配或超越这些成果仍有待商榷。到目前为止,这似乎不太可能。 探索到发现周期:政府和行业的角色 勘探概况与印尼矿产资源清单 印尼金属矿点、矿化点和矿山汇编 勘探方面的共识: 自80年代以来,主要由外国勘探和矿山开采公司进行勘探——准备时间; 并非所有项目都具有或将会具有经济开采价值——高风险,低成功率; 勘探成功通过发现来衡量和体现——这常常被误解; 需要全面而持续的方法——基于地质调查和技术,并建立信任; 勘探/矿山开采是高风险且长期的业务——需要承诺; 需要保证:长期法规确定性——勘探作为可持续矿山开采行业的重要方面。 2019-2023年印度尼西亚主要大宗商品的资源与储量 印度尼西亚金属的资源与储量状况 目前的状况是否可持续,或者是否有增长的潜力? 进行系统、全面的探索,不断发现! 印尼镍储量与镍储量消耗:2020年镍案例研究 结语 勘探是一项需要体系化和全方位方法的高风险、长期业务,且需长期承诺与坚持。这项工作是发展可持续矿山开采下游产业的重要且紧迫的支柱。没有勘探,就没有资源储备,而无储备就无法实现可持续的下游开发。 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关键和战略性矿物资源。然而,随着现有矿山资源的逐渐枯竭,勘探工作的加速推进变得愈发迫切和重要。 政府通过授权地质机构在初步调查阶段参与库存工作,提供区域性的3G数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以及高质量的区域和地方前景地图,这是因为地质信息具有经济价值。 为了实现可靠的库存,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勘探结果、资源和储量报告系统,包括以下要素: 1. 技术精湛并受专业道德规范约束的合格人员(CPI, CP)。 2. 声誉良好的报告准则/标准——如KCMI准则和SNI。 3. 良好的采矿实践精神,涵盖对环境保护、环境、社会与治理(ESG)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要求。

  • 观点共享 | 印度:全球矿业行业潜在新势力

    在全球清洁能源革命与地缘资源争夺交织的背景下,印度正以空前力度重塑其矿业版图。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深知关键矿产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防安全及推动“印度制造”战略的核心作用。2023年至今,从国内政策松绑到海外资源并购,从深海采矿布局到循环经济创新,印度以“组合拳”方式加速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然而,资源禀赋的短板、技术壁垒的制约与国际竞争的复杂性,也让其雄心与现实的碰撞愈发激烈。 国内政策:资金驱动与技术突围的双轨制改革 ——千亿级资金注入与勘探加速 2025年1月,印度联邦矿业部批准1630亿卢比(约折合18.7亿美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锂、钴、镍等30种战略矿产的勘探开发。该计划涵盖三大核心领域: 地质勘探升级。部署AI地质建模和卫星遥感技术,对查谟-克什米尔锂矿区进行三维成矿预测,目标是到2027年探明储量突破800万吨。 近海资源开发。启动印度洋多金属结核勘探项目,利用自主深潜器“Samudrayaan”对5000米深海进行资源评估。 公私协同机制。引入“勘探成本50%补贴”政策,吸引塔塔集团、韦丹塔资源等私营资本参与奥里萨邦稀土勘探。 此外,公共部门同步追加1800亿卢比投资,重点建设中央邦石墨提纯厂和卡纳塔克邦锂电解基地,目标是到2030年将本土锂加工能力提升至15万吨/年。 ——技术自主攻坚与循环经济突破 为突破矿产精炼技术瓶颈,印度矿业部于2023年6月宣布建立“关键矿产卓越中心”,作为其国家关键矿产战略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该中心旨在整合矿产资源数据、制定动态监测机制,并每三年更新关键矿产清单,以应对供应链风险。 技术研发集群。在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和博帕尔设立三大研发枢纽,聚焦锂离子直接提取(DLE)和稀土生物湿法冶金技术。 数字化矿山试点。在恰蒂斯加尔邦铜矿区部署5G智能采矿系统,实现矿石品位实时监测与开采机器人远程操控。 回收产业链布局。取消12种关键矿物废料进口关税,目标是推动电子废弃物中稀土回收率从12%提升至35%。 ——市场化改革与争议区资源卡位 2025年3月,印度矿业部启动13个关键矿产区块拍卖,创下三大先例: 勘探权革命。首次允许私营企业通过竞标获得50年勘探收益权,打破国企垄断格局。 战略资源聚焦。涵盖边境地区锌矿、克拉拉邦钛铁矿等争议性资源,强化地缘经济存在。 外资限制设计。要求外资持股不超过49%,且勘探设备国产化率达60%,构建“以市场换技术”壁垒。 