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个
2月22日盘后,普利特(002324)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近期与大秦新能源以及泰州大秦共同签订了《2023年度购销框架合同》。海四达将为大秦新能源及其子公司提供总计销售金额不低于6亿元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电芯等产品。 普利特表示,海四达专注于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大规模和高质量的电芯生产制造能力;大秦新能源集团专注于海外户用储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最早布局海外储能市场的优秀企业之一。双方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通过资源互补,共同快速扩大产品在海外户用储能的市场份额。 业绩方面,普利特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2亿元-2.5亿元,同比增长742%-953%。公司称,2022年净利大增主要原因是主营汽车改性材料销售收入实现较大增长,产品销量持续增长,同时下半年上游主要大宗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公司主营产品毛利率回升,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普利特在2022年8月份完成了对海四达的重大资产重组,海四达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公司从2022年9月起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因此对公司2022年年内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
2月22日盘后,普利特(002324)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四达近期与大秦新能源以及泰州大秦共同签订了《2023年度购销框架合同》。海四达将为大秦新能源及其子公司提供总计销售金额不低于6亿元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电芯等产品。 普利特表示,海四达专注于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大规模和高质量的电芯生产制造能力;大秦新能源集团专注于海外户用储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最早布局海外储能市场的优秀企业之一。双方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通过资源互补,共同快速扩大产品在海外户用储能的市场份额。 业绩方面,普利特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2亿元-2.5亿元,同比增长742%-953%。公司称,2022年净利大增主要原因是主营汽车改性材料销售收入实现较大增长,产品销量持续增长,同时下半年上游主要大宗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公司主营产品毛利率回升,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普利特在2022年8月份完成了对海四达的重大资产重组,海四达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公司从2022年9月起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因此对公司2022年年内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
2月22日,芳源股份(688148)公告,为扩大公司在新能源行业的市场规模,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计划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该项目拟投资金额不超过20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建设年报废30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项目,二期为建设年产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本次投资项目将由公司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江门市芳源铁锂材料有限公司独立运行,子公司设立后将被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芳源股份表示,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淘汰潮的到来,在当前我国锂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做好废弃动力电池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充分挖掘“城市矿山”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司进行磷酸铁锂电池回收项目有利于降低对原生矿资源的需求、形成有效的金属资源保障,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公司在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符合公司的发展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芳源股份这次大手笔投资瞄准的锂电技术路线是磷酸铁锂,而非公司长期深耕的三元锂电池。芳源股份解释,动力电池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来源的核心部件,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动力电池。2018年以来,动力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较快,磷酸铁锂电池的长电芯方案、无模组技术(CTP)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其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未来两种技术路线的竞争还会继续。目前公司主要生产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开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有利于拓宽公司在动力电池方面的技术路线,优化公司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业绩方面,芳源股份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到30亿元,同比增加40.13%到44.96%;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00万元到1200万元,同比减少88.01%到82.01%。 芳源股份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2月22日,芳源股份(688148)公告,为扩大公司在新能源行业的市场规模,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计划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该项目拟投资金额不超过20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建设年报废30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项目,二期为建设年产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本次投资项目将由公司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江门市芳源铁锂材料有限公司独立运行,子公司设立后将被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芳源股份表示,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淘汰潮的到来,在当前我国锂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做好废弃动力电池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充分挖掘“城市矿山”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司进行磷酸铁锂电池回收项目有利于降低对原生矿资源的需求、形成有效的金属资源保障,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公司在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符合公司的发展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芳源股份这次大手笔投资瞄准的锂电技术路线是磷酸铁锂,而非公司长期深耕的三元锂电池。芳源股份解释,动力电池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来源的核心部件,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动力电池。2018年以来,动力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较快,磷酸铁锂电池的长电芯方案、无模组技术(CTP)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其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未来两种技术路线的竞争还会继续。目前公司主要生产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开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有利于拓宽公司在动力电池方面的技术路线,优化公司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业绩方面,芳源股份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9亿元到30亿元,同比增加40.13%到44.96%;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00万元到1200万元,同比减少88.01%到82.01%。 芳源股份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2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共出台205项新型储能标准。 该指南将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修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 205项新型储能标准便围绕这八个方面展开。根据能源局公布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表”, 已发布/计划发布的相关标准数量分别为:基础通用5条、规划设计64条、设备试验39条、施工验收12条、并网运行24条、检修监测23条、运行维护17条、安全应急21条。 短期内,新型储能安全标准体系亟待落地 。文件提出,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加快制修订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等储能电站标准,开展储能电站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消防等标准预研,尽快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新型储能行业商业化发展。 