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3

  • 招银国际:天伦燃气估值提升在望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至6.55港元

    2月10日,招银国际发布天伦燃气(01600)最新研报,该行在实地访问天伦燃气后表示,基于工商业天然气销售复苏、强劲的增值业务和乡镇能源的巨大增长潜力,给予天伦燃气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升至6.55港元。 该行表示,由于放松疫情控制,自2022年12月以来,工商业天然气销售迅速恢复,潜在抑制的工商业天然需求可能会在2023年进一步释放。由于天伦燃气的工商业销气占其天然气总销量的60%以上,工商业天然气需求恢复对公司至关重要。招银国际实地走访许昌地区(即天伦燃气特许经营权区域,继鹤壁地区之后,第二个拥有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的地区)。该行预计,工商业的天然气销量增长率将在2023年达到两位数。此外,由于经济向好也可能加强企业接受不断上涨的天然气价格的能力,因此,因天然气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潜在抑制的工商业天然气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毛差继续提高。该行表示,随着公司实施了积极的顺价措施并使其气源多样化,其毛差在2022年第三季度提高至约0.5元人民币,而在2022年下半年的整体毛差再次回到与前几年类似的水平。此外,因为天伦燃气工商业销气占其天然气总销量的60%以上,而且工商业用户通常比住宅用户更快进行价格顺导,该行认为公司2023年毛差将进一步提高。 利用气电协同模式,天伦燃气的居民户用光伏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招银国际实地考察中,发现公司在居民户用光伏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1)200万户气化乡村用户和成熟的本地化运营团队;2)良好的照明条件;3)农村用户非常愿意出租屋顶;4)气电协同模型为合作伙伴带来共同利益,使公司能够以极大的灵活性进行轻资产投资。 综上,考虑到工商业在2023年天然气销售的积极复苏、更高的毛差、稳健的增值业务以及乡镇能源的潜在增长空间,招银国际认为天伦燃气估值有望提升。此外,该行提到,公司管理层长期回购股份,也意味着对公司业务的强烈信心。 2月10日收盘,天伦燃气逆市领涨行业,股价涨幅4.38%至5.24港元,在港股燃气供应行业中表现亮眼。

