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产业链发展现状等问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期间接受了财联社等媒体采访。他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在发现需求和平衡需求中前进,这其中出现减少投资和扩大投资等,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确定双碳目标机会下,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显而易见。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1-9月全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128.94GW,同比增长145%。但与之相伴的是,随着各环节产能成倍扩张,过剩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下游组件产能对终端装机需求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产品价格“超跌”现象普遍。
刘汉元认为,光伏行业的发展起步不久,未来30年的能源转型需要比今天更大的产业规模才能支撑,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尤其是光伏能源的需求仍然非常大;其次,市场条件下的投资行为和需求都是不断从平衡到过剩,再到平衡,周而复始螺旋式前进运动。
在刘汉元看来,市场就是在发现需求和平衡平衡中反复。光伏产业的过剩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可能在半年到一年,或者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之后就会重新取得新的平衡。
“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适当引导,就可以应对当前所谓产能的过剩危机。”刘汉元在交流现场表示。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大会现场,亦有专家表达类似观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表示,行业产能过剩存在一定过度解读。他认为,这一轮产能发展中存在一些“PPT产能”,并不会立刻落地。同时,近两年发展中的硅料端去瓶颈、电池技术迭代,龙头企业一体化扩张等,这都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吕锦标提到,目前组件价格降得太厉害,已经伤害到行业的发展,但这应该交给组件龙头企业处理。据他分析,组件前九家出货量今年超过400GW,行业总出货超过500GW。这些企业占比到行业80%以上,应该自己处理过剩问题。
在交流中,刘汉元还提到了通威股份的“出海”计划。他认为,目前来看,全世界的能源转型主要依靠中国制造,中国光伏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占到全世界份额的80%-95%。“大家都在研究(海外建厂),我们是积极、乐观、正面去评价这个的。”
对于建厂选择,刘汉元透露,一是考虑核心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二是离市场更近,即运输半径最短的优势。综合来看,这取决于资源要素和市场要素两边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