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06

  • 总投资5.5亿!寒武纪新能源材料装备项目开工

    据“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发布消息,1月3日,寒武纪新能源材料装备项目开工仪式在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举行。 据介绍,寒武纪新能源材料装备项目总投资5.5亿元,盘活闲置用地63.4亩,新建车间、办公研发大楼3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装备的研发制造,达产后将形成年产800套无机盐吸附设备、沉锂设备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

  • “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拟新增锂电正极材料制备与提锂等技术 相关公司持续关注

    《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拟新增限制锂电正极材料制备技术与提锂相关技术出口,对此,多家相关上市公司回应财联社记者,正在了解相关情况。蓝晓科技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通常“限制出口”与“禁止出口”有一定区别,我们会持续关注后续政策实施的时间及相关条件。同时,该征求意见稿也说明了中国的盐湖提锂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当的领先性。 1月2日,商务部服贸司发布关于《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限制出口部分新增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编号:252604X) ,包括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有色金属冶金技术(编号:083201X)项下新增控制要点:锂辉石提锂生产碳酸锂技术、锂辉石提锂生产氢氧化锂技术、金属锂(合金)及锂材制备技术、原卤直接提锂技术、含锂净化液制备技术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技术出口是指从中国境内向境外,通过贸易、投资或者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属于《目录》禁止出口的技术,不得出口。属于限制出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未经许可,不得出口。 据了解,在去年12月21日,商务部会同科技部修订发布新一版《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商务部 科技部公告2023年57号,以下简称“《目录》”),服贸司表示,《目录》于2008年、2020年两次调整,此次修订是适应技术发展形势变化、根据技术贸易管理工作需要,依法对《目录》进行的例行调整。 从行业来看,近年来正极材料与锂矿企业海外布局逐渐增加,如当升科技、容百科技、龙蟠科技均在海外布局了磷酸铁锂以及磷酸锰铁锂相关项目,为提高锂矿自给率,国内锂企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雅化集团等企业均在海外布局锂矿项目,产成品一般以精矿形式运输回国。 对于该通知,盛新锂能(002240.SZ)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雅化集团(002497.SZ)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正在跟相关部门了解情况。 据了解,龙蟠科技(603906.SH)印尼一期年产3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已建成投产,龙蟠科技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印尼项目还没有涉及到高压密产品,预计对公司印尼项目影响不大。印尼二期项目将在今年一季度开启建设。 作为国内第一家可将“吸附 + 膜”工艺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蓝晓科技目前已完成盐湖提锂千吨级以上项目共12个。蓝晓科技(300487.SZ)证券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我们”关注到了这个政策,目前尚处在征求意见稿阶段,暂未对公司已有业务产生影响。公司也在关注限制出口的具体措施等细节信息。通常“限制出口”与“禁止出口”有一定区别,“我们”会持续关注后续政策实施的时间及相关条件。同时,该征求意见稿也说明了中国的盐湖提锂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当的领先性。

  • 应收及负债激增!锂电“卖铲人”变身“卖惨人”?

