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09个
佳禾智能表示,针对AR/VR/MR这类空间计算的头戴设备,佳禾已经布局了与此相关的智能眼镜,骨传导眼镜,脑电波采集,立体音效,空间定位,手势识别,智能语音交互,漏音处理,生理健康监测等相关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1项。 公司现在的相关产品中有应用,后续会依据客户需求和已有专利优势持续推进产品化。
2023年以来,ChatGPT引发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新一轮高度关注。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打开市场的想象力,其令人惊叹的自传播性,快速完成概念普及和投资者教育。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估数字化、智能化在千行百业中将带来的机遇和潜力。本报告系统性总结、反思过去一年乃至更长时间周期内,AI的演进及市场预期变化,梳理人工智能的投资框架全景图,全面梳理A股、港股、美股市场上的人工智能相关公司,供投资者参考。 市场回顾:全球投资者对人工智能期待甚多,资本市场投资机遇主要围绕算力领域,英伟达及其产业链公司领涨。 今年以来截至9月28日,从市场类别看,美股纳斯达克(+27.9%)和费城半导体(+36.8%)指数领涨全球。中国人工智能和科技相关指数表现平淡。A股市场,中信半导体指数(-5.3%)下跌,中信电子指数(1.3%)、中信计算机指数(+8.4%)小幅上涨。港股恒生科技指数(-10.8%),表现略强于恒生指数(-13.8%)。个股方面,英伟达(+201.1%)、脸书(+143.7%)、特斯拉(+127.9%)领涨美股,英伟达产业链公司中继旭创(+309.9%)、工业富联(+116.9%)领涨A股,理想汽车(+64.6%)表现显著优于其他港股科网公司。当前时点,投资者依旧关注:1)英伟达及其产业链公司的股价是否已经Price In太多市场预期,是否还有上行动力;2)人工智能投资机会未来是否将进一步向算力领域外延伸,云计算、大模型、AI应用领域投资能否酝酿下一波投资机遇。 ▍技术逻辑:这一次有何不同? OpenAI主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CG路径,建立在超大规模数据学习基础上,基于模型训练和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可用于文本、图片、视频、代码等多模态信息生成和交互。OpenAI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ChatGPT,引发全球市场关注。2023年3月14日,GPT-4发布,进一步提升文字输入限制至2.5万字,准确率提升、试图水平提升。9月,ChatGPT更新支持基于图像进行分析和对话。其他竞争对手快速跟进,Meta推出包含RLHF的开源大模型LLAMA2,开放商业应用许可,市场反响较好。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谷歌大模型Gemini亦有望近期推出。在中国市场上,腾讯混元大模型、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通义大模型、快手快意大模型等互联网背景大模型,创业公司MiniMax等、清华系等高校背景大模型的市场关注度较高。此外,市场期待字节跳动大模型的推出。 ▍AI应用潜力:值得期待的SaaS+AI。 微软Copilot AI助手整合GPT技术,有助提升用户效率,且有助公司挖掘用户价值。微软Copilot最早基于Windows11,后支持Office365,面向企业用户定价为每用户30美元/月。我们认为,微软Copilot是最值得关注的AI应用,如果其订阅数据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意味着SaaS+AI商业模式被用户接受,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Adobe和Salesforce也推出基于AI的服务。以Adobe为例,Firefly通过独立网址被访问期间,在今年3月21日到6月8日这2个多月时间内帮助用户生成超过2亿张图片,被整合进入Photoshop应用后,在5月23日到6月8日的2周多时间内帮助用户生成超过1.5亿张图片。软件SaaS应用的流量基础优势显现,叠加AI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可以进一步显著提升用户粘性。如果微软Copilot能够证明“加量可加价”逻辑的成立,意味着软件SaaS公司的市场空间TAM将被进一步打开。未来一旦进入美元降息周期,叠加SaaS行业TAM扩大,美股SaaS板块或将迎来一波重估机遇。中国软件公司亦有望有对标机会。 ▍短期VS长期:AIGC打开投资者想象空间,市场预期先行,产业化应用大规模落地仍需时间。 PC和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大潮的经验表明,人们倾向于高估新技术会带来的短期变化,低估技术浪潮的长期潜力。根据IDC数据,PC的峰值年销量约3.5亿台,互联网产业最高市值约千亿美元量级;智能手机的峰值销量约14亿部,移动互联网产业市值以万亿美元计。人工智能AI带来传统千行百业数字化和智能化,长期看有望打开万亿美元潜在市场空间和更大规模的市值空间,甚至孕育下一代科技硬件。苹果Vision Pro首次提出“空间计算”概念,未来AI+AR可望带来更多科技进步可能。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算力和算法虽快速进步,但传统行业的数据治理仍面临挑战。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结构化、数据规模化既需要时间,更需要传统产业决策者的认知提升。算法方面,仍需要开发者针对不同的垂直场景的数据进一步微调模型,处理“幻觉”带来的挑战。我们坚信,AI在中长期将彻底再造千行百业,带来长期投资机遇,但市场预期提升过快,AI产业化的大规模落地仍需时间。 ▍风险因素: AI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风险;科技领域政策监管持续收紧风险;私有数据相关的政策监管风险;全球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宏观经济波动导致欧美企业IT支出不及预期风险;AI潜在伦理、道德、用户隐私风险;企业数据泄露、信息安全风险;行业竞争持续加剧风险等。 ▍投资逻辑:算力先行,大模型值得关注,静待AI应用大规模落地。 大模型训练需要规模庞大的GPU算力。