  • 以史为鉴节后至两会前迎加大配置良机!机构看好光储、信创方向超额收益前景

    开年以来,A股市场走势整体向上,“春节效应”显著,“红包行情”较为可观。粤开证券1月31日研报表示,从历史回测来看,春节后消费回暖推动经济预期上行,叠加年报披露窗口临近 推动盈利预期改善 ,外资持续流入推劢风险偏好上升。另外,西部证券策略团队易斌2月2日研报提到,即将召开的 两会还将引导市场对于未来一年改革发展和政策的预期 ,活跃资金加仓意愿有望上升。 根据以往数据,A股市场往往在 春节后到两会期间表现尤其积极和活跃 ,“春季躁动”日历 效应更加明显 。兴证策略团队在1月30日研报中测算,2010年以来,春节到两会上涨概率则 分别为100%、92.31%、76.92% 。各宽基指数中, 中小盘个股居多的中证1000、中证500指数春节后表现相对占优 ,上证指数、创业板指也有不错的表现。 而在两会后,随着政策预期落地、1/2月份经济数据开始披露和企业财报披露期临近,华西证券2月9日研报认为,市场主要矛盾向盈利端倾斜,科技成长、小盘、高估值、亏损股的超额收益 将有所收窄 。整体看 两会前各行业胜率高于两会后 。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估值来看,经过去年A股市场整体性回落后,各主要市场指数估值目前都 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区间 。方正证券2月1日研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30日,全部A股市盈率(TTM)为17.9倍, 位于2010年至今51%的历史分位数水平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以当前估值水平,“反转效应”可能 加大国内股市“春季躁动”的兑现概率和上涨空间 。 针对如何配置,国海证券胡国鹏在2月5日《春节至两会期间的市场与主线》的研报指出,市值风格层面,在节后至两会期间流动性相对宽裕及风险偏好抬升背景下, 中小盘风格表现出更高的胜率 ,2013-2022年中证1000指数、中证500指数 产生超额收益的概率均达到90% 。行业风格层面,风险偏好主导下具备更大弹性且小市值成分股较多的 成长及周期行业相对占优 ,在业绩空窗期 具备较大弹性 。 胡国鹏建议关注安全资产及高端制造两条主线。一方面,高景气方向是结构性行情下的主线之一,部分新能源链条相关领域, To G属性的光伏、储能等赛道有望取得超额收益 。另一方面,计算机、通信等安全资产有望跑赢市场,特别是 信创题材产业趋势逐渐明晰 。 无独有偶,广发证券在对于“春季躁动”行情的分析研报中同样表示, 从超跌反弹和估值修复的角度来看 ,小盘成长股的参与机会也不容忽视,如新能源行业,其中光伏板块近期出现明显反弹,预计板块的 超跌反弹逻辑尚未走完 ,仍然值得参与,同时 信创等板块的机会值得关注 。 光伏新一轮催化剂或在2月下旬-3月释放 具体开看,国金证券姚遥等人认为,光伏储能板块基本面和政策面均呈现积极向上变化,整体板块业绩仍维持高景气。近期光伏产业链中上游价格继续大幅反弹即反应了下游需求明显回暖。预计行业板块 新一轮催化有望在2月下旬-3月陆续释放 ,尤其是全年装机一致预期上修可能在3月发生,当前 位置是加大配置的良机 。 广发证券1月27日研报亦提到,部分一线企业已对1月组件排产有所上调,股价有望企稳。从利润分配的格局预期来看 推荐如组件、逆变器 ;从技术升级来看 关注N型电池技术路线变革 ;并且关注储能板块中长期配置机会。 姚遥建议重点布局今年 确定性高、存在预期差的一体化组件、大储、α硅料,关注EPC、高纯石英砂及坩埚、胶膜/玻璃 等。同时看好新技术、新工艺、新主线三大方向: 头部设备厂商、电镀铜/钙钛矿相关、海外扩产主线 。推荐 阳光电源、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奥特维、迈为股份、捷佳伟创、昱能科技、福莱特(A/H)、禾迈股份、海优新材、新特能源、亚玛顿等 。 “两会”政策预期下信创、AIGC、数据中心产业趋势明晰 两会前被看作是政策直接受益相关板块的重要投资时间窗口。申港证券通过复盘认为,当前依旧是布局计算机行业的理想时间点。去年四季度,10月及12月计算机板块的两次快速拉升,行情的 始点均是伴随重大政策或相关文件的发布 ,尤其围绕信创、数字经济等核心领域。西部证券近期研报预测,从扩大有效投资来看,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将是新抓手, 包括信创,AIGC,数据中心等将有政策推出 。 东方证券浦俊懿在2月5日研报表示,伴随着各家央国企2023年“两会”的召开以及新的一年工作计划、预算的制定,行业与央国企信创有望迎来 试点落地与招投标启动 。其中特别指出,基础软硬件企业 将有较大的业绩弹性 ,而ERP、OA等管理软件企业有望通过试点、订单的落地,让市场对需求体量和份额 有更清晰的预期 。 浦俊懿相对更加看好行业 信创中的管理和业务软件商 ,并建议关注出现明显边际变化的品种, 推荐关注远光软件、用友网络、中科曙光、海光信息,建议关注普联软件、致远互联、中国软件、神州数码 。 AIGC细分方向,开源证券2月5日研报表示,在AI技术创新叠加国内政策持续优化等因苏,AIGC当前应用落地和商业变现有望加速, 受益标的包括科大讯飞、拓尔思、彩讯股份、海天瑞声、格灵深瞳-U、云从科技-UW、汉王科技等国内AI公司 。在数据中心领域,天风证券1月29日研报显示, 三大运营商领跑IDC市场 ,聚焦政企业务加码布局数据中心。此外 国内数据中心市占率份额较大厂商还包括世纪互联、万国数据、光环新网、宝信软件、数据港以及鹏博士 ,具备一定先天优势。

