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8个
今年7月,整体车市表现相对平淡。据中汽协数据,7月汽车销量为226.2万辆,环比下滑11.4%,同比下滑5.2%。 随着上半年各家车企冲量告一段落,部分厂商迎来高温休假,或休整,或蓄力,产销节奏有所放缓。从盖世汽车此次统计中可以看出,7月车企销量以下滑居多,能够成为“例外”的,仍然是今年上半年表现相对强势的那几家。 新势力差距拉大,理想月销重回5万+ 尽管7月整体车市表现平淡,但新能源汽车一如既往加速渗透。据中汽协数据,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85.3万辆,渗透率达到53.5%,首次实现对燃油车市场份额的超越。 可想而知,专攻新能源车型的新势力车企们成绩不会太差。该月,理想重回5万+,问界稳在4万+,零跑月销再创新高,蔚来也再次破两万,哪吒、小鹏、小米也都拿下了1万+。 具体来看,时隔7个月,理想月交付量再次突破5万辆,达到51,000辆,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49.4%。今年前7月,理想累计交付量已近24万辆。 这一表现之下,理想L6是“功臣”。今年4月18日,理想L6上市,5月15日,迎来了第1万辆量产车下线,5月31日,第2万辆量产车下线,7月16日,上市不到3个月,理想L6累计交付量突破5万辆。很显然,理想L6已成为理想当下的主力车型。 只不过,即便有理想L6的加持,理想也很难达成年初所定下的80万辆交付目标。事实上,今年6月有消息称,理想已经将全年销量目标降低到约48万辆。如果按此目标计算,今年1-7月其已达成约50%,接下来压力已经不是很大了。 理想与问界的头部之争是今年新势力战局中的一大焦点。一季度,问界蝉联三个月销冠;二季度,理想凭借L6开始重夺第一,连续三个月领先问界;进入三季度,二者差距拉大,7月,理想比问界多卖了近1万辆。 7月,问界全系交付41,535辆,环比轻微下滑。不过按照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此前所说,后续问界会朝着月交付5万辆的目标前进。 从具体车型来看,问界M9 7月交付18,047辆。而据此前数据,问界M9上市7个月累计大定已突破11万辆,这意味着接下来这款车型交付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问界新M7该月交付新车16,562辆,自2024年至今,问界新M7系列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2万辆,也是问界系列今年最主要的销量增长点。 问界之后是零跑,继6月后,零跑月交付量再破2万,也再次拿回第三席位。蔚来交付量则出现下滑,退至零跑之后,不过仍稳定在2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零跑与蔚来前7月累计销量均已超过10万辆,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升。 小鹏还在万辆左右徘徊。7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11,145台,同比增长1%,环比增长4%。前7月,小鹏累计交付新车共63,173台,同比增长20%。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MONA系列首款车型M03已于8月8日正式开启预订,并将于该月内上市。有消息透露,该车起售价将定在14万元以下,这一价格策略被认为是小鹏直接向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发起挑战的信号,也是其扭转局势的关键。 小米7月交付量再破万,且按照小米的说法,8月其交付量将持续破万,并预计11月将提前完成全年10万台交付目标。而不难测算,如果要提前完成目标,在接下来的四个月中,小米单月平均交付量需达到1.6万辆。 老牌自主“挑大梁”,比亚迪日销1万+ 有的车企正在为月销破万而欢呼,有的车企则已日销破万,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7月,比亚迪共计销售新车342,383辆,同比大增30.6%,日均销量超1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40,799辆,同比增长30.5%。1-7月,比亚迪新车销量累计超195万辆,同比增长28.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近194.8万辆,同比增长29.07%。 究其原因,一方面,全系荣耀版车型“增配降价”效应还在持续;另一方面,首搭第五代DM技术的秦L与海豹06热销,推动比亚迪王朝网和海洋网7月合计销售新车328,178辆,同比增长超三成;此外,比亚迪海外销量大增65.2%。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整体销量有望达到376万辆。这意味着,接下来几个月,比亚迪新车销量大约还有超过150万辆的增长空间。 图片来源:比亚迪 奇瑞虽未日销过万,但增长势头与比亚迪有得一拼。7月,奇瑞集团销量共计195,759辆,尽管环比上月出现轻微下滑,但同比增幅超30%。1-7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296,380辆,较去年同期大增45.4%,远超行业平均增速。 分品牌来看,奇瑞品牌7月销量123,123辆,同比增长20.4%,1-7月销量829,890辆,同比增长38.3%;星途品牌7月销量14,443辆,同比增长26%,1-7月销量68,890辆,同比增长28.3%;捷途品牌7月销量41,106辆,同比大涨91.1%,1-7月销量264,661辆,同比大涨97.7%;iCAR品牌首款产品上市5个月,7月销量6,065辆,今年以来累计销量达到31,651辆。 吉利也属于“例外”的那一拨。7月吉利汽车集团销量约15.08万辆,环比虽出现下滑,但好于行业整体水平,且较去年同期实现了13%的增长,前7月累计销量超11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36%,完成全年200万辆销量目标的约55%,也是较好水平。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此前表示,2024年是吉利汽车的产品大年,上半年推出了银河E8、领克07以及极氪009光辉版,这些产品对上半年的销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下半年,其他品牌将会有更多全新产品推向市场,公司对全年实现200万销量目标充满信心。 长安、长城7月均同环比双双下滑,但凭借此前多月的积累,前7月累计销量依然优于去年同期,只不过长城的增速略低一些。 以上车企销量成绩的不同,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表现有较强相关性,毕竟正如前文所言,在乘用车终端销售中,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市场主流。 比亚迪不必多说,自开启新能源汽车销售以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超830万辆;奇瑞1-7月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2.63万辆,同比劲增193.7%;吉利前7月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37.92万辆,同比大增105%;长安自主品牌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4.45万辆,同比增长59.8%。 