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5

  • 高盛亲手“埋葬”了硅谷银行?

    距离硅谷银行倒闭已经过去一周,由此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仍在持续。随着媒体的调查和曝光不断深入,美国史上第二大倒闭案的来龙去脉,一幕幕浮现水面。 自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不少持有美国国债的金融机构面临账面浮亏。硅谷银行持有大量美债和MBS债券,浮亏尤为严重,同时科技初创公司融资困难,开始取出存在该行中的存款,由此硅谷银行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而在危机时刻,一个适得其反的应对方式,即公开发行22.5亿美元新股融资,叠加坏消息的共振,直接加速了硅谷银行的倒闭,而这个“量身定制”的融资方案正是由高盛一手打造。 接下来,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危机发生之初。 定时的炸弹已埋下 2月底,硅谷银行的高管匆匆找到高盛,原因是穆迪发出“最后通牒”,他们急需筹钱,但不知怎样筹。 过去一年,美国利率飙升令硅谷银行损失惨重,该行债券投资组合价值和储户存款急剧下降,穆迪警告该行正准备下调其评级。 当时,对于硅谷银行来说,必须快速改善财务状况,扩充账上的资金储备。 否则一旦评级被大幅下调,储户恐慌,蜂拥取款,遭到挤兑,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硅谷银行这才找到了业内顶尖机构高盛。 作为全球“并购之王”,高盛是大公司的首选咨询机构。该行通过安排并购交易和承销新股,帮助公司筹集资金,并为各种棘手的金融问题设计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同时也让高盛赚得盆满钵满。 其实硅谷银行的问题不难理解,银行本质上是靠利息差赚钱,以较低成本的吸收存款再以更高的利息把钱贷出去,硅谷银行亦是如此。 从硅谷银行负债端来看,美联储大幅加息,硅谷银行被迫支付给客户更高的利息;另一部分无息存款主要来源于风投科创企业,科技“寒冬”下科创企业纷纷取款。 而资产端是低利率时期购买的长期债券。截止2022年底,硅谷银行的美债规模达到161亿美元、MBS债券为755亿美元。 这就导致了负债端越来越无法支撑资产端,出现巨额浮亏。 在这种情况下,出售部分低风险债券是一种解决方案。一方面能让该行手里有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多余的资金还能用来购买收益率更高的债券。 然而,这种方案有一大缺陷,硅谷银行将因此面临巨大损失。 慌乱中放手一搏 当然,硅谷银行也想到了这个办法,他们当时带着一项筹资计划大纲来找高盛。 最初,硅谷银行的高管们想进行私下配售,悄悄找到一些投资者,并快速完成售股,以免消息扩散惊动投资者。 而高盛为其量身定制的救援计划是,先抛售亏损债券,再通过公开和私募相结合的方式增发22.5亿美元股票融资。 穆迪的降级近在咫尺,硅谷银行必须快速行动,否则将面临崩盘。硅谷银行高管们敲定了该计划。 3月的第一周,高盛开始着手推进22.5亿美元的增发计划,与泛大西洋投资(General Atlantic)和华平资本(Warburg Pincus )这两家私募股权公司进行接洽。 3月4日,高盛分析师紧急上调了硅谷银行目标价,从280美元上调至312美元,吸引不了解硅谷银行财务详情的投资者买入。 不过,高盛和硅谷银行似乎低估了这项融资的挑战。 到3月5日,高盛找来了愿意折价收购债券的买家——高盛自己。值得一提的是,高盛通常在撮合交易中低价买入债券,等债券价格上涨时再卖出,赚取利润。 另一项交易中,泛大西洋投资签订了认购协议,认购5亿美元普通股。 华平资本选择退出,表示需要更多时间进行尽职调查,同时也不愿意参与向公开市场增发的交易。 倒计时一步步逼近,摆在高盛和硅谷银行唯一的路就是,以泛大西洋投资作为基石投资者进行公开募股。 硅谷银行当时认为,这一计划将有助于提升公司财务稳健性。 画面一转,3月7日,硅谷银行高调宣布连续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银行”。但光芒外的阴影处,倒闭命运的注脚已经写下。 3月8日美股盘后,硅谷银行发布报告宣布了两点。 一是,出售其所有210亿美元的债券投资组合,因此遭遇18亿美元亏损,未披露交易对手方。 二是,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定向增发等方式紧急融资22.5亿美元,以弥补亏损。 彼时彼刻,硅谷银行高管已经在为坏消息做准备了,聘请交易咨询公司Centerview Partners来制定备用方案;高盛银行家们仍相信售股能完成。 两者都想到了股价会下跌,但都没料到这会将公司推向倒闭的深渊。 闪崩后光速倒闭 公告发布后,硅谷银行盘后股价跳水8%,但好消息是高盛收到许多认购订单。 