    在下游扩产计划纷纷踩下急刹车,产业链深度调整周期下,锂电设备订单量也应声回落。不仅如此,前期配合电池企业大规模扩产带来的产能过剩隐忧显现,新上设备利用率不足,闲置产能造成资金沉淀,锂电设备企业营收增长曲线就此被打断。 前几年,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锂电产业曾像汹涌潮水蓬勃而来,一举成为资本竞逐、政策托举的宠儿。2022年,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年投资扩产额一度超过2万亿元,百亿级项目近80个…… 作为电池新能源产业“卖铲人”,锂电设备赛道也随之风光无限,订单接到手软,产线开足马力,景象一派繁荣,企业市值也水涨船高。 然而,跟随电池新能源产业发展脚步,当下,锂电设备也正踏入周期调整的深水区。 辉煌余晖与挣扎蜕变 回溯往昔,新能源汽车产销连年翻番,储能产业飞速发展,电池需求呈直线攀升,电池厂商激进的扩产计划频频发布,彼时,从上游锂矿开采的选矿设备,到中游电芯制造的涂布机、卷绕机,再到下游电池组封装的检测装置,锂电设备不仅不愁销路,更是奇货可居,先进设备往往需要提前数月预订,企业盈利直线上扬。 “做设备这行,以后再好也很难像2023年那样了,一年干了三年的活。”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今年年中,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分析,近几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能快速扩张为锂离子电池设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从634.3亿元增长到1370.5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大量设备制造企业均分享了行业增长的红利。 然而,展望未来,随着中国锂离子电池产能的逐步饱和,整个锂离子电池行业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状态,大量规划中或者建设中的项目停滞或延期为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下游扩产计划纷纷踩下急刹车,产业链深度调整周期下,锂电设备订单量也应声回落。不仅如此,前期配合电池企业大规模扩产带来的产能过剩隐忧显现,新上设备利用率不足,闲置产能造成资金沉淀,锂电设备企业营收增长曲线就此被打断。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28家锂电设备企业共实现营收877.04亿元,净利润85.66亿元。其中,统计在内的28家设备企业中,仅净利润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的就有21家,最大下降速度高达3328.84%,前三季度呈亏损状态的企业有11家。 谈及业绩变动原因,不少上市公司在其业绩交流会上透露,行业周期下行,公司业务增长放缓,下游客户拉长了项目交付与验收周期,导致验收项目数量减少。更有企业坦言,因为项目周期延长,公司银行贷款较多使得利息费用支出较大,以及部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亏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金额较大。 另从前三季度应收账款来看,统计在内的28家设备企业总应收窟窿高达562.05亿元,合同负债411.2亿元,其中先导智能两项数额均最高,应收账款92.8亿元,合同负债133.08亿元。 应收及负债激增,变身“紧箍咒”,业绩承压,上市公司市值也普遍瘦身,例如先导智能市值从千亿级别大幅缩至三百多亿。不仅如此,11月28日,宁德时代又减持先导智能3354.8772万股,此次权益变动后,宁德时代持有先导智能4.99999%股权,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 与此同时,先导智能近日还陷入裁员风波,众多自称为先导智能现任及前员工的个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开指责公司,称其采用了强制性的裁员手段,但给予的补偿金额普遍不足,甚至完全缺失。这次风波主要波及先导智能的锂电池部门,而该部门在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为39.04亿元,同比下降27.10%。 在巨大财力压力下,上述现象也只是锂电设备赛道内卷困境中的一个缩影。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锂电设备赛道怪象频出,“价格战”同样疯狂,为争夺市场空间,甚至出现无底线杀价的情况。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上偷工减料,甚至整线技术盲目打包,低于成本价销售,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不仅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不仅侵害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利益,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纠纷和官司诉讼。 综合来看,锂电设备行业这场激战,短期看是价格、服务等乱象丛生;长远而言,却也是大浪淘沙的筛选机制。无序竞争、恶意竞争是一条不归路,也不长久。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出海破局与内需挖潜 EVTank预计,未来三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直到2027年锂电设备行业将迎来反转。 相较于国内市场的疲软冲击,EVTank表示,未来几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的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海外市场,以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海外锂电项目未来几年将迎来建设高潮,从而带动海外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预计海外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1266.5亿元。 在海外新能源市场蓬勃兴起,本土锂电设备供应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中国锂电设备企业出海开启新窗口。当前,我国部分设备企业已在海外落地项目,并陆续斩获新订单。 从近期消息来看,杭可科技董事长严蕾日前透露,公司目前已有韩国、日本两个海外工厂,同时计划在马来西亚新建大型制造工厂,以应对未来的海外需求及市场政策变化。此前,先导智能、利元亨,以及诺力股份旗下的中鼎集成也已在海外落地项目。 除了出海建厂,2024年,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下,我国还有6家锂电设备企业公布了14条海外订单动态,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利元亨、逸飞激光、海目星、杭可科技等均在列。 海外市场谋求新增长点的同时,国内需求的深度挖潜也已成为锂电设备企业破局蜕变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储能赛道为例,其正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商用,借生产需求东风,锂电设备企业也已微调产品结构,逐步实现业务转型过渡。 此外,以固态电池为核心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迎来快速发展,也为锂电设备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力方向。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25年)》数据,2024年中国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已超过3GWh,全固态电池已经处于样品和中试阶段。EVTank称,固态电池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成为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新战场。 当然,亮剑成效怎样,关键还要看“卖铲人”的水准。多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行业内相关锂电设备龙头公司都有涉足固态电池设备。 结语: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锂电设备当下的周期调整,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阵痛。它既是对过往盲目扩张的清算,更是面向未来、打磨核心竞争力的蛰伏期。 幸运的是,在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未来盈利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锂电设备企业在挣扎中也已逐步意识到并付诸行动中:唯有深耕技术创新,开拓新市场,锚定市场真正需求,才能在调整潮中校准航向,驶向新的增长彼岸。