而长城1-7月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5.65万辆,同比增长28%,增速相对落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24%,低于新能源汽车市场36.4%的整体占有率。而要知道,今年4月,在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长城汽车执行董事、CFO兼董事会秘书李红栓曾表示,公司将努力做到2024年新能源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合资之中无“例外”,个别车企暴跌超七成 从盖世汽车统计内合资车企来看,7月无一例外都在下滑,且幅度都不小,其中东风本田与上汽通用是下滑幅度较大的两家车企。 今年以来,东风本田销量下滑严重,1月月销还能达到6.5万辆,3月已经下滑到4万多辆,二季度则连续保持在3万辆水平,到了7月,东风本田销量仅14,229辆,较6月的35,409辆大降59.82%,较去年同期更是大降超七成。 上汽通用形势也很严峻。早前上汽通用月销10万辆、年销百万辆是常态,2017年销量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的200万辆。但自2018年至2023年,其销量逐年下滑,但仍维持百万辆水平。进入2024年,在价格战日益激烈、新能源市场进度还不够快以及老产品逐渐丧失竞争力等多重因素下,上汽通用销量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销量仅为22.56万辆,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到了7月,情况并没有好转,该月上汽通用销量仅15,000辆,同比下滑超八成,环比下滑超九成。 当然,短中取长,合资阵营中,也有几家表现相对不错,例如上汽通用五菱、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虽7月销量下滑,但前7月累计销量优于去年同期。 尤其是长安马自达,前7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0.87%。究其原因,“以价换量”是很重要的一点。且盖世汽车注意到,长安马自达还在继续使用这一招。 8月1日,长安马自达宣布旗下车型上线限时优惠,包括CX-5、CX-50行也、MAZDA 3昂克塞拉、CX-30等一系列车型。其中,CX-5至高直降1万,2.0L舒适型,限时11.58万元起;CX-50行也至高直降1.7万元,2.5L限时优惠价15.88万元起;而其销量主力马自达3昂克赛拉则至高直降1万元,2.0L起步价仅需8.99万起;降价幅度最大的则是马自达CX-30,限时官方降价3.2万元,售9.99万元起。 事实上,尽管此前合资品牌有“酝酿涨价”之风向,但整体来看,仍然有不少品牌加大了优惠力度。 除长安马自达外,一汽-大众近期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活动,包含国补在内,全系车型以旧换新补贴至高3.1万元;一汽丰田加大了以旧换新补贴力度,8月1日-8月31日,叠加国补在内,综合补贴至高达到2.7万元;东风本田也推出8月限时购车权益,CR-V、思域和英仕派三款车型售价进一步降低。 但需注意的是,即便抛开价格战对于企业利润所带来的影响不谈,合资品牌单凭降价恐怕难以抵御自主品牌攻势,拿回一些份额,毕竟自主品牌同样在持续推出性价比更优的产品,另外从整体车市表现来看,“以价换量”效果正呈现减弱走势,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更利于改善消费者预期,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据韩国媒体报道,由于电动汽车需求疲软,LG新能源将推迟其在美国密歇根州第三家工厂的竣工时间。 据悉,该工厂是LG新能源与通用汽车的合资工厂,自2022年6月动工,投资规模达26亿美元,原计划在今年年底完工,2025年初开始量产,规划年产能50GWh。 LG新能源表示,整体投资步伐正在调整,但建设并未停止,公司正在根据市场情况采取各种灵活运营措施。 7月8日,LG新能源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业绩快报,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为6.16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1953亿韩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LG新能源今年二季度销售额下降29.8%,营业利润下降57.6%;与今年一季度相比,销售额增长0.5%,营业利润增长24.2%。 此外,据外媒报道,7月15日,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在一场活动中下调了对公司电动汽车计划的预期,称该公司在2025年不会销售100万辆插电式汽车。此前,通用汽车一直表示,到2025年将在中国和北美各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产能。
市场昨日全天冲高回落,沪指领跌。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36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成交额6776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69亿。板块方面,网约车、食品安全、BC电池、PCB概念等板块涨幅居前,煤炭、电力、有机硅、电网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昨日收盘,沪指跌0.68%,深成指跌0.1%,创业板指跌0.06%。 在今天的券商晨会上,中金表示,降息交易或迎关键窗口期,可能为全球各类资产创造阶段性机会;华泰证券表示,看好下半年强车型周期车企,海外出口有望带来高增长;国泰君安则提出,机械板块关注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 中金公司:降息交易或迎关键窗口期,可能为全球各类资产创造阶段性机会 中金公司表示,6月27日美国第一场总统辩论之后,第二次辩论将在9月10日举行,因此大选交易可能在9月份之前进入一段平缓期,市场或重新聚焦美国经济与政策。通胀与增长双双下行,可能为美联储更快启动降息创造条件。如果对美国增长与通胀的预测兑现,7-9月期间市场降息预期可能进一步升温,降息交易迎来关键窗口期。当前期货市场计入美联储9月份降息概率为77%,12月再降一次息的概率为74%,对降息预期定价并不充分。如果降息交易重回市场主线,中金认为将对全球股、债、商品、外汇等各类资产均形成利好。 华泰证券:看好下半年强车型周期车企 海外出口有望带来高增长 华泰证券表示,2024年下半年看好强车型周期的乘用车企业:进入新车周期,高端化和全球化打开盈利空间;商用车板块继续看好中长期海外出口带来的高增长;零部件板块推荐强产品周期产业链以及有能力享受全球化红利的优秀公司:1. 具备Tier0.5能力,提供软硬一体解决方案的公司。以及有望受益欧洲、墨西哥等海外建厂/海外占比高,获得更大盈利空间的公司。2. 强产品周期的产业链:关注下半年智能车密集投放的“华为链”,以及出海头部企业奇瑞产业链。 国泰君安:机械板块关注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 国泰君安指出,支持政策持续催化,低空经济加速发展。2024年3月《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出台以来,众多省份已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在建设通航机场、组建发展通航机队、低空飞行器制造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布局,低空经济有望持续受益。人型机器人方面,大模型兼顾预训练和微调功能,多模态GPT助力机器人在交互能力、规划控制能力、泛化能力、感知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极大提升。执行器是最核心部件,重点关注零部件供应商的验证节奏。
