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SMM分析】需求继续下行 11月锂电隔膜产量环降5%

    SMM12月9日讯,2023年11月,中国锂电隔膜产量达12.59亿平方米,环比下滑5%,同比增长2%。 11月当月,从供应端来看,当前部分头部厂商产线仍在爬坡释放,行业产能依旧维持增势。从实际生产端来看,当前隔膜企业受下游需求减量影响,多数厂家订单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少数企业虽依旧维持较高开工以维持产线稳定并确保成本处于低位,但库存累积之下,至月中下旬,部分产线开工依旧下行。此外,在需求的骤降下,部分隔膜企业迫于维持产线开工、年报压力等因素影响,订单下沉迹象,逐渐接受一些厚度相对更厚、工艺相对落后的订单,但相对的也致使整体产量有所收窄,并推动行业排产下行。 需求端,当前下游电芯市场需求整体下行较为明显,其中又以储能市场为主,动力市场亦稳中有降。部分二三线电芯企业自身排产缩量明显的情况下,对上游隔膜订单砍单幅度甚至超过20%。而头部电芯企业在自身备有一定成品电芯及隔膜库存的情况下,订单亦有所下行。预计短期隔膜端需求依旧维持弱势局面。SMM预计12月中国锂电隔膜产量将达11.79亿平方米,环比下滑6%,同比下滑6%。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周致丞021-51666711

  • 【SMM分析】高镍需求继续缩量 氢氧化锂产量维持跌势

    12月9日讯:2023年11月,中国氢氧化锂产量达20,970吨,环比下滑4%,同比下滑16%。 11月氢氧化锂总体延续此前供需双弱的局面。供应端方面,当月虽有部分企业新增产线逐步投放市场,部分产线已进入试产、爬坡阶段,行业总产能有所提升,但从实际生产情况来看,氢氧化锂依旧维持供过于求的局面,由于氢氧化锂价格与碳酸锂持续倒挂,致部分苛化法冶炼厂陷入亏损,产销不畅,且多数企业库存依旧维持高位,整体去库节奏缓慢,部分企业继续调低开工,深度减产,并开始着手将出清现有氢氧化锂库存与原料库存以确保年前回款。需求端,当前氢氧化锂需求持续低迷且后市预期悲观,受下游部分电芯厂对高镍订单砍单、减量影响,三元正极端整体原料及成本库存周期拉长,因此下游对氢氧化锂采买需求自11月中旬以来明显回落,部分厂家仅保留刚需长协提货,零散单采买几近停滞,且在短期之内难有起色。 SMM预期,由于当前氢氧化锂产量已行至阶段低位,氢氧化锂后续仍将维持量、价双双下行的局面,但预计跌幅将有所收窄。12月预计产量将达20,540吨,环比下滑2%,同比下滑19%。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周致丞021-51666711

