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个
一体化压铸以更少的零部件、更低的组装成本和简化的生产线大幅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可以大幅减轻车辆重量,能更好的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等方面需求。 据特斯拉最新曝光的一体压铸工艺相关信息显示,目前特斯拉已经具备将几乎所有车身底部零部件整合压铸,这将帮助特斯拉再次减半其生产成本。 丰田表示,该技术旨在进一步降低生产工序和成本,从而在难以通过传统制造方式盈利的电动车领域提高利润。 自特斯拉率先采用一体化压铸后,目前已有通用、现代、吉利、丰田等多家车厂跟进使用或计划使用这项技术。今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铸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等先进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一体化压铸首次作为具体技术迎来国家层面政策指导与推动。 中邮证券研报指出,推荐上游免热合金龙头企业立中集团,建议关注压铸企业文灿股份、广东鸿图、拓普集团、旭升集团、多利科技和压铸装备商力劲科技、模具商瑞鹄模具。
据外媒报道,福特公司向德国专利商标局(German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提交变形保险杠专利申请。该专利描述了一种带有致动器的保险杠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增大或缩小,既能够为行人提供保护,也可用于越野用途。 当代汽车设计受到行人安全法规的限制,即当发生碰撞时,车辆必须为行人提供膝盖以下的支撑,以期将其向上抛出,而不是进入车辆下方。另外,汽车还必须在发动机和引擎盖之间留有间隙,以提供软着陆。这可能会影响汽车设计,但福特相信可以两全其美。 根据该专利,对于底盘高度较高的车辆来说,安全问题较为明显。如果该车配备了专为越野设计的保险杠,情况会更加糟糕,因为越野驾驶需要适当的离地间隙和较大的接近角。 福特提出一种具有可移动下部的保险杠组件。该组件包括保险杠主体、致动器、螺旋绞盘(screw winch)、触轮(trolley)和所有安装设备。如果车辆检测到即将发生碰撞,电机将驱动螺旋绞盘,降低一部分保险杠。该下部保险杠将安装于保险杠固定部分的前面并与其重叠。一旦下部保险杠到位,就会击中行人膝盖以下的地方,将他们向上抛出去,以实现更安全的结果。 福特还表示,可以利用汽车的计算能力,使保险杠的降低速度高于或低于特定速度。此外,福特还可以根据汽车所处的位置对保险杠进行编程,以进行降低设置。在有些地方,行人被撞倒的可能性较高,例如繁忙的十字路口和学校附近的道路。 这并不是福特第一次尝试发明保护行人的产品。去年,该公司申请了一项前置安全气囊专利,可以提供更柔和的冲击力,但该专利相当复杂且更换成本较高。为了避免发生车辆“开门杀”,新款野马还将为驾驶员配备退出警告(Exit Warning)装置。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宣布希望纳入行人防撞性测试,而福特的这项最新专利申请似乎是一种先进的方法。
据外媒报道,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的首席技术官Ned Curic在9月8日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开发重量更轻的电动汽车电池,使电池重量减半,从而提高可持续性。 Curic表示,目前电动汽车的电池“太重”,导致车辆“无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Curic在该公司位于意大利都灵(Turin)的电池技术中心的落成典礼上表示:“因此,我的团队在2030年之前的一个非常艰巨的目标,就是将电池重量减轻至少 50%。” 然而他也表示,目前“真的不知道未来电池会变成什么样子”。他说道:“我们必须考虑全新的材料,全新的化学成分,以及全新的方法,将这些沉重的材料替换为更轻的材料。” 作为改进电池的长期努力的一部分,Stellantis表示,该公司已向都灵电池技术中心投资了4,000 万欧元(合4,300 万美元),该中心将专注于测试和开发该集团即将推出的电动汽车电池组。Stellantis还补充说,该公司正在加拿大温莎建造一座类似的设施。 Curic在介绍中还表示,Stellantis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一款“非常经济实惠”的车型。他说道:“我们社会中的几乎所有人都能买得起这款车。”但是他并未透露该车型的具体价格。 此外他还补充说:“我们在现有系统中消耗了大量的碳基能源,因此改用电动汽车系统确实能让未来更具可持续性。”