  • 钙钛矿-硅光伏电池效率突破30%!澳洲科学家加入了……

    一直以来,澳大利亚都对太阳能寄予厚望,并希望到2030年可以将成本降至每瓦0.30澳元、转换效率突破30%。近期的一项最新研究似乎带来了一些希望,澳洲国立大学(ANU)研发出了效率高达30.3%的串联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由于其效率、耐用性和成本,硅长期以来一直是太阳能电池的行业标准,但目前的光伏设备正接近理论上的效率上限。与此同时,钙钛矿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年轻新贵”,有可能偷走硅的“桂冠”。 不过,最好的结果似乎是当这两种材料抛开竞争,结合起来。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材料都更高效,这要归功于它们能够收集太阳光谱的不同部分——钙钛矿更好地利用蓝光,而硅更专注于红色和红外波长。科学家们也不断在效率突破上费尽心思。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广泛使用的硅电池和钙钛矿电池的优势结合了起来,生产出了具有超高效率的串联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同时还增强了太阳能电池的运行稳定性。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先进能源材料》杂志上。 “使用这些串联太阳能电池,钙钛矿顶部电池可以有效地吸收蓝光,并将红光传输到硅底部电池,从阳光中产生的能量比每个单独的设备要多得多。”他们说。 据悉,该团队主要在这项研究中改善了钙钛矿前体。具体而言,研究人员解释称,不含甲基铵(MA)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比含MA的同类电池更好的热稳定性。然而,由于体积质量较差,无MA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落后。 在这项工作中,他们将4M-PEACl添加到了不含MA的钙钛矿前体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质量。他们说,在加入最佳浓度的4M-PEACl后,钙钛矿晶粒显著增大,其固有缺陷被抑制了四倍。 研究人员表示,最终制出的串联装置不仅效率突破了30%大关,还表现除了优异的稳定性。在环境大气中经过42天日夜循环后,保持了98%以上的初始性能。 “超过30%的标志意义重大,”研究人员说,“目前的预测是,串联太阳能技术将在2026年大规模生产。然而,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升级,并确保该技术能够稳定应用25至30年。”

  • 华西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 光伏铜电镀产业化加速,行业处于0-1,蕴含巨大机遇, 给予行业“推荐”评级。受益标的:东威科技(688700.SH)、罗博特科(300757.SZ)、苏大维格(300331.SZ)、迈为股份(300751.SZ)、捷佳伟创(300724.SZ)等。 ▍华西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去银化趋势下,铜电镀工艺优势凸显 电镀优势在于成本低、电池接触性能高、电池损耗率低、不易氧化等。根据测算:1)丝印HJT非硅成本约0.31元/W,比PERC非硅成本高出0.07元/W,电镀HJT为0.23元/W,已经基本和PERC打平。2)银耗量方面,丝印HJT电池达到0.152元/W,显著高于PERC电池0.06元/W和TOPCon电池0.08元/W的水平,而铜电镀HJT电池浆料及其他材料成本约0.05元/W。 若铜电镀量产,该行认为单瓦成本仍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1)设备中长期来看有降本空间,降低折旧成本;2)药剂、油墨等材料也有下降空间。3)薄片化降低硅片成本。 产业化稳步推进,设备市场规模可期 海源复材、天合、通威、宝馨科技、爱旭、隆基等布局无银化技术,如海源复材在电镀铜技术已趋于成熟,降本增效比较明显,2023具备产业化,2024年开始形成规模化产能;宝馨科技铜电镀技术及设备目前已完成中试供货,同时正在量产化研发设计中。产业化推进,设备厂商率先受益,规模产业化后铜电镀设备产线投资额有望由目前的1.5-2亿元/GW降低至1-1.2亿元/GW。 根据测算,2026年HJT铜电镀设备市场规模将达86亿元,其中曝光机和镀铜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27亿元和30亿元。 铜电镀工艺中图形化环节路线不一,电镀铜环节仍存技术难点 种子层制备中PVD制备工艺为主流:种子层制备是为了改善铜金属电极与TCO间的粘附性,常用经济效益高的铜金属。制备方法有PVD、CVD、喷涂、印刷等,其中PVD为主流方法。此外,如迈为股份已采用无种子层电镀方案,提高了HJT转换效率至25.94%。 图形化工艺成熟但路线不一,选择最优路线降低成本是关键:图形化环节包括喷涂感光胶层、曝光、显影,其中主要感光材料有干膜、湿膜、光刻胶。曝光、显影环境是将图形转移至感光材料上,主流技术有普通掩膜光刻技术、激光直写技术、激光转印等,其中激光直写式光刻是铜电镀领域中的主流技术。该环节采用的曝光机为核心设备,主要布局企业有芯碁微装、苏大维格、天淮科技等。 电镀铜环节仍存技术难点待突破,设备厂商加快布局:电镀方式主要有垂直升降式电镀、垂直连续电镀及水平电镀等。其中,垂直电镀工艺更为成熟,但效率或存在瓶颈;水平电镀容易实现自动化但目前镀铜均匀性较差。电镀设备厂商主要有东威科技、捷得宝、罗博特科、钧石能源等。 其中,东威科技已实现8000片/小时光伏垂直镀铜设备研发;罗博特科已完成设备内测,已发往客户端验证;钧石能源、太阳井、捷德宝电镀设备也在推进中。 风险提示: 铜电镀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数据更新不及时、测算误差等。

