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47个
种种迹象显示,就在世界首富马斯克热衷于火箭、AI和积极参与美国大选的同时,与他一同奋战十余载打造特斯拉电车王国的高管们,正在纷纷离开公司寻找新的挑战。 最新的案例是 特斯拉的财务和运营副总裁斯里拉·文卡塔拉特南 (Sreela Venkataratnam)。她周三在职场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称,在特斯拉呆了11年后 ,她已经离开这家公司。 (来源:社交媒体) 文卡塔拉特南回忆称,她是2013年加入特斯拉担任财务运营总监。 当时公司一年只能交付不到3000辆汽车,市值也只有40亿美元。现在的汽车交付量已经能达到180万辆,市值达到7000亿美元。 作为特斯拉高管,她参与了Model S、Model X、Model 3、Model Y和Cybertruck的产能提升和全球扩张,以及新能源产品的增长。 文卡塔拉特南表示,离职后她要休息一段时间,与家人度过美好时光。 然后等到时机成熟时,希望还能找到另一个像特斯拉那样的难得机会,推动有影响力的变革。 据悉,随着文卡塔拉特南的离开,特斯拉执行团队中,现在只剩负责健康、安全和安保的副总裁劳里·谢尔比一名女性。 电车热度退潮+离职潮 种种迹象显示,受到缺乏吸引眼球的新品(车)影响,叠加竞争加剧和美国消费需求下降,特斯拉的汽车销量正处于同比下降的情况。尽管增加了新车型Cybertruck, 特斯拉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仍减少了6.6%,同时为了帮助减少膨胀的库存,公司二季度的汽车产量也同比减少了14%。 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马斯克的战略也出现了明显的偏好。 他现在将特斯拉定义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 。同时在汽车业务方面,关键词似乎也是“自动驾驶”。公司正在对自动驾驶软件,和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展开巨额投资。 此前该公司曾预期在今年8月发布自动驾驶出租车,但最新消息也显示,马斯克“让汽车自己去打工”的畅想,至少要等到今年10月才会亮相。 这一轮特斯拉高管离职潮始于去年8月, 当时特斯拉前CFO·柯克霍恩宣布离开,首席会计官Vaibhav Taneja顶替了这个位置。 目前在特斯拉官网的核心领导团队中,只有马斯克、朱晓彤(Tom Zhu)和Taneja三个人的名字。 后续在今年初特斯拉全球裁员之际,被广泛认为是特斯拉二把手的能源高级副总裁巴格利诺也离开了公司。接下来,公司的公共政策主管罗汉·帕特尔、投资者关系主管维查也宣布离职。 4月下旬,马斯克还曾宣布解雇超充业务的高级主管丽贝卡·蒂努奇,以及她的整个团队。不过这些裁员似乎有些过于草率了,有一些超充团队的员工后续又返回公司继续任职。蒂努奇则在本周宣布加入优步,担任可持续发展官。
央视新闻消息显示,当地时间8月20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的最终结果草案,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7%至36.3%的反补贴税。 具体来看,对于接受欧盟抽样调查的3家中国车企,比亚迪将被征收17%的反补贴税,吉利汽车将被征收19.3%的反补贴税,上汽集团将被征收36.3%的反补贴税。其他未接受抽样调查但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21.3%的反补贴税,其他未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36.3%的反补贴税。 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的最终结果草案(图片来源:欧盟委员会) 另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欧盟决定对特斯拉作为中国出口商实施单独关税税率,现阶段定为9%,大幅低于7月4日公布的20.8%。特斯拉被认定为配合调查的公司,CNBC称,特斯拉在欧盟7月初裁披露后,曾要求后者重新计算对其加征的关税税率,以反映该公司在中国获得的具体补贴。 按照欧盟调查程序,欧盟委员会发布终裁草案并征求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后,将向欧盟27个成员国提交终裁决定,成员国将对终裁决定进行投票表决。今年11月4日前,欧盟委员会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 商务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8月20日晚间,商务部迅速发声,欧方此次公布的终裁披露并未充分吸纳中方意见,仍坚持错误做法,裁出高额税率,还利用抽样区别对待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扭曲调查结果。该终裁披露是基于欧方单方认定的“事实”,而非双方共同认可的事实,中方对此坚决反对、高度关切。 商务部强调,6月底以来,中欧双方基于事实和规则,就本案开展了十余轮技术磋商。中方一直本着最大诚意,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与欧方妥善处理贸易争端,希望欧方切实与中方相向而行,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加快探讨妥善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避免贸易摩擦升级。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欧盟中国商会: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针对欧盟委员会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进行终裁预披露,欧盟中国商会8月20日立即表明立场,其表示,对欧委会这一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同时,欧洲汽车产业界发展和欧方报告均显示,没有充足证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盟市场造成实质性损害。 欧盟中国商会再次强调,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优势不是基于补贴,而是基于产业规模、整体供应链优势及市场激烈竞争。欧委会不公平地利用贸易工具阻碍电动汽车自由贸易,这种保护主义做法只会伤害欧洲汽车产业自身的韧性,冲击公平竞争环境和欧盟自身绿色转型,并加剧中欧贸易紧张,向全球合作和绿色发展发出极其错误的信号。 