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12.12锂电快讯】上期所将加快氢氧化锂、钴期货研发工作 | 永兴材料称临时停产没有影响碳酸锂总产量

    【上期所将加快氢氧化锂、钴期货的研发工作】 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一部副总监鞠成鑫表示,大宗商品供求机制发生显著变化,大宗商品市场和供应链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加剧,价格大幅波动成为新常态,给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和企业稳健经营带来巨大压力。下一步,上期所将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新品种建设,做好氧化铝期货上市准备,夯实铝合金、铬铁期货规则设计,进行冷卷、镁、钨仓储存放实验,加快氢氧化锂、钴、石墨等新能源期货品种上市研究。 【盛达资源战略规划:加速布局新能源中上游】 盛达资源发布2023-2027战略规划公告,规划中提出,加速布局新能源中上游。加速锂、铜、镍、锰、钴、铂族元素等新能源矿产资源的并购;加快公司现有项目产业升级:适时开展金山矿业一水硫酸锰提纯至高纯硫酸锰。关注钙钛矿在光伏的应用、全钒液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布局新能源矿产资源。 【永兴材料回复深交所关注函:公司于2022年12月9日恢复生产】 永兴材料回复深交所关注函,目前,完善措施已落实,设备检修已完成,公司于2022年12月9日恢复生产。此次临时停产,与常规性设备检修相结合,没有影响公司碳酸锂总产量。截至本回复日,无导致公司股票交易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的情形。 》点击查看详情 【金圆股份:终止购买阿里锂源49%股份】 金圆股份公告,公司原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阿里锂源49%股份。由于西藏地区疫情影响严重,现场尽调及资料收集工作无法在有效期内按原计划完成,同时由于交易双方无法当面交流,深入沟通关键条款,故经与交易对方充分论证协商,决定先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 【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钠电池战略想领跑 电解质市占率目标2025年达40%】 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透露,(锂离子电池)市场缺口比较大,“多氟多的锂电客户之一某电动汽车厂,就一直在催着我们要货”。钠电池的战略则与锂电池的跟随战略不同,多氟多想要领跑。而在全球化方面,多氟多正与某龙头电动车厂家探讨全球化布局及北美办厂的可能性。未来,多氟多规划电解质到2025年目标市占率40%左右。 【乘联会崔东树:11月车市销量受干扰因素多 部分厂家走势不代表未来可持续趋势】 12月11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称,11月车市相对较弱,疫情和限电下各家走势分化。部分主力厂家环比10月出现较大下降,但也有比亚迪等持续走强。由于疫情等因素,11月车市的销量受干扰因素多,零售低迷,因此部分厂家走势并不代表未来可持续趋势。 相关阅读: 【最新动态】江西宜春此前停产的碳酸锂冶炼企业今起全部复产完毕! 本周钴锂报价继续下跌 电解钴均价已刷4个月以来新低!【新能源产业周度观察】 天价锂拍卖七度熔断!叫价16亿再封顶 能否再现20亿高光时刻?【SMM热点】 本周钴锂报价继续下跌 | 天价锂拍卖叫价16亿 已经历7度熔断【新能源产业一周要闻】 硬核解析三元正极产能怎么爬坡【SMM分析】 11月动力电池装机环增12% 产装走势逐步分化?【SMM分析】 2022进入倒计时 “钴奶奶”仍将跌跌不休?【SMM分析】 2300万!蜂巢能源首投海外锂矿!【SMM分析】 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放缓 明年一季度需求大幅回撤?【SMM分析】 浅析隔膜行业发展壁垒【SMM分析】 成本高位+供应量调整 六氟价格或有止跌维稳趋势【SMM分析】 拟7.04亿元收购 电解液又迎一跨界玩家【SMM分析】 某大型电芯企业招标?招标电解液?【SMM分析】 江西锂盐企业因环保事件减产 国补退坡对动力需求减弱显著【SMM分析】 锰酸锂产量突破8000!需求回暖? 【SMM分析】

  • 50亿元!易成新能年产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签约河南郏县

    据“郏县发布”消息,12月9日上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郏县人民政府年产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控股子公司易成新能(300080)负责建设,建设地点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占地约900亩,总投资50亿元,项目主要建设锂电池负极材料全流程一体化生产线,建设完成后可形成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生产能力。 据悉,作为负极材料项目的配套绿色能源,郏县政府还将协助支持易成新能全资子公司河南中原金太阳公司布局100MW集中式光伏发电和150MW风电项目。新能源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约4.2亿度,25年发电量105亿度绿色能源。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扩大易成新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能,完善产品结构,壮大集团公司负极材料产业规模。 资料显示,易成新能通过构建“石墨化—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负极材料业务形成全产业链,降低负极材料生产成本,完善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青海天蓝一期石墨化已经全面投产年产量一万吨,二期负极材料全产业链项目稳步推进中。公司与优质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产品获得贝特瑞新材料集团、溧阳紫宸新材料、内蒙古杉杉科技、宁波杉杉科技、湖南中科星城等客户的高度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0月,易成新能就负极领域产业发布多项公告。其中两则公告信息显示,公司拟3.34亿元收购两家负极材料科技公司股权,另有两则公告涉及一亏损资产转让、以及为负极材料子公司引入战投增资。 今年9月,易成新能还披露了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募资1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制与生产建设项目二期、锂离子电池生产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 50亿元!易成新能年产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签约河南郏县