  • 华泰证券:2024年或成钙钛矿电池量产元年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钙钛矿目前尚处于从0到1阶段,但产业化进展明显加速,预计今年将有接近1GW的中试线扩产,爬产顺利情况下,头部参与者有望于今年启动GW级产线招标,24-25年有望看到多条GW级产线落地。从业绩释放顺序看,新技术发展初期设备商有望最先受益,国内设备商已陆续完成出货交付,其次是TCO玻璃/POE胶膜等辅材厂商,最后是电池厂,24-25年钙钛矿电池能够低成本大规模量产后,领先电池厂将享有超额收益。从发展可预见性看,短期辅材确定性最高,中期设备商由于技术路径未定风险机遇并存,长期看电池厂掌握know how,同时布局电池+整线设备的玩家最具投资价值。 以下为其最新观点: 钙钛矿电池潜力较大,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已逐渐接近理论极限29.4%,未来进步空间有限。第二代薄膜电池尽管理论上性价比较高,但量产效率和成本均表现不佳。钙钛矿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佼佼者,自2009年问世以来,仅用十多年时间实验室效率便突破至25%以上,直逼晶硅电池,具备较大的产业化潜力。当前钙钛矿处于从0到1阶段,技术路线尚未定型,设备、材料、工艺百花齐放,多路径共存,不同路径都有跑通的可能。近两年来钙钛矿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已有多个百兆瓦级产线投产,GW级产线亦有望于近两年陆续落地。 较晶硅存在四大优势,但产业化仍需解决大面积备制与稳定性两大挑战相较晶硅电池,钙钛矿带隙可调整、材料耗量低、纯度要求低、弱光效应好且具备柔性制造能力,因此具有理论效率更高、理论成本更低、发电量更高、应用场景更广四大优势。但钙钛矿产业化仍有两大痛点需要解决,即大面积备制效率降低以及稳定性较差,各厂商从设备、工艺、配方多种维度出发,提出优化结晶、钝化缺陷、加强封装、材料改性等多种思路,解决方案已初现雏形,待该两大痛点解决后,钙钛矿成长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钙钛矿降本增效空间较大,未来空间星辰大海 钙钛矿降本增效空间较晶硅更大。提效端,单结钙钛矿理论效率33%,远高于晶硅的29.4%,目前主流大面积产线单结效率在15%左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短期内界面工程、材料改性等多路径并行提效,长期看,叠层将进一步打开效率天花板,双结/三结理论效率高达45%/49%,产业端已有企业开始布局。降本端,我们预计钙钛矿极限成本可降至0.6-0.7元/W,为晶硅极限成本的60-70%。我们预计当钙钛矿效率达到18%,寿命15年时LCOE即可基本打平晶硅,大规模量产将开始具备商业化条件。远期钙钛矿效率达到25%,寿命15年时LCOE将降至0.24元/W左右,较晶硅更优。 从0到1进行时,2024或成钙钛矿量产元年 钙钛矿目前尚处于从0到1阶段,但产业化进展明显加速, 预计今年将有接近1GW的中试线扩产,爬产顺利情况下,头部参与者有望于今年启动GW级产线招标,24-25年有望看到多条GW级产线落地。 从业绩释放顺序看,新技术发展初期设备商有望最先受益,国内设备商已陆续完成出货交付,其次是TCO玻璃/POE胶膜等辅材厂商,最后是电池厂,24-25年钙钛矿电池能够低成本大规模量产后,领先电池厂将享有超额收益。从发展可预见性看,短期辅材确定性最高,中期设备商由于技术路径未定风险机遇并存,长期看电池厂掌握knowhow,同时布局电池+整线设备的玩家最具投资价值。 风险提示:钙钛矿技术推进不及预期、设备验证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景气度变化。

