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3个
临近年末,光伏跨界依然“疯狂”。本周,三五互联(300051.SZ)公告称,拟投资建设“5GW超高效异质结(HJT)电池5G智慧工厂”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5亿元。其中第一阶段2GW生产线建设投资10亿元,预计将于2023年12月前建成并正式投产。 三五互联主营互联网应用服务,而此次投资光伏制造,只是年内众多跨界案例中的一个缩影。注意到,仅在今年就有超过30家企业入局光伏制造,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加上原先企业扩产,据CPIA专家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超过480个。 大量新建产能落地情况如何?记者采访业内人士获悉,光伏行业发展确定性强,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望全面受益。不过,蜂拥而至的重资产投入,过度激进投资产生的过剩预警,对新老玩家而言都是不可忽视的风险。 电池和组件是今年跨界热门 光伏作为双碳目标下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吸引投资者众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玻璃等上下游和辅材环节等新建产能不断增加。 记者注意到,2021年跨界新建产能主要以上游硅料和硅片环节为主。到2022年,跨界布局则集中到电池和组件环节。其中,有原先单一环节的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例如林洋能源、协鑫集成等,通过向上游延伸打造一体化产能;也有完全跨行业的新玩家,如主业为乳制品销售的皇氏集团、以及刚刚宣布投建异质结的三五互联等。 如果将经营业绩作为检验跨界成效的标准,成功和失败者均有之。上机数控(603185.SH)2019年投建光伏单晶硅业务,此后硅片成为公司重要赢利点。今年前三季度,上机数控营收174.9亿元,净利润2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49%、101.43%。对比2019年同期经营数据,上机数控净利润增长已经超过20倍。 值得注意的是,电池片环节今年以来成为跨界或者延伸产业链的热门投资领域,且主要以N型高效电池为主。异质结电池方面,成立不足3年的华晟新能源预计今年底实现2.7GW的产能,累计出货量超1GW;金刚光伏(300093.SZ)原本主营特种安防玻璃,今年6月举行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组件项目启动仪式,并在11月宣布双面微晶异质结电池生产设备顺利发货,计划2023年年初双面微晶异质结电池片首片下线及后续量产。 不过,复盘2022年,面对跨界投建的巨大风险,亦有公司出现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山煤国际(600546.SH)在2020年8月宣布进军异质结电池制造。今年6月,在时隔近两年后,公司宣称由于目前异质结生产设备已进入迭代升级阶段,与项目立项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变,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技术路线重新进行了论证,没有对项目主体进行大规模投入。 TOPCon电池方面,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可在PERC产能技术上改造,有利于减轻老产能设备折旧计提压力,因此改造成TOPCON是拉长设备应用周期的较优选择。在经过经过新老厂商齐发力后,机构预计2023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00GW-150GW。 目前,国内一线头部企业如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和阿特斯(CSIQ)等,均选择TOPCon电池组件。以天合光能为例,根据计划,至明年第一季度将释放超过10GW N型组件产能;到2023年底,天合光能N型组件产能预计将达到30GW。 过剩危机加剧行业竞争 在蜂拥扩产之下,项目最终能否落实,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CPIA专家认为,对于跨界企业入局制造端,挑战主要来自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环节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院陈佳表示,光伏技术是新能源赛道目前变化最为剧烈的领域之一,它既有科技变革驱动,也深受政策变革影响。