    据“郏县发布”消息,12月9日上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郏县人民政府年产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控股子公司易成新能(300080)负责建设,建设地点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占地约900亩,总投资50亿元,项目主要建设锂电池负极材料全流程一体化生产线,建设完成后可形成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生产能力。 据悉,作为负极材料项目的配套绿色能源,郏县政府还将协助支持易成新能全资子公司河南中原金太阳公司布局100MW集中式光伏发电和150MW风电项目。新能源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约4.2亿度,25年发电量105亿度绿色能源。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扩大易成新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能,完善产品结构,壮大集团公司负极材料产业规模。 资料显示,易成新能通过构建“石墨化—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负极材料业务形成全产业链,降低负极材料生产成本,完善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青海天蓝一期石墨化已经全面投产年产量一万吨,二期负极材料全产业链项目稳步推进中。公司与优质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产品获得贝特瑞新材料集团、溧阳紫宸新材料、内蒙古杉杉科技、宁波杉杉科技、湖南中科星城等客户的高度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0月,易成新能就负极领域产业发布多项公告。其中两则公告信息显示,公司拟3.34亿元收购两家负极材料科技公司股权,另有两则公告涉及一亏损资产转让、以及为负极材料子公司引入战投增资。 今年9月,易成新能还披露了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募资1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制与生产建设项目二期、锂离子电池生产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 109亿元!36GWh!广汽埃安旗下动力电池项目开建

    广汽埃安最新消息显示,12月11日,位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动工。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9亿人民币,占地约666亩,是广州市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将全面打通电池研发、设计、智造、销售和服务链条。 据介绍,因湃电池工厂预计在2023年10月实现厂房交付,2024年3月前完成首期6GWh量产线导入,2025年底完成所有36GWh产线导入,届时可满足60万辆车的装机需求,年产值将超过210亿。 通过进一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及周边配套,因湃电池工厂可为地区产业集群带来超1.5万的就业岗位,新增产值超1800亿元。 资料显示,因湃电池是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汽车硅谷”的重要支点,是构建更加先进自主、稳定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障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它也是目前广州最大的电池投资项目,填补了广州市研产一体化电池产业的空白。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对保障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稳定性能和用户良好驾乘体验至为关键。 自成立以来,广汽埃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打造世界级的极致的智能纯电动车。在三电核心之一的电池领域,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安全、快充和续航等难题,埃安先后推出了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和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动力电池技术群,并于2022年4月获颁央视最高科技创新大奖。 广汽埃安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对外合作”并行发展战略,坚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以来,广汽埃安已陆续启动电池研发试制线建设、成立能源科技公司及锐湃动力科技公司、与上游材料端头部供应商赣锋锂业、寒锐钴业等达成战略合作等大手笔布局,并启动全球首个超充之都建设,预计2025年,广汽埃安将在全国300个城市建设2000座超级充换电中心。 广汽埃安表示,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工开建,将进一步助力埃安全面打通上游原材料、研发、制造、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内的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完成能源生态产业闭环,为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1-11月我国新能源车销售606.7万辆 动力电池装车量258.5GWh