中汽协:代表中国汽车行业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8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同样强调,欧委会仲裁信息严重歪曲中国电动车产业事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代表中国汽车行业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反补贴税,给中国企业在欧经营及赴欧投资带来极大风险和不确定性,损害了中国企业在欧经营和赴欧投资的信心,将对带动欧盟汽车产业发展、增加欧盟当地就业机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希望欧方从中欧产业合作大局出发,坚持对话合作,共同维护中欧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营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共同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欧盟:不顾多方反对 仍一意孤行 从时间线来看,欧盟委员会自2023年10月4日发起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以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曾多次表示,此举将对欧洲消费者和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不符合欧盟的长远利益,也将阻碍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和气候目标的实现。 不仅如此,宝马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等多家跨国车企也曾发声,指出欧盟此举为错误行为。其中,宝马董事长兼CEO齐普策强调,关税是“死路一条”,并警告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可能会危及欧盟的减排计划。他指出,许多在华生产的货物实际上来自非中国企业,包括德国公司。 此前,国内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三家被抽查的车企也相继发声。上汽集团在对外公布的《关于欧盟委员会反补贴税决定的公开声明》中称,对欧盟委员会的决定深感失望,相关措施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甚至可能对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中欧经贸合作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案调查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业界通过提交答卷、书面评论、听证会陈述意见等各种方式,提供了数万页的法律文件和证据材料,全面、深入地就欧方不合理、不合规做法进行抗辩,并指出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设限将扰乱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欧盟消费者利益,破坏欧盟自身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局。 然而,在一片反对声中,今年6月,欧盟仍然表示将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更高的关税,声称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对欧洲电动汽车生产商构成经济损害威胁。7月4日,欧委会公布初步裁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7.4%至37.6%的临时反补贴税。8月20日,欧盟委员会进行终裁预披露;11月4日前,将作出最终裁定,届时有效期5年。 中国机电商会日前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正密切关注欧盟反补贴调查的进展和结果,并将据此评估赴欧投资风险,作出投资决策。对于有意吸引中国车企前往投资的欧盟国家而言,支持征税或将失去投资,而一个保持开放、公平的欧盟市场,对中国企业更具投资吸引力。 同时,中国机电商会也进一步指出,欧盟在反补贴调查中认定的“补贴标签”很可能成为欧盟未来对中国赴欧投资企业开展欧盟《外国补贴条例》调查的借口。在欧盟发起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前,很多中国车企已开始或计划赴欧投资或经营,但自欧委会决定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以来,诸多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表达对赴欧投资可能遭遇欧盟《外国补贴条例》调查等风险的极大担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披露答记者问。 问:8月20日,欧委会进行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披露,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多次指出,欧方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预设结论,在调查各环节的做法均违背其承诺的“客观、公正、非歧视、透明”原则,也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 在本案调查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业界通过提交答卷、书面评论、听证会陈述意见等各种方式,提供了数万页的法律文件和证据材料,全面、深入地就欧方不合理、不合规做法进行抗辩,并指出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设限将扰乱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欧盟消费者利益,破坏欧盟自身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局。 欧方此次公布的终裁披露并未充分吸纳中方意见,仍坚持错误做法,裁出高额税率,还利用抽样区别对待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扭曲调查结果。该终裁披露是基于欧方单方认定的“事实”,而非双方共同认可的事实,中方对此坚决反对、高度关切。 6月底以来,中欧双方基于事实和规则,就本案开展了十余轮技术磋商。