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往往执迷于目前“上行”等阶段性供需失衡,认为行业增速可以覆盖向上游并购重组的成本。短期来看也许可行,但一旦所有企业都采取类似策略,必将进一步加剧全产业链的产能过剩风险。 经过近两年的大规模扩张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在硅料环节,现有产能加上在建和规划项目,2023年底产能可达到240万吨。此外,硅片扩产规模已经超过500GW,电池片和组件也出现过剩信号。 暨大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陈创练认为,光伏行业主要问题是技术含量相对有限,技术革新相对较小。同时,光伏产业上下游产业相对复杂,原材料价格周期波动剧烈多变,由此也使得在光伏行业的投资未来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蕴含着较大投资风险。 不过,产能过剩的风险也有积极影响,将有利于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表示,光伏行业的材料不存在稀缺性,因此大家比拼的是度电成本的降低,表现在如工艺迭代升级能力等方面,让光伏呈现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双重特点。 祁海坤认为,对于企业扩产,需要将新的技术和工艺应用到新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考验企业生存迭代能力,体现在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因此淘汰的会是落后产能,或者能耗大、技术迭代差的厂商。
电池片作为光伏产业链最有技术含金量的环节,近两年过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上游硅料和硅片连续涨价,而终端电站接受程度有限,电池和组件在两头挤压的困境下,利润微薄;另一方面,行业正处于P型向N型过渡时期,TOPCon、异质结和IBC三种产品各有千秋,面对技术的不确定型风险,盲目扩产风险高悬。 尽管如此,电池在2022年的发展却并不低调。头部电池和组件厂已全员发布高效电池组件新品,主流产品涵盖到三种技术路线,已面世的TOPCon电池效率达到25%以上,异质结电池组件也已经实现规模出货。 本月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已经处于向下调整中,在成本压力缓解后,是否意味电池和组件的“好日子”要来了?记者综合业内人士观点,目前新电池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2023年N型电池组件将迎来更大规模出货,凭借转换效率带来的度电成本优势,龙头企业盈利能力会更强。 新型电池组件明年持续爆发 2022年被称为N型电池组件元年。据CPIA预测,2022年,N型电池的市场占有率有望从3%提升至13.4%,其中TOPCon电池放量更快,2022年底产能有望超过35GW,HJT电池超过13GW。 N型电池组件的优势在于其更高的转换效率。复盘2022年,光伏电池效率持续刷新,已有多家头部厂商宣布其单晶硅电池研发转换效率超过26%,量产效率超过25%。 据业内分析人士介绍,光伏电池技术正从P型向N型过渡,TOPCon、异质结和IBC是三大主要的方向。其中,TOPCon技术是在前代PERC产线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进,在存量优势下,规模发展最快。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TOPCon单GW投资额为2亿左右,对PERC技改升级的的单GW成本在5000-8000万左右。 由于显著的成本优势,TOPCon技术在N型电池组件中率先开拓市场。根据机构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TOPCon电池产能已投产49.4GW,在建中的产能60.5GW,预计年底TOPCon电池产能将达77.4GW。 其中,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和天合光能(688599.SH)等一体化企业,布局相对最早。资料显示,晶科能源当前拥有行业最大的N型产能,也是行业首家建成10GW以上规模N型产品生产线的企业,其TOPCon电池产能投产将达到35GW。 晶澳科技方面,公司预计2023年底N型电池产能底可达27.3GW。今年5月,公司推出DeepBlue4.0X新一代N型高效组件,采用晶澳高效N型倍秀(Bycium+)电池技术,电池平均转换率可达25%,今年底预计产能达到6.5GW。 隆基绿能于11月发布了自研的HPBC技术,电池技术量产效率已经达到25%,经过特殊处理后甚至可以达到25.3%。据悉,该产品预计将针对溢价能力较高的分布式应用场景,2023年有望实现HPBC电池组件出货20-25GW。 目前,P型PERC电池仍然是市场主流,但是新型高效电池已经成为电池产能增量主要来源,根据SMM统计,到2023底TOPCON电池的产能将会超过300GW。 