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当业内在猜测继奔驰之后谁将成为下一家跟进特斯拉降价的车企时,比亚迪突然逆其道而行,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的价格进行上调。 11月23日,比亚迪宣布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6000元不等。比亚迪解释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国家将不再给予补贴,同时下半年以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涨价是受以上两个主要因素影响。 在消费端,将于12月31日退出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理论上将致单车价格上涨4800元至12600元不等;在上游原材料端,虽然11月23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出现了每吨5000元的下调,但依然处于62.5万元/吨的高位。双重因素叠加下,比亚迪此时官宣的涨价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比亚迪调价公告中有关客户购车时间的表述,却“暴露”了其此次调价的真实意图。在公告中,比亚迪强调: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自从新能源车国补退坡进入倒计时后,大多数车企、经销商都借势开展了一波‘国补促销’。比亚迪此番提前宣布涨价,其实也是希望带来年末‘抢单’的效果。”对于比亚迪的“逆势调价”,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这样的判断,在比亚迪终端处得到了部分证实。“全系都涨,具体上涨多少还要等厂家通知,可能会在年底之前就(把指导价)切换过来。”一位比亚迪经销商销售人员告诉财联社记者,现在订车肯定还是上涨之前的价格,年底前提不到车也不受影响。“现在车源很紧张,建议看好了就尽快订车。” 事实上,比亚迪的这一操作与一年前特斯拉的操作几乎如出一辙。去年11月19日,特斯拉官宣国产Model 3后轮驱动版涨价1.5万元;五天之后的11月24日,特斯拉再次上调了国产Model 3/Y的售价,两款车型均上涨4752元。尽管特斯拉官方并未对接连两次的调价作出说明,仅表示“此为补贴后起售价,由补贴前起售价扣除预估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得出”,但行业普遍认为,特斯拉的操作,与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30%的政策密切相关。 “今年年末不仅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新能源车降价潮,反而有可能出现一轮涨价潮。”对于比亚迪宣布涨价,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明年新能源国补即将退出,先降价后提价会让车企处于被动位置,不利于销售的开展。” “应该说比亚迪此次调价的时间节点把握的非常好,既充分把握了国内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利用今年余下的一个多月抢得更多订单,又通过提前释放涨价信息,为明年年初的销售做准备。”在上述行业分析人士看来,当下产能不断释放的比亚迪,已消耗了此前积压的大量订单,亟需通过信息的提前释放获取新的订单,最终保证明年国补政策退出后一季度交付的平稳过渡。 相关上险数据显示,11月第三周,比亚迪上险量44,874辆,环比增长10.2%;11月前三周累计上险量122,783辆。依此推算,比亚迪11月批发量将连续三个月保持在20万辆以上。 就在比亚迪宣布将于明年1月1日全系调价的当日,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赵昱辉回应称,目前极氪不会跟风做价格调整。另有某头部自主传统车企高层向财联社记者坦言,“当初车型上市时的定价就比较低,卖一辆亏一辆。虽然原材料涨得这么凶,但我们只有在销量上来了才敢涨价,否则涨价会对市场端非常不利。” “新能源车国补即将退坡,车企涨价是必然的事情。”崔东树表示。
11月23日,比亚迪官方宣布,将对王朝、海洋和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进行调价,价格上涨幅度在2000元到6000元不等。对于涨价原因,比亚迪表示,主要受到国家取消补贴政策、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 至于具体车型的价格调整幅度,仍需等待进一步公告。不过,比亚迪同时强调,2023年1月1日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将不受此次调价影响。这意味着,消费者仍然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下单购车。 每年第四季度,都是车企冲刺年销售目标的重要节点。一个月前,特斯拉正式调整国内Model 3和Model Y的售价,降价幅度均超过1万元。 自2021年以来,特斯拉在国内涨价的次数超过8次,并涉及多款车型。去年年底,Model Y后轮驱动版更是一口气调涨2.1088万元。此次是特斯拉多轮涨价后的首次降价行为,因而也被认为是特斯拉年底冲刺的重要表现。 有观点认为,随着特斯拉全面开启降价,国内车企将迎来年终大考。实际上,特斯拉在涨价和降价之间反复横跳,名义降价实则还是涨了不少。 而比亚迪宣布涨价,一来出于成本原因,比亚迪过去使用自产电池自行消化成本,在上游碳酸锂价格持续高企和国家补贴退坡甚至取消下,最终不得不向消费者转嫁成本;二来或许也关系着年底冲刺的问题。 10月份,比亚迪以超过20万辆汽车的销量再度拿下新能源车企榜首位置,前10个月累计销量达到139.28万台,同比增长239%。根据比亚迪之前设立的“120万辆”年销目标来看,似乎并无冲刺必要。但鉴于明年补贴取消,新能源车型价格上涨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比亚迪“提前通知”消费者增加本年度下单量也就更加容易理解。
