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16

  • 最新全球电池装车量TOP10出炉!

    9月5日,韩国市场调查机构 SNE Search 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约为57.7GWh,环比下降12.4%,同比增长43.2%;今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为362.9GWh,比去年同期的243.2 GWh增长49.2%。 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分析 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松下、中创新航、SK On、三星SDI、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从上图可看到,7月宁德时代装车量20.9GWh,虽然环比下降18.4%,但仍然遥遥领先独占鳌头。 相比6月,7月榜单的变化是,比亚迪再次超越LG能源夺得亚军;中创新航超过SK On跻身全球动力电池榜前五;国轩高科险胜亿纬锂能夺回月度全球第八。 6家企业的环比增幅高于市场平均的-12.4%,分别是比亚迪、松下、中创新航、SK On、国轩高科、欣旺达。 其中,中创新航以21.4%的环比增幅,最为亮眼。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环比市占率方面,宁德时代、LG能源、三星SDI和亿纬锂能的市占率均出现环比下滑,其中受国内多数车企销量的下滑的影响,宁德时代环比下降2.53%。而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市占率均有上升,其中比亚迪增长1.8个百分点,中创新航增长1.5个百分点。 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分析 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松下、SK On、中创新航、三星SDI、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由于从整体上看,今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同比增长了49.2%,因此全球TOP10企业都出现同比正增长。不过,有5家企业同比增幅较平均水平更好,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有5家企业同比增幅较平均水平更差,分别是松下、SK On、三星SDI、国轩高科、欣旺达。 其中,同比增长速度最高的是亿纬锂能,达到150.9%,其次是比亚迪与中创新航,分别为94.1%与65.4%。 6家中国企业1-7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消费量合计为228.6GWh,占总量362.9GWh的62.99%;在TOP10(合计340.6GWh)中则占比67.12%。 事实上,如果将排行榜延伸,比如延伸至TOP15,那么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会更高。可以理解为,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超过6辆车所配套的动力电池,出自中国动力电池企业! 韩国3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为23.5% ,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只有排名全球第三的LG新能源,以53.2%的同比增长速度,高于市场平均的49.2%。 值得一提的是,继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之后,韩国也提出了培育包括二次电池行业在内的国家战略技术的路线图。韩国特别提出了提高二次电池性能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的发展规划,未来韩国的二次电池产业有望快速增长。 SNE Research称,“虽然韩国三大电池公司正在加速扩建电池工厂,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但这预计将对其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有很大帮助。” 排名第4、唯一入选TOP10的日本企业松下,市场占有率为7.3%,也较去年同期的7.9%下滑0.6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在全球电池供应商中占据超过30%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速高达54.3%。宁德时代的电池搭载在特斯拉Model 3/Y、MG ZS、MG-4、Aion Y、NIO ET5等中国内需市场主力车型上,持续保持高增长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同比增长了近2倍。 比亚迪 比亚迪凭借其垂直整合模式(包括自己的电池供应和整车制造)的价格竞争力,在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 ,与去年同期相比,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近两倍。 最近,比亚迪一直在扩大中国以外的亚洲、大洋洲和欧洲的市场份额,重点是其旗舰车型Atto 3(元+)。 LG新能源 LG新能源得益于特斯拉 Model 3/Y 和大众ID 3/4、福特野马Mach-E等全球畅销车型销量持续增长,同比增速位列韩国三大企业之首。 松下 松下是特斯拉主要电池供应商之一,占据了北美市场特斯拉电池用量的大部分。尤其是特斯拉Model Y销量较去年同期快速增长,带动了松下的增长。而随着新款特斯拉Model 3的推出,松下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不过,在美国停产一段时间的Model 3 Long Range车型近日又开始销售。据悉,该车将搭载LG新能源的电池,松下的市场份额变化备受关注。 SK On 由于现代IONIQ5、起亚EV6 和福特F-150的强劲销售, SK On 实现了同比增长。 中创新航 由中创新航提供动力电池配套的新能源汽车,正在热销,这是中创新航动力电池装车量表现亮眼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小鹏G6于6月29日上市,从7月中至7月底,已在部分城市开启交付,7月累计交付超3900台;7月3日,中创新航作为主力供应商的广汽的昊铂 GT也已正式上市。此外,蔚来汽车、极氪汽车、零跑汽车以及长安、东风、一汽等等,中创新航都是动力电池供应商之一。 三星SDI 三星SDI继续增长,Rivian R1T、宝马iX/4和菲亚特500e创下了高销量。 亿纬锂能 近日,亿纬锂能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表示,46系列大圆柱电池商业化进展顺利,上半年已完成100万支46系大圆柱电池的下线,目前已进入了量产阶段。预计今年三季度从9月份开始,会实现批量的生产交付。 此前,亿纬锂能在半年度报告中表示,该公司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在获得了海外一流车企的重要订单后,陆续在国内外更多车企上实现定点,现已取得未来5年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 472.31GWh。 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的半年报显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国轩高科2023年上半年的动力电池业务实现营收104.78亿元,同比增长58.56%。 据了解,国轩高科的电动汽车客户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新增广汽埃安、合众哪吒等多个项目定点。目前,该公司已与上汽大通、上通五、江淮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零跑汽车、合众新能源等车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欣旺达 欣旺达已经相继获得东风、东风柳汽、吉利、上汽、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广汽、奇瑞等多家国内车企,及理想、小鹏、零跑等新势力头部车企车型项目的定点函,并与多家国内外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欣旺达正在将动力电池业务(欣旺达动力)分拆上市,且欣旺达动力的最新估值达到了355.6亿元,超过了母公司(9月5日欣旺达收盘报16.36元/股,总市值304.7亿元)。

