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8个
4月16日,盛和资源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具体如下: 投资者: 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镧生产销售公司,公司如何评估固态电池对这一需求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 盛和资源董秘: 你好,公司有镧系产品。目前市场上氧化镧供应量充足,公司还无法准确评估固态电池对公司产品需求的影响程度。作为负责任的关键原材料国际化供应商,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是我们的使命和追求,公司会持续关注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投资者: 请问公司如何评估固态电池未来市场爆发对公司的影响?公司如何应对未来固态电池对镧锆的需求的激增? 盛和资源董秘: 你好,公司拥有稀土产业链、锆钛产业链相关业务,产品中包括镧系氧化物和化合物、锆英砂等。固态电池如果对镧锆的需求增加,对公司会有一定的利好影响。目前市场上锆、镧供应充足,公司还无法准确评估固态电池对公司产品需求的影响程度。作为负责任的关键原材料国际化供应商,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是我们的使命和追求,公司会持续关注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投资者: 网上有信息显示公司有参股或者控股澳大利亚锆石矿,消息是否属实?目前都是有参与哪些公司?在非洲公司是否有锆矿相关业务往来? 盛和资源董秘: 公司在 2022 年年报和 2023 年半年报中介绍了公司认购了澳大利亚盈拓资源 9.9% 股权,盈拓资源的旗舰项目是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艾文坝重砂矿项目,该项目锆钛和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符合 JORC 标准的资源量 4.9 亿吨,储量 3.1 亿吨,重矿物平均品位 4.3%。具体请参见年报和半年报。公司锆钛选矿业务的原材料海滨砂会从非洲和澳洲进口,有业务往来。 投资者: 公司是否有考虑成立新公司,研发生产固态电池相关材料? 盛和资源董秘: 公司定位为一家负责任的关键原材料国际化供应商。公司的主要产品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以及锆英砂、钛精矿。公司确立了稀土产业链、锆钛独居石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三大发展方向。目前没有研发生产固态电池的规划。 投资者: 请问国际形势和缅甸内战是否会对稀土供需关系产生影响?是否会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影响? 盛和资源董秘: 海关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从缅甸进口的稀土原料包括未列名氧化稀土、未列名稀土金属及其混合物的化合物,其中,未列名氧化稀土约 41678 吨,占同期同类商品进口的比例约为 95%,未列名稀土金属及其混合物的化合物约 30395 吨,占同期同类商品进口的比例约为 69%。如果来自缅甸的进口稀土原料数量发生较大变化,将会对稀土原料供应产生较大影响。
近期,固态电池行业持续火热。其中,相比于半固态、准固态电池,目前全固态电池也迎来多方消息。 4月12日,2024年广汽科技日上,广汽研究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X Lab自动驾驶实验室主任陈学文介绍,凭借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广汽实现了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以上,较当前量产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2%以上,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可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广汽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上车,首先搭载于昊铂车型。 就在4月10日,据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消息,其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近期解决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的行业痛点及瓶颈问题,打通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大型车载电池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难关,在硫化物软包电池叠片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其同样提到,力争2026年率先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批量化生产。 那么,全固态电池是否产业化将近?固态电池产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技术与成本仍是问题 相比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长循环寿命、更好低温性能等性能优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以此次广汽发布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来看,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比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确实要高得多。” 不过,张翔认为, 目前对于参数解读的意义不大,关键是得看固态电池能否顺利量产 ,“广汽计划是2026年上车,这是个工作计划,并非已商业化或量产。同时,全固态电池从上车到大规模量产也有一定时间,产量不高的情况下,研发成本、生产线、厂房的投入就没办法分摊,生产成本仍将居高不下。“ 创道硬科技合伙人步日欣向《科创板日报》进一步表示,“初步来看,广汽的全固态电池,从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质材料都和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完全不同,因此成本方面或不占太多优势。” 具体来看,材料层面,全固态电池是将液态电解液全部替换成固态电解质,且全固态电池采用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如:相比于液态电池普遍使用石墨负极,全固态电池负极可采用硅基负极,纳米硅负极、锂金属负极等。 以此次广汽全固态电池负极技术来看,其海绵硅负极技术采用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负极可逆容量达1500mAh/g,为现有石墨负极的四倍,较常规的硅负极材料膨胀率下降了30%,循环稳定性提升135%。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相比于石墨负极,硅负极价格更高,其中纳米硅则更加昂贵。 