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9个
4月3日讯: 内容提要: 存储行业周期性特征较为明显,自2021年底开启下行周期,2023年全球存储器市场规模同比下降37%,成为半导体市场中下降最大的细分领域;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复苏和上游原厂的减产措施,存储芯片价格有所回温。 供给端来看,当前产能尤为紧张的是HBM。迄今为止全球仅有的三家HBM供应商——SK海力士、三星、美光,SK海力士和美光均为英伟达HBM3E供应商,三星于24年2月官宣成功开发业界首款36GB12层DRAM的HBM3E芯片,与8层HBM相比,其性能和容量超过50%,AI训练速度平均提高34%;近期海力士、美光均宣布24年HBM产能已售罄,且美光表示其25年大部分HBM产能已被预订,三星预计2024年其HBM产能将同比增加2.9倍,26年出货量将达23年的13.8倍。 需求端来看,一方面,消费电子设备单机存储容量将不断增加,智能手机呈现“大内存”趋势,AIPC入门级标配即32G内存,英特尔表示25年64GPC将开始出货;另一方面,HBM具备高带宽、高容量、低延时和低功耗特点,目前已逐步成为AI服务器与GPU的主流方案,如英伟达V100、A100、H100、H200等均采用HBM作为显存;HBM是AI芯片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以H100芯片为例,HBM占成本比重高达2/3左右,从产值来看,2023年HBM在DRAM产业中占比约8.4%,至2024年底将扩至20.1%。 我们认为,伴随着各类AI延伸应用,DRAM及NANDFlash在智能手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等单机平均搭载容量均将显著增长,同时AI大模型催生海量算力需求,推动存储产品在低能耗、高带宽、高容量上持续迭代,从而促进HBM产业链加速发展,叠加国产化和终端需求回暖因素,我国存储产业链有望迎来成长机遇,建议关注存储、先进封测、材料、设备等细分领域龙头。 给予行业“中性”评级。 风险提示: 全球宏观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加剧,技术创新不达预期,下游需求不达预期,业绩增长低于预期,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乌克兰危机,黑天鹅事件,国内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内外二级市场系统性风险等。
4月7日讯: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监管审查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苹果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这个曾经的市场宠儿如今也正黯然失色。今年以来,这家科技巨头的股价已累计下跌了8.5%,市值缩水了逾3000亿美元,表现远远逊色于美股大盘。 一组对比显示,苹果股价目前已从去年12月份的最高点198.11美元下跌了14%,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则上涨了10%,纳斯达克100指数上涨了近9%。 越来越多的消息面利空,正促使不少华尔街机构在短期内变得更为看空苹果股票。高盛上个月将苹果公司从其“最佳买入名单”中移除,巴克莱、派珀·桑德勒(Piper Sandler)和Redburn Atlantic等机构,也纷纷下调了对苹果的评级。 本周早些时候,Loop Capital分析师Ananda Baruah就将苹果的目标价从185美元下调至170美元,并下调了盈利预期,他在一份客户说明中写道,需求不振、基本面疲软以及来自华为和小米的竞争,正在对苹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Baruah写道,“iPhone出货量实在是太疲软了。我们目前认为,华尔街对iPhone出货量和营收的预期都可能高估了20%,而华尔街对苹果整体营收和每股收益的预期则可能高估了10%。” Baruah预计,苹果公司的年收入和盈利甚至可能在2024年出现下降——这将是自2016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今年前六周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降了24%,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也跌破16%。中国本土厂商则在此消彼长下夺得更多份额,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同期以17.6%的市占率登顶,华为和荣耀的市占率也分别达到了16.5%和16.3%。 市场研究公司TECHnalysis Research总裁兼首席分析师Bob O'Donnell表示,“苹果未来的道路将充满挑战,因为中国地区在这家科技巨头的整体营收中贡献了近五分之一。我认为苹果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会很艰难。” 未来前景关键在这? 不过,在华尔街整体浮现出的看衰声音背后,眼下市场上也依然并不乏力挺苹果的拥趸存在。一些业内人士在展望苹果未来前景时就认为,新产品和多元化收入来源将是苹果股价接下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反倒可能是押注苹果股价反弹的时候了…… Piper Sandler首席市场技术分析师Craig Johnson表示,苹果最近的大跌已经使其股价处于折价状态,这已令其风险回报变得更具吸引力。 