  • 7月全球动力电池榜:6家中国企业市占率达65% 宁德时代下降近3%

    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下降,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也随之下滑。 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2023年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57.7GWh,环比下降12.4%,同比增长43.2%。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362.9GWh,同比增长49.2%。 7月宁德时代装机量20.9GWh,虽然环比下降18.4%,但仍然遥遥领先独占鳌头。相比6月,7月榜单最大的变化是,比亚迪再次超越LG能源夺得亚军,而中创新航超过SK On跻身全球动力电池榜前五。 7月在全球动力电池TOP10中仍然有6家中国企业上榜,市占率达64.8%,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环比增幅来看,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和欣旺达均实现环比上涨,其中,中创新航环比增幅最大达21.4%。而其余7家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受特斯拉销量下滑影响,LG能源环比下降最大达29.7%。 环比市占率方面,宁德时代、LG能源、三星SDI和亿纬锂能的市占率均出现环比下滑,其中受制于国内多数车企销量的下滑,宁德时代环比下降2.53%。而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市占率均就有上升,其中比亚迪增长1.8个百分点,中创新航增长1.5个百分点。 同比增幅来看,在10家企业中,仅国轩高科同比出现下降。而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比亚迪、宁德时代、LG能源等9家企业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亿纬锂能同比暴涨超1倍,跻身榜单第九。 同比市占率方面,LG能源市占率提升最大达1.81%,其次是中创新航1.54%和宁德时代1.21%。而日韩企业除了LG新能源外,松下、SK On、SDI市占率均有下降,中国企业国轩高科和欣旺达均出现下滑。 1-7月,宁德时代同比增长54.4%,是全球电池供应商中唯一占据35%以上市场份额的企业,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同比增长了近2倍。宁德时代的电池搭载在特斯拉Model 3/Y、MG ZS、MG-4、Aion Y、NIO ET5等中国内需市场主力车型上,持续保持高增长势头。 比亚迪通过自给自足,以价格竞争力优势在中国内需市场获得很高人气,今年前7月,同比实现超90%的增长。最近以中国以外的亚洲及欧洲地区的主力车型Atto 3(Yuan plus)为中心扩大了占有率。 三星SDI同比实现31.6%的增长,其得益于Rivian R1T/S、宝马i4/7/X、奥迪E-Tron销量的持续增长。由于现代IONIQ 5、起亚EV6、奔驰EQA/B的强劲销量,SK on同比增长16.6%。LG能源方面,特斯拉Model 3/Y、大众ID.3/4、福特Mustang Mach-E等全球畅销车型的销量持续好转,创下了国内三家企业中最高的增长率(同比增长53%)。搭载LG能源的现代IONIQ6和科纳(SX2)在海外的销售有望扩大,预计今后LG能源的增长势头将持续增长。 松下是日本企业中唯一进入前10名的企业,1-7月装机量为26.6GWh,同比增长38.5%。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Model Y销量的强劲增长,带动了松下的增长势头。而随着新款特斯拉Model 3的推出,松下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写在最后:7月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淡季,随着8月中国汽车市场的回暖,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将上涨。可以预见的是,8月宁德时代的市占率有望再次提升,冠军宝座无人能撼,而比亚迪和LG能源将争夺亚军位置,榜单后三位将由中国企业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互相角逐。

  • 伟巴斯特亮相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 2023):持续推进车顶系统和电动化解决方案创新

