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06个
上周,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具备4C超快充的磷酸铁锂电池,让“800里加急”,只需要充电10分钟即可实现。 在中国市场,得益于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领域始终如一的创新研发,磷酸铁锂已经成为最为主流的电池技术路线之一,基于材料、结构、系统和制造的创新,让磷酸铁锂电池“覆盖”了高低端市场。 反观海外市场,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仍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欧美日韩的整车、电池和材料企业刚刚觉醒,且动作也处于“小打小闹”阶段。然而,随着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在海外市场的爆炸性增长,预计压力会很快来到海外车企和电池企业身上。 犹豫就会败北 海外电池企业仍看不上磷酸铁锂? 上周,三星SDI宣布,将在其蔚山工厂建设韩国首条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 即便宣布进军磷酸铁锂领域,但是三星SDI的态度还模棱两可,对于其应用领域不置可否:“目前还不确定将要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是用于电动汽车还是储能系统,最终投资可能尚需时日。”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韩国LG新能源正在开发磷酸铁锂软包电池,该公司或将向特斯拉供应这一电池。消息人士称,该电池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虽然密度或高于宁德时代供给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20%,但“成本同样也更高。” 在中国市场,磷酸铁锂凭借其经济性、安全性取胜,已经成为主流电池产品技术路线。LG新能源为了追逐更高能量密度,但付出的代价是“成本同样更高”,其市场竞争力未来仍需观察。 事实上,即便等到LG新能源性能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2025年量产,中国更高能量密度的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电池也已经装车了,它的“优势”产品会不会量产即落后? 除了LG新能源和三星SDI,目前韩国另一家电池企业SK On也已经确定布局磷酸铁锂电池。今年1月初,SK On的一位高管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之前为电动汽车生产一种新的磷酸铁锂电池。 在上游方面,SK On已经与中国材料头部企业当升科技达成合作。2021年11月,SK株式会社(SK On母公司)与当升科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确定在磷酸铁锂业务上开展合作。 截至目前,全球TOP10电池企业中,仅有日本的松下电池仍未透露是否要丰富自身的电池技术路线,布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 磷酸盐系材料和电池“出海”提速 与海外电池企业在磷酸铁锂方面“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同,海外车企和中国产业链企业在海外磷酸铁锂市场布局方面要积极得多。 目前,海外车企中,包括特斯拉、大众、戴姆勒、福特、现代、Stellantis、丰田、本田、Rivian等主流车企均已经明确将将使用更具价格竞争力的磷酸铁锂电池。 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作为三元电池主战场的海外整车市场,近期却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今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达67.1GWh。其中,三元电池出口46.6GWh,占出口总量的69.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20.2GWh,占出口总量的30.1%;7月单月,磷酸铁锂电池出口3.9GWh,在当期动力电池出口总量中的占比已上升到34.8%。 韩国SNE Research表示,随着特斯拉、大众等全球汽车制造商陆续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国际市场开始倾向于具有价格竞争力的磷酸铁锂电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未来随着中国企业磷酸铁锂电池在欧洲等电动汽车大市场装机增长,它们的市场份额也会同步快速上升。” 今年2月,福特汽车和宁德时代共同宣布,双方将在密歇根州的马歇尔新建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合作方式是宁德时代为该工厂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进行电池专利技术许可。这是海外车企首次宣布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除了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产品/技术出海北美等市场,国轩高科也已经宣布在越南、阿根廷、北美等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及磷酸铁锂材料工厂。此外,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欣旺达、比亚迪等中国电池企业也都已在海外布局磷酸铁锂电池项目。 与此同时,国内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实时跟进布局。今年2月,龙蟠科技宣布,将在印尼投建年产1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该项目拟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年产3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剩余年产9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项目的建设和投产时间视市场情况而定。 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版”,中国企业正密集布局磷酸锰铁锂等技术/产品。除了磷酸铁锂路线,国内部分电池材料企业已经开始着眼其它磷酸盐体系材料在海外市场的布局。 容百科技表示,拥有更高能量密度、更好低温性能的锰铁锂材料,在动力电池市场无疑更具潜力,“目前,国外知名电芯厂及主机厂,都在积极推进自身的锰铁锂产品。”基于此,容百科技计划投资6.42亿元,直接在韩国投建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产能,同时该项目还可兼容磷酸铁锂产品,可以满足海外储能、动力两个市场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磷酸铁锂材料、电池逐步走向海外市场,这种具备价格竞争力的电池材料会影响海外车企、储能领域的市场格局。