如同去年一样,今年车市开局依旧很卷,但焦虑的氛围更浓,车企们抱着“开局即决战”的决心。在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步步紧逼下,传统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成为常态,车市内卷升级到了2.0时代,倒逼车企加速向前跑。 然而,频繁价格战对车企盈利能力造成挑战。盖世汽车整理了13家上市车企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盈利排名变化显著。 总体来看,过半数车企净利润同比下滑;比亚迪、上汽集团稳占盈利前两名;长城汽车盈利暴增,而长安汽车则出现暴跌;另外,赛力斯终于发家致富,实现盈利大反转。 赛力斯“上岸”,长城扬眉吐气 本季度实现盈利正增长的四家车企中,比亚迪表现没有悬念。报告期内,比亚迪营收1249亿元,同比增长3.97%;净利润45.69亿元,同比增长10.62%,赚钱能力稳居国内上市车企首位。 可见,尽管比亚迪在2月底率先发起价格战,海洋和王朝系列推出低价“荣耀版”车型,但通过多品牌战略布局,凭借持续扩大的销售规模优势以及极致的产业链控本能力,盈利能力依旧保持相对稳健。 在高端市场上也持续有所突破,旗下腾势品牌月销量稳定在万辆以上,定位百万级别的仰望品牌月销过千辆,方程豹也在越野市场有所作为。随着高端车型占比提升,比亚迪今年一季度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至21.88%。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近两年数据可见,由于基数变得庞大,比亚迪业绩和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去年同期,比亚迪净利润同比增长4.1倍,销量同比增长90%。而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的销量增速回落至15%以内,进而导致盈利增速放缓。 相较之下,赛力斯的表现令人欣喜,实现扭亏为盈。本季度赛力斯营收265.6亿元,同比增长4.2倍;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1.4倍,这是其首次盈利。 信达证券指出,赛力斯该季度能扭亏为盈,主要是因为交付放量带来的规模效应提升。今年一季度,赛力斯累计销量为11.4万辆,同比增长1.7倍。其中问界系列累计销量为8.6万辆,同比增长6倍,占赛力斯销量比例的近8成。在问界系列的带动下,赛力斯报告期内盈利实现转正。 此前,由于在问界系列研发的持续投入,赛力斯已历经四年亏损。但能明显看到,赛力斯的净亏损有在持续收窄。以2023年为例,赛力斯净亏损24.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36.07%。 同样,长城汽车的研发也进入投资回报周期,实现了量价齐飞。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销量为27.5万辆,同比增长25.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5.9万辆,同比增长1.1倍。这主要得益于经营结构的优化,带来了盈利提升。 高毛利车型销量的增长,带动长城汽车毛利率大幅上涨,较去年同期上涨了4个百分点至20%,单车净利润更是跃升至1.2万元。同时,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也为长城汽车带来了12亿元的收益。 过半车企盈利下滑 硬币的另一面是,有超过七成上市车企今年一季度盈利出现同比下滑。其中众泰汽车亏损有所收窄,但考虑到其有限的市场竞争力,不太具备参考性。 上汽集团盈利依旧“输给了”比亚迪,面临着增量不增利的困境。上汽集团一季度累计销量达83.4万辆,同比增长6.4%,销量比比亚迪多了20万辆;但净利润却仅为27.1亿元,同比下滑2.5%。这主要源于上汽集团一贯的老大难题——合营及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减少。本季度,其来自联营和合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3.01%,合计仅为22.03亿元。 不过,与前两年相比,上汽集团的处境其实有所改善,盈利降幅由2022年的34.3%收缩至如今的2%。这得益于新能源车销量攀升以及出海业务占比持续提高。一季度,上汽集团新能源车销量达21万辆,同比增长48%。其中,高端品牌智己表现尤为亮眼,月销量突破万辆,拉动了集团营收上涨。 总体而言,上汽集团的市场表现相对稳健。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安汽车一季度净利润暴跌83.4%至11.58亿元,尽管其累计销量同比增长了13.87%达到了69.2万辆。 长安汽车解释称,盈利大跌主因是去年同期并表深蓝公司后带来的股权增值高基数影响。去年同期,长安汽车净利润高达70亿元,跻身国内上市车企盈利首位,占其全年盈利的六成。其中,并购深蓝为长安汽车贡献了50.21亿元收益。 国联证券认为,长安汽车盈利下滑也与一季度降价攻势有关。据了解,长安汽车旗下启源、深蓝等多个品牌效仿比亚迪,相继加入价格战。比如深蓝在2月也推出荣耀版系列车型,并限时优惠1万元。受此影响,长安一季度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8.6%降至14.4%。 同样深受价格战冲击的还有广汽集团。今年第一季度,广汽集团营收215.7亿元,同比锐减18.8%;净利润6.9亿元,同比暴跌20.7%。 民生证券分析,主因是合资企业投资收益下滑,以及费用率提升。一季度,广汽集团投资净收益18.44亿元,其中“两田”(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销量出现两位数下滑,合计不足30万辆,使其单车净利润仅0.68万元。自主品牌同样表现不佳,一季度累计销量13.4万辆,同比减少17.1%。 东吴证券则认为,这与广汽集团继续清理库存的经营策略有关,影响了当季营收表现。总的来说,相较于去年,由于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车企的生存环境越发艰难,面临的煎熬也与日俱增。 “出海+高端化”,盈利新驱动 相较前两年,中国车企的盈利和销量结构发生变化,出海市场和高端车型贡献度显著提升。盈利排名靠前的几大上市车企都已推出中高端品牌,并且出海业务亮点频现,助力实现销量突破。 以比亚迪为例,在30万元以上市场,已形成方程豹、腾势及仰望三大高端品牌矩阵,覆盖家用SUV/轿车/MPV、越野车以及超豪华跑车等细分领域。数据显示,三大品牌一季度累计销量约4万辆,其中仰望品牌卖出超3000辆,大幅提升了比亚迪的车型毛利率。在主力产品普遍降价的情况下,比亚迪单车净利润仍维持在0.67万元的水平,仅比去年同期微降数百元。 在海外市场,比亚迪表现亮眼。一季度,其海外累计销量达9.8万辆,同比暴增153%,占比提升至15%。国金证券认为,比亚迪今年在东南亚、拉美等市场强势扩张,势头将持续。 长城汽车则凭借坦克品牌杀入20万+高端市场。一季度,坦克品牌累计销量4.9万辆,占比提升6.9个百分点至17.9%,助力集团单车净利润稳定在万元以上水平。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出海进程加速。目前,旗下欧拉、坦克、魏牌等品牌重点车型已在欧洲、中东、澳新、东盟等主要市场上市。另外,长城汽车巴西整车工厂下半年将投产,进一步推进海外本地化。民生证券预计,在“ONE GWM”品牌战略引领下,长城汽车2024年海外销量有望达40-50万辆。 上汽集团在高端化转型方面也终现曙光。