    12月9日,中汽协公布11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2%和7.1%,同比均下降7.9%。与去年和前年相比,汽车产销略显疲态,并未出现往年的年底翘尾现象。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1-11月增速比1-10月有明显的下降,较1-10月分别收窄1.8和1.3个百分点。 中汽协分析,11月,汽车产销略显疲弱,环比、同比均呈现下降,下行趋势明显,总体表现不及预期。其中乘用车产销环比下降7%以上,同比亦呈现一定幅度下降,商用车继续低位徘徊,同比呈现两位数下滑;新能源汽车产销和汽车出口继续延续良好态势。 新能源汽车方面, 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58.9万辆和6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5.5%和67.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17.9万辆和1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0.8%和92.6%;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0.03万辆和0.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9%和149.7%。 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485.7万辆和473.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1.2%和89.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139.4万辆和1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9.3%和154.6%;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为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9.1%和150.9%。 具体来看,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499.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2.4%,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在新能源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比亚迪累计销量超过160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各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吉利销量增速最为显著。 出口方面,11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32.9万辆,环比下降2.5%,同比增长64.8%。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27.6万辆,环比下降1%,同比增长62.2%;商用车出口5.3万辆,环比下降9.5%,同比增长79.7%。 新能源汽车出口9.5万辆,环比下降13.2%,同比增长1.5倍。 1-11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商用车出口53.3万辆,同比增长45.7%。 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增长1倍。 前一日(12月8日),乘联会发布11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数据。新能源车批发方面, 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72.8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 长 7.9%。 在车购税减半政策下,新能源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持续环比改善超过预期。 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574.2万辆,同比增长104.6%。 新能源车零售方面, 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9.8万辆,同比增长58.2%,环比增 长 7.8%。1-11月保持趋势性上升走势,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503万辆,同比增长100.1%。 渗透率方面, 11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35.9%,较2021年11月19.9%的渗透率提升16个百分点。 11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1.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40.6%;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0%。 11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6.3%,较2021年11月20.8%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 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6.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2.1%;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2%。 出口方面, 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8.2万辆, 伴随着疫情下复工复产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完善,市场前景向好。 乘联会分析,今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幅度是最高的1.26万元,远高于前两年的0.5万元补贴退坡幅度,叠加部分车企公布车型在明年定价上涨的信息,因此这一退坡政策对消费者的年末新能源抢购效应也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今年新能源车市场有望实现我们前期提出的全年650万辆的销量预测。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2022年11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产量方面,11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63.4GWh,同比增长124.6%,环比增长0.9%。其中三元电池产量24.2GWh,占总产量38.2%,同比增长133.0%,环比下降0.2%;磷酸铁锂电池产量39.1GWh,占总产量61.7%,同比增长119.7%,环比增长1.4%。1-11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489.2GWh,累计同比增长160.1%。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190.0GWh,占总产量38.8%,累计同比增长130.6%;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298.5GWh,占总产量61.0%,累计同比增长183.4%。 