一小时后发生的一件事,令硅谷银行处境急剧恶化:遭受挤兑的“币圈友好银行”Silvergate宣布倒闭。 想象一下,币圈银行暴雷的新闻还在电视上滚动播放时,一家有近40年历史的大银行宣布出现巨额亏损。市场反应犹如惊弓之鸟,开始恐慌性抛售。 紧接着,穆迪将硅谷银行的长期本币银行存款评级从Aa3下调至A1,发行人评级从A3下调至Baa1。好在只下调了一个档,并没有高管们预期的那么严重。 3月9日(周四)美股开盘后,硅谷银行股价暴跌,遭遇疯狂挤兑,挤兑消息传开,股价进一步下跌,越来越多客户取款......就这样一步一步陷入“死亡螺旋”。 周四这一天,硅谷银行取款申请总额高达420亿美元。 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可以应对如此疯狂的挤兑,一连串坏消息引发的信任危机迅速拖垮硅谷银行。 其实直到周四刚收盘时,增发新股并没有完全告吹。高盛手上有一批投资者愿意以9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硅谷银行的股票,较当日收盘价低11美元左右。 周四下午5点,高盛得知了硅谷银行遭遇挤兑的消息。 硅谷银行法律顾问Sullivan & Cromwell表示,不向投资者披露这一消息,就无法继续推进增发。 权衡过后,高盛宣布放弃这笔交易。 随后,硅谷银行倒闭登上全球各大媒体头条,一场席卷欧美银行业的金融海啸猛烈袭来。 谁“杀死”了硅谷银行?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的倒闭银行案,谁应该来负责? 部分分析认为,美联储是罪魁祸首,美联储近一年来的疯狂加息450个基点,将利率推升至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风投投资资金短缺和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上升,大量存款才流出美国银行体系。 综合媒体的分析,从硅谷银行来看,其自身有三点问题。 一是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造成了流动性危机。也有人分析,硅谷银行储户结构单一,主要以科技初创企业为主,这类企业在过去一年多数难以融资,所以存在银行的钱一直在消耗。 二是应对方式不当,硅谷银行此次发行没有进行股票包销,也没有进行私募认购,选择部分公开募股的方式。硅谷银行员工坦言称,管理层的处理方法蠢到家了,并反问做了40年的生意,私下里筹不到20亿美元的资金? 三是高管行为引发质疑,硅谷银行首席执行长贝克尔在过去两年出售了3000万美元的股票,引发了外界对该行内部人士出售股票的质疑。贝克尔在2月27日出售了价值360万美元的股票,这一时间几乎与穆迪警告其准备下调评级一致。 从援助者高盛来看,有人嘲讽道“救命措施反而成了催命措施”。批评者指出,理想情况下,高盛应该股票发行前与一小群投资者进行“跨墙”(Wall-Crossing)交谈,第三方同意跨墙后,可以获得内幕信息,但不能交易或者进一步扩散。 但高盛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也不过是从泛大西洋投资获得5亿美元的基石订单。也许是时间不够,也许是其他投资者不喜欢这笔交易,更也许是高盛认为他们不需要这样做,泛大西洋投资订单已经足以安抚市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债券交易的对手方是谁? 3月14日,硅谷银行披露的公告显示,在联邦监管机构接手该行之前,高盛以214.5亿美元折价购买了硅谷银行帐面价值为239.7亿的债券。 硅谷银行倒下,反观高盛却从中获利。硅谷银行风暴冲击下,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其从硅谷银行收购的债券投资组合价值现在更高。据接受媒体采访的交易员估计,这笔债券价值将增加数亿美元。一位熟悉高盛交易部门的消息人士指出,高盛通过这笔交易大约可以赚取超过1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爆雷”,这笔债券的性质发生了转变。美联储最新推出新危机工具BTFP,规定银行通过抵押债务获得贷款。原本这笔债券存在巨额浮亏,现在可以通过抵押获取流动性。 据媒体最新报道,以Adam Schiff为首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要求美国司法部、证交会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高盛集团担任硅谷银行顾问以及购买硅谷银行的债券投资组合展开调查。 当前美国监管机构仍在为硅谷银行寻找竞购者,硅谷银行、这笔债券何去何从,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 惠誉:亚太地区银行能抵御硅谷银行事件冲击