下游有望留存更多利润 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表示,短期看,近期电池片价格随着产业链成本降低,正处于降价区间内。不过,由于电池生产有技术差异的特性,预期2023年电池片将会是光伏产业链中利润较高的材料。 据德邦证券研报分析,随着四季度上游价格的下降,下游组件电池片环节盈利能力将迎来明显改善。单晶PERC166/182/210mm电池片从2022年1月5日的1.05/1.08/1.035元/W上涨至2022年11月30日1.31/1.34/1.34元/W,涨幅分别为24.76%/24.07%/29.47%。 而组件环节182mm/210mm单晶PERC单面单晶组件价格从年初的1.88元/W上涨至11月30日的1.96元/W,涨幅分别为4.26%。分析认为,电池片、组件环节价格相对坚挺,暂时上游释放利润积累在电池片环节。电池和组件面向终端用户,需考虑用户的价格接受能力,虽然面对上游的涨价压力被迫提高价格,但是涨幅相对较低。 “明年可能是电池厂的好日子。”有企业人士表示,在此轮成本下降释放的利润空间中,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环节价格变动未必会与上游完全同步,在终端电站可接受的范围内,电池和组件议价能力提升,从而留住更多的利润。此外,高效电池的溢价空间明年依然存在,掌握新技术的厂商盈利能力更强。
在双碳目标和国际能源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在2022年继续大踏步前进。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今年1-11月,国内光伏累计新增装机65.71GW,同比增长88.7%。制造端方面,根据CPIA统计,前三季度产业链的四个主要环节均超过去年全年产量,且增长速度均超过40%。 复盘2022年,多晶硅因处于产业链初始位置,其价格涨幅又是最大,毫无疑问成为最受关注的瓶颈环节,在7月份涨至300元/kg以上,达到近10年历史高点,此后更是横盘5个月之久,可见其坚挺。 12月初,硅料价格迎来期盼已久的拐点,尽管这一价格仍高于今年初的水平,但硅料降价的口子一旦打开,其降价的趋势便已经确定。此外,近期硅片价格堪称“塌方”式下跌,或已说明光伏产业链上游高光渐隐。 上游产品连续降价 由于硅料供应和价格是影响光伏产业链成本与价格的核心因素,因此格外受关注。近两年,硅料总体呈现涨多跌少的走势。今年初,多晶硅价格在经历短暂调整后,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从1月初的21.8万-23.8万元/吨之间,一路上涨,到7月中旬,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首次触及30.8万元/吨,不久后硅料全品种进入30万元/吨区间。 多晶硅报价如此坚挺,最重要的原因是新产能释放不及预期,以及下游硅片需求旺盛,开工率维持高位,支撑硅料价格延续涨势。 虽然光伏产业链形势一片大好,新增装机量节节攀升,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赚到了钱,上下游分化尤其剧烈。今年以来,硅料也正呈现显著的卖方市场特征,特别在“拥硅为王”的背景下,多晶硅成为光伏板块最赚钱的生产环节。 以单一经营多晶硅销售业务的大全能源(688303.SH)为例,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6.77亿元,同比增长197.15%;实现归母净利润150.85亿元,同比增长237.23%,销售毛利率达到73.98%。 在硅料紧平衡预期下,长单成为硅料交易最主要的形式。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硅料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能源、新特能源(01799.HK)与下游签订多份长单,累计锁定超过300万吨,新特能源多份长单履约期到2030年12月,大全能源则在今年签下8笔大单,总计销售多晶硅料125万吨,按照签单时硅料价格计算,涉及总金额超过3600亿元,合同兑现期限最长至2028年。 不过,在硅料新增产能持续释放之下,硅料价格拐点在今年12月终于出现。 对于明年行情,业内普遍认为,产业链上游盈利将不及今年。行业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过去两年,硅片一直是仅次于硅料的利润丰厚环节,由于价格传导较为顺畅,厂商普遍享有超额毛利润。不过,因上游硅料降价直接带动硅片价格下调,尤其是大尺寸单晶硅片的价格降幅超过硅料降幅,因此在上游价格回落之后,毛利也将对应出现回落。 上游不再是产业链瓶颈 上下游供需关系是硅料价格变动的临界点,因库存增加,硅料价格陷入“雪崩”传闻。在供应上,据硅业分会专家统计,今年11月,国内多晶硅产量增至9万吨,1月~11月总产量为71.4万吨,预计全年总产量81万吨,加上进口9万吨左右,全年多晶硅供应可达90万吨。 