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8

  • 改性材料&钠电池和固态电池出货增加 普利特净利预增超38% 股价今日涨停!

    7月5日早间开盘,普特利股价震荡走高,并在11点45分顺利拉升涨停,自此封死涨停板,截至日间收盘,普利特以9.99%的涨幅报11.45元/股。 7月4日盘后,普利特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或在2~2.4亿元左右,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8.88%-66.65%。 提及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增长的原因,普利特表示,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加大改性业务市场的开拓,推动公司改性材料业务继续增长。在汽车领域,新增产能释放下,推动业务稳定增长;在非汽车领域,受益于新客户的突破和新市场的开拓,业务增长迅速;另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业务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同时公司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产品出货增加,对公司半年度业绩起到积极作用。 公司此前在接受投资者活动调研时提到,公司的改性材料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航空航天、二轮车、动力和储能系统、低空飞行、机器人等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和国产汽车主机厂份额的快速增加,公司改性材料产能供不应求,公司积极投资建设多个新材料生产基地,为更多的下游主机厂提供改性材料。目前公司拥有全球11大新材料生产制造基地,其中在建基地5个,预计年产能达到71万吨。随着公司新材料业务新增产能建成投产,公司汽车材料业务将有望继续快速稳定增长。同时在机器人、低空飞行等新兴市场方面,公司多年战略性布局的特种工程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正在积极与客户进行产品的前端设计与开发验证工作。 而新能源业务板块主要从事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其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企业,产品可用于电动工具、智能家电、通信、储能、二轮车、低空飞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工程机械、电动船舶等领域。目前拥有圆柱年产能2.83GWh、方形年产能12.49GWh,合计年产能15.32GWh。 钠离子的爱你吃业务方面,公司多款钠离子电芯及模组获得UL、TUV、IEC等权威认证,并通过下游头部客户的广泛应用与验证;公司也发布了全新聚阴离子系列钠电产品,并且进入了中试阶段。凭借聚阴离子材料体系在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工作温度范围、倍率性能方面具备显著的差异化优势,广泛运用在储能、备电、启停、特种车等领域。2024年,公司在特种车领域与全球头部客户日本小松工程机械制造商率先发布首款钠电叉车,亮相日本国际物流综合展,并已经开始量产供货中;与中联重科展开联合开发,推动钠电在特种车领域的创新应用。此外,公司钠电产品在沃达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全球头部运营商获得了实证应用,并成功获得中兴通讯供应商CODE。预计公司钠离子电池将在各相关应用领域获取的订单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至于版固态电池业务方面,普利特表示,公司的版固态电池于2025年3月底下线,正在与各行业客户进行批量产品认证,预计2025年将交付不少于1Gwh。公司高度重视全固态电池在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应用,正在积极研发各技术路线的全固态电池产品。 提及行业之后的发展前景,普利特表示,公司所处的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都属于国家战略新兴行业,随着未来国产替代加速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宽,公司改性材料产品将进一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公司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LCP产品将在6G、消费电子、汽车毫米波雷达、AI、脑机接口、低轨卫星等有广泛的应用需求;新能源电池产品将通过小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等深度覆盖更多产业客户,快速提升电池产量和公司行业地位,为业绩带来积极影响。 提及全球全固态电池的渗透率方面,在此前由SMM主办的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全固态电池前瞻技术论坛上,SMM高级咨询项目经理 朱健曾表示,SMM预计,2025年全固态电池渗透率在0.1%左右,2030年预计全固态电池渗透率或达4%左右,2035年全固态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9%上下。 近期,固态电池板块持续火热,行业内一众企业关于固态电池行业的回应也是层出不穷,在6月底,诺德股份、天际股份、龙蟠科技等企业更是分别创下了6连板、3连板以及2连板的好成绩,股价也随之接连跳涨。鉴于固态电池持续火热,SMM后续也将整理固态电池板块半年度的专题回顾,以飨读者,敬请期待!

  • 21亿!辽宁远信10GWh无人机固态电池及储能装备项目加速推进

    据“双塔发布”消息,在辽宁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辽宁远信10GWh无人机固态电池及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施工现场,只见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穿梭忙碌于各个作业区域,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潮。 据了解,该项目由辽宁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总投资21亿元,占地120亩,主要建设综合楼、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等,建设两条年产1000MWh大容量高端无人机全固态电池生产线、两条年产10GWh电池模组和新型储能装备制造生产线。项目聚焦固态电池研发,产品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高性能电动车、特种航天及军工等领域,可有效满足多领域对高端储能及电池产品的需求。 目前,项目各区域建设正多点开花、协同推进。综合楼地下负一层施工已顺利完成,地上一层正在加紧进行支模板和钢筋绑扎工作;研发中心、生产车间基础施工也已全部结束;钢结构材料按时进场,现场正负零施工顺利完成,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筑牢根基。项目负责人表示,建设团队正全力以赴加快建设进度,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 北京房山打造绿色能源、新材料集聚高地!实探估值超150亿元固态电池独角兽