11月22日晚间,厦钨新能(688778)公告,公司拟与中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国贸”)在安徽省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资设立中色正元(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以下简称“合资公司”,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核准为准),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含2万吨四氧化三钴、4万吨三元前驱体)生产线。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5.3亿元,各出资方以现金出资,其中,厦钨新能出资总额6.58亿元,持股比例为43%;中色国贸出资总额8.72亿元,持股比例为57%。 合资公司初步目标为建成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能力,产品为四氧化三钴2万吨/年、三元前驱体4万吨/年。根据初步可研,合资公司项目预计总投资约39.72亿元,其中建设投资约35.53亿元,分期实施。 合资公司自有资金出资占项目总投资约38.52%,合资公司以自有资产不超过15.30亿元投资本项目,项目总投资剩余61.48%的资金,由厦钨新能和中色国贸共同协助合资公司进行融资。 针对上述投资,厦钨新能分析,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带动正极材料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稳固公司市场地位,需要尽快拓展前驱体供应渠道,满足公司正极材料生产需求。本次投资是公司完善产业布局及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符合公司未来整体战略发展方向,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公司原料供应,助力公司业务规模扩大。 同日,厦钨新能还公告,鉴于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量增加,现有及正在建设的产能不能满足下游需求,为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公司拟通过设备的采购安装,在雅安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实现新增20,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 据悉,该项目厦钨新能计划新增总投资4.44亿元(最终投资金额以实际投资为准),资金来源为雅安厦钨新能自有及自筹资金;项目建设周期为17个月,计划于2024年4月投产(具体建设周期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 电池网注意到,2021年12月,厦钨新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合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建设年产20000吨磷酸铁锂项目的议案》,同意公司在雅安投资建设20,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截至公告日,部分产线已经点火投产。 厦钨新能表示,磷酸铁锂因其低成本、高安全性等优势,在储能上有广阔空间,并在入门级乘用车、专用车、物流车、客车等细分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作为正极材料重要生产商,公司扩大磷酸铁锂产能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资料显示,厦钨新能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4年开始从事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经过多年的积累,技术底蕴深厚,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认可,目前产品有钴酸锂、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 从产品销量来看,根据厦钨新能三季报信息,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充分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坚守和巩固钴酸锂市场份额,持续开拓三元材料市场,公司高电压车载三元材料由于性价比优势明显,订单充足,销售同比显著增加,前三季度三元材料销量实现3.72万吨,同比增长117%。同时,前三季度钴酸锂销量为2.54万吨,仍稳居龙头地位。公司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盈利能力提升。 2022年前三季度,厦钨新能累计锂离子正极材料销量为6.2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20.30亿元,同比增长113.62%;实现利润总额9.6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5.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5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5.2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7.7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5.38%。 国信证券日前研报信息显示,厦钨新能产能扩张有序,2021年底正极总产能近8万吨,2022年下半年海璟二期1万吨、海璟三期2万吨三元材料项目有望投产,年底正极产能有望达到11万吨。 同时,厦钨新能新产品体系进展顺利,积极向下游导入。钴酸锂材料方面,公司4.48V产品在2020年量产并于2021年实现大批量供货,4.5V产品已从2022年开始批量供应。三元材料方面,4.4V高电压6系产品已于2022年开始批量供应,高电压7系产品正在积极推进研发,高镍9系已进入量试阶段。此外,公司还在磷酸锰铁锂、补锂剂、固态电池正极等材料体系领域广泛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厦钨新能在日前的业绩报告会上还介绍称,公司目前在全固态电池材料、补锂技术、钠离子电池材料、高容量功能性材料方面的研发进展顺利。公司一直注重创新和研发,保持较高的研发力度,除了紧跟市场应用趋势、面向市场需求开发外,公司也正在大力开发下一代新能源材料产品(包括钠电材料、补锂材料、磷酸锰铁锂、固态储氢材料等)。
