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3个
近期,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了最新版美国公开运营的大型太阳能项目数据库(USPVDB),该清单收集了直流装机容量超过1MW的项目。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美国47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太阳能运营的项目共计3699个,总装机容量为54.88GW(AC)。 据悉,此数据库可以提供单个设施的详细信息,包括尺寸、太阳能组件技术、安装年份和额定容量。
11月16日,维业股份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活动中,公司表示依托珠海国企背景优势,公司在承建重大建筑工程方面具有区域、品牌及资源等优势,积极布局光伏建筑赛道,取得了较大进展。 截至目前,公司全资子公司建泰建设中标珠海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包括一标段(金湾区、洪保十片区等)、二标段(斗门区)和三标段(高新区及香洲区),总金额接近 18 亿元。而在此之前,公司已落地珠海市高新区华冠科技 1.8MWp 分布式光伏发电、第一批 5.0 产业新空间等 10 个光伏项目,总计超 60mwp,是公司在推进光伏建筑落地实施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公司表示,将在保持主营业务增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控股股东的平台优势,大力布局光伏建设新业务,打造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11月14日,英力股份披露调研活动信息,在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时,公司表示现有的是一条500MW的晶硅组件产线,主要生产的是p型光伏组件;从江苏宏瑞达和苏州晟成购买的N型的高效光伏组件生产线,预计是在明年1月份可以安装完成;产能2.4GW也会在1月份实现。 三季度,公司光伏组件库存有约63MW,计提减值1,900万元。存货中,光伏组件6,000多万元,其他库存几乎都是笔记本电脑结构件。后续光伏组件不会再有较大减值,公司会把库存63MW组件用到各地的电站项目中,年末整个减值的规模应该会少于三季报的初步测算。
阿特斯日前自愿披露控股股东CanadianSolarInc.(以下简称“CSIQ”)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以及2023年第四季度及2024年度经营展望。 据了解,CSIQ为阿特斯控股股东,系一家于美国NASDAQ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根据公告,CSIQ2023年第三季度总出货量为8.3吉瓦,环比增长1%,同比增长39%;2023年第三季度收入折合人民币约132.6亿元(18.5亿美元),毛利率为16.7%。 CSIQ 2023年第四季度预计组件出货量在7.6至8.1吉瓦之间,预计储能系统出货量在1.4至1.5吉瓦时之间,其中约720兆瓦时预计将在2024年初产生收入。CSIQ2023年第四季度预计总收入在16亿至18亿美元之间,毛利率预计在14%至16%之间。 2024年全年预计组件出货量在42至47吉瓦之间,储能系统出货量在6.0至6.5吉瓦时之间。与此同时,CSIQ更新了光伏制造业各环节产能计划如下: 注:上述表格显示产能为时点数预计产能,产能扩张计划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资本分配计划进行更改。 据了解,截至2023年9月30日,CSIQ分别拥有26吉瓦和55吉瓦时的光伏和储能项目储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截至2023年9月30日,CSIQ旗下阿特斯储能科技(e-STORAGE)拥有约43吉瓦时的储能系统订单储备。截至2023年11月14日,已签署合同的在手订单金额26亿美元,其中包括长期服务合同。预计到2023年底,Solbank储能系统的制造产能将由目前的8吉瓦时扩大至10吉瓦时。预计到2024年底,其制造产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0吉瓦时。(上述为预计产能,产能扩张计划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资本分配计划进行更改。)
本月以来,我国学界及产业界在钙钛矿电池领域继续突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提升性能与稳定性等方面有了新进展,隆基绿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明阳智能(601615.SH)等厂商也在转换效率方面取得新突破。 财联社记者从相关企业人士获悉,目前布局领先的钙钛矿厂商已经完成中试线的调试,正在打通量产工艺,筹备GW级产线。但要实现低成本大规模量产,仍需等待至少2年时间。 不过,钙钛矿设备供应商在商业化上已经率先落地。京山轻机(000821.SZ)、捷佳伟创(300724.SZ)、德龙激光(688170.SH)相关人士均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已经有钙钛矿加工设备向客户供货并投入使用。其中,捷佳伟创还透露,今年钙钛矿相关订单超2亿元。不过,上述公司均表示,目前的业务规模还不算大,放量尚待时日。 学界破解稳定性难题 厂商效率取得突破 钙钛矿材料被业内认为是光伏材料领域的未来之星。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财联社记者称,相对于晶硅类电池,钙钛矿具备一些显著优势:一是理论转换效率高达50%;二是钙钛矿原材料易得且制造流程明显缩短。但是,目前在衰减快、寿命短、难以实现大尺寸等不少方面存在瓶颈,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 为了解决一系列问题,我国学界近期创造出不少成果。11月9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柯维俊教授、方国家教授团队关于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提出了创新性的天冬氨酸盐一体化掺杂策略,同时提高了窄带隙钙钛矿子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基于上述策略,方国家、柯维俊团队实现了稳态效率27.62%。