  • 负极材料涨价预期渐起 分析师称锂电池价格或已触底

    2024年负极材料价格低位徘徊,企业盈利承压,但整体需求上升,多家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同比有所提升。财联社记者多方采访获悉,目前负极材料行业涨价预期渐起。有分析人士预计,部分负极材料型号明年Q1缓涨,头部企业加工费有望在1月调涨500元/吨至1000元/吨。 花旗分析师发布研究报告称,锂电池价格可能已经触底,并可能在2025年小幅上涨。分析师们在参加了一个行业活动后表示,越来越多的行业参与者“与三个月前相比,悲观情绪有所缓解”。分析师指出,预计2025年宁德时代的电池产量将增长30%-50%,而比亚迪和其他二线厂商的电池产量增幅可能达到50%-100%。他们补充称,如果电池制造商实现了2025年的强劲预期,那么“电池供应链上的利用率可能会大幅提升,可能导致整个价值链上更可持续的价格上涨”。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尚太科技 主要从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自主研发生产,锂电负极材料国内市占率前五。 璞泰来 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隔膜及涂覆加工、自动化装备、PVDF及粘结剂、铝塑包装膜及光学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SMM科普】铁锂正极修复技术或成为延长电池寿命新关键

    一、铁锂电池的重要性与挑战 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长寿命和环保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电池性能会因正极材料的衰减而下降。因此,正极材料的修复成为延长电池寿命的关键。 二、正极材料衰减的原因 主要源于活性锂的损失,导致性能下降。锂离子的反复嵌入和脱嵌造成损失,同时铁向锂空位迁移。锂空位缺陷导致Fe²⁺氧化为Fe³⁺,形成反位缺陷,阻碍锂离子扩散。正极材料失效时表面形成缺陷和裂纹,削弱电化学性能。 三、铁锂电池修复技术 为了延长铁锂电池的使用寿命,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修复技术,以恢复正极材料的性能。这些技术主要通过补充活性锂来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固相烧结、水热、电化学等。 1、水热法 在高压反应釜中对废旧铁锂进行水热处理,水热法利用锂源和还原剂补充失去的锂。该方法在低温下进行,避免了结构损伤,同时确保锂补充的一致性。综合体现出高效率和环境友好,但工业化应用仍需解决设备和操作条件的高要求。 2、液相修复技术 液相修复法在液态环境中,通过锂源溶液的作用,再生铁锂正极材料。锂离子在溶液中填补材料锂空位,恢复电化学活性。低温操作使能耗降低,并减少了高温可能引起的结构损伤。锂源和电解液的选择对修复效果至关重要,通过适当添加剂可优化性能。然而,该方法面临锂源选择、反应条件控制及材料分离等挑战。 3、电化学修复法 电化学修复法通过电化学操作为老化的铁锂正极材料注入活力,从而恢复性能。在这一过程中,材料被重新制成电池,通过循环充放电实现再锂化,但该法需在特定装置中进行,操作复杂,尚不适合大规模应用。 4、高温固相修复法 固相烧结法利用高温煅烧为老化的铁锂正极材料进行再生。首先,在惰性气体中对废旧材料进行高温处理,去除杂质并重建晶体结构,之后通过锂源的高温扩散,填充材料的锂空位,修复其电化学活性。此外,该方法还能通过元素掺杂如V5+、Ti4+、Ni2+等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性能,表面包覆技术更增强了导电性。然而,高温处理带来的能耗和对锂盐精确添加的需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5、共晶法 共晶法通过利用共晶盐的特点,在低温下实现锂的补充和材料修复。通过不同的共晶盐组合,并优化煅烧过程,再生铁锂的电化学性能。此方法降低了修复温度和能耗,无污染,简化了加工过程,展现出极大潜力。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林辰思 021-51666836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贺021-20707850