11月22日晚间,厦钨新能(688778)公告,公司拟与中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国贸”)在安徽省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资设立中色正元(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以下简称“合资公司”,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核准为准),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含2万吨四氧化三钴、4万吨三元前驱体)生产线。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5.3亿元,各出资方以现金出资,其中,厦钨新能出资总额6.58亿元,持股比例为43%;中色国贸出资总额8.72亿元,持股比例为57%。 合资公司初步目标为建成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能力,产品为四氧化三钴2万吨/年、三元前驱体4万吨/年。根据初步可研,合资公司项目预计总投资约39.72亿元,其中建设投资约35.53亿元,分期实施。 合资公司自有资金出资占项目总投资约38.52%,合资公司以自有资产不超过15.30亿元投资本项目,项目总投资剩余61.48%的资金,由厦钨新能和中色国贸共同协助合资公司进行融资。 针对上述投资,厦钨新能分析,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带动正极材料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稳固公司市场地位,需要尽快拓展前驱体供应渠道,满足公司正极材料生产需求。本次投资是公司完善产业布局及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符合公司未来整体战略发展方向,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公司原料供应,助力公司业务规模扩大。 同日,厦钨新能还公告,鉴于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量增加,现有及正在建设的产能不能满足下游需求,为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公司拟通过设备的采购安装,在雅安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实现新增20,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 据悉,该项目厦钨新能计划新增总投资4.44亿元(最终投资金额以实际投资为准),资金来源为雅安厦钨新能自有及自筹资金;项目建设周期为17个月,计划于2024年4月投产(具体建设周期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 电池网注意到,2021年12月,厦钨新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合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建设年产20000吨磷酸铁锂项目的议案》,同意公司在雅安投资建设20,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截至公告日,部分产线已经点火投产。 厦钨新能表示,磷酸铁锂因其低成本、高安全性等优势,在储能上有广阔空间,并在入门级乘用车、专用车、物流车、客车等细分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作为正极材料重要生产商,公司扩大磷酸铁锂产能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资料显示,厦钨新能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4年开始从事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经过多年的积累,技术底蕴深厚,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认可,目前产品有钴酸锂、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 从产品销量来看,根据厦钨新能三季报信息,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充分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坚守和巩固钴酸锂市场份额,持续开拓三元材料市场,公司高电压车载三元材料由于性价比优势明显,订单充足,销售同比显著增加,前三季度三元材料销量实现3.72万吨,同比增长117%。同时,前三季度钴酸锂销量为2.54万吨,仍稳居龙头地位。公司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盈利能力提升。 2022年前三季度,厦钨新能累计锂离子正极材料销量为6.2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20.30亿元,同比增长113.62%;实现利润总额9.6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5.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5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5.2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7.7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5.38%。 国信证券日前研报信息显示,厦钨新能产能扩张有序,2021年底正极总产能近8万吨,2022年下半年海璟二期1万吨、海璟三期2万吨三元材料项目有望投产,年底正极产能有望达到11万吨。 同时,厦钨新能新产品体系进展顺利,积极向下游导入。钴酸锂材料方面,公司4.48V产品在2020年量产并于2021年实现大批量供货,4.5V产品已从2022年开始批量供应。三元材料方面,4.4V高电压6系产品已于2022年开始批量供应,高电压7系产品正在积极推进研发,高镍9系已进入量试阶段。此外,公司还在磷酸锰铁锂、补锂剂、固态电池正极等材料体系领域广泛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厦钨新能在日前的业绩报告会上还介绍称,公司目前在全固态电池材料、补锂技术、钠离子电池材料、高容量功能性材料方面的研发进展顺利。公司一直注重创新和研发,保持较高的研发力度,除了紧跟市场应用趋势、面向市场需求开发外,公司也正在大力开发下一代新能源材料产品(包括钠电材料、补锂材料、磷酸锰铁锂、固态储氢材料等)。