    惠誉表示,亚太地区银行能够抵御美国银行倒闭所带来的风险,并表示其覆盖的亚太地区银行对硅谷银行(SIVB.US)和签名银行(SBNY.US)的风险敞口微不足道。不过,印度和日本的风险敞口往往最大。 在惠誉对亚太地区银行做出评估之际,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并非所有未投保的存款都能在未来的银行倒闭中得到保护。 虽然惠誉认为该地区数字银行的存款存在重大波动风险,但它指出,亚太地区的政府可能会在需要时介入支持银行,这一可能性将有助于减轻风险。 "我们认为,估值损失带来的风险被当局在必要时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可能性所抵消,"该机构称,并以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监管机构为例。 惠誉表示:“我们普遍认为,亚太地区银行的证券投资组合估值风险是可控的。” 惠誉表示,即使美联储比预期更早地调整货币政策,比如下调基准利率,而不是预期中的加息,亚洲地区的银行仍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惠誉强调,它不认为最新的事态发展会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惠誉表示:“如果银行业动荡确实导致美国利率峰值低于我们的预期或美国降息时间早于我们的预期,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亚太地区的货币政策比我们的基线情景更宽松。” 惠誉表示:“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对亚太地区银行的信用不利,因为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将超过对证券估值的影响,但这将有助于改善资产质量,我们预计不会对银行评级产生重大影响。”

  • SVB危机挥之不散!高盛上调美国经济衰退概率 下调增速预期

    随着银行体系的动荡持续发酵,高盛(Goldman Sachs)周四上调了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衰退的几率。 以高盛首席经济学家简·哈祖斯(Jan Hatzius)为首的策略师表示,目前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35%,高于该行此前预测的25%。他们指出,中小银行危机导致“近期不确定性增加”。 就在一天前,高盛已下调了美国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理由是在美国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出现金融体系动荡之际,中小银行不得不减少贷款,保留更多的储备资金以应付储户的提款需求。 据悉,高盛将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下调了0.3个百分点至1.2%。高盛经济学家David Mericle写道,银行收紧贷款标准可能会限制未来的商业投资,并将严重影响消费支出,从而对整体需求状况带来拖累,从而降低经济增速。 上周以来,随着美国硅谷银行(SVB)爆雷,Signature和Silvergate两家银行陆续关闭,以第一共和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地区性银行也陷入了股价暴跌的困境。危机还蔓延至欧洲,瑞士信贷这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在周三再度陷入危机。全球银行业人心惶惶。 高盛指出,银行体系受到的冲击增加了经济下滑的可能性,尽管市场已经消化了小幅加息或美联储在3月会议上暂停加息的预期。截至发稿,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交易员认为下周不加息的可能性为20.3%,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79.7%。 资管公司Principal Asset Management首席全球策略师Seema Shah说,鉴于美联储去年迅速撤出流动性并收紧政策,银行业危机对市场来说不应该感到意外。 他在周四的一份报告中写道,“直到本周,市场普遍忽视了紧缩政策开始暴露出的威胁。然而,最近的动荡迅速提醒投资者,风险资产根本无法逃脱货币紧缩的影响。” 与此同时,曾成功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以做空闻名的基金经理Steve Eisman警告称,美联储暂停紧缩政策最终将对股市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美联储害怕了,你们也应该害怕,”他说。

