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2月24日讯:新宙邦发布公告,引进株式会社日本触媒和丰田通商(上海)有限公司对控股公司湖南福邦新材料有限公司合计增资230,973,452元,其中日本触媒对湖南福邦增资201,769,912元(其中67,256,637元计入注册资本,134,513,275元计入资本公积),丰田通商对湖南福邦增资29,203,540元(9,734,513元计入注册资本,19,469,027元计入资本公积)。 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湖南福邦的股权比例由90.60%变更为51.19%, 湖南福邦仍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本次交易 不会导致公司失去对湖南福邦的控制权 。 湖南福邦目前规划有1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2022年7月一期已进入试生产,正式投产后可提供1200吨产能。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唐鹏 021-51666749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近日,有股友在互动平台提问:公司有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的研究成果吗? 2月23日,科恒股份表示,公司向来重视技术研发,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正极材料和锂电智能装备领域的涂布设备和辊压分切设备,产品研发相应主要在主营业务相关方面。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2月24日讯:本周电解液价格持续小幅下调。电解液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原料价格均在下跌期,叠加下游需求未起,从成本面与供需面分析六氟的价格仍将持续下跌。电解液预期跟跌。 本周电解液(三元动力用)价格为55000-70000元/吨,较上周环降5.1%。电解液(磷酸铁锂用)用)价格为36000-50000万元/吨,较上周环降7.4%。电解液(钴酸锂用)价格为67000-81000万元/吨,较上周环降4.0%。电解液(锰酸锂用)价格为32000-33000万元/吨,较上周环降6.6%。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唐鹏 021-51666749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2月24日讯:本周隔膜价格行情暂稳。本周星源举行南通基地投产仪式。隔膜企业产能持续释放,近期由于下游电芯需求未真正起量,当前需求未有过多增量。电芯企业对于隔膜企业降价的诉求将持续进行。但短期内供需格局未发生实质变化,隔膜价格预期暂稳。 本周湿法基膜(5μm)价格为2.70-3.20元/平方米,较上周持稳。湿法基膜(7μm)价格为1.80-2.10元/平方米,较上周持稳。湿法基膜(9μm)价格为1.20-1.35元/平方米,较上周持稳。干法基膜(16μm)价格为0.75-0.90元/平方米,较上周持稳。湿法涂覆基膜(5μm+2μm)价格为3.07-3.77元/平方米,较上周持稳。湿法涂覆基膜(7μm+2μm)价格为2.30-2.60元/平方米,较上周持稳。湿法涂覆基膜(9μm+3μm)价格为1.78-2.50元/平方米,较上周持稳。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唐鹏 021-51666749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电解液环节: 山东诚宇年产80万吨电解液项目环评公示:成立于2022年7月13日的山东诚宇新能源有限公司锚定电解液市场,目前公司规划年产能80万吨锂(钠)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项目环评于近期公示。其中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拟于2023年2月开始建设,施工期1.5年,拟于2024年8月投入运营。 电解液组份概念科普:电解液是多种物质进行物理混合制成的混合物。科普文章在描述电解液成份时,一般将电解液的构成划分为三大部分:溶质、溶剂、添加剂。但添加剂与溶质、溶剂的划分维度不一。添加剂是从质量占比维度上划分出的概念,而溶剂、溶质是从物质所起的作用维度划分。添加剂占电解液质量的3-5%,溶剂占电解液质量的80-85%,溶质占电解液质量的10-15%。具体比例视配方而定。添加质量较少的物质被称为添加剂。如LiFSI,其作用为溶质,但在添加量较少时被称为添加剂。再如FEC ,其作为溶剂,但量少时被称添加剂。 *ST必康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九九久科技扩产:江苏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当前厂区内现有的年产5,000吨六氟磷酸锂装置的基础上进行项目扩建,新增35,000吨六氟磷酸锂和10,000吨六氟磷酸钠的生产能力,以达到年产50,000吨六氟磷酸盐生产规模。项目预计需新增投资225,376.37万元。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北厂区建设形成年产18,000吨六氟磷酸锂及副产能力,二期在南厂区建设形成年产17,000吨六氟磷酸锂、10,000吨六氟磷酸钠及副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周期36个月。一期(北厂区)建设期2023年2月至2025年4月,二期(南厂区)建设期2023年6月至2026年2月。 瑞泰新材规划电解液超150万吨产能:近期江苏国泰子公司瑞泰新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现有和规划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能已超150万吨,生产基地包括江苏张家港、浙江衢州、福建宁德、四川自贡及波兰。据SMM了解:张家港基地约10万吨,宁德基地约52万吨,衢州基地约30万吨,自贡基地约30万吨,波兰基地约30万吨。总150+万吨。 六氟磷酸锂价格短期内止跌无望:近期上游原料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以及下游需求弱,六氟磷酸锂供过于求,成本面以及供需面两方面分析,六氟磷酸锂短期内止跌无望。截止2023年2月24日,SMM国产六氟磷酸锂价格已跌至16-18万元/吨。 