临近年末,硅料价格还有进一步下行空间。根据隆众资讯调研,进入12月,订单签订进入博弈期,一单一议成为常态。一方面,硅料下游全面进入极限去库存,另一方面,二三线硅片厂进入半停产与停产状态,非头部的一体化组件厂大幅度降低开工率,硅料需求将进入为期两个月的淡季需求阶段,而硅料厂产出却在持续大幅度增加阶段,必然导致硅料厂内部分化严重,尤其二线硅料厂由于缺少高价时期的利润原始积累,被迫降价回笼资金。 对于利润流失的影响,多位硅料企业人士表示,这是客观存在的市场规律。一位头部企业人士表示,硅料降价后毛利水平肯定会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从下游需求释放后带来的以量补价影响看,硅料销售仍然能维持良好的经营水平。 不过,对于硅料还有多少降价空间,业内并无一致观点,但降至20万元/吨以下已是共识。财联社记者注意到,2023年仍然是硅料新产能释放高峰期。根据此前披露的规划,无论是通威永祥、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还是宁夏润阳、合盛硅业、包头弘元、甘肃宝丰等,均有大量新增产能释放,国内多晶硅产能预计达到250万吨,产量保守估计146万吨,加上进口可达156万吨,可供600GW光伏用料。 硅片方面,机构预计,随着2023年硅料降价周期的到来,硅片环节将迎来充分的市场竞争,双寡头的市占率呈下降趋势,参考竞争较充分的组件环节,未来CR5(行业前五市占率)或将稳定在70%左右。
近期,光伏上游环节跌跌不休,但光伏支架行业却可谓喜讯频传,多家海内外厂商接连斩获订单。 中信博与印度古吉拉特邦最大的项目开发商签署了2.8GW的天际Ⅱ跟踪系统供应协议; 天合跟踪(天合光能下属智能跟踪解决方案提供商)分别于11月底和12月底接连签下巴西520MW、卡塔尔875MW的光伏跟踪支架订单; 国外制造商Soltec斩获巴西738MW跟踪支架大单。 展望后市,光伏支架行业盈利或将受益于硅料价格的下探,得到一定程度修复。 在过去两年内,国内光伏支架行业受到原材料价格、国际运输费用以及光伏硅料价格上涨的多重影响,盈利能力下降较为严重。 这其中,由于光伏上游硅料大涨,光伏支架环节被迫让利,是主要压制因素之一。 但是随着硅料价格回落,不仅支架的盈利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修复,且光伏支架下游—— 地面电站的装机量有望受到提振。 当下中国下游光伏电站投资主要以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企业为主,目前各单位皆制定了相当大规模的装机目标。 头豹研究院认为,目前光伏支架行业迎来了困境反转好时机。预计2021-2025年,光伏支架市场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9.5%。 中信证券亦指出,在硅料价格下行带来组件价格和装机成本下行的情况下,明年国内光伏地面电站装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建议关注地面电站装机对于相关产业链的拉动,其中包括跟踪支架产品。 此外, 支架环节也是光伏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之一。 资料显示,光伏支架主要分为固定支架和跟踪支架。其中,跟踪支架可随太阳入射角变化而调整角度,最大限度提高发电量,能够获得5%-35%发电量增益。 据了解,在一些大型地面电站中,使用跟踪支架替代固定支架,通过发电量增益可收获更高的项目irr。因此东兴证券等机构认为,跟踪支架有望加速渗透,预计2025年跟踪支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51亿元。 而近年来,国内的跟踪支架产品逐渐被下游客户认可接受。在一体化生产模式下, 国内厂商的保交付能力更强,更具品控和成本优势。因此东兴证券也进一步指出,跟踪支架将开启本土化周期。
上游硅料产能释放、价格断崖式下跌之后,光伏产业链的瓶颈有望从硅料向其他环节转移。 目前从市场行情来看, 石英坩埚这一环节似乎已是“众望所归”——概念股欧晶科技近日录得三连板 。公司日前在互动平台透露,其石英坩埚产品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实际上,除了欧晶科技之外,还有公司也提醒了石英坩埚的需求盛况——晶盛机电日前表示, 目前石英坩埚整体供不应求 ,公司也在加速相应的产能扩建。 此前已有光伏垂直媒体援引专业人士消息称,如今一个石英坩埚的价格大概1.2万元,“ 已经是去年12月价格的3倍了 ”。 供不应求、价格飞涨,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广发证券与民生证券预计, 2023年坩埚或将替代硅料成为新限制 。 石英坩埚是单晶炉内装放高温硅熔液的器皿,作为硅片生产环节中的关键耗材,其质量对直拉单晶硅片影响重大。由于在多次使用后,石英坩埚会出现微气泡并影响纯度,长期使用后同一砂锅后,必须更换,而砂锅也因此具备了稀缺的消耗品属性。 