在智己LS6去年底上市后,智己品牌热度持续走高,月销量已跃升至万辆以上。今年二季度,智己L6加入阵营后有望进一步助推销量增长。 在出海领域,尽管上汽集团一季度销量小幅下滑,但依旧超过20万辆的规模,在中国车企出海销量中排名领先。 由于欧洲是其主要出口市场,受到红海运力紧张影响较大,上汽集团1-2月出口销量同比下滑。但随着红海运力紧张情况缓解,上汽集团3月出口销量重回正增长,达到10.5万辆。此外,上汽已组建自营船队,可降低运力风险。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今年是其产品大年,至少将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覆盖10万-30万元主流市场。另外,其一季度海外出口保持高速增长,累计销量近11万辆。民生证券认为,长安汽车出口将延续增长,为销量和业绩提供支撑。 另外,长安与华为的合作项目备受关注。长安近日发布公告称,双方正就关键交易条款进一步协商,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底签订最终协议文件。民生证券认为,长安有望享有目标公司技术和产品资源,并受益华为智能化赋能,从而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加速智能电动化转型。 总体而言,中国车企初步实现了品牌向上,全球化进程也迈入了新里程碑。但另一方面,在新能源业务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的同时,价格战也已蔓延海外市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期表示,去年行业层面纯电市场亏损面扩大,预计未来三年市场竞争强度仍将很大。 这意味着,车企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将持续承压。价格战的加剧,无疑将进一步考验车企的抗风险能力。
经历2月的销量低谷之后,车市在3月重新找回了增长节奏。据中汽协数据,3月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69.4万辆,环比增长超七成,较去年同期增长9.9%。 聚焦车企,也是涨声一片,翻倍上涨的情况又在部分车企身上上演,给3月车市增添了许多看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两月销量出现暴跌的比亚迪,凭借荣耀版车型,在3月再次上演“翻身大戏”,重回30万+水平。 新势力“意外”很多,理想表现不算理想 3月,造车新势力“意外”很多,理想未能如愿回归月销5万辆水平,蔚来在2月刚拿回的第三席位又“还给”了零跑,小鹏、哪吒没过万,仅问界保持领先,又拿下3万+。 在2月短暂下滑之后,问界3月交付量再破3万辆,达31,727辆,环比增长50%。至此,今年一季度鸿蒙智行旗下AITO全系新车交付量累计达85,842辆。 问界新M7依旧给力,3月交付新车24,598辆,环比增长33%。自去年9月正式上市并同步开启交付以来,该车型累计交付量已超12万辆。4月1日,问界将新M7入门版车型M7 Plus后驱版售价下调至22.98万元,降幅2万元。考虑到该车型原本出色的产品力,此次降价有望进一步刺激其销量的上涨。 问界M9的表现也在提升,该月交付新车6,243辆。且据官方数据,截至3月下旬问界M9大定订单已突破6万辆。这意味着,在产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该车型交付量大概率会继续提升,由此拉升问界整体交付量。 理想3月交付新车28,984辆,同比增长39.2%,今年一季度共计交付80,400辆,同比增长超五成。截至3月底,理想累计交付量已达到713,764辆,是首家达成累计交付七十万辆里程碑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此前曾表示,随着新车型的发布和交付(理想MEGA和2024款理想L系列车型),其目标在3月恢复到月交付5万辆的水平。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理想MEGA因各种原因,表现并未达到预期,这也使其远未能达到5万辆的月销目标。 据悉,4月初,理想内部宣布开启矩阵型组织2.0升级,同时进行多个部门组织架构调整。其中提到,理想正式新设立GTM(Go to Market)团队,负责协同新产品上市操盘计划的落地,为市场结果负责。有相关媒体从接近此次变革的内部人士处得知:“这次调整确实跟MEGA有关系。之前内部复盘下来,公司在用户价值、经营效率方面都没太想清楚,决策落地执行也不够到位。所以要通过升级来保持组织灵活性。”由此来看,理想也在竭力“自救”。 另外被理想寄予厚望的理想L6已于4月18日正式上市。新车定位五座中大型SUV,聚焦20万元至30万元市场。按照理想此前的预期,理想L6目标挑战月销3万辆。 零跑重回第三席位,该月共交付新车14,567辆,同比增长超136%,一季度累计交付达33,410辆。零跑的官方表示,自3月2日零跑C10正式上市以来,新车效应愈发显现。在即将到来的北京车展,其还将有“重磅新品”亮相。结合市场消息来看,这款新品应该是全新中大型SUV——C16,其将是零跑品牌首次使用800V架构,定位为大6座旗舰SUV,号称“四叶草+ LEAP 3.0架构的完全体”。 蔚来3月交付新车11,866辆,同比增长14.3%,环比增长45.9%。一季度,蔚来共交付新车30,053台,达成其下调后的一季度交付预期。目前,蔚来2024款车型切换已经基本完成,新车已经到店。另盖世汽车注意到,蔚来近期宣布推出最高10亿元油车置换补贴。4月1日起,油车用户置换蔚来2024款新车,将额外获得10000元的选装基金补贴。结合其他礼遇政策,有望助推其销量增长。 小鹏3月交付量为9,026辆,同比增长29%,环比增长99%,一季度累计交付新车21,821辆,同比增长20%。其中,小鹏X9交付3,946辆,上市三月累计交付近8000辆。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小鹏G6、X9两款车型订单量还是可观的,随着渠道调整稳定、产能跟上,结合最近的降价促销等因素,小鹏后面的月销量预计依然会逐步改善。 哪吒3月交付量垫底,该月交付新车8,317辆,同比下降17.55%,一季度累计交付24,434辆,同比下降6.65%。哪吒汽车表示,“桐乡工厂正在进行改建扩建工程,对3月、4月的产量会有较大影响,预计4月中下旬起将逐步拉动产能,年产能实现20万台。” 老牌自主仍然能打,比亚迪又“杀”回来了 据中汽协数据,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32.6万辆,环比增长67.6%,同比增长26.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9.3%,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7.2个百分点。 尽管新势力品牌近两年势头凶猛,但老牌自主车企仍然是支撑自主板块的绝对主力,不管是已经完全成为新能源车企的比亚迪,还是正在全力转型的吉利、奇瑞、长城等车企。 今年前两月,比亚迪销量出现下滑,1-2月累计销量为323,804辆,同比下滑6.14%。而要知道,在此之前比亚迪已连续多月月销破30万辆,去年12月月销更是超过了34万辆。 不过,比亚迪很快就“杀”了回来了,在3月拿下了302,459辆的月销成绩,环比暴增147.29%,同时较去年同期增长46.06%。 这一表现与陆续推出的“荣耀版”有关。尤其是7.98万起的秦PLUS DM-i荣耀版,拉动秦家族3月热销40,569辆,环比大增150.6%。除此之外,宋、唐、汉、驱逐舰05、海豚、海鸥等多款车型也推出了荣耀版,且多系列车型3月销量突破3万辆。 在30万以下市场,比亚迪“荣耀版”大杀四方,与此同时在高端市场,比亚迪也取得了进步。腾势、方程豹、仰望品牌3月分别销售了10,279辆、3,550辆以及1,090辆新车。其中仰望旗下首款百万级车型“仰望U8”更是在这一月达成了5000辆新车的交付,仅用时132天,开创了中国百万级SUV车型销量的最快达成纪录。 