  • 银行危机冲击欧美货币 日元重获避险需求青睐

    随着银行业危机削弱了美元和欧洲货币的吸引力,日元正努力重新获得避险货币的桂冠。由于在市场动荡之际,交易员正寻求最安全的资产,过去5天,日元的表现优于10国集团(G10)所有其他货币。相比之下,硅谷银行(SIVB.US)破产后,美元指数随即下跌0.7%,瑞士法郎周三跌幅高达2%。 野村控股公司驻悉尼利率策略师Andrew Ticehurst称:“日元再次被视为安全的避风港,而目前避风港似乎很少。随着美联储加息受到挑战,而瑞信(CS.US)将影响欧洲央行的政策以及欧元和瑞士法郎的前景,日元可能会逆势而行。” 银行业的动荡正在重塑全球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前景,因为投资者猜测,这场危机可能会影响各大央行。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即将进行的政策评估是下一个事件风险,一些投资者警告称,当局可能会继续收紧政策以抑制通胀。 美联储政策利率的预期峰值——不到一周前超过5.5%——现在已降至约4.85%,而市场预期美联储在下周加息25个基点与暂停加息的概率接近五五开。其次,交易员预计,欧洲央行周四将选择加息25个基点,而上周的预期是加息50个基点。 分析师们对瑞郎的热情同样不高,因为瑞郎的命运被认为与陷入困境的瑞信的命运密切相关。该银行正在向瑞士央行寻求资金救助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尽管该公司首席执行官Ulrich Koerner表示,其财务状况良好。 东京三井住友信托银行策略师Ayako Sera表示:“由于瑞士信贷问题的出现,日元现在似乎比另一种安全货币——瑞士法郎更受欢迎。安全是目前市场的关键词。” 日元的挑战 不过,日元也有几个不利因素。首先,日本可能需要海外资金来帮助弥补创纪录的经常项目赤字,这可能会使日元受到不稳定的外国资金流动的影响。其次,日本的超低利率是另一个担忧,如果美联储进一步收紧政策,可能会扩大利差,引发另一波日元抛售潮。 但策略师们认为,在此之前,日元目前看来可能会继续吸引买家。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策略师Patrick Bennett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近期的形势对美元不利。”他预计美元兑日元将在第三季度从目前的133左右跌至123。

  • 贝莱德:SVB事件恰似1980年代储贷危机翻版 美国或有更多银行倒下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认为,在硅谷银行(SVB)倒闭之后,美国可能会有更多银行倒闭。他指出,在数十年的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之后,美国金融体系中可能已经产生了风险。 芬克在周三发布的致股东信中谈到了硅谷银行上周因资产负债错配而被接管的问题。他表示,监管部门的迅速反应有助于避免风险蔓延,但市场仍惴惴不安。 2022年3月以来的利率飙升,导致硅谷银行持有的债券损失数十亿美元,引发了上周的存款挤兑,最终倒闭及被接管。 料美联储进一步加息 芬克认为,在美联储不得不加息近500个基点以抗击通胀后, 目前的金融状况是“宽松货币政策的代价” ,他预计美联储还会进一步加息。 他预计,一个更加分裂的世界将中断供应链,使得通胀持续下去, “未来几年(通胀)更有可能保持在接近3.5%或4%的水平” 。 可能会有更多银行倒下 芬克认为,硅谷银行倒闭造成的动荡可能是一场“缓慢蔓延的危机”的开始。 他表示, 硅谷银行的倒闭让人想起此前紧缩周期后的“惊人的金融崩溃”时期,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缓慢发展”的储蓄和贷款协会危机,当时数千家金融机构倒闭,以及1994年加州奥兰治县的破产 。 “我们还不知道宽松货币政策和监管改革的后果是否会波及整个美国地区银行业(类似于储贷危机),可能会有更多的银行被接管和关闭,”芬克写道。 他指出,利率急升是“第一张倒下的骨牌”,而硅谷银行倒闭是第二张,接下来倒下的可能是其他区域性银行,以及使用高杠杆的投资人。 自硅谷银行破产以来,First Republic和PacWest等地区性银行的股价暴跌,原因是投资者担心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类似风险。 芬克还表示,一些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需要削减贷款以支撑其资产负债表,而更严格的银行资本标准也可能即将出台。