另外,到2025年,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可逆燃料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 华福证券分析师邓伟表示,随着《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正式发布,储能行业将逐步从草莽发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对于储能电站设计、建设、运行等多方面将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 储能安全性标准将提高,将快速推动储能温控、消防领域发展;同时,对于储能元件、集成环节及电站EPC全流程品控要求也将进一步提升 ,一些质量低劣的零部件企业和资质、资本能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被逐渐出清,而头部企业则有望强者恒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持续加速。而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与用电负荷不匹配,需要大量的储能承担削峰填谷、时空转换作用。传统抽水蓄能存在诸多限制, 新型储能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 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中,按照保守、乐观场景下,我国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分别达到48.5、79.5GW,2022-2026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分别为53.3%、69.2%。 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已被广泛重视,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在内新型储能安全标准也亟待规范化。 除了电池自身及温控管理系统缺陷外,对储能电站的安全防控机制缺失也是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原因。 预警端、灭火端可被视作储能安全的两大防线 。 对于预警端,储能电站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储能安全状态感知、诊断和预警,提升电站智能运维与安全防控水平。 消防的重要性已被机构广泛提及,天风证券称,储能电站事故频发,储能安全催生储能消防需求, 预计到2025年国内储能消防市场空间有望达到65.14亿元,2021-2025年CAGR为113%。 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梳理,对于上述两个环节,这些A股公司已展开布局:
2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共出台205项新型储能标准。 该指南将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修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 205项新型储能标准便围绕这八个方面展开。根据能源局公布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表”, 已发布/计划发布的相关标准数量分别为:基础通用5条、规划设计64条、设备试验39条、施工验收12条、并网运行24条、检修监测23条、运行维护17条、安全应急21条。 短期内,新型储能安全标准体系亟待落地 。文件提出,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加快制修订设计规范、安全规程、施工及验收等储能电站标准,开展储能电站安全标准、应急管理、消防等标准预研,尽快建立完善安全标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初步形成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新型储能行业商业化发展。 另外,到2025年,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可逆燃料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标准。 华福证券分析师邓伟表示,随着《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正式发布,储能行业将逐步从草莽发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对于储能电站设计、建设、运行等多方面将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 储能安全性标准将提高,将快速推动储能温控、消防领域发展;同时,对于储能元件、集成环节及电站EPC全流程品控要求也将进一步提升 ,一些质量低劣的零部件企业和资质、资本能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被逐渐出清,而头部企业则有望强者恒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持续加速。而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与用电负荷不匹配,需要大量的储能承担削峰填谷、时空转换作用。传统抽水蓄能存在诸多限制, 新型储能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 在《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中,按照保守、乐观场景下,我国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分别达到48.5、79.5GW,2022-2026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分别为53.3%、69.2%。 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已被广泛重视,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在内新型储能安全标准也亟待规范化。 除了电池自身及温控管理系统缺陷外,对储能电站的安全防控机制缺失也是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原因。 预警端、灭火端可被视作储能安全的两大防线 。 对于预警端,储能电站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储能安全状态感知、诊断和预警,提升电站智能运维与安全防控水平。 消防的重要性已被机构广泛提及,天风证券称,储能电站事故频发,储能安全催生储能消防需求, 预计到2025年国内储能消防市场空间有望达到65.14亿元,2021-2025年CAGR为113%。 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梳理,对于上述两个环节,这些A股公司已展开布局:
LG新能源公司(LGES)周三表示,已与福特汽车及土耳其Koc Holding签署了一项初步协议,推动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土耳其建设一个电动汽车电池厂。 本月较早时,韩国另一大电池厂商SK On退出了与福特汽车在土耳其的这一合作项目。自那以来,人们普遍猜测LG新能源可能会成为福特的新合作伙伴。 LG新能源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该谅解备忘录承诺,三家公司将推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的巴斯肯特(Baskent)建造一个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厂。 LG新能源表示,该工厂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商业运营,最初的年产能将达到25吉瓦时(GWh),然后将扩大到45吉瓦时。 该厂生产的产品将供应给福特。福特和Koc在土耳其有一家合资企业,每年生产45万辆商用车,其中大部分销往欧洲。
LG新能源公司(LGES)周三表示,已与福特汽车及土耳其Koc Holding签署了一项初步协议,推动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土耳其建设一个电动汽车电池厂。 本月较早时,韩国另一大电池厂商SK On退出了与福特汽车在土耳其的这一合作项目。自那以来,人们普遍猜测LG新能源可能会成为福特的新合作伙伴。 LG新能源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该谅解备忘录承诺,三家公司将推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的巴斯肯特(Baskent)建造一个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厂。 LG新能源表示,该工厂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商业运营,最初的年产能将达到25吉瓦时(GWh),然后将扩大到45吉瓦时。 该厂生产的产品将供应给福特。福特和Koc在土耳其有一家合资企业,每年生产45万辆商用车,其中大部分销往欧洲。
2月21日,位于宁波市的杉杉锂电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于2022年6月28日签订,项目投资约50亿元,从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集全工序于一体。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规划年产能1万吨,建设周期预计12个月;二期项目规划年产能3万吨,建设周期预计12个月。 项目完全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年税收超10亿元,亩均税收可达400万元,将成为杉杉科技第一个纯品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硅基一体化基地。 据宁波杉杉硅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介绍,该项目是杉杉股份第一个纯品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将为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补链强链。 项目预计于2023年下半年实现部分设备调试,2024年部分投产,2026年全面建成投产。
2月21日,位于宁波市的杉杉锂电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于2022年6月28日签订,项目投资约50亿元,从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集全工序于一体。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规划年产能1万吨,建设周期预计12个月;二期项目规划年产能3万吨,建设周期预计12个月。 项目完全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年税收超10亿元,亩均税收可达400万元,将成为杉杉科技第一个纯品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硅基一体化基地。 据宁波杉杉硅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介绍,该项目是杉杉股份第一个纯品高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将为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补链强链。 项目预计于2023年下半年实现部分设备调试,2024年部分投产,2026年全面建成投产。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