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8

  • 投资60亿元、涉六家产业链公司 固态电池“国家队”呼之欲出

    在获相关部委基础研发支持后,国内固态电池领域有望加速迎来商业化落地。 5月29日,据中国日报从多方信源获悉,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报道称,多位知情人士确认,此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据悉,该项目经过严格筛选后,最后具体分为七大项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 “我们之前确实听说过这一项目,但并不掌握具体信息。”有位列上述六家产业链公司之一的企业相关人士确认了这一消息;另一家同样“入围”的主机厂内部人士则表示,其所在的公司在上述项目的“答辩环节排名第一”。 受此消息影响,当日固态电池概念尾盘拉升,金龙羽直线涨停,翔丰华大涨10%,东方锆业、德福科技、上海洗霸、三祥新材等快速跟涨。 事实上,固态/半固态电池的赛道温度近期已由上汽集团旗下智己品牌点燃。4月23日,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表示,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今年年内会真正实现量产上市;而在此前的3月26日,刘涛与智己L6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峥曾对智己L6所搭载的半固态电池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带货”直播。在直播中,李峥透露,为增强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导电性,清陶方面在电解质中加入了10%的浸润液。该固态电解质厚度仅10微米,同时因采用了无机涂层,可减少电芯短路的可能;并且,当正极材料受热产生热量时,这一固态电解质层可隔绝热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电池的安全性。 5月23日,李峥再次现身上汽集团“智咖汇”现场,并对固态电池的行业竞争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李峥看来,固态电池,特别是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事关科技主导权之争。“日本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起步非常早。不止是全固态电池,日本在锂电池的产业化领域,起步也非常早。经过30多年的时间,日本的企业,无论是在核心材料,还是在整个电池产品上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李峥看来,中国锂电池的产业研发和整个产业化工作较于日本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广阔的市场和非常明确的产业引导思路,使中国从“跟跑”到了“并跑”的阶段。 “中国在全固态电池量产的领域,最大的优势还是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我们有最完整的产业链、有最大的市场、最多的研究人员。”李峥表示,全固态电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进入量产阶段,而是处于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液态锂离子电池积累的状态。“所以实际上中国包括其他的国家,在这个领域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在李峥作出上述判断的翌日,上汽集团在上汽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宣布,上汽全固态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该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能超过 75Ah。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并正式交付用户;后续,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Wh/kg。 不仅是上汽,整车厂领域,长安汽车预计到2030年推出包括液态、半固态和固态在内的8款自研电芯;广汽埃安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在供应链端,此次被传“入围”固态电池国家支持项目的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CIBF2024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表示,如果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作为评价体系(以1-9打分),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处于4的水平。吴凯称,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到2027年达到7-8的水平,意味着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且机会很大,但大批量生产仍然会面临成本等问题。 “固态电池实现量产,产业链比较大的难点有几个,一是工艺和装备的创新,二是制造能力和品质的要求非常高。”李峥认为,传统的液态电池生产线是肯定不可能用来制造全固态电池的,这便涉及到初始的产能投放,“毕竟任何一个新工艺、新装备的成熟稳定都有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开始设计的产能并不会很大。依据零点几个GWh的产能,可以把量产的装备、新装备、新工艺的稳定的工作做好。 此外,李峥表示,全固态电池对制造的缺陷相当于“零容忍”,对于制造能力和制造品质的要求非常高。据李峥透露,目前上汽清陶固态电池量产的很多工作同步进行,以开展对设备稳定性的验证和进一步改进提升的工作。 据国盛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为17.3GWh;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有望超200GWh,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65.8%。