国内电解液企业盘点已达40多家:据SMM调研,中国境内预计有40多家电解液企业,在今年电解液整体处于下行周期,部分小体量企业自去年放假以来尚未复工。2023年竞争加剧,小产能预计加速出清。 隔膜环节: 金力股份科创板IPO获上交所问询: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受上交所问询。据其提交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金力主要产品聚焦于湿法基膜和在湿法基膜基础上进行涂覆加工的涂覆隔膜。目前已在河北、安徽、湖北和天津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客户涵盖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微宏动力、天津力神、海四达、天鹏电源、星恒电源等,并开始向 LG 化学、韩国 SKI、韩国现代、远景 AESC 等海外新能源电池厂商小批量供货。截止2022年上半年,BYD已跃升为第一大客户。在隔膜行业产能与订单齐增的情况下,公司2023年度产能规划已达28.5亿平方米。 星源材质南通基地投产:星源材质(南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产仪式于2月21日在南通举行,南通基地总投资额达110亿元,规划产能为30亿平方米湿法隔膜、16亿平方米干法隔膜及配套的涂覆隔膜,建设期限分为三期,于2022年2月举行开工仪式。2022年9月,南通基地一期涂覆生产线投产,截止目前一期厂房建设已全部交付使用。 璞泰来与安徽利科发起合资公司加速推进生物基芳纶材料在隔膜涂覆加工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利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期发起合资公司“浙江利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两者技术结合,加速推进生物基芳纶材料在隔膜涂覆加工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上海璞泰来主营业务涵盖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隔膜及涂覆加工、自动化装备、 PVDF 及粘结剂、新型集流体、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等,公司已形成完善的基膜、涂覆材料、涂覆设备、涂覆工艺的产业闭环。安徽利科主营生物基材料聚合技术研发、生物基材料制造和销售,是业内领先的生物基材料企业,具备生物基芳纶和相关涂覆材料的生产技术。使用生物基芳纶进行涂覆加工,可以降低芳纶涂覆类隔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的影响。璞泰来贡献积累的涂覆工艺技术,利科贡献生物基材料领域的生产技术。 其他: PVDF新增产能释放:宁夏氟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期1万吨PVDF(聚偏氟乙烯)项目整体调试顺利。PVDF在锂离子电池中有两大应用场景,一是制造正极片时用作粘结剂,二是作为隔膜涂覆层加强隔膜性能。前者目前国产化替代程度较高。后者仍依赖外资产品为主。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唐鹏 021-51666749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23日午夜,奥联电子发布两则公告:其中,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并无实质内容,另一则公告却是重磅消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已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就在23日当天,记者前往奥联电子钙钛矿项目公司实地探访,与二级市场概念的火爆相比,现场车间空空荡荡,一些办公区域尚在装修,未见具体设备和生产迹象。而公司此前公告宣称的是“2023年50MW钙钛矿中试线投产”。 在股票市场,奥联电子自去年起便频频“涉足”热点概念,与之同步的,是公司原实控人刘军胜的连续减持,以及部分卖方研究机构的“力推”。 涉嫌信披违法违规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目前,奥联电子钙钛矿项目重要合作方、技术负责人胥明军的“履历风波”已引起监管高度关注,深交所发函要求公司认真核查并说明相关问题。而公司按要求应于23日作出的关注函回复,直到当天午夜才姗姗来迟。公告中,奥联电子并未直接回复相关质疑,也未披露任何已核查到的情况,仅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后续待相关情况核查清晰后公司将进行补充披露。 同时发布的另一份公告却是重磅消息,奥联电子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和《调查通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奥联电子称,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此外,奥联电子还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公司目前的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股票异常波动期间,不存在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5%以上股份的股东以及董监高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 长期代理投资者索赔的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律师向记者表示,此番证监会对奥联电子立案调查,体现出信息披露已是证券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则必然强化信息披露监管。” 厉健律师介绍道,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常会引发股价异常波动。