奇瑞集团延续增势,3月销售汽车181,585辆,同比增长45.3%,一季度累计销售汽车529,604辆,同比增长60.3%。且要知道的是,即便在车市整体表现低迷的前两月,奇瑞集团的销量增速也达到了70%,远超11.1%的行业增速。 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奇瑞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60,133辆,同比翻番增长,同期出口汽车253,418辆,同比增长40.9%,奇瑞集团称,其出口继续位居中国汽车第一。 长安汽车集团3月整体销量达到259,042辆,处于上涨态势。自主强合资弱,是长安比较明显的特点。3月长安自主销量达到220,742辆,环比增长超七成,较去年同期也实现了5.6%的增长。具体来看,其销量主力主要是CS家族、逸动系列以及启源和凯程,其中凯程主攻皮卡市场。 吉利汽车集团3月销量为150,835辆,同环比双双上涨,一季度累计销量达到475,720辆,较去年同期上涨近五成,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和出口板块的推动。 数据显示,吉利3月新能源销量达到44,791辆,环比增长约34%,同比增长超65%,新能源渗透率约30%。1-3月新能源累计销量144,125辆,同比劲增约143%。聚焦出口板块,3月吉利海外出口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405辆,环比增长超49%,同比增长约81%。1-3月累计销量达到87,040辆,同比增长约66%。 长城3月销量也是10万+,同比增长11%,1-3月销量达到275,333辆,同比增长25.11%。该月长城新能源汽车销量21,882辆,海外销量35,815辆,较去年同期均增长超六成。 相对而言,上汽及广汽自主板块在3月表现稍弱。就上汽而言,智己呈现增势,但销量并不算突出,上汽乘用车虽环比大涨,但仍低于去年同期。就广汽而言,旗下广汽乘用车与埃安3月销量也是环比增同比降,尤其是埃安,受网约车标签、竞品增多且价格战加剧等影响,一季度累计销量较去年同期下滑近四成。 合资表现不一,上汽通用五菱还是最高 3月,合资车企悲喜并不相通。 从此次统计表中明显可见的是,上汽旗下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五菱的表现相对突出,一来,二者体量相对更大,二来,无论是单月销量还是累计销量来看,二者都保持增长。事实上,这两家也是少数几家进入3月销量TOP10的车企之二。 具体来看,上汽大众3月销量超9万辆,同环比双双上涨,且一季度销量达到248,059辆,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0%。这得益于多款车型的助力。据悉,帕萨特新款“出众”车型一季度销量突破5.3万辆,同比大增74.6%;途观L 2024版新车型销量达到3.7万辆,较去年同期实现了51.6%的显著增长;ID.3带动ID.家族单月销量再度破万,同比增长30%,上汽大众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8万辆,同比暴涨171.3%。 随着新能源销量的回升,上汽通用五菱今年销量持续反弹,3月销量达到114,009辆,环比涨超五成,同比也呈现25.98%的增长。据悉,在其旗下乘用车板块,新能源占比已超90%。旗下比较热门的仍然是五菱星光、五菱缤果家族以及五菱宏光 MINI EV。从累计销量来看,一季度其累计销量已超22.4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6.37%。 3月,长安旗下合资品牌回暖,长安福特与长安马自达呈现明显上涨趋势。不过二者的体量并不大,对长安整体销量贡献也不大。 东风旗下东风日产与东风本田表现也还算不错,二者3月销量虽略低于去年同期,但从一季度整体销量来看,则跑赢了去年同期,尤其是东风本田,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25.6%。 2023年,东风推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有序构建“4+2”事业布局。从目前的表现来看,东风日产(包括日产、英菲尼迪和启辰品牌)与东风本田作为这一布局重要组成单元,呈现回升之势。 不过东风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小,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据其最新财报数据,2023年东风销量、营收、毛利虽均有同比增长,但其净利润却迎来十年首次亏损。 再看广汽旗下广汽本田与广汽丰田,二者表现相对一致,3月销量环比均呈现明显增长,同比则出现20%以上的下滑,聚焦一季度整体销量,也均下滑了两成以上。 前面提到,在30万以下车市,比亚迪荣耀版铺开,且在这一区间,还有其它众多国产品牌,竞争异常激烈,这对于合资品牌而言,绝非好消息。 以广汽丰田为例,据公开资料,其主要车型包括经济车型致炫、致享,SUV系列汉兰达、威兰达,以及中高端轿车凯美瑞、雷凌,覆盖10万到30万购车用户需求。 而在SUV领域,广汽丰田面临来自唐DM-i、领克08 EM-P、问界M5等多款新能源车的竞争。在轿车领域,尽管凯美瑞是广汽丰田最畅销的中型车品牌,但国产新能源轿车品牌的增长逐渐蚕食了其市场份额。为提振销量,广汽丰田推出了新一代凯美瑞,但从截止目前的表现来看,在中型车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降价后的新一代凯美瑞表现似乎还不够惊喜。 其实,放大到整个合资阵营来看,合资品牌表现的下滑,不仅体现在其新能源汽车竞争不力,也呈现着燃油车市场走弱的势头。而由此来看,合资品牌要守好30万以下市场,新能源板块势必要强化起来。
4分钟大定破万,27分钟大定5万辆,24小时订单达到88879辆,小米SU7一经上市就引发了强烈的市场反响。 作为一款现象级产品,小米SU7的到来,一方面证明了市场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小米SU7也动了一众竞品的蛋糕,进而加剧了市场的内卷。 4月1日,小米SU7上市后的第三天,一大波车企就启动了新一轮的降价。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极氪汽车官宣,旗下极氪007推出后驱增强版,官方指导价格为20.99万元,相当于变相降价2万元。与此同时,极氪007也推出限时购车权益,可免费选装价值8000元晴空蓝/曙光棕外饰组合,100千瓦时三元锂电池包限时选配价格为2万元。此外,极氪007后驱增强版、四驱版以及四驱性能版车型可获NZP高速自主领航辅助1年功能体验,后驱智驾版和四驱智驾版可获ZAD完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终身功能体验。 问界新M7 Plus后驱版起售价调至22.98万元,直降2万元,不过原赠送包含HUD抬头显示、主驾头枕音响、电吸门和水晶挡把的科技舒享包,需要花费1.5万元重新选装,这样算下来实际降价只有5000元。除了新M7 Plus后驱版之外,其他版本车型均降价1万元。 小鹏汽车官宣,旗下2024款小鹏G9购车立享智驾补贴,现车限时减免至高2万元,补贴后现车24.39万元起。此外,小鹏还推出多项选装折扣,包括星际绿、星阙灰车色限时5折,以及智能双腔空气悬架限时8折。 蔚来官宣,为了响应《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号召,推出最高10亿元油车置换补贴。即日起,油车用户置换蔚来2024款新车,在现有政策外,还将获得额外10000元的选装基金补贴。 极越宣布,极越01选装100度三元锂电池包,整车减1万元(24.49万),另全系赠送直流家充桩;昊铂GT/HT送终身免费充电、终身免费保养、终身免费送桩、终身三电质保、金融补贴合计最高5.9万;五菱缤果推出至高10000元优惠活动…… 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传统合资品牌也纷纷加大补贴力度,价格战正在越演愈烈。