不过,民生证券指出, 2021年以来石英坩埚价格仅有微小涨幅,但2023年进口砂会存在供需缺口,而坩埚原材料工艺、结构优化已接近上限,价格会被推动持续上涨并传寻至终端。因此, 预计2022/2023年石英坩埚市场规模47亿元/113亿元,同比增长157%/138% 。 诚然,石英坩埚涨价的确也存在上限。分析师补充,硅片厂商或在保证供给稳定的情况下,按照中小坩埚公司的盈亏平衡点进行定价,对应36寸产品单价2.21万元, 相较2022年1.26万元的均价,仍有75%上涨空间 。 而作为坩埚的核心原材料,高纯石英砂也是坩埚的短缺主因。 在石英砂品种中,由于进口砂质量相对更加稳定可靠,坩埚厂商一般选择将其作为内层砂使用。同时,石英砂供应持续紧张或将逼迫硅片企业降低坩埚品质追求。 国金证券预计, 硅片企业或将妥协使用内层砂占比较低的低品质砂锅,以期维持开工率 。但此举付出的代价是,降低单只坩埚使用市场,从而导致坩埚成本、拉晶电耗、单位折旧等非硅成本上升。 整体上看,招商证券指出,行业内石英坩埚使用寿命将会下降,进一步提升石英砂需求。2023年石英供需紧张相对明确, 涨价时间及幅度可能会超出预期 。 由于高纯石英砂具有强资源属性,国金证券认为,其具备成为光伏供给瓶颈的基本特征属性。这一材料下游应用较为广泛,可通过涨价挤占其余领域需求,扩大光伏供给。分析师预计,2023年内, 高纯石英砂由于供给增幅显著小于硅料,而具备涨价条件 。 石英砂供需缺口有多大?东方证券预计,2023年光伏用高纯石英砂行业需求及供给量分别为10.3万吨、8.3万吨,缺口高达2万吨。其中,预计内层砂供需缺口可达1.6万吨,并将成为明年涨价超预期品类。
据报道,来自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Emp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低温生产工艺,该工艺生产的基于铜铟镓二硒(CIGS)的双面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创纪录,其前照式的效率达到创纪录的19.8%,后照式的效率达到10.9%。 基于铜铟镓二硒(CIGS)的双面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从正面和背面收集太阳能,因此可能比传统太阳能电池产生更多的太阳能。然而,这种电池一般采用高温沉积工艺生产。当温度超过550℃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镓界面层,阻挡阳光产生的电流。这降低了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到目前为止,单个电池的最高值是正面为9.0%,背面为7.1%。领导Empa薄膜和光伏实验室的AyodhyaN.Tiwari教授表示,“对于具有前后透明导电触点的太阳能电池来说,要获得良好的能量转换效率真的很困难。” Empa团队开发的低温沉积工艺,可以产生更少的氧化镓,为提高电池效率铺平了道路。他们使用少量银来降低CIGS合金的熔点,并在仅350°C的沉积温度下获得具有良好电子特性的吸收层。他们使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多层结构,并没有在界面处检测到任何氧化镓。 此外,该团队还成功地在柔性聚合物基板上制造了双面CIGS太阳能电池。科学家们说,考虑到材料的轻便性和灵活性,他们希望这将扩大这种电池的潜在应用范围。上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自然能源》杂志上。 Tiwari说,“双面CIGS技术有潜力产生超过33%的能量转换效率,为未来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我们现在正试图与欧洲各地的重点实验室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加速该技术的发展和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12月26日,总市值46亿元的POE胶膜次新股鼎际得(603255.SH)盘后公告,全资子公司辽宁鼎际得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POE高端新材料项目,总投资约98.68亿元。受此消息影响,鼎际得今日(27日)涨停,A股POE胶膜概念股开盘活跃。中金表示,由于POE水汽阻隔、抗PID等性能优异,在N型光伏电池封装胶膜中的渗透率提升,随着TOPCon等N型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光伏胶膜对POE的需求量将持续提升。该行预计POE供应有望持续紧张,POE价格和盈利有望继续提升,看好产业化进度居前的企业国产化的发展。 具体来看,本次建设POE高端新材料项目,分两期实施,总建设周期为5年,规划总投资约98.68亿元人民币。总建设规模为40万吨/年POE联合装置,30万吨/年α-烯烃装置,25万吨/年碳酸酯装置,400Nm3/h电解水制氢装置等。 资料显示,光伏胶膜是组件构成的关键辅材,集成于盖板玻璃/背板与中间电池片之间,起到粘接、保护作用。