“上市公司如果发布误导性公告,往往造成股价暴涨暴跌,或导致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因此,强化对信息披露和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必须‘双管齐下’,才能显著提升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 对于事态发展,他指出:“如果证监会认定奥联电子报送的报告或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上市公司后续或将面临行政处罚;相关责任人员也将被追究责任;此外,受损投资者可以提前准备索赔事宜。” 除行政处罚外,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影响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证券、期货交易量的情形即包括“利用虚假或者不确定的重大信息,诱导投资者进行证券、期货交易”。如情节严重,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项目公司现场空空荡荡 能否如期完成中试线? 据此前公告披露,奥联电子钙钛矿项目的实施主体,系与胥明军共同出资设立的“南京奥联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奥联光能”),且由胥明军负责奥联光能运营管理。 天眼查显示,奥联光能的注册地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东善桥工业集中区1幢。在奥联电子此前公告中,也只披露了奥联光能的地址位于此处,未提及其他运营场所。 23日,记者来到奥联光能所在地,这里与上市公司所在地相隔不远,目前园区门口的名称标识有两个,一是“南京奥联汽车电子电器有限公司”,这是奥联电子上市前的名称;二是“南京奥吉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系由奥联电子出资30%成立的公司。 进入园区内,仅有一栋灰蓝色的四层楼房,挑高的一楼被划作生产车间,地面涂有深绿色的油漆。但偌大的厂房车间空空荡荡,也未见工作人员在此进行生产。 据观察,在厂房中间区域,布置有两列玻璃桌框架,但桌面上基本没有具体设备装置,仅在隔壁角落处才有一台仪器。在框架的侧面,贴着两张A4纸,一张写有“热管理机组装配线”,另一张标注“设备测试中”。 来到楼上,此处被划为办公室区域,有零星人员正在办公。在三楼挂有“南京奥联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牌匾。记者遇到穿着工作服的人员,其表示是“过来装修”。现场可见,不少区域尚处于装修中。 在厂房背面搭建的两处小仓库内,摆放着木质建材等;此外,厂房背面还有一片面积较大的空地,目前只见膝盖高的杂草和碎石块。 记者关注到,根据奥联电子公告披露,截至目前,“南京奥联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中试线设备已经完成设计,部分设备部件已经完成加工,暂未有已建成可投入生产的产能。”此外,公司计划实现“2023年50MW钙钛矿中试线投产”“2024年600MW钙钛矿装备和120M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线投产”“5年内形成8GW钙钛矿装备和2G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能力”。 对于当前钙钛矿的产业化推进情况,有光伏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钙钛矿电池正处于行业形成期,更多着眼于未来,短时间内难以量产,“整个钙钛矿行业仍然是以研发为主,并且后续两三年的重点仍然将会是效率的提升。已经有进度较快的公司进入中/小试线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现阶段仍与实验室的效率有较大差距。目前筹划的大规模项目,也不能代表最终钙钛矿量产的效率,主要是为了吸引投资、融资需求。” 原实控人一路减持 卖方研报曾力推 虽然核心设备仅有“部分部件完成加工”,但奥联电子“2023年50MW钙钛矿中试线投产”的计划依然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此外,去年12月、今年1月巨潮网所披露的两份调研活动信息中,胥明军的“履历”也是上市公司向到访机构介绍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奥联电子本轮暴涨过程中的多份卖方研报里,受媒体质疑较多的是中信建投吕娟团队的报告。查阅上述调研活动信息,参与机构名单中未见中信建投,但吕娟团队研报还是予以首次覆盖并给出“买入”评级。在这份日期为1月31日的研报中,作者特别提到,奥联电子的控股方盈科资本“位列中资创业投资机构6强”“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研究型投资机构之一”,称这一股东背景有望为公司赋能。 而记者注意到,正是盈科资本入主之后,奥联电子开始频频跨界,特别是近一年来,公司已先后涉足生物医药、锂矿、机器人等市场热点,在二级市场也多次伴随股价异动。与此同时,公司原实控人刘军胜则在一路减持。查阅减持公告及大宗交易信息,刘军胜减持席位为申万宏源西部证券霍尔果斯亚欧路营业部,接盘相关筹码的营业部,则多为公司所在的南京本地营业部。 再翻阅奥联电子近一年多来的龙虎榜信息,虽然触发每次股价异动的概念常有“翻新”,但上榜席位却有几个老面孔:如华泰证券上海黄浦区来福士广场营业部去年5月曾上榜,今年又在2月21日的榜单“复出”;长江证券深圳福华路营业部去年1月、6月两度上榜;广发证券广州黄埔大道营业部在奥联电子本轮暴涨中高度活跃,且高位抛售巨额筹码;市场中籍籍无名的平安证券交易单元(014422)去年12月及今年2月两度登榜。
近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了2022年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大宗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呈区间震荡态势,其中铜、铝、铅、锌现货均价分别为67470元/吨、20006元/吨、15260元/吨、25154元/吨,同比涨幅为-1.5%、5.6%、0.1%、11.4%。镍、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同比上涨明显,2022年现货均价同比分别上涨44.1%、18.2%、301.2%。 2023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虽然呈现明显下行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同时,我国在镍、钴、锂等新能源矿产资源方面,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叠加降低电池碳足迹等环保因素,通过电池回收拓宽上述资源供应渠道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赛道频获政策支持,企业布局热情高涨。