  • 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欢呼后 全固态仍道阻且长

    固态电池似乎“好事将近”。 5月17日,盖世汽车注意到,固态电池概念股午后走高,其中国轩高科涨停,当日收盘其股价涨幅达到10.02%,报20.42元,市值364.65亿元。此外,珠海冠宇、当升科技、华正新材、杉杉股份等跟涨。 消息面上,同日,国轩高科发布了全固态金石电池。据悉,该款金石电池采用全固态技术,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比主流三元锂电池提升40%以上。 国轩高科涨停背后,电池从“半固态”走向“全固态” 为何一款电池能让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走高?资本市场的兴奋度是否有些夸张? 实则不然。 一直以来,固态电池的故事,无数企业都讲了很久,但是大多数都讲得很模糊,尤其是概念区别的问题。 据悉,根据电解质的不同,电池可以分为液态(25wt%)、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和全固态(0wt%)四大类。其中,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统称为固态电池,而全固态电池则为固态电池的最高级技术形态。 但事实却是,盖世汽车观察到,目前业内不少厂商在“固态电池”的概念上打起了“哑谜”,其实际发布或上车的电池产品为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但对外口径却一致统一为“固态电池”。 这本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大众的误解,即误认为固态电池便为全固态电池,毕竟相较于半固态和准固态电池,业内对全固态电池的认知度显然更高。 上述典型案例,便是近期上市的智己L6宣布首搭固态电池。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不少关注,要知道,从技术角度看,固态电池的出现将会彻底改变现有纯电汽车市场,让新能源时代正式到来。 然而事实却是,经多方业内人士论证分析,智己L6首搭的并非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而是半固态电池。 国轩高科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表示:“国内厂商的固态电池产品半固态居多,很多企业觉得全固态太难了,就从液态电池做到半固态电池,再看看能不能做到全固态电池。” 扎堆26、27年?商业化现实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少企业在固态电池的概念上试图“混淆视听”,但对于已经发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却是一致的保守。 甚至对于目前已经明确发布产品确实为全固态电池的厂商而言,其也对产品具体量产时间十分低调。 比如4月份,宁德时代首次公布全固态电池研发和量产时间表。 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2027年,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机会很大,但受成本等因素制约,大规模生产尚不能实现。”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曾坦言:全固态电池距离商品化还很远。 根据盖世汽车观察,目前国内明确表示推出全固态电池的厂商,大多数将量产时间定为2026年、2027年左右。 同在4月,广汽集团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并表示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昊铂车型。 无独有偶,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也表示,该公司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上车实验,如果测试顺利,随着产业链逐步建立,预计在2030年实现量产。 此外,他还补充称,由于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量产还存在较多风险,上述时间表相对保守。 对于日系企业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的消息,潘瑞军表示:“2026年上市实验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批量生产取决于产业链,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产业链建起来,因为很多原材料是要从中国过去的,很多设备要从中国过去,所以基于他们前期这么多年的研发,我相信2026年装车实验概率比较大,但是产业链要建起来,如果没有‘中国玩家’在里面,可能困难比较大。” 根据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目前我国是电池发展的领先国家,就算全固态电池2030年能产业化,要想替代液态锂离子电池50%市场份额也需要20到30年。”

  • 热度升级 引领变革 这一固态电池会议或将引燃行业新浪潮

    近年来,锂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便携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主要动力源,但其性能提升已逐渐逼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极限。与此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内卷”现象凸显。而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方面较传统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均现出显著优势,被业内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最佳路线。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不过,EVTank也表示,全固态电池目前仍然面临着尚未完全解决的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问题等,预计其市场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 虽然量产时间尚远,但当下,半固态电池作为固态电池的先行者,在技术成熟度上已开始商业化,可以更快地应用于市场,满足当前消费者对于更安全、更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华鑫证券指出,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技术,目前已在蔚来、东风岚图、上汽智己等品牌批量上车。此外,eVTOL行业高速发展,其对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倍率性能等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电池技术无法满足其要求,固态电池有望在eVTOL迎批量应用,产业发展有望受益。 产业化进度方面,5月11日,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1-4月,我国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装车量达1138.8MWh,其中,4月单月新增369MWh,配套电池企业为卫蓝新能源等。 固态电池带来的技术革新与市场前景正吸引越来越多参赛者进场,据不完全统计,除了部分企业处于实验室阶段,已有多家企业抢先布局固态电池领域产品并实现成果转化。 其中, 电池制造领域: 宁德时代、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孚能科技、赣锋锂电、国轩高科、辉能科技、比克电池、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欣旺达、亿纬锂能、领新新能源、安瓦新能源、豪鹏科技、鹏辉能源、恩力动力、多氟多、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企业已有布局,部分已实现装车应用; 正极材料领域 :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长远锂科、中伟股份、天力锂能、巴莫科技、贝特瑞、振华新材、湖南裕能、丰元股份、格林美、湘潭电化等企业启动固态正极材料建设,部分已实现企业供货; 负极材料领域 :贝特瑞、中科电气、杉杉科技、翔丰华、硅宝科技等企业自主研发并积极布局固态电池负极材料,实现材料适配应用; 固态电解质 领域 :厦钨新能、贝特瑞、多氟多、金龙羽、新宙邦、瑞智新能源、上海洗霸、奥克股份、三祥新材、天赐材料等企业启动固态电池材料建设,部分已实现企业供货; 资本层面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已有13家固态电池制造领域相关企业获得近50次融资。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已成为热门投资标的和关注对象。

  • 50亿固态电池项目投产在即 可配套10万辆新能源汽车

    来自“昆山发布”的消息显示,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清陶能源)传来好消息!总投资50亿元的清陶能源昆山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下月即将投产。 据悉,清陶能源昆山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达产后年装机量将达到100亿瓦时,其中,一期项目年装机量为35亿瓦时。 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表示,3年时间内,项目全部达产后,产能可以为10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固态锂电池。 今年3月,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参观考察清陶能源时了解到,清陶能源总部位于江苏昆山,目前在江苏盱眙建有核心材料生产基地,在江苏昆山和江西宜春分别建成0.6GWh、1GWh电池生产基地,在广东惠州和江苏盱眙分别建有电池相关设备生产基地,在贵州铜仁建有电池回收基地。 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清陶能源已经布局并获批建设在江苏昆山的10GWh固态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浙江台州的10GWh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和四川成都的15GWh固态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市场前景方面,基于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和降本路径的研判,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主要为半固态电池。

  • 工信部及应急管理部联合召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研讨会 借助全固态电池及无线充电技术构筑安全屏障