  • “春天”将至? 有机硅需求回暖 硅宝科技涨超9%【热股】

    》查看SMM硅料产品报价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2月9日讯:在房地产利好刺激下受行业需求回暖预期影响,有机硅概念震荡拉升。截至今日15时收盘,有机硅概念股涨幅为2.05%,个股方面,硅宝科技以9.05%的涨幅领涨,合盛硅业、润禾材料涨超5%,回天新材、新纶新材、宏柏新材、东岳硅材、晨光新材等个股纷纷跟涨。 据SMM2月9日最新报价显示,有机硅DMC价格范围为17100-17500元/吨,日均价为17300元/吨,较昨日持平。进入2月以来,有机硅DMC日均报价总体呈上行趋势。 供应方面,据SMM统计,1月我国有机硅产量为16.39万吨,环比增加5.95%。个别停车较长单体厂计划2月恢复生产,此外部分单体厂生产负荷增加,预计2月份有机硅DMC产量将维持增长态势。 企业动态 硅宝科技2月3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原材料价格稳定,有助于产品毛利率修复,长期利好公司发展。2023年国家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公司计划实现产值40亿元,继续稳占建筑胶行业龙头地位,快速提升工业胶市场份额,保持光伏胶快速增长,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近期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近日,合盛硅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多晶硅仍是工业硅主要需求支撑,有机硅和铝合金需求有望逐渐好转,“12月铝合金的表现不及预期,我们认为铝合金基本到底了,随着元宵节后下游逐渐开工,相信会有成长;有机硅随着经济全面复苏,需求一定会恢复的,因为有机硅用在方方面面,去年有机硅跌到了盈亏平衡线,但市场整体还是有增长,只是新增产能消化需要一定时间。” 宏柏新材1月19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4亿元到3.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约1.72亿元到约2.12亿元,同比增加102.81%到126.67%。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对外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和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对内紧紧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立足主营业务,加快建设第二套5万吨三氯氢硅及配套产能,进一步丰富新产品,提升现有产品产能利用率,产品订单量价同比均有所提升;同时,继续拓展绿色循环产业链,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优势,强化内部管理和成本管控,降低综合成本,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确保实现经营业绩持续稳步攀升。 ST宏达1月1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高温硅橡胶业务处于有机硅产业链中游,主要产品包括生胶、混炼胶、液体胶等。公司主要客户对象为生产硅橡胶制品的国内外客户公司,主要应用于以下硅橡胶制品:各种按键;电线电缆;电力、电气、家用电器的密封件;交通运输上的绝缘、防潮、耐气候、耐老化件;食品、医疗、卫生方面的无毒、耐高低温及生理惰性制品;汽车领域的耐高温绝缘零件。 机构观点 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研报称,需求回暖支撑硅料上行。2022年底及1月初,硅片企业开工率较低,主要在消耗库存,市场交易量少,硅料企业持续生产存货量提升。进入1月中下旬,硅片企业原料库存逐渐消耗至“等料下锅”的临界线,且行业需求普遍预期良好。同时,政策目标明确,光伏持续高景气度。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明确2030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超40%/20%,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1月19日,中电联发布《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测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2023年风电、太阳能新增装机分别为65GW、97GW,新增装机同比分别增长72%、11%。叠加海外欧美、亚太等市场能源转型进程加速,我们预计全球2023年新增装机将达340GW,维持+33.3%的高增速。 信达证券报告指出,今年疫情影响因素有望消除,地产边际修复,叠加基建建设需求释放,整体情况相对乐观。一方面,施工端有望缓解,此前因劳务到位程度、原材料运输阻碍等问题带来的施工迟滞影响或将得到大幅改善,另一方面,稳增长背景下的项目资金面有望愈加宽裕。 根据SAGSI的预测,未来五年内,传统消费领域如橡胶加工、黏合剂、涂料和塑料加工等的需求仍将构成功能性硅烷消费需求的绝大部分,并保持稳定增长。受新能源行业需求拉动,复合材料领域将以较快速度增长。2021年我国功能性硅烷消费总量约为21.9万吨。预计2026年国内消费达到33.9万吨。 国投安信期货研报称,有机硅需求回暖 硅价反弹。下游地产项目复工,有机硅订单增加,前期市场持续遇冷,单体厂修复利润意愿较强,DMC价格稳中偏强,同时硅料、硅片节后维持回调,光伏市场高景气延续。下游产业链全线上涨态势,硅价有望企稳反弹,盘面缩量等待,多单背靠1.77万持有。