Johnson解释称,“苹果如今看起来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标的,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尝试把钱投在这里,因为该公司依然有一个很好的资产负债表,一个高度可重复的商业模式、良好的利润率,而且苹果正在回购相当多的股票。” 除了坚实的资产负债表外,多位分析师还对该公司重拾发展势头的潜力充满信心。Vision Pro头显和预期中全面拥抱AI的计划,以及其他收入来源——包括潜在的广告收入助推,在很大程度上正被视为未来苹果收入增长的驱动力。 O'Donnell指出,“我期待苹果公司能从(魔法师的)帽子里掏出一只兔子。该公司过去曾经做到过,我不相信它现在就做不到了。” Needham分析师Laura Martin也表示,虽然iPhone需求低迷、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监管审查加强等一系列因素令投资者感到不安,但苹果股价仍远未来到穷途末路。 Martin指出,也许中国市场的需求放缓了,但中国已经有许多富裕群体在使用苹果的生态系统,因此苹果更多需要做的是增加广告来推动收入增长。此外,苹果需要想办法增加更多的服务和软件,从而获得更多的订阅收入,提高每台设备的收入。Martin目前是依然维持苹果买入评级的少数分析师之一。 根据业内的一份统计显示,在第二季度初,仅有堪堪超过半数的分析师仍将苹果股票评级维持在买入评级,这使得苹果成为七巨头中仅次于特斯拉的最不被看好的股票。
4月4日讯:美东时间周三,知名苹果爆料人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撰文表示,苹果公司的多个团队正在研究推进个人机器人技术,该领域有潜力成为苹果公司不断变化的“下一大事件”之一。 此前,也是古尔曼最先发布了苹果决定取消搞了十多年的电动车项目的消息,因此,这次的重磅猛料也吸引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据悉,苹果的工程师在开发一种可以跟随用户在家中走动的移动机器人。苹果还开发了一种先进的桌面家用设备,利用机器人来将显示屏四处移动。尽管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尚不清楚这些产品最终会发布,但苹果寻找新收入来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古尔曼声称,该公司在2月放弃了电动汽车项目,而混合现实头显预计要数年才能扛起盈利大旗。借助机器人技术,苹果可以在消费者家用设备领域获得更大立足点并利用人工智能(AI)的进步。但目前还不清楚会采取什么方法。 古尔曼透露,尽管机器人智能显示屏比移动机器人发展更快,但多年来在苹果的产品路线图中时有时无。 在消息曝光后,市场反应极其冷淡,苹果股价短线走低,当天收涨0.48%。与此同时,消费类机器人公司iRobot股价一度上涨了17%,这表明投资者认为它可能会从苹果对该领域的兴趣中受益。不过iRobot最终收涨不到2%。 在电动汽车项目被取消之前,苹果曾告诉高管,公司的未来围绕着三个领域:汽车、家庭和混合现实。但现在汽车项目已经取消了,该公司发布了首款混合现实产品Vision Pro。因此,焦点已转移到其他机会上了,包括苹果如何更好地在智能家居市场竞争。 自史蒂夫·乔布斯时代以来,苹果一直痴迷于追求“下一大事件”。但很难想象有一款产品能与iPhone匹敌。在整个2023财年,苹果公司3833亿美元的销售额中,iPhone占了52%。 电动汽车原本有希望为苹果增加数千亿美元的收入,但现在指望不上了。与此同时,苹果还有许多项目正在进行中,包括Vision Pro、触摸屏Mac、内置摄像头的AirPods以及无创血糖监测仪等新的健康技术,但这些产品可能没有iPhone那样的增长潜力。 人工智能是另一个主要焦点,但目前苹果在这场竞赛中落伍了。不过,该公司正在全力追赶,并且公布了多模态大模型MM1。古尔曼指出,人工智能可能促进其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苹果人工智能团队正在研究使用算法来帮助机器人在杂乱的空间中导航。 此外,苹果在其网站上正在招聘机器人相关职位的广告,表明它正在努力扩大从事该项目的团队。 根据一份工作的描述,“我们的团队致力于现代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的交叉点,以塑造将为下一代苹果产品提供动力的人工智能。我们正在寻找创新且勤奋的机器学习和机器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帮助我们研究、定义和开发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和体验。”
华金证券研报指出,桌面机器人或为AI新载体,开启消费电子细分赛道。桌面机器人本质上是一种主要通过语音、视觉、手势等多种传感器获取信息,实现与人类交互,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人工智能系统。随着互联网、人机交互、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为桌面娱乐机器人摆脱“高价玩具”称号,转向服务机器人提供了一定契机。 在欧美桌面娱乐器人已经在市场开发方面取得一定成功,成为一种流行的智能家居产品,并有着众多知名品牌和产品,向着更加高端、复杂、应用场景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在国内市场,虽然桌面娱乐机器人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已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和技术团队在进行研发和推广,故桌面娱乐机器人也由此有望成为国内机器人行业中的一个新增长点。 建议关注:海康威视、柯力传感、韦尔股份等。
