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3

  • 中科清能自主研发国产化1吨/天氢液化装备满功率运行圆满成功

    1月30日,河南中科清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清能”)自主研发的国产化1吨/天氢液化装备一次启机成功,该装备在河南巩义液氢一体化测试示范项目现场顺利产出液氢。 据悉,目前中科清能这一装备运行状态稳定,系统综合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此举意味着中科清能在液氢领域正式跻身世界前列,足以比肩法国液态空气公司、德国林德。 国产化1吨/天氢液化装备的启机成功,进一步奠定了中科清能在氢气储运领域的龙头地位,将引领氢储运领域的重大变革,推动氢能大规模应用逐步提上日程,推动新能源战略与经济内循环战略发展。

  • 储氢企业布局上海嘉定,预计2026年投产

    1月23日,彼欧蓝能四型储氢瓶量产工厂在上海安亭镇动工。 据悉,彼欧蓝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彼欧蓝能”)是一家由彼欧新能源和申能集团旗下浙江蓝能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 彼欧蓝能四型储氢瓶量产工厂位于嘉定氢能港范围,预计总投资7.7亿元,将于2026年投产。届时,最高每年可为中国商用车市场生产6万只高压储氢瓶,还将进一步扩充彼欧蓝能在上海的生产能力。

  • 24年国内新增绿氢产能约23.4万吨/年 同比增608%【SMM分析】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清洁能源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青睐。在众多清洁能源中,绿氢因其独特的环保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快速成为能源革命的关键角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中国在 2024 年将迎来大规模的绿氢项目开工潮。 全国多点开花,项目陆续开工 预计到 2024 年,中国全国将有多个大型绿氢项目开工。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绿氢生产基地在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带相继布局,一些重点项目已进入了建设或筹备阶段。例如,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份,借助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多个绿氢生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国内绿氢项目一览   由表可见, 2023 年新增绿氢产能约 3.3 万吨 / 年,我国总体绿氢产能在 5.4 万吨 / 年,预计 24 年新增绿氢产能 23.38 万吨 / 年,同比增长 608% ,而一般电解槽招标也在项目开工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预计 2024 年下半年或将迎来电解槽的大量招标。 据公开数据统计, 2023 年电解槽招标量接近 2GW ,其中 ALK 电解槽占比 92% , PEM 占比在 4% , SOEC 3.8% AEM 仅有 0.03% 。   根据待招标项目推测,预计 2024 年电解槽招标量可达 3.2GW 。 2024 年,中国将迎来绿氢产业的高速发展期。不仅仅是大规模的项目开工,更是产业链条整体升级、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张的象征。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市场的积极响应,中国绿氢产业的未来可期,将在全球清洁能源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聚焦核能、核聚变、 氢能、 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研发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相关电子专用设备,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 在关键材料也提出,发展 高性能碳纤维 、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 文件表示将对未来产业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 四川攀枝花:推进氢燃料电池在重型货运车辆领域试点应用

    四川省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发布《攀枝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1、聚力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大力发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加快推进就近利用氯碱副产气、焦炉煤气制氢,推动液氢一体化应用示范等项目建设,建立以绿氢为主、集中式供氢和分布式供氢相结合的低成本氢气供应体系,积极推动氢能多场景应用,重点围绕氢能车辆在矿山、物流等重型交通领域应用,稳步推进氢化工、氢冶金、氢发电应用示范,支持西区格里坪园区建设制氢产业集聚区,钒钛高新区建设氢能支撑产业和应用产业集聚区。 2、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营、国有企业积极投资相关设施建设运营。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鼓励加氢、加气和加油场站合建,推动已建加油站拓展加氢、加气功能。