    为调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联合推出“新质生产力专题调研”。 本次, 新质生产力专题调研团走进北京绿色能源、新材料集聚高地北京房山区,探访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卫蓝新能源、储能系统集成商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源智储) 、石墨烯热管理技术供应商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尚家科技)等。并了解到,卫蓝新能源已完成9轮融资,目前估值已超150亿元。 估值已超150亿元!房山跑出固态电池独角兽 在卫蓝新能源展厅内,《科创板日报》记者目睹了四块电池在枪击、针刺、挤压、电热等一系列严苛的滥用实验中“经受考验”。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丽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将传统液态电池中的流动电解液被替换成固态电解质,能杜绝漏液起火风险,在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都实现了提升。 陈丽叶介绍,卫蓝新能源是一家专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等联合创立。其应用覆盖车船动力、新型储能、低空动力等多个领域。 据悉,2013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长续航动力锂电池的战略先导A类专项。专项启动伊始,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李泓,就同步开始了固态电池的设计。 卫蓝新能源自2017年获得天使轮投资后, 截至2023年12月已完成9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蔚来资本、小米集团、吉利控股、华为及天齐锂业等行业巨头,目前估值已超150亿元。 尽管目前固态电池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卫蓝新能源已经凭借其半固态电池在多个前沿领域崭露头角。 陈丽叶解释道:“半固态电池,即我们将电池中的电解液比重大幅降低,使其仅占约10%的比例。这一举措,让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卫蓝新能源展厅内,《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陈列着一块面积接近汽车底盘大小的电池包,据介绍,其是公司为蔚来汽车量身定制的长续航电池包。在实际测试中,其跑出了超过1000公里的成绩。 目前,卫蓝新能源正在开发全尺寸全固态电芯,预计2027年装车;全固态储能锂离子电池也在开发中,预计2028年应用示范。 随后,《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进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在储能行业的风口之上,新源智储正强势崛起, 仅用了三年,就成长为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前十。 作为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控股的骨干力量,新源智储业务版图广泛而深入,涵盖了储能核心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储能电站的系统集成,以及储能电站的智慧运营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形成覆盖“产品研发-智能制造-设计集成-EPC建设-运维运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其新产品智储·银河工商储一体机也将在中关村房山园区投入使用。 从冬奥会座椅到新能源汽车!石墨烯“墨水”变身保暖神器 据《科创板日报》了解,房山还在积极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其中,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在位于房山的爱尚家科技展示室内,办公室主任张轩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展示了具有高导电性的石墨烯导电浆料! 张轩进一步解释道,通过对石墨烯导电浆料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一种柔软而纤薄的AIHF™艾弗石墨烯柔性复合发热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质地轻盈,而且具有高导热属性。“把这种材料嵌入两片布料之间,就能制作出各种可加热的产品,比如保暖服饰、智能座椅、温暖脚垫等等。无论是在寒冷的冬日,还是在需要局部保暖的场景中,它们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上,主席台嘉宾区的可加热座椅就应用了爱尚家科技的AIHF™艾弗石墨烯柔性复合发热材料。如今,从高端的户外装备到日常的家居用品,从专业的运动保暖服饰到普通家庭的热疗产品,石墨烯柔性发热材料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其中, 公司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座舱低能耗石墨烯热管理技术及产品在北汽、吉利旗下多款车型实现定点及量产, 公司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座舱域加热供暖组件,可有效降低整车能耗、提升新能源汽车冬季续航里程可达20-30%。 爱尚家科技创始团队毕业于清华大学, 由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中国航发资本、中关村(房山)高精尖基金等国有资产战略投资。创始人陈利军是房山区第九届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 近年来,房山区已吸引大量新材料上下游企业扎根聚集,构建起完备高效的产业链生态。以新源清材为例,这家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电力共同创立的高科技企业,是清华大学在超分子材料领域的唯一科技成果转化单位。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本质安全材料的研究,向国内外客户提供阻燃添加剂、冷却液、灭火剂等新能源领域本质安全产品及服务。