11月22日晚间,厦钨新能(688778)公告,公司拟与中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国贸”)在安徽省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资设立中色正元(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以下简称“合资公司”,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核准为准),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含2万吨四氧化三钴、4万吨三元前驱体)生产线。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5.3亿元,各出资方以现金出资,其中,厦钨新能出资总额6.58亿元,持股比例为43%;中色国贸出资总额8.72亿元,持股比例为57%。 合资公司初步目标为建成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能力,产品为四氧化三钴2万吨/年、三元前驱体4万吨/年。根据初步可研,合资公司项目预计总投资约39.72亿元,其中建设投资约35.53亿元,分期实施。 合资公司自有资金出资占项目总投资约38.52%,合资公司以自有资产不超过15.30亿元投资本项目,项目总投资剩余61.48%的资金,由厦钨新能和中色国贸共同协助合资公司进行融资。 针对上述投资,厦钨新能分析,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带动正极材料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稳固公司市场地位,需要尽快拓展前驱体供应渠道,满足公司正极材料生产需求。本次投资是公司完善产业布局及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符合公司未来整体战略发展方向,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公司原料供应,助力公司业务规模扩大。 同日,厦钨新能还公告,鉴于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量增加,现有及正在建设的产能不能满足下游需求,为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公司拟通过设备的采购安装,在雅安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实现新增20,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 据悉,该项目厦钨新能计划新增总投资4.44亿元(最终投资金额以实际投资为准),资金来源为雅安厦钨新能自有及自筹资金;项目建设周期为17个月,计划于2024年4月投产(具体建设周期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 电池网注意到,2021年12月,厦钨新能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合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建设年产20000吨磷酸铁锂项目的议案》,同意公司在雅安投资建设20,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截至公告日,部分产线已经点火投产。 厦钨新能表示,磷酸铁锂因其低成本、高安全性等优势,在储能上有广阔空间,并在入门级乘用车、专用车、物流车、客车等细分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作为正极材料重要生产商,公司扩大磷酸铁锂产能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资料显示,厦钨新能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4年开始从事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经过多年的积累,技术底蕴深厚,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认可,目前产品有钴酸锂、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 从产品销量来看,根据厦钨新能三季报信息,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充分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坚守和巩固钴酸锂市场份额,持续开拓三元材料市场,公司高电压车载三元材料由于性价比优势明显,订单充足,销售同比显著增加,前三季度三元材料销量实现3.72万吨,同比增长117%。同时,前三季度钴酸锂销量为2.54万吨,仍稳居龙头地位。公司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盈利能力提升。 2022年前三季度,厦钨新能累计锂离子正极材料销量为6.2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20.30亿元,同比增长113.62%;实现利润总额9.6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5.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5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5.2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7.7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5.38%。 国信证券日前研报信息显示,厦钨新能产能扩张有序,2021年底正极总产能近8万吨,2022年下半年海璟二期1万吨、海璟三期2万吨三元材料项目有望投产,年底正极产能有望达到11万吨。 同时,厦钨新能新产品体系进展顺利,积极向下游导入。钴酸锂材料方面,公司4.48V产品在2020年量产并于2021年实现大批量供货,4.5V产品已从2022年开始批量供应。三元材料方面,4.4V高电压6系产品已于2022年开始批量供应,高电压7系产品正在积极推进研发,高镍9系已进入量试阶段。此外,公司还在磷酸锰铁锂、补锂剂、固态电池正极等材料体系领域广泛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厦钨新能在日前的业绩报告会上还介绍称,公司目前在全固态电池材料、补锂技术、钠离子电池材料、高容量功能性材料方面的研发进展顺利。公司一直注重创新和研发,保持较高的研发力度,除了紧跟市场应用趋势、面向市场需求开发外,公司也正在大力开发下一代新能源材料产品(包括钠电材料、补锂材料、磷酸锰铁锂、固态储氢材料等)。