    触目惊心的电动自行车“夺命90秒”事件反复上演。为此,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联合主办“阻断火灾·守护生命——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题研讨会,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的重要精神。 来自工信部、应急管理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苏州市、扬州市等地方政府领导,以及多家电动自行车头部企业代表也受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此次会议聚焦全固态电池技术与智能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力图通过科技力量从源头构建防范火灾的安全屏障,加速推进前沿技术赋能电动自行车安全。 研讨会现场,江苏北人(688218.SH)展出了公司智能无线充电产品,该产品“以脚为媒,落撑即充”,可防水,且在充电时能实时监控电池状态。 江苏北人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智能无线充电产品及业务已经布局3年之久,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十余城市均已铺设充电网络,开展相关试点,并在浙江等电动自行车数量较多的省份全速推进。据悉,该公司智能无线充电技术还可同时应用于共享电动自行车,及物流、巡逻无人机等低空经济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有线充电而言,无线充电技术相对更加安全可靠、空间利用率更高、智能化程度更高、维护和管理更加方便。据测算,未来十年,全固态电池技术与智能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将带动相关行业形成约20000亿元的投资。 与会专家认为,全固态电池是动力电池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技术上的突破将带有很强的颠覆性,是目前世界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 近两年,我国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和试点项目进展很快,未来几年将迎来动态无线充电产业高速发展期,将成为带动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与会人士指出,在科技浪潮中,无线充电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绿色未来的重要驱动力,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陈清泉院士指出,全固态电池技术与智能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标志着电动自行车行业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升级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借助全固态电池、智能无线充电技术等前沿科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程度将得到提高。财联社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固态电池是全球公认的下一代电池首选方案之一,已被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特聘专家郭新提到,由于固态电解质的材料特性,全固态电池技术在安全性能上实现了不起火、不燃烧、不爆炸,同时,在能量密度、耐高温耐低温和充电效率上都获得显著提升,给未来交通工具的生产和运营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引领全球交通运输行业进入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的新时代。 与会多位专家认为,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应用,电动自行车的现存安全隐患将彻底消除,以全固态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消防安全智能化解决方案,将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在全固态电池、智能无线充电技术等前沿科技的赋能下,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及用户体验,有望实现质的飞跃,并引领行业转型升级。财联社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发现,企业界人士对于将前述两项技术整合进电动自行车产品充满热情和期待。

  • 智己L6 6月才能交付?清陶固态电池投产节奏曝光

    5月11日,盖世汽车由相关渠道获悉,总投资50亿元的清陶昆山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将于下月正式投产。目前,该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厂房的清洁整理工作,生产设备也已开始陆续进驻现场。 而这一进展,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两天后上市的智己L6的交付时间表。 “固态电池”上车进入倒计时 4月8日晚间,智己汽车一场颇具争议的发布会,将智己L6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除去与小米汽车之间的话题,其“超快充固态电池首次量产上车”同样引发了行业诸多议论。也由此将其固态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拉至台面。(详情可点击查看《固态电池上车,文字游戏还是未来已来?》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4/12I70388627C108.shtml) 双方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20年6月,上汽集团就参与了清陶能源e+轮融资。2021年,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共同完成了超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的实车验证,采用单体能量密度为368wh/kg的半固态电池,结合上汽新一代纯电平台,实测cltc综合续航里程达1083km。同时,双方在电芯、模组及相应的soh算法策略研究方面均取得突破性开发进展。这也是当时国内固态电池企业披露的数据中,进展最快、能量密度最高的半固态电池。 2022年1月,上汽集团参与了清陶能源f++轮融资。半年后,双发共同挂牌成立了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就在这一年,双方合作完成了第一代固态电池研发和装车试验。 为加快实现这一电池在整车上的产业化应用,以及联合研发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第二代固态电池,2023年5月27日,上汽集团向清陶能源进一步追加投资,并在8月成立合资公司。 智己L6车型所搭载的正是由双方共同合作研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作为其固态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的昆山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一期年装机量为35亿瓦时,全部达产后年装机量将达到100亿瓦时。“未来3年内,项目全部达产后,产能可以为10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固态锂电池。”清陶能源总经理 李峥如是透露。 伴随第一代固态电池即将投产上车,清陶能源董事长冯玉川进一步表示,第二代固态电池的量产化进程现已进入加速阶段。 而李峥也曾在第十六届重庆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4)上透露,关于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上车计划,上汽集团预计将在本月下旬正式公布相关消息。 “警惕激进型全固态电池的颠覆风险” 行业周知,全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解质替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循环性能更强,已成为业内公认的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要研发方向。 回望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之下,是液态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强有力爆发,能量密度提升3倍,成本下降80%以上,电池产量接近全球70%。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提醒道,当前超级快充、低温续航、体积能量密度等新需求虽有技术方案,但也面临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挑战。我国需要跨越创新周期,迎接国际新一轮电池技术竞争。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周期大概是30年,第一个10年,从手机电池到动力电池,现在还在继续解决安全问题。近10年来,智能化技术逐步在电池行业应用,行业内卷亟须数字化转型提质降本增效,电池全生命周期期待全链条智能化。 下一个10年,或者现在已经开始的10年,是材料换代的10年。也就是从锂离子电池切换至全固态电池。 “全固态电池具有技术颠覆的性能潜力,不是说它有这个能力,是有这个潜力。”在欧阳明高的预测中,“目前我国是电池发展的领先国家,就算全固态电池2030年能产业化,要想替代液态锂离子电池50%市场份额也需要20到30年。” 但他进一步提醒道,对于汽车技术而言,1%是很重要的市场份额,不需要替代到50%,替代1%就已具有突破性意义,要注意防范激进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 也正因此,我国各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纷纷加码全固态电池,旨在巩固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以防海外头部企业重新占领汽车产业技术高地,正如我国利用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从跟随者到技术引领者的跃迁。 全固态电池何时来? 如前文所述,在智己L6公开宣称其所搭载的为“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之后,此举引发了公众对其是否存在“固态电池”文字游戏之嫌的广泛质疑。经过多轮深入的探讨与剖析,最终由李峥明确指出,“该款电池实为半固态电池”,这一表述方使这场讨论得以平息。 而就在智己L6发布会到李峥坦言“半固态”整个讨论周期内,另一家宣称已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研发新进展的整车企业——昊铂于4月9日发布消息称,其100%全固态电池将于4月12日正式发布。 但原定时间的产品发布,却变成了“2026年量产”。由此也引发诸多业内人士吐槽,没想到“期房”“期车”之后还有“期电”。 也正因此,关于全固态电池究竟何时能够真正实现量产并应用于汽车领域的讨论,再次掀起新一轮的热潮。 事实上,在智己L6发布会之前,太蓝新能源4月2日对外宣布,公司在“车规级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制备出世界首块车规级单体容量120Ah、实测能量密度达到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体型化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刷新了体型化锂电池单体容量和最高能量密度的行业纪录。 3日后,德国促进可持续物理技术研究会宣布,德国专家团队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发明了全套高性能高安全性固态钠硫电池全自动连续生产工艺,可使电池能量密度超过1000Wh/kg,负极理论装载容量高达20000Wh/kg。 相较于其他企业的激进,作为现阶段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第一的宁德时代显得格外的谨慎。同在CIBF2024上,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直言,如果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作为评价体系(以1-9打分),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处于4分的水平。 他进一步透露,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到2027年达到7~8分的水平,意味着届时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但大批量生产仍然会面临成本等问题。 在2027年至2030年这一时间段内,不仅宁德时代,是诸多已经具备动力电池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公司以及专家学者,所达成的关于全球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时间共识。 很显然,这个节点略晚于昊铂所给出的2026年量产上车节奏。