8月17日,据外媒报道,三星集团旗下电池制造商三星SDI将在其蔚山工厂建设韩国首条磷酸铁锂(LFP)电池生产线。 另外,据行业和政府消息人士8月16日透露,三星SDI正在与蔚山市政府官员进行磋商,旨在在蔚山工业区建立下一代电池及首条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三星SDI的代表则透露,目前尚未确定即将生产的LFP电池是为电动汽车还是为储能系统(ESS)。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16日,三星SDI在股东大会后宣布,公司已经启动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项目。公司CEO Choi Yoon-ho表示:“磷酸铁锂电池已经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满足多样化的业务和客户需求,三星SDI正全力以赴开发此技术。” 6月,三星SDI公布了公司计划在今年晚期开始试产磷酸铁锂电池及镍锰电池,并为特斯拉的Model Y车型生产圆柱形4680电池。 尽管在过去,三星SDI主要关注高端电池,并致力于开发无钴、成本更低的电池技术,而不是磷酸铁锂电池,但现如今公司已明确表示要开发磷酸铁锂电池。这可能是基于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成本优势,以及当前磷酸铁锂电池的快速发展。 在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装车量中已经达到70%。同时,全球众多汽车巨头如特斯拉、大众、丰田、宝马、戴姆勒、现代汽车、福特、雷诺以及Stellantis等都表示,他们的新款车型都将配备磷酸铁锂电池。 除了发力磷酸铁锂电池,固态电池也是三星SDI专注的技术路线。据了解,三星SDI的固态电池生产线将于今年开始试生产,并计划于2027年开始商业生产。 来源:集邦锂电整理
8月16日上午,星恒新材料科技(滁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恒新材料”)携手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萃循环”)合作成立的萃星(安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淮北举行萃星锂电池回收及材料制备项目开工仪式。 据悉,星恒电源在2021年成立子公司星恒新材料,致力于锰基电池的回收与再生利用。而博萃循环是一家致力于电池关键材料循环再生的科技型企业,团队汇聚中国科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专家,在新型萃取分离体系、电池材料再生、碳足迹方法学等领域长期研发的基础上,实现全套解决方案的国内外产业化应用。 今年2月,星恒新材料和博萃循环举行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在锰基电池回收、材料修复、金属提取以及股权投资等层面展开全面深度合作,聚焦锰基电池循环再生领域。 此次开工的萃星锂电池回收及材料制备项目,总投资10.16亿元,年处理能力4万吨,全部投产后产值14亿元,其中一二期建设,占地88亩,建筑面积9.8万平,年处理能力2.6万吨,产值9.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150个。 该项目将打造世界首条锰基电池回收万吨级标准产线、首条千吨级锰酸锂/LFP正极片直接修复工业化验证线,并结合星恒的资源完成电池产品验证,实现电池回收第四代技术工业化可行性,实现废旧电池资源再生、电池边角料电池厂内部循环,成为锂电池行业首个实现电池组→电芯→材料→电芯→电池组完整闭路循环体系,完善星恒产业链布局,同时以“淮北回收基地”为起点,成为省内“电池回收中心”示范,覆盖华东地区、全国的电池回收网路。 据了解,近年来,磷酸铁锂成本优势逐渐减弱,锰在动力电池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去年4月,星恒电源蹭就与龙蟠科技子公司常州锂源就磷酸锰铁锂材料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LMFP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当地时间周一(8月14日),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部长卢胡特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特斯拉计划在印尼投资生产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并将在未来几个月发表声明。 印尼数年来一直在试图争取特斯拉在该国投资汽车制造和电池制造,该国最大的优势是其丰富的镍储量。镍是制作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 印尼拥有全球最大的镍储量,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全球镍储量约为9400万吨,其中印尼占据了22%,约为210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 卢胡特周一在Instagram上发帖称,他之前在访问美国旧金山期间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举行了会谈,马斯克向他介绍了这项投资计划。 卢胡特称:“他(马斯克)想投资于锂电池材料的制造。投资会相当大,让我们等埃隆今年9月底或10月来这里吧。” 不过,卢胡特指出,特斯拉并不打算在印尼建立一家汽车工厂。他还透露,马斯克将通过其卫星通信服务Starlink将互联网带到印尼的一些偏远角落。 特斯拉目前共有四家整车工厂,分别位于中国上海、德国柏林、美国奥斯汀和弗里蒙特。今年3月,特斯拉宣布将在墨西哥新莱昂州建立汽车工厂。 上月有消息称,特斯拉已表示有兴趣在印度建立一家工厂,用于生产低成本电动汽车,不仅会供应当地市场,也会对外出口。 然而,据Dedik和Kumparan等印尼媒体报道,卢胡特表示,因“对世界经济形势感到担忧”,马斯克已决定“在未来一年半内推迟特斯拉在全球范围的任何投资,包括承诺在墨西哥的投资”。