9月5日,市场调查机构 SNE Search 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约为57.7GWh,虽然同比增长43.2%,但环比下降12.4%。 这一背景下,中创新航仍交出最亮眼的答卷:以3.4GWh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稳居当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榜前五。 上看是松下的3.9GWh,但松下环比下降9.3%,下望是SK On的2.8GWh,但SK On也同比下降6.7%。即使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与LG新能源,他们也出现了环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别是18.4%、2.0%、29.7%。 而中创新航实现的是同比上升94.6%、环比上升21.4%,是所有TOP10企业中唯一实现环比上升的企业! 从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榜第七,到跃升至全球前五,并且动力电池装车量仍在持续增长的中创新航,已是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最亮丽的风景。 中创新航的高歌猛进,背后是该公司技术与产品的不断进阶,从高电压技术开始,到全极耳叠片技术、OS技术、“顶流”大圆柱电池技术等,中创新航已创新性地开辟出一项项新技术及相对应的一条条产品发展道路。 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在WNEVC上的分享,也更加地备受瞩目。 图: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 复合金属负极,能量密度600Wh/Kg 据刘静瑜介绍,中创新航在材料和化学体系方面的研究,由能量与资源的极致平衡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体现在高压化、高锰化、无钴化和固态化四个方面。 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高电压三元电池技术是中创新航在高能量与资源极致平衡、以及高能量与安全极致平衡理念下推出,这项创新对锂电行业的发展有实质的贡献。 中创新航是第一家将中镍5系产品能量密度提升到高镍8系产品相当水平,并率先采用高电压5系产品实现600km续航。经过迭代升级,中创新航推出的6系高电压产品能够达到300Wh/Kg的水平,可以支持1000km以上的续航。 刘静瑜称,随着高压技术的进步,更低成本、环境友好的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锰含量30%以上的中镍低钴层状三元材料以及锰含量70%以上的磷酸盐材料(LMFP)与尖晶石材料(LNMO)化学体系,将成为兼具高比能、高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及低成本的主流解决方案。 据悉,面向更高能量密度的需求,中创新航开发的采用贫液化技术、能量密度350Wh/Kg的电池,针刺实验刺穿电芯不起火,电芯的热安全性能达到中镍三元相当水平;采用半固态技术的电池,能量密度能达到450Wh/Kg,有望实现更优秀的热安全性能;采用复合金属负极的全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能达到600Wh/Kg,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能,同时大幅改善循环寿命。 少即是多,OS极简设计与极限制造 在探索极致成本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中创新航聚焦设计与制造高度融合,从产品底层功能出发,从基本技术原理出发,重构产品设计,重构制造过程,提出One-stop设计理念,即:功能的高度集成,将产品的设计极简化、制造过程极简化、生产设备极简化,减少产品和过程的复杂度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度,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高稳定、高可靠以及低成本,并开发出一系列涵盖新结构、新装备、新工艺的关键技术。 当前中创新航量产的第一代OS电芯,零部件数量简化了25%,工序数量简化了40%,相应的制造成本降低10%以上。刘静瑜表示,“OS电芯完美地兼顾了无模组化系统集成的特殊要求,我们已经量产的无模组化的CIR电池系统,零部件数量减少10%以上,制造工序简化25%,率先将LFP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到153Wh/Kg。” 当前,磷酸铁锂成为700km以内续航区间的主流。刘静瑜称,随着高锰铁锂技术的发展,中创新航OS电芯的能量密度将达到230Wh/Kg,高锰铁锂-CIR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将超过180Wh/Kg,同时成本较当前LFP进一步降低10%以上。“我们认为,高锰铁锂-CIR技术为低成本应用提供了系统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将成800km以内续航区间的主流。” 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顶流”大圆柱,快充超6C 面向高性能的高端需求,中创新航提出了行业首创的“顶流”结构、46系列大圆柱技术。 中创新航的“顶流”大圆柱电池采用极耳-集流盘-盖板一体化装配和联动焊接技术,最大程度实现功能融合。通过极简制造,制造效率提升50%。 相比于“无极耳”结构,“顶流”结构的电流流经路径缩短70%,结构内阻下降50%,大幅降低高功率充放电产热;“Z”向利用率高达87.5%,电芯能量显著提升;“顶流”设计使得壳体不再充当导流部件,采用不锈钢作为壳体材质,实现“零”腐蚀、高可靠;快充能力超过6C,极大缓解用户补能焦虑。 