这是目前两端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世界最高效率之一,为未来进一步打破钙钛矿电池的效率瓶颈提供了方向。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潘旭研究员和田兴友研究员团队与韩国成均馆大学Nam-Gyu Park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戴松元教授合作,成功在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也于11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据悉,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钙钛矿阳离子面外分布不均匀是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设计1-(苯磺酰基)吡luo(PSP)作为添加剂,均匀化钙钛矿薄膜相分布,获得了26.1%的光电转换效率。这开辟了提升电池器件稳定性的新途径,对推动商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产业界也传来好消息。11月3日,隆基绿能宣布,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公司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是目前全球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这也是自2016年有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记载以来,第一次由中国企业打破该纪录。 11月8日,据晶科能源官微消息,基于N型TOPCon的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也取得重要突破,经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检测,其转化效率达到32.33%,大幅提升了同类叠层电池的转换效率水平。 此外,明阳智能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在光伏领域,公司积极推进钙钛矿电池研发项目,研发团队已经在提高效率、改善长期稳定性、封装工艺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并在筹备产业化。据公司近日披露,钙钛矿薄膜电池(反式结构)转换效率达到25.11%,在钙钛矿薄膜电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布局企业面临投入压力 正发展大规模制备工艺 随着相关企业加大布局和开发力度,钙钛矿电池也在逐步走向市场。财联社记者根据Choice数据统计,目前已经至少有26家上市公司宣布涉及钙钛矿领域。 不过,从业绩方面看,不少钙钛矿相关公司面临压力。有14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下滑占比约54%,显示出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线建设较为复杂,支出成本较为庞大。 例如,宝馨科技(002514.SZ)正在布局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领域,公司前三季度净亏损3822.99万元,同比变动-759.02%。据公司披露,为拓展光伏业务,前三季度研发、管理、财务费用都相应增加,且因加大投资,在建工程金额同比增长260.53%。 但根据公司调研纪要,宝馨科技已经取得进展,团队的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实验室自测效率已超30%。现阶段,相关工艺规划、技术路径设计均在有序进行中。 奥联电子(300585.SZ)也是较早布局钙钛矿领域的公司之一,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为759.59万元,同比下降63.67%。今年早前,公司钙钛矿电池业务的合伙人胥明军,被中国华能旗下的清研院发公众号信息举报履历失实,引起广泛关注。不过近日,公司宣布,由子公司奥联光能自主研发的首片60cm×60cm 钙钛矿组件成功下线,显示出公司在大面积钙钛矿薄膜制备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奥联电子11月13日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验室已于2023年4月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相关电池研发试制及效率认证持续进行中;50MW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试线已完成核心工艺设备的单机调试,并基本完成核心工艺设备的整线搭建,目前正在进行整线工艺调试,并同步进行相关电池研发试制及效率认证,目前整体生产经营有序推进。 赛伍技术(603212.SH)11月1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用于柔性钙钛矿组件高阻水背板已面向海外客户正式交付,该产品目前属于细分市场产品,相对于公司整体营收占比较小。 另外,极电光能投资建设的150MW全球最大的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全球首条GW级钙钛矿光伏生产线已签约落地无锡。 净利润正增长的钙钛矿电池概念股中,皇氏集团(002329.SZ)、聆达股份(300125.SZ)、天合光能(688599.SH)增幅居前,分别为203.41%、124.39%、111.34%。 皇氏集团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日趋成熟,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公司与外部团队共同进行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应用,以提升公司太阳能电池项目的产品效率。 