  • 下一代动力电池“胎动”!快充超充新品迭出 固态已成车厂“共识”?

    超充/快充电池成技术竞赛新热点 新品频出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具备4C超充特性的神行PLUS超充电池,引发市场热议,近日,宁德时代打出了熟悉的“神行超充 10分轻松”的宣传语。 近年来,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中创新航(03931.HK)电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勇杰在会上表示,对锂电池产业来说,核心痛点在于既能兼顾高能量密度,又能解决快充问题。 事实上,2023年新上市A级以上纯电动车型续航里程普遍超过500公里。对于业内热议关于要快充还是长续航,小鹏汽车电池系统部高级总监仲亮认为,“500-700公里续航,足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使用场景,如果是800-1000公里,再配上超充,成本高(的话)不会成为行业的主流,主流可能是超充+适当的续航。” 快充技术正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本次展会现场,多家电池企业带来超充/快充电池新品,快充电池或迎来行业加速发展元年。 如广汽旗下巨湾技研展台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车载超快/极快充动力电池最快充电倍率可以做到6C,于2021年量产,出货给广汽埃安、创维汽车和陕汽等车企。产能方面,公司规划超快充(10-15分钟)和极快充(5-10分钟,XFC)电芯全产业链8GWh的产线,其中,“一条4GWh产线已经投产,另一条4GWh产线预计将于两年内投产”。 此外,巨湾技研展开的亿航智能eVTOL产品吸引视线。公司最新发布eVTOL航空器超快/极快充电池系统,并与亿航智能签约战略合作。据介绍,该款电池循环次数≥2000次,可以实现5-10分钟的快速充电补能。 欣旺达(300207.SZ)此次展出最新发布的闪充电池3.0系列——LFP欣星驰电池、NCM欣星耀电池,充电峰值倍率达6C。欣旺达品牌营销部总监郑露蓉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欣星驰电池突破LFP电芯能量密度天花板(最高450Wh/L),系统体积利用率超80%,“在整车端的续航表现能与市面上已有的三元超充电池媲美”,而欣星耀电池峰值功率可达1000kW,高功率输出可以满足超跑车型的需求。 此次展会现场,中创新航展出OS极简设计理念下的最新“顶流”产品——“顶流”圆柱电池。该款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可实现6C+快充。中创新航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勇杰表示,快充方面,公司的解决思路为极简化(功能高度融合)和高度集成(制造效率提升)。 上述多家电池企业快充电池产品争相发布,而倍率快充技术产品的持续迭代升级的背后是高压快充的加速发展。东吴证券4月研报指出,2023年国内小鹏、理想、问界、极氪等车企高压平台车型加速量产落地,预计800V车型2025年渗透率突破12%。东兴证券研报预计,到2026年800V及以上高压平台车型销量占国内新能源车比例将达50%,保有量将超1300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快充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三电、充电桩和电网层面都需要全新调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指出,大功率充电现在行业呼声很多,而大功率充电对电芯体系化设计及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大功率充电发展到现在6C甚至8C的情况下,整体设计研发和热管理方面还需要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热市场更需要冷思考。“大规模充电桩无序充电,电网承受不来,而大功率超充无序发展对电网将是毁灭性打击”,特来电系统集成研发总监徐威表示,应冷静去看待大功率充电,未来10年内家用800v已够用,更高会造成浪费。解决方案方面,徐威认为,应建立充电网与电网分层分群协同调度,此外,群管群控、共享功率池是解决快充、超充、极充共存充电的极速方案。 车厂“既要又要还要”下 固态电池热度飙升 对于下一代电池,在CIBF 2024展会期间举办的先进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交流会上,中国一汽、长安汽车(000625.SZ)、小鹏汽车、比亚迪(002594.SZ)旗下弗迪电池对下一代电池的需求可以总结为,高比能、高安全、快充、长续航、长寿命,在这些基础上,最重要的还是成本低。 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车厂使出浑身解数。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重庆电池开发中心总监周世良介绍了公司围绕极致成本主线,做出了CTB无托盘技术、是181快充结构和长寿命电池技术。一汽研发总院电池开发部部长孙焕丽表示,为了精准分析用户需求,研发院设置了两大的技术平台“天工”和“鸿鹄”,深入开发高安全、低温长续航、长生命、大功率快充的电池。 在上述“既要又要还要”下,固态电池因其通过固态电解质能适配更高比能的正负极体系以及减少电解液带来的安全隐患,不约而同成为各车企对电芯研究的下一个重点。 