中创新航认为,“顶流”大圆柱为高性能应用场景带来了最佳解决方案,它能够实现300Wh/Kg以上的高比能量、无热蔓延的安全性能、6C的快充体验、更高的制造效率以及高度标准化的结构尺寸。 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刘静瑜还提及,中创新航在先进材料、先进电池、先进制造和回收再生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专利布局。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中创新航已取得多项全球领先及行业领先的技术成果:在业内率先提出“极简制造”的概念并付诸实践,全球独创DBW焊接组装工艺;行业首创采用电芯原位极简封装技术和电芯原位保持成组技术,实现工序简化及制造效率提升;采用行业领先的高速全极耳切叠一体制造技术,切叠效率业内领先,实现产品零安全事故;采用高效制浆技术,实现国内第一的合浆效率量产能力…… 近日,中创新航发明专利ZL201911419478.7“一种电池功率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动汽车”,荣获第六届常州市专利奖金奖。此前,中创新航已获评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总结 据了解,中创新航已配套40多款纯电乘用车型,100多款混动乘用车型,可按客户需求全系车型配套首发;中创新航已具备年装车量超百万台的能力,相当于一年可实现500余万吨的碳减排。 刘静瑜称,中创新航的发展反映了电动化是汽车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途径,中创新航将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技术创新,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持续贡献中创新航力量。
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表示:“采埃孚集团目前正在加速转型。2015年,我们60%的业务依赖于燃油车。到去年底,这个比例下降至27%。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埃孚致力成为持续性的创新领导者。我们不仅聚焦电驱动和底盘技术,也在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战略。通过在中国和全球各地持续投资建设工厂和研发中心,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正在赢得新的业务机会。目前,采埃孚已经赢得了很多整车公司的信赖,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我们已经获得了300亿欧元的全球电驱动订单。” 最全面的线控转向、制动或者悬架系统产品组合 作为行业领先的线控技术开发商和制造商,采埃孚此次展示的线控系统包括线控转向(包括后轮转向)、带有集成制动控制的线控制动以及电控主动阻尼系统。通过将这些技术整合并使用cubiX软件整体协调,采埃孚的智能网联底盘系统给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埃孚线控系统开启了车辆控制的新时代。用于纵向、横向和垂向动态控制的智能网联底盘系统可以改善驾驶动态性能,执行器和产品功能可满足三个方向上的车辆运动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纯电控和智能网联线控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车辆控制、更短的制动距离,同时让车辆转向更灵活,高速行驶更稳定,续航里程和效率也更高。 紧凑的轻量化800伏驱动系统 在此次慕尼黑车展上,采埃孚还展出了面向未来的800伏电驱动系统EVSys800。EVSys800是模块化的800伏驱动系统,由碳化硅功率电子设备、电机及减速器组成。采埃孚EVbeat概念车在设计极其紧凑轻便的同时,性能却毫不逊色:后桥最大扭矩为5200牛米,换算成扭矩密度为70牛米/千克,这对于乘用车来说是极高的。该车电动机的持续输出功率约为峰值功率的75%,分别达到206千瓦和275千瓦。 在尺寸方面,得益于紧凑型减速器和采埃孚电动机的“编织绕组”专利技术,此驱动系统的宽度减少了50毫米,从而能在驱动桥上实现同轴安装,节省了空间。EVSys800的总重量为 74千克,拥有与当前采埃孚量产800伏系列驱动系统相同的输出功率,但是重量减轻了约40千克或30%。 全球最紧凑、扭矩密度领先的无磁零稀土电机 车展开幕前,采埃孚还宣布开发出一款无需磁性材料的驱动电机。与当今单独励磁同步电机的无磁概念不同,采埃孚内转子式感应励磁同步电机(I2SM)可通过转子轴内感应励磁机传递磁场能量,在确保电机独具紧凑性的同时实现最大功率和扭矩密度。 这种先进的励磁同步电机迭代款是永磁同步电机的优化方案。目前,后者在电动车中的使用最广泛,但均需稀土材料才能生产。根据内转子式感应励磁同步电机的特性,采埃孚正在制定新标准,以实现电机的极高生产可持续性,及强大的功率输出和电机效率。 采埃孚集团董事斯蒂芬·冯·舒克曼(Stephan von Schuckmann)表示,采埃孚在这款零稀土无磁电机上实现了再创新。在此基础上,采埃孚正在不断改进电驱产品的组合,创造更具持续性、更高效和更节约资源的出行方式。采埃孚所有新产品均遵循此指导原则。这款超紧凑性的无磁电机,强有力地证明了采埃孚的战略,即通过提高电驱装置效率来实现更高的资源效率和可持续性。 