在美国市场上,OpenAI、Meta、谷歌、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公司仍在快速训练和迭代算法。在中国市场上,根据我们各公司公告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家公司声称推出大模型或垂直场景下的中模型。模型企业的持续涌现,加剧算力现阶段供需紧张状态。英伟达GPU凭借CUDA生态,仍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谷歌TPU、特斯拉Dojo等自研AI芯片在垂直领域亦值得关注。我们判断,伴随AI应用逐渐向纵深方向演进,投资机会将从GPU产业链进一步扩展至云计算、数据中心IDC、液冷等产业链。预计智能云占比较高的云计算公司将受益。模型领域,科网巨头争夺通用大模型制高点,预计中小型科技公司和创业公司将向产业化方向演进,具有产业数字化场景的传统产业巨头或以收购大模型为基础,加速拓展自身AI应用。我们建议持续关注核心算力公司,预计未来投资重心逐渐向云计算和软件SaaS领域迁移。 原标题:《科技|再谈人工智能:AI投资的短期与长期》
1-8月份,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继续恢复向好,出口降幅持续收窄,效益恢复加快,投资趋于平稳。 一、生产继续恢复向好 1-8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9%,增速较1-7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低3个和0.9个百分点。8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图1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1-8月份,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9.35亿台,同比下降0.9%,其中智能手机产量6.79亿台,同比下降7.5%;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2.20亿台,同比下降21.7%;集成电路产量2214亿块,同比下降1.4%。 二、出口降幅持续收窄 1-8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8%,降幅较1-7月份收窄0.3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降幅深3.4个百分点。8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5.5%。 图2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工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速 据海关统计,1-8月份,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9268万台,同比下降21.7%;出口手机4.78亿台,同比下降10.9%;出口集成电路1756亿个,同比下降6.2%。 三、效益恢复加快 1-8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21万亿元,同比下降3.5%,较1-7月份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营业成本8.06万亿元,同比下降3%;实现利润总额3547亿元,同比下降20.6%,较1-7月份降幅收窄5.8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9%,较1-7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 图3 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累计增速 四、投资趋于平稳 1-8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0.7个百分点,但比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低1.7个百分点。 图4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注:1.文中统计数据除注明外,其余均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或据此测算。 2.文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同一口径。
硕贝徳表示,2023上半年消费电子行业需求依然在低位徘徊,同时基于对现有业务的梳理及其未来发展的判断,公司对部分难以扭亏的业务做出了收缩甚至关停的安排、对相应资产计提了减值。目前看,下半年有逐步回暖的迹象。公司制定有较好的应对策略,结合实际市场情况正在推进落实中。 公司散热产品及模组对全球三大游戏机厂商均有供货,为S客户提供散热模组、为另外两家提供散热器件(热管)。近年来,消费电子行业中保持较好增长的大概就是游戏机,公司对游戏机及其散热零组件未来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公司一直积极拓展海外大客户,主要产品包括终端(含笔电) 天线、车载天线、可穿戴天线、散热零组件等,不断扩大老客户份额和突破新客户。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以射频天线为主业;高度重视技术和产品创新,多年来的研发投入/营收占比均在6%-10%的较高水平;高度重视研发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公司的天线技术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据报道,Alphabet Inc.旗下的谷歌(Google)将开始在印度生产Chromebook笔记本电脑,这是全球科技公司在印度这个关键增长市场扩大生产的最新一例。 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周一在X(前身是Twitter)上表示,谷歌正在与惠普公司合作,在印度生产Chromebook。 据悉,Chromebook将在印度南部钦奈附近的Flex Ltd.工厂生产,惠普自2020年以来一直在那里生产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惠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Chromebook将于10月2日开始生产,主要面向教育领域。 