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3月表现未能达到预期。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4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乘用车终端销量约165万辆,低于预期,经销商库存压力加大、盈利下滑。数据显示,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3%,同比下降4.1%,环比下降5.8%,汽车流通行业仍处在不景气区间。 近日,哪吒汽车创始人张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哪吒汽车未深度参与价格战。像哪吒一样将降价作为提升销量手段的品牌还有很多,而碳酸锂价格快速下降,也给了不少新能源车企降价的底气。 作为动力电池的主要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出现了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从此前的价格顶峰59.3万元/吨,下跌至10万元/吨后,已维持稳定数月。4月2日电池级碳酸锂99.5%的均价107250元/吨。 综合来看,一众企业接连降价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含小米SU7的突击影响,也涵盖3月市场表现疲软,车企计划调动消费积极性,以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低位等诸多结果。而一家车企降价又会引发竞品跟随降价,进而形成连锁反应,就这样降价风潮逐渐席卷了整个汽车圈。
新能源车企出海正在重塑东南亚汽车产业链。铝合金轮毂厂商今飞凯达公告拟投资约5.6亿元扩建泰国工厂,新增200万件新能源汽车铝合金轮毂产能。 今飞凯达在公告中表示,此举主要为满足客户产能配套需求。财联社记者尝试致电相关负责人了解具体情况,但未能接通。结合公司已公布的合作主机厂名单,本次产能扩张与国内新能源车企出海潮关系密切。 据了解,相较于国内车企,国内零部件厂商在全球布局方面走得更早,伴随新能源车企集体出海,零部件厂商在东南亚的配套产能受到热捧。有资深从业者受访表示,其公司在泰国的工厂近半年密集接待多家国内车企考察,零部件厂商是否具备成熟的海外产能正变得愈发重要。 资料显示,今飞凯达于2018年收购沃森制造(泰国)有限公司,后者运营其泰国工厂。此后,泰国工厂主要承担公司AM市场(汽车后市场)开发业务,陆续开发了泰国和马来西亚售后客户,产品覆盖了北美、欧洲、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 2022年,沃森制造实现净利润约4400万元,占上市公司当期净利润的39%左右。 虽然公开渠道未查询到泰国工厂现有产能规模,但从新项目经济效益来看,此次产能扩张规模惊人。公告中,今飞凯达预计新项目达产后每年能贡献9560万元净利润,较泰国工厂2022年净利润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飞凯达正处于产能迅速扩张阶段,包括泰国项目在内,公司今年以来陆续在安徽和云南落地新项目,三个项目合计新增440万件汽车铝合金轮毂产能,总投资约11亿元。伴随产能急剧扩张,未来几年公司产能释放将进入高峰期,考验市场消化能力。此外,汽车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恐对公司盈利造成一定压力。
时隔十日,国务院国资委再度向中国一汽、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三大中央车企“喊话”。 “我们将发挥中央企业体系优势,有效整合产业资源,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重点做好三篇文章,助力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3月1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苟坪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表示,近年来,国资央企把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谋划实施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战略。但总体上看,中央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还不够快、成效还不够明显,在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急需加力加速,奋力追赶。 同日,市场有消息传出,针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考核办法正在讨论中,预计很快便会下发。包括市场占有率、利润结构、科技创新以及安全生产等数项新指标,可能会被纳入新考核体系中。消息称,对三家央企考核的调整,目标不仅在于推动企业优化,更重要的在于推动央企投资并购,加入对新能源市场的专业化整合之中。 3月5日,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透露,将对一汽、东风和长安汽车三大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 苟坪所提及的“三篇文章”包括:科技文章、赶超问题和改革文章。其中,“赶超文章”的表述与今日消息所称的“新考核办法”部分精神相一致。“正视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加大资源投入,加快转型步伐,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倍增行动计划,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加快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苟坪阐述了“赶超文章”的内容。 “虽然考核内容可能不会过多涉及利润目标,但也不允许以牺牲利润的方式单纯的换取销量。”有三大汽车央企内部人士分析表示,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考核办法将是综合性的,旨在提升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数据显示,三家中央汽车企业2023年完成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近360亿元,投资比重超过60%;今年前两个月,中央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22.1万辆,同比增长114.5%,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较2023年年底提升5.4个百分点。然而,相对去年国内新能源整体超30%的渗透率,一汽、东风及长安三大央企的这一数据普遍偏低。其中,长安汽车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公司总销量的比重约为18.6%,东风汽车集团为16.7%(据港股上市公司产销快报);中国一汽则不足10%。 事实上,三大汽车央企此前均已制定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其中,东风集团力争到2025年自主乘用车与合资的销量比达到1:1;产品主要以燃油车为主转向节能汽车与新能源并重;2024年实现自主乘用车主力品牌全新车型100%电动化;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自主品牌的50%,占自主乘用车品牌的70%。 对于“赶超文章”中的“高质量投资并购”,三大央企中的长安汽车在此前亦有动作。今年2月,陷入经营困境的造车新势力高合汽车曾与长安方面进行了接触。尽管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回应这一会面时表示,“在谈,离‘妥’还远”,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国资委有关央企“高质量投资并购”的表述,对高合是一定程度上的利好。 “确实是很利好的消息,希望动作能快些。”有高合内部人士表示。