  • 容百科技刘德贤:到2030年正极材料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

    5日下午,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刘德贤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容百科技全球化思考》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宏观环境以及新能源行业最新的变化、容百科技对全球化的看法以及全球化战略规划等: 到2030年正极材料规模将超万亿元 “地区冲突、去全球化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给中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逻辑是没有变化的。”刘德贤在论坛上分享的数据显示,在3年疫情、俄乌战争、原料价格大幅波动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依旧飞速发展,2023年1-10月全球销量1050万辆,超预期恢复,同比增长35%。 刘德贤表示,目前新能源产业还是处在早期,电动汽车在中国、欧洲、美国的渗透率分别约30%、20%和10%,以后会发展到80%,未来十年新能源车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 “储能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这个产业未来的潜力不会小于动力汽车市场,锂电池一方面用在动力汽车和储能,另一方面也用在像3C数码、小动力等产业。受这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非常庞大的产业。”刘德贤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锂电池的关键材料,正极材料现在也变成了非常庞大的产业。 “受益于不同电池市场需求的增长,正极材料需求也迎来多元化:高镍、中低镍、铁锂各自形成自己的市场阵地;锰铁锂、钠电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刘德贤预测,到2030年,所有正极材料企业包括高镍三元、中镍三元、锰铁锂、钠电等等,整个正极材料规模将超过万亿元人民币。 容百科技全球化战略加速推进 刘德贤介绍,容百科技是由董事长白厚善和总裁刘相烈共同创立的一家中韩合作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公司核心产品为NCM811系列、NCA系列、Ni90及以上三元正极及前驱体材料,并加速布局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等材料,市场份额稳定。2021-2022年,容百科技三元材料出货量连续两年排在全球第一;2023年1-10月继续保持榜首,市占率突破10%。 “2022年7月,我们在四川宜宾发布了战略,由一个单一的三元高镍材料的制造商,转变成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刘德贤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的全市场覆盖,不仅仅包括动力电池的高端、中端、低端,也包括储能,也包括3C数码、小动力等各个领域。不仅仅在三元材料里面深耕,也开发了磷酸锰铁锂、钠电等业务。” 据悉,容百科技在中国及韩国设立多处先进生产基地,已建成25万吨/年三元正极产能和6万吨/年前驱体产能。公司在韩国的2万吨高镍基地已投产。公司战略是将韩国业务打造成全球化样本,并以此为基础加速拓展欧美车企以及日韩电池客户。 基于三元业务的积累,容百科技在钠电领域进展也比较快,大客户验证已获通过并实现小批量出货。同时,目前,容百科技锰铁锂产品已开始逐步上量,车规级产品也在加速推进,预计2024年有望实现规模量产。 根据容百科技的规划,公司将加大现有韩国产能规模,同时筹划欧洲、美国布局,加大在磷酸锰铁锂、钠电池正极领域的布局和投入。 三元正极材料方面,至2025年底,容百科技拟在全球范围内建成3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其中中国、韩国分别规划产能23万吨和10万吨;至2030年底除在中国和韩国分别规划产能50万吨和20万吨外,还计划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分别建成15万吨产能。 钠电材料方面,容百科技规划至2025年底在中国建成6万吨产能,至2030年底在中国、欧洲、北美三个地区的产能进一步提升至50万吨。 磷酸盐材料方面,容百科技规划至2030年底中国产能进一步提升至30万吨,韩国为6万吨,并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分别建成10万吨产能。 为什么要进行全球化?“一方面是国外有巨大而成熟的市场,那里是不打价格战的,大家的竞争要靠创新,只要做好创新,就能为整个产业链和行业创造价值,就能赚钱。”刘德贤分析称,“另一方面,国外有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要利用国外的成熟资本市场发展产业,像韩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估值是大大高于国内的资本市场。” 在刘德贤看来,容百科技之所以能走向全球化,主要归功于以下因素:首先是中韩合作企业积累了国际化运营经验,天然具备全球化的基因;国内的竞争提升了在产品开发,工程,供应链管理以及管理,投资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公司有很强的资本运作的能力,比国内同行更快地走出去,抓住全球电池市场成长的重大机遇,把蛋糕做大。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 比克电池占孝云: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是竞速固态电池新赛道核心