此次广汽全固态电池提到的纳米硅更是达25-40万元/吨。 技术层面上,宁德时代亦在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坦言:“固态电池有3条技术路线,即氧化物路线、硫化物路线及聚合物路线。目前还有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待解决,如:大多数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扩散速率与液态电解质存在数量级差异、固固界面难以始终保持良好接触等,在突破这些科技问题后,还会遇到产业化的问题。” 创道硬科技合伙人步日欣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进一步提到,“所有的固态电池都会面临成本和性能的取舍问题,并非单是广汽的电池这样,2026年是个乐观的预计。” ▍半固态到全固态演进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全固态电池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半固态电池作为先行者正逐步装车商用,向商业化迈进。 4月8日晚,智己汽车召开的智己L6超级智能轿车发布会,其发布的电动汽车智己L6搭载了准900V超快充“光年”固态电池。据了解,搭载固态电池的智己L6 max光年版售价不超33万元,较Max超强性能版的不超过29.9万元溢价较少。 智己L6动力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峥坦言,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产业化分为三步:第一代固态电池,即在智己汽车上装车量产的电池,也被称为半固态电池;2025年会开发第二代固态电池;最终实现的第三代固态电池,也就是全固态电池。 “半固态是全固态的一个过渡方案,主要差异点在电解质上。半固态采用了固液混合电解质,也需要隔膜,所以和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工艺和原材料有一定的顺延性,虽然性能上不及全固态电池,但依然成为一些厂商的首选落地方案。”步日欣表示。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分析认为,固态电池在智己L6的搭载,结合考虑其预售价格,有望开启半固态电池的平价时代。随着半固态电池逐步应用推广,头部固态电池厂商的朋友圈及固态电池产业链各环节料将受益。 有业内人士亦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如能实现半固态电池产业化,随着相应固态电解质产能放量、原材料成本降低、工艺优化,原材料与生产成本有望降低。” 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日,多家企业披露固态电池相关进展: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发稿,4月以来包括 澜起科技、宏发股份、许继电气、容百科技、京东方A、汇顶科技、北特科技、华阳集团、德赛西威、新宙邦、欧科亿、特宝生物和生益电子 在内的13家上市公司 机构来访接待量超200家 ,具体情况见下图: 其中, 澜起科技4月以来机构来访接待量达453家,位列第一 。消息面上,澜起科技4月10日公告, 预计一季度净利润2.10亿元-2.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65倍-11.17倍 ;扣非净利润2.10亿元-2.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08.62倍-793.10倍。澜起科技在4月12日披露的调研公告中表示, 公司已完成DDR5第一子代MRCD/MDB芯片量产版本的研发 。受益于AI及高性能计算对更高带宽内存模组需求的推动,搭配澜起科技MRCD/MDB芯片的服务器高带宽内存模组 已在境内外主流云计算/互联网厂商开始规模试用 。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的MRCD/MDB芯片单季度销售额首次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张世杰4月11日研报认为,公司24Q1内存接口芯片/津逮服务器平台收入分别为6.95/0.39亿元,库存基本回归正常水位,下游进入补库存阶段,Retimer、MRCD/MDB芯片等新品规模出货, 拐点向上趋势明显 。 同属于半导体行业的汇顶科技同期机构来访接待量235家 。汇顶科技4月11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认为2024年电容指纹会继续渗透到未采用指纹的智能手机市场;受益于OLED屏的持续渗透,光学指纹会持续渗透至部分电容指纹的市场;综合来看 ,公司认为电容和光学指纹的出货量会继续增长 。超声波指纹在国内客户的导入情况,比我们预期的更加顺利, 预计下半年会有大规模出货 。汇顶科技3月27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车规级触控芯片、指纹芯片、音频方案 已成功导入众多海外、合资及自主品牌 ,如日产、本田、上汽、长安等,以及新能源汽车品牌小鹏、蔚来等,覆盖日韩、欧美及中国市场。 固态电池概念股容百科技4月以来机构来访接待量269家 。消息面上, 智己L6已发布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 。广汽集团宣布,已完成30Ah大容量全固态电芯的研发,并将在2026年用于昊铂车型。目前,包括宝马、大众、丰田、日产、福特、广汽、上汽、长安等 超8家车企已发布搭载固态电池的计划 。容百科技4月11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目前, 公司已成功开发多款适用于半/全固态电池的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其中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配套的电池产品已应用于终端客户1000公里超长续航车型, 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获得行业头部客户充分认可 。公司亦已完成多种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开发,包括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同时, 公司成功开发湿法、干电极制备固态电解质膜技术 ,已与海内外客户展开合作,并获得客户好评。 另一只固态电池概念股新宙邦机构来访接待量211家。 公司3月5日在互动平台表示,截至目前,新宙邦(含子公司)固态电解质/半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申请累计超过30件。公司的参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 已建有固态电解质材料生产平台,能实现吨级量产 ,并在下游头部电芯厂、电极材料厂、隔膜厂进行了送样测试, 在部分客户中累计实现吨级销售 ,并收到良好的反馈。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4月2日研报指出,24Q1预计电解液单吨盈亏平衡,预计盈利已见底,预计24年电解液业务可维持微利。 25年随着产能出清,预计盈利有望好转 。 全球面板龙头京东方A自4月以来机构来访接待量269家 。消息面上,4月11日,京东方A公告, 预计一季度净利润8亿元-10亿元,同比增长223%-304% 。产品价格方面,TV类产品价格自二月起全面上涨,三月涨幅呈扩大趋势;IT类产品价格回升态势开始初步显现。