装车量方面, 1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4.3GWh,同比增长64.5%,环比增长12.2%。 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1.0 GWh,占总装车量32.2%,同比增长19.5%,环比增长2.0%;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3.1GWh,占总装车量67.4%,同比增长99.5%,环比增长17.4%。 1-11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58.5GWh, 累计同比增长101.5%。 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99.0GWh,占总装车量38.3%,累计同比增长56.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59.1GWh,占总装车量61.5%,累计同比增长145.5%。 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2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8.3GWh、30.4GWh和32.9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2.5%、88.7%和96.0%。 11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五名分别为:宁德时代(17.35GWh,占比50.64%)、比亚迪(8.94GWh,占比26.09%)、中创新航(2.00GWh,占比5.82%)、国轩高科(1.28GWh,占比3.73%)、欣旺达(0.83GWh,占比2.43%)、亿纬锂能(0.81GWh,占比2.35%)、蜂巢能源(0.59GWh,占比1.73%)、瑞浦兰钧(0.42GWh,占比1.22%)、孚能科技(0.39GWh,占比1.13%)、捷威动力(0.28GWh,占比0.82%)、LG新能源(0.24GWh,占比0.71%)、力神(0.22GWh,占比0.64%)、正力新能(塔菲尔)(0.18GWh,占比0.54%)、鹏辉能源(0.13GWh,占比0.37%)、盟固利(0.11GWh,占比0.32%)。 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6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长1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201.3GWh、219.6GWh和244.7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7.9%、85.0%和94.7%。 1-11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五名分别为:宁德时代(124.13GWh,占比48.02%)、比亚迪(59.74GWh,占比23.11%)、中创新航(17.39GWh,占比6.73%)、国轩高科(12.01GWh,占比4.65%)、欣旺达(6.33GWh,占比2.45%)、亿纬锂能(5.91GWh,占比2.29%)、蜂巢能源(5.64GWh,占比2.18%)、LG新能源(4.95GWh,占比1.92%)、孚能科技(4.58GWh,占比1.77%)、瑞浦兰钧(4.04GWh,占比1.56%)、捷威动力(2.29GWh,占比0.89%)、正力新能(塔菲尔)(2.27GWh,占比0.88%)、多氟多(1.69GWh,占比0.65%)、力神(1.35GWh,占比0.52%)、鹏辉能源(1.19GWh,占比0.46%)。 出口方面, 11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共计22.6GWh。 其中三元电池出口量5.7GWh,磷酸铁锂电池出口量16.8GWh。

  • 109亿元!36GWh!广汽埃安旗下动力电池项目开建

    广汽埃安最新消息显示,12月11日,位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动工。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9亿人民币,占地约666亩,是广州市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将全面打通电池研发、设计、智造、销售和服务链条。 据介绍,因湃电池工厂预计在2023年10月实现厂房交付,2024年3月前完成首期6GWh量产线导入,2025年底完成所有36GWh产线导入,届时可满足60万辆车的装机需求,年产值将超过210亿。 通过进一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及周边配套,因湃电池工厂可为地区产业集群带来超1.5万的就业岗位,新增产值超1800亿元。 资料显示,因湃电池是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汽车硅谷”的重要支点,是构建更加先进自主、稳定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障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它也是目前广州最大的电池投资项目,填补了广州市研产一体化电池产业的空白。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对保障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稳定性能和用户良好驾乘体验至为关键。 自成立以来,广汽埃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打造世界级的极致的智能纯电动车。在三电核心之一的电池领域,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安全、快充和续航等难题,埃安先后推出了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和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动力电池技术群,并于2022年4月获颁央视最高科技创新大奖。 广汽埃安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对外合作”并行发展战略,坚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以来,广汽埃安已陆续启动电池研发试制线建设、成立能源科技公司及锐湃动力科技公司、与上游材料端头部供应商赣锋锂业、寒锐钴业等达成战略合作等大手笔布局,并启动全球首个超充之都建设,预计2025年,广汽埃安将在全国300个城市建设2000座超级充换电中心。 广汽埃安表示,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工开建,将进一步助力埃安全面打通上游原材料、研发、制造、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内的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完成能源生态产业闭环,为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六氟磷酸锂有信心自我替代 钠电池预领跑