锂电池具有充放电效率高且稳定的特点,除了在新能源汽车上被广泛应用外,它也被全球视为可靠性强的储能产品。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紧缺,电价上涨,市场对储能产品的需求大增,我国锂电池出口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上半年锂电池出口金额同比增长超50%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产量超过400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43%。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也表现亮眼。 记者从福州海关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表现强劲,其中锂电池出口最为抢眼,同比增长达110.7%。福建省锂电池的出口涵盖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盟、东盟等地区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 在福建宁德,上半年锂电池出口达334.3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同类产品出口总值的58.6%。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表示,今年上半年,他们的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了近2倍。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 吴凯:我们能够打入海外知名汽车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并应用到几乎所有的全球主流车企,主要依靠的就是技术性能优势。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地方的锂电池出口迎来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新三样”中的锂电池出口增长了27.7%。广东抢抓窗口期,持续加强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不断扩大外贸扶持政策辐射范围,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制度红利。 广州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 陈新羿:经海关认证认可的AEO企业,可以在互认的国家和地区,享受较低的单证审核率,解决通关疑难,从而降低贸易的成本。我们对广州、佛山等多地40家企业,成功培育为AEO(经认证经营者)企业。 不仅是福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的锂电池出口量也快速增长,正成为拉动长三角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罗俊杰:今年上半年,拉动全国外贸增长新动能的“新三样”中,锂电池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8.1%。 四川宜宾:绿色转型 打造“动力电池之都” 我国的锂电池产业链完善,具备先发优势。记者日前在四川宜宾采访时了解到,这座过去以煤炭、白酒“一黑一白”为主的传统资源型城市,正以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快打造锂离子动力电池之都。 日前,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多家跨国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云集宜宾,他们看好这里的投资环境以及齐全的产业链。 松下控股全球副总裁 本间哲朗:宜宾有各种各样电池的原材料厂商,能不能加入我们全球供应链的行列,这个我们一定会考虑的。 宜宾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的底气在哪里?数据显示,2022年宜宾动力电池产量72吉瓦时,占全国的15.5%。宜宾以宁德时代为产业“链主”,发展出的产业链项目100多个。如今,全国每100块动力电池中,超过15块来自宜宾。宜宾正在全面向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转型。 宜宾凯翼汽车总经理 高雷:计划从2025年开始,我们就不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纯燃油的汽车,我们全是新能源汽车。 在动力电池的应用端,记者了解到,智能轨道交通、重卡换电等已在宜宾全面展开应用。发展储能产业将是他们未来产业布局的新方向。 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副局长 杨璐菡:储能产业的核心也是储能电池,它和动力电池是平行赛道,有80%以上都是可以协同发展的。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引进新型研发平台,强链补链,加大应用示范。 宜宾市委书记 方存好:近两年来,我们围绕龙头企业新签约项目80个,已落地的项目投资就超过1000亿元,一个全球一流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四川遂宁:着重打造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 锂电池生产材料中的锂、镍、钴等原材料是关键要素,在四川遂宁,当地“紧扣”锂电池产业市场发展的新机遇,重点打造完善的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 这两天,在遂宁射洪经开区锂电高新产业园内,一条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生产线进入了设备调试阶段,将于今年9月投产运行,这是锂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的关键一环。 四川射洪经开区管委会主任 李毅:我们坚持强化上游资源保障,加快前沿材料创新突破,推动锂电产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协同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遂宁锂电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4.0%,这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支撑。这家新材料公司的“黑科技能量球”创新技术,可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 四川锂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志宽:我们通过在正极材料内部建立高速锂离子传输通道,提升了锂离子电池在寒冷条件下的放电容量保持率。 创新技术的孵化,还来自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平台。