天合光能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在钙钛矿叠层技术方面,公司早在2014年就主导了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型钙钛矿结构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围绕钙钛矿单结、钙/硅叠层、钙钛矿电池表征及器件稳定性等进行持续多维度研发,形成了相关技术储备。 “卖铲人”率先受关注 多家厂商订单交付 尽管各制造环节产能落地仍面临不确定性,但作为核心设备“卖铲人”,已经率先尝到了产业升级的红利。财联社记者关注到,多家上市公司正规划为钙钛矿电池生产提供设备,并已实现批量出货。 京山轻机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公司在钙钛矿设备上已有两年左右的布局,目前蒸镀设备、PVD 设备等已经向下游客户进行供货,并与相关高校科研团队进行下一步的合作研发。但现阶段在生产方面不计成本,或难以实现利润贡献。据评估,现阶段GW级整线设备投资10亿元左右,未来规模化量产以后,有可能降到5亿元/GW。 “通过近期与业界沟通交流,我们认为,下游客户实现量产还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公司设备业务放量也需要等待时间。”该人士表示。 捷佳伟创近日披露,公司顺利出货大面积钙钛矿薄膜立式量产设备,包括用于钙钛矿的RPD 和PVD 设备,此前公司的RPD 设备已在该客户的钙钛矿研发线上投入使用,助力客户在钙钛矿组件上实现了超过19%的第三方认证转换效率。 捷佳伟创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目前公司已具备钙钛矿单结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的整线设备供应能力。但当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转化落地需要一定时间,公司业务量还不是很大。如后续下游客户需求增长,设备订单则有望增加。 根据公告,10 月初,捷佳伟创的钙钛矿产业化项目在常州奠基,将新增150 亩用地,提高公司在钙钛矿以及钙钛矿叠层的研发制造能力和竞争力。 曼恩斯特(301325.SZ)披露的投资者调研记录显示,在钙钛矿太阳能及氢能领域,公司已形成智能装备订单,正加速推进规模化量产。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的狭缝式涂布机,最大基板尺寸可达2300×1200mm,目前已有销售订单的尺寸为1200×600mm。 激光加工设备也得到相应厂商的重视。德龙激光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公司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设备在去年就已交付客户并投入使用,同时,公司不断开拓新客户,今年前三季度已有新客户订单顺利落地。“但整体收入规模还太高,去年与今年截至目前,均是约1千万元。” 帝尔激光(300776.SZ)近日也披露称,一直保有钙钛矿激光技术储备,已有钙钛矿工艺设备订单的交付。 另外,在辅材领域也针对钙钛矿有所进展。银浆龙头聚和材料(688503.SH)披露的券商督导报告显示,公司光伏银浆产品线覆盖了目前市场上所有主流电池技术路线,包括新一代PERC+SE电池、N型TOPCon电池,HJT电池、XBC电池和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
10月风电招标节奏有所放缓,招标规模环比有所下降。虽然海风项目招标量较小,不过国电投16GW海风机组框架招标结果公示,为海风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业内人士表示,后续随着航道等海风限制性因素逐步解除,“松绑”后的海风招标和装机有望迎来加速。 出货量方面,金雷股份(300443.SZ)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四季度整机厂拿货更为积极,目前来看,四季度出货量可能超越三季度。双一科技(300690.SZ)相关负责人同样告知财联社记者,国内机舱罩从三季度以来出货一直不错。 陆风中标价格回暖 10月风电招标数据仍不出彩。据财联社记者粗略统计,10月风电招标量为3GW,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27.9%和53.4%。10月海风和陆风月招标量分别为0.2GW和2.8GW,同比分别下降72.5%和17.9%。 从全年来看,2023年1-10月海风和陆风招标量分别为6.6GW和46.4GW,同比分别下降53.2%和30.5%,距离年初业内预计的100GW差距仍较大。 今年以来,在业主方降本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风电整机价格一降再降,从相关上市公司财报可以看出,目前整机厂商的利润“薄如纸”。10月份,陆风中标价格略有回升,整机厂商可以稍微松口气了。 “风机大型化和降本压力是风机价格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现在,随着行业的发展,大型化进程进入平缓阶段,陆风价格基本稳住了,海风价格还有一定的下探空间。”山东某风电整机企业高管李先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从10月份最新中标价来看,10月陆上风机加权中标均价为1536元/kW,环比增加2.4%,同期海风中标价格环比下降7.5%。 从整机商角度来看,2023年1-10月三一重能(688349.SH)、远景能源、明阳智能(601615.SH)陆风机组中标价格最低,分别为1446元/kW、1534元/kW、1537元/kW;中国海装、中车风电、运达股份(300772.SZ)海风机组中标价格最低,分别为2920元/kW、3084元/kW、3247元/kW。 海上风电积累向上动能 今年以来,海上风电无论是招标还是装机,表现均不及预期。不过自10月以来,随着江苏省海风项目逐步重启、广东省省管海域竞配结果落地,阻碍海风发展的因素或逐渐扫清,海风装机进度有望得到加速。 10月24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四十九批集中招标(海上风电竞配机组框架招标)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容量共计16GW,其中:东方风电预中标2850MW、明阳智能预中标2750MW、中船海装预中标2550MW、中车株洲所预中标2450MW、远景能源预中标2400MW、金风科技预中标1500MW、电气风电预中标1300MW、运达股份预中标200MW。 “这个节奏可以说是略超市场预期的,从目前来看,国电16GW项目预计在2025-2026年交付,为海风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李先生表示。 依据国内沿海省市提出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计划,各省海上风电规划并网总容量近60GW,截至目前,预计“十四五”前三年海风并网规模在27GW左右,仍有超30GW并网装机需求未得到释放,项目储备丰富,有望在2024-2025年迎来大规模建设,行业前景仍然广阔。 产业链企业也在积极调整自身产能释放进度,以更好匹配行业的发展。双一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海风招标开始推进,但到产品端还需要一个过程。金雷股份前述负责人表示,公司东营工厂海风产品产能目前已经具备达产的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略有滞后,公司刻意放缓了生产设备安装的进程,如果市场需求上来可以很快达产。
SMM 11月15日讯:11月15日早间,受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的利好消息刺激,光伏设备板块开盘大涨,指数盘中一度拉涨近3%,个股方面,拓日新能盘中涨停,海泰新能收涨9.85%,上能电气、明冠新材等多股涨逾5%。 消息面上,该声明提出: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并计划从现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从而可预期电力行业排放在达峰后实现有意义的绝对减少。 》点击查看详情 众所周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减碳必不可少的途径,光伏行业也因此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总计5224万千瓦,同比增长62.8%;1~10月产量总计43643万千瓦,同比增63.7%。发电量方面,10月太阳能发电量总计244亿千瓦时,同比增15.3%,增速比9月份加快8.5个百分点;1~10月太阳能发电量总计24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 不过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行业产能的快速扩张,“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屡屡被行业提及,针对此问题,中国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最新回应称: 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 其原因在于:一是绿色低碳大趋势促使光伏行业大发展,适当的供大于求才能引导企业合理竞争,这是行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二是光伏行业总体属于泛半导体领域,具有周期性发展特征,阶段性的震荡也是行业正常属性;三是光伏产业链条长、技术迭代快,且各环节建设周期不尽相同,在一定阶段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 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稳步推进产业技术迭代和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而针对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近日表示,未来光伏行业的潜力、增长空间还很巨大,产业过剩几乎会在短时间内——半年、一年或者稍微长一点的时间——重新取得新的平衡。 而产能过剩这一点,从光伏产业链上游来看,硅料市场已经显露端倪。据SMM调研显示,实际上早在2022年年末,国内多晶硅供应便已经开始出现过剩的情况,这也是导致2022年12月多晶硅价格出现“拐点”的主要原因之一。据SMM历史价格显示, 多晶硅致密料 现货报价在进入2022年以来便整体处于上行阶段,直至2022年12月,因市场转为过剩,多晶硅价格转而进入下跌通道。 》点击查看SMM光伏产品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现货历史价格 进入2023年以来,多晶硅价格依旧整体处于震荡走跌的阶段,其中2023年年初,即2月中旬之前,得益于硅料企业的联合惜售挺价,多晶硅价格迎来一波上涨,但同时,多晶硅头部企业联合挺价,惜售甚至停售亦导致了多晶硅库存的上升;随着硅料库存达到近一个月的压力后,硅料企业竞相离场,带动多晶硅价格一路崩塌,而拉晶企业也适当补仓,直至三季度初期,多晶硅跌破60元/大关,引发头部拉晶厂进厂囤货,库存跌至低位,后续多晶硅价格出现上升。 对于未来四季度的情况,SMM光伏首席分析师史真伟在 2023 SMM ( 第十二届 ) 硅业峰会 上提到,预计进入四季度,随着多晶硅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以及硅片、产量的大滑坡,多晶硅过剩局面或将显现。不过下半年伴随工业硅价格的不断走高,预计或将对四季度多晶硅价格带来一定的成本支撑。 截止11月15日, 多晶硅致密料 现货报价跌至62~65元/千克,均价报63.5元/千克。 不过上游硅料价格的下降,也带动了行业成本下降,刺激光伏产业保持高增长,光伏装机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持续增长,全行业总营收突破万亿大关,总营收与总利润的同比增速均超过20%。 且对于产能过剩的话题,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表示,当前,主要是低端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造成行业内卷严重,其呼吁光伏行业一定要以创新作为自己的竞争力;而这一点与捷佳伟创董事长余仲的想法不谋而合,其表示,光伏的发展一直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先进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与此同时,他还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新能源特别是光伏的需求将继续强劲增长。