孙焕丽在会上介绍,目前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在正负极材料方面,开发的思路是去提升材料间界面的稳定性,包括控制箱,比如负面材料的形变,材料颗粒之间的机械性能,通过相应的措施,包括正极均质包覆高镍材料以及界面自修复硅基负极,目前正极材料的容量达到215mA/g,负极目前还是属于在固态电解质测试的阶段。全固态电芯目前已经作出样品了,20Ah、350Wh/kg,能够实现200度热箱通过。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杜长虹在会中表示,全固态电池现在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个共识,是下一代电池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据其介绍,长安汽车,预计2030年左右进行全固态小规范的示范应用,2035年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半固态2027年有望实现规模化的装车。希望在2026、2028、2030年分别达到500Wh/kg、600Wh/kg和700Wh/kg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今年1月份才成立,对固态电池的研发已提上日程,孙焕丽介绍,去年12月份一汽牵头27家企业成立了央企固态电池创新联合体,进行全固态电池从电芯到整车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布局。 车企对固态电池的重视不言而喻。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去年到现在,其他车企主机厂对于固态电池开发的主动性都得到了提升,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我觉得外部有丰田的开发进展给大家增加了信心,内部有产业升级的真实需求。 海外战场成必争之地 机会与风险并存 纵观本次会议现场,外国人面孔不少,欧洲面孔尤其多,海外市场对中国锂电产业链的需求不言而喻。而在中国锂电池产能饱和的背景下,出海也成为大多数企业所选择的破局之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表示,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16%,而中国渗透率是31%,基本上是全球2倍的份额。国轩高科国际运营管理中心总监吴昊称,中国电池企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知识产权,而海外市场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为中国电池企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一家电芯企业摊位,印度企业RAYS联合创始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来中国购买储能电芯是主要目的,参加CIBF之前,按照机构排行的TOP 10列表,10天内已走访6家电芯企业。 从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来看,2023年宁德时代全年海外收入达到13010亿元,同比增长70.29%,占整体营收比例跃升至32.67%,较2022年的23.41%有大幅提升,孚能科技(688567.SH)、欣旺达和亿纬锂能(300014.SZ)同期海外营收占比分别达60.07%、42.74%和27.27%,第一大股东为德国车企大众中国的国轩高科(002074.SZ)去年海外营收达30.62亿元,同比大增115.7%,占比突破20%。 海外产能布局方面,东兴证券研报指出,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方式成功突破政策限制进军美国市场,率先完成电池材料及电芯产能布局;欧洲布局即将进入收获期,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第一批产能已落地投产,预计国内厂商欧洲地区产能将于2025年开始密集释放。 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方面,一家赴韩建厂的负极材料展商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国外缺电池也缺材料。“海外市场现在负极材料涨得很厉害,增量也增得很厉害。我们主要面向韩国电池厂先锁定客户,目前在建的韩国工厂规划产能10万吨”。 有参展外国人士表示,欧洲的电池材料供应商太少。在会议现场财联社记者与一位外国人士攀谈,其为法国电池制造商SAFT工程师,公司目前拥有1GWh商用车电池产能,问及参加CIBF希望收获什么,“Supliers, materials, technologies, everything.”(供应商、材料、技术、所有),其进一步表示,电池材料供应商在欧洲还是太少。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出海路既充满机遇,又暗藏挑战。吴昊指出,过去一年,美国和欧洲均落地了针对电池行业的新规,中国电池企业都将受到影响。在出海过程中,中国电池企业也面临着海外市场竞争激烈、地缘政治环境变化、以及在境外建厂人力、土地成本高企等挑战。中国企业在投资过程当中要与当地进行良好沟通,需要详细分析海外市场的各种成本,包括土地、人力、水电等。 此外,日韩厂商正积极与美国本土车企合资建厂加速布局北美市场,中国企业所剩的布局时间窗口期较短。赵立金亦表示,出口要从产品出口向产业链出口发展,只有产品出口会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 积极切入固态电池及干法电极等赛道 华彩科技蓄势新一轮增长期