胶膜在组件成本占比约4-6%上下,比例不高但对组件使用寿命、发电效率影响明显,对其透光率、透水率、耐候性(耐紫外线、高温)、粘接强度、抗老化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其中,POE有更好的水汽阻隔率与更好的耐候性能、抗PID能力等优势性能。目前POE胶膜的渗透率在23%上下,预计伴随TOPCon产业的继续放量,POE胶膜渗透率可能会相应的加速提升。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1年POE胶膜以及共挤型EPE(EVA-POE-EVA)胶膜合计市场占比23.1%,海通证券测算对应POE需求约14万吨,预计2023年光伏POE需求有望达到30万吨以上。随着高效组件渗透率提升,预计POE在光伏领域的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 然而POE产能主要集中在海外。据海通证券研报显示,全球POE产能超过160万吨,生产技术主要由美国陶氏、埃克森美孚、日本三井化学、韩国LG化学、SK集团、沙特阿拉伯沙比克等少数企业掌握,其中陶氏是全球最大的POE生产商,占比40%以上。2019年国内POE需求量约20万吨,均依赖于进口。 目前,国内石化企业纷纷布局POE产能,国内万华化学、中石化茂名石化、东方盛虹斯尔邦等已经完成POE中试,中石化天津石化、卫星化学、浙石化等企业也在积极规划POE产能,国产化布局加快。此外,卫星化学、浙石化等也在布局上游α烯烃原料。 据中信证券统计,国内已规划POE产能约为200万吨,多数企业通过中试-放大稳健推进。根据各企业产能规划及项目推进情况,考虑到项目试车及产能爬坡,2024年有望实现国产化量产突破。 东方财富证券表示,短期POE粒子供给有限,具备POE粒子保供的胶膜厂受益,建议关注福斯特、赛伍技术、激智科技和祥邦科技;长期国产粒子量产落地,看好具备技术和工艺积累,量产快、一体化优势强的粒子厂商,建议关注万华化学、卫星化学、东方盛虹、荣盛石化和岳阳兴长。 中信证券指出,N型电池+双面组件渗透率提升显著拉动光伏级POE粒子需求,2023年光伏级POE粒子供应弹性有限,国产粒子量产有望于2024年落地,将部分实现进口替代。建议关注如下三个投资方向: 1)关注POE粒子国产加速替代。国内头部石化化工企业纷纷布局,关注中试效果良好、产能推进较快的企业; 2)聚焦催化剂技术迁移突破。关注具备石化催化剂研发实力与生产装备,具备技术积淀与迁移能力的企业; 3)关注保供能力较强,POE产能规划充足的胶膜生产企业。 相关概念股: 鼎际得(603255.SH):公司拟98.68亿元投建POE高端新材料项目。 万华化学(600309.SH):公司计划在烟台工业园实施乙烯二期工程,建设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聚烯烃项目,实现自主开发的POE、差异化专用料等高端聚烯烃产品产业化,乙烯二期项目将选择石脑油作为进料原料,与公司现有的PDH一体化项目和乙烯一期项目形成高效协同。项目计划投资额176亿元,预计于2024年10月开始陆续投产。 东方盛虹(000301.SZ):公司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利用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公司的三级控股子公司江苏盛景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盛景新材料”)拟投资建设聚烯烃弹性体(POE)等高端新材料项目。本项目总投资97.30亿元,建设期为2年。 激智科技(300566.SZ):目前EVA、POE、EPE等产品研发测试进展顺利。公司太阳能封装胶膜建设项目安徽工厂建设中,厂房建设预计年底前建设完成,设备会陆续进场,研发及产品测试工作在推进中,部分产品已开始小批量交货测试,目前客户对于产品性能较满意,初步量产顺利后,明年会按定增的募投计划加速扩产。
在所有将国家能源供应转换为可再生能源的努力中,太阳能仍然只占美国发电量的不到3%。部分原因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 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方法是寻找一种比硅便宜、性能能与之相媲美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工程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卤化物钙钛矿上,这是一种人造材料,具有立方体状的晶体。 从理论上讲,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以用比硅成本更低、更容易获得的原材料制造,它们还可以使用更少的能源和更简单的制造过程来生产。但到目前为止,一个“绊脚石”是钙钛矿暴露在光和热下会分解,这对于从太阳能中产生能量的设备来说尤其成问题。 