2023年公司柔性AMOLED产品单年出货量创新高, 2024年一季度出货量仍保持同比增长,预计2024年全年出货目标1.6亿片** ,同比增长超30%。4月2日,京东方A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京东方一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领域成就并联动内部相关组织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京东方的实践应用。目前, 京东方已成立AI创新应用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 ,同时拿出年度销售收入的0.5%(去年营收1745亿元),专门负责推动人工智能在各业务版块的实践落地,目前来看效果明显。 此外, 宏发股份、北特科技、华阳集团、德赛西威同属于新能源汽车概念 ,机构来访接待量分别为337家、224家、218家、214家。消息面上,中汽协数据显示,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6.3万辆和88.3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5.3% 。4月11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在发布会上表示,汽车方面,鼓励将高能耗、高排放、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汽车, 换为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 继电器行业的龙头企业宏发股份在4月10日的调研公告中称,报告期内(2023年), 公司汽车继电器产品业务于Q1触底后进入持续的复苏阶段 ,且借助于全球汽车市场产销回升,以及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全年经营表现高于年初预期。北特科技4月3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 铝合金轻量化业务是公司重点投资并看好的业务 。从产线看,原有的产线在天津,目前的重心在江苏盐城,投资布局的产线正按计划有序建设中。 从订单看,一直比较饱满 ,还在不断开拓市场中,控制臂产品、新客户的集成阀岛产品今年都会逐步量产。总体看,该板块业务进展符合预期。 汽车电子行业龙头华阳集团4月9日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智能驾驶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产品线之一 ,智能驾驶平台研发项目是公司2023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之一, 部分产品已经量产 。此外, 公司为小米su7配套多类产品 ,具体产品基于商务原因不便披露。德赛西威4月12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第四代座舱域控产品已获得理想汽车、吉利汽车、广汽埃安、集度汽车等客户的新项目定点, 并已陆续量产供货 。2023年,公司摄像头、T-box产品的供货规模继续提升,并突破主流日系合资品牌,获得新项目定点。毫米波雷达业务获得广汽埃安、一汽红旗等客户的新项目订单。
近段时间以来,固态电池的热度不断提升。 4月8日晚,智己汽车一场颇具争议的发布会,将智己L6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其“超快充固态电池首次量产上车”同样引发了行业诸多议论。 “智己L6 Max光年版车型搭载了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该电池具有安全性能高、电池不爆炸、能量密度大、续航高等特点。”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透露称,搭载固态电池的智己L6 Max光年版车型,预售价格将不超过33万元。 不过,有观点认为,上汽智己“超快充固态电池”仅为“半固态”,与行业所理解的“全固态电池”有所差异。换言之,上汽智己无非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另一边,广汽埃安旗下昊铂品牌宣布昊铂“全固态”电池即将亮相,将于4月12日发布。据悉,该电池采用100%固态电解质,具备超高能量密度、超强本征安全(主要指单体安全),超宽使用温域等特点,并已经“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应用”。 从液态电池走向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最核心是电解质的改变。从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需要通过改变化学材料,来提升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等,但是从无论技术、成本还是制造工艺上,都并非易事。业内普遍预判,2030年固态电池才能真正实现量产。 因此,智己汽车在获得流量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行业首创”还是“文字游戏”的质疑。无论如何,这轮争议再次引发舆论高潮,固态电池时代要提前到来了? 全固态or半固态?固态电池上车争议 与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池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体积小、宽温区运行等诸多显著优势,是下一代高性能锂电池重要代表。 我们进行横向对比,就能看到固态电池的优势。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一般为100—160Wh/kg,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通常为150—350Wh/kg,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则为400-900Wh/kg。从目前来看,传统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接近350Wh/kg的理论极限,提升空间也已经十分有限。 从续航里程表现来看,电芯能量密度为270—320Wh/kg的车辆,满电状态下预计续航里程为600—700km。而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表现,则能带来更大的惊喜。 以智己L6 Max光年版搭载的固态电池为例,其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8Wh,续航可以达到1000km。同时,该固态电池可实现高温不可燃、减少穿刺短路的同时,峰值充电功率达400kW,充电12分钟续航增加400km。 智己汽车表示,这一“超级电池”,还是行业内首个具备超快充能力的量产级固态电池。通过采用自研的“高离子电导率、耐高温固态电解质”,以及“干法固态电解质层一体成型”技术,电芯整体内阻大幅下降,获得超快充性能。高新技术还解决了硅基材料高膨胀问题,并保证固态电池的稳定性、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不过,上汽智己“超快充固态电池”却被争议为“伪固态”电池。众所周知,液态电池的主要材料是正负极、隔膜和电解液。而固态电池中,则会分为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 其中,半固态电池是固液混合电解质电池,是液态到固态电池的过渡产物,可以被目前的液态电池生产线兼容,通常液体含量10%为半固态与液态划分临界点,仍旧需要隔膜。 