  • 聚焦氧化物 半固态电池加速“放量”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容易量产”的半固态电池已经装车,不少企业都在大力加码。 近期,福田汽车对外表示,半固态电池已经批量应用于该公司自主开发的24V启动锂电,被装配在其全平台电动轻卡上。冠盛股份也表示,该公司半固态电池量产线主要产品为电芯及系统,达产后年产量约210万支,目前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中。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蔚来、上汽智己、东风岚图、赛力斯等众多车企,已经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广汽埃安、长安深蓝、吉利、一汽等车企,也都在积极筹划半固态/全固态车型。业内预计,2025年国内半固态电池装车量将会突破10GWh。 “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够满足车端、低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特殊需求。当前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早于全固态电池。”业内机构分析指出,随着固态电池产业链降本和产业化程度提升,固态电池各环节将充分受益。 容易量产的固态电池 行业周知,固态电池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电解质等多种技术路线,其各有优缺点。 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成膜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存在电导率低、能量密度低等不足;氧化物电解质具有高机械强度和出色的热稳定性,但导电率相对比较低,与电极之间界面阻抗较大,界面反应造成电池容量衰减;硫化物电解质电导率最高,开发潜力大,但存在对湿度极其敏感等难题。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量产装车和布局的半固态电池,主要以氧化物路线为主。据了解,清陶能源第一代半固态电池采用了氧化物+聚合物的技术路径,第二代固态电池则为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的路径。卫蓝新能源、辉能科技等厂商的半固态电池,也都是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主。 之所以选择氧化物路线,是因为对其量产更容易。德尔股份就直言:综合材料成本、制备工艺复杂度、电池性能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产业化可行性等多个维度考虑,该公司认为当下采用氧化物为主复合有机材料的电解质路线更容易量产,更符合市场需求,也更容易被客户接受。 “氧化物电解质在国内发展较快,目前常用氧化物体系跟电解液或聚合物复合制成固液混合电池,产业链基本成熟,有望率先大规模生产,成为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的有效补充。”业内机构分析指出。 半固态电池作为当下锂电技术升级中的过渡路线,已经处于量产的加速阶段。中信证券认为,结合固态电池行业的重要催化因素来看,2025年是半固态电池成熟产品推出并逐步放量,全固态技术路线逐步明晰并收敛的重要年份。 技术性能不断提升 氧化物作为半固态电池量产的技术先锋,在行业众多厂商的大力布局下,其产业化成熟度不断提高。 “在消费电池领域,公司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已成功应用于部分产品,其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和低温放电能力。”珠海冠宇表示,结合自研的高电压钴酸锂正极和高克容量第二代硅碳负极,该公司开发的消费类半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已达850-900Wh/L,续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星源材质表示,该公司参股的新源邦,已经拥有氧化物电解质百吨级产能和十吨级出货。上海洗霸表示,该公司目前多形态固态电解质粉体材料,主要采用的是氧化物技术路线,目前已获得的部分测试结果和验证反馈表明,相关产品具有较好的竞争力。 “公司固态电池以氧化物技术路线为主,通过氧化物电解质原位成膜组装技术和致密干法电极工艺,由固态电解质层替代隔膜。” 南都电源表示。据国瓷材料透露,该公司目前已完成多种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产品的研发和布局,其中包括由氧化锆合成的锆酸基固态电解质。 除此之外,道氏技术表示,该公司成功制备了多种氧化物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实现了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的化学兼容性。特别是其固态电池在多次循环后保持了较高的容量和效率,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 固态电池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创新技术,要实现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制造并不容易。业内分析指出,固态电池的普及将先从半固态开始,循序渐进。后续待技术稳定,工艺确定后成本下降,半固态电池将慢慢起量,而后逐步迭代到全固态电池。

  • 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样件下线

    7月4日,据大皖新闻显示,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瓦新能源”)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 据介绍,此次投产的生产线的核心装备集成正负极电芯自动涂布、电极隔膜复合、动态热封等八大功能,总长超35米,设计产能达1.25GWh。 与此同时,首批下线的新型固态1.0电池样件已通过新国标GB38031-2025及严苛的针刺测试,凭借无流动电解液设计,实现“不燃不爆”的超高安全性。在能量密度方面,公司已实现第一代产品超300Wh/kg,第二代400Wh/kg产品样件进入试制阶段,并计划于2027年推出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的第三代全固态电池。 随着全球首条GWh级产线落地,安瓦新能源在芜湖打造的150亩新型固态电池产业园已完成12个核心建筑单体建设。 此次突破不仅为企业年内实现批量生产奠定基础,更将为动力汽车、储能电站及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有力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升级。 据公开资料显示,安瓦新能源成立于2020年6月,由奇瑞集团参股。该公司聚焦半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拥有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新型电池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 此前,今年4月,安瓦科技董事、总经理高立新表示,展望未来,安瓦科技计划在国内外构建60-100GWh的产能规模,而这一目标将根据市场需求和投融资进展逐步实现。

  • 近90天大涨50%、固态电池赛道热度不断攀升 量产上车进入“倒计时”