该轮拍卖吸引了全球23家企业竞标,最终由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联合体以22亿美元斩获奥里萨邦锰矿区块,标志着本土资本在战略资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国际布局:深海采矿与资源联盟的立体化拓展 ——深海采矿:抢占全球公海资源先机 2024年7月,印度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提交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太平洋)勘探申请,目标是到2026年完成多金属结核商业开采可行性研究。该区域预估蕴藏钴280万吨、镍1.6亿吨,可满足印度电动车产业20年需求。技术验证由“萨加尔·尼迪”号科考船承担。 ——资源外交:构建“非洲-印太-锂三角”三地联盟 非洲稀土布局。2024年9月与马拉维启动联合勘探,由国有IREL公司主导,目标是到2028年形成5000吨/年稀土氧化物产能。 印太技术协同。2024年11月,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引入美国机器人采矿专利,联合日本开展海底稀土富集区生态评估。 南美锂三角。2025年1月与智利签署《锂资源联合开发备忘录》,获得阿塔卡马盐湖勘探权,配套建设安托法加斯塔港专属物流通道。 ——供应链避险机制与战略储备 2024年7月,建立“关键矿产风险动态监测系统”,依据来源国政治稳定性、运输通道安全等指标设定五级预警。2025年3月启动国家战略储备计划,首批纳入锂、钴、稀土等6类矿产,目标储备量满足90天工业需求,存储基地选址拉贾斯坦邦地下盐穴库。 系统性挑战:资源雄心的三重悖论 ——技术自主性与全球依赖的困境 尽管2023年5月印度斥资30亿美元引进澳大利亚锂辉石提纯技术,但其本土DLE工艺能耗仍比国际领先水平高40%,导致Reasi锂矿开发成本达9500美元/吨,远超全球均价。深海采矿领域,印度仅掌握3000米级作业能力,距商业开采所需5000米技术门槛仍有代际差距。 ——市场化改革与国企主导的结构性矛盾 上述拍卖的13个区块中,70%由国企联合体竞得,私营资本多局限于辅助性环节。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虽能快速集中资源,却导致韦丹塔资源等私企转向刚果(金)钴矿投资,本土产业链创新活力不足。 ——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治理的冲突 奥里萨邦Sukinda铬铁矿因尾矿污染引发持续抗议,河流六价铬浓度超标200倍,迫使政府暂停3个区块开采许可。而在部分边境地区,资源开发与军事部署的深度绑定,可能引发与邻国纠纷。 战略透视:国家能力建设的压力测试 印度的关键矿产战略本质是一场国家能力的极限实验: 制度创新维度。国家关键矿产使命(NCMM)是印度政府于2025年1月批准的一项国家级战略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工具和国际合作,提升印度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自主能力,减少对外依赖。NCMM首次实现跨部门协同,由内阁秘书直接领导“关键矿产授权委员会”,整合外交、国防、环境等12个部门资源。 全球治理博弈。通过“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构建“去中心化”供应链,但美欧要求排除特定国家的技术标准,迫使印度在战略自主与联盟利益间做出权衡。 结语:资源主权的印度式方程式 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太平洋海盆,印度正以举国体制破解资源困局。这场矿业变革的深层逻辑,不仅在于保障关键矿产资源的充足供应,更在于通过资源主权重塑,确立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话语权。然而,当技术短板遭遇地缘博弈,当国家资本挤压市场活力,印度的雄心或将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战略透支风险。未来十年,这场资源竞赛的成败,将决定印度能否从资源依附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抑或陷入新一轮发展陷阱。答案,或许深藏于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的多金属结核中,等待时间的淘洗与验证。

  • 智利Codelco将向印度冶炼厂供应铜精矿

    4月2日(周三),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智利国有企业Codelco表示,将向印度Adani Group投资12亿美元的冶炼厂供应铜精矿。该冶炼厂是全球最大的铜冶炼厂。 这家冶炼厂的正式名称为Kutch Copper,位于古吉拉特邦,其高管曾表示,将从智利和其他国家采购精矿。 该冶炼厂一年前开始运营,上个月与一家生产电线电缆的合资企业达成协议。 自2018年韦丹塔的Sterlite铜冶炼厂关闭以来,印度的铜进口量激增。Sterlite铜冶炼厂铜产量约为40万吨。 目前,印度只有Aditya Birla集团旗下的Hindalco Industries和国营矿商斯坦铜业公司(Hindustan Copper)生产铜。 Codelco还与印度斯坦铜业公司签署一项初步协议,就矿产勘探和加工进行合作。

