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086个
【SMM钼快讯】2023年3月30日,山西太钢新一轮55B钼铁招标启动,招标量60吨(大小粒度各30吨)。
》查看SMM镍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查看SMM镍产业链数据库 无论是镍矿储量还是产量,印度尼西亚都在全球独占鳌头。随着近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腾飞,原材料成为全球夺目的焦点。而为了确保镍的长期供应,近日印度的Jindal不锈钢有限公司与New Yaking Pte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 据bqprime消息,Jindal与New Yaking Pte签署一份合作协议,以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位于印度尼西亚Halmahera群岛的镍生铁冶炼厂。该公司董事会已批准一项计划,Jindal以1.57亿美元(约合128.98亿卢比)收购这家总部位于印度尼西亚的镍生铁公司49%的股权。 根据一份交易所文件显示,该设施计划在两年内投入使用,年产能高达20万公吨新产品,平均镍含量为14%。 Jindal董事总经理Abhyuday Jindal表示:“这一开创性的合作将提高利益相关者的价值,JSL将获得镍供应的股份,为其不锈钢业务创造原材料安全。此次收购将为JSL在印度和国际市场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 据USGS初步估计,2022年全球矿山镍产量增长21%,至330万吨。印尼的产量在2022年同比增长54%,至160万吨,印尼去年的镍产量再次使其成为无可争议的镍产量领先者。排在第二位的菲律宾的镍产量为33万吨。 推荐阅读: 》家有镍矿“蝶”自来! 全球车企纷纷拥抱“镍大佬”! 印尼悄悄享受巨大红利中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铜业峰会 外电3月29日消息,印尼自由港(Freeport Indonesia)一名官员周三表示,该公司已获得政府的建议,在6月前出口230万吨铜精矿。 印尼计划从今年6月起禁止出口原矿石,包括铜精矿和铝土矿,以鼓励国内矿产加工业的发展。 印尼自由港发言人Katri Krisnati证实,正如媒体早些时候报道的那样,该公司收到了这一建议。 该公司仍需获得贸易部的出口许可证。 印尼自由港已开始在东爪哇的Gresik建设一个价值30亿美元的加工设施,该设施将拥有170万吨铜精矿的产能,预计将于2024年逐步投入运营。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铜业峰会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公司阴极铜产量和储量的问题,中金黄金3月3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根据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2021年生产电解铜40.17万吨,均在现货市场进行销售。截止2021年底,公司保有资源储量铜金属量237万吨。 此前,中金黄金还介绍,广西凤山天承黄金矿业有限公司暂不具备开采条件。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铜业峰会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公司是否能够年产4万吨阴极铜以及公司生产的铜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里面的铜有什么区别的问题,盛屯矿业日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刚果(金)铜钴冶炼项目年产阴极铜超过4万金属吨。上海期货交易所规定关于阴极铜期货的质量规定中提到:1号标准(Cu-CATH-2)的各项规定,其中主成分铜加银含量不小于99.95%。公司所产阴极铜已达其质量标准,但未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品牌,不作为用于期货实物交割的阴极铜。 此外,盛屯矿业还介绍,目前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拥有项目为冶炼项目,主要外购红土镍矿进行加工冶炼。公司始终坚持“上控资源、下拓材料”的发展战略,保持着对上游资源的跟进,寻找合适的时机,增强公司对上游资源的把控。 盛屯矿业3月24日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更正公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0.91亿元至11.41亿元,同比减少105.82%至110.66%。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1亿元。 据悉,1月31日,盛屯矿业披露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减公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8.81亿元至9.71亿元,同比减少85.46%至94.18%。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铜业峰会 据白银有色官微消息,各采选冶单位产量指标均完成进度计划,其中冶炼系统产品产量超计划5446吨,完成预算的102.97%,同比增加11.09%;采选系统供矿金属量、精矿金属量累计完成计划的100.02%、102.95%!日前,白银集团通报一季度生产运行成绩单,各项产量指标亮眼,顺利实现了首季生产“开门红”。 进入2023年,白银集团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会及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精神,落实“强工业”和“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求,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抓发展,以起步就是冲刺的拼劲保增长,主动加压,扛指标、扛任务、扛责任,强化生产运营调度,发挥冶炼最大产能,持续开展“对标管理”和“三化”驱动,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延链补链和结构调整项目,生产经营稳步提升,确保了首季生产“开门红”的顺利实现。 一季度,白银集团创新举措加压奋进,生产组织高效运行。白银集团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生产为基,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全年103项重点工作任务,以“五会联动”经营管理机制为纽带,强化运行、检修、资金、原料、物资、物流等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深入开展开源节流挖潜增效攻坚行动,矿山、冶炼系统满负荷高限生产。同时,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煤矿坍塌事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举一反三,强化风险排查和隐患整治,确保安全稳定高效生产。 一季度,白银集团优化布局集群发展,项目建设提速加力。