    李世江针对资本市场关心的六氟磷酸锂产品过剩与替代、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产业规划、全球化协作布局等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 李世江表示,任何产业总有一天它会过剩,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都会有性能更好、成本更优的新产品被研发出来。 多氟多规划电解质到2025年目标市占率40%左右。 除此以外, 李世江透露,(锂离子电池)市场缺口比较大,“多氟多的锂电客户之一某电动汽车厂,就一直在催着我们要货”。钠电池的战略则与锂电池的跟随战略不同,多氟多有志向、想领跑。而在全球化方面,多氟多正与某龙头电动车厂家探讨全球化布局及北美办厂的可能性。 以下为访谈录(有删减) ▍所有企业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 记者:您的微信名称含有“老兵”,除了退役老兵之外,在新材料当然也是老兵,您是如何从一名退役老兵,成为新材料老兵的? 李世江: 当兵期间有两个方面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一个方面是接受党的教育,为人民献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第二个方面,光有革命热情不行,还得有科学精神,我的科学精神是那个时候奠定的基础。 多氟多在无机氟化工领域,做到了全球领先后,企业发展遇到了阶段性天花板,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必须转型升级,与国家高质量发展理念同频共振。彼时正赶上我国能源革命,公司也面临着转型,我们探索与“氟”相关的产品,最终选定了“六氟磷酸锂”,多氟多也抓住了这个机遇,成功实现从氟化工到新能源的转型。 回顾过往,三十多年来,多氟多站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高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关:一是打破“氟硅不分家”的神话,实现“氟硅巧分家”,开创低品位氟硅资源高质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天地。二是打破国际垄断,凭一己之力摘取新能源材料“皇冠上的明珠”——六氟磷酸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材料——超净高纯半导体级氢氟酸,品质全球领先,进入全球顶端半导体制造商台积电合格供应商体系。 记者:多氟多先是国内率先量产六氟磷酸锂,又突破电子级氢氟酸,企业要怎样经营才能成为这样的“常胜将军”? 李世江:所有企业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都会经历生产经营的高潮和低谷,多氟多也不例外。 我们经历过“产销两旺”的好日子,也经历过“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的紧日子。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们才能更加从容的应对每个周期。 俗话说,一个国家,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一个企业亦是如此,不能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多氟多之所以能在新材料的多个产品取得领先, 最关键的是我们一直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不仅是在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方面的创新,我们在体制、管理、文化等各个层面一直在创新,自我革新和引进吸收同时做,才能与外界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前沿保持不间断的智慧和能量的交换。 ▍六氟磷酸锂被替代也是由多氟多替代 记者:资本市场困惑在锂盐价格上涨的通道中锁定六氟磷酸锂的长协,公司是作何考虑?是否会选择布局锂矿来进行降本? 李世江:我们在锂矿方面一定会有一些追求,但要等待合适的时机,目前我们还是要扬长避短,先做好公司经营工作。长期来看,锂盐价格偏离价值太多的时候,市场会有一个机制进行调整,价格会理性回归。 我们是全球头部的氢氟酸供应商,PCl₅已实现部分自给,而在目前市场最贵的“锂”方面,我们采购的是工业级碳酸锂来自制LiF,这些原材料的成本优势,多氟多非常明显。 公司确实签订了很多长协订单,并且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来供应这个市场。表面上看,我们赚钱是少了一点,但实际上我们赢得的是未来在市场上的布局,等六氟磷酸锂价格回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长单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市场的大起大落对产业是有伤害的,熨平市场发展周期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尽的义务。 赚快钱有时候也可以抓住一些机会,但是赚快钱的思维不能成为主导思维 ,有长远的打算就不应该盲目的去赚快钱,而应该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心上。 记者:下游一直在往上游拓展,多氟多是否会布局电解液?是否担忧下游自供率提升导致损失出货量?公司远期电解质的市占率目标是多少? 李世江: 产业链内部运转的损耗最低,路程最短,协调能力最强,产业链思维是应该有的,但是一个人能力又是有限的。我们过去有经验,但大量的是教训。我们曾在不熟悉的领域也发过力,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到最后我们实际上是碰了一头包,碰了南墙。 不管锂盐的电解液化还是电解液的锂盐化,我们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具体到产业安排,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我们阶段性的目标是把六氟磷酸锂做到极致,做到有一定的地位来牵引整个电解液的发展,为整个新能源产业提供服务。 如果我们的下游客户相关产品实现部分自供,会给公司出量带来一定影响,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担心,就如同我们有些上游的原材料也会有部分自供。 目前多氟多以六氟磷酸锂为代表的电解质市占率30%左右,未来随着我们新增产能的陆续投放,规划到2025年目标市占率40%左右。 记者:如何看待液态六氟磷酸锂的成本优势,会不会对固态在未来造成不可逆的冲击? 