Apple Vision Pro头戴显示计算机是苹果自2017年布局AR赛道以来必然的产品形态。Vision Pro是用VR技术做AR,提供了种具有沉浸感、能够触动多种感官体验的入口,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交互和叙事的载体,并逐步建构基于其上的软硬件生态。但作为第一代产品,Vision Pro距离理想状态,在重量、显示、视频透视、价格、个人适配方面都具有进一步升级空间,也将带来相关供应链公司的升级机会。 我们认为Vision Pro并非对传统产品线如iPad、Mac系列的替代,而是带来全新感官体验的载体。 苹果自2017年发布移动端AR开发工具AR Kit以及全面屏手机iPhone X时,就表明布局AR技术的决心,占据全面视野的头显类产品是AR技术应用的必然产品形态。作为一家重视体验的消费电子公司,苹果借助Vision Pro提供了具有沉浸感、能够触动多种感官体验的入口,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交互和叙事的载体,并逐步建构基于其上的生态。其沉浸式(Immersive)场景及3D效果带来全新感官体验,双向视频透视(Video-See-Through)又使得Vision Pro区别于传统VR类设备,即用VR技术做AR;眼球追踪(Eye-tracking)+手部识别,则提供更加自然、符合直觉的交互体验。以上创新点是这一设备带来良好体验的基础。 ▍苹果与Meta在此类产品上的思路和定位不同。 苹果更注重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融合(AR),Meta更注重打造“元宇宙”(VR):苹果通过双向透视试图打破设备内外的界限,默认交互界面建立在现实空间之内;而Meta默认场景建立在虚拟的环境之中,可以设计虚拟形象,甚至为虚拟形象购买服装消费。苹果的Vision Pro是一款“面向未来”的产品,从第一代起就瞄准了一个理想化的产品形态,但价格决定了具有一定“个人电子奢侈品”属性,而Meta更加面向当下,面向大众,产品形态会适时调整,价格更加亲民。苹果打造产品思路更加理想化,从产品形态目标倒推技术需求并整合供应链;Meta更善于利用成熟的供应链资源,打造大众化的娱乐消费终端。 ▍苹果正以硬件平台和内容订阅服务相互支撑,大力投入构建全新生态。 App Store方面,苹果在2024年2月发售时宣布有600款专门面向Vision Pro开发的APP(根据Appfigures,截至3月17日已经超过1100款,此外根据Apple官网,超过100万款存量iOS和iPadOS APP可以兼容Vision Pro),我们相信以苹果的生态号召力,未来有望持续扩充。视频方面,Apple TV+订阅服务提供180°沉浸式3D影片(Apple Immersive Video影片),大力制作原创内容。2020年苹果收购VR直播方案商NextVR,2021年4月苹果公布了一种双目3D相机方案专利。2024年2月,NBA扣篮大赛现场直播中出现苹果的双目3D摄像机,可见苹果正在大力投入制作原创内容。新硬件的出现可能带来内容格局的变革,类比彩色电视机时代带动NFL超级碗等体育赛事的成功,MR新硬件与内容或能够相互成就。音乐方面,Apple Music自2021年推出“空间音频”功能,提供了差异化的沉浸式音乐体验。游戏方面,Apple Arcade游戏订阅服务上的经典游戏Super Fruit Ninja、Synth Riders、Cut the rope等成为首批登录Vision Pro的“空间游戏”。未来苹果还有望基于Vision Pro推出Fitness+健身订阅服务。总体而言,全新硬件平台与苹果差异化内容生态相辅相成,带动全新的增长空间。 ▍Vision Pro距离理想状态可能还需经历几代迭代。 作为第一代产品,Vision Pro距离理想形态仍然存在一些硬件短板,可能需要几年时间逐步迭代。这些技术迭代的背后也需要供应链协同创新,带来升级机遇。 1)重量:用户反馈中,降低产品重量是呼声相当高的一项。根据我们测量以及综合iFixit、AR圈的数据,Vision Pro的重量分配中占比较大的包括侧面两个镜腿及扬声器模块(19%)、内屏及镜片模组(14%)、金属中框(13%)、面罩(12%)、前玻璃盖板(6%),电路板及芯片仅占约5%。我们预计下一代减重方案可能会通过优先优化结构件设计,如部分结构件采取中空结构等,来压缩重量。 2)显示效果:Vision Pro搭载的双4K硅基OLED显示已经是迄今最好的头显屏幕,使用硅基OLED屏幕(34-44 PPD,数据来自KGOnTech,下同)较以往的LCD屏幕(20-25 PPD)大大提升了显示精度,但距离人眼理想状态(60 PPD以上)仍有进步空间。显示精度会影响信息密度,如需在办公等大量密集信息显示的场景下获得类似使用电脑显示屏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显示屏幕精度,即采用具有更高分辨率的屏幕。另一方面,Vision Pro 的视场角FOV(约100°,数据来自KGOnTech)小于Quest系列(106°~110°,数据来自VRcompare),用户在佩戴时可能会观察到视野四周的黑边。Vision Pro所采用的硅基OLED屏幕尺寸约24mm×27.5mm(数据来自iFixit),其衬底工艺受限于光刻机光罩(Reticle)支持的最大尺寸(26mm×33mm),已经接近上限。未来提升FOV的潜在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调整显示屏幕衬底工艺,增加Pancake镜片贴合层数等。 3)视频透视效果:目前VST的观感与现实存在差距,根据Apple官网,主要是由于VST摄像头规格约650万像素,而单个屏幕像素约1170万像素;VST优点是延迟低,苹果宣称延迟仅12ms。