中方一直本着最大诚意,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与欧方妥善处理贸易争端,希望欧方切实与中方相向而行,本着理性、务实的态度,加快探讨妥善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避免贸易摩擦升级。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据路透社报道,8月19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表示,如果当选下一任总统,他会考虑取消每辆车最高达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此外,他还会考虑让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进入内阁或担任顾问职位。 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York的一次竞选活动后接受了路透社的采访,当被问及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时,他说道:“税收抵免和税收优惠通常不是一件好事。” 当被问及是否会考虑让马斯克担任顾问或内阁职位时,特朗普表示“会考虑”。特朗普说道:“马斯克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他愿意,我当然也愿意。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对此,8月20日,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上发帖回复称:“我愿意效劳。” 当前,美国财政部的规定让汽车制造商更容易利用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如果特朗普当选下一任总统,或将采取措施推翻这些规定,或者可能会要求美国国会完全废除这一政策。特朗普此前任美国总统期间,曾试图废除电动汽车税收抵免,但后来乔·拜登总统在2022年反而加大了这一政策的力度。 特朗普在谈到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时说道:“我还尚未对此做出任何最终决定。我是电动汽车的忠实粉丝,但我也喜欢汽油驱动的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和其他任何可能出现的汽车。” 特朗普补充说,拜登政府敦促汽车制造商生产更多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而他将撤销这些规定。同时,特朗普表示,由于成本和电池续航问题,他认为电动汽车的“市场要小得多”。 8月19日,特朗普还表示,他将采取措施,通过征收新关税来阻止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将墨西哥生产的汽车出口给美国消费者,并阻止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墨西哥建设新工厂生产汽车,以出口到美国汽车市场。特朗普此前任总统期间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威胁。 但特朗普对中国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生产汽车持开放态度。特朗普说道:“我们将提供激励措施。如果中国和其他国家想来美国售车,可以在这里建厂,并雇佣美国的工人。美国希望在本土生产自己的汽车。”
得益于国内国际市场并举的发展战略以及高端化、全球化的布局,2024年上半年春风动力(603129.SH)摩托车业务继续保持高增长,其中Q2公司营收、净利均创下单季度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持仓春风动力三年之久的“耐心资本”全国社保基金406组合,却在今年Q2退出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陆股通)和老板电器(002508.SZ)的控股股东杭州老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也选择在此时减持春风动力股份。 8月15日晚间,春风动力披露2024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5.29亿元,同比增长15.73%;实现归母净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8.49%。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1.19%。 Q1公司营收、净利分别为30.61亿元、2.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1%和31.97%。据此计算,Q2公司实现营收44.68亿元,同比增长23.2%,净利为4.31亿元,同比增长26.4%,双双创下单季度新高。 分业务线看,2024年上半年,春风动力全地形车累计销售8.14万台,实现销售收入35.32亿元,同比下滑1.55%。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全地形车出口额占国内同类产品出口额的 71.75%,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同期,公司累计销售两轮车15.39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2.48亿元,同比增长41.95%。其中实现两轮内销6.8万台,营收14.46亿元,同比增长38.25%;实现两轮外销8.58万台,营收18.02亿元,同比增长45.07%。渠道方面,目前公司摩托车业务在国内市场累计渠道600余家,海外市场累计经销商网络1500余家。 值得一提的是,春风动力正在构建以极核电动两轮车为第三业务增长曲线。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销售极核电动车2.0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据半年报,上半年极核电动两轮车AE4系列首发即订单不断,市场表现强劲,国内渠道增长81.03%,国际渠道增长181.25%。 春风动力表示,受益于电动两轮车应用场景广泛,在城市拥堵加剧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作为汽车的补充,解决家庭的出行需求。同时,商用需求持续增长,包括共享单车、外卖骑手、快递配送等,电动两轮车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30日,春风动力总负债为67.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3%,其中应付账款34.09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4.6%。 另外,上半年春风动力股东层面也有变化。半年报显示,Q1持股比例4.12%的全国社保基金406组合已在Q2退出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与此同时,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陆股通)和老板电器(002508.SZ)的控股股东杭州老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持股数量也有所下降,分别减持27.54万股、70.38万股,减持后持股数量分别为316.09万股、241.13万股。