春节假期刚过,比亚迪率先出击,推出7.98万元的秦Plus DM-i荣耀版车型,打响了2024年的价格战。进入3月,这场由比亚迪引导的价格战逐步升级至白热化阶段,不仅新能源车,连传统的燃油车也在跟进降价。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2日,已超15家车企通过推出直降、保险补贴、新车降价等形式,加入这场“价格战”中。此篇就带您回顾近期推出优惠政策的车企。 新车降价 阿维塔11限时售价下调至25万元 , 最高降幅超5万元 3月11日晚,阿维塔11千里智驾款上线,限时25万元起。与现款在售2024款阿维塔11的30-39万元的指导价相比,此次千里智驾款,将阿维塔11的入门门槛下调5万,来到25万元级。 比亚迪 海鸥 、 元PLUS 、 宋Pro DM-i荣耀版 上市 3月6日,比亚迪又一款荣耀版车型上市——海鸥荣耀版官方指导价格为6.98万元-8.58万元。与老款比亚迪海鸥的价格为7.38万-8.99万元相比,荣耀版在此基础上又降了4000元。 3月4日,比亚迪元PLUS荣耀版正式上市,共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1.98万元-14.78万元,新车全系售价下调了1.6万元。 在此前几日(3月1日),宋Pro DM-i荣耀版车型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0.98-13.98万元。 图片来源:比亚迪 广汽埃安 AION Y Plus 310星耀版正式上市 3月3日,广汽埃安旗下AION Y Plus 310星耀版正式上市,新车售价9.98万元。据悉,此次推出的AION Y Plus 310星耀版是其车系的入门版本,相比此前11.98万元的起售价进一步降低入手门槛。 零跑汽车:“全家桶”上市,价格下调 3月2日,零跑汽车官宣,旗下的C10、C11、C01全新上线,其中C10售价区间为12.88—16.58万,起售价较预售价下调2.7万; 全新C11售价区间14.88万-20.58万元;全新C01售价区间13.68万-15.88万元;全新T03售价4.99万-6.99万元,起售价比老款车型便宜了1万元。 此外,零跑还表示,2024年3月1日到2024年4月30日期间,23款零跑C01全系现金至高优惠32000元,23款零跑C11全系现金直降19000元,23款零跑T03 200轻享版现金直降15000元。 限时降价 理想汽车 2024款L系列首销权益调整 3月12日晚,理想汽车宣布,调整L系列的首销权益:在3月31日前定购2024款L系列的用户,在原有的5000元选装基金的基础上,增加5000元定金抵扣10,000元购车款的权益,让首销用户能够享受到更高的价值。对于已经付款并提车2024款L系列的用户,理想汽车将提供8万积分的权益,补偿本次首销权益的调整。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上汽名爵推出限时优惠活动 3月11日,上汽名爵官方发布了限时优惠政策,针对燃油车推出置换补贴,针对新能源车给予现金优惠,活动截止到3月31日。 图片来源:上汽名爵 燃油车方面, MG7 可享至高8000元置换补贴 ,或选择两年0息、3-5年超低息的金融礼(不可与置换政策同享)。 MG6 X-LINE 最高可享20000元置换补贴 ,并有2年0息、3-5年超低利息等多种金融购车政策可选。 MG5最高可享优惠13000元置换补贴 ,提供最高贴息4900元、最低日供9.7元的金融礼。 MG ONE 最高可享 12000 元置换补贴 ,提供最高贴息6400元、最低日供16.6元的金融礼。 电动车方面, MG4 EV可享受24000元现金优惠,起售价降至11.58万元 ,并且还有价值23888元的 "新春大礼包" 相送,包含2-3年0利息、购车享首年保险补贴、赠送私人 充电桩 及免费安装服务、价值 1888 元精美交车礼、首任非营运车主三电终身质保、到店试驾享精美礼品一份等。 值得注意的是,MG Cyberster 没有提供现金优惠,但提供6年或15万公里整车质保 + 三电系统终身质保、至高 11000 元金融贴息、免费充电桩及基础安装服务、5 年免费基础流量 +3 年娱乐流量等。同时,首任车主还将享受首年 3 次免费上门维保取送车权益,以及簇绒脚垫+专属顶篷车罩+清洁护理套装的交车礼包权益。 领克汽车官宣降价:含2023款01/03/05/06/09等燃油车型 3月10日,领克汽车宣布,即日起至 3 月 31 日,针对旗下 2023款燃油车型进行全系价格调整,涵盖领克 01、领克 03(不含 03++)、领克 05、领克 06、领克 09,均为旗下主销燃油车型,官方指导价下调1万元。 此外,上述车型还可享受6000元起的燃油车购车补贴 。 与此同时,领克针对旗下EM-P插混车型也推出了至高10000元的新能源购车补贴,包含领克 09/08/06 EM-P 车型。 图片来源:领克汽车 广汽埃安 推出限时购车优惠 3 月 9 日,昊铂官方宣布 3 月 31 日前购车用户可获得 5.1 万元的“能源包”权益。针对三月购车的昊铂 HT 车主,官方提供了终身免费充电、家用智能充电桩免费赠送及安装、0 息低息金融补贴、置换减免政策等福利。 3月7日,广汽埃安宣布,旗下AION V Plus全系至高官降2.3万。具体来看,80 MAX版官降2.3万,售价来到20.99万元;80科技版和70科技版则是赠送价值12400元遥控泊车。 此外,在3月5日,埃安宣布旗下AION S MAX星瀚版官降2.3万元。此前,AION S MAX售价区间为14.99-17.99万元,星瀚版为顶配车型,官方售价17.99万元,降价后售价15.69万元,降价后星瀚版标价仅比入门版星耀版贵7000元。 全系至高享现金优惠5万元,岚图汽车开启“十亿”补贴活动 3月7日,岚图汽车宣布,开启3月“十亿”补贴活动,全系至高享现金钜惠5万元。 据介绍,此次活动即日开启,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目前参与该活动的车型覆盖了岚图梦想家、新岚图 FREE、岚图追光车型。 图片来源:岚图汽车 其中,新岚图梦想家,官方售价33.99-46.99万,用户可享受置换补贴30000元;新岚图FREE,官方售价26.69万,用户可享受置换补贴20000元。 岚图追光PHEV,官方售价25.28-27.78万,用户可享受置换补贴10000 元;岚图追光EV,官方售价32.29-38.59万,用户可享受京东联合置换补贴50000元。 小鹏G6/P7i/2024款G9开启限时优惠政策 从小鹏汽车官方处获悉,自2024年3月3日起至3月31日期间,旗下G6、P7i、2024款G9开启限时官降。 具体来看,小鹏G6全系降价2万元,优惠后售价为18.99万元起;小鹏P7i共有6款车型参与限时优惠活动,小鹏P7i 鹏翼性能版优惠幅度最大,达到5万元,其余车型优惠幅度在2-2.5万元之间。 2024款小鹏G9最高优惠1万元,选装折扣至高价值 11000 元,全系车型售价25.39万元起。 特斯拉:3月底前提走Model 3/Y最多可享优惠3.46万元 3月1日,特斯拉官博宣布,3月31日(含)前提走Model 3/Y 最多可享优惠3.46万元。 其中,Model3/Y后驱版现车推出限时保险补贴,享福利8000元。保险补贴后,Model3后轮驱动版现车售价低至23.79万元;ModelY后轮驱动版现车售价低至25.09万元。 