11月22日晚间,容百科技(688005)公告,公司关联方湖北容百电池三角壹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与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勤资源”)等公司签订《基石投资协议》,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作为力勤资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发行的基石投资人,认购投资金额5000万美元(根据双方约定汇率折算的等值港币)。 同时,容百科技与力勤资源签订《长单采购协议》。自2022年11月起至2026年12月止,力勤资源作为公司镍钴湿法中间品(MHP)、硫酸镍的核心供应商,每年稳定向容百科技供应电池镍钴产品(MHP或硫酸镍、硫酸钴)年度总出货量的20%,采购价格由双方根据约定的定价机制执行。力勤资源在20%的电池镍钴产品长单范围之外有余量情况下优先供应给容百科技。长单采购协议的履行将有利于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经营能力,预计将对公司2022年至202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容百科技与力勤资源将进一步协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产业项目股权合作,实现上下游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战略创新协同,共同开发镍资源等。 容百科技表示,公司与力勤资源签订《长单采购协议》,有助于打造稳定的供应链及更具成本竞争力的高镍三元材料产业链,有利于高镍电池继续保持其在国外市场的主流地位的同时,扩充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公告显示,“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于2022年4月在中国湖北成立,首期募集规模12.50亿元。该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及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公司关联方北京容百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0.8%的基金份额,由容百科技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白厚善先生最终控制。容百科技和仙桃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一家由仙桃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的公司)为电池三角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分别持有51.2%和48.0%基金份额。该基金主要对锂电产业项目进行直接或间接股权投资,坚持聚焦行业的投资策略,充分发挥“基金+产业+区域”的联动优势,重点布局锂电产业相关的高端制造、资源回收及相关上下游领域的成长期项目,同时兼顾锂电产业新兴技术领域的优质项目。 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与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及招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基石投资协议》,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作为力勤资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发行的基石投资人,认购投资金额5000万美元(根据双方约定汇率折算的等值港币)(不包括经纪佣金、香港证监会交易征费、香港联交所交易费、香港财汇局交易征费)。 资料显示,容百科技自2014年创建以来,整合中韩团队,深耕高镍三元赛道,在保持高镍、超高镍技术领先性的同时,在钠电池、四元电池等领域也有多年技术沉淀。 2022年前三季度,容百科技经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92.80亿元,同比增长208.41%;归母净利润9.18亿元,同比增长67.32%,出货量同比增长70%以上。第三季度,出货量环比增长超过30%,9月出货量超过11000吨,成为全球首家单月销量破万吨的三元正极材料企业。 星展证券研报显示,容百科技多年深耕高镍三元赛道,绑定宁德时代等大客户,三元正极市占率长期第一,自研产线、设备,产线单吨投资额低于同行。 容百科技积极布局钠电、锰铁锂,补齐产品矩阵。公司7月并购斯科兰德布局锰铁锂,发布4种锰铁锂-三元掺混产品,发布4种钠电池产品,实现了三元、铁锂、钠电全赛道布局,可覆盖不同领域需求。大圆柱电池量产在即,镍价回归正常水平,高镍三元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此外,容百科技通过参控股,布局了正极上下游环节,有望巩固市占率及盈利能力。公司韩国忠州基地成功投产,产品出口欧美可享零关税政策,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韩国基地年产能至10万吨(预计24年达成),配套海外电池厂有先发优势。
11月22日晚间,容百科技(688005)公告,公司关联方湖北容百电池三角壹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与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勤资源”)等公司签订《基石投资协议》,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作为力勤资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发行的基石投资人,认购投资金额5000万美元(根据双方约定汇率折算的等值港币)。 同时,容百科技与力勤资源签订《长单采购协议》。自2022年11月起至2026年12月止,力勤资源作为公司镍钴湿法中间品(MHP)、硫酸镍的核心供应商,每年稳定向容百科技供应电池镍钴产品(MHP或硫酸镍、硫酸钴)年度总出货量的20%,采购价格由双方根据约定的定价机制执行。力勤资源在20%的电池镍钴产品长单范围之外有余量情况下优先供应给容百科技。长单采购协议的履行将有利于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经营能力,预计将对公司2022年至2026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容百科技与力勤资源将进一步协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产业项目股权合作,实现上下游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战略创新协同,共同开发镍资源等。 