    5日下午,郑州比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占孝云在论坛上作了题为《竞速固态电池新赛道 推进产业化进程》的主题演讲,分享了比克电池在固态电池新赛道的布局和产业化进程: 固态电池是当前行业赛道的热议话题,行业预测,固态电池将凭借能量密度、安全性等优势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251.1GWh,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0亿元。今年来,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一再提速,车企、电池企业甚至新创公司扎堆入场。如占孝云所说,推进产业化进程已成竞速固态电池新赛道的核心。 由于全固态电池成本高,界mian阻抗高,研发合适的固态电解质以及电极材料体系难度较大,且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工艺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方面存在一些挑战。而兼具了性能与生产优势的半固态电池,是目前行业由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更优的选择方案,也是比克电池在聚焦全球锂电市场基础上,围绕已有的智能终端、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的又一超前布局。 凭借前沿技术和研发经验的深厚积淀,比克电池在固态电池赛道进行了持续的投入和研发突破,在软包电池和圆柱电池上均有深入的技术和产品布局。占孝云介绍,比克电池目前已成功开发用于半固态电池的电解液与原位固化技术,以及正负极固态电解质掺混和包覆技术。产品布局上,基于高镍正极、高硅负极及电解液添加剂的研发积淀,比克电池已搭建起能量密度290~360Wh/kg的材料匹配体系。根据市场终端需求开发不同应用场景产品,半固态技术已辐射数码,储能,小动力三大业务板块,同时进行在研和在售产品的迭代升级。 比克电池半固态锂电池系列新品 今年10月,比克电池首发了半固态锂电池系列产品,基于比克电池自主开发的功能型电解液及添加剂,通过原位固化技术,比克半固态锂电池系列产品在兼顾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同时,通过了3mm短路不漏液和3mm针刺不起火测试,达成高能量、高安全、低膨胀、低内阻、宽温区,五大性能优势,即将应用于对极致安全需求较高的防爆安全移动通信设备。此外,比克电池也在针对车电半固态体系优化进行研发,预计将开发适用于车电的300Wh/kg以上大尺寸高镍半固态电池。针对圆柱电池体系,比克电池也进行了半固态技术布局,包括能量型21700产品、功率型21700产品和钠电半固态产品,均达成性能改善效果。 液态锂电池将逐步向固态锂电池演进的趋势已成行业共识。近日,欧阳明高院士在演讲中也表示,电池技术的创新周期约为30年,这一代锂离子电池在动力方面应用是在2000年左右,预计2030年会有一次全方位的革新,并预判,以固态电解质为核心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到2030年会趋于成熟。比克电池认为,在此之前,全力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和规模产业化是竞速固态电池新赛道的核心,也是比克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下一步布局的关键任务。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 中科华联王玉来:膜材料在动力与储能领域应用的方向和未来

    5日下午,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副所长王玉来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超薄超强超宽 膜材料在动力与储能领域应用的方向和未来》的主题演讲,分享了锂电池中的安全问题、隔膜失效模式以及解决方案等: ”锂电池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发展锂电池产业也是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王玉来介绍,”尽管锂电池目前受到了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电池技术的冲击,但是锂电池在未来十年甚至三十年内,仍然是新能源领域的最具有竞争力的二次电池技术,未来的锂电池还将有十倍以上的憧憬空间。“ 王玉来同时表示,锂电池的发展也面临着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等挑战: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在350Wh/kg,再往上突破很难。从长期愿景上,500Wh/kg必然依赖于锂金属电池,但目前,液态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但由于电解液中含有液态可燃有机物,隔膜中也含有可燃聚烯烃材质,电池在碰撞、挤压、过充等滥用条件下容易发生热失控,锂电池安全问题仍未解决。 “诱发锂电池热失控因素有机械滥用,电滥用和热滥用等,隔膜对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在王玉来看来,为提升电池安全性,公司期望设计的隔膜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抗穿刺强度、熔融温度、孔分布均匀性等。 除了安全问题外,王玉来提到,高比容量、高功率、低温性能良好、长续航、快充快放、高安全性、低成本的快充电池需求也在提升。“极致低成本,已经是隔膜最核心的主题。” 为实现电池上述性能,隔膜性能也需要提升,例如更高的孔隙率、低透气、低阻抗;更薄的厚度,提升能量密度;孔径更加均匀,防止析锂;一致性、稳定性;低闭孔、高保液等等。 对此,王玉来表示,解决方案有两条:一条路线是其他隔膜企业所用的技术路线,如果想用更薄更强的膜,采用高分子量150万、200万的设计,同时采用均匀性的拉伸工艺。如果想保证膜的性能,可以150万、200万分子量的基础上,掺杂一些低分子量PE,可以改善坚固性能。但是这条路线加固性能并不令人满意。蓝科途走的是另一条路线,采用高倍率拉伸让球晶转化成片晶,拉力作用下,片晶之间发生倾斜、滑移、转动甚至破坏,部分折叠链被拉伸成伸展链,使原有的结构部分破坏或全部破坏,形成新的取向折叠链晶片,以及贯穿在晶片之间的伸展链组成的微丝结构。拉伸倍率在300倍以上,能够让隔膜在微观状态下纤维化,强化材料裂解性能。 此外,蓝科途还在传统陶瓷涂覆的基础上,开发出薄涂层+高耐温+耐水+低成本陶瓷涂覆产品。公司“大宽幅7.5m +超薄5μm + 在线涂覆”产线兼具质量优势和效率优势,可解决涂覆不均和后期形变的问题,保证涂覆过程稳定连续性,同时,基膜在生产过程中多次的收放卷会造成膜面质量的不断劣化,通过在线涂敷才能避免过程中的多次的张力收卷、放卷、再收卷带来的纵向牵伸问题。此外,该产线还可极大提升小母卷的良率,实现更宽母卷涂覆的可行性;覆宽度达7.5m,显著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物流周转次数,降低人工,降低切换过程中的过渡段浪费,极大降低生产成本。   据王玉来介绍,蓝科途主要从事湿法锂电池隔膜的工艺研发、制品生产和销售服务,凭借自产装备、快速扩建优势,已在山东、山西、四川、安徽等地建设锂电隔膜生产基地。蓝科途母公司中科华联主要从事高分子新材料装备以及工艺的研发推广工作,在新材料开发、先进工艺、装配制造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隔膜设备领域从铸片到整个拉伸过程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为蓝科途在隔膜领域的工艺、材料等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 【SMM周评】产能过剩局面难扭转 负极价格仍有下跌风险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12月8日讯: 本周负极材料价格延续下行走势。成本端,东北低硫石油焦价格普遍下调,预计短期内持稳;油系针状焦生焦价格仍处低位,部分企业报价有小量下滑,总体处于弱稳走势;石墨化外协受招标及下游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虽已处较低价格点,但仍然有承压继续下行的可能。需求端,动力及储能终端临近年末,需求减弱,以降低库存为主,伴随新建负极产能的施工和释放,供过于求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市场争抢激烈,竞价难以避免,预计负极价格仍有继续下跌的风险。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梁育朔 021-20707892