    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在关于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政策端的利好,给产业链企业带来了发展动力。在4月27日开幕的CIBF 2024展会上,一大批动力电池智能装备领域公司集体亮相,大秀科技硬实力。其中,常州华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彩科技)备受关注,展位前人头攒动。 “新能源行业作为国家双碳背景下的重要发展战略组成部分之一,根据丰尚的战略发展规划、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我们于2020年开始进入到锂电行业。”华彩科技CTO陈阳在与电池网交流时表示,华彩科技是丰尚旗下新能源独立业务单元,持续为客户提供核心智能装备和整线工程解决方案,业务涉及电极原料装备工程、电极材料匀浆装备工程、电极涂布装备工程,以及电池模组PACK集成产线工程。 “锂电行业在2022年开始进入了冷静期,行业严冬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是业务上的挑战。”陈阳告诉电池网,“正是由于母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的支撑,华彩科技在过去的两年苦练内功,推出了多款先进的设备、解决方案和全新技术,并打造了先进的锂电池合浆实验室,承接了头部客户的产线验证和新工艺开发工作,为锂电行业将要到来的新一轮增长期做好了准备。” 据悉,目前,华彩科技的产品已包含锂电池湿法合浆连续匀浆生产线、双行星搅拌生产线、高效制浆生产线及所有核心设备、干法电极试验线及核心设备、具备上下层差温烘烤功能的狭缝式涂布机、模组PACK全自动非标产线及核心设备。 依托强大的制造加工能力,华彩科技已实现所有核心关重件100%自制,并配套严格的质检过程,在设备稳定性、锂电池浆料品质等方面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及先进实验室大数据的支撑,在设备配置的设计及生产工艺的优化等方面,华彩科技可以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陈阳举例说,得益于母公司超过30年的双螺杆研发经验,华彩科技在锂电连续匀浆领域拥有了深厚的积淀,研发团队包含大量的CFD仿真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应用工程师,通过数值模拟-试验验证-大数据分析的研发模式,保证核心主机在锂电池合浆领域具备高稳定性、良好适应性及在电池正负极浆料领域具备高稳定性等竞争优势。 在上述优势的加持下,华彩科技目前已与多个头部企业形成锂电池湿法合浆产线、模组PACK产线的合作。 不仅如此,华彩科技还瞄准氧化物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干法电极等热门赛道积极布局。其中,公司干法电极专用双螺杆挤出机可实现300微米自支撑膜的中试规模连续化生产。 “在现今的大环境下,任何行业都在内卷。华彩科技从不惧怕内卷,反而在内卷中不断蜕变。”陈阳表示,华彩科技业务足迹遍布全球,拥有6大生产基地、54个代表处和服务网点,实现全球制造、全球服务。 其中,江苏常州基地是华彩科技双螺杆电极材料搅拌技术装备主要生产基地,同时承接智慧能源光储用集成系统工程、大型智慧农牧工程的绿能解决方案集成系统工程。 行业发展前景方面,尽管动力电池等需求市场增长已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容,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投资扩产新项目77个,其中有64个公布了投资金额,共计约2211.86亿元。 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的预测数据,随着全球电池企业规划的新增产能逐步释放,考虑到单位GWh电池设备投资额的逐步降低以及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等需求,到2026年全球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且锂电设备的自动化率将进一步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新一轮增长期正蓄势待发,华彩科技等具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并具有深厚智造经验积淀的企业,有望在新周期中加速成长,共享行业发展红利。

  • 首个准固态电池量产上车 上汽集团还能让汽车“横着走”