    伟巴斯特于9月5日至10日(展馆:B3展厅C40展位;市区公共展示区:奥登广场,OP330展位)亮相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展(IAA Mobility 2023),在“创新赋能 智享未来”的主题下,展出其助力非凡驾乘体验的电气化、舒适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近年来,伟巴斯特通过战略措施,持续加强车顶系统领域能力并聚焦电动化领域,以实现未来进一步增长。 自2016年以来,伟巴斯特已经投资近10亿欧元以发展电动化业务领域专业实力。此外,伟巴斯特在持续开发车顶系统创新功能,以确保非凡的舒适愉悦驾乘体验,例如在自动驾驶等场景。 系统能力一览 通过未来座舱,伟巴斯特展示了其在电动化领域的专业能力。伟巴斯特为乘用车和商用车开发和生产高效的动力电池系统,能够灵活地响应客户的诸多需求。对于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伟巴斯特高压电加热器可以调节车辆座舱和动力电池的温度。集成在车顶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电池充电并为供暖系统供电,这既能延长车辆的续航里程,同时也减少了碳排放。可调光玻璃可通过一键开启实现遮光和通透状态切换,保护乘客免受灼热阳光照射。 未来动力电池创意 自进入动力电池领域以来,伟巴斯特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和电动化相结合的问题。在IAA车展上,伟巴斯特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展示并鼓励讨论分享,展示了一款由木材和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绿色”电池包。该展品突出了伟巴斯特的设想创意,即在其产品中负责任地使用可持续原材料,利用创新技术确保在产品生产线上节约资源,并促进回收重复利用。 车顶系统创新 伟巴斯特将几十年的车顶开发底蕴实力和独到的创新见解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车顶系统功能,在本次车展首次公开亮相。 伟巴斯特首次将氛围灯和可调光玻璃技术同时集成到车顶。此外,伟巴斯特还展出了目前公开已知的全球最大尺寸的可开启太阳能车顶。在敞篷车顶领域,伟巴斯特展出了集成高科技玻璃车顶的敞篷硬顶,重量更轻,开合速度更快,让天空景色一览无余。 作为车辆的最高部位,车顶也为自动驾驶传感器提供了理想的安装位置。伟巴斯特将自动驾驶所需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完美地集成到了车顶系统中,车顶不仅保持美观而且可配备热管理和高压水汽清洁功能。

  • 就在今日!欧盟这一电池重磅法规即将生效 或带来三大影响

    8月17日, 欧盟公示满20天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新电池法》)正式生效 。 《新电池法》要求未来在欧洲经济区销售的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及数字电池护照,并对电池重要原材料的回收比例也作出了相关要求。 碳足迹方面 ,自2024年7月起,出口到欧洲的大部分电池(含电动汽车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需提供碳足迹声明及标签。电池出口厂商需披露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从上游矿产、材料到电池生产、回收以及回收再利用。后续,欧盟还将对碳排放实行分级,并设定相关阈值。 原材料回收再利用方面 ,《新电池法》要求在其生效8年后,欧洲区销售的新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应至少使用16%/85%/6%/6%的回收钴/铅/锂/镍。另外,在法规生效13年后,回收材料比例还将提高,生产新电池应至少使用26%/85%/12%/15%的回收钴/铅/锂/镍。 信息披露方面 ,《新电池法》引入了“电池护照”,要求披露的信息包括:电池制造商、碳足迹、供应链尽职调查、电池材料和成分、合规性认证、循环性能、资源效率、耐久性等。 国联证券认为,未来海外市场对产品的碳足迹要求可能日趋严格, 锂电产业链各环节都需要更加重视“碳壁垒”的限制 ,通过工艺改进和设备迭代降低生产能耗强度,加快在水电等清洁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提高厂区可再生能源自给率等方式,提前完成自身的低碳转型。 另据华泰证券分析,《新电池法》对我国产业链或将带来三方面影响: 第一,碳排放的相关要求或将 强制出口企业进行零碳转型 ,在生产技术上将向着高效低能耗、环保低碳等方向进行革新; 第二,有望 倒逼国内回收体系完善 ,长期将带动国内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回收要求趋严或利好已和海外厂商合作布局回收的企业; 第三,电池护照旨在确保供应链的透明度,出口企业将面临 护照数据库建设、护照管理系统维护及国际统一标准构建 等挑战。 ▌海外电池市场竞争升级 如今,电池海外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我国锂电厂商相继出海,拓展海外业务,但与此同时,海外相关产业政策也逐渐明晰,包括美国的《通胀削减法》(IRA法案)以及欧盟本次即将实施的《新电池法》等。 有业内人士之前表示,这也意味着 海外市场开始从单一维度的产品竞争,升级到多维度的体系竞争 。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产业链正致力于推进电池护照。 已有超过120家公司组成联盟 ,计划联合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电池护照。联盟成员包括宝马、Stellantis、本田、福特、日产、马自达、通用汽车等。 另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建议开展动力电池护照及配套政策研究,加强电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据曾毓群介绍, 电池护照是物理电池的数字孪生体 ,可实现对动力电池全供应链的透明化数字管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可通过电池护照,简单直接地查阅电池产品的相关信息。同时,电池护照作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有力抓手,可成为促进电池产业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落实到产业链上,中航证券建议关注三个方向。1)更严苛的标准有利于头部企业优势巩固: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派能科技;2)整车/集成企业仍具备领跑优势:比亚迪;3)回收产业较早发力者:邦普(宁德时代收购)、格林美、华友钴业、天能新材料等。

  • 我国已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 2023年退役可达59万吨

    快科技8月14日消息,据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今年1-7月份,国内汽车累计销量1129.9万辆,同比增长1.9%。 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零售372.5万辆,同比增长36.3%。新能源车占比已经高达33%,意味着每卖出3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随着新能源车的爆卖,一轮新能源电池“退役潮”也正在到来。据统计,我国已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可达59万吨。到2028年起,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每年260万吨。 按照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动力电池剩余80%容量即可“退役”。下降的电池容量将降低续航里程,影响用户使用感受。 退役的电池去哪里了呢?自然不可能随意丢弃,动力电池里有电解液、重金属,如果随意丢弃,几十年都很难让水土修复。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区块链平台,能够精准地记录电池的生命周期。动力电池退役后可以用在储能、电动自行车等对电池性能要求低的场景,实现“梯次利用”。