  • 连续5年锂电池叉车产销量第一!中力股份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在电动智能汽车发展如火如荼之时,12月24日,上交所又诞生一个电动叉车IPO——中力股份(603194)成功登陆主板上市。 此次IPO,中力股份发行股票总量为6100.00万股,发行价为20.32元/股,募集资金约13.36亿元,计划用于年产30万台仓储搬运设备及100万套机械零部件加工、智能机器人制造(一期),湖北中力机械有限公司电动叉车总装生产线一期项目,湖北中力铸造有限公司电动叉车零部件铸造一期项目,摩弗智能(安吉)研究院项目,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资料显示,中力股份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注于电动叉车等机动工业车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深耕电动叉车领域十余年,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现已具备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等四大类、百余种规格型号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电气机械、食品饮料、电子商务、汽车制造、批发零售、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 招股书信息显示,中力股份自2013年起连续11年摘得电动仓储叉车产销量排名桂冠,2023年销售量占国内电动仓储叉车销售量比例达35%以上,并在行业内以创新闻名,是行业内首个创新产品细分类(Class31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的中国企业。此外,公司自2016年起自主研发锂电池相关系统和技术并在行业内较早将锂电池应用于工业车辆,自2019年起连续5年实现锂电池叉车产销量排名第一,2023年销售量占国内锂电池叉车销售量比例达30%以上。 在业绩方面,2021年-2024年上半年,中力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2.06亿元、50.11亿元、59.21亿元和31.4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53亿元、6.27亿元、8.06亿元和4.2亿元,总体呈稳步增长的态势,经营业绩具有稳定性。

  • 【SMM科普】一文简述回收料来源及电池结构

      锂电池回收的重要性 : 锂电池中富含锂、钴、镍、锰等贵重金属,这些资源价格高昂,并且其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回收利用废旧锂电池,不仅能够降低对原材料的依赖和开采成本,还可以显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锂电池回收原料来源及途径: 废旧锂电池回主要类型为废旧三元锂电池、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极片及卷芯、磷酸铁锂电池极片及卷芯等。回收来源主要包括 社会退役、产间废料和库存废料 ,具体获取废旧电池的直接途径有以下几种: 社会退役:组车厂报废随车产生的废旧锂电池; 4S店收取售后退役锂电池; 废旧锂电池贸易商处采购的锂电池; 产间废料:锂电池的制造厂家制造锂电池的过程中产生的破损电池、电池极片、极片卷芯等; 库存废料:放于库存时间较久无法进行正常装车使用的锂电池; 废旧电池包结构: 废旧锂电池包通常从外到内分为电池包、模组和锂离子电池电芯。汽车动力锂电池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电池包。拆包后,单电芯会进行电阻、容量等性能测试。回收企业将适合二次利用的电芯进行梯级利用,而无法直接再利用的电芯则经过破碎和分选处理。随后,这些电芯通过湿法回收,回到电池原材料生产环节。废旧的三元锂电池包和磷酸铁锂电池包的结构基本相同。 废旧电芯结构: 单体锂电池电芯由外壳和电池芯组成,一般包括以下部件:正极片、负极片、保护阀、绝缘板、电解液、隔膜纸、电池壳等,具体结构如下: 废旧锂电池极片构成: 磷酸铁锂正极片,由磷酸铁锂、导电剂(导电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粘接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集流体(铝箔)组成。 三元正极片,由镍钴锰酸锂、导电剂(导电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粘接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集流体(铝箔)组成。 其中电芯及极片打粉之后获取的电池黑粉、极片黑粉、铜粉、铝粉、石墨粉为现阶段主要销售和后续加工的原材料。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林辰思 021-51666836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贺021-20707850