李世江: 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是固态晶体,成本和售价比较透明,公司在成本控制上有信心保持对任何对手的足够竞争优势。晶体六氟磷酸锂性能指标更稳定、纯度更高,可以适应于任何电解液材料的定制化需求,也便于远距离安全运输,直接客户为国内外主流电解液企业。 记者:多氟多对六氟磷酸锂的未来发展时机踩得很准,但产业链的情况也瞬息万变,譬如之前我们调研宁德时代的思康,其已规划超11万吨新型锂盐、以及同行也在争相扩产,包括有电池厂董事长表态明年电池整个产业链将会过剩,您如何看待? 李世江: 目前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六氟磷酸锂作为主要的电解质,这个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为经过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而且,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新型锂盐产品多氟多都在研发。我们不仅有这些新型锂盐的研发,还有锂电池这个大的事业部,产业链是通的,不仅吸收了社会上大量的资源,我们自己也有这些实践的经验。 实际上六氟磷酸锂经过对比,它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电解质,但它并不完美,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使六氟磷酸锂的成本不断降低,质量不断提升,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好。 整个锂电池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也是中国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一个机会。 中国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在这个孕育的过程当中,有一些过剩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的结果。 第一,六氟磷酸锂会不会过剩?任何产业总有一天它会过剩,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过剩也是多氟多做过剩的。 第二,六氟磷酸锂会不会被取代?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但想告诉大家的是,取代也是多氟多来取代的,这是我们的一个信心。 ▍多氟多对钠离子电池有志向想领跑 记者:多氟多电池在年内的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在前十五,未来电池的规划目标是怎样的?将来如何与其他板块协同? 李世江:电池板块目前产能是3.5GWH,现有产能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广西南宁在建的20GWH项目,今年年底才能投产5GWH,从现在我们的客户需求来看,还是不能弥补市场缺口。 现阶段新能源车领域和储能领域发展迅速,市场缺口比较大,多氟多的锂电客户之一某电动汽车厂,就一直在催着我们要货,和广州巨湾技研合作的快充项目也在加紧落地。 公司锂电板块未来将更多依赖自身的融资能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赋能,不排除独立IPO的可能,打造在锂电细分领域的护城河。产业资本加持之后,资本市场就要重新给估值,这样上市公司就是专注于锂电、半导体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行业龙头,是纯粹的新材料公司。 记者:公司规划的钠离子电池产线颇受资本关注,除了六氟磷酸钠自供外,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中试线也已经建成,公司为什么有些锂电材料选择自主研发内供,有些选择外购?后期是否会借钠电池实现产业链一体化? 李世江: 公司研发钠离子电池是从六氟磷酸钠开始的,现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包括它的电解液,这几个体系我们都在探索。 与锂离子电池的跟随战略不同,钠离子电池方面,我们有志向、想领跑 ,这就需对它的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而作为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人有时候必须得实事求是,你得看到自己有长项也有短项。如果我们自己生产的成本最低,那肯定是自己生产,如果社会采购有利于我们降低成本,有利于我们向产业链各个环节学习,我们也会对外采购。 多氟多目前六氟磷酸钠具备千吨级的生产能力,并且相关钠离子电池企业也在用我们的产品,多氟多自己的钠离子电池已有成品下线,正在进行各类评测和客户的装车试用。 ▍全球化协作是势不可挡的潮流 记者:您之前公开提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不解决思维短视的问题,将来在国际化会有很多的冲突”,这里的“思维短视”具体指什么,而多氟多是如何做的? 李世江: 全球化是势不可挡的潮流,如果在这个潮流当中你已经突起了,人家可能就会打压你,但是这种打压也是阶段性的。我认为中国非常多的产业,就是在那些打压当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弹越厉害。 想打架,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想和好,那就必须是双方的或者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才行。 我们要走全球化的道路,会非常虚心地学习外边非常多的先进经验。交流的格局也要打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要小家子气,不要夜郎自大,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每个人都是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认识自己的,一旦把交流窗口关闭了,一旦交流的强度、力度、热度不够,交流带来的正面效果就减弱了,所以我们自己还是坚持全球化的思维。 例如,我们和美国的一家公司合作,对其转让锂电池技术,获得一定的股权和技术转让费。对方对多氟多是非常认可的,对方在全球考察后觉得和我们合作是值得的,这就是我最开始讲中国的新能源在领跑世界。 我也去过北美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动车厂,对方表示想和我们一起探讨 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在全球的布局和在北美办厂的可能性,现在双方还在探讨,有些关键技术,现在对外转让的时机还不到,但有些东西我们是愿意对外转让的,并且这种合作现在还在谈。 记者:国内电池出海成为热潮,多氟多全球布局的规划是怎样的,如何看待IRA法案?是否已有在北美办厂的规划? 李世江: 每个国家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场都会这么做的,也没什么奇怪。