    从4月9日低点的696.24,到6月末高点的1039.9,财联社固态电池板块指数二个多月来约50%的涨幅,成为今年上半年固态电池表现的最好写照。 至7月3日收盘,固态电池板块再度领涨市场,涨幅为1.89%。其中,中一科技收获20CM涨停,洪田股份、大东南亦录得涨停。 二级市场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随着车企明确2026-2027年装车时间表,全固态电池量产已经处于临界点。宝马集团近日宣布,将美国固态电池制造商Solid Power提供的大尺寸、纯全固态电池电芯(ASSB)首次装配于纯电动宝马i7测试车中,并在慕尼黑地区进行路测。 尽管宝马与Solid Power方面均为披露此次上路测试的全固态电池的具体参数,但Solid Power官网显示,其全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基于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能量密度390Wh/kg(930Wh/L),循环次数大于1000次。“我们预计到2028年,电解质产量将达到每年80万辆使用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所需的水平。”Solid Power称,公司开发的电池制造工艺已在全球范围内用于大批量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预计这将使全固态电池制造商能够满足OEM的产量和成本要求。 在国内,更多车企相继宣布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5月31日,广汽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固态电池预计于2026年装车搭载于昊铂车型。在此之前,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谈及固态电池发展时表示,固态电池大批量装车将在2028年。长安汽车也在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称,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 不仅是广汽、长安,包括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均已宣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其中,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均计划于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曾透露,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除传统主机厂,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同样在固态电池领域积极布局。6月13日,小米汽车公开了一项名为“固态电池复合电极与制备方法及包含其复合电极的固态电池”的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20149317A,申请公布日为2025年6月13日,申请日为2023年12月12日;更早之前,华为公开了一项名为“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固态电池”的专利,据专利摘要,该固态电解质能够提升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 车企加速布局的同时,电池企业也在加快固态电池研发与量产进程。7月2日,赣锋锂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的半固态电池在东风E70进行了试装车并于赛力斯SF5车型量产,目前正在继续推广高比能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公司与知名无人机及eVTOL企业达成合作,公司研发的高安全耐低温固态锂电池已向国际知名手机企业批量送样验证。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预计到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生产。其他企业如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小批量或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政策层面,全固态电池正获得大力支持。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特别提及,要推进动力电池耐久性、热管理系统等标准审查报批,加快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动力电池标识标签等标准研制,不断优化动力电池性能要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车企和电池企业的加速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不断推进,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越来越近。 不过,固态电池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跨越成本、技术、产能等多道难关。国泰海通证券最新研报表示,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够满足车端、低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特殊需求。当前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早于全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低空等成本敏感度相对较低的领域,固态电池应用早于车端。目前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进程加速,迭代正式开启,正在从0到1加速迈进。随着固态电池性能不断提升以及产业化加速落地,长期看好固态电池发展。