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采用全固体材料,不需要隔膜。相关研究显示,其固态电解质能够匹配电容量更大的正负极材料,实现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而且固态电池安全性突出,可以抵抗热失控和穿刺等挤压力。 因此,从上汽智己公布的相关信息来看,这款上车的电池实为“半固态电池”。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就发布微博提出质疑,认为此时“宣传半固态车用电池的就是在玩文字游戏”。智己汽车有关人士则解释,半固态电池和准固态电池目前尚无明确标准,但使用固态电解质肯定可叫作固态电池,这与使用液态电解液的传统电池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清陶能源是智己L6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对于这款电池的争议,他们的态度则较为谨慎。清陶能源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峥就直言,“这款固态电池属于半固态电池。”清陶能源提出固态电池产业化路径,第一代固态电池,即在智己汽车上装车量产的电池,被称为半固态电池;2025年会开发第二代固态电池;最终实现第三代固态电池量产,也就是全固态电池。 而半固态电池之所以开始上车,与其生产工艺有着较大的关系。半固态电池可兼容传统锂电池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基本上可以与锂电兼容,只需新增加一条专产半固态隔膜的生产线,生产设备与液态电池隔膜的设备兼容。 半固态电池要求隔膜的孔径更大、强度更高,并采用湿法+涂覆的工艺。对比传统电池,半固态电池的隔膜无明显工艺改变,调整参数即可。另外,单位半固态电池对隔膜的需求量没有变化。 当然,尽管上汽智己的“光年固态电池”是半固态电池,但是也让智己L6拥有超30%的能量密度提升,续航里程超过1000km,整体实力不容小觑。整体来看,上汽智己搭载的光年固态电池,让我们看到了动力电池持续发展的前景,开启了固态电池上车的第一步。 成本仍是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重大阻碍 根据液态电解质含量的情况,有行业人士对固态电池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区分。业内认为,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全固态(0wt%)等阶段,其中半固态、准固态使用的电解质均为混合固液电解质。 从固态电池的发展情况来看,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还处于研发和试制阶段。而制约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主要局限在材料技术、制备技术还不够成熟,生产成本过高。因此,行业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需3-5年时间。 固态电池目前遇到的技术难题,就是电池的耐久性不够。因为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反复膨胀和收缩,在正极、负极和固态电解质之间极易产生裂缝,导致电池性能劣化。 从技术角度来看,“离子电导率”是固态电池遇到了技术难题之一。在固态电池中,锂离子主要是通过固体物质来传导,电池中电解质的功能是为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输搭建通道,而决定锂离子运输是否顺畅的指标被称为离子电导率。传导的好坏跟固体物质的致密程度密切相关,越致密传导越好。 也就是说,固态电池要普及,必须在材料进行突破,之后在提升生产工艺,最后通过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等问题。 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张强就指出,整车企业将电池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然后是电池的寿命与可靠性,以及成本。“不过固态电池商业化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问题。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再高,主流的电动汽车看重的还是成本。只要固态电池成本下降,那么应该很快就能商用。” 有数据显示,固态电池成本高于液态电池,主要体现在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固态电解质用到的部分稀有金属原材料价格较高,比如,氧化物电解质含锆、硫化物电解质含锗,铜锂复合带价格1万元/kg。此外,全固态对生产工艺、成本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生产设备替换率大,全固态电池成明显高于现有液态电池。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则表述,全固态电池的工艺和设备将发生巨大变化,电池前段的生产设备可能都需要重新开发。认真区分来看,全固态电池与半固态电池、液态电池是不同的概念,全固态电池在车辆上实现规模化应用,要等到2030年左右。 2024年,不如说是半固态电池上车元年 整体来看,半固态电池便是动力电池从液态走向固态的妥协性产物,也是发展全固态电池的一个必然阶段。综合多方信息,与其说2024年是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年份,不如说是半固态电池上车元年。 在智己L6“光年固态电池”上车之前,蔚来、岚图等企业的半固态电池早已经装车量产。此外,还有赛力斯、高合、哪吒等多家车企都官宣了自己的半固态电池量产计划。 动力电池企业也将半固态电池上车计划提上日程。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辉能科技、赣锋锂业、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国内外十几家动力电池企业也都已在布局半固态电池,并且明确了上车计划。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统计,截止2023年底,国内半固态电池产能规划累计超过298GWh,落地产能接15GWh。2024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年内有望实现(半)固态电池的大规模装载应用,预计全年装机总量将历史性地突破5GWh大关。 当然,尽管半固态电池已经迈入商业化拐点,但是价格依旧还需要进一步下降。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就透露,一块150kWh的半固态电池开发成本甚至与一辆ET5的成本相当。 换言之,超长续航半固态电池的成本仍然非常高昂,从成本角度来考虑,车企估计会以选配半固态电池版本车型的方式进行推广。 再回到广汽埃安昊铂的视角,如果其全固态电池真正能做到量产装车,那么全固态电池时代提前到来,也许会成为可能。当然,关于昊铂汽车100%全固态电池真正情况,4月12日的广汽科技日上或许才能水落石出。