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月6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称,近日,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就《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2月8日,为了促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信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并做好已公告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启动新一轮的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申报工作。 2月10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还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座谈会,围绕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标准体系、强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加快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动力电池关键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中废旧设备规范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将符合条件的废旧设备回收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废旧设备回收、拆解处理、再制造、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建设。 据工信部官网显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信息,目前回收网点已超1.44万个。 据悉,2022年12月16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四批)发布,41家企业入围。工信部现已发布4批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企业数量已达88家。 企业布局持续高热 锂矿、碳酸锂等原材料供应紧缺、价格高企,电池回收作为锂资源未来重要来源之一,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布局。 进入2023年,电池回收领域布局持续高热,宁德时代、蜂巢能源、芳源股份、南都电源、龙蟠科技、上汽通用五菱、天奇股份、环锂科技等多家公司公布电池回收领域布局新动态,其中,百亿级投资项目: 1月6日,江西环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重庆大足区,项目总投资106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拆解10万台新能源报废汽车、年处理15万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年产2.5GWh储能模块(电芯)生产线;再生利用年产6.5万吨电池级镍钴锰化合物生产线;再生利用年产3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等。 1月29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为了推动公司锂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发展,并保障锂电池原材料的供应,公司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在广东省佛山市佛北战新产业园大塘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将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电池网还注意到,2月6日,格林美在接待机构调研时提到,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快速增长2022年1-9月累计回收动力电池12,000余吨(超过1.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实现销售收入46,270.14万元,同比增长297.73%,全面进入盈利阶段,未来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盈利能力将不断增长。2023年,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计划销售20亿元以上。 据悉,格林美已有4家入选工信部公告企业(荆门格林美、无锡格林美、武汉格林美、天津格林美)。公司当前设计总拆解处理能力45万套/年,已经建设了荆门、武汉、无锡基地,现有总拆解处理能力达25万套/年,资源化处理能力达10万吨/年,正在推进天津、深圳园区的建设。 看到盈利希望,各路资本对于电池回收这一赛道的投资信心也在增强。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已有金晟新能、顺华锂业、赛德美、博萃循环、恒创睿能、动力再生、杰成镍钴、融通高科、锦源晟、瑞隆科技等多家电池回收产业链企业接连宣布完成大额融资。 结语 :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目前玩家众多,整车企业、电池生产商、电池材料企业以及第三方回收企业等各路资本纷纷入场,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内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从布局企业方面传出的信息来看,动力电池回收的产能已不缺,但受制于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尚未到来,回收渠道不够通畅等因素,理论回收量与实际回收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电池回收产业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在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期,产业链企业间的资源协同、信息共享、价格机制、利润分配等有待明晰,产业政策的支持和监管有待强化,“风口”抢食,风险不小。