  • 固态电池赛道持续火热!7月刚过 已有超20家企业回应相关布局【SMM热点】

    SMM 7月2日讯:近期,固态电池持续火热,产业链各大企业每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的关于固态电池方面的投资者问询数量也是节节攀升。如今刚到7月份,已经有包括赣锋锂业、欣旺达、格林美、嘉元科技等在内的一众知名企业纷纷回应其产品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或布局。不过虽然企业的密集回应“看点十足”,但在其中,也不乏一些回应尚没有固态电池布局的企业。SMM整理了7月以来相关企业的回应,具体如下: 【鼎胜新材:公司电池铝箔产品可以应用到固态电池领域】 鼎胜新材7月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电池铝箔产品可以应用到固态电池领域,但该等电池技术目前尚未成熟。 【温州宏丰:公司生产的铜箔可应用于固态电池】 温州宏丰7月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生产的铜箔可应用于固态电池。 【星源材质:公司开发的高强度耐热型复合骨架膜等产品,可用于生产刚柔并济型聚合物全固态电池等】 星源材质7月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开发的高强度耐热型复合骨架膜、高孔隙率型骨架膜和高耐热型大孔骨架膜等产品,可用于生产刚柔并济型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有机-无机复合型全固态电池、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等,可获得全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本征安全性,还可提升全固态电池的装配效率,进一步优化其机械安全性和热安全性。 【赣锋锂业:公司推出适配低空飞行场景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样品进入适航认证流程】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某国际头部车企签订联合开发协议,高比能锂负极电池开发及装车验证工作正在推进。公司将依托资源储备优势,构建产能护城河。在低空经济领域,公司推出适配低空飞行场景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与知名无人机及eVTOL企业达成合作,样品进入适航认证流程,为低空经济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中石科技:公司导热填缝剂、导热结构胶等产品可用于固态电池】 中石科技7月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导热填缝剂、导热结构胶等产品可用于固态电池。公司客户及合作情况请参见公司披露的定期报告及公司网站相关内容。 【欣旺达:公司固态电池目前还在研发阶段,正在积极对接客户】 欣旺达7月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固态电池研发顺利,目前还在研发阶段,公司正在积极对接客户,落地可行的在消费电子方面、人形机器人、eVTOL、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商业化方案。 【可川科技:目前已与北京、苏州等地固态电池领域的知名企业开展业务合作】 可川科技7月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主营业务中的电池类功能性器件产品可以应用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中,目前已与北京、苏州等地固态电池领域的知名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公司的复合集流体产品(复合铝箔)也可以应用于半固态和固态电池中,目前由全资子公司可川新材料技术(淮安)有限公司负责实施的锂电新材料(复合集流体)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已完成一期主厂房建设,首台设备已进场安装,目前正在调试中。 【四川双马:公司参投的基金涉及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 四川双马7月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参投的基金涉及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如涉及需要披露的信息,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德尔股份:公司对固态电池硫化物路线一直保持持续的关注】 德尔股份7月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对固态电池硫化物路线一直保持持续的关注。公司当下采用氧化物电解质路线,是因为氧化物路线制造工艺和技术上相对更为成熟,更容易量产。此外,公司还表示,公司上海已经建成固态电池样品试制线,目前公司具备了各类样品的试制能力。公司后续将加快推进中试线建设,并在中试线跑通后根据客户和产品开发进度和市场需求,逐步开始规划实施量产线建设。 公司的固态电池安全性和耐高温性能表现优异。公司固态电池样品已经通过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针刺、加热和过充电试验。公司固态电池无需加载降温装置,依靠自然散热,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连续正常工作。公司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很广泛,不仅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也可应用于机器人、消费、储能和低空飞行器等诸多领域。 【道氏技术:凝聚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相比当前市面上的三元类电池更为安全】 道氏技术7月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从电池本身的特性来看,凝聚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相比当前市面上的三元类电池更为安全。 【华自科技:目前正针对固态电池特性进行迭代优化】 华自科技7月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紧跟行业需求,不断研发和迭代新的产品和技术,目前正针对固态电池特性进行迭代优化,以更好匹配其工艺特点。 【 福田汽车:半固态电池已批量应用于电动轻卡 】 福田汽车在互动平台表示,半固态电池已经批量应用于公司自主开发的24V启动锂电,装配在全平台电动轻卡。 【杭可科技:已与多家厂商合作交付固态电池设备样机】 7月1日,杭可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固态电池相关设备的研发制造,目前已与国内外多家相关厂商就固态电池的中试线展开合作并交付样机。 【嘉元科技:已向五家企业批量或小批量供应固态电池铜箔】 据财联社方面消息,嘉元科技自2017年起布局相关研发,陆续推出多孔铜箔、复合铜箔、合金铜箔、双面镀镍铜箔等创新产品,形成覆盖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的全技术矩阵。 从市场端看,公司已向五家企业批量或小批量供应固态电池铜箔,产品搭载于头部车企新能源样车及头部厂商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切入低空经济新兴赛道。公司透露,年内已实现部分产品的批量出货,并持续向更多客户送样测试。 【格林美:公司固态电池的前驱体材料包括高镍、超高镍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且均有吨级以上产品出货】 格林美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1、公司认为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均为未来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主流研发方向,富锂锰基拥有相对更高的理论容量,三元超高镍在循环次数与倍率性能方面相对更优。 2、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固态电池正极解决方案。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作为全球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坚定实施创新引领、质量优先战略,看好固态电池的发展前景,公司早在2019年就开始开发针对固态电池的前驱体材料,包括高镍、超高镍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且均有吨级以上产品出货。 此外,也有包括开创电气、龙洲股份、扬帆新材、诺力股份、国机精工等的企业陆续回应公司并无固态电池方面的布局。另外,盐湖股份也表示,公司目前未布局固态电池研发规划,不过同时盐湖股份也提到,固态电池作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方向,公司始终对新能源领域技术保持高度关注;扬帆新材7月1日在互动平台表示,暂未了解到公司的巯基化合物能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公司的巯基化合物主要应用于医药与农药中间体,以及光固化新材料上。 机构评论 中信建投研报称,锂电设备方面,正逐渐走出行业底部,固态电池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应用,设备先行。(1)2024年9月以来国内头部电池厂稼动率有所提升;2025年以来头部锂电设备公司海外订单仍在持续,国内显著好转,国内全年预期有望上调。(2)固态电池近期催化剂较多,包括6月18日国轩高科表示金石全固态电池PACK系统已完成初步开发应用工作,并开启装车路测;清陶在成都基地15GWh固态电池已收到环评审批意见;上汽、宝马、长安等企业纷纷提出装车或路试计划,产业蓄势待发;6月25日,美国固态电池厂商Quantum Scape透露取得里程碑进展,将Cobra隔膜制造工艺整合进基准电池产品生产。 国泰海通证券研报表示,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够满足车端、低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特殊需求。当前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早于全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低空等成本敏感度相对较低的领域,固态电池应用早于车端。目前看固态电池行业产业化进程加速,迭代正式开启,正在从0到1加速迈进。随着固态电池性能不断提升以及产业化加速落地,长期看好固态电池发展。 东吴证券表示,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的本质区别在于电解质的形态,全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势,当前半固态电池开启规模化装车,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开始小批量上车,2030年后规模化应用于储能领域,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也有望打开应用空间。海外整车厂&电池厂加速布局固态试图弯道超车,我国政策积极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多数企业计划在2027-2028年实现小批量装车或量产目标。预计固态电池2025年陆续完成中试,2026-2027年陆续小批量装车,2028-2029年形成规模化量产。当前中试阶段单GWh设备价值量在5-6亿元,后续随着规模化量产及设备节拍&良率提升有望降至2.5亿元/GWh,若假设2029年新增全固态电池产能80-100GWh,对应当年新增设备需求有望超200亿元。