韩国官员周一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讨论电动车安全问题以及是否要求汽车公司披露电池品牌。在本月早些时候一起地下车库的电动车火灾导致公寓楼严重受损后,目前韩国消费者的担忧正与日俱增。 8月1日发生的这起轰动韩国全国的火灾的罪魁祸首,是一辆梅赛德斯-奔驰EQE电动汽车,这辆车当时并没有在充电。大火烧毁了临近车位的数十辆汽车,还导致100多辆汽车不同程度受损。由于该停车场上方的建筑物断电,数百名居民被迫前往紧急避难所。 虽然该起事故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大火经过整整八个小时才被扑灭。这场火灾的消息此后迅速登上了韩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一位官员此前表示,韩国国家环境部副部长将领导周一的这场紧急会议,交通部、工业部和国家消防局也将参加,韩国政府预计将很快宣布新的规定。 当地媒体还表示,周二,韩国交通部官员将与现代汽车集团、梅赛德斯-奔驰韩国公司和大众汽车集团韩国公司等汽车制造商举行会谈,讨论公开电动汽车所用电池品牌的建议。 韩国民众尤为紧张 在人口密集的韩国,人们对电动汽车的风险认知尤其突出。 韩国首都首尔的人口密度远高于纽约或东京。大约一半的韩国人居住在大首尔都市区。 在韩国网络上,上周地下停车场大火中数十辆汽车被烧得只剩下金属框架的图片,加剧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恐惧,这可能是因为韩国有很多人住在公寓里。 韩国随处可见的高层公寓通常都设有地下停车场,消防员必须克服进出受限的问题。 不少业内专家表示,电动汽车的燃烧方式与燃油车汽车不同,由于容易复燃,火灾往往持续时间更长,也更难扑灭。 首尔市消防防灾本部在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2013年至2022年期间,韩国地下停车场共发生1399起火灾,其中43.7%是由汽车引起的。报告称,在地下车库发生的汽车火灾中,53%是由电动汽车引起的。 一位韩国议员上周三提议,要求在电动汽车电池可能起火的区域安装专门的灭火器和设备。 一些公寓大楼正提议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比如要求电动汽车车主签署愿意承担任何事故责任的承诺书。 寻求披露电池品牌 据韩国当地媒体称,韩国政府目前也正计划要求电动汽车制造商披露汽车电池的品牌。 按照韩国政府此前的规定,汽车制造商需要提供有关汽车的某些信息,如燃油效率,但只需提供有关电池的有限细节,而且无需提供电池制造商名称。 上周六,现代汽车公司在收到许多关于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的询问后,在其官网上公布了13款电动汽车(包括其Genesis品牌的三款车型)所用电池的制造商。网站显示,现代和Genesis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大多来自韩国的LG新能源(LGES)、SK On以及中国的宁德时代等公司。 对此,韩国乌山大学(Osan University)汽车工程学教授Moon Hak-hoon表示,仅仅要求汽车公司提供电动汽车电池的品牌,并不能防止火灾的发生。他认为,更有帮助的是对每种电池品牌的火灾危险性进行认证。 《地下车库电动车火灾应对报告》的主要作者Park Moon-woo则表示,公开信息会给买家更多的选择。但他指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哪些品牌的电动车电池更容易起火。 目前,一些韩国电池制造商已担心,“电动汽车恐惧症”会进一步拖累该行业的复苏。今年第二季度,韩国LG新能源、三星SDI营业利润均同比出现大幅下滑,而韩国SK On则已连续11个季度出现亏损。
据路透社和韩国时报报道,8月7日,泰国投资委员会(BOI)表示,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mpany)将投资10亿泰铢(约合2,800万美元)在泰国建立一家电动汽车和电池组装工厂。 根据泰国投资委员会的一份声明,该委员会已批准现代汽车的投资申请,这座现代汽车新工厂将位于首都曼谷的东南部,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在当地组装电动汽车和电池。 泰国投资委员会秘书长Narit Therdsteerasukdi表示,现代汽车进入泰国电动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发展,证实了泰国作为汽车重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吸引力。 Narit Therdsteerasukdi说道:“泰国现有的强大供应链将使现代汽车能够在该国采购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汽车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支持当地汽车行业。” 泰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使30%的汽车产量来自电动汽车,并且还为在当地拥有生产工厂的公司推出了电动汽车购买补贴计划。 目前,泰国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行业以中国汽车制造商为主导,包括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它们正在将该国作为生产基地,向东南亚地区出口汽车。 在比亚迪的引领下,电动汽车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飙升,正占领以日本和韩国企业为主导的内燃机汽车市场份额。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泰国今年第一季度占东南亚地区电动汽车总销量的55%。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周三表示, 尽管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支持他,但他反对人人都拥有电动汽车 。 当天,在芝加哥举行的全国黑人记者协会年会上,特朗普加大了对所谓的电动汽车销售强制令的批评力度,尽管目前并不存在这样的强制令。