近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了2022年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大宗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呈区间震荡态势,其中铜、铝、铅、锌现货均价分别为67470元/吨、20006元/吨、15260元/吨、25154元/吨,同比涨幅为-1.5%、5.6%、0.1%、11.4%。镍、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同比上涨明显,2022年现货均价同比分别上涨44.1%、18.2%、301.2%。 2023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虽然呈现明显下行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同时,我国在镍、钴、锂等新能源矿产资源方面,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叠加降低电池碳足迹等环保因素,通过电池回收拓宽上述资源供应渠道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赛道频获政策支持,企业布局热情高涨。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月6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称,近日,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就《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2月8日,为了促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信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并做好已公告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启动新一轮的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申报工作。 2月10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还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座谈会,围绕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标准体系、强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加快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动力电池关键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中废旧设备规范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将符合条件的废旧设备回收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废旧设备回收、拆解处理、再制造、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建设。 据工信部官网显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信息,目前回收网点已超1.44万个。 据悉,2022年12月16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四批)发布,41家企业入围。工信部现已发布4批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企业数量已达88家。 企业布局持续高热 锂矿、碳酸锂等原材料供应紧缺、价格高企,电池回收作为锂资源未来重要来源之一,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布局。 进入2023年,电池回收领域布局持续高热,宁德时代、蜂巢能源、芳源股份、南都电源、龙蟠科技、上汽通用五菱、天奇股份、环锂科技等多家公司公布电池回收领域布局新动态,其中,百亿级投资项目: 1月6日,江西环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重庆大足区,项目总投资106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拆解10万台新能源报废汽车、年处理15万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年产2.5GWh储能模块(电芯)生产线;再生利用年产6.5万吨电池级镍钴锰化合物生产线;再生利用年产3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等。 1月29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为了推动公司锂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发展,并保障锂电池原材料的供应,公司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在广东省佛山市佛北战新产业园大塘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将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电池网还注意到,2月6日,格林美在接待机构调研时提到,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快速增长2022年1-9月累计回收动力电池12,000余吨(超过1.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实现销售收入46,270.14万元,同比增长297.73%,全面进入盈利阶段,未来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盈利能力将不断增长。