分析人士称,此举将有助于谷歌增加在印度的供应,并更有效地与戴尔科技(Dell Technologies Inc.)和华硕电脑(Asustek Computer Inc.)等公司生产的Windows电脑展开竞争。当地制造将帮助谷歌在印度保持稳定的供应,并避免任何可能的进口限制。Chromebook通常定价在低端市场,利润率很低,因此对任何关税措施都很敏感。 与此同时,这也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20亿美元激励计划的又一次胜利,该计划旨在让科技巨头把印度作为他们的生产基地。 自那以来,印度似乎逐渐成为了科技巨头们眼中的“香饽饽”。据印度当地媒体此前援引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称,苹果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在印度的产量增加五倍以上。 这位不具名的官员称,苹果公司上一财年在该国的产值已经超过70亿美元的大关,而如今的新目标是400亿美元。据悉,苹果目前已在印度生产iPhone手机,并计划明年开始在印生产AirPods。这位官员强调,“目前他们的重点是扩大现有的生产水平。” 此外,特斯拉也正在继续推进其进入印度市场的计划。根据前不久的报道,该公司希望在寻求建设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厂的同时,建造一家电池储能生产工厂。 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经拟定了其在印度生产和销售电池存储系统的计划,并已向印度官员提交了一份寻求建厂补贴的提案。 编辑:黄君芝
华硕与英特尔宣布正式签署协议,华硕将生产、销售及支持英特尔NUC(新一代运算单元)第10至13代系统产品线,并设计和开发未来NUC系统;华硕新成立的NUC事业部团队目前约150至160人,未来将持续扩编。 华硕全球资深副总裁、开放平台事业群暨智慧物联网事业群共同总经理许祐嘉指出,华硕NUC从9月初开始对客户报价,目前陆续收单安排交货中。
手机出货艰难已经成为常态,即便是苹果也难以幸免。事实上,“创新不足”已经成为苹果近年的一个标签。从市场反映来看,苹果产品的号召力已大不如前。自苹果发布会以来,苹果及其产业链板块个股都表现一般,市场资金对其关注度明显下降。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是苹果供应链的核心,该公司约80%的制造合作伙伴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 之所以有此局面,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或许因为苹果“挤牙膏”式的革新令人失望;另一方面,包括瑞银、瑞穗在内的多家投行看衰iPhone 15前景,将苹果新机预期出货数量大幅下调。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认为,从消费端看,人们的换机热情越来越低,新品的刺激作用也愈发疲弱。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据IDC最新发布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同比减少4.7%,降至11.5亿部,创十年来新低。该机构此前曾预测同比降幅为3.2%,如今预期再次调降,IDC称手机市场萎靡的背后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预期偏弱乃是主因。 对于苹果的更新方向来说,近年的重点还是在于生态上。业内人士表示,纵观手机市场不难发现,一台手机整机产生的利润越来越薄,推高出货量不再是品牌方首要考虑之事。品牌方转而推广生态,谋求增加互联网领域收入,但这对上游硬件企业而言并非利好。苹果最新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可印证此观点,iPhone的收入占比已经不足整体营收的一半。与之相对照的是,苹果服务业务表现强劲,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配件也成为苹果业绩的亮点之一。该类别三季度的营收达到82.84亿美元,占据了总营收10.1%,iPhone的支柱地位似乎逐渐被动摇。 同时,国内自主品牌的崛起,也分食了苹果的市场。因此,苹果公司也在寻找新的代工厂和市场。Counterpoint报告称,在2020年,印度产iPhone仅占其全球产量的1.3%,两年后这一数字上升至4%,预计今年将升至7%。分析人士指出,和中国市场拥有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一干自主品牌不同,印度没有核心自主品牌的竞争,这也让库克也肯定了苹果在印度市场的潜力。据媒体报道,库克加大在印度的投资承诺,以后将把印度设成主要市场和生产基地。 虽然将数量庞大的供应商和工厂,从中国向东南亚、南亚迁徙,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业内人士表示,但苹果公司的的确确是准备这么做,果链外迁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现实。曾经的果链们,只能重新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或智能汽车领域,或VR/AR领域,甚至还有一部分果链开始涉及光伏、储能等领域。但不管怎么说,被苹果抛弃的果链,业绩的阵痛是在所难免的。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或者完成产业转型,才能从“苹果依赖症”中解脱。 ▌“大客户依赖症”仍待破局 困在苹果里的果链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是钱钟书在《围城》写下的一句话,却能精准描述当下的苹果供应链们。 业内人士表示,纵观这49家苹果概念股,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均值为25.45%,而整个A股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均值为9.16%——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在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且总市值大于400亿元的苹果概念股中,鹏鼎控股、立讯精密、蓝思科技、歌尔股份和领益智造排在前五,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依次从78.41%到24.43%不等,其中鹏鼎控股又与富士康关系匪浅,通常不单独描述,因此另外四家也成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果链四大巨头。 