(IRA法案)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中国产业的发展不会放大。全球供应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海外电池厂商扩产保守,且落地周期长,我们国内产品性价比很高,这就决定了其竞争优势很明显。该法案针对我们中国的意味很显然,可能将会冲击国内企业在北美市场的布局,而破局之道只能在于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我们和美国电池制造商KORE-POWER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根据业务需要,双方正在拓展更多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 记者:自锂电产业链形成以来,供应链一直在重构,从以日韩到我国主导,再到电池企业一体化布局,业内面对与电池巨头深度绑定,既有订单的保证,也有沦为代工厂的担忧,多氟多的选择与对策是怎样的? 李世江: 绑定是指市场上的协同动作,对产业链的稳定是有好处的,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合作是大家共同进步的过程。 六氟磷酸锂,我们拿的是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和别人合作,合作有可能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带来的是长远的、更大的利益。 创新不是靠保密来创新的,靠的是你永远比别人先进那么一两步,等别人把你东西学走的时候,你自己又进步了,那才叫真正的创新。 我觉得如果随便哪个人到这个地方一看,就把你的东西学走了,你那个(技术)也不先进。 多氟多的技术迭代,有一个经济指标,我们从最开始的时候做200吨的六氟磷酸锂,折1万吨的投资需要30多个亿,到现在我们做到1万吨,花4-5个亿就可以了。 未来我再扩建六氟磷酸锂产能,1万吨花2-3个亿就够了。 回归到本质,提升质量、降低成本,这是一个企业具备竞争力最根本的东西。 ▍氢是终极能源 锂是主流电池 钠是未来能源 记者:除了锂、钠电池之外,氢能源亦不时被提起,与锂、钠电池相比,氢能源相当于一个新的体系,锂、钠电池进行能源替代的同时,未来看是否也会被替代? 李世江: 锂离子电池目前是主流能源,可以说大红大紫,人类在锂离子电池科技方面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多,现在不但是主流动力能源,在储能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发展得非常快。 在元素周期表中,锂的上面是氢,我认为氢能源电池可能是终极能源。因为氢电池不仅能量密度高,它燃烧以后产生的是水,所以是真正的清洁能源。最终人类社会一定要把氢元素利用上,燃料电池可能是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终极能源,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氢燃料电池,我们在做全氟磺酰质子交换膜材料的研究。 锂的下边是钠,我们认为钠是未来能源,因为钠离子电池本身能量密度会低一些,但是它的资源配置非常好。任何一个创新光有技术创新的高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科技的高度,把创新的高度和科技的高度结合起来,这就是多氟多要做钠电池的主要原因。 在钠离子电池方面,我们在做电解质六氟磷酸钠,现在已经量产了,目前在全国能够批量供应六氟磷酸钠的企业中,多氟多排在前列。 多氟多深入研究各元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背后逻辑,以右上角最活泼的氟,结合左上角的氢、锂、钠等高能元素开展能源材料研究和能源体系开发,布局“行之有锂、坐地为钠、制能依氢”的能源体系和产品体系,这就是我们对新能源体系的思考。 以氟为基,站在元素周期表的立场上来考虑,这些能源离开氟这个元素是不行的。 行之有锂,在可以移动的动力电池上,包括我们的电动汽车、电动两轮车、三轮车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动工具,由于它的能量密度比较高,可以应用在方便移动的这些东西上,所以要把锂离子电池发展起来。 坐地为钠,钠离子电池资源丰富,安全性高,又有成本优势,将来在储能的领域、在低速的领域一定会大放异彩的,主要以服务为基础。 制能依氢,制造能源,依靠的是氢元素,国家能源局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列为“十四五”能源技术装备重点任务,因为氢不仅是储能的手段,最主要是可以制造能源。

  • 12月11日,盛达资源战略规划(2023-2027)显示,公司总体战略是,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应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趋势,公司在“原生矿产资源+城市矿山资源”战略基调上,确立以“做大做强贵金属、加速新能源布局”的原则,即强化白银龙头地位,提高金银贵金属矿产资源储备,加速锂、铜、镍、锰、钴、铂族元素等新能源矿产资源并购及高纯硫酸锰新材料加工上线;以可持续发展的镍、铜、锂等固废危回收生产为公司业务第二极。 战略实施 随着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到来,绿色低碳新能源是人类社会动力系统革命的必然方向。未来十到十五年,传统行业以向新能源领域方向升级或转型为突破口来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巨大。作为上游核心原材料的锂、镍、钴等金属将长期受益。盛达资源需遵照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客观情况,继续践行“稳中求进、战略规划、砥砺前行”的风格,寻找新能源产业浪潮的切入点,力争做到“一年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年内完善产业布局,五年内达成目标和格局”。即做到:一年内完成“贵金属/新能源金属/能源材料”的初步升级,三年内将新储备的贵金属/新能源金属/新能源材料项目投产,五年内做到行业内“新(能源金属)贵(金属)”一族。 (一)做大做强贵金属(白银、黄金) 作为国内白银龙头上市企业,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矿山的精细化生产与管理、探矿增储,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对白银、金等优质贵金属原生矿产资源项目并购。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团队合作,力争打造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大的市场占有率的白银行业领军企业。 (二)加速布局新能源中上游 加速锂、铜、镍、锰、钴、铂族元素等新能源矿产资源的并购;加快公司现有项目产业升级:适时开展金山矿业一水硫酸锰提纯至高纯硫酸锰。关注钙钛矿在光伏的应用、全钒液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布局新能源矿产资源。 (三)固废危废金属回收向新能源材料生产升级 紧盯新能源产业大发展产业周期中锂、铜、镍、锰、钴、铂等金属缺口较大的机遇,以资源回收为切入点,深耕城市矿山领域,专注镍、铜、铬、锂等金属资源回收。 公司控股的金业环保战略定位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紧盯新能源产业大发展产业周期中新能源金属缺口较大的机遇,专注镍、铜、铬、锂等金属资源回收,着力打造二次新能源金属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在金属资源再生的基础上,通过精深加工生产电池级硫酸镍、碳酸钴、碳酸锂,硫酸锰等新能源材料;二是粗铜、镍铁合金、铬铁合金和岩棉等材料的生产。