未来苹果或有望通过升级摄像头指标、升级R系列芯片等路径进一步提升VST体验。 4)价格:前期带有奢侈品属性,未来若提高良率有望降低成本与售价。我们粗略测算,Vision Pro的BOM可能高达2000~2500美元左右(售价3499美元起),当前高价格高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低良率,如显示屏幕、镜片贴合,包括机身装配,都存在较低良率的问题,未来若良率改善,则有望降低成本。 5)较高个人化属性:Vision Pro是一款具有个人化属性的产品,其具有较高定制化的适配过程(如头带型号和尺寸、遮光罩尺寸、视力矫正如镜片或隐形眼镜、眼球追踪校正等诸多参数)可能会限制初次使用的感受,导致发售初期网络评价较为分化。更加普适的面罩、头带尺码,更加便捷的校准、配对过程有利于提升产品体验与评价。对于近视远视人群,磁吸镜片仍然是当前条件下尽可能大范围满足不同人群的视力情况(大约支持近视1100度~远视600度之间)的较好的解决方案。我们预计Vision Pro下一代版本大概率延续磁吸镜片方案。 ▍Vision系列后续型号预测。 1)我们预计Vision Pro下一代产品最快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或于2026年发售,下一代产品设计的改进将集中于减重、提升良率、降低成本等方面。 2)由于苹果定制的1.42吋Micro OLED(硅基OLED)显示屏幕已经接近硅基工艺的光罩尺寸上限,目前暂无更大尺寸型号,我们预期下一代Vision Pro产品的显示规格将维持一代配置,不会有太大变动。 3)考虑到视场角用户体验等原因,我们推测苹果将不会推出采用更小尺寸规格Micro OLED屏幕的低价方案。我们预期未来两年苹果MR系列销售仍为当前Vision Pro及后继机型。 ▍风险因素: 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国际产业环境变化;贸易摩擦加剧;苹果Vision Pro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XR产品技术迭代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硬件端制造良率不及预期的风险;软件生态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应用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消费电子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汇率大幅波动等。 ▍投资策略: 当前阶段我们重点关注Apple Vision Pro的两条投资主线:1)硬件终端出货量从小批量到百万、千万量级的演变过程中,客户更加关注供应链公司的产能保障及规模效应,零部件及设备公司有望向龙头集中,关注产业链生态中地位稳固的龙头公司;2)二代及后续产品有功能变化/份额显著提升逻辑的环节,如硅基OLED、VST升级、结构件及零配件升级、电池升级等相关受益公司。
4月1日讯: 投资要点: vivo发布第三代折叠旗舰手机Fold3系列,端侧AI深度融合大屏强化商务属性。3月26日,vivo发布新一代折叠旗舰智能手机vivo X Fold3系列(以下简称Fold3系列)。Fold3系列是vivo发布的第三代折叠屏手机,共包括Fold3和Fold3Pro两个版本,Fold3重量仅219g,比主流厂商的折叠屏旗舰手机更轻,且接近主流直板旗舰手机重量(iPhone15Pro Max重量221g,Pro重量187g),折叠后厚度仅10.2mm,单边厚度低至4.65mm。1)硬件方面,Fold3系列均配备8.03英寸主屏和6.53英寸副屏,采用AMOLED材质,刷新率为120Hz。其他亮点包括:采用半固态电池以解决低温续航难题;机身采用铠羽架构以提升耐摔性能,兼顾轻薄与坚固;铰链采用碳纤维材质将重量降至14.98g。Fold3采用高通骁龙8Gen2SoC,电池容量为5500mAh,支持80W有线充电,后置三摄模组(主摄、超广角、长焦均为5000万像素),IPX4防水等级,包括4种内存与存储配置(RAM+ROM:12GB+256GB,12GB+256GB,16GB+512GB,16GB+1TB),起售价6999元。Fold3Pro则采用8Gen3处理器,电池容量5700mAh,支持100W有线充电和50W无线充电,后置三摄模组较普通版有所升级(长焦为6400万像素),IPX8防水等级,包括2种内存与存储配置(16GB+512GB,16GB+1TB),起售价9999元。2)软件方面,Fold3系列同样搭载了vivo自研AI蓝心大模型,Pro版还实现了“端侧7B+云侧70B”超大参数规模部署。Fold3系列的AI蓝心大模型实现了与vivo Origin OS4系统的深度融合,将大模型与大屏组合,可通过桌面图标、原子组件、侧滑拉出、悬浮图标四大入口轻松调用AI蓝心大模型,通过语音、文字、图片拖拽、文档拖拽等形式与大模型快速交互,实现各种功能超过700种,大幅提升办公效率,全面激发大屏生产力。 华为三折叠屏手机专利公布;P70有望近期上市。3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折叠屏设备”专利,该专利于2023年2月21日申请。根据专利内容,该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屏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一铰链、第二铰链和柔性屏等结构,多个壳体可以不等厚,降低了该折叠屏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也使得该折叠屏设备的重量更轻,从而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握持手感。我们认为,此专利或与三折叠屏智能手机有关,华为有望在2024年内发布类似产品。