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3

  • 龙源电力:拟合资开发甘肃11GW沙漠新能源基地

    11月17日,龙源电力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国能巴丹吉林(甘肃)能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最终以工商机构核定为准),作为开发巴丹吉林(甘肃)沙漠基地项目的主体法人公司。 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15.3亿元,占比51%,国家能源集团出资14.7亿元,占比49%,合营企业由公司并表。 合营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余热发电关键技术研发、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等。 公告称,本次设立合营企业,旨在开发巴丹吉林(甘肃)沙漠基地项目。项目计划建设规模为1,100万千瓦新能源,并配套火电调峰项目、储能和光热项目。项目目前尚未取得核准。按照项目开发要求,需由一个投资主体一体化开发建设,通过火电与新能源联营,实现各电源优势互补,达到经济效益最优。因此,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设立合营企业,充分发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并借助国家能源集团在火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优势,共同开发巴丹吉林(甘肃)沙漠基地项目,实现效益最大化。

  • 预计2024年10月建成并网!一国家级大型沙戈荒光热基地加紧建设中

    连日来,在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四十里戈壁实施的省列重大项目,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太阳能热发电基地示范(续建)项目之一——汇东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75万千瓦光热+光伏试点工程项目,正在马力全开,加快推进。 在阿克塞县汇东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75万千瓦光热+光伏试点工程项目现场,建设者们冒着严寒,克服低温、高海拔等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加紧施工。施工现场,数百名工人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数十辆不同型号的大型建筑车辆有条不紊施工,项目建设现场一派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EPC总包项目经理 方军:阿克塞汇东新能源项目从开工以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专人专班在督促,施工进度总体也在按照总的目标在进行。330汇集站11月份逐渐结束,后面进行设备安装跟调试,汇集线也是到11月底就完全结束了。 目前,该项目光热部分土建基本完成,主厂房封闭断水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及管道安装,预计春节前基本完成设备及管道安装工作;冷罐罐体施工完成,热罐罐体完成80%,计划年底完成满水试验;蒸汽发生装置设备安装完成,正在进行管道安装,计划春节前完成设备管道安装,春节后开始调试工作;空冷岛设备安装完成,气密性试验完成;化水系统工艺设备安装完成,正在进行电控系统安装;聚光集热系统定日镜11960根桩基已完成,定日镜安装完成7300面(共11960面),镜场调试正在同步进行;330kV汇集升压站土建完成90%,正在开展设备安装,光伏部分桩基全部完成,支架安装完成50%,组件安装正在同步进行;35kV集电线路基础和立塔完成,架线完成30%,11月底架线工作完成。 据了解,该项目位于阿克塞县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基地,占地约20.6平方公里。项目EPC总承包项目总投资50.6亿元,将建设1套110MW光热发电机组(8h热储能)+640MW光伏发电机组+330kV汇集站。由国投甘肃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EPC总承包,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该项目是甘肃省列重大项目,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大型太阳能热发电基地示范(续建)项目之一。预计2024年10月建成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均上网电量17亿千瓦时,年实现产值4.57亿元,对加快构建酒泉新能源增长极、助推酒泉乃至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晶科、晶澳、隆基、天合……19家企业90GW产能“出去”了!