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6%(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9%。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 分产品来看,10月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总计5224万千瓦,同比增长62.8%;1~10月产量总计43643万千瓦,同比增63.7%。发电量方面,10月太阳能发电量总计244亿千瓦时,同比增15.3%,增速比9月份加快8.5个百分点;1~10月太阳能发电量总计24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2023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05亿千瓦,助推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超5亿千瓦,达到5.2亿千瓦。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安装户数已超过500万户,带动有效投资超过5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经济性不断增强、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开发规模屡创新高,实现了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今年1-9月,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3297.7万千瓦,约占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全国光伏新增总装机的四分之一,是去年全年户用光伏新增装机规模(2525万千瓦)的1.3倍。从区域分布看,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河南、河北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居全国前三位,装机容量分别为2448万千瓦、2084万千瓦、1666万千瓦,合计6198万千瓦,约占全国的60%。 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农村地区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约273亿平方米,超过8000万户,开发潜力巨大。
对于目前产业链发展现状等问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期间接受了财联社等媒体采访。他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在发现需求和平衡需求中前进,这其中出现减少投资和扩大投资等,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确定双碳目标机会下,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显而易见。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1-9月全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128.94GW,同比增长145%。但与之相伴的是,随着各环节产能成倍扩张,过剩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下游组件产能对终端装机需求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产品价格“超跌”现象普遍。 刘汉元认为,光伏行业的发展起步不久,未来30年的能源转型需要比今天更大的产业规模才能支撑,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尤其是光伏能源的需求仍然非常大;其次,市场条件下的投资行为和需求都是不断从平衡到过剩,再到平衡,周而复始螺旋式前进运动。 在刘汉元看来,市场就是在发现需求和平衡平衡中反复。光伏产业的过剩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可能在半年到一年,或者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之后就会重新取得新的平衡。 “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适当引导,就可以应对当前所谓产能的过剩危机。”刘汉元在交流现场表示。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大会现场,亦有专家表达类似观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表示,行业产能过剩存在一定过度解读。他认为,这一轮产能发展中存在一些“PPT产能”,并不会立刻落地。同时,近两年发展中的硅料端去瓶颈、电池技术迭代,龙头企业一体化扩张等,这都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吕锦标提到,目前组件价格降得太厉害,已经伤害到行业的发展,但这应该交给组件龙头企业处理。据他分析,组件前九家出货量今年超过400GW,行业总出货超过500GW。这些企业占比到行业80%以上,应该自己处理过剩问题。 在交流中,刘汉元还提到了通威股份的“出海”计划。他认为,目前来看,全世界的能源转型主要依靠中国制造,中国光伏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占到全世界份额的80%-95%。“大家都在研究(海外建厂),我们是积极、乐观、正面去评价这个的。” 对于建厂选择,刘汉元透露,一是考虑核心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二是离市场更近,即运输半径最短的优势。综合来看,这取决于资源要素和市场要素两边的平衡。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