  • 赣锋锂电新一代电池震撼发布 全能优势领航新能源未来

    12月19日,赣锋锂电在GAF2024新能源汽车智造峰会期间,重磅发布了其全新一代电池,赣锋锂电新一代软包CTP一体化电池,融合了“超级平衡”、“超级安全”、“超级集成”、“超级防护”、“超级温控”和“超级算法”六大技术创新,刷新了电池行业在性能、安全性和集成效率等方面的多个标准。这一发布不仅彰显了赣锋锂电强大的技术实力,更标志着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迈上新台阶。 此次峰会在重庆盛大启幕,汇聚了50多位行业专家和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集中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智造领域的前沿技术。从新能源三电系统、电驱系统创新到智能机加工、汽车总装技术,峰会涵盖了多个热点话题,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焦点。而赣锋锂电新一代电池的发布,正是这一盛会中的重要亮点。 据了解,这款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190Wh/kg,处于磷酸铁锂电池的顶尖水准,并支持超10C高倍率放电,兼具大容量与高功率,为电动车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输出。在安全性上,电芯与电池PACK本体双安全,在电芯层级可以满足多点针刺不起火不冒烟,通过创新设计聚丙烯PP绝缘层/PET+尼龙绝缘层/耐高温绝缘层/高强度绝缘层,四重迭奏,利用新型复合材料实现导隔反热一体化设计,高低压分离实现热电废分离,定向排气排废进行秒级泄压和泄温,即使在针刺、高温、形变等极端条件下也可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保障。 在集成效率方面,新一代电池成组效率达到全球领先的74%。通过研发设计优化,模组物料减少50%,生产效率提升30%。这款电池不仅实现了轻量化,还为整车设计创造了更大自由度。同时,其潜艇级高强度外壳及可拆卸式底部防护装甲,能够有效应对越野、露营等复杂场景,为用户提供多场景适应能力。 此外,温控性能的突破则是该电池的一大亮点。搭载直冷技术,实现了快速且高效的冷却效果。结合先进的BMS智能算法,新电池实现对500V与800V高压平台的全面兼容,不仅缩短了开发与测试周期,其精度和稳定性也远超行业标准。 作为全球锂资源领域的龙头,赣锋锂电凭借全产业链整合优势,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再到回收,构建了技术闭环,为旗下动力电池产品提供坚实支撑。在消费与工业电池领域,赣锋锂电同样成绩斐然。其手机电池出货量位居全国前四,耳机电池位列全国第二,储能电池则稳居全国前五。成熟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广泛的客户覆盖,为锋行电池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抢占技术高地,2023年投产国内最大固态电池基地,并计划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第二代固液混合电池,或将引领行业变革。 新一代电池的发布,是赣锋锂电从资源巨头向技术先锋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标志着其在动力电池市场的全面发力,也昭示了新能源行业的新发展方向。未来,赣锋锂电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在推动全球新能源技术变革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锂电企业出海遇阻!璞泰来瑞典10万吨负极材料投资被否 拟提出上诉