  • 【SMM分析】11月负极产量环比下降 后续或仍有减量预期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12月8日讯: 2023年11月,中国负极材料产量140,400吨,环比下降5%,同比上涨4%。 从本月需求来看,动力端,新能源汽车销量 11 月环比仅有小幅上升,且部分销量飙升车型如五菱宏光缤果、 MINI EV 等随车装电量较低,实际对负极材料需求量并未有明显改善;储能端,由于市场对电芯价格多持看跌情绪,年末并网冲量实际表现不及预期,又因当前成品库存量较高,电芯厂对负极材料采买也较为保守;双十一购物节后,消费端也步入采购淡季。本月虽因石墨类相关制品出口管制措施调整,部分海外客户出于恐慌心理有囤货行为,但采买种类多为天然石墨负极,对整体市场提振颇为有限。在当前下游需求不振情况下,负极厂商多以去库为主,酌情下调排产计划,负极材料整体产量有所下行。 12月,临近年末,下游需求情况更为清淡,市场悲观情绪弥漫,预计负极材料产量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预计12月,中国负极材料产量124,570吨,环比下跌11%,同比下滑1%。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梁育朔 021-20707892

  • 【SMM分析】11月钴酸锂产量环比下滑3% 数码市场消费淡季如期到来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12月8日讯:     11月,中国钴酸锂产量为6,980吨,环比降低3%,同比下降11%。供应端,11月钴酸锂正极供应较10月出现明显减量。11月钴酸锂市场迎来淡季,虽然中上旬或有零星新增订单,但是11月中下旬到来后,市场变得比较清淡,钴酸锂价格也有明显松动。成本端四钴、碳酸锂原材料价格下滑明显,带动成本降低。钴酸锂以长单交货为主,零星散单成交。需求端,下游电芯厂对短期数码需求也持较悲观态度,会致使出现需求后移,提货慢的现象。电子烟领域依然不见转暖趋势,换电市场需求较为平稳。12月市场进入淡季,下游谨慎考虑当下原料成本等因素,终端订单量减少,短期难有起色。预计12月排产预测为6,081吨,环比下滑13%,同比增加6%。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韩欣桐 021-51666908  