  • 恩捷股份固态电池版图落子 2.5亿建设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线

    据恩捷股份(002812)消息,为加速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规模化量产进程,完善固态电池核心材料战略布局,恩捷股份旗下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玉溪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玉溪恩捷前沿”)日前在云南玉溪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恩捷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玉溪恩捷前沿将成为恩捷股份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实施主体和战略支点。其核心任务是推进与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约的年产千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旨在打造国内领先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及产业化平台。玉溪恩捷前沿的成立,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和后续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彰显了恩捷股份对固态电池材料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近日,针对公司目前在固态电池材料端布局,恩捷股份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在半固态电池隔膜业务布局方面,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江苏三合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具备半固态电池隔膜量产供应能力,公司在积极开拓市场。在全固态电池材料布局方面,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高纯硫化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产品的研发和布局,高纯硫化锂产品的百吨级硫化锂中试线已经开始批量出货,固态电解质10吨级产线正在搭建中,已在玉溪规划千吨级产线。公司将继续投入研发,积极开拓市场,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和技术交流,推动行业技术发展。

  • 固态电池2026量产豪赌 真相还是泡沫?

    2025年6月,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了一项名为 “固态电池复合电极与制备方法及包含其复合电极的固态电池” 的专利,该项专利于2023年12月申请。对于像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技术专利申报本是日常再普通不过的事,但这项关于固态电池技术的专利不一样,这意味着小米在固态电池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固态电池已然成为雷军造车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和液态动力电池相比,固态电池不仅容量更大,还具备更高的安全性、稳定性,但同时也因为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原因迟迟未能大规模量产上车。 近些日子,将固态电池重新推向流量高点的不只小米一家,长安、上汽也在前不久的2025年国际汽车及供应链博览会上宣布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量产应用落地。比亚迪方面也在今年年初称其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启动批量装车路试,为2028年量产装车做准备,并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实现批量覆盖…… 固态电池,冲刺量产“元年” 各家车企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不约而同地将固态电池量产、上车关键节点卡在了2026、2027这两年。近两年,固态电池的热度不亚于辅助驾驶,因为缺乏统一标准,且固态电池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解释性,部分车企竞相将半固态电池包装宣传为固态电池。 在这场争夺固态电池先发优势的角逐战中,为抢占技术制高点,车企们已经先后发起了冲锋。 广汽集团的豪赌可谓是彻底,2022年,由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联合投资的因湃电池工厂宣布动工,总投资109亿元,并已于2023年12月投产使用。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研发成果已于2024年4月发布,已经初步打通了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并表示全固态动力电池计划于2026年装车搭载,并将先用于广汽埃安旗下高端品牌昊铂车型上。 上汽集团则和清陶能源展开紧密合作,2023年5月,上汽集团和清陶能源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提出要“率先推动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技术‘10万辆级’大规模量产落地”,上汽集团将加快清陶能源现有固态电池产品在自主品牌车型上的产业化应用。次年4月,智己L6首发,这辆车被称为“全球首搭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是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体系”。今年4月,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公开表示称,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并在2027年落地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 2024年10月,奇瑞在全球创新大会上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鲲鹏电池,根据奇瑞公开规划,鲲鹏电池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计划,预计在2026年将首先在定向运营车辆中搭载全固态电池,并于2027年全面推向消费市场。近日,带有“全固态电池”字样的星纪元ET现身合肥引发了行业关注。 2024年1月,奇瑞汽车和国轩高科的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合肥国轩将作为主要供应商全面参与项目开发与供货,奇瑞汽车则将积极导入国轩三代电芯等先进电池技术, 同年5月,国轩高科发布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金石电池”正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其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单体电池容量较此前提升150%,达到70Ah。 4月,东风汽车在九峰山论坛期间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技术,并且披露其相关规划,东风汽车自主研发的高比能固态电芯,能量密度为350Wh/kg,其自研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8月率先在东风奕派、东风纳米等车型上开展装车试验。 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透露,长安汽车今年首发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样车,明年做规模化装车验证,2027年将逐渐量产。并认为具备成本、质量、性能竞争力的固态电池产品距离大规模商用还很远,预计在2030年以后或许有机会实现规划化量产。 今年2月,深圳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透露称,比亚迪已于2024年下线60Ah全固态电池,并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新势力也不甘示弱,除开小米汽车关于固态电池最新进展之外,小鹏也曾表示在2027年推出推出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2028年量产。 