固态电池产业链个股近日受资本市场热捧,致力于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及关键原材料的研发生产的 三祥新材收盘录得10天8板 ,子公司拟投建的新能源项目可对应用于固态电池的 利民股份收盘两连板, 投资900万元取得一家固态/半固态新能源电池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道克特斯 2.571%股权的 殷图网联盘中涨超28% ,定制开发应用于固态电池的碳纳米管产品的 捷邦科技收盘20CM涨停 。 消息面上,在今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金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将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研究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同时要加快编制锂电池编码和溯源等评价体系;加快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加快钠电、固态电池、光伏制氢等突破和示范应用。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据2024年4月8日晚智己汽车召开的智己L6超级智能轿车发布会,其发布的电动汽车智己L6搭载了准900V超快充“光年”固态电池,实现四驱车型1000+km的长续航和峰值充电功率400kW的超快补能,充电12分钟可实现续航提升400+km,搭载固态电池的智己L6 max光年版售价不超33万元,较Max超强性能版的不超过29.9万元溢价较少,我们认为 本次固态电池在智己L6的搭载,结合考虑其预售价格,有望开启半固态电池的平价时代。 随着半固态电池逐步应用推广, 头部固态电池厂商的朋友圈及固态电池产业链各环节料将受益 。 据财联社VIP盘中宝•数据栏目此前梳理,固态电池产业链中材料分为电解质、正极材料、硅基负极、铜箔、导电剂和铝塑膜等,其中电解质成本占比最高达到36%,涉及上市公司包括 三祥新材、东方锆业、上海洗霸、金龙羽、中自科技、瑞泰新材、厦钨新能、贝特瑞、普利特和奥克股份 ,固态电池领域涉及上市公司包括 赣锋锂业、孚能科技、国轩高科、金龙羽、中自科技、冠盛股份、高乐股份和蓝海华腾 ,具体情况见下图: 在电解质领域,三祥新材为国内锆制品龙头企业,公司3月28日在互动易回复,氧氯化锆为公司新投产项目,规划产能10万吨,项目一期已投产2万吨,目前仍处于市场开发渗透阶段,市占率将逐步提升。三祥新材4月3日公告,公司 已开展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并向下游客户提供相关锆基材料。 公司锆系列材料应用广泛,固态电池领域锆基材料为公司锆系产品下游的细分应用,公司与下游客户仍处于产品送样检测及优化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销售, 该领域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收入比例较小,预计占比不足1%, 对公司短期业绩影响有限。 东方锆业为国内锆制品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企业,公司4月8日公告,目前 仍处于提供样品供一些固态电池材料厂家研发的阶段。 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小组,加大对应用于固态电池电解质的氧化锆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投入。上海洗霸4月8日在互动易回复,公司 生产的固态电解质粉体材料原理上可以应用于半固态电池。 公司曾于1月11日互动易表示,2022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成立“固态电池先进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 受让其固态电池粉体先进材料领域相关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金龙羽为国内少数拥有3500平方毫米大截面电力电缆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金龙羽2月28日在互动易表示,公司 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相关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 其中LATP电解质材料已处于稳定制备阶段,部分性能已完成内部测试,所测试材料性能符合团体标准T/SPSTS 019-2021的要求。已完成半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和材料导入研发,目前各项性能在内部测试,大部分内测性能已达到国标要求。 中自科技是我国环保催化剂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 与电子科大吴孟强教授团队合作的是半固态、固态锂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的研发 。东方财富证券周旭辉4月9日研报指出,2023年12月, 中自科技固态电池中试平台项目已竣工验收公示, 项目年产软包电池9600支,圆柱电池24000支。锂离子电解液龙头供应商瑞泰新材已经进入LG化学、宁德时代以及新能源科技等头部厂商的供应商序列,同时公司 在固态电池、锂硫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方面皆存在相应布局 。瑞泰新材3月30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是公司重要的新型锂盐产品之一, 目前该产品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中已形成批量销售。 厦钨新能为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重要制造商之一,根据2023年2月1日投资者活动记录表,公司 主要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开发。 在正极材料方面,公司通过采用快离子导体作为包覆材料,合成正极材料应用到固液混合电池,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在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固态电解质已实现吨级生产,产品稳定可靠,在固态电池体系中效果良好,产品可应用于3c电池和动力电池等多个领域。贝特瑞为全球行业领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经连续7年位列全球第一。 贝特瑞锂电池负极产品可适用于半固态和固态电池 。公司早在2022年互动易表示, 固态电解质中试顺利,已通过客户验证。 普利特3月31日在互动易回复,海四达公司的固态电池研发正在按计划进行中。公司曾于去年12月13日公告,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携手 在新一代电池上迅速导入固态电解质体系 ,快速研发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电池进行推广应用,并同时在市场端开展合作。国内C₂H₄O精细化工行业龙头奥克股份1月19日互动易回复, 目前固态电解质PEO尚处研发阶段。 此外在固态电池领域,赣锋锂业为全球第三大及中国最大锂化合物生产商及全球最大金属锂生产商,赣锋锂业3月29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 公司重庆固态电池生产基地一期封顶,固态电池pack实现交付。 公司曾于2023年5月19日互动易回复, 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大概为250Wh/kg,2GWh一代固态电池产线正在投产 ,应用场景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目前二代固态电池尚未量产,客户对二代固态电池的关注度较高。