  • 会影响中国银行业吗?多位首席谈硅谷银行破产与瑞士信贷巨亏 国内情况有三大显著不同

    近日,硅谷银行破产和瑞士信贷巨亏的消息甚嚣尘上,两只黑天鹅令全球市场恐慌情绪升温,引发市场对于系统性风险传导的担忧。 对于市场担心危机是否会蔓延的问题,有基金公司研究人士指出,上述黑天鹅面临的困境具有个体特征,尚不足以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 对中国而言,这些事件的影响如何?多位业内研究人士表示,我国银行业经营比较稳健,不会出现类似硅谷银行、瑞士信贷那样的风险。在中信证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肖斐斐看来,由于平稳有序的利率环境、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水平以及主要银行稳健审慎的经营风格,当前国内银行业经营质效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有望持续巩固。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亦表示,中国的利率环境非常平稳,不存在欧美银行的国债投资大幅浮亏问题,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也不存在存款流失导致的流动性问题。 两只黑天鹅来袭 欧美银行股乌云难散。 从美国硅谷银行遭受存款挤兑后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事件,到欧洲百年银行瑞士信贷宣布在财报中发现“某些重大弱点”,2022年全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80亿美元),两家金融巨头双双陷入危机,让欧美银行股的暴跌模式持续进行。 事情的最新进展是,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已经就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发布联合声明,称储户的所有存款权益将得到保障,3月13日,硅谷银行总行开始重新营业。 3月15日,瑞士国家银行(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亦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国某些银行的问题不会对瑞士金融市场构成直接蔓延风险。随后,瑞士信贷表示,将从瑞士央行流动性工具中筹资至多500亿瑞士法郎(约合537亿美元)。 对于市场担心危机是否会蔓延的问题,华南一家基金公司研究人士指出,上述黑天鹅面临的困境具有个体特征,尚不足以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 创金合信基金经理黄弢以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为例分析,从美国银行所持有债券组合的账面亏损来看,专家给了6000亿美元损失的数据,可以说如果不挤兑,等自然到期,其实问题不大,如果挤兑发生,那么即使没有这些债券组合,任何一个银行都扛不住。 “从美国监管当局的动作来看,只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硅谷银行的监管,可以大概率判断监管会快速且有效地应对潜在影响,对于挤兑这种事情而言,无他,需要的是国家信用的背书,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当下美国银行早已受到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整体性出大问题的概率是不大的。”黄弢分析称。 我国银行业经营稳健,金融稳定性有望持续巩固 近期,美国和欧洲的部分金融机构因流动性风险和股票市场波动引起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对中国而言,这些事件的影响如何? 在中信证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肖斐斐看来,近期,美国和欧洲的部分金融机构因流动性风险和股票市场波动引起资本市场高度关注。我们认为,由于平稳有序的利率环境、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水平以及主要银行稳健审慎的经营风格,当前国内银行业经营质效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有望持续巩固。 一是国内利率环境平稳有序。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的货币政策定调下,国内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近年来均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利率环境的稳定有序,一方面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友好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有益于金融机构的稳健展业和持续经营。 二是国内银行流动性指标良好。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从而有助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稳预期。银保监会公布的银行流动性指标数据看,2022年末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62.9%、流动性覆盖率147.4%,在监管要求基础上保持了合理的安全垫水平。 三是银行经营质量持续夯实。国内商业银行在强化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亦进一步提升自身经营质效。银行业资产质量与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银保监会公布的银行经营数据看,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3%,拨备覆盖率205.9%,分别较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的峰值改善0.33个百分点和25.96个百分点;2022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17%,继续保持较好的充裕水平。 “从利率环境来看,与欧美疫后无风险利率出现数百 BP 大幅上升的环境不同,中国的利率环境非常平稳,银行间短端利率和中长期国债利率都稳定在历史较低水平。”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称。 他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层面分析,中国银行业不存在欧美银行的国债投资大幅浮亏问题。另外,过去两年银行业资产主要投向实体部门,包括制造业、小微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随着经济的复苏资产质量也将持续优化,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 “从流动性层面来看,银行业存款维持了 10%以上的较高增速,负债端非常平稳,货币当局也保证了流动性的适度宽裕,中国银行业也不存在存款流失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师倪军补充道。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亦表示,上述黑天鹅对中国短期上会有情绪上的冲击,但长期是利好。 他以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为例分析,短期看,如果有海外的投资者愿意增持美债,那么美国就不用担心降息过程中国债市场出现资金流出,所以短期内硅谷银行事件会导致美国对中国援助的诉求下降。“长期看,类比美苏争霸时期,若经济与金融状况不稳定,美国对华制裁底气不足。另外,美国货币宽松后发达市场货币走弱,对于国内企业盈利也有提振。”