  •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比拼加剧

    中国储能网讯:研究机构SNE Research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登记动力电池装车量304.3GWh,同比增长50.1%。装车量前十名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装机量共计190.4GWh,市场份额达62.6%,而韩国三家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则跌至23.9%。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力和认可度正不断提升,但同时,电池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也在增加,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呈进一步加剧态势。 中企市场表现亮眼 上榜装车量前十名的中国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欣旺达。其中,宁德时代上半年电池装车量为112.0GWh,同比增长56.2%,是全球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30%的电池供应商,保持全球第一地位。同期,比亚迪装车量达47.7GWh,同比增长102.4%,在国内市场呈现近一倍的增速,以15.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SNE Research指出,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凭借价格竞争力获得高人气,取得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两倍的显著增长。近期,比亚迪Atto 3在欧洲和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上半年,虽然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的电池装车量全线增长,但市占率总和为23.9%,同比下滑2.2个百分点。而作为特斯拉在北美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松下是唯一上榜前十名的日本企业,装机量为22.8GWh,同比增39.2%,特斯拉Model Y的热销成为松下装车量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除中国市场外的海外市场方面,SNE Research指出,在进入海外市场的强烈意愿推动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持续保持高增长。特别是,宁德时代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两倍,市占率大幅上升,对LG新能源海外市场装车量第一的地位构成威胁。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在动力电池领域,中日韩企业占据全球动力电池主要的市场份额。随着近几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主机厂竞争力日益增强,产销量节节攀升,二者的配套关系决定了我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SNE Research提到,通过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韩国供应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并将其出口给美国公司,即可满足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条件。因此,中国公司目前正在推动与韩国公司合作,以规避美国IRA法规。 例如,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获批在韩国投资建设年产8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硫酸盐的生产基地。另有数据显示,近4个月中国电池企业在韩国的投资金额达40亿美元。 美国政府2022年8月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提出,所用动力电池原材料需满足一定比例产自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或在北美境内回收的电动汽车可享受税收减免。此外,动力电池零部件在北美生产或组装比例符合规定的电动汽车可再享额外税收减免。 “由于在电池领域基础相对薄弱,IRA实际上是美国为了加强本国以及其合作伙伴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力而出台的利益保护举措。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打破条款限制,尽可能争取进行公平贸易的机会。”纪雪洪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锂电企业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试图摆脱对我国企业的依赖将使全球供应链面临新的难题。近日,SNE Research副总裁James Oh表示,美国不能将中国企业排除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之外,如果禁止中韩合作,美国将永远无法生产电动汽车。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受整个国际竞争局势等因素影响,未来我国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还可能受政策变化影响,并面对未知风险。从长期全球竞争格局看,为减小国外政策影响等,我国电池企业还要提速海外建厂进程,同时要做好风险评估,在短期利益和长期稳定发展中实现平衡。”纪雪洪认为,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长期发展必须积极应对不利政策限制,更要有长远布局,加大与当地企业合作,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进行更深的融合。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建议,电池企业要持续关注整车动力形势变化,除主要市场外,也要密切关注东南亚等具有巨大市场增量的地区。 纵观国内市场,目前头部电池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专利之争正在上演。2021年7月,宁德时代首次起诉中创新航专利侵权,先后起诉中创新航侵犯其5项专利。8月3日,中创新航公告称,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就宁德时代拥有的“锂离子电池”和“正极极片及电池”两项发明专利作出无效决定。 “随着主机厂市场集中度提高,电池企业间的竞争和摩擦在所难免,而专利竞争已成为竞争手段之一。”纪雪洪认为,未来动力电池领域主导技术线将逐步显现,同时随着市场进一步集中,竞争激烈程度将不断升级。”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国内装机量66.03GWh,稳居行业第一,但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7.67%降至43.4%。在曹鹤看来,未来动力电池市场格局会持续变化,就国内市场而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崛起,“一家独大”不可持续,企业间竞争要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 产业链争先布局 出口爆发式增长!我国动力电池高质量“续航”