同时,Model 3/Y全系现车可享限时指定车漆福利,最高立省10000元;Model 3/Y 后驱版现车可享限时低息金融政策,年费率低至1.99%,Model Y最高劲省约16600元。 图片来源:特斯拉 吉利推20亿元购车补贴 , 至高优惠4.7万元 吉利宣布,从3月1日到3月31日,消费者购买吉利旗下的帝豪、星越L、星瑞、博越、缤越、缤瑞、豪越、ICON、熊猫车系的品牌,最高可以获得4.7万元的现金优惠,另外还有最高10万元的免息贷,最高1万元的置换补贴。 此外,吉利旗下的微型电动车熊猫MINI龙腾版上市,售价3.99万元;3月购车权益包含至高1万元现金红包、赠送便携式充电枪以及质保、金融礼遇。 上汽大众针对2024款途昂和途昂X推出的限时优惠 3月1日,上汽大众途昂家族推出限时优惠,2024款途昂四驱豪华及途昂X四驱豪华指定车型降价至27.99万元和26.5万元。此外,途昂家族2.0T车型享2000元现金抵用或3年无忧保养。 长安启源Q05 125km长续航版、Lumin车型最高优惠1.2万元 3月1日,长安启源宣布Q05 125km长续航版降价至9.69万元。官方并没有说明配置方面的变动,如果不变的话,那么相比预约此前老款车型下调了3.5万元。 同日,长安汽车也推出Lumin车型最高优惠1.2万元及0息金融礼。 奇瑞:最高享4万元置换补贴 3月1日,奇瑞集团旗下四大品牌奇瑞、星途、捷途、iCAR联合官宣百亿补贴置换政策。 其中,瑞虎8系以旧换新至高抵40000元,而瑞虎9、瑞虎7系、艾瑞泽8系、探索06以及风云A8以旧换新至高抵30000元。瑞虎5x、瑞虎3x、艾瑞泽5系以及欧萌达等车型限时综合钜惠6000元-19000元不等。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星途品牌中的星途瑶光、揽月、凌云分别以旧换新至高享25000元、28000元、30000元优惠,星纪元ES则至高享置换补贴40000元。 捷途品牌中的捷途大圣系、X70系、X90系、X70 C-DM以及山海L9置换至高抵30000元。 奇瑞新能源旗下舒享家综合优惠至高17000元,QQ冰淇淋、小蚂蚁综合优惠至高8000元。 飞凡:F7降价2.5万-3万元 3月1日,飞凡F7宣布,推出限时购车优惠政策:2024年3月31日前,除入门级的F7都市版不变外,其他版本价格下降2-3万元,并提供免费升级原价7000元舒适升级包。 此外,进阶Pro版和长续Pro版还额外提供免费升级原价5000元的20英寸星瀚轮毂。性能Pro版标配原价12000元的豪华升级包。 智己LS6:3月下定享至高5.78万元综合优惠 3月1日,智己LS6推出“春季限时购车权益”,即日起至3月31日下定,可享“现金立减礼+增换购好礼+豪华增配礼”,至高价值5.78万元。 其中,现金立减礼为,3月31日前下定智己LS6全系车型,在官方指导价基础上“限时立减10000元现金”,即直享21.99万-28.19万元的“春季限时权益价”。 图片来源:智己汽车 东风纳米:至高补贴7000元 东风纳米官方宣布3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购买纳米01车型可享受至高 7000元补贴政策,起售价降至6.98万元。2024 年3月1日前购买东风纳米01客户均享受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以积分形式从3月10日开始执行。
来自“武义发布”的消息显示,2月28日,零跑汽车武义县新能源研发科创中心建设项目-研发科创中心一期举行开工仪式。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8.3亿元,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新建研发实验室、科创中心及其配套设施等。 此次开工标段为其中研发科创中心一期,总投资2.6亿元,建成后形成年产38.4万套电池(14.4万套车载电池+12万套储能电池+12万套低压电池)的能力,新增车载模组线、车载PACK线、储能模组线、储能PACK线等关键生产线及设备。 武义一期项目的开建,也代表零跑汽车正式入局自造电池。 前脚获国资入股 1月19日,零跑汽车(09863.HK)在港交所公告,公司分别与金华市产业基金、武义金投订立H股及内资股认购协议,认购事项所得款项总额6.59亿港元。 据悉,这两家战略投资者,均来自浙江省金华市地方国资。其中,金华市产业基金由金华市金投集团有限公司持有60%权益,并通过全资子公司金华市金融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持有15%权益。而金华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财政厅分别最终持有金华市金投约93.61%和6.39%权益。 武义金投由中国政府机关金华市武义县财政局全资持股,主要从事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转贷服务及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投资等。 这也是零跑汽车继去年获得Stellantis集团战投之后,再度获得地方国资加持。 去年10月26日,Stellantis计划投资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5亿元)收购零跑汽车约20%的股份,并在董事会获得2个席位,同时双方确定成立合资公司,加快开拓国际市场。同年11月,该合作交易便交割完成。 低价者得零跑订单 零跑汽车成立于2015年,由大华股份的共同创始人朱江明、傅利泉联合发起。2023年,零跑累计交付14.42万辆,同比增长超29%,新势力排名第三。今年1-2月,共交付18866辆。 多年来,零跑汽车一直坚持走全域自研路线,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已覆盖整车成本70%。显然,零跑汽车也不打算“放过”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此次开工的研发科创中心一期项目,或是零跑汽车的小试牛刀,而成本或是重要考量因素。 维科网锂电了解到,为了把控议价权,零跑汽车早就开始“对电池进行标品化采购,不同的供应商供应同款标品电芯,每月对电池供应商进行比价,价低者得,以此来获得成本议价权”。 今年1月,零跑副总裁曹力接受采访时表示,零跑汽车的铁锂电芯采购价,已经做到了0.4元/Wh。不过,这个价格还不够让曹力满意,其同时表示,动力电池的价格可以压缩到0.32元/Wh。 除了动力电池,零跑汽车还自研了CTC(cell-to-chassis)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目前已迭代至2.0版本。 今年1月10日,2024零跑汽车全域自研开放日在杭州举行。在活动上,零跑发布了包括CTC2.0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在内的六大核心技术的最新成果。 据悉,零跑CTC2.0技术,创新采用无电池包、无模组技术,取消电池上盖,电池与底盘更加极致融为一体,零部件减少10%,重量减少5%,具备兼容800V的能力。同时,CTC2.0技术还实现了720min无热扩散。 总结 此次武义项目的开工,可以说是补全了零跑汽车“全栈自研”的又一块拼图。但眼下摆在零跑眼前更为严峻的问题是亏损。 据2023年三季报显示,零跑汽车在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56.56亿元,同比增长31.9%;净亏损9.86亿元,同环比虽收窄,但仍未扭亏。 根据东吴证券预测,零跑汽车2023-2025年营收为189/401/720亿元,归母净利润预测为-42.7/-33.5/4.8亿元。有媒体报道称,如果按照2023年-42.7亿元的净利,以及14.4万辆的年销量计算,“零跑汽车每卖一台车亏损近3万元”。 一边是不断亏损,一边是相继获得Stellantis与金华、武义政府的战投“输血”,说明零跑汽车依然缺钱。接下来能否继续融资,于零跑而言,至关重要。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