    你见过前后轮都能转向像螃蟹一样“横行”的汽车吗?狭路相逢则开启“蟹行模式”,停车难也有“一键泊车”,上汽集团旗下智己L6通过灵蜥数字底盘这个“超级小脑”,让汽车拥有横向转向、纵向、垂向的独立自控能力。 除了智驾升级,智己L6开创性宣布“行业首个固态电池量产上车”,引发业内关于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差异的激烈讨论。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对包括财联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表示,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今年年内会真正实现量产上市。上汽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管熠中进一步表示,预计今年年内量产能达到1000辆。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典型案例,作为上海地方车企,上汽集团在新一代的新能源技术变革中抢占高地。 首个固态电池上车 年内量产1000辆 新能源汽车中,电池被认为是最关键的部件之一,业内关于“下一代电池”呼声最大的无疑是固态电池,相较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的液态电解质,带来的正负极技术路线变换而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更优、宽温域应用等优势,然而由于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目前未能大规模商业化。 电池技术的变革,上汽集团已经走在前头。自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宣布L6将搭载“行业首个量产的固态电池”以来,固态电池在业内掀起一番热潮,也宣告着纯电汽车正式迈入了超过1000公里续航的全新时代。 4月23日,智己汽车举办L6全球首试活动,财联社记者亲身感受准固态电池装车的智己L6。活动现场,智己还展示了第I、II、III代固态电池以及关键的固态电解质材料。 相较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组成部分,智己汽车第一代固态电池由复合正极、复合负极、电解质和电解质隔膜组成,管熠中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上车的半固态电池仍有注液环节,液体比例大概在5%-15%。 虽然仍有注液环节,但在安全性上已经较纯液态锂电池具有跨跃性变化。对于即将上车的半固态电池,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进一步表示,(其中的)固态电解质和所配合少量润湿剂混合,本身是不可燃的,所以电池的底层安全得到阶跃式提升。 刘涛表示,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同样体积的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的1.6倍以上,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是未来动力电池革命性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己汽车产品战略中心L6整车产品主理傅雨晨表示,客观来说,这一代的固态电池其实智己L6并不是全行业第一个运用的,但是智己技术的突破点在于,一是准900伏的电压等级,二是融入了超快充的功能,“把这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固态电池,并且能够进行大规模量产的,我们是行业内第一个。” 刘涛对包括财联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表示,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今年年内会真正实现量产上市。管熠中进一步表示,预计今年四季度量产能达到1000辆。 在固态电池布局的布局,上汽集团前瞻性早已体现,在2020年已通过基金方式参与投资清陶能源,还与清陶能源共同设立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以推动固态电池材料、电芯与系统的联合开发,加快推进固态电池产品的量产装车。 智己现场展示的第II代固态电池,则由复合正极、复合负极、电解质层组成,较第一代去掉电解质隔膜部分,第III代则最接近市场认知里的全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由金属锂/锂合金替代。 管熠中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现在半固态电池中液体比例大概在5~15%,中间还有一个阶段可能是低于5%,到了全固态即没有液体。预计全固态电池成本能够比现在液态电池低30%-40%,将于2026年量产。 搭载“超级小脑” 汽车“横着走” 智能化是上汽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年报显示,在“智慧的脑”方面,从 2024 年起,上汽全栈 3.0 智能解决方案将分步落地,新产品将通过域融合技术实现控制器数量减半、数据带宽提升 5 倍、线束长度减少 30%、OTA 速度提升 70%。 在“敏捷的身”方面,上汽集团首创的整车中央协同运动控制平台 (VMC)已实现“线控转向、蟹行移动”等功能,从2024 年起将逐步量产落地。 在智己L6试驾现场,财联社记者亲手感受到VMC的落地。在现场的技术展示区,智己汽车的工作人员驾驶L6分别演示了蟹形平移、低速漂移、极限出库三大灵蜥数字底盘技术能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片宛如迷宫的巨大试驾区域,占地2万平方米的场地被精心设计成了17个充满城市特色的驾驶场景。这里有模拟的断头路、狭窄的巷子、连续的弯道,甚至还有夜间大雾等极端驾驶环境。面对这一连串的驾驶障碍,智己L6凭借其强大的“超级小脑”功能,顺利通过了所有考验。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直观感受到了智能科技带来的驾驶便利和体验升级。当车辆行驶至狭窄的断头路时,只需简单启动“一键泊车”功能,智己L6便能精准地自动控制方向并调整位置,轻松进入侧方停车位。与传统的泊车方式相比,这一智能功能使得停车时间减少了约15%,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 依托于灵蜥数字底盘,智己L6也是国内第一个能够实现“蟹行”功能的轿车。全系配备后轮转向,意味着在低速的情况下,智己L6前轮和后轮能进行同向偏转,整车在行驶过程当中可以形成斜向平移的功能,“对于一些日常的狭窄路径上的脱困等等情形,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傅雨晨介绍。 当从侧方停车位驶出时,如果前后车距过近,驾驶员往往会多次尝试调整位置,这时只需启用“一键脱困”功能,智己L6便能迅速而准确地自动将车头移出车位,随后将驾驶权交还给驾驶员。这一功能极大地减轻了新手司机在面对复杂路况时的焦虑情绪,使驾驶过程更加轻松自如。 这样的智能细节还有很多,针对堵车时频繁刹停导致的车辆“点头”问题,智己L6的舒适制动功能显著抑制“点头”现象的发生,为驾驶员和乘客带来更加平稳的乘车体验。在4.99米超小转弯半径中,智己L6也能够灵活应对,确保行驶安全且不会刮蹭。 灵蜥数字底盘将过去汽车底盘硬件“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革命性地转化为“智能化团队协作”,智慧四轮转向系统、电控减震器、空气弹簧、电驱等多系统控制模块融合上收,并由同一套算法中央集控。 灵蜥数字底盘整合能力的背后,是上汽集团深耕汽车产业的体现。刘涛表示,汽车工业经过百年发展,一个底盘有很多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巨头之间各自为阵,交流比较少,所以整车底盘的制动、转向等系统都是独立的,很难进行融合。智己打破供应商硬件黑盒,从底层创新,自行开发、自行掌控,统一快速迭代。