除开国内车企外,海外车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固态电池相关研发工作。 去年9月,梅赛德斯-奔驰与美国初创电池公司Factorial Energy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发一款新型固态电池。这款电池被命名为“Solstice”,预计将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这款固态电池已于今年2月在EQS原型车上开启了道路测试,目标续航超过1000km,能量密度高达450Wh/kg。据奔驰方面介绍,全新固态电池由奔驰乘用车团队与AMG高性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电芯则由Factorial Energy提供。据悉,这款电池能减轻40%电池重量,并增加80%的续航能力。宝马方面也于5月份宣布其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 i7测试车型在慕尼黑正式启动道路实测,此次测试车型搭载的固态电池由Solid Power提供。 日本是较早布局固态电池的国家,从2021年开始,日系三大车企就陆续发布2030战略,这其中就将固态电池研发作为重点之一,并表示在2030年之前完成批量生产,2023年10月,丰田宣布与日本石化巨头出光兴产宣布双方将共同研发固态电解质的量产技术,并在2027-2028年期间实现固态电池商业化,但这一目标后续被推迟至2030年后,日产方面计划2025年建立生产固态电池的试点工厂,于2028年首次上车并开始逐步实现量产,本田方面则预计在2030年之前实现量产上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预计,“全固态电池2027年开始装车验证,真正形成规模可能需要5年到10年时间,预计2030年实现量产”。这一预测相比于车企的规划来讲或许更加保守务实。各家车企相继披露固态电池上车量产最新动态,2026年在各家的规划中已然成了“固态电池元年”,但在各家信誓旦旦量产目标之上的是技术和成本两座大山。 技术&成本,两座大山的博弈 在多家的描述中,固态电池能实现1000公里以上的续航,快充时间将控制在15分钟之内,而且相比于传统电池,固态电池具备更加稳定的安全性能,即使发生剧烈碰撞,因其内部没有液体电解质,不会出现漏液、短路及自燃等安全隐患。正是因为如此诸多优势,固态电池成了现如今新能源行业电池技术的关键突破口,但同时也因为技术瓶颈、成本过高等问题,一直难以落地商业化。 相比于传统电池,固态电池生产工艺和材料体系都更加复杂,成本也更贵,行业相关专家表示:“固态电池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还需解决诸多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优化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匹配性以及如何构筑相容稳定的固固界面等。和技术性问题一样,固态电池的成本问题也不容忽视,这是其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所在。 就目前来讲,液态锂离子电池单体成本为每瓦时0.5元左右,而固态电池材料成本每瓦时约为2元,就拿现如今豪华纯电主流的100kWh电池包来说,光电池成本就已经超过20万元,已经超越多数整车价格,这意味着即使技术上能实现稳定量产,但也无法普及到大众消费市场。 固态电池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瓶颈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明确表示,全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的首选方案之一,也将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企业进一步深入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并纷纷定下量产上车事件节点的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尤其是今年以来,固态电池相关利好政策密集发布,2月份,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5家全球龙头企业。随后的4月,工信部又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将固态电池写进全局规划与前瞻布局。 此外,工信部3月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国标也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施行,这项新国标旨在提高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安全性能。 5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旨在解决行业对全固态电池定义模糊、液态物质含量测试方法缺失等问题,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新标准的核心在于采用失重率的概念来进行电池液态物质含量的测试,失重率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样品失去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的比值。按照新标准,被测样品需要先通过破口目视检测定性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通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在这些操作之后,若失重率能保持在1%范围之内则可判定为全固态电池。通俗理解,也就是全固态电池液体电解质需在1%以内。 固态电池可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三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所包含的液体电解质质量,半固态电池液体电解质质量百分比需小于10%,准固态电池液体电解质质量百分比小于5%,此前,固态电池没有明确统一的行业标准,全固态和半固态之间界限模糊且实际差距巨大,车企能否真正达到固态电池的技术标准无从判定。因此,部分车企便开始在宣传用词上大作文章,将半固态或准固态包装为“固态电池”,将这几个大字放进自己新车发布会中从而成为行业冒尖儿的那个,但行业专家对其“固态电池”的说法并不认可。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曾在公开场合称:“目前所谓的‘固态电池’多数为半固态或者准固态,仍然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有本质区别。”并毫不避讳的表示部分车企过度是在“误导老百姓,欺骗投资者”,在他看来,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10年时间。 尽管曾毓群对全固态电池量产上车的时间预判较为保守,但位居中国电池产业头部的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量产这场角逐赛中依旧保持着强劲势头,近些年来,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上持续投入,2024年已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1000人以上,在5月的一次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相关消息透露称,宁德时代有望在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 政策上的偏向给固态电池行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据去年相关消息,我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等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多位知情人士确认,此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项目用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 另外,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固态电池在资本界也同样备受青睐,产业化进程提速推动多支概念股连板涨停,资本纷纷押注产业化拐点,就最近来看,6月下旬,固态电池概念股已经持续上行。 结语: 技术的进展,行业政策、标准的设定以及各家在量产、上车时间节点上的规划都在指向着一个似乎已经明了的未来:2026年或将是半固态电池装车高峰。 当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用“失重率<1%”为全固态电池正名时,一场跨越技术鸿沟的攻坚战就已经打响了,未来,固态电池之争或将呈现出现如今辅助驾驶之争般的态势,行业需要在标准框架下回归技术理性,专注于技术本身,而非追逐虚幻的量产元年“宣言”。