    锂电池具有充放电效率高且稳定的特点,除了在新能源汽车上被广泛应用外,它也被全球视为可靠性强的储能产品。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紧缺,电价上涨,市场对储能产品的需求大增,我国锂电池出口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上半年锂电池出口金额同比增长超50%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产量超过400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43%。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也表现亮眼。 记者从福州海关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强劲,其中锂电池出口最为抢眼,同比增长达110.7%。福建省锂电池的出口涵盖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盟、东盟等地区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 在福建宁德,上半年锂电池出口达334.3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同类产品出口总值的58.6%。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表示,今年上半年,他们的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了近2倍。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 吴凯:我们能够打入海外知名汽车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并应用到几乎所有的全球主流车企,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性能优势。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地方的锂电池出口迎来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新三样”中的锂电池出口增长了27.7%。广东抢抓窗口期,持续加强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不断扩大外贸扶持政策辐射范围,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制度红利。 广州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 陈新羿:经海关认证认可的AEO企业,可以在互认的国家和地区,享受较低的单证审核率,解决通关疑难,从而降低贸易的成本。我们对广州、佛山等多地40家企业,成功培育为AEO(经认证经营者)企业。 不仅是福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的锂电池出口量也快速增长,正成为拉动长三角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罗俊杰:今年上半年,拉动全国外贸增长新动能的“新三样”中,锂电池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8.1%。 四川宜宾:绿色转型 打造“动力电池之都” 我国的锂电池产业链完善,具备先发优势。记者日前在四川宜宾采访时了解到,这座过去以煤炭、白酒“一黑一白”为主的传统资源型城市,正以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快打造锂离子动力电池之都。 日前,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多家跨国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云集宜宾,他们看好这里的投资环境以及齐全的产业链。 松下控股全球副总裁 本间哲朗:宜宾有各种各样电池的原材料厂商,能不能加入我们全球供应链的行列,这个我们一定会考虑的。 宜宾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的底气在哪里?数据显示,2022年宜宾动力电池产量72吉瓦时,占全国的15.5%。宜宾以宁德时代为产业“链主”,发展出的产业链项目100多个。如今,全国每100块动力电池中,超过15块来自宜宾。宜宾正在全面向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转型。 宜宾凯翼汽车总经理 高雷:计划从2025年开始,我们就不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纯燃油的汽车,我们全是新能源汽车。 在动力电池的应用端,记者了解到,智能轨道交通、重卡换电等已在宜宾全面展开应用。发展储能产业将是他们未来产业布局的新方向。 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副局长 杨璐菡:储能产业的核心也是储能电池,它和动力电池是平行赛道,有80%以上都是可以协同发展的。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引进新型研发平台,强链补链,加大应用示范。 宜宾市委书记 方存好:近两年来,我们围绕龙头企业新签约项目80个,已落地的项目投资就超过1000亿元,一个全球一流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四川遂宁:着重打造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 锂电池生产材料中的锂、镍、钴等原材料是关键要素,在四川遂宁,当地“紧扣”锂电池产业市场发展的新机遇,重点打造完善的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 这两天,在遂宁射洪经开区锂电高新产业园内,一条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生产线进入了设备调试阶段,将于今年9月投产运行,这是锂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的关键一环。 四川射洪经开区管委会主任 李毅:我们坚持强化上游资源保障,加快前沿材料创新突破,推动锂电产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协同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遂宁锂电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4.0%,这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撑。这家新材料公司的“黑科技能量球”创新技术,可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 四川锂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志宽:我们通过在正极材料内部建立高速锂离子传输通道,提升了锂离子电池在寒冷条件下的放电容量保持率。 创新技术的孵化,还来自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平台。重庆大学的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已针对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技术开发。据了解,到2025年,遂宁力争锂电池的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遂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江平:我们争取在更多细分领域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全局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加大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动力电池发展的技术角度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动力电池仍主要是以锂材料为主。在有限的矿产资源背景下,加大动力电池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有大量的退役动力电池进入报废回收环节,未来或将有超过100万吨电池即将报废。一家生产动力电池回收装备的企业说,他们采用了油田装备的高科技技术,可以高效地回收电池材料。 杰瑞环保集团总裁 曲林:我们现有的装备和技术,将电池粉末进行提纯,回收率和回收纯度达到双98%。 记者同时了解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发起“中国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其中,正在研究制定“电池护照”的相关标准,涵盖电池材料组成、再生材料份额等内容。除此之外,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将健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循环的生态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 瞿国春:我们要加大对电池原材料加工、电池关键材料、电池生产以及电池回收等环节的管控,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避免盲目引进、盲目生产,导致生产过剩、效率降低。