容百科技表示,公司与力勤资源签订《长单采购协议》,有助于打造稳定的供应链及更具成本竞争力的高镍三元材料产业链,有利于高镍电池继续保持其在国外市场的主流地位的同时,扩充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公告显示,“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于2022年4月在中国湖北成立,首期募集规模12.50亿元。该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及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公司关联方北京容百新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0.8%的基金份额,由容百科技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白厚善先生最终控制。容百科技和仙桃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一家由仙桃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的公司)为电池三角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分别持有51.2%和48.0%基金份额。该基金主要对锂电产业项目进行直接或间接股权投资,坚持聚焦行业的投资策略,充分发挥“基金+产业+区域”的联动优势,重点布局锂电产业相关的高端制造、资源回收及相关上下游领域的成长期项目,同时兼顾锂电产业新兴技术领域的优质项目。 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与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及招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基石投资协议》,容百电池三角基金作为力勤资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发行的基石投资人,认购投资金额5000万美元(根据双方约定汇率折算的等值港币)(不包括经纪佣金、香港证监会交易征费、香港联交所交易费、香港财汇局交易征费)。 资料显示,容百科技自2014年创建以来,整合中韩团队,深耕高镍三元赛道,在保持高镍、超高镍技术领先性的同时,在钠电池、四元电池等领域也有多年技术沉淀。 2022年前三季度,容百科技经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92.80亿元,同比增长208.41%;归母净利润9.18亿元,同比增长67.32%,出货量同比增长70%以上。第三季度,出货量环比增长超过30%,9月出货量超过11000吨,成为全球首家单月销量破万吨的三元正极材料企业。 星展证券研报显示,容百科技多年深耕高镍三元赛道,绑定宁德时代等大客户,三元正极市占率长期第一,自研产线、设备,产线单吨投资额低于同行。 容百科技积极布局钠电、锰铁锂,补齐产品矩阵。公司7月并购斯科兰德布局锰铁锂,发布4种锰铁锂-三元掺混产品,发布4种钠电池产品,实现了三元、铁锂、钠电全赛道布局,可覆盖不同领域需求。大圆柱电池量产在即,镍价回归正常水平,高镍三元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此外,容百科技通过参控股,布局了正极上下游环节,有望巩固市占率及盈利能力。公司韩国忠州基地成功投产,产品出口欧美可享零关税政策,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韩国基地年产能至10万吨(预计24年达成),配套海外电池厂有先发优势。
据深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埃克森新能源)消息,近日,公司与大理州人民政府在云南大理举行埃克森新能源(祥云)电池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据悉,本次签约的埃克森新能源(祥云)电池产业园项目规划总投资85亿元,拟计划在云南大理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两期建设18GWh储能和特种电池产能。 资料显示,埃克森新能源创立于2021年,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致力于成为储能电池领域的领导者。埃克森新能源表示,公司目前已有意向订单客户包括:国内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北美龙头家庭储能客户、欧洲充电桩侧光储充检项目和全球最大工程作业车客户等。 电池网注意到,就在11月16日,埃克森新能源绵阳新能源产业园一期项目首栋楼主体结构历时三个月顺利封顶,预计2022年12月25日中试线生产设备可进场。 据了解,埃克森新能源绵阳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位于四川绵阳高新区光电产业园,占地面积614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投资100亿元,分为两期建设,规划产能18GWh。目前正在实施建设的一期项目,包括中试线车间、电芯车间、综合站房等17个单体,设计产能6GWh,产品为技术成熟的280A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产品主攻集中式储能市场,主要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电站、特种车辆(重卡换电)、船舶用储能系统等领域,预计2023年3月投入生产,2023年二季度实现量产。 此外,为加快项目进展, 11月8日,埃克森新能源与瀚川智能(688022)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锂电池相关设备开发与采购及相关电池产品采购等方面展开长期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据悉,埃克森新能源有意向瀚川智能下达超3GWh的锂电池相关设备采购订单;瀚川智能针对换电板块的电池采购业务,有意向埃克森新能源下达3GWh的电池产品采购订单,双方共同促进未来的长远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国家电投旗下融和资产完成对埃克森新能源的战略投资,同时老股东九智资本和安仕新能源继续追加投资。本次股权合作的同时,国家电投融和资产将积极推动国家电投相关企业跟埃克森新能源在储能领域开展相关合作,共同围绕清洁能源和“源-网-荷-储”产业链等上下游领域进行业务战略布局,双方将来共同打造千亿储能电池企业。