公司同日表示, 目前赣锋锂电固态电池与多家国内外车企开展合作 ,包括进行共同技术开发、产品装车量产试用等。孚能科技1月9日在互动易回复,公司固态电池研发分为四代,分阶段实现产品产业化, 目前公司已有半固态产品实现量产装车 。公司4月2日互动易回复, 下一代半固态产品具有更高能量密度,适用于低空飞行的新兴领域。 动力锂电池行业领先者国轩高科3月29日互动易回复, 公司固态电池项目处于研发阶段。 民生证券邓永康等人1月31日研报指出,国轩高科2017年开始着手研究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2022年在半固态电池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公司研发的 半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36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260Wh/kg ;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电池包电量达到160kWh,续航里程长达1000km, 车辆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3.9s。 冠盛股份3月5日公告,控股子公司能源科技公司 拟在温州市投资新建半固态磷酸铁锂电池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32亿元, 项目投资款将分批投入,根据公司与吉林东驰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书》约定,公司向能源科技公司增资3.5亿元,其余资金后续由公司追加投资或由能源科技公司自筹解决。该项目主要产品为电芯及系统,达产后年产量约210万支。 高乐股份1月29日公告,全资子公司高乐新能源与尼古拉研究院于1月28日签订《纳米固态钠离子电池成套技术开发研究项目技术研发合作协议书》,高乐新能源委托尼古拉研究院 研究开发“纳米固态钠离子电池成套技术开发研究项目” ,尼古拉研究院接受委托并进行此项研究开发工作。蓝海华腾3月27日互动易回复,公司投资的 高能时代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研发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完成20Ah级全固态电芯A样开发, 同时公司正在搭建中试线,预计2024年底可以实现5Ah以内小电芯量产。
SMM 4月9日讯:4月9日早间,固态电池概念板块、电池板块一同走高,且指数均涨逾5%。固态电池概念板块个股再度迎来小规模涨停潮,丰元股份、紫江企业、翔丰华等多股涨停,三祥新材强势录得9天7板。电池板块个股方面,德福科技、中一科技20cm涨停,龙蟠科技封死涨停板,孚能科技、天力锂能、厦钨新能等多股纷纷跟涨。 消息面上, 4月8日晚间,上汽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品牌智己汽车在上海举行智己L6超级智能轿车发布会。作为全球首个搭载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的车型和面向下一代智能车的先锋车型,智己汽车方面称,智己L6 “All in了上汽集团尖端技术”。该款车型首发搭载“灵蜥数字底盘”“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等多项前瞻性智电科技。 其中,其搭载的“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此前已经预热了许久,能够实现突破1000公里的超长续航,并具有远超国标的电池安全标准,在实现高温不可燃、减少穿刺短路的同时,峰值充电功率达400kW,充电12分钟续航增加400km。 此外,2024年广汽科技日也将于4月12日举行,本届广汽科技日将以“科技视界”为主题,而近期爆火的全固态电池技术,也将在此次科技日有详细的展示。 对于固态电池,有业内人士评论称,从锂电池发展趋势来看,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凭借着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和长寿命等特点,正逐渐成为电动汽车、储能设备、便携式设备以及清洁能源领域理想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也在近日表示,目前固态电池是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一旦产业化将改变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的市场。 个股方面 9天7板三祥新材 到底有何魅力? 据悉,固态电池概念板块近日的“明星选手”三祥新材,于4月9日开盘后再度涨停,且其在9个交易日内已经录得7个涨停,累计涨幅高达83.33%。而自3月29日以来,三祥新材已经陆续发布了多个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且4月3日,因股价波动较大,三祥新材还发布了对股票交易异常波动问询函的回复,其表示,截至目前,不存在影响三祥新材股票交易价格异常不懂的重大事项,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等事项。 公司在4月4日发布的股票交易风险提示中提到,公司关注到近期固态电池概念受市场关注度较高,已开展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并向下游客户提供相关锆基材料。公司锆系列材料应用广泛,固态电池领域锆基材料为公司锆系产品下游的细分应用, 公司与下游客户仍处于产品送样检测及优化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销售,该领域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收入比例较小,预计占比不足 1% ,对公司短期业绩影响有限。 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 4天2板东方锆业再提示注意风险 除了三祥新材,东方锆业在近几个交易日的表现也较为出色,其股价在4月9日盘中最高一度冲至9.31元/股,刷新2023年3月以来的新高,且其股价自3月28日低点5.39元/股,涨至如今最高的9.31元/股,股价涨幅高达72.73%。 公司4月8日发布公告称,近期关注到固态电池概念受市场关注度较高,公司目前仍处于提供样品供一些固态电池材料厂家研发的阶段。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小组,加大对应用于固态电池电解质的氧化锆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投入。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 除此以外,国内还有多家上市企业早已开始固态电池方面的布局,其中便不乏赣锋锂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厦钨新能等多家知名企业。 车企方面,目前已有各大车企已推出或计划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车型上市时间表。 其中,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拟于2025年至2026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东风汽车已示范运营搭载固态电池的E70和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岚图“追光”车型。