重庆大学的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已针对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技术开发。据了解,到2025年,遂宁力争锂电池的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遂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江平:我们争取在更多细分领域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全局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加大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动力电池发展的技术角度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动力电池仍主要是以锂材料为主。在有限的矿产资源背景下,加大动力电池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有大量的退役动力电池进入报废回收环节,未来或将有超过100万吨电池即将报废。一家生产动力电池回收装备的企业说,他们采用了油田装备的高科技技术,可以高效地回收电池材料。 杰瑞环保集团总裁 曲林:我们现有的装备和技术,将电池粉末进行提纯,回收率和回收纯度达到双98%。 记者同时了解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发起“中国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其中,正在研究制定“电池护照”的相关标准,涵盖电池材料组成、再生材料份额等内容。除此之外,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将健全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循环的生态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 瞿国春:我们要加大对电池原材料加工、电池关键材料、电池生产以及电池回收等环节的管控,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避免盲目引进、盲目生产,导致生产过剩、效率降低。
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科学家近期首次揭示了锂的真正形状。这项重大的发现可能会带来更好、更安全的可充电锂金属电池,也将对高性能能源技术产生重大影响。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为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存储以及其他技术提供动力。而锂金属电池则是一种更有前途的技术,有可能满足更高能量密度存储系统的需求。然而,尽管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能是锂离子电池的两倍,但它们也有更大的风险会着火甚至爆炸。 而现在,该研究团队最新突破性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更安全的锂金属电池,其性能将优于当今的锂离子电池。通过防止锂沉积过程中的腐蚀,研究人员发现锂原子形成独特的12面形状,降低了爆炸的风险。这项创新可能会彻底改变锂电池技术,从而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据了解,金属锂很容易与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在正常条件下,当金属沉积在电极表面时,几乎会立即形成腐蚀。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防止腐蚀的锂沉积技术,并发现在没有腐蚀的情况下,锂原子会形成菱形十二面体。这是首次揭示锂真正的形状,与基于金属晶体结构的理论预测相匹配。 研究人员说,“关于锂金属的论文有数千篇,大多数对其结构的描述都是定性的,比如‘块状’或‘柱状’。我们惊讶地发现,当我们防止表面腐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不明确的形状,而是一个与基于金属晶体结构的理论预测相匹配的单一多面体。最终,这项研究使我们能够修改我们对锂金属电池的理解。”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释称,在很小的尺度上,锂离子电池将带正电荷的锂原子储存在包裹在电极上的碳笼状结构中。相反,锂金属电池用金属锂包裹电极。与锂离子电池相比,这种电池在相同的空间内容纳了10倍多的锂,这就是性能和危险都有所提高的原因。 他们表示,现有的锂涂层铺设工艺基于一项有200多年历史的技术,该技术使用电和称为电解质的盐溶液。通常,锂会形成具有突出尖刺的微观细丝。在电池中,如果其中两个尖峰交叉,可能会导致短路,从而引发爆炸。 不过现在,锂的真实形状表明,锂金属电池的爆炸风险是可以降低的,因为锂原子可以有序的方式,而不是以交叉的形式积累。
据“汉水襄阳”消息,7月28日,骆驼股份(601311)新能源低碳产业园开工仪式在湖北襄阳高新区举行。 资料显示,骆驼股份新能源低碳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68亿元,建设年产1200万套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和10GWh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总规划用地面积约530亩,共分两期建设。 据此前公告,骆驼股份新能源低碳产业园项目项目将分两期建设,一期滚动投资33亿元,征地280亩,建设年产400万套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和2GWh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二期将根据未来新能源电池市场需求和产能计划决定投资金额,计划投资35亿元,征地250亩,建设年产800万套低压锂电池和8GWh储能锂电池项目。 骆驼股份表示,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汽车低压铅酸电池及再生铅业务,锂电收入占比较小,本次投建汽车低压锂电项目,有利于发挥汽车铅酸电池的协同和互补作用,适应潜在的市场变化和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据了解,骆驼股份成立于1980年,公司主要以铅酸蓄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为主,集储能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等新能源产业为一体。 截至2022年底,骆驼股份主要有三大块业务,铅酸电池(2022年收入占比75%)、再生铅(2022年收入占比23%)、锂电池(2022年收入占比0.46%)。公司国内铅酸电池产能约3300万KVAH/年、国外铅酸电池产能200万KVAH/年,废铅蓄电池回收处理能力86万吨/年。