此外,我们认为,华为或将于近期发布P70系列智能手机新品,有望带动智能手机产业链持续复苏。 投资建议:折叠屏手机与AI大模型赋能有望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建议关注智能手机上下游产业链。尽管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乏力,但高端机型占比仍在持续提升。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2%,但是批发价在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出货量增长到2.59亿部,在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占比也进一步提升至21%。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价格段持续下探,600-800美元机型占比提升至14.1%,已降至主流旗舰直板手机区间。Counterpoint预计到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增长至5500万部。我们认为AI大模型入驻手机后,将带动交互方式变革和刺激大屏、分屏需求,折叠屏手机有望于AI手机深度耦合,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下探、持续轻量化有望推动出货量高速增长。建议关注智能手机产业链标的:1)显示面板:京东方A、TCL科技、和辉光电、深天马A、凯盛科技;2)光学:高伟电子、瑞声科技、联创电子、舜宇光学科技、丘钛科技、欧菲光、昀冢科技、韦尔股份、思特威、东田微、水晶光电;3)PCB&被动元件:鹏鼎控股、东山精密、兴森科技、深南电路、风华高科、顺络电子、三环集团;4)结构件&功能件:银邦股份、福日电子、长盈精密、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隆扬电子、东睦股份、汇创达、汇顶科技;5)电池&散热:欣旺达、精研科技、中石科技;6)整机:华勤技术、闻泰科技、龙旗科技、光弘科技等。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复苏不及预期风险;AI大模型在手机端渗透不及预期风险;折叠屏手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4月1日讯: 市场回顾 本周(3月25日-3月29日)电子板块涨跌幅为-4.14%,相对沪深300指数涨跌幅-3.93pct。本周电子行业子板块涨跌幅分别为消费电子设备3.20%,面板0.59%,其他电子零组件Ⅲ-3.26%,被动元件-3.58%,半导体设备-3.65%,消费电子组件-3.81%,安防-3.94%,显示零组-4.73%,PCB-4.80%,LED-6.22%,分立器件-6.96%,半导体材料-7.01%,集成电路-7.10%。 行业要闻 1、折叠屏加速渗透,把握有斜率的创新。3月29日,华为申请的“屏幕两次折叠”专利公布,其中申请折叠屏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一铰链、第二铰链和柔性屏。该折叠屏设备可以折叠两次,在展开状态下的屏幕比例可以更好地与多种场景进行匹配。 2、华为P70发布在即,AI手机兵家必争之地。4月份华为P70系列发布备受期待;AI手机成兵家必争之地:据彭博社消息,苹果正洽谈将谷歌的Gemini人工智能引擎植入iPhone。 3、英特尔发布会,强调AI PC商用落地。3月26日,英特尔举办“2024全新英特尔商用客户端AI PC产品发布会”,强调了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给商用电脑带来的技术革新。 4、小米汽车SU7重磅发布,人车家全生态版图完善。3月28日,小米召开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小米汽车SU7正式发布。新车定位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共3个版本,价格区间为21.59-29.99万。SU7上市24小时,大定88898台。4月底标准版、MAX版开始交付,5月底Pro版开始交付。 5、面板:价格持续上涨,供给端格局进一步出清。3月份TV面板价格继续上涨。需求端来看,备货旺季来临,整机厂增加采购计划。供给端来看,日媒报道夏普旗下10代线SDP可能在6月份停产,全球LCD产能有望进一步出清。 6、低空经济打开万亿蓝海市场。3月27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3月29日,民航局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低空经济发展所做工作及下一步考虑。 本周(3月25日-3月29日)观点:立足当下,AI是最核心的投资方向,从云到端的变革汹涌,以COWOS、HBM为代表的先进封装,有望接力国产替代,成为下一阶段投资重点;存储则周期成长兼备,重视切入企业级存储的龙头公司。此外,P70发布在即,手机产业链孕育着全新机遇;面板价格涨势持续,关注产业链整合方向。 AI算力:供给侧看先进封装,核心关注:长川科技、兴森科技、精智达、ASMPT、通富微电、赛腾股份。 存储链:关注德明利、江波龙、澜起科技、聚辰股份。 手机链:关注1)屏幕创新:东睦股份、精研科技、统联精密、凯盛科技、戈碧迦;2)光学创新:韦尔股份、思特威、欧菲光、水晶光电、昀冢科技。 面板链:关注京东方A、TCL科技、彩虹股份。 风险提示:电子行业周期复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汇率波动。