  • 【SMM分析】磷酸铁前驱体因下游所提供动力不足  11月产量下滑严重

    SMM12月8日讯, 2023年还有三周时间即将划上句号,2024要拉开帷幕,磷酸铁,一个只为磷酸铁锂而生的产品会迎来怎样的变化? 做为磷酸铁锂电池核心主原料之一的前驱体磷酸铁, 在产能严重过剩、下游需求不旺和年关价格混战中, 焦急地等待着2023快点过去,同时怀着各种复杂的心情面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的春天。 当前来看,2023年底磷酸铁企业开工率下降,供应量下滑。 刚刚过去的11月,磷酸铁前驱体因下游所提供动力不足,短期需求不强长期预期不乐观,产量下滑严重。 在11月底至12月初的磷酸铁月度谈单过程中,谈判既有一点点希望的火花又看到那火花如此朦胧,虽然有它的美丽在不断的招手。一轮又一轮的沟通,充满着期待、满怀着热情、动态地博弈和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并存,企业和磷酸铁行业的人们在机械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寒冷的黑夜艰难前行。那些温暖的光:需求放“亮”、市场“破冰”、价格回暖、拥挤赛道中的决赛名额……近而遥远,甚至不少业内人士担心自己的职业会面临变化的境地。 “ 有价无市”在谈判中真实的体验,有更低的价格但无可观的市场需求量 ,磷酸铁锂企业也从自己大量的供应商中切分蛋糕,手中的刀叉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磷酸铁锂企业采购时, 不变的原则就是要求“价格更低”,不管供应商的产成本如何,一长串的供应商名单中总有低价者存在 。这个原则既合理又残酷! 然而,试想一下,在开工率不足,亏损严重的情况下,磷酸铁企业 及时止损 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只是, 磷酸铁锂企业手里舞动的刀叉,不断挑动起些希望,“鼓励”着磷酸铁企业继续前行 。 全年来看,磷酸铁的产量趋势如下。2023Q1市场谈季,行业低迷,后疫情时代的行情也因新能源汽车的国补退坡而受到抑制。2023Q2市场复苏,预期拉满,新投产能集中放量。2023Q3市场低于预期,需求的增速收窄。因金九银十预期的原因,该季度磷酸铁总量达到全年的顶峰,产量预计占全年的30%以上。2023Q4磷酸铁产量直线下滑,虽然没有如2023Q1那样低迷,但这种下滑预期可能会使得2024Q1重复昨天的故事。因为总体的需求基数仍在,2024Q1产量仍在下行,但会好于2023Q1的情况。 图:2023年中国磷酸铁产量变化   因12月订单减量以及2024Q1的预期不强,许多磷酸铁前驱体企业开始减停产,有库存或无订单的企业从月初开始停产观望。 磷酸铁价格下行, 有企业出于少亏损的考量,会停止角逐价格过度倒挂的市场,空出来的位置快速地被其他企业占据 。 2024年上半年磷酸铁的价格博弈或许更加激烈,行业面临重大变化,洗牌加剧。 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则是低负荷跟紧市场,观望、伺机而动。在减停产方面,企业选择靠短暂的减停产来度过难关,长期停产则是阶段性止损会面临被挤出赛道的风险。在减停产的同时,要考虑到设备折旧、人员流失、技术断层的负面问题,市场一旦失去,重新回来时则难上加难。 有个从事磷酸铁(锂)行业多年的前辈说:“ 这个行业过去的10多年一直这样子,只是过去的复制粘贴而已。坏的时候大于好的时候,一直是这样子,和股市差不多。 ”同样,有观点说, 在全局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新能源赛道还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赛道。所以,未来几年在储能产业和海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放量的态势下,磷酸铁和磷酸铁锂行业也是必卷的行业之一。行业的期望则是: 卷过一个个寒冬,迎来春天! 若对磷酸铁(锂)有任何问题,欢迎致电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