  • 大中矿业:全资孙公司锂矿开发方案获审查通过 今年将重点推进锂矿项目建设

    SMM 3月31日: 大中矿业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孙公司郴州市城泰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的《湖南省临武县鸡脚山矿区通天庙矿段锂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通过了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组织的专家审查,并出具了专家审查意见。 据公告显示,《方案》申请采矿权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4.9343平方千米,开采标高(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标高)1600米至695米,露天剥离和井巷工程标高1600米至 570米;《方案》确定的开采主矿种为锂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地下开采,拟建生产规模为 2000万吨/年,估算矿山服务年限30年(含基建期2年)。矿产资源开采方案合理。《方案》提出选矿方法为磁选、浮选、重选联合工艺,产品方案为锂云母精矿、钨锡钽铌精矿。《方案》对伴生资源钨锡钽铌进行了综合开采、合理利用。 此外,据关于〈湖南省临武县鸡脚山矿区通天庙矿段锂矿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复函》(自然资储备字〔2024〕193 号), 截至 2024年8月31日,临武县鸡脚山矿区通天庙矿段的锂矿矿石量为48,987.2 万吨,Li 2 O 矿物量131.35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为324.43万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大中矿业表示,本次经审查的《方案》开采方式为先露天开采、后地下开采,露天开采规模2,000 万吨/年,地下开采规模800万吨/年,开采规模位于国内锂矿公司前列,具有明显的产能规模优势。 大中矿业表示,本次《方案》通过专家审查,是公司取得鸡脚山锂矿采矿证过程中的重要进展。公司正在加快推进鸡脚山矿区通天庙矿段《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工作,其后将申请采矿证。此外,公司将继续加快采矿、选矿、碳酸锂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锂矿项目尽快投产。 不过大中矿业同时也表示,由于矿山建设的周期较长、投入资金较大,鸡脚山锂矿的后续开发尚需一定时间,最终投产的进度及实际产能存在不确定性;且《方案》的专家审查意见尚处于公示期。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市场对大中矿业的锂矿关注度较高,此前,还有投资者询问大中矿业关于四川加达锂矿的盾构机施工情况,大中矿业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利用盾构机进行四川加达锂矿的巷道掘进施工进度已完成总工作量的23%。 加达锂矿方面,回溯此前的资料, 早在2023年8月14日,大中矿业便已超42亿的价格拍卖下四川加达锂矿的探矿权,据此前资料显示,加达锂矿预计勘查区块氧化锂平均品位1.26%,矿石潜在资源量2,967万吨至4,716万吨,氧化锂推断资源量37万吨至6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92万吨至148万吨),具备大-超大型锂辉石矿产资源潜力。 此前,在提及公司锂矿项目进程时,大中矿业曾便提到,2025年,公司会重点推进锂矿项目的建设,实现新增资源的尽快投产,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不同于前几年锂价大幅上涨,带动锂矿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况,近年来,因锂价持续下行,不少锂矿企业难堪重负而陷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境地,在近期发布业绩报告的“锂电双雄”便是如此。