  • 史上最严电池碳管理政策落地,宁德时代要用零碳大法洗牌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欧盟正式发布了《新电池法》,被认为是动力电池发展史上最严苛的碳管理政策。新法基于对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的治理思想,实行以电池商品的原材料开采运输为始,涵盖生产制造,一直到以回收再利用为重点的全链路碳排放监管。其中重点提出了对废旧电池回收率、再生材料使用率、碳足迹、电池护照等多方面要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法还专门将动力电池从工业电池分类中独立,对于欧洲市场占比较高的电池企业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新法或将倒逼电池行业洗牌,谁会是这一轮最大赢家? 国内越来越卷,欧洲成必争之地? 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对宁德时代(300750)来说,举足轻重。 在近期的中报业绩交流活动中,宁德时代方面谈到其海外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35.5%,较2022年的23.4%有大幅提升。SNE数据也显示,宁德时代今年1-5月动力电池海外市场占有率达27.3%,比去年同期提升6.9%,其中五月份28.9%,连续两月排名第一;1-5月欧洲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34.5%,同比提升9.3%;欧洲市场占有率36.8%,连续两月排名第一。 “上半年竞争激烈,但我们的市场份额比较稳定,稳定在全球第一的水平。分区看,国内由于比亚迪(002594)的份额在上升,国内份额略有下降,但海外增长稳定。欧洲是第一,美国第二,主要得益于过去在海外一线车企的定点。”宁德时代有关人士这样说。 去年以来,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一、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大都出现盈利下滑,宁德时代也未能幸免,毛利率几乎降至历史最低位。虽然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总体实现了“增收增利”,但去年,其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水平首度跌破50%,到了48.2%,并且至今未能重回50%之上。 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成绩单还是不错的,净利润同比大增153.64%,但国内市场的短兵相接更加惨烈,电池产能出现过剩,宁德时代的国内市场份额正在被竞争对手蚕食。 上半年,宁德时代的电池系统的实际产能为254GWh,同比增长65%。不过宁德时代实际产量却仅增长23%至154GWh,产能利用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81%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0.5%。其电池产能已出现部分过剩现象。 在国内,宁德时代面临着来自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300014)等二线电池企业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比亚迪的快速攀升,被认为是宁德时代国内市场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比亚迪凭借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高速增长,带动了自家动力电池装机量飙升,其动力电池装机量水平已从此前长期在20%以下,增长至30%以上,拉近了与宁德时代的距离。 在这个背景下,海外市场的意义更为重大。实际上,宁德时代的海外业务正按下加速键。 对于欧洲市场的战略安排,宁德时代有关人士表示,对欧洲的产能布局是清晰坚决的,不少中国企业也在投资上游材料,欧盟也对产业链提出了要求,本地化供应会有优势。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有11家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规划产能布局,已公布项目31个,规划产能600GWh,投资总额超过2600亿元。中国动力(600482)电池企业海外布局产能的大部分位于欧洲。 海外市场目前最大优势还是利润率。宁德时代有关人士表示,海外市场现在还是偏好,现在还在爬坡阶段,但从长远来看,海外竞争力不错,因为欧洲愿意付溢价,现在产线效率、成本会好很多,保证合理的毛利会更好。 借力打力,用新电池法洗牌? 动力电池领域,车企和电池巨头争夺最终定价权争夺可能会愈演愈烈。这也是影响宁德时代业绩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二线动力电池厂商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的背景下,宁德时代似乎并不准备直接打价格战,而是加强研发投入,寄希望于新产品凝聚态电池、M3P电池、高性价比钠离子电池、高质量麒麟电池等来重新绑定新能源车企。目前来看,更直接现实的竞争策略可能在碳减排方面。 欧盟新电池法对减碳目标相关要求堪称苛刻,以电池回收为例,新法要求2031年底达到80%;电池回收所涉及材料,到2027年回收锂资源一半以上,钴、铜、铅和镍达到90%以上。而在电池护照方面,则要求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电池商品上的二维码,快速获取从原材料到生产制造、从化学成分到技术规格、从运输到回收、供应链数据等多项内容的全部碳足迹。 而作为在化石能源时代吃尽红利的欧洲车企,现在在电动汽车最核心的电池工业上,从底层理论、工程技术、产能、实践经验上都已处于落后水平。 在行业格局调整变动时期,每一项重大政策法规的出台,可以说都是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宁德时代董秘蒋理曾表示,“在宁德时代的战略里,零碳是责任,是能力,更是机遇”。 从2022年开始,宁德时代在碳减排领域动作频频,下大力气充实ESG工作,尤其是产业合作,以及包括循环经济在内的清洁技术布局。 随着欧盟电池新法落地,回头看看这些经历,可以说,宁德时代的醉翁之意不只在酒。宁德时代显然希望在整个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发挥更大主导作用。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发布了零碳战略目标,宣布致力于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零碳的电池头部企业。继四川时代宜宾工厂获认证成为全球首家零碳工厂之后,时代吉利获颁碳中和认证证书。此外,宁德时代还参与了全球电池联盟全球首个“电池护照”试点,也是国内唯一参与这项工作的企业。 “电池护照这个事,最开始以为是为了满足ESG需求,后来才发现,真正的目的还是Powered by CATL或CATL inside,大超预期,”一位投资者这样评价。 今年6月,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表示,宁德时代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回收商,有能力回收电池中99%以上的镍、钴和锰,以及90%以上的锂。宁德时代已经在德国和匈牙利投资建设电池制造基地,并在北美与合作伙伴合作。 在国内,宁德时代也在不断布局电池回收业务。今年1月底,宁德时代宣布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在广东省佛山市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预计在2027年投产。从投资规模来看,宁德时代瞄准的是国内电池回收龙头宝座。此外,宁德时代正与巴斯夫合作,希望在欧洲本土推进正极材料和电池回收业务。 “一方面是极速扩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过于薄弱的产业基础,突然面临如此严苛的政策要求,欧洲车企几乎只剩下了一条路:和先进企业合作。”一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认为,电池作为技术密集产业,即便有天量资金注入,如果没有实践积累,也不过是拔苗助长,合作必然要强强联合,“第二梯队企业还达不到,比亚迪尽管规模庞大,产品却不占绝对优势,甚至不外供,只有宁德时代此时正待价而沽。”