    璞泰来(603659.SH)出海投资遇阻,因公司不能完全同意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提出的条件,公司计划在瑞典建设的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未获得瑞典方面的批准。对此,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向瑞典政府提出上诉。 璞泰来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始终秉承着“公平、互利”的原则展开海外投资活动,合理争取自身权益。 作为市场主体,公司始终抱着良好的合作诚意、踏实的投资计划,推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产能布局。 璞泰来今日晚间发布公告,因未获得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的批准,公司拟终止瑞典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对于截至目前项目终止对公司的影响,璞泰来表示,因上述项目 尚未开工建设,故对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无重大影响。 该项目首次公告于去年5月份,璞泰来原拟通过子公司紫宸科技(瑞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瑞典紫宸”)投资不超过157亿瑞典克朗(按12月19日汇率,折合人民币约103.98亿元)建设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以满足下游客户对负极材料的就近配套要求。 璞泰来表示,该项目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司启动并完成了在国内相关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备案流程。根据瑞典2024年生效的《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法》,公司于今年2月向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提交了外国直接投资申报,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为《外国直接投资法》指定审查机构。 有多年海外商事与知识产权仲裁经验的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苗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法》是瑞典时隔多年后又推出的一部关于外国投资管控的法律,根据该法案的要求,有关基础服务、安全敏感服务、军事装备、双重用途物品、关键原材料、金属和矿产、位置数据或敏感个人数据、新兴技术和其他战略受保护技术等内容将受到该法管辖。同时,如果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有理由认为相关投资可能会危害瑞典的国家安全、公共秩序或公共安全,也可以主动对投资启动审查。 而在今年12月3日,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对璞泰来的投资项目提出了 多项要求,涉及瑞典紫宸股权控制权、管理层组成、研发成果归属及监管安排等方面。 对此,璞泰来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经过审慎评估和深入讨论认为, 这些要求在商业逻辑和实际操作层面均存在较大挑战 ,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然而,与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进一步沟通之后,该项目仍未获得批准。 12月18日,璞泰来收到瑞典战略产品监察局通知,该项投资未获批准。鉴于此决定, 璞泰来决定终止上述项目投资,同时公司拟进一步向瑞典政府提出上诉。 公司将和瑞典政府有关部门保持沟通,探讨项目继续推进的其他可能性。 对于海外订单是否受到影响,璞泰来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跟相关有海外需求的客户进行沟通,寻求其他替代的中长期供应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在江西、溧阳、内蒙古的生产基地已形成15万吨/年的负极材料产能,四川生产基地在建产能为28万吨/年,能够满足当前国内外客户的产能需求。 同时,璞泰来仍将对全球各主要国家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保持关注和了解,若有合适的机会也将继续开展海外产能布局,配合客户进行产业链布局。