白银集团坚持项目为王,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强化定期沟通协调例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等产业协作机制,形成信息联通、产能对接、销售渠道共享等深度产业协作配套模式,在产供销、要素配置、仓储物流、技术交流等方面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构建“链主企业+战略合作伙伴”链网,一方面,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和主业上档升级,加快实施超微细电磁线、白银炉技术创新升级等5个项目, 其中白银炉技术创新升级、绿色选矿药剂技术改造、铜冶炼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提速加力 ,稳步推进;智能装备用超微线材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首信秘鲁公司680万吨/年尾矿综合利用扩能项目自1月14日正式竣工投产以来,历经一个多月的磨合调试和不断优化,日前成功达产达标,原矿处理台效已达到900吨/小时,超出设计处理台效42吨/小时,所处理的原矿铜品位、铁品位和产出的铜精矿主品位、铁精矿主品位均高于设计指标,创下了秘鲁境内同行从竣工投产到达产达标的最快速度。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群发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积极推进锂电铜箔、纳米氧化锌、电池正极材料和储能电池等7个项目。目前,5000吨纳米氧化锌生产线项目已开工建设,正在同步研究推进10万吨项目建设,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已完成公司设立和项目前期工作。 下一步,白银集团将把“三抓三促”行动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主动“清零”,持续加力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奋战二季度、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公司是否能够年产4万吨阴极铜以及公司生产的铜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里面的铜有什么区别的问题,盛屯矿业日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刚果(金)铜钴冶炼项目年产阴极铜超过4万金属吨。上海期货交易所规定关于阴极铜期货的质量规定中提到:1号标准(Cu-CATH-2)的各项规定,其中主成分铜加银含量不小于99.95%。公司所产阴极铜已达其质量标准,但未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品牌,不作为用于期货实物交割的阴极铜。 此外,盛屯矿业还介绍,目前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拥有项目为冶炼项目,主要外购红土镍矿进行加工冶炼。公司始终坚持“上控资源、下拓材料”的发展战略,保持着对上游资源的跟进,寻找合适的时机,增强公司对上游资源的把控。 盛屯矿业3月24日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更正公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0.91亿元至11.41亿元,同比减少105.82%至110.66%。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1亿元。 据悉,1月31日,盛屯矿业披露了2022年年度业绩预减公告,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8.81亿元至9.71亿元,同比减少85.46%至94.18%。
》查看SMM铜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公司阴极铜产量和储量的问题,中金黄金3月3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根据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2021年生产电解铜40.17万吨,均在现货市场进行销售。截止2021年底,公司保有资源储量铜金属量237万吨。 此前,中金黄金还介绍,广西凤山天承黄金矿业有限公司暂不具备开采条件。
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来自国际的风险和挑战增多,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的方针,应客观认识新能源产业国际风险挑战的特点和外在表现,积极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协同作用,因势施策、合理应对,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抢抓战略机遇期、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风险挑战 “卡脖子”核心技术封锁风险。我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在工程科技领域具备了相对技术优势,部分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但在高端新能源材料领域,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光伏胶膜核心原材料之一的聚烯烃弹性体(POE)全部依赖进口;高性能硅碳负极、高端隔膜材料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氢燃料电池方面还存在着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以及储氢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新能源汽车行业芯片短缺仍然是制约发展最大的瓶颈之一。 资源端控制和原料垄断风险。我国新能源产业是典型的“中国制造、世界市场”,在原料资源供给端,我国新能源产业家底薄弱、内供不足。镍、钴、铜、铝、锰、铬、锆、铍、铂族金属等资源储量全球占比不足5%,锂仅占7%。境外资源分布和生产又高度集中,上述资源储量和产量前3位的国家全球占比超60%。我国未来对锂等稀有矿物质的需求将继续飙升,风能、太阳能和电池技术将继续面临越来越多的供应链障碍。 国际市场排挤的脆弱性风险。在市场销售端,我国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车全产业链飞跃式发展,相关产品在海外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在光伏领域,目前全球75%~80%的光伏电池产能来自中国,到2025年,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将占据全球95%的产能。在风电制造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风机产量占全球50%以上。我国新能源产业在海外市场的高占有率表面看是好事,但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又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地缘政治、经济制裁、贸易规制等因素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国内企业在境外的无序和低价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 标准、规则等制约性风险。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标准、产品检测、碳排放测算、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新能源产品出口的国内行业标准未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而西方国家掌握着标准和认证的话语权,增加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限制性风险。 供应端结盟和“去市场化”趋势加剧。据国际能源署2021年发布的报告,预计2040年全球锂、钴、镍等需求将比2020年增加6倍,加之地缘战略思维兴起,未来围绕新能源矿产的全球布局和竞争将愈演愈烈。