  • 欧洲银行股大跌引发疯狂降息畅想:美联储年内将降息至4%以下

    随着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周三股价重挫引发欧美市场震荡,市场定价反应的 美联储加息预期 ,已经变成“ 今年会降息多少 ”。 截至发稿,依据联邦基金期货价格预测升降息几率的Fed Watch工具显示,美联储在下周(3月22日)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的几率已经从昨天的30%飙升至59%。经历过去一年450个基点的疯狂加息后,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为4.50%-4.75%。 (3月联邦基金利率区间预期,来源:CME) 更绝的是,Fed Watch工具同时显示,美联储到5月可能会再加25个基点,之后便将进入降息通道。 到今年12月的年内最后一次FOMC会议结束时,联邦基金利率在3.25%-3.50%区间的概率为29.7%,在3.50%-3.75%区间的概率为29.8%,分别较目前水平降息125个基点和100个基点。 (12月联邦基金利率区间预期,来源:CME) 与此相对的是,对利率政策比较敏感的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周三已经处于3.9%的下方。 (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来源:TradingView) 道明证券全球利率政策主管Priya Misra解读称,市场正在定价美联储加息引发衰退后迅速转向,开始降息。 虽然预期美联储在今年6月就开始降息可能有点早,但市场正在对金融环境普遍收紧的风险定价。 在瑞信大跌的同时,法国兴业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在周三跌幅也超过10%,德意志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银行跌幅也超过7%。美国方面,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开盘后跌幅接近3%,第一共和银行跌超10%。 对于美联储而言,周三显著弱于预期的PPI数据和收缩的零售销售数据,都是支持暂停加息的背景。相较于还有一周时间观察银行业风险外溢进展的美联储,欧洲央行将在明天给出最新利率决议,以及对今天市场巨震的看法。 对于今日市场的大跌,有“末日博士”名号的经济学家鲁比尼在电视采访中表示, 硅谷银行的破产大概牵涉1500亿美元的资产,而瑞信至少牵涉7000亿美元。瑞信如果有事,不会仅仅对欧洲银行业产生系统性影响,而是对全球金融系统的更严重冲击,更像是“雷曼时刻”。

  • 痛苦才刚刚开始!小摩:瑞信危机只是“冰山一角”

    紧随着美国硅谷银行(SVB)爆雷,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股价也出现跳水。瑞信欧股周三收跌约24%,截至周三美股收盘,该股也暴跌近14%。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Bob Michele周三表示,席卷全球银行业的危机才刚刚开始,在美国爆发2008年以来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后,瑞士信贷也紧跟着爆发动荡。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长期累积且滞后的影响将进一步冲击市场。我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 “我认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整合,也会有更多的痛苦。”他补充说。 据悉,此次瑞信股价暴跌是因为其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表示,绝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沙特国家银行去年收购了瑞信10%的股份,受当地法规限制,其无法再增持瑞信股份。 瑞信周二在报告中称,其在2022年和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存在“重大缺陷”。投资者信心因此骤降。 在瑞信崩盘前,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再加上监管机构关闭Signature和Silvergate银行,投资者正准备迎接银行业的全面危机。 Michele表示,随着恐慌情绪在银行业蔓延,经济衰退“不可避免”。他补充说,美联储很可能会暂停加息,原因是担心经济可能过于脆弱,无法承受更高的利率。 他还警告称,未来几个月市场将经历一个“清洗过程”,并补充说“我们预计会出现更多问题”。

  • 达里奥评SVB爆雷:这是“煤矿里的金丝雀”!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传奇投资者达里奥(Ray Dalio)周二表示,美国硅谷银行(SVB)的倒闭事件是“煤矿里的金丝雀”,将在整个金融世界引发严重反响。 矿工们总会带着金丝雀下井,若矿井中存在微量有毒气体,金丝雀会表现出明显的烦躁。因此“煤矿里的金丝雀”通常预示着前方有更多危机。达里奥指出,SVB的倒闭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事件”,他称之为“短期债务周期中非常经典的泡沫破裂部分”。 他解释说,这意味着一个“传染过程”,多米诺骨牌倒下,直到美联储放松政策,创造“宽松货币”,然后为下一个大债务问题埋下伏笔。 “根据我对这种动态的理解以及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它们是一致的),这家银行倒闭是‘煤矿里的金丝雀’的早期迹象,它将在风险投资领域产生连锁反应,甚至远远超出它的范围。”他补充说。 达里奥说,历史表明,通常情况下,贷款机构和银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低利率和宽松信贷后,会长期持有杠杆资产,然后这些资产就会贬值。在他看来,鉴于美联储在过去一年里激进的加息行动,而且可能会继续这样做,更多的多米诺骨牌将会倒下。 他预计,可能会有更多的公司被迫以巨额亏损低价出售资产,这将导致贷款额进一步下降。达里奥说,不同的周期会看到不同的泡沫。2008年是房地产。而这一次是那些“无法承受高利率和紧缩货币政策冲击”的私募股权公司和商业房地产公司。 “展望未来,问题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这最终将导致美联储和银行监管机构采取保护措施,”他坚称,“因此,我认为我们正在接近从强劲紧缩阶段进入短期信贷/债务周期收缩阶段的转折点。” 作为对SVB破产的回应,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Moody’s)周二下调了对美国银行体系的展望,理由是该行业面临的状况迅速恶化。 穆迪策略师表示:“与大流行相关的财政刺激,加上10多年的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国银行业出现了大量超额存款。这引发了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挑战,一些银行将过多存款投资于较长期固定收益证券,而这些证券在美国利率快速上升期间已经贬值。”