  • 订单已下!固态电池加速“导入”复合集流体

    制造固态电池通常要用更前沿、更新型的材料,如今复合集流体正在被加速导入固态电池应用中。 今年6月,三孚新科对外披露,该公司已与欧洲半固态电池制造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待客户成功建立首台套半固态高安全电池生产线后,将签订“5GWh半固态高安全电池关键材料”正式供货合同。据悉,该关键材料为复合铜箔集流体。 除此之外,今年5月洁美科技公告称,该公司控股子公司柔震科技与某固态电池生产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共同设计开发有关“高安全轻量化复合集流体”,柔震科技依该固态电池生产企业需求,为其生产制造供货“高安全轻量化复合集流体”产品等相关事宜,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当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目前已经有众多车企和电池厂商,公布其固态电池装车和量产时间表,这将驱动锂电材料体系迭代升级的需求增长。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材料,复合集流体也将在固态电池应用中大显身手。 新型复合材料 相比传统的铜箔和铝箔,新型复合集流体具有轻量化和高安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和3C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展,成为整个电池行业关注的焦点。目前不少材料企业都已布局复合集流体,并在固态电池领域逐渐发力。 “复合集流体是‘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的三明治结构,相较传统集流体材料,复合集流体制造出的锂电池具有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和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安迈特科技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的复合集流体产品已获得市场认可,并已成为国内多家头部电池企业的重要供货商。 据嘉元科技透露,该公司根据固态电池(相对于液态)固固界面接触面小、界面阻抗大、离子迁移速率慢、不耐高温、不耐腐蚀及不够轻量化的痛点,通过开发耐高温、耐腐蚀、高比表面积铜箔、微孔铜箔、合金铜箔等全技术矩阵新型负极集流体产品,以满足固态电池不同技术路线所需。 “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等固态电池,均需要使用复合集流体。”英联股份表示,该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依托蒸镀工艺的技术储备,研发锂金属/复合集流体负极一体化材料,并与头部汽车公司开展相关的技术合作,未来将会持续开拓复合集流体的应用场景。 据诺德股份透露,该公司开发了一批适用于固态电池的集流体产品,其中包括耐高温铜箔集流体、多孔铜箔集流体、极薄双功能铜箔集流体、双面毛铜箔集流体及泡沫铜箔集流体。东方电热表示,该公司在固态电池集流体材料方面的技术布局和储备方面,依托现有设备和技术储备可开发相应的产品。 除此之外,东威科技表示,该公司新能源设备生产的复合集流体材料可用于固态电池。德福科技也表示,该公司目前为半/全固态电池提供的负极集流体解决方案,有雾化铜箔、微孔铜箔、镀镍铜箔等,以上产品均已实现批量供货。 市场拓展迎来加速期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扩展,特别是固态电池领域的快速发展,复合集流体厂商也在加速布局产线,提升产能,加快产业化进程。华安证券指出,随着未来需求增长,复合集流体在固态电池等领域得到验证,集流体企业有望陆续获得下游订单,业绩或加快释放。 比如,三孚新科今年获得固态电池材料订单,今年5月该公司曾发布公告,拟在江西省龙南市建设高安全干电极电池关键材料及高频电子信息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为6.2亿元,全面投产后将形成年产配套5GWh高安全干电极电池制造的关键材料等生产能力。 电池中国还注意到,去年9月安迈特科技与四川省内江经开区管委会签署协议,拟投资50亿元,在内江经开区建设“年产10亿平米新型高安全复合集流体铜箔/铝箔产业化项目”,未来可满足约100GWh动力、储能和3C新能源电池的应用需求。 如今,复合集流体已经处在市场开拓的加速期,未来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据业内机构预测,2025年动力、储能及消费电子用锂电池中,复合集流体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15%、30%、20%,综合渗透率达18.8%;到2030年,其市场渗透率有望飙升至40%,出货量最高可达180亿平方米。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