特朗普声称,美国政府有要求电动汽车销售达到100%的规定。 “他们强制你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特朗普表示。 “埃隆·马斯克支持我,他是我的朋友,他是个好人,也是个聪明人,但我反对每个人都拥有电动汽车,”特朗普称。 “如果你想要一辆混合动力车或汽油车……我们脚下的汽油——液态黄金——比任何国家都多。比沙特阿拉伯多,比俄罗斯多。我想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我想降低价格和成本。”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攻击电动汽车行业,而且还攻错了方向。 他声称美国政府已经出台强制驾车者购买电动汽车的规定。虽然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确实设定了到2032年电动汽车占新车市场销量35%至56%的目标,但这并非强制规定。今年4月之前,这一电动汽车销量目标曾高达67%,后来因电动汽车需求降温有所下调。 上个月的党代会上,特朗普正式接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抨击了拜登的电动汽车政策,誓言一旦再次当选,将在上任首日废除电动汽车政策,以挽救“正走向毁灭”的美国汽车产业,并给美国消费者每辆汽车节省成千上万美元。 针对特朗普的电动汽车立场,马斯克上月底在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回应称,如果特朗普取消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对特斯拉造成的伤害将小于其他汽车制造商。他表示,特斯拉是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人工智能公司。 马斯克在上月特朗普遭遇袭击后不久后就宣布支持特朗普。媒体此前报道,马斯克承诺每月向特朗普捐款4500万美元,不过,马斯克否认了这一说法,但他表示确实成立了一个“美国政治行动委员会”并向其捐款,但“数额要低得多”。
美股上市公司、全球出行平台优步科技(Uber Technologies)周三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国电动车龙头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将10万辆比亚迪电动车引入全球主要市场 。 (来源:优步官网) 截至发稿,宣布消息后 优步科技在周三美股开盘后上涨近2.5%,比亚迪美股ADR上涨超3% 。 这场“横跨太平洋”的合作,目标是辐射全球市场。公告表示, 双方的合作关系将从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开始 ,预期将会为优步平台上的网约车司机提供“获得比亚迪电动车的最优价格和融资机会”。后续,双方的合作将 扩展至中东、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 。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优步此前曾提出,到2030年实现北美和欧洲运营100%使用电动车的愿景。但这个目标眼下依然遥不可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优步在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只有8.2%的网约车里程由电动车完成,欧洲市场这个指标也只有9%。 对于优步而言,与比亚迪的合作能够解决电动网约车普及的最大痛点: 司机们需要一款价格合适、续航里程足够长、车内空间宽敞的车型 。电动车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丰田普锐斯这样的低成本汽油车。 优步也在新闻稿中猛夸比亚迪,称这家公司的电动车不仅价格实惠、质量好,而且维护和维修成本也较低,非常适合跑网约车。 与优步合作,也有利于比亚迪电动车出现在更多城市的大街小巷。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总共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超24万辆电动车。除了国内的生产基地,比亚迪泰国工厂已经在今年7月竣工投产,公司还计划在巴西、匈牙利和土耳其开设新工厂。 合作部署自动驾驶汽车 令投资市场颇为在意的是,优步和比亚迪也在公告中宣布,两家公司还会合作, 未来将“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比亚迪汽车部署到优步平台,将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带给全球受众。 在与比亚迪合作之前,优步已经尝试过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去年10月,优步与Alphabet公司旗下的Waymo,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推出7*24小时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此外,优步还在美国、日本部分区域推出无人驾驶送货服务。 作为优步的竞品,美国特斯拉公司也有意在今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原型车,最新的消息是发布会已经推迟到10月10日。
在7月30日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增连答记者问时表示,“前段时间,有些论调炒作我国新能源产业所谓产能过剩,这实际上是伪命题,它既不切合实际,也有违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赵增连指出,比如电动汽车,国际能源署测算,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会达到4500万辆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中国产量的5倍,我国的新能源产品不仅不过剩,反而丰富了全球的绿色供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力量。 据悉,我国汽车、集成电路、锂电池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2023年出口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7.3倍、1.8倍、15.2倍。 目前,我国出口的每10辆汽车中有4辆是电动汽车,每10辆轨道机车中有7辆是电力机车,出口的蓄电池近九成是锂电池,外贸出口的绿色属性更强了。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