  • 锂电行业还有想象力吗?瑞浦兰钧行稳致远给出范本

    锂电行业 “内卷” 下逆势增长 在新能源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近两年来的疯狂扩张潮后,动力电池的“内卷”成为行业共识。 今年以来,材料价格继续下滑,锂电池电芯价格亦然,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分析,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价格同比下滑了20%,创下2017年以来最大跌幅。 电池价格下跌下,连头部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也难抵挡营收下滑。宁德时代自去年四季度起营业收入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但净利润上前三季度呈现同比上涨,其称毛利率增长是因三季度碳酸锂等主要材料及销售价格下探,也有技术层面因素。其他电池企业如亿纬锂能前三季度也出现营收下滑、扣非净利润增长情况。 但也有在“逆势”中抓住机会,表现亮眼的公司,港股上市的瑞浦兰钧(00666.HK)业绩上实现营收净利“双强”,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5.97亿元,同比上涨15.2%,净利润同比大幅减亏。公司表示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销售量的稳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1-11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前十中,瑞浦兰钧市场占比增长明显,装车量达到10.23GWh,市场占比2.18%,同比增长1pct。 与此同时,锂电池新增产能投资达到近两年底部。 锂电行业出清进入深水区,产能投产规划收缩。一向稳健务实的瑞浦兰钧似乎早已预见趋势,在产能布局上不追求高,而是更追求稳。据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底,瑞浦兰钧设计产能62GWh,2024年上半年,设计产能也是62GWh,可见其扩产步伐已经放缓。 在经历深度出清后,业内对明年的锂电行业抱以期待。 出海“潮”中务实才能跑赢 在国内竞争“内卷”之下,海外市场已成为锂电产业链的竞争热土,在国内锂电产业链面临价格下滑的近两年来,各头部企业海外布局明显加速。 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企业更是频现出海建厂规划,包括欣旺达、亿纬锂能、恩捷股份、多氟多等电池与材料企业相继披露在越南、马来西亚、韩国、匈牙利等地的投资制造项目。 海外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业内机构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储能锂电池需求达1851GWh,同增31%,26-27年海外动力放量以及储能需求高增,总体仍维持15-20% 增长。 从中国电池企业斩获海外订单来看,市场已在悄然增长。2023年9月,瑞浦兰钧欧洲子公司在德国慕尼黑成立,标志着公司在欧洲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与Stellantis、日产、smart等国际车企的合作,将瑞浦兰钧的动力电池推向全球一流市场。在储能领域,今年4月,瑞浦兰钧与全球知名储能集成商Powin再次达成合作;据瑞浦兰钧披露,已取得SUNPINSOLAR、VENAENERGY、EnergyVault等海外巨头签订销售合约,合约总规模合计40GWh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锂电产业出货面临多方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针对性政策,此外碳足迹声明、电池护照、电池材料回收等新的监管要求也在逐步增强。 对此,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全球布局中,瑞浦兰钧海外生产基地倾向于选择东南亚。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核心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瑞浦兰钧的电池技术是全球领先水平,成本在全球也极具竞争力。 如果出海前未经过充分考量,企业可能会陷入更大的困境。瑞浦兰钧表现则更为务实,在海外基地布局方面秉承着快速建成,快速运营,快速盈利,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策略。 此外,依托青山实业深厚的国际化基础,加之全球化的大规模制造经验和运营经验,以及在资源端的广泛布局,让瑞浦兰钧在新能源赛道中的竞争优势凸显。 “下一代技术”固态电池先锋布局 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需求渐长,固态电池因适配更高比能正负极体系且减少电解液安全隐患,被视作“下一代电池”,已经成头部企业竞争焦点,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全固态电池产品预计在2026-2030年量产。 瑞浦兰钧近期披露,公司作为牵头单位申报的“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项目成功入围浙江省2025年度“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公示名单,该项目将推动公司全固态电池研发进一步提速和深化。 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瑞浦兰钧已相继开发半固态凝胶电解质、相关固态包覆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复合应用、相关封装工艺等,基于高镍和高硅碳体系研发了新一代的半固态电芯,方形电芯质量能量密度达到300-350Wh/kg,与国内外主流车企实现合作开发和送样测试。 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瑞浦兰钧已开展系统性前期研发并取得系列成果,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制作的全固态电芯能量密度预计超过400wh/kg以上,产品将广泛应用于乘用车以及低空飞行器等新型应用领域,展现了其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瑞浦兰钧能够在固态电池领域有所成绩,背后是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如打造“问顶®”技术首创盖板一体化设计,打破方壳锂离子电池一直以来的传统设计,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7%以上,体积能量密度、安全性、能量效率等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今年下半年,瑞浦兰钧继续以创新之力密集推出众多新品,包括磷酸锰铁锂(LMFP)问顶电芯、GREEN CTP 电池包技术、GREEN BANK 系列插混车型专用电池包,以及具备灵活多变组合方案的“BIG BANK”商用车电池系统。 回收与储能机遇下瑞浦兰钧先行示范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蓬勃发展之际,政策关注点已从单纯产业扩张深入到企业与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层面。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攀升催生电池回收需求,2023 年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明确优化回收责任主体,鼓励电池企业使用再生原材料并公开比例。机构数据预计2024年起国内动力电池退役规模高速增长,2025/2030年退役规模达4/431GWh,2021-2030年CAGR为47.79%。 在电池回收布局上,瑞浦兰钧与格林美、华友循环等建立深度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形成全球一流的动力电池绿色回收利用典范模式,共同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和价值链。 并且,瑞浦兰钧还在今年年初取得工信部梯次利用类型回收资质,成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可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形成完整回收链。 全球来看,海外电池相关立法体系对环保要求更加严格,率先建立起废旧电池回收链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赢得出海优势。同时,从资源回收角度而言,背靠青山实力强大的资源优势的瑞浦兰钧,有绝对的优势。 储能方面,工信部 11 月编制《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目标明确2027 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等。有机构数据预计2027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达1476GWh,储能电池需求达 381GWh。 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之下,瑞浦兰钧早已通过持续投入与创新抢占海外储能市场,2024 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户储电芯出货量更是位居全球第二。 总结:在2024年的锂电行业画卷中,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态势与深刻变革。随着行业发展渐趋成熟,政策关注点已从单纯的产业扩张向可持续发展转移,电池回收链构建备受重视,瑞浦兰钧等企业积极响应,与各方合作打造绿色回收体系,依托资源优势应对海外严格法规,增强出海竞争力;同时,储能领域也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国家出台相关方案明确目标,全球储能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