2023年,公司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计划销售20亿元以上。 据悉,格林美已有4家入选工信部公告企业(荆门格林美、无锡格林美、武汉格林美、天津格林美)。公司当前设计总拆解处理能力45万套/年,已经建设了荆门、武汉、无锡基地,现有总拆解处理能力达25万套/年,资源化处理能力达10万吨/年,正在推进天津、深圳园区的建设。 看到盈利希望,各路资本对于电池回收这一赛道的投资信心也在增强。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已有金晟新能、顺华锂业、赛德美、博萃循环、恒创睿能、动力再生、杰成镍钴、融通高科、锦源晟、瑞隆科技等多家电池回收产业链企业接连宣布完成大额融资。 结语 :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目前玩家众多,整车企业、电池生产商、电池材料企业以及第三方回收企业等各路资本纷纷入场,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内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从布局企业方面传出的信息来看,动力电池回收的产能已不缺,但受制于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尚未到来,回收渠道不够通畅等因素,理论回收量与实际回收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电池回收产业链条长、环节多、范围广,在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期,产业链企业间的资源协同、信息共享、价格机制、利润分配等有待明晰,产业政策的支持和监管有待强化,“风口”抢食,风险不小。
追击15万至30万元新能源市场吉利汽车势在必行。 2月23日,吉利汽车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正式发布,将推出两大产品序列。其中,智能电混L系列采用吉利银河智能“电混”架构,覆盖A0级到B级智能电混产品;智能纯电E 系列采用吉利银河智能“纯电”架构,覆盖A级到D级智能纯电产品。 “2025年前吉利银河将上市7款新品,包含4款智能电混L系列和3款智能纯电 E 系列。”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透露,计划今年二、三季度分别交付首款电混SUV银河L7及首款电混轿车银河L6,而首款纯电产品E8将于今年四季度交付。“银河系列每一款产品的销售目标是成为细分市场的前三。” 数据显示,1月吉利汽车销量为10.35万辆,新能源车销量为1.1万辆。根据规划,2023年吉利汽车集团的销量总目标为165万辆,并力争新能源整体销量翻番增长,超过60万辆。 “几何加银河两大新能源产品系列将覆盖(吉利汽车)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65%的份额。”吉利汽车集团品牌与用户沟通中心总经理、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徐东卫表示,如果几何汽车是吉利新能源的“先锋部队”,银河的成立则是吉利全面新能源化的标志。 “吉利需要通过银河进一步强化大众对吉利新能源转型的认知。”在业内人士看来,吉利品牌旗下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价差较大,用户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会受到影响;吉利银河则定位于几何、极氪之间,并有助于吉利品牌新能源车尤其是混动车差异化推广,“更重要的是中高端定位是容易起量的价格区间。”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吉利汽车推出银河中高端产品、几何系列中低端产品,再加高端极氪品牌,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全价位,纯电和混动双向发力,助推吉利汽车快速实现新能源转型。 吉利银河是吉利对“智能吉利2025”的战略兑现。2021年吉利汽车提出“智能吉利2025”战略,决定在五年内投入1500亿元,推出至少25款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销量达到365万辆。从吉利投注的全新标识、新技术、新渠道等种种举措来看,尽管吉利银河不是独立品牌,但样享有“品牌”的配方。作为吉利汽车的全新车系,吉利银河将采用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雷神电混8848”,以及全新汽车操作系统“银河N OS”等一系列新能源电气化技术。渠道方面,吉利银河将有直连用户和代理经销两种模式。 “随着特斯拉降价及成本压力凸显,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中国品牌也已意识到中高端市场正在成为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对比15万元以下中低端市的几何品牌,以及主攻30万元及以上的高端市场的极氪,在关键15万至30万元的大众主流市场,吉利显然出现了缺位,“从吉利银河推出纯电和混动的两大产品路径也不难看出其意欲创造更大增量、抢占市场份额的考量。这是吉利向新能源市场发起冲击的一次重要押注。”
对于Lucid Group(LCID.US)、Nikola(NKLA.US)和Lordstown Motors(RIDE.US)来说,去年是清淡的一年。这三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都远未达到2022年的原定目标。Lucid和Lordstown Motors都未能实现生产目标,并且均与目标存在较大差距。Lucid去年的Air轿车产量仅略高于计划目标的三分之一,为7180辆;而Lordstown Motors生产了31辆Endurance皮卡,仅为其计划的500辆的一小部分。Nikola交付了131辆Tre重型卡车,约为最初目标交付给客户数量的四分之一。该公司去年两次下调了交付量预测,最终交付量仍低于去年11月最终预测的300辆。2023年的前景也不乐观,这三家公司都给予了并不乐观的交付目标。 2023年的前景也不乐观。在Lucid预测今年最多只能生产1.4万辆汽车后,该公司股价暴跌。而Nikola表示,预计只交付多达375辆卡车,该公司股价也应声下跌。Lordstown Motors宣布,由于性能和质量问题,自1月份以来已暂停生产和向客户交付产品,此后该公司股价暴跌。 周四,Lucid股价收跌近12%,Lordstown股价收跌超11%,Nikola股价收跌近6%。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