  • 中信证券:硅谷银行倒闭事件暂告段落 预计美联储将在3月加息25bps

    硅谷银行已停业,美联储已在周一亚洲市场开市前决定保护硅谷银行所有储户的存款,并推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中信证券认为,美国监管机构的果断反应是避免流动性危机蔓延的关键,可以避免储户与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BTFP消除银行在未来面临流动性困境时进行类似于硅谷银行资产抛售操作的必要性,既可避免银行将资产浮亏转为实亏,又可防止“抛售—损失”螺旋的形成,进而从机制上阻断了流动性枯竭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的传导。 硅谷银行倒闭事件的风险蔓延暂告段落,美联储将在3月加息25bps而非50bps, 降息仍未可期。 ▍事项: 当地时间3月10日,加州监管机构关闭硅谷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进行接管。当地时间3月12日,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FDIC联合决定救市[1],所有硅谷银行的储户(无论是否已投保存款)均能从本周一开始收回所有存款,且同日被关闭的纽约州Signature Bank的所有储户存款也同样获得全额保护,并推出紧急融资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 ▍美国监管机构的果断反应是避免流动性危机蔓延的关键。 在硅谷银行发生挤兑后,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在当地时间3月10日就以流动性不足和资不抵债为依据关闭硅谷银行、并指定FDIC为接收方,且财政耶伦也快速表示对硅谷银行事件的关注,这避免了周末其它中小银行发生大面积挤兑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美联储与财政部、FDIC赶在周一亚洲开市前发表了充分保护储户的联合声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储户与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打断了流动性危机蔓延的关键途径,也稳定了公众对美国银行系统的信心。 ▍BTFP可避免银行在缺乏流动性时折价抛售优质资产。 美联储在宣布救市的同时推出了BTFP工具,并称“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流动性压力(The Federal Reserve is prepared to address any liquidity pressures that may arise.)”[2]。BTFP可[3]向银行以美国国债、机构债(agency debt)、MBS等优质资产为抵押品向银行提供多至一年的贷款。BTFP条款中最关键的是,合资格机构可借入与抵押品面值估值(be valued at par)相等金额的贷款,这将消除银行在未来面临流动性困境时进行类似于硅谷银行的资产抛售操作的必要性,既可避免银行将资产的未实现亏损(unrealized losses)转为已实现亏损(realized losses),又可防止“抛售—损失”螺旋的形成,进而从机制上阻断了流动性枯竭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的传导。BTFP将至少存续至2024年3月11日。 ▍硅谷银行倒闭事件的风险蔓延暂告段落,降息仍未可期。 美联储的快速救市行动是为家庭与企业部门储户等“无辜者”提供的定向保护,硅谷银行的股东和特定债权人不受保护。这意味着,美联储是出于避免局部流动性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而行动,而并未准备放宽美元体系的整体流动性。所以,我们仍然预计美联储在今年全年都不会降息(请见《2023年1月美国非农数据点评—就业市场生机勃勃,联储降息山长水远》20230204)。在加息路径上,我们认为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可能使美联储重视快速大幅加息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合2月非农数据看,虽然非农新增就业超预期,但是失业率已上升、薪资增速边际降温(请见《2023年2月美国非农数据点评—就业数据喜忧参半,极致鹰派预期暂缓》20230311),且我们预计2月CPI环比将上升0.35%、核心CPI环比将上升0.30%,美联储没有加快加息步伐的必要;因此,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在3月加息25bps而非50bps。 ▍风险因素: 其余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超预期;美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超预期;美国CPI增速超预期。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