  • 固态电池板块盘中走高 蓝海华腾20CM涨停 火爆行情惹上市企业争相布局!【SMM快讯】

    SMM 4月23日讯:4月23日早间,固态电池概念板块盘中一度快速走高,拉涨逾1%。蓝海华腾盘中20CM涨停,丰元股份一度封死涨停板,领湃科技、百利科技、营运股份、天赐材料等多股纷纷跟涨。 消息面上,近日,正力新能发布首款双重半固态超长续航大圆柱电池正力·骐龙,电池的满电续航达到1000公里以上。据了解,该电池集超安全、超高能量密度、及整车100万公里超长寿命和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的超快充技术于一体,支持纯电MPV车型。且“正力·骐龙”大圆柱电池已于2023年完成装机测试,并且已由整车厂送检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46大圆柱电芯及正力·骐龙电池系统获得了多项检测认证证书。 而固态电池板块自3月底以来便颇受市场青睐,由搭载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的智己L6引爆的“固态电池热潮”频频引发市场热议,广汽集团也紧随其后于2024广汽科技日推出高安全大容量全固态动力电池,集团表示全固态电池具有超高能量密度、超高安全性及大容量全固态电芯三大核心优势,预计于2026年装车搭载于昊铂车型,进一步让“固态电池”之火引燃市场。板块的火爆一度引发业内多家企业争相发布其固态电池研究的进展,直到如今,市场上依旧不乏布局固态电池进展的相关信息。 在4月23日,上汽集团智己汽车CEO刘涛还表示,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今年年内会真正实现量产上市。 中自科技 近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已完成①350Wh/Kg电芯材料体系开发;②极片设计端和电芯结构设计端的工艺设计及初步验证。 当升科技 表示,公司已针对电动汽车市场开发出固态电池用关键正极材料,产品已成功导入辉能、清陶、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等固态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销售。公司不生产纳米氧化锆,但已开发出含氧化锆基的固态电解质。 而 南都电源 方面则在半固态电池方面有所布局,其表示,公司开发的是半固态电池,通过在电极和界面引入固态电解质,稳固导锂网络,均匀锂离子分布,可以抑制负极锂枝晶形成、减少注液量,采用高离子电导、高柔性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界面调控技术,不仅安全性能提升,循环寿命也得以延长。 专注于工业级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的高新技术企业—— 铂力特 也不甘落后,在互动平台称,公司将增材制造工艺引入固态电池研发,并持续进行技术探索,加速新材料、新结构在固态电池上的验证与迭代,促进成本高、制造难、性能不够稳定等制约固态电池量产障碍的突破。 甚至固态电池的发展还拉动了其相关设备的需求, 赢合科技 便是受益者之一,其此前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固态电池的发展拉动固态电池相关设备需求,公司生产的固态电池设备涂布机已发货到客户现场。 容百科技 也在此前表示,公司开发的多款适用于半/全固态电池的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已导入多家客户产品体系。其中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配套的电池产品已应用于终端客户多款超长续航车型,已应用于终端客户1000公里超长续航车型,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也已取得行业头部客户的充分认可,对应的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实现稳定出货。 而固态电池不仅在国内火爆非常,海外也一直在跟进相关固态电池的进展, 日产汽车 此前便表示计划于2025 年 3 月启动全固态电池的生产,并定于 2028 年实现量产目标。据日产介绍,这种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两倍,从而大幅减少充电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固态电池被炒得火热,但据相关媒体采访业内专家表示, 目前全固态电池仍未能从实验室走向量产,且半固态电池量产应用仅限于小批量示范运营。随着固态电池在性能提升等方面不断推进,预计2030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全面实现商业化。 SMM也表示,目前各大厂商推出的固态电池,大多为半固态电池,距离实际的固态电池仍有距离,但从参数上来看,即使是半固态形式,电池性能仍然极为强大。当然,针对于全固态电池,各企业也均有技术突破与成品出产, 伴随后续实际的量产应用规模扩大,可以说作为“锂电技术终局”的固态电池,其发展已经是能够确定的未来。 对于全固态电池商业化难点,动力电池巨头、多种技术均走在行业前列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便在此前表示,公司完全支持固态电池并且已经在相关领域投资了10年,目前公司使用的是半固态材料以及凝聚态电池,且已在生产中。但由于在耐久性、安全性方面依旧存在难题,曾毓群认为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数年时间。 东方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业界普遍认为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远在2030年。2022年以来,国内企业以半固态方案作为过渡的中间路线,率先实现装车应用进入产业化阶段。 譬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便在其2023年的业绩说明会上提及公司半固态电池的研发情况,其表示,集团研发的半固体电池将于2026年年底上市。 国海证券也指出,固态电池在性能提升、量产进度等方面不断推进,预计在2030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全面实现商业化。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