电池企业方面,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赣锋锂业、辉能科技等均大力布局半固态电池。 海外车企方面,电池企业也有相关布局,如日产、丰田、宝马、大众、通用等,电池企业包括LG新能源、SK on、SDI、松下等均布局全固态电池路线。 日产宣布2025年,全球首款固态电池试生产,2028年起适用于量产车。丰田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2028年实现大规模量产,预计续航能力是现阶段液态电池2倍以上。 机构评论 华西证券 发布研报显示,近期多家企业的固态电池在性能提升、量产进度等方面不断推进,有望加速(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国海证券 多次也保持类似的态度,其表示,近期多家企业的固态电池在性能提升、量产进度等方面不断推进,有望加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半固态电池拐点已至。预计在2030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全面实现商业化。 东方证券 研究员认为,未来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全面优化,产业链存在较多潜在机会;东莞证券建议关注受益产业链利润重构、盈利确定性较高的电池环节,拥有优质产能的材料环节头部企业,以及固态电池等电池新技术带动需求增量的环节。 东兴证券 也指出,固态电池技术有望迎来产业化初期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里程碑,技术先发优势明显且应用端领先落地的企业有望获得估值上的提升,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细分电池材料领域的同步迭代升级亦有望催生新的机遇。固态电池技术或将进入降本提速通道,广泛应用于现阶段电动化难以渗透的应用领域,拓展应用边界,打开行业成长天花板。
4月8日,智己汽车正式发布“超级智能轿车”智己L6,并开启预售。据悉,智己L6 All in上汽集团尖端技术,首发搭载「灵蜥数字底盘」、「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等多项前瞻性智电科技,是一款面向下一代智能车的先锋车型。 其中,「灵蜥数字底盘」通过全车三轴六自由度整车运动的协同管理,第一次为汽车装上“超级小脑”,实现所有维度动态性能的联调联控;让车辆在各种路况中都能做到极致灵动、舒适和安全的“人车合一”,是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创科技。从数据来看,其主芯片处理速度比行业内同类别主流芯片快2.5倍,每秒多处理近20亿条指令,让汽车底盘硬件按照数字化算法的决策“指哪打哪”。 智己汽车「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采用纳米尺度固态电解质包裹超高镍正极和新一代高比能硅碳负极,CLTC续航将超过1000km。该固态电池可实现高温不可燃、减少穿刺短路的同时,峰值充电功率达400kW,充电12分钟续航增加400km。 根据此前智己汽车直播活动,智己L6所搭载的「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为清陶能源第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半固态电池),其在保持几乎相同的重量情况下,电量比传统液态电池提升了30%,能轻松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凸显了固态电池在替代液态电池方面的潜在价值。 整体来看,智己L6全系标配「灵蜥数字底盘」、智慧四轮转向系统、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 X芯片、高通骁龙8295芯片等百余项顶级配置;「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准900V超强性能平台”、“最强飓风电机”等更是行业顶尖的科技风向标;再加上“无图城市NOA”和“未来智舱”等高阶智能化功能,智己L6具备引领时代的产品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日,智己L6正式开启预售,预售价格区间:23万元~33万元。智己L6 Max标准版,不超过23万元;智己L6 Max超强性能版,不超过29.99万元;智己L6 Max光年版,不超过33万元。同期,公司也公布了“限时预订权益”,2000元意向金即可抵5,000元购车尾款,以及10,000元豪华配置升级基金。 智己L6将于5月份正式上市。
4月8日,上汽集团超级智能轿车智己L6正式亮相,搭载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1.0”。今日多家上市公司因涉及固态电池业务而股价大涨,对此,有专家表示,车企通过投资固态电池技术,旨在抢占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制高点。 利好催化不断 固态电池概念股大涨 今日固态电池概念拉升,截至发稿,德福科技、翔丰华20%涨停,三祥新材、丰元股份、利民股份等涨停,殷图网联、利元亨等大涨。 消息上,4月8日晚, 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在上海正式发布智己L6智能轿车。智己汽车方面介绍,该车型为全球首次搭载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的车型,智己L6将引领新能源汽车进入“固态电池时代”。 4月4日,太蓝新能源对外宣布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块车规级单体容量120Ah、实测能量密度高达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体型化固态锂金属电池。 此外,2024年广汽科技日将于4月12日举行,本届广汽科技日将以“科技视界”为主题,发布和展示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将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全固态电池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大车企均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例如,大众汽车与QuantumScape合作开发固态电池,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蔚来发布了150kWh的固态电池包,采用固液混动电解质,属于半固态电池。该电池包的能量密度达到360Wh,使得搭载该电池包的ES6车型的CLTC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930公里。 本次引爆行业的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共同开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能够实现“系统级零热失控”,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8Wh,相比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100%以上。