  • 华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达52.60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35.33GW,同比增长115%,占光伏新增总装机比67%,较2021年占比35%大幅提升。该行认为2023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仍有望保持高增长态势,主因:1)分布式光伏收益率直接受益于硅料价格下降,利好下游装机需求;2)整县推进力度强;3)隔墙售电、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拓宽持有分布式光伏业主售电渠道;4)地方政府对分布式光伏建设仍有补贴。 华泰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户用和工商业占分布式光伏主要地位,各类商业模式百花齐放 当前分布式光伏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户用光伏、农/林/渔光互补和工商业分布式,其中户用和工商业分布式占主要地位。户用光伏可分为农户自投、商业租赁、金融租赁三种模式,其中商业租赁模式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商业租赁模式在户用光伏市场占比已超75%。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依据持有电站主体不同分为业主自持、电站运营商持有两大类,运营商持有模式中,“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盈利性更高。 高收益率+高需求+高壁垒,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工商业或为黄金赛道 一方面,售电价格直接影响电站运营商收益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工商业分布式受益于较高的工商业电价和更灵活的定价模式,盈利性普遍高于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另一方面,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下游客户主要为国企、工厂、学校和医院等,受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严格限制,对光伏发电有更高的需求。此外,工商业分布式具备高度依赖地方资源和渠道、产品定制化属性强的特点,对厂商的地推能力、融资能力和定制化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行业壁垒较高。 分布式光伏当前玩家众多 目前分布式光伏企业主要分为传统光伏/能源系玩家,如中来股份、正泰电器、芯能科技、南网能源,以及跨行业入局玩家,如罗曼股份、皇氏集团。其中:芯能科技深耕分布式光伏已久,目前为自持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较大规模玩家(截至22H1自持电站并网容量为662MW),且全部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罗曼股份为景观照明转型分布式光伏,基于其原有业务渠道进行光伏业务开拓,与大连国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将参与大连市公共建筑分布式光伏建设,拟定装机容量为350MW;正泰电器主要发力于户用分布式光伏,截至22Q3,其户用分布式电站持有规模超9GW。 风险提示: 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工商业销售电价大幅下调,行业竞争加剧。本研报中涉及到的公司、个股内容系对其客观市场信息的整理,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