据公告内容显示,天齐锂业2024年营收同比减少67.75%,由405.03亿元跌至130.63亿元,利润也由盈转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录得亏损79.05亿元,同比骤减208.33%;赣锋锂业方面,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89.1亿元,同比下降4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0.7亿元,同比下降141.9%。据悉,2024年是赣锋锂业上市以来的遭遇的首次亏损。 提及业绩亏损的原因,赣锋锂业表示,2024年,全球锂盐行业经历深度调整,受供需格局转变、锂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锂盐及锂电池产品销售价格下跌,公司经营业绩同比有所下降;天齐锂业在提及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时则表示,公司业绩亏损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点,一是锂价环比走低,导致合并层面毛利率大幅下降,2024年综合毛利率46.07%,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二是由于受公司控股子公司泰利森化学级锂精矿定价机制与公司锂化工产品销售定价机制存在时间周期错配影响,导致国内产品毛利出现倒挂,加剧了归母层面的利润亏损。 此外,邹军还提及了2025年公司的展望,其表示, 虽然2025年碳酸锂市场仍处于磨底阶段,价格还未复苏,但影响2024年业绩的主要因素,如二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减值准备、锂精矿价格错配等今年已被消除。因此,其认为2025年一季度天齐锂业的业绩将会有所改善。 且 在业绩会上天齐锂业还提及对未来锂基本面的展望,其表示,从需求来看,公司对新能源行业的长期发展有信心。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关键阶段。各国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正加速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尽管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部分国家财政压力等导致相关政策有一定变化,但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发展仍然获得广泛支持;从速度、规模、强度三个维度来看,目前全球锂行业仍然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公司认为锂行业基本面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向好。 而赣锋锂业,虽然今年业绩已经首度遇亏,但是其依旧认为,取得优质且稳定的锂资源对公司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赣锋锂业表示,公司将持续获取全球上游锂资源,计划于2030年或之前形成总计年产不低于60万吨LCE的锂产品供应能力,其中将包括矿石提锂、卤水提锂、黏土提锂及回收提锂等产能。 回归近期的锂辉石价格,据SMM现货报价显示,截至3月31日,锂辉石精矿(CIF中国)现货报价跌至819美元/吨,较此前高点845元/吨下跌26美元/吨,跌幅达3.17%。据SMM调研显示,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下行趋势,下游压价力度不断增强,前期囤货方为周转资金有部分出货,成交价格区间CIF价格在810-850美元/吨之间,低幅环比上周有所下移。叠加部分国内贸易商采用碳酸锂期货盘面点价的方式出货,进一步助力了锂辉石精矿市场价格的下行。国内现货矿方面,在后续锂盐价格的悲观预期下,供应商挺价态度有所松动,成交价格有所下行。截至3月31日,锂辉石(中国现货)报价跌至5280~5950元/吨,均价报5615元/吨。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锂云母方面,尽管上游持货商挺价态度仍存,但面对不断下行的碳酸锂价格,下游冶炼厂对于当前高价接货意愿不强,迫使市场价格有所下移。截至3月31日,锂云母精矿(中国现货)(Li₂O:1.5%-2.0%)现货报价跌至740~1500元/吨,均价报1120元/吨。 碳酸锂方面,截至3月31日,电池级碳酸锂报价跌至73200~74800元/吨,均价报74000元/吨。据SMM调研显示,当前碳酸锂现货市场虽流通较为宽松,但对于品质较优的碳酸锂仍处供应偏紧,给到一二线锂盐厂一定的挺价动力。同时,由于部分贸易商为处理老货库存,以较低价格点位促进与下游材料厂的成交,因此拉低碳酸锂成交价格重心持续下移。短期来看,考虑到碳酸锂的过剩格局难以扭转,以及叠加矿价已有松动迹象,预计碳酸锂仍存一定下跌空间,同时伴有区间震荡。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