据深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埃克森新能源)消息,近日,公司与大理州人民政府在云南大理举行埃克森新能源(祥云)电池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据悉,本次签约的埃克森新能源(祥云)电池产业园项目规划总投资85亿元,拟计划在云南大理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两期建设18GWh储能和特种电池产能。 资料显示,埃克森新能源创立于2021年,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致力于成为储能电池领域的领导者。埃克森新能源表示,公司目前已有意向订单客户包括:国内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北美龙头家庭储能客户、欧洲充电桩侧光储充检项目和全球最大工程作业车客户等。 电池网注意到,就在11月16日,埃克森新能源绵阳新能源产业园一期项目首栋楼主体结构历时三个月顺利封顶,预计2022年12月25日中试线生产设备可进场。 据了解,埃克森新能源绵阳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位于四川绵阳高新区光电产业园,占地面积614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投资100亿元,分为两期建设,规划产能18GWh。目前正在实施建设的一期项目,包括中试线车间、电芯车间、综合站房等17个单体,设计产能6GWh,产品为技术成熟的280A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产品主攻集中式储能市场,主要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电站、特种车辆(重卡换电)、船舶用储能系统等领域,预计2023年3月投入生产,2023年二季度实现量产。 此外,为加快项目进展, 11月8日,埃克森新能源与瀚川智能(688022)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锂电池相关设备开发与采购及相关电池产品采购等方面展开长期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据悉,埃克森新能源有意向瀚川智能下达超3GWh的锂电池相关设备采购订单;瀚川智能针对换电板块的电池采购业务,有意向埃克森新能源下达3GWh的电池产品采购订单,双方共同促进未来的长远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国家电投旗下融和资产完成对埃克森新能源的战略投资,同时老股东九智资本和安仕新能源继续追加投资。本次股权合作的同时,国家电投融和资产将积极推动国家电投相关企业跟埃克森新能源在储能领域开展相关合作,共同围绕清洁能源和“源-网-荷-储”产业链等上下游领域进行业务战略布局,双方将来共同打造千亿储能电池企业。
在11月22日举行的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 派能科技副总裁、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叶文举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该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将形成6-7GWh电芯年产能,目前行业景气度较好,需求较为旺盛。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派能科技实现营业收入为35.68亿元,同比增长175.6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5亿元,同比增长156.52%。这主要由于下游市场需求旺盛,该公司募投项目新增产能释放,产销量上涨;同时其上调产品售价带来利润增加。 从竞争格局来看, 东吴证券研究显示,当前,储能系统市场主要有两类参与者:电池制造厂商和PCS(储能变流器)厂商。具体来看,PCS厂商以阳光电源为代表;电池制造厂商以LG化学、宁德时代、派能科技等为代表,基于电芯制造基础向下游拓展。 在研项目方面, 截至目前,派能科技在研项目涵盖锂电池电芯、模组、系统集成及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同时其正开展钠离子电池等技术研发。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业绩上,不少投资者颇为关注派能科技钠离子电池研发进展。 对此,叶文举回应称,派能科技钠离子电池项目正持续稳定进行。 此前,该公司已于2021年开发出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并完成小试。 产能方面, 派能科技正加快扩产步伐。 在此次业绩会上,叶文举表示,该公司10GWh锂电池项目工作正有序开展,其他募投项目均积极推进中,部分募投项目已建成投产,产能逐步释放,产量大幅提升。“公司募投项目前进展顺利,爬坡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 今年6月9日,派能科技发布定增预案,募集资金不超过50亿元。其中,该公司10GWh锂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30亿元。同时,该公司募投项目“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形成年产7GWh电芯和8GWh系统产能规模。 订单方面, 叶文举在业绩会上表示,当前全球电化学储能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旺盛。“目前公司订单充足,订单的生产及交付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当前,派能科技的销售收入主要来自境外市场。派能科技董事、总裁谈文表示,该公司已完成主要全球认证,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据谈文介绍,该公司在国内市场已为多家EPC企业、储能集成商提供储能电池管理系统,与多家电力设备生产商、集成商达成合作。 集装箱储能系统及MWh级电池系统实现持续规模发货,在工商业储能、微电网储能等市场实现商用。“同时公司成功拓展移动储能领域,并形成规模化发货。”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