据报道,高性能硅电池可能会彻底改变储能潜力,这对于实现气候目标和发挥电动汽车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然而,硅阳极中锂离子的持续损失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众所周知,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有机电解液会在石墨等负极表面还原分解,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 永久地消耗大量来自正极的锂,造成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ICE)偏低,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研究了“预锂化” 技术。 “预锂化”(也被称为“预嵌锂”、“补锂”)描述的是在锂离子电池工作之前向电池内部增加锂来补充锂离子。通过预锂化对电极材料进行补锂,抵消形成SEI膜造成的不可逆锂损耗,以提高电池的总容量和能量密度。 近期,美国莱斯大学George R. Brown工程学院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易于扩展的方法来优化预锂化,这一过程有助于减少锂的损失,并通过在硅阳极上涂上稳定的锂金属颗粒(SLMPs)来提高电池的寿命周期。 莱斯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实验室的工程师Sibani Lisa Biswal发现,在阳极上喷涂颗粒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可以使电池寿命延长22%至44%。 “预锂化是一种策略,旨在补偿硅中通常发生的锂损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表面的底漆,就像你在刷墙的时候,你需要先涂一层底漆,以确保你的油漆粘住。预锂化使我们能够‘预充’阳极,从而使电池具有更稳定、更长的循环寿命。”Biswal说。 虽然这些颗粒和预锂化并不新鲜,但Biswal实验室能够以一种能够轻松集成到现有电池生产工艺中的方式优化工艺。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ACS应用能源材料》杂志上。 研究人员还称,“我们开发的新工艺的一个方面是使用表面活性剂来帮助分散颗粒。它可以让你有一个均匀的分散。因此,它们不会聚集到电池内部的不同的位置,而是可以均匀分布,” 他们解释说,将颗粒与不含表面活性剂的溶剂混合将无法形成均匀的涂层。与其他方法相比,喷涂在阳极上更能实现均匀分布。 “喷涂方法与大规模生产兼容,”他们补充说。
7月17日上午,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3年上半年我国绿色转型成效显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向好,带动相关产品较快增长。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4%和53.1%。 清洁能源行业相关产品较快增长。上半年,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5%、48.1%和32.3%。 同时,能源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 下阶段,绿色化发展动能充沛,在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同时将助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此外,上半年, 我国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7% 。 付凌晖介绍,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制造业升级发展态势明显,资金技术密集行业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4.4%。对制造业投资增长支撑作用明显。 制造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制造等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和38.9%。 上半年,我国新兴领域投资扩大。随着经济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相关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分别增长14.2%和22.2%。能源绿色转型加快,清洁电力投资增加。上半年,清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40.5%,其中太阳能发电投资增长84.4%,风力发电投资增长16%。 付凌晖还提到,随着居民消费理念转变,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政策显效,消费新动能持续增强。绿色智能产品销售较快增长。其中,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37.3%。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欧洲多国车协官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欧洲七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22.25万辆,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24%。 其中,西班牙、法国、英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较高。当期西班牙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3万辆,同比高增78%;法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5.1万辆,同比增长52%;英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4.4万辆,同比增长46%。 当前,欧洲汽车领域电动化提速趋势明显,带动动力电池需求大幅增长;另一方面,近期欧洲当地电池产能还不能满足其市场需求,而凭借技术、原材料、产能、产业链协同等方面优势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实现全球领跑,并正值全球化拓展阶段,中国动力电池及上游企业出海欧洲愈加积极。 