  • PEM电解槽之氧化铱催化剂【SMM分析】

    氢已被大家普遍认为是未来零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与电解水制氢是规模潜力更大,更加清洁可持续,是最有潜力的绿氢供应方式。而PEM电解水制氢,因其采用的电解池结构紧凑,所以重量轻、体积小、规模灵活;同时得到的氢气纯度高、完全无污染;此外,电解槽效率高、所需能耗低,系统响应速度快,更适合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因此是制取绿氢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未来极具发展潜力。 而铱则是PEM电解槽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贵金属催化剂之一。 铱是贵金属铂族金属的一种,是比重第二的重金属,达到22.56 g/cm3。铱金属非常难融 – 其熔点高达2446 °C,在所有金属中排第七。铱金属非常抗腐蚀,室温环境下绝大多数酸难以对其腐蚀,包括著名的王水(aqua regia)。由于铱金属的耐热和耐腐蚀性,因此在很多高温、高腐蚀性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时,纯金属铱又脆又硬,其莫氏硬度达到6.5,但非常容易破碎,因此通常组成合金使用。 氢能行业内都认为铱是最理想的PEM电解水阳极催化材料。因为在高电流密度、强氧化性的PEM电解水阳极反应环境下,铱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极大加快析氧反应,并在活性与稳定性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 不过铱由于其特殊的资源属性,可能会延缓PEM电解槽大规模商业化的进程。 铱金属在地壳中含量非常稀少,铱金属一般与其他铂族贵金属共生,做为铂金的伴生矿,其丰度比起同为贵金属的铂相比也要低一个数量级以上,所以铱注定不会成为铂族金属矿业公司的主产品,其产量注定要依据铂金的开采产量而决定。 目前,全球铱金属年开采量仅有5-10吨,且高度集中于南非 -- 最近若干年,南非约生产了全球80-85%的铱。作为铂的伴生产品,在铂的产量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铱的产量将会长期维持稳定,而铂的产量在最近若干年始终稳定在200吨左右,从而决定了铱的产量难有大规模的提升。而且价格可能会居高不下。 所以围绕催化剂展开的 降本探索 成为氢能行业内研究热点,综合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条路径: (1)催化剂本身的结构、配比设计。如负载型催化剂的研发是催化剂企业的主流选择之一,以铱、氧化铱用二氧化钛作载体,表面将其导体化,可以显著降低铱的载量。 另一些研究通过掺杂其他金属/非金属粉末,或采用非贵金属,也获得一些性能可观的制氢催化剂,但实际应用和耐久性还有待验证。 (2)在膜电极层面对催化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序化膜电极催化层结构具有良好的电子、质子、水和气体等多相物质传输通道,有助于提高催化层中贵金属催化剂的利用率、增加反应的三相面,从而降低贵金属用量。  (3)贵金属铱的回收。规模应用肯定要进行铱回收,通过回收膜电极来实现铱的循环。但铱的回收比较复杂,目前全球有能力进行回收操作的企业都屈指可数,国内目前应用体量太小,还不具备开展回收的价值。

  • 【SMM分析】隆基首个绿色甲醇项目获批!绿色甲醇“风口”真的来了!