  • 钙钛矿电池“热”度重燃!新贵奥联电子八连阳【SMM快讯】

    》查看SMM小金属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钛现货历史价格 SMM2月9日讯:钙钛矿电池概念再受追捧,多家公司也公布了其涉及的钙钛矿的进展,有数据统计显示,仅2021-2022两年的时间,钙钛矿领域的投资额已近百亿,带动其热度重燃。截至9日上午10:43分,钙钛矿电池概念板块涨幅为2.2%,个股方面,奥联电子涨超10%,也收获其八连阳,隆华科技、杰普特涨超4%。京山轻机、金晶科技以及东方日升等均涨幅居前。 有分析人士称,钙钛矿电池概念板块重燃热情,主要是得益于市场对其热度的追捧,尤其是其时隔三个月再次刷新国内转换效率纪录的消息发布以后,不少企业也纷纷发布了自己此前或者以后打算新涉猎钙钛矿的消息,也带升了市场的热度。 对于奥联电子的单边上升,走出八连阳的走势,有市场人士表示,新贵奥联电子在钙钛矿电池方面基数水平、规划以及进度超预期方面的优势带动其一路上行。据奥联电子的钙钛矿规划显示,2023 年 其50MW 钙钛矿中试线投产,2024年 600MW钙钛矿装备和 120MW 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线投产,力争 5 年内形成 8GW钙钛矿装备和2G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能力,实现钙钛矿电池研发、装备研制和装备制造规模、钙钛矿电池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消息面上,万润股份2月8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2014年开始布局开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随着产品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步实现了相关产品技术积累与专利布局。目前合作方数家,涉及多种钙钛矿。 宝馨科技公告,与相关方合作设立合资公司西安宝馨光能,共同开展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技术研发、产业化技术研究以及商业化解决方案推广。 皇氏集团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皇氏农光互补与深圳黑晶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新一代太阳能电池: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有效期自签订之日起两年。 经中国计量院第三方日前测试认证,北京曜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小面积钙钛矿/晶硅两端叠层电池稳态输出效率达到32.44%,时隔三个月再次刷新国内转换效率纪录。 太阳能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下属镇江公司2022年新建的1.5吉瓦高效组件项目已经投产。后续公司将持续与地方政府积极接洽,正积极研究TOPCon、HJT、钙钛矿等电池技术,择机布局。 利元亨2月6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涉及的钙钛矿设备主要为激光类设备。在光伏领域,公司与冯·阿登纳、上海森松等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异质结、钙钛矿等工艺展开深度合作。 杭华股份2月6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钙钛矿电池正处于产业化尝试阶段,尚需解决大面积高效组件的制备问题以及长期使用稳定性问题,尚未开启大规模量产商用,公司与钙钛矿产业链制备厂家在钙钛矿电池封装技术应用领域进行过学术性探讨和交流,截止目前尚未在钙钛矿电池封装应用层开展实质性的实验合作和功能性涂层材料的样品研发。 华工科技2月6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激光切割设备已应用于钙钛矿领域。 机构观点 上海证券研报表示,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核心逻辑。晶硅电池接近理论效率极限,钙钛矿效率天花板更高,且预计最终成本比晶硅电池有较大降低,有望成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晶硅电池理论效率29.4%,量产效率极限在26%-27%,目前TOPCon 量产效率已经超过25%,正在逼近效率极限,由于存在CTM 效率损失,组件量产效率极限会更低。钙钛矿电池本身即为组件,理论效率可达33%。另外,由于钙钛矿生产过程工艺温度低,能耗低,并且生产流程相比晶硅明显缩短,所以生产成本预计最终比晶硅成本下限有较大降低。由于兼顾高效率、低成本及低能耗的优点,钙钛矿有望成为光伏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行业产线规模主要为百兆瓦级,其预计GW级产线将于2024年前后投建。 中邮证券研报表示,钙钛矿是具有革命性的新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具有ABX3 的化学通式)作为吸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电池具有效率上限高、成本低、可叠层、柔性四大优势,是具有革命性的新材料。钙钛矿商业化进程提速。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三条百兆瓦级别的钙钛矿光伏组件产线建成(协鑫光电、纤纳光电、极电光能),多条百兆瓦产线、GW 级产线正在推进中。根据其不完全统计,2022 年钙钛矿产能约为0.47GW,2023/2024 年有望达到1.16/4.47GW。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推进下,其研报认为多条GW 级别生产线有望于2023 年招标,2-3 年内落地。 申港证券研报表示, 钙钛矿电池的主要优点:理论效率高。钙钛矿带隙约为1.5 eV,且调控钙钛矿组分可以调节带隙。单结钙钛矿电池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极限约33%,高于晶硅电池的29%。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其研报认为,钙钛矿电池产业化正在加速,建议关注:钙钛矿电池布局领先的公司和透明导电玻璃TCO 技术领先的公司。 推荐阅读: 》小金属轮番抢眼钛迎“涨声”钛白粉企业纷纷跟进复苏还在路上!【SMM分析】