    从“三头在外”,到问鼎全球,我国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外贸出口“新三样”之一,但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在鼓励本土制造声浪下,我国光伏企业出海战略正在从中国造、全球卖走向全球造、全球卖。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整理,今年以来,共超19家光伏企业计划在海外投资建厂,建设范围几乎涵盖光伏全产业链,其中硅片、电池、组件环节规划产已超90GW。从建设选址情况来看,东南亚之外,美国以及中东等一些国家成为我国光伏企业海外建厂的重点区域。 01、 赴美建厂潮 作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目前美国光伏累计装机规模为107.5GW,而美国能源部制定的远景蓝图是在2035年实现光伏装机1600GW。 与庞大装机目标相反的是,美国本土光伏产业制造却持续低迷,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截至2022年底,美国本土组件产能不足7GW,超2/3的产品需要依赖进口中国产品。 为摆脱依赖,一方面美国针对中国企业海外产能主阵地的东南亚发起了“双反调查”。今年8月,靴子落地,美国认定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有规避反倾销/反补贴关税的事实,这意味着在2024年6月6日豁免期结束之前,东南亚的光伏制造企业需调整自身产业供应链。 另一方面,限制东南亚光伏产品的同时,美国拿出369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来支持本土制造业发展。2022年8月,美国颁布《通胀削减法案》 (IRA),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法案对我国企业赴美建厂似乎也较为友好。 从美国财政部对法案的补充来看,即使项目中使用的组件包含中国制造的光伏电池同样可以获得IRA补贴,不过要求美国本土制造成本需占45%以上。据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报告,自该法案通过以来,美国已有51家太阳能制造厂宣布成立或扩建。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今年以来,我国光伏企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赴美建厂潮。先后共7家企业宣布在美国投资建厂,五大组件龙头均位列其中,主要进行光伏电池及组件环节的生产制造,规划产能达到了23GW,叠加之前已经在美建厂的赛拉弗,我国赴美建厂企业已有8家。 02、 探索新兴市场 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全球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其中,沙特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新能源装机58.7GW,而光伏作为新能源发电之首达到40GW。此外,阿联酋、阿曼、约旦、科威特等国也纷纷在远景规划和能源战略中,将可再生能源比例进一步提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当下中东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能源转型之路,而中东地区日照充足,发展光伏则成为重要方式之一。根据Infolink数据,2022年全年中东累计从我国进口光伏组件11.4GW,相比2021年增长了78%,市场需求广阔。 此外,“一带一路”政策带动下,我国光伏企业纷纷应时而动,在今年10月中旬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超10家光伏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能源合作协议,签约内容涵盖电力、光伏、风能、氢能等。 其中光伏制造领域,包括TCL中环在沙特落户的20GW晶体晶片项目,以及天合光能计划在阿联酋和印度尼西亚建设光伏全产业链项目,此外协鑫科技也表示正在与沙特就开设其首家海外工厂进行深入谈判。此外根据公开信息,阳光电源、中信博、上能电气、航天机电、苏美达、腾晖光伏等企业早已在印度以及部分中东地区建厂。 随着中东等一些新兴市场的日渐成熟,有望成为我国光伏企业的重要增长引擎,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企业也正积极抓住新兴市场的窗口期,致力于构建全球造、全球卖的市场格局。

  • 洗牌!2023光伏组件出货量TOP10前瞻

    眼下,距离2023年结尾已不足两个月,随着各家组件企业公布前三季度出货数据,以及对第四季度的出货预期,2023年组件出货量TOP10雏形已现。当然,站在并网装机的“最热”季节,各家龙头仍在奋力一搏,最终结果或许也就此改写。因此,本文仅是预期。 着眼2023年的龙虎之争前,可以先回顾一下2022年的TOP10。 再看2023年,十大巨头或仍是这10家企业,但排位却将洗牌。 曾于2016~2019年连续4年稳坐出货量“一哥”的晶科能源,或将今年实现“王者回归”。在2022年度报告中,晶科能源曾预期2023年组件出货量目标60~70GW。不过这一目标今年被上调至70~75GW。 根据三季度报,今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实现组件出货52.2GW,并且重申“有信心完成70~75GW的出货目标”。对于第四季度,晶科能源预期组件出货23GW左右,这也意味着晶科能源锚定目标上限75GW,甚至有望超出预期。全力转向n型的晶科能源,当下也成为市场n型“排头兵”,截至三季度末,已投产n型TOPCon电池产能超55GW,大规模量产平均效率达25.6%。 出货量季军将在隆基和天合之间激烈争夺。2022年度报告中,隆基预期2023年电池组件出货目标85GW。不过在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隆基总裁李振国表示:“组件出货量距离目标有一定差距,可能达到85%左右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隆基实现组件出货43.53GW。按照85%测算,全年出货或将落在72GW左右,但其中包含电池的出货,前三季度,隆基电池出货4.71GW。 天合则将今年的组件出货目标由2022年报中的65GW上调至65~70GW。今年前三季度,天合组件出货超过45GW,超越隆基,位列全球第二。 以稳健著称的晶澳继续稳定前行,全年电池组件出货目标保持不变60~65GW。前三季度晶澳实现电池组件出货37.63GW。 值得重视的是,从前三季度经营数据来看,晶澳科技净利润位列TOP4前列,且应收账款保持低位。对此也有市场评价,晶澳科技放弃组件出货量之争,而全力保利润、保回款、保现金流。对于下一代n型技术转型,晶澳同样不甘落后,预期年底n型电池产能将超过57GW。 对比TOP4,稍显落后的老牌巨头阿特斯全年组件出货预期30~35GW,被赶超风险加大。今年前三季度,阿特斯组件出货22.6GW。 以上可谓呈现断层式领先的组件TOP5巨头,且已霸屏多年。预期2023年,TOP5企业组件总出货量将超300GW,较2022年增长64%,集中度再升。 TOP10后五位同样竞争激烈,并且排名或将大变。 最大上升或将归属于通威太阳能。2022年,硅料、电池“双龙头”通威发力组件业务,当年便挤入出货量TOP10。2023年,通威预期组件出货量将达35GW,前三季度已实现组件出货18GW。不过面对第四季度17GW的出货任务,仍是压力重重。 与通威展开竞争的将是正泰新能和东方日升。前三季度,正泰新能组件出货20GW,位列前六。2023年全年,正泰新能预期组件出货超过30GW。并且,正泰新能将2023年定义为产能大规模扩张的一年,特别是TOPCon优势产能。据悉,到2023年底,正泰新能电池产能将达53GW、组件产能55GW,其中TOPCon占比81%。 东方日升前三季度实现组件出货14.5GW,全年出货则锚定此前的最高目标30GW。 TOP9或将落于一道新能。作为组件“黑马”,一道新能2022年首次闯入组件出货量前十。2023年,一道新能预期组件出货量20GW,较2022年翻番,前三季度,已实现组件出货13.5GW。 尚德电力以12~15GW的全年预期组件出货量登上TOP10的“末班车”。不过后来者虎视眈眈,如阳光能源前三季度组件出货6.3~7.2GW,或与尚德电力旗鼓相当。 需要强调的是,出货量虽是组件企业的重要考量因素,但也非绝对因素。在光伏技术迭代的关键时期,各大企业的最新技术进展、新品、量产效率、功率以及技术突破等,北极星将持续跟踪。