    24年1 月17日,隆基首个绿醇项目——许昌隆基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通过备案批复!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2万吨绿色甲醇及自发电约30MW。 国内光伏巨头隆基在绿色甲醇方面布局频繁: 23 年8月22日《船用甲醇燃料》团体标准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评审会,邀请了船用甲醇燃料生产、加注、检验、进出口等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审。 同年9月5日,隆基绿能在中国外轮理货有限公司所属中理检验有限公司双碳团队的技术支持下,成功获取了国内首张以农场/种植园为原点的绿色 甲醇 原料端国际可持续性碳的认证证书(以下简称ISCC认证),此次获证是国内ISCC认证范围领域新的突破,并为后续绿色甲醇产品认证获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系列动作可见隆基相当看好绿色甲醇板块,除了隆基,国内不少企业在绿醇板块都有动作: 9 月20日,中远海运、国家电投、上港集团、中国检验认证共同签署《关于开展绿色甲醇产业链建设合作备忘录》,将共同构建符合国内外绿色认证标准、运转稳定畅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绿色甲醇全产业链,全力推动国内首批绿色甲醇生产项目落实落地。 10 月8日,中海油集团旗下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绿色甲醇项目诚邀洽谈公告书》,向相关企业抛出橄榄枝,邀请国内外拥有生物质、绿氢等优势资源的绿色甲醇领域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洽谈、研究产业布局。 国内绿醇项目如下:     种种迹象都向行业发出信号:绿色甲醇“风口”真的来了!绿色甲醇路线为何受到青睐? 一、绿色甲醇应用领域广阔。 运输方面:在海运领域,绿色甲醇因为不含硫、低氮氧化物,可以替代传统的高碳船用燃料;在道路交通领域,绿色甲醇可与汽油混合或直接用于传统内燃机汽车,也可用于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汽车;在航空领域,绿色甲醇可通过转化为喷气燃料,作为一种可持续航空燃料。 二、储运方便。 相较于氢气和液氨,甲醇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运输,安全性更高,可以解决氢的储运难题。 三、基础条件好。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甲醇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燃料应用国,中国庞大的工程能力、装备能力以及港口基础设施,都为我们发展绿色甲醇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 四、降碳效应显著。 在中国甲醇产能的结构中,煤制甲醇占比84.6%,天然气制甲醇占6.3%,焦炉气制甲醇占9.1%,整个甲醇行业的总碳排放量接近2亿吨/年。如果采用清洁能源,如生物质气化重整和可再生电力等,来合成绿色甲醇,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甲醇,那么甲醇工业的碳排放将几乎为零,降碳效果显著,并且能够促进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升级。 不过目前绿色甲醇项目也面临一些问题: 成本方面 根据张轩的《绿色甲醇生产工艺技术经济分析》一文:以10万吨/年,合成甲醇项目规模为计算依据,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度电成本在0.2元和0.1元时,则甲醇成本会降到3376元/吨和2156元/吨,电力成本占比分别降至71%和55%。因此,当度电成本降至0.1元时,绿色甲醇成本可与当前煤制甲醇或天然气制用醇相当。 此外,若加上碳税成本,绿色甲醇的价格优势更能体现,每吨绿色甲醇相比于煤制甲醇可以减排近4吨CO2,同时可以固碳1.5吨,共计减排5.5吨CO2。国内目前煤制甲醇完全成本2300元/吨(参考内蒙煤炭价格800元/吨),绿电价格在0.3元/Wh,绿色甲醇成本约为4500元/吨,则碳价在400元/吨时,绿色甲醇可与煤制甲醇成本大致相当。但是目前来说绿色甲醇的成本还不具经济性。 绿色甲醇如何定义,如何追寻碳足迹 当前我国已投产的两个绿色甲醇项目,其二氧化碳均来自捕集的工业尾气,属于化石来源的二氧化碳,因此是否属于真正的绿色甲醇还存争议。   绿色甲醇想要高速发展需要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整体推动产业发展。领先的公司率先布局,产生示范效应。比如马士基在订造甲醇燃料船前就已和甲醇生产商签订意向协议,中远海运去年开始也在和一些上游公司洽谈,有基本协议后,燃料生产商就能大规模建厂生产。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国务院国资委:围绕储能、氢能、核能、虚拟电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冰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的大局出发,更好发挥国资央企在关键时刻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在保民生、保大局中督促指导中央发电、煤炭、电网、石油石化天然气企业按照统一部署抓实、抓细、抓好,优先保障民生供给,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过节。 着眼长远,将围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因地制宜推动气电、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调峰电源建设,加快推动已核准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确保按期投产并网。围绕储能、氢能、核能、虚拟电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完善能源保供长效机制。

  • 中船712所成功签订7000马力氢电拖轮氢燃料电池系统合同

    近日,中国船舶712所成功签订青岛港7000马力氢电拖轮氢燃料电池系统合同,由712所研制的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其核心材料、核心组件均为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取得中国船级社认证,并已形成了船用系列化标准产品。 据悉,该船由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出资、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建造。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也是继氢燃料电池系统在“三峡氢舟1”号成功示范运行之后,国内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拖轮上的首次应用。 此次项目的成功签订,标志着我国氢能源技术在港口行业的创新迈出了新的一步,体现了712所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实力和优势, 同时为青岛港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推动中国港口行业的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组建于1963年4月,主要承担舰艇电力推进系统及化学电源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及总装总调任务, 专业范围主要涉及:电力推进系统、电机、自动控制、开关电器、化学电源、新材料。五大重点产业方向:船海综合电力、船海化学电源、氢能及燃料电池、新材料、交通运输机电装备。 在燃料电池产品研发方面,712所最早在2019年研发出首台燃料电池发动机,现在已全面掌握船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工程化关键技术。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冰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的大局出发,更好发挥国资央企在关键时刻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在保民生、保大局中督促指导中央发电、煤炭、电网、石油石化天然气企业按照统一部署抓实、抓细、抓好,优先保障民生供给,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过节。 着眼长远,将围绕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因地制宜推动气电、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调峰电源建设,加快推动已核准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确保按期投产并网。围绕储能、氢能、核能、虚拟电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完善能源保供长效机制。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