最近两年多时间,包括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等果链龙头股,股价累计最大跌幅普遍腰斩。 盈利能力下滑、收入集中的风险外,果链企业还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资本投入,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数据显示,2011年到2023年6月末,果链四大巨头的固定资产均值从15.9亿元增至275.54亿元,增长了16倍,远高于A股同行业(电子元件)236家上市公司同期固定资产3倍的增长幅度。在这其中,苹果收入占比最高的立讯精密,固定资产投入也最大。其固定资产规模从2011年的4.13亿元增至2023年6月末的438.93亿元,翻了整整106倍。但大量资本投入能否再带来可观的回报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苹果一旦“翻脸”,果链企业不仅会出现直接的业绩下滑,还要承担对应资产的巨额减值风险。业内人士表示,比如被苹果踢出果链的欧菲光,2020年到2022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合计达到60亿元,其中主要涉及的就是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的减值;2022年11月Airpods Pro 2遭苹果砍单的歌尔股份,也在年末计提了17.83亿元的存货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成为当年净利润腰斩的主要原因。 ▌果链大PK:谁能率先摆脱苹果依赖症 伴随iPhone 15系列和华为Mate 60系列发布后的口碑分化,果链巨头们似乎又站在一个历史节点上——苹果的光环终会消失,如何寻找下一个业绩增长点成为它们共同的课题。摆脱“苹果依赖症”的唯一办法,就是寻找自身的“第二曲线”,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例如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就开始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研发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影像模组。歌尔股份也在开始转型VR/AR领域。目前,歌尔股份已是Meta和Pico等厂商VR的核心代工商,Meta和Pico两家企业接近占领了VR领域80%的份额。其中,在海外市场Meta Oculus份额占据90%以上,而在国内市场Pico的份额占到8成。 立讯精密的转型,主要是布局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的汽车产业。蓝思科技在智能手机玻璃盖板之外,选择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头显以及光伏三个大赛道作为多元化转型的目标领域,主要产品还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种屏幕、玻璃为主,也包括部分零部件的组装。除此之外,领益智造则在电子及通讯业务外选择发力汽车和光伏赛道,2021年以来先后投资数十亿元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多个项目。 从最新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立讯精密汽车和通讯业务板块分别贡献了32.07亿元和61.37亿元收入,同比虽有大幅上涨,但占总收入比重分别只有3.27%和6.27%。蓝思科技2023年上半年来自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座舱、智能头显及智能穿戴的收入分别为22.82亿元和11.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98%和下滑4.48%,占总收入的比重合计达到17.21%。领益智造虽然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相对有限,但2023年上半年来自汽车和光伏两个新赛道的收入分别为7.13亿元和9.14亿元,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也只有11.96%。2022年11月刚刚遭遇苹果砍单Airpods Pro 2的歌尔股份,2023年上半年以VR/AR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业务贡献了超过6成的收入。 随着汽车电池的崛起,欣旺达对苹果的依赖性也逐渐下降。2021年,公司苹果业务的营收占比为29.4%,相比2020年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营收达到42亿,汽车电池在公司营收中占比从3.66%增长到19.34%。按照欣旺达的规划,2025年其动力电池营收有可能超过1500亿元,到那个时候,苹果对欣旺达的重要性,无疑将大幅度下降。“其实,能否摆脱对苹果依赖还是心态的问题。”GfK手机领域高级分析师侯林表示,“苹果的供应链企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并非苹果的附属。企业可以与苹果合作,但不能完全依附苹果,否则不利于企业更加良性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近几年供应链“外迁”的大背景,几家果链巨头都还在以真金白银持续加码、竭力维持自身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位置。2022年末,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在越南的子公司总资产分别达到26.89亿元和41.08亿元,收入分别为27.03亿元和180.07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立讯精密计划在越南投入的工程款累计已超过37亿元,包括分布在越南云中、义安的工厂;领益智造则选择在印度设厂,投资款也已达到数亿元。 编辑:笠晨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为396.9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12.82亿元,同比增19.72%。 