2023年,全球经济仍处波动期,消费电子产业链整体低迷。歌尔股份发挥头部企业优势,“逆风”中稳扎稳打,实现营业收入985.74亿元,归母净利润10.88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1.959亿元,单季度同比转降为升,周期阴霾逐渐消散,公司业绩正稳健修复中。 至暗时刻已过 盈利能力修复 2023年,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一片哀鸿。据咨询机构IDC的统计,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71亿台,同比下降5%,创近10年以来最低出货量。歌尔股份未能独善其身,公司在财报中坦言,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美主要国家加息等因素影响,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终端需求不足,部分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出货量低于预期,给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此情况下,歌尔2023年仍实现了营业收入985.74亿元,较上年整体保持稳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8亿元,较上年下降37.80% ;基本每股收益0.32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 从公司的毛利情况可以看出,随着行业逐渐回暖,歌尔至暗时刻已过,公司的盈利能力正环比增强。经测算,2023年全年,歌尔股份的毛利率逐季度增加,其中第四季度的10.58%已较第一季度提升了52%,盈利能力逐步得到修复。 分业务来看,以XR、智能手表等产品为代表的智能硬件板块已成为歌尔股份收入第一大支柱,2023年实现营收587.09亿,营收占比达59.5%。随着越来越多的XR新品推出,XR行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2023下半年开始,行业颇有“冬去春来”的意味。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报告,2023 年第四季度全球 XR 头显(包括 VR 和 AR)出货量增长了20%。 贡献第二位的则是以TWS耳机为代表的智能声学整机板块,2023年实现营收241.85亿元,营收占比为24.5%。尽管上年消费电子整体需求不佳,但歌尔该部分业务仍然凭借技术、供应链等多方位优势获得了更强盈利能力,单板块毛利率提升了1.09%。 此外,微型扬声器/受话器、扬声器模组、触觉器件(马达)、无线充电器件、天线、 MEMS 声学传感器、其他 MEMS 传感器等精密零组件产品则贡献了13.2%的营收,共计129.92亿元。 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性明显,往往得新技术者得天下。技术布局上,2023年,歌尔持续对科研方面保持高投入,巩固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护城河”。 财报显示,上年歌尔股份研发投入4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4.64%,。据悉,歌尔至今已累计申请专利32000余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7000余项,PCT专利4000余项,专利授权量近20000项。较2022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有所增长。歌尔已连续6年夺得中国电子元件百强研发实力榜单冠军。 AI时代带来快速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消费电子发展进入瓶颈期,产业链企业纷纷布局新兴赛道,歌尔股份的“长期主义”也成为公司抵御周期波动的法则。 元宇宙作为科技领域的新兴方向,未来市场前景广阔,2023年生成式AI的火爆,进一步推进了元宇宙产业链的落地。作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的XR设备,已被视作下一代个人移动计算平台。随着2024年年初苹果Vision Pro的推出,XR产业发展加速,Counterpoint预测显示,扩展现实(XR)头显出货量预计将在2024年增加390万台,创下历史高位,实现两位数的同比增长。 歌尔股份深耕XR产业已超十年,作为最早一批入局的厂商,歌尔股份先发优势明显。据VR陀螺数据,歌尔已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70%的市场份额。目前,歌尔不仅与Meta、索尼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还深入参与客户VR设备的研发、设计及生产环节。 2023年以来,歌尔在XR领域继续领跑,先后发布了与高通合作的第一代骁龙®AR2平台的轻量级AR智能眼镜参考设计、基于骁龙XR2 Gen 2平台和骁龙 XR2+ Gen 2平台的下一代混合现实(MR)参考设计、多款全新升级的全彩衍射光波导显示模组等多项设计产品,目前其中多个项目已实现量产出货。公司工业设计作品Flexible VR Glasses还在刚刚落幕的德国IF设计奖评比中斩获设计奖,继去年荣获GOOD DESIGN AWARD(日本优良设计奖)设计奖后,歌尔再获国际认可。 除XR外,歌尔股份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布局亦值得关注。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电子加速爆发。