01 今年上半年欧洲多国纯电汽车销量抢眼 值得一提的是,从新能源汽车车型来看,今年上半年纯电汽车在欧洲多国市场的销量远高于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成为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的主导力量。 单位:万辆 业界人士分析指出,欧洲多国纯电汽车销量优于插电混动车型,主要由于欧7(Euro 7)政策对混动车型排放标准提出的高要求,从而导致欧洲主机厂对开发和销售混动车型持谨慎态度,而越来越青睐纯电车型。 与此同时,由于纯电车型配套电池的带电量远高于混动车型,这也意味着,随着欧洲纯电车型销量的提升,欧洲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持续攀升,而动力电池产能本地化成为业界关注欧洲市场的焦点。 今年6月,欧洲电池联盟负责人托雷·塞克尼斯就曾表示,欧洲新增电池产能中有很多来自中国企业,近几年中国电池制造商助力欧洲电池产能建设迅速上量。 托雷·塞克尼斯援引数据指出,2012年欧洲电池产能小于1GWh,而目前产能已达80GWh。预计到2030年,欧洲本地电池产能将达到1083GWh。 这也表明,欧洲有意愿到2030年让本地电池产能迈入TWh时代。资料显示,目前在欧洲已经投产和在建的中国电池企业,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和亿纬锂能,宣布投资计划的有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和中创新航等中国主流电池企业。 02 中国头部电池企业在欧洲建工厂、拿订单 近年来,在装机量和市场份额都大幅提升的同时,中国头部电池企业纷纷以“出海”建厂的方式加速布局欧洲本土化产能。 去年年底,宁德时代德国图林根工厂首批电芯由G2厂房的第一条电芯产线顺利下线。据介绍,该批电芯通过了宁德时代全球产品需通过的所有测试,该工厂规划年产能14GWh,目前已经实现锂电池模组及电芯的量产,表明宁德时代已具备对欧洲客户的本土化生产及供货能力。 而在2022年8月,宁德时代还宣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设电池工厂,规划总产能为100GWh,投产后产品将供应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客户。 在宁德时代看来,匈牙利有着悠久的汽车制造史,产业配套良好,周边地区原材料丰富;而且匈牙利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区位优势突出,聚集大批整车企业,在当地建厂便于及时响应欧洲客户需求。 同样在海外有大量布局的远景动力,2012年其英国桑德兰电池工厂量产;2021年宣布在英国、法国新建动力电池工厂;2022年布局其西班牙动力电池工厂;近期宣布将在法国杜埃市附近新建电池工厂,预计将从2025年开始向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汽车公司供货。 今年6月8日,亿纬锂能宣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厂,投资额达13.1亿欧元。据悉,该工厂已于近期开工建设,未来将生产大圆柱电池,就近供应宝马汽车。 而除宝马之外,奔驰、Stellantis、大众等车企在德布勒森市均建有工厂,亿纬锂能欧洲电池工厂落户于此,除快速响应当地关键客户的配套需求外,同时将有利于辐射周边,就近承接更多欧洲地区客户的订单,进一步完善其全球战略布局。 蜂巢能源也于今年4月表示,为进一步升级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订单,审慎推进产能建设。目前,蜂巢能源欧洲业务稳步推进,规划将在德国建设两家电池工厂。 去年6月,国轩高科宣布,计划将在德国哥廷根工厂设立其欧洲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规划年产能18GWh。 “到2025年,预计海外市场大约还有400GWh的产能缺口。”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今年早些时候还曾道出锂电企业出海逻辑,汽车行业的产能本地化属性决定了,谁能满足它,谁能走出去,谁就将获得先机。 03 中国锂电产业链正加快向欧洲“推进” 如今,欧洲正在成为中国电池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当地庞大的动力电池产能建设规划和市场规模也带动了中国上游供应体系出海。 由于欧洲本土材料企业产能不足,无法满足电池企业在欧洲电池产能建设的需要,而包括当升科技、多氟多、璞泰来、厦钨新能、华友钴业、天赐材料、新宙邦、江苏国泰、石大胜华、中伟股份、星源材质等中国锂电材料企业都已在欧洲进行相关布局。 今年6月22日,华友钴业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控股子公司Bamo Technology Hungary Kft在匈牙利投资约12.78亿欧元,将建设高镍型动力电池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这意味着,其拓展海外锂电材料市场获新进展。 厦钨新能也计划将与法国欧安诺公司在法国北部城市敦刻尔克成立合资企业,计划投资额约15亿欧元;璞泰来拟在瑞典松滋瓦尔建设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 此外,近期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对外表示,宁德时代正与欧洲的一个合作伙伴商谈,讨论将在欧洲建立多个动力电池回收站事宜。若后续电池回收站落地,将形成其欧洲本土化的电池回收网络,有利于打造产业闭环,保障其电池核心原材料的供应,从而增强其欧洲电池产能保障能力及产业链供应的韧性。 未来,中国与欧洲各国在电池领域的合作料将会继续加强。不过,随着欧洲相关法规的落地,中国电池企业进入欧洲市场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数据显示,目前欧洲本土只有1%的电池关键原材料生产能力,但近两年欧洲议会等却又通过了一系列法规法案,希望构建其本土化电池产业链,尤其是“欧盟新电池法”的落地,大大提高了他国电池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这种贸易壁垒势必将对中国电池企业开拓欧洲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其中《电池与废旧电池法规》和《关键原材料法案》影响较大,不仅对关键原材料本土开采、加工、回收率、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等方面提出严苛要求;同时,还要求电池企业对重要原材料进行供应链尽调,超出碳足迹限值的电池企业被禁止进入欧洲。 在此背景下,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出海”虽然困难重重,但对欧洲市场志在必得,未来或将助力欧洲市场更快推进汽车电动化和能源转型。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