上半年在当前大环境和消费电子全球市场比较承压的情况下,公司通过多个业务组合以及过去几年在新业务、新市场的沉淀和积累,研发产品的竞争力和效率不断提升,交出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在产品布局上,公司全力推进“2+N+3”的产品布局。其中“2+N”代表两个成熟业务组合: 一个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个人家庭数字终端硬件生态,在这个领域,公司一直是行业中营收规模和竞争力领先的企业,得到了众多客户全面、优质的评价和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份额,这也是近年来即使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行业大盘下行的情况下,公司还能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为客户通过研发、运营、制造多环节的综合竞争力的打造,形成了很强的战略合作关系。 另一个是以笔记本电脑为核心的办公领域生态,公司从2015年开始投入Notebook,通过将过去十几年积累的智能手机核心技术所带来的产品设计研发核心能力充分施展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同时在供应链整合上进一步提升了笔记本电脑的成本竞争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笔记本电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120亿元,同比增长18%。公司希望继续努力,通过1-2年的时间,努力跻身该领域的全球前三位。 “3”指的是3个新兴业务领域。首先是以服务器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公司在2017年开始投入服务器业务,目前主要服务于国内头部的互联网云厂商。2022年这块业务同比实现了五倍的营收增长,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1.3亿元,同比增长48%。同时在2023年年初的ChatGPT的推动下,公司于6月在国内首发了英伟达H800的AI服务器,为互联网云厂商的数据大模型训练提供了数据中心的产品支撑。目前在数据产品的领域当中,公司也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提供从通用服务器、异构的AI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数通交换机的产品全栈式厂商。 其次是汽车电子业务,公司从2020年开始建立事业群的方式布局了汽车电子业务,涵盖了硬件、软件、HMI测试等多个领域,在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四个方向进行业务突破和产品研发,目前和国内主机厂商达成了多款车型的二十余项合作,包括智能网联、预融合、平台VCU的产品,目前已经量产了高通6125的智能座舱产品,后续会量产高通8155的座舱产品供应国内主机厂。在汽车电子业务领域,公司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国内主机厂商合作深度以及全球的主机厂商客户,为未来增长持续供应相应的营收和业绩表现。 第三个是软件业务,公司目前拥有软件工程师达三千多人,公司从创业开始就针对软硬件结合研发,承接科技公司客户的一些项目级和产品级别的软件开发,包括嵌入式的软件等,为客户提供独立的软件业务,公司在该领域目前规模还处于发展期,未来会持续推进。
在SMM主办的 2023 SMM(第十三届)锡产业链峰会 上,由SMM大数据总监李代胜主持的圆桌论坛环节,深圳市唯特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罗新宏主要对锡下游消费方面做出了解读。 罗新宏表示,公司上八个月的产能在锡焊料需求方面有所增长,因为国内一些传统消费出口订单增加,除了传统消费电子领域外,还有一些新兴产业,比如光伏、新能源、工业设备、机器人等终端新兴产业,总体比较看好锡焊料增长的比例。在传统消费方面,锡焊料总体为50%-60%的占比,公司消费主要还是在出口和新兴产业。 贸易战以来,国产替代化成为趋势。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很多公司也在寻求一些技术更好的国产化替代供应,公司这部分增量也比较明显。 在战略技术光伏、新能源方面也在逐步增量,还有国家出台保增长、促销费的相关政策起到利好作用,后续也会逐步体现在消费市场上面。 看好下半年锡价走势,华为推出Mate 60手机代表着中国一些卡脖子的事件(比如芯片)在逐步消减。作为焊料终端,经常是属于被动接受价格,同时,看好第四季度焊料方面的消费。 》点击观看现场论坛视频 》查看更多金属产业链峰会
兴瑞科技表示,2023上半年营收为9.68亿元,同比增28.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1.16亿元,同比增49.73%。 公司主营业务为开发、生产、销售新能源电装系统镶嵌零组件、汽车电子零组件、智能终端精密结构件及系列零组件、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系列零组件。 长期来看,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5G、WIFI6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终端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持续攀升,这将为公司的长期经营带来增长动力。 面对全球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公司紧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的行业趋势,快速响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生产工艺、经营效率、成本管控以及境内外产能调配、供应链等多方面优势,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电装及智能终端相关业务的研发和拓展。 报告期内,公司的工作重点如下:(1)聚焦核心业务,持续夯实增长新动能;(2)强化技术创新,持续研发投入;(3)加大资本开支,持续扩大产能;(4)运营管理持续优化提升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