根据HIS、Strategy Analytics和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数据,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超过4176亿美元;而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增长高于全球,2025年有望突破1316亿美元。 歌尔股份依靠声学、无线、软件、光学、系统集成等多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在汽车电子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近年来,歌尔先后发布了车载AR-HUD的PGU模组PGU4620、PGU4620 Gen2,以及推出可应用于AR-HUD的自由曲面镜及冷光镜。目前车载HUD曲面镜及PGU模组等产品均已实现量产出货。在汽车座舱主动降噪方面,推出创新的RNC(路噪主动控制技术)和ENC(高性能发动机/增程器主动降噪技术)等汽车智能声学技术方案。据了解,目前歌尔相关技术及解决方案已得到多个客户认可。 此外,以TWS智能耳机、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声学、智能可穿戴业务目前仍是歌尔股份的重要业绩来源,公司在该领域的投入从未停止。2023年,歌尔推出了全新手机类、可穿戴类、耳机类、智能音箱类等扬声器单体以及模组,如兼顾音质和私密性的DPS扬声器等,并申请了“应用于主动噪声消除ANR耳机的啸叫抑制方法和装置”、“发声装置和终端设备“等多项专利,稳固行业“一哥”地位。 尽管消费电子整体低迷,但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蓝牙耳机市场销量约8552万台,同比增长7.5%,并认为2024年该市场仍将持续增长。作为苹果、华为等消费电子巨头的长期合作伙伴,歌尔仍将续享巨大市场红利。 东吴证券预测,歌尔股份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34/45亿元,对应PE分别为24/16/12倍,并认为基于公司业绩有望逐季修复、XR眼镜产业大势等因素,看好公司未来业绩弹性,维持“买入”评级。践行着“长期主义”的歌尔股份,正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 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截至2024年2月29日,歌尔股份已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约3421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比例为1%,最高成交价为19元/股,最低成交价为15.3元/股,支付金额约为5.97亿元。 消费电子行业至暗时刻已过,2024年行业呈现出复苏态势。生成式AI的高速发展仍在继续,AI与端侧的结合给XR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对手机、智能音箱、PC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声学、光学领域提出更多的业务需求。坚持长期主义的歌尔股份,已然穿越周期、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3月29日,安洁科技表示,2023年营业收入为45.17亿元,同比增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8亿元,同比增30.77%。 2023年度,面对众多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公司坚定产品、客户和市场的多元化路线,不断优化企业成本管理和经营指标,夯实技术研发实力。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板块中,随着终端客户的更新迭代,公司通过创新工艺、技术升级,提供的产品单机价值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公司深度挖掘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无线充电系统以及储能等领域的发展机会,做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及专利布局,抢抓发展窗口期,密切追踪行业最新技术和工艺流程,发挥协同优势做好产品布局和发展计划;为提升公司海外供应链交付能力,提高供货效率,公司向北美、东南亚等地加速布局进行产能扩张,新建墨西哥工厂和越南工厂。 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产品领域 1、消费电子领域 报告期内,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消费电子智能终端创新,终端销售环比改善,驱动消费电子持续成长。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客户的深入沟通和合作,紧跟客户需求及反馈,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脉络,做好从材料、零部件到模组的全方位布局;不断加强核心产品工艺研发的投入力度,实现产品的迭代更新,为客户配套消费电子产品核心零部件,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市场份额提升。 