  • 巴西:光伏装机量超过35GW 其中分布式占比70%

    根据巴西太阳能协会ABSOLAR的统计数据,巴西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35GW,其中分布式24.4GW,占比70%,集中式10.6GW,占比30%。 目前,巴西总发电装机量219.73GW,其中太阳能占15.6%,仅次于装机量为110GW的水力发电。 据悉,目前巴西有8家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以及9家太阳能跟踪支架和10家光伏逆变器生产商,ABSOLAR要求国家为该行业制定具有竞争力和公平的产业政策,以压低光伏制造价格,鼓励企业创新。

  • 钧达股份旗下捷泰科技:TOPCon量产转换效率有望达到26% 称择机推动TBC电池量产

    面对异质结和BC产品“围追堵截”,TOPCon电池要保住光伏电池片技术主流地位,其转换效率还在不断刷新。钧达股份(002865.SZ)控股子公司捷泰科技今日发布N型TOPCon产品MoNo 01,其电池转换效率预计达到26%以上。 捷泰科技是业内较早布局N型TOPCon电池的专业化厂商之一。据infolink统计,今年上半年,前五家N型电池出货量为10.5GW,其中捷泰科技N型电池的出货量是6.56GW,占比为62%。 今年以来,TOPCon电池正式迎来大规模量产。对比前代PERC电池,N型TOPCon电池通过基底采用了少子寿命更高的N型硅片,以及利用隧穿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叠层对电池表面和电极区域进行钝化,实现电池更高开压和转换效率。由于TOPCon比PERC电池效率提升超过2%,对应到组件端有35W以上的功率增益。 效率方面,在今年初,TOPCon主流效率还在25%左右,经过近一年技术升级,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宣布量产效率接近26%。如通威股份日前发布N型TNC组件G12R系列产品,采用TOPCon管式PE-Tox&Poly技术,电池量产效率达到26%。 同样主推TOPCon电池的晶科能源规划称,在2023年底实现量产25.8%的平均效率基础上,2024年在不需要太多高精尖设备的前提下做到26.5%的全线效率,同时通过生产优化、材料优化达到27%左右的效率水平,并结合新的技术储备,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达到27%-27.5%。 捷泰科技效率转换目标也在向26%追齐。公司董办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电池平均转换效率提升0.3%以上,预计第四季度电池量产效率可达25.8%以上,对应组件平均功率可提升到590-595W。新品MoNo01预计 2023 年底量产效率将突破 26%。 据了解,新一代TOPCon通过技术升级,有效降低光学和电阻损失,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接下来公司需要对部分设备和材料同步优化,预计2023年底可上线最新一代TOPCon电池产品。 据上述工作人员介绍,TOPCon电池下一步的工艺提升方向包括激光烧结、钝化效果改善、图形优化等方面。此外,BC平台技术叠加、钙钛矿叠层等也是提升转换效率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头部公司在BC电池上的发力,TOPCon与BC平台技术的结合的TBC电池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在今日进行的SEMI前沿光伏技术发展论坛上,一道新能源技术负责人提到,BC电池已经在试产,中试线的效率已达25.5%,到今年底会发布TBC产品。 捷泰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将持续通过研发,优化和改进TBC电池成本,后续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择机考虑推动TBC电池技术的量产。 不过,公司人士也对财联社记者称,BC电池因正面无栅线遮挡,具备较高理论效率及美观度,但其制备程序复杂,双面率低,成本较高,目前尚不具备性价比及市场竞争力。在当前时点,BC电池的成本仍然较高,并不具备性价比优势。