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到1083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里程可增加400公里。上汽集团计划在2024年推出搭载800V超级快充固态电池的新车型,并预计到2025年,新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将在上汽集团的多款量产车型上应用,全年销量突破“十万辆级规模”。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 各大车企积极发展固态电池,是因为固态电池有望解决电动车目前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如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等。这些优势使得固态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的关键,有助于车企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提升产品竞争力,并推动电动化转型。因此,车企通过投资固态电池技术,旨在抢占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制高点。 2024年将是固态电池的重要节点 这些上市公司有布局 固态电池产业链是一个涵盖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应用的复杂系统。上游主要包括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开采与加工,以及生产设备,如搅拌机、涂布机的制造。中游环节集中于电池的制造和集成,涉及电芯材料的选择与开发,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和隔膜。其中,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其研发进展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产品等,这些领域对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高安全性有着迫切需求。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智己L6搭载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智己L6率先搭载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1.0”,采用超高离子电导率复合固态电解质,和干法固态电解质一体成型工艺技术,突破1000公里超长续航。当前固态电池发展一步一阶,先半固态后全固态,通过逐渐提升循环性能、安全性等性能后,逐步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东方证券认为,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全面优化,产业链存在较多潜在机会。电解质为固态电池关键创新点;正负极材料向高性能方向迭代,打开高镍三元、硅基负极乃至锂金属负极的应用空间;封装多采用软包路线,铝塑膜需求有望提升。 近期固态电池催化连连,持续看好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阶段性机会。 截至目前,我国多家上市公司及行业领军企业布局固态电池,市场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赣锋锂业作为锂材料的重要供应商,不仅为固态电池提供关键原材料,还积极投入研发,以确保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能满足未来电池的需求。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则在电池制造和技术研发方面占据领先地位,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推动固态电池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 容百科技获得了3万吨固态电池高镍正极订单,这表明公司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认可度。 当升科技的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已经实现装车,显示公司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产品已经得到应用。 金龙羽在2021年8月宣布跨界进入固态电池领域。 上海洗霸在互动问答中表示,在固态电解质等先进材料领域获得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多项相关核心专利。 翔丰华已与清陶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合作固态/半固态电池高比容负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供应。 天赐材料申请的一种固态电池制备方法专利,旨在有效提升电池的本征特性和电化学性能,提高固态电解质离子传导率。 厦钨新能主要专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已经实现了固态电解质的吨级生产。 多氟多在新能源材料业务方面实现营收,并在六氟磷酸锂、LiFSI和六氟磷酸钠等新型锂盐方面有所布局,这些材料与固态电池的发展息息相关。
智己汽车正式推出业内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并首搭智己全新轿车智己L6。该固态电池可实现高温不可燃、减少穿刺短路的同时,峰值充电功率达400kW,充电12分钟续航增加400km。 此外,2024年广汽科技日将于4月12日举行,本届广汽科技日将以“科技视界”为主题,发布和展示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将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全固态电池技术。 展望未来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和充电效率上取得更加优异的表现,或许能成为主流电池技术线路。东兴证券研报指出,固态电池技术有望迎来产业化初期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里程碑,技术先发优势明显且应用端领先落地的企业有望获得估值上的提升,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细分电池材料领域的同步迭代升级亦有望催生新的机遇。固态电池技术或将进入降本提速通道,广泛应用于现阶段电动化难以渗透的应用领域,拓展应用边界,打开行业成长天花板。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上海洗霸 在互动问答中表示,在固态电解质等先进材料领域获得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多项相关核心专利。 翔丰华 已与清陶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合作固态/半固态电池高比容负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供应。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