  • 通威股份“逆势”再建12万吨硅料产能 行业价格已缺少上行支撑

    在一众围绕电池和组件等产业链下游的扩建项目中,通威股份的硅料扩产方案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也展示出这家硅料巨头“秀肌肉”的底气。从业内分析人士获悉,硅料预计进入过剩周期,新一轮行业洗牌在即,头部企业此时扩张有望获得更高的集中度和话语权。 昨日晚间公告显示,通威股份计划于乐山市新增投资约60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计划于2023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在各方要素条件具备,满足项目工程建设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力争2024年内投产。 公告发出后,有不少投资者表示不解。事实上,此时投建硅料产能,或许未必是好时机,关于硅料过剩的预警早已有之。根据机构此前作出统计,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多晶硅产能将超过500万吨/年,若包括海外供应,共计可以满足全球1500GW左右的装机量需求,远超终端需求。 而就近期情况看,硅料价格拐点后的下行周期也已出现。去年四季度至今,硅料新产能陆续进入释放期,据硅业协会预计,今年一季度产量或超31.5万吨,年底或达20万吨/月,对冲下游需求增量的压力不大,后续硅料价格持续上行缺乏支撑。 不过,通威股份在硅料产能上的扩张,并未受到市场因素影响。根据此前规划,2023年末公司硅料产能将达到35万吨。去年8月,公司宣布拟在包头和保山各建设年产20万吨多晶硅项目,单个项目投资140亿元,并预计于2024年投产。加上此次新建项目,公司在2024年硅料产能有望达到87万吨,这一数字接近2022年国内多晶硅产能之合。 事实上,通威股份作为硅料和电池片的双龙头,其一体化的“野心”或许不仅于此。2022年,受益于多晶硅量价齐升,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2亿元-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 而在“赚钱到手软”的同时,公司在产能扩张上同样也不“手软”。组件方面,公司在去年下半年进军组件环节后,产能密集扩张。去年12月,公司预计在江苏南通投资40亿建设25GW的高效光伏组件产能。 此前从通威股份获悉,公司在2022年底已实现14GW组件产能。出货方面,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公司去年预计实现9GW组件出货,进入出货排行前十。产能方面,2023年还有多个在建项目,到年底有望实现80GW产能,一举进入组件产能头部阵营。 因此,有业内分析认为,硅料产能扩张,或是为组件产能增加后的一体化布局,且利用其上游成本优势,增强其在组件环节的控制。机构分析称,硅料价格周期向下时,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更具有竞争力,这或许是这家硅料巨头扩产底气。

  • 天准科技:第六代光伏硅片分选机设备获得8110万元订单

    天准科技公布,公司于2022年12月份正式发布第六代光伏硅片分选机设备,并于近日获得客户的批量订单,订单总额合计8110万元(含税)。 公司第六代光伏硅片分选机设备实现了12000 PCS/H的超高速产能,相比上一代设备的8000 PCS/H,产能提升了50%。产品搭载了公司自研的视觉检测软件VispecAOI4.0,通过采用传统视觉检测算法与深度学习算法相融合的检测技术,将检测时间降低至200ms以内,瑕疵检出率提升至98%以上。同时,公司针对设备下料站,发明了基于伯努利原理的悬浮式高速硅片传输技术(该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2104966307),突破了上一代设备的顶升式下料机构的技术瓶颈,实现了硅片分选机产能的大幅提升。 第六代光伏硅片分选机的发布及取得批量订单是公司在光伏硅片检测领域的又一次突破,体现了公司技术创新力的进一步提高,所发明的基于伯努利原理的悬浮式高速硅片传输技术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司产品在光伏行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