  • 国家电投:境外在运光伏装机115.4万千瓦

    11月16日,国家电投发布《国家电投“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报告》。 光伏方面,截至2023年9月底,境外在运光伏项目22个,装机115.4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马耳他等国家;在建项目14个,装机185.9万千瓦,主要分布在东亚、拉美、南亚、中欧和西亚北非等地。 报告显示,国家电投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核心产业,突出清洁化、智慧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清洁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特点。截至2022年底,国家电投境外业务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巴西、缅甸、墨西哥、沙特阿拉伯、日本、澳大利亚、马耳他、印度等46个国家和地区,总资产0.12万亿元。

  • 麦迪科技:光伏电池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 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11月15日,麦迪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光伏电池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所生产产品的转换效率达到25.5%,良率达到95%。 截至2023年9月30日,实现出货超200MW,截至2023年10月,光伏电池片销售回款达人民币近3亿元,产品陆续获得行业客户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2月11日,麦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绵阳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炘皓新能源”)拟与绵阳市安州区人民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协议》,建设年产9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8.62亿元,计划用地300亩(面积以实测为准),在绵阳市安州区建设集研发、生产、办公为一体的超级工厂。建设周期为协议签订后的24个月内。 公告显示,年产9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主要用于购置自动化生产、检测、仓储物流等主辅设备以及配套工装夹具及辅助设备等,项目投资资金拟通过自有资金、直接或间接融资等方式。项目用地以公开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项目前期由绵阳市安州区人民政府指定主体所设立的SPV公司(绵阳富航建设有限公司)依法取得本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并按照炘皓新能源要求建设厂房和配套用房(含机电配套),租赁给炘皓新能源使用,租赁协议另行签订。土地用途为工业用地,使用年限50年(具体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为准)。项目建成达产后实现就业约1300人。 麦迪科技表示,本次项目计划投资金额18.62亿元,已超过公司总资产,本次投资将会导致公司进入新能源光伏领域,存在一定的跨界经营风险。公司原有业务未涉及光伏行业,原有经营团队于该领域的技术及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公司虽已通过董事会换届,引入了光伏领域核心技术人才担任公司高管,但由于团队的磨合期较短,能否支持项目顺利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公开资料显示,麦迪科技成立于2009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原有主营业务为医疗信息化业务,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12.86亿元。

  • 河南济源:“十四五”光伏重大项目发布

    11月13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十四五”能源建设重大项目发布,其中光伏项目规模457.94MW。 光伏重大项目清单如下: 此外,其中还提到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更为合理,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多元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加有力。济源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等价值达到280万吨标准煤,电力装机达到735.3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48.04万千瓦以上。煤炭产能稳定在年产126万吨。济源管道燃气用户数量达到30万户,燃气管道总里程达到次高压管道20公里、中低压管道2000公里,天然气用气规模达到每年3亿立方米,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3%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27%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27%左右。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8%以上,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297克标准煤。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20%。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能源服务民生持续提升。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能源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供电、供气、供暖用户报装时间进一步压缩,电网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服务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到“十四五”末,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市建成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群众生产生活用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展望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及新兴能源产业取得决定性进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的通知

  • 韩国超三分之一的乘用车买家选择新能源汽车

    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九个月内,新能源车型被32.1%的韩国乘用车购买者所选中。这意味着,平均每10位乘用车买家就有3位是新能源车的车主。专家分析指出,消费者偏好节能车型,加之汽车制造商减少柴油车的生产,并且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有所上升,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型的增长趋势。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