南美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锂三角”国家正推动建立一个“锂矿行业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意欲结盟主宰国际市场锂矿定价权。其他几个锂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在采取动作,墨西哥通过锂资源国有化法案、成立国有化公司;加拿大工业部要求3家中国锂矿公司剥离其在加拿大关键矿产公司投资。此外,资源国在供应链实施“去市场化”手段,要求60%以上的在建矿山与中下游签署包销协议,并要求产品仅在特定地区消化,这些举措增加了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贸易保护政策干扰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美国直接推出产业政策,其公布的总金额为43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有3690亿美元名义上是用于保护气候变化,但实际上是拟对美国本土制造的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产品进行高比例现金补贴或税收优惠补贴,前提是汽车必须在美国和北美地区进行总装,而且所使用的电池及制造电池的原材料均应来自北美地区。同时美国与其“可信任友好国家”间构建供应链合作和贸易关系,干扰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碳关税、碳壁垒影响中国产品海外竞争。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碳中和计划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加速兴起,高标准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排放要求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重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将面临国际绿色壁垒的影响。美国近年来持续对中国大陆锂电、光伏产品征收关税。欧盟也步其后尘,祭起碳关税大旗,该机制将于2023年10月起试运行,2026年全面实施,锁定的行业包括电力及钢铁、铝等高碳排放和高能源消耗的行业。未来这些进口产品要符合欧盟气候标准,加大中国企业新能源产品的出口难度。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应对策略 提升新能源产业链战略定位,落实落地激励政策。目前,“十四五”时期即将过半,应重点抓好财税、人才、土地、金融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把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建议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安全指数,将新能源对外依存度、核心技术自给能力、市场定价权、企业竞争力等作为主要指标,强化对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分析研判,及时处置潜在风险。 推动全球资源配置和产能布局,降低对外依存度。我国新能源企业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构建国内资源配置和国际资源配置“双轮驱动”的格局。一方面要通过循环利用、技术创新等手段减少资源消耗,同时要选择可替代资源,如宁德时代通过钠离子电池替代锂离子电池已取得极大成功,提高了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后备潜力;另一方面还要深化国家间合作,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基础原材料的探矿和开采储备,加大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产能布局。综合权衡新能源产业链在国内和海外建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可因势利导向东南亚等地转移产能,规避个别国家的贸易壁垒,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掌控力。 加强国企、民企产业链协同,夯实产业发展根基。近年来中央企业推动实施的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就是非常好的抓手。在共同开辟新能源产业海外市场方面,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高效协同,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布局产能合作网络。同时,还应发挥国有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之间的横向协同。近期央企在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化整合就是很好的方向,有利于实现新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对于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率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民营企业之间可在原材料布局上通过上下游联动实现互补短板。 扩大新能源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综合能力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积极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需要新能源领域加快实现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在制度层面的国际交流和对话,解决贸易争端、贸易制裁等问题。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整合力量,加快加强新能源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接轨国际标准、规则和普适方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高度融入国际能源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建立国际合作新模式。 加快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在高比能量电池、高安全电池、长寿命电池方面仍需加大研发力度;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相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缼芯少魂”的芯片、自动控制系统短板更为致命。应依托能源领域优势企业布局设立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整合产学研用科技力量,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锻造新能源关键技术长板,大幅提升新能源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有效防范产业链关键环节风险。 (作者:中关村发展集团资深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董晓宇)
【SMM钼快讯】2023年3月30日,首钢集团60B钼铁招标重新启动,招标数量50吨。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