  • 奥联电子:签署钙钛矿投资合作协议 计划明年50MW钙钛矿中试线投产

    奥联电子9日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海南奥联投资有限公司近期与自然人胥明军共同出资设立“南京奥联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并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奥联光能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装备的研发、生产、制备、销售等。计划2023年50MW钙钛矿中试线投产,2024年600MW钙钛矿装备和120M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线投产,力争5年内形成8GW钙钛矿装备和2G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能力,实现钙钛矿电池研发、装备研制和装备制造规模、钙钛矿电池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告显示,奥联光能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其中奥联投资以货币方式出资4750万元,占比95%;胥明军以货币方式出资250万元,占比5%。 公告称,本次投资目的,旨在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快速建立、完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体系和制备能力,完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工艺装备研制体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在钙钛矿光伏领域的行业竞争力,符合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符合公司“创新型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的战略目标。后续规划成立钙钛矿研究院并联合国内钙钛矿技术研发领先的知名教授、专家团队,打造材料配方、工艺装备、组件生产三位一体的平台体系,计划2023年50MW钙钛矿中试线投产,2024年600MW钙钛矿装备和120M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线投产,力争5年内形成8GW钙钛矿装备和2G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能力,实现钙钛矿电池研发、装备研制和装备制造规模、钙钛矿电池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公司还可借助公司大股东盈科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风光储产业等)的资源整合优势,实现产业链互通,提升公司在创新型新能源产业渗透力。

  • TOPCon电池产能加速扩张 协鑫集成拟定增募资60亿元打造光储一体化

    TOPCon电池凭借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更低的设备成本优势,成为众多光伏玩家“新布局”的首选。协鑫集成表示,新建TOPCon电池项目量产后转换效率超过25%,芜湖生产基地一期10GW项目已于今年10月开工。 在确定一体化发展目标后,协鑫集成正在加快建设。12月9日晚间,公司披露定增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亿元,用于芜湖协鑫20GW(二期10GW)高效电池片制造项目、徐州协鑫10GWh智慧储能系统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人士表示,电池片项目建成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今年四季度,合肥组件大基地一期15GW光伏组件项目达产,下游产能扩张带来电池环节的产能敞口。芜湖电池项目建成投产后,有利于公司加强产业链协同。 此外,协鑫集成还在布局下游储能业务。公告显示,本次储能募投项目拟通过新建生产厂房及配套建筑设施,购置安装生产设备、相应辅助配套设施设备等。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具备10GWh/年的智慧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布局TOPCon电池生产的企业超过30家,其中既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原先一体化厂商在前代PERC电池产线上的升级,也包括林洋能源、沐邦高科、协鑫集成等原先专业化或跨界厂商。据机构统计,TOPCon电池产能今年底将达77.4GW,2023年底将超过300GW。 不过,新增产能集中建设,由此同时产生的风险亦需要重视。CPIA专家指出,近两年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80个。对于跨界企业入局制造端,挑战主要来自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环节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协鑫集成方面在公告中认为,高效产品替代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完善公司在N型高效光伏电池产业领域的布局,与公司合肥组件大基地项目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降低产业链综合成本,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业绩方面,在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减轻后,产业链中下游毛利空间有望得到修复。半年报显示,协鑫集成组件业务上半年毛利率为2.72%,较上年同期降低3.71个百分点。据业内厂商预计,TOPCon电池片明年毛利率水平有望达到15%-18%,成为产业链中利润较为丰厚的环节,新产能释放后将增厚企业利润。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