现在,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合作开发出了一种能在太阳能电池中使用钙钛矿的方法,同时保护钙钛矿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自然材料》杂志上。 具体而言,科学家们直接向钙钛矿中添加了少量的离子(即带电原子)——一种叫做钕的金属。他们发现,增强后的钙钛矿不仅在暴露于光和热时更加耐用,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将光转化为电能。 研究人员说,“可再生能源至关重要。钙钛矿将是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因为它可以以硅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且我们已经确定了一种添加剂,将使这种材料变得更好。” 研究人员解释称,钕通常被用于麦克风、扬声器、激光器和装饰玻璃。它的离子大小正好可以嵌在立方钙钛矿晶体中,而且它们带有三个正电荷,科学家们假设这将有助于将带负电的离子固定在原位。 他们在每10000个钙钛矿分子中加入了大约8个钕离子,然后测试了该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性能。在最大功率下工作并在连续光照下超过1000小时,使用增强型钙钛矿的太阳能电池保持了约93%的光转换效率。相比之下,使用标准钙钛矿的太阳能电池在相同的条件下经过300小时后失去了一半的电力转换效率。 此外,研究小组还在没有任何设备取电的情况下对太阳能电池进行了连续照射,这加速了钙钛矿的降解。一个使用含钕钙钛矿的设备在超过2000小时后保留了84%的电力转换效率,而另一个使用标准钙钛矿的设备在该时间后直接无法使用。 最后,为了测试这种材料承受高温的能力,研究人员将带有这两种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加热到大约180华氏度。使用增强型钙钛矿的太阳能电池在超过2000小时后保持了约86%的效率,而标准的钙钛矿装置则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失去了将光转化为电能的能力。 研究人员最后指出,这一进展可以帮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进入市场。
昨日,光伏板块终于“扬眉吐气”,多个细分方向概念股走强。同一天,高测股份打响了产业链年报预增第一枪。 盘后,高测股份公告,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7.6亿元-8.2亿元,同比增加340.09%到374.83%;扣非净利润为7.1亿元-7.7亿元,同比增加309.82%到344.45%。 高测股份净利润变动 该公司Q3净利为1.91亿元,据此计算,预计Q4净利3.32亿元-3.92亿元,环比增长74%-105%。 高测股份的核心业务是销售光伏切割设备和耗材、提供硅片及切割加工服务,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硅片制造。除去12月上市的光伏银浆供应商聚和材料,它是A股光伏产业链首家披露2022年预增年报的公司。 从其业绩预报来看, 能够实现三倍净利,硅片切割加工服务功不可没,高测股份用“超高速增长”形容该业务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高测股份近期接受了超百家机构调研,硅片价格下降对该业务盈利水平的影响是机构关注的重点。 该公司坦承,短期来看,硅片价格下降对公司剩余片的销售收入会有一定影响,但表示对盈利水平影响比较有限。另外,从长期来看,硅片价格下降有利于激发下游电站投资需求,带动行业更健康发展。同时硅片价格下降将加剧硅片环节的竞争,具有低成本切割以及具有技术迭代研发能力的优势产能将会占据先机。 本月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开始“跌跌不休”,且硅料/硅片降价正进一步向下游传导。 对此,浙商证券此前发布研报称,短期内,硅料价格下跌,组件价格下降,将促进光伏设备需求提升。中长期内,伴随未来光伏价格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光伏装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中银证券也表示,随着硅料扩产落地推动上游降本,将进一步增厚光伏发电的成本优势,有利于扩大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的接受程度,叠加国内“十四五”对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的规划实施,刺激国内装机及海外出口对组件的需求,因此需关注中下游积极提产带动设备增量落地。同时,“降本增效”为光伏行业极致追求,重视硅片、电池片等环节的新技术迭代带来的设备升级机遇。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