  • 得新势力得天下?H1新势力电池配套已影响市场格局

    汽车新势力们已经成为左右中国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的重要变量,同时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决定电池企业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刚刚过去的7月,广汽埃安销量达到45025辆,持续攀高,同比增长80%;理想汽车销量达到34134辆,同比增长227.5%,连续两月销量在3万辆以上;蔚来汽车7月销量达到20462辆,同比增长103.6%,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此外,零跑汽车、极氪汽车、小鹏汽车、合众新能源当月销量也均过万。 虽然,上述车企尚无法与比亚迪、特斯拉们掰手腕,但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远高于传统车企的它们,已经对动力电池企业装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例如,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第二大客户是新势力理想汽车(第一大客户是特斯拉);亿纬锂能前三大客户都是造车新势力,分别为广汽埃安、合众新能源和小鹏汽车;中创新航前三大客户也都是造车新势力;蜂巢能源前三大客户,有两家是造车新势力;孚能科技第二大客户是广汽埃安;正力新能第一大客户是零跑汽车…… 纵观中国市场,今年上半年装机量TOP10企业中,仅有LG新能源这一家企业尚未给中国汽车新势力企业提供电池配套,其它电池企业或多或少均与中国汽车新势力达成了合作。 电池中国梳理了中国目前主要几家新势力企业,从中一览动力电池配套供应情况: 1 广汽埃安: 产销接连创新高,电池装机猛增 今年上半年,广汽埃安电动汽车产量达到22.34万辆,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13.89GWh。其电池供应商主要有中创新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和巨湾技研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工控”)以溢价近30%进一步增持孚能科技5%的股份。作为广州市国资委旗下企业,广州工控同时还是广汽集团的实际控股人,借由广汽与孚能科技达成的深度战略合作,双方融合深度有望进一步加强。 2 理想汽车: 引入蜂巢能源、欣旺达等二供电池企业 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产量约为13.49万辆,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5586MWh。上半年其动力电池供应商主要为宁德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372批、第37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录中,蜂巢能源、欣旺达均已进入理想汽车供应链体系,将配套L7等相关车型。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企业,理想汽车过去两个月单月销量均突破3万辆,成为宁德时代第二大客户。蜂巢能源、欣旺达的加入,相信也会很快在装机量上有所体现。 据蜂巢能源透露,“蜂巢能源与理想的合作相当深入,理想参与了L7所搭载电池的研发、测试与量产全过程,最终蜂巢能源为理想提供的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快充等方面达到理想标准,且性价比更突出,因此理想L7的定价策略空间更大,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3 合众新能源: 亿纬、宁德、捷威是前三大供应商 今年上半年合众新能源产量为57228辆,带动动力电池装机为3123.9MWh。目前,其电池供应商有5家,其中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捷威动力总配套量居前。 4 零跑汽车: 7月销量稳步上升,有望带动装机增长 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产量为43581辆,带动动力电池装机为2712MWh。零跑汽车电池供应商较为分散,不过都是TOP10头部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下半年,零跑汽车销量快速回升,今年7月销量达到14335辆,再创新高。随着其销量走高,也将带动其电池配套企业装机增长。 5 极氪汽车: 目前电池主要由宁德时代、欣旺达配套 极氪汽车今年上半年销量达到41283辆,带动装机为3854.1MWh。极氪汽车今年以来除了1月销量不及去年同期,其余各月销量均大幅增长,远超去年同期,是“创二代”中的优秀代表。刚刚过去的7月,极氪共交付新车12039辆,同比增长139.7%,环比增长13.4%。 在电池供应商方面,目前极氪只有宁德时代和欣旺达两家企业。其也是欣旺达目前装机的核心客户之一。 6 蔚来汽车: 自研自产电池或放缓,引入其它供应商 今年上半年蔚来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也仅有宁德时代一家企业,带动宁德时代装机量为3702.4MWh。 今年年初有消息称,蔚来汽车开始考虑自研自产电池。不过,7月有媒体报道,蔚来近期推迟了自制电池的量产节点,将按照新的时间表推进项目。 另外,除了宁德时代,蔚来汽车也已经引入了几家新的电池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蔚来汽车销量达到20462辆,月交付量首次突破2万辆,同比增长103.6%,环比增长91.1%,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表明其销量正在回归正常,预计未来对动力电池装机贡献也会逐步加大。 7 小鹏汽车: 大众入股,未来充满想象力 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产销都不是很出色,在新势力排名中也跌出前5名。上半年总产量为37965辆,带动动力电池装机2653.9MWh。今年7月,小鹏汽车共交付11008辆,环比增长28%,再次重回月销万辆俱乐部。 上个月,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与小鹏汽车签订合作协议,并向小鹏汽车注资约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收购其4.99%的股份,以提高大众在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能力。这对于小鹏汽车的未来来说,平添了几分想象力。 8 问界: 掉队的新势力 有着华为加持的问界,今年上半年产量仅为20101辆,带动动力电池装机1026.1MWh。产量掉队的背后是其今年上半年销量的惨淡。今年7月问界汽车销量也仅为4640辆,同比下降45.69%。 尽管新势力也在快速洗牌,但是随着部分车企脱颖而出,不断通过产品力、品牌和营销拿下市场,他们正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对电池装机贡献影响越来越大。据电池中国统计,今年上半年,仅广汽埃安、理想汽车、零跑汽车、合众新能源、小鹏汽车、蔚来汽车、极氪汽车、问界等8家新势力车企,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就达到36.55GWh,在中国市场总装机量中的占比已超过23%。与此同时,新势力在影响电池企业市场装机排名方面的权重也越来越高。