2、新能源汽车领域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放量和渗透率攀升,带动相关配件的需求上升。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目前主要为国际客户配套精密功能性器件、精密金属结构件和模组类等产品,同时积极开发国内终端车企客户,为其设计、研发、选材、打样、试产、量产等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覆盖面不断拓宽,客户产销量持续突破,叠加客户产品材料、结构工艺设计的变化与升级,给供应链带来一些全新的机会,公司提供产品的单车价值不断增加。报告期内,公司不断优化精密模具设计、持续改进生产设备,在资源、生产和技术上形成高效协同,公司积极对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客户,持续挖掘新客户,拓展产品品类,导入新能源汽车新业务。 (2)公司切入新能源汽车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领域,实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线多元化。公司建立了专门的新能源汽车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科研中心,专注于自主品牌无线充电的核心技术开发,从而满足品牌整车厂对产品性能、质量稳定性等要求。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开发大功率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争取配合新能源汽车终端客户预研项目机会,加速研发新能源汽车大功率无线充电平台型产品,将进一步提升在技术研发、产品品质及供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积极推动公司与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客户进行合作。 (3)公司氢燃料电池业务布局不断推进,公司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现已初步完成全制程工艺产线建设,公司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品配合客户进行打样、测试。 3、信息存储领域 作为公司专注于为信息存储行业领先客户提供硬盘顶盖、磁盘夹具、磁盘分离器、平衡垫等精密结构件制造服务及解决方案。随着客户新一代大容量HDD硬盘的推出,对系统散热、风扇设计、噪音振动等服务器架构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不断提升精密制造能力、研发设计能力以保持优势竞争力,保证整体解决方案的性能和稳定性。凭借与客户多年的协同合作,后续有望抓住大规模存储长期机会,推动公司信息存储业务良性发展,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3月29日,振邦智能表示,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为12.26亿元,同比增17.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2.08亿元,同比增21.92%。 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下游行业蓬勃发展公司在深耕智能控制器业务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家电、电动工具、汽车电子等领域市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型生活电器、新能源领域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抓住新市场,为公司经营业绩增长开辟新的航道。丰富产品应用领域,充分发挥自主研发优势,审时度势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并协同发展储能系统和逆变器等业务。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赋能、深挖客户潜力市场、并积极宣传新产品、拓展新客户,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增长。 (2)研发技术创新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特别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储备。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引进各类研发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聚焦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持续深化技术领先能力,不断丰富产品和应用场景;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各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科技创新,公司的新产品技术不断突破、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报告期内,新产品、新客户放量快速,为公司经营业绩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