  • 欧洲新电池法落地,动力电池行业巨震

    7月30日,欧洲《新电池法》法规靴子落地。 6月14日,欧盟议会宣布,议会以587票赞成、9票反对、20票弃权通过了欧盟新电池法规。按照立法规定,该法规将于通过后20天生效。当地时间7月10日,欧洲理事会通过了此前欧洲议会批准的《新电池法》相关协议。7月30日,法规正式实施。 《新电池法》最初在2020年由欧盟委员会提出,旨在规范在欧盟销售的所有类型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和回收。根据该法规,未来的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必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并对电池重要原材料的回收比例做出了相关要求。 欧盟的新法规被业界视为未来新电池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了包括中国电池产品在内的其他所有电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也将改变电池产业链的整个周期。 欧盟的新电池法可谓一石二鸟,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动力电池企业影响巨大。 第一,新法规剑指中国动力电池企业。 中国在碳足迹方面一直略有不足。碳足迹概念虽然一直被提出,但在真正执行中却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只有个别省市推出相关政策,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上线第一个碳足迹平台。 而欧盟已建立完备的碳足迹评价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各自发布了详细的欧盟方法指南、产品核算细则等。不足对有余,在处于劣势的处境下,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在欧盟打下的江山恐怕要经历一番“地动山摇”。 欧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2022年出口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占比49%。除了巨大的出口量,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建厂的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海外投产的主要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孚能科技和蔚蓝锂芯等。 ▲图源: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中心 无论是建厂还是出口,欧盟已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地区。一旦新电池法通过,中国通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将需要增加更多工序,准备更多相关证书。在流程愈加复杂化后,中国销往欧洲的相关产品成本将大幅提升,若不改变原有价格,净利润会被狠压,若提升价格,则在欧洲市场竞争力下降。 第二,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欧盟企业拥有的碳足迹体系相对完善,此举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中国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正在飞速上涨。根据研究机构统计,过去四年中国在欧洲的动力电池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19-2022年分别为11.8%、16.8%、22.6%、34%。最大的压迫来自于中国完整的电池产业链,全球70%的电池产能在中国。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还会继续扩张的趋势。欧盟此举为本土电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发展机会。 新法规规定,每一个电池都要有一个“身份证”,除了基本信息,还需要有从生产到出口的整个碳足迹。这意味着,从原材料产地的人工、设备等开始计算,到最后出口结束,产品需要有清晰的碳排放数据,这也相当于产品简历。这样一份信息耗费的人工、时间不会太少。 企业除了将自身的碳排放计算清楚,原材料供应商的碳排放也需要计算清楚,如果相关厂商不符合条件,还需要重新寻找符合规定的厂商,对动力电池厂商来说是大地震也不为过。 抛开市场之争,新电池法有利有弊。一是在相当严苛的条件下,产品的创新性会大打折扣,在动力电池正需要创新突破的现在,并不利于发展,二是放在长远来看,将所有企业“手动”纳入碳排放是企业低碳化转型的强劲推力。 在双碳目标中,欧盟一直走在最前端。欧盟新电池法和早前的碳关税一样,都是将合规发展“武器化”。 关于碳关税,欧盟的计划是2026年正式实施,此前都是试运行。也就是说,相关企业可以拿着“一纸空文”进行交易,但是等到法规真正开始,就意味着企业需要真金白银为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买单。以德勤的一个样本为例,如果进口适用CBAM的商品中包含一吨碳排放量,那么进口商就需要以90欧元的价格购买一张证书,这意味着,进口商的进口成本会相应增加90欧元。 碳关税成本的叠加尚有挽回之机,在2026年,真正的法规实施之前,若中国已建立相关碳关税,并成为国际通用法,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便无需再次缴纳。但如果在此之前相关制度并未完善,那么,企业出海将会遭受重创。 但新电池法的实施却毫无情感,在这场行业“地震”中,在变化中寻找新的机遇才是企业的真本事。可以预测,以后类似的法规不会少。中国企业只有打造好自己的“盔甲”,才能在这场“环保之行”中走得更远。 原文标题 : 欧洲新电池法落地,动力电池行业巨震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