采用强大紧凑封装方式的内转子式感应励磁同步电机,不仅无需稀土材料,还消除了传统永磁同步电机中产生的阻力损耗,并由此提高诸如高速长途行驶时的电驱效率。 斯蒂芬·冯·舒克曼表示:“我们之所以能够持续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是因为采埃孚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司,一直在不断进取。比如,采埃孚在历史上是领先的变速箱制造企业,我们的8挡自动变速箱在市场上非常著名,但现在我们也根据市场的需要持续将其电动化。我们与竞争对手差异化发展,与其相比,我们的电驱动系统具有很多优势,我们也在不断地提升它的效率。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一直走在市场前列。” 继续强化“在中国,为中国”本地化战略 针对采埃孚集团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柯皓哲博士表示:“中国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不光在规模上不断增长,同时也在速度上,非常积极地与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的整车公司的速度接轨,我们是一家在追求速度上很极致的公司。采埃孚在中国的本土创新,不只为中国服务,也服务全球。汽车行业需要规模,而这个规模效应不仅要靠中国实现,也要让中国研发的技术支持到全球,实现中国引领。” 采埃孚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亚太区运营总裁汪润怡说,在目前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公司正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断研发高新技术引领整个行业。采埃孚十分重视本地化(local for local),提升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包括供应链体系的本土化,成本的竞争力,以及供应链体系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采埃孚不但支持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也支持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 斯蒂芬·冯·舒克曼说,多年以来,采埃孚在中国以外的亚太市场已经有很稳定的立足,包括在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越南等地。在那里,采埃孚设有工厂、区域中心,也建立了很好的客户关系。最近,集团前往泰国会见了多家在泰国已经设立或者将要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的中国整车公司。随着中国整车企业向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进发,采埃孚作为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将为这些整车公司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并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9月6日,小桔能源宣布小桔充电将进一步开放充电桩供应链生态,启动“独角兽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根据“独角兽”计划,小桔充电将开放智能运维、充电安全等多领域的技术沉淀,从而助力新兴合作伙伴,快速建立市场品牌,推动充电桩行业生态繁荣。 此次,小桔充电公开发布了Orange Unicorn智能充电桩解决方案,Orange Unicorn解决方案分为核心硬件、操作系统、运维平台三层架构,具有免开发、降成本、低异常、智能化的特性。帮助新兴桩企实现快速量产,降低开发、迭代、治理、运维各环节成本,充电桩智能化技术能够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和更高的运维效率。 “独角兽计划”授权合作伙伴使用Orange Unicorn解决方案,结合小桔充电生态赋能,助力其快速建立高质量、低成本生产线;建立全国性销售服务网络;建立高效智能运维体系。据悉,目前已经有13家桩企加入了“独角兽计划”。智能运维平台的大盘数据显示,智能化升级后的充电桩,充电跳枪率显著降低。未来,“独角兽计划”还会进行更多层面的开放与分享。 截至目前,小桔充电已提交专利341件,其中113件已获得授权,覆盖智能硬件、安全防护、充电体验、电力调度、智能运维等诸多充电桩关键技术领域,并推出小桔鹰眼、小桔能盾、小桔慧充等在数字化、安全、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近日,芯聆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聆半导体”)宣布完成A轮融资交割。本轮由芯动能与张科垚坤联合领投,苏高新金控跟投,老股东瑞瓴资本继续追投。本轮融资将用于车规级Class D功放芯片的测试、认证与量产以及车规产品系列化。 公开资料显示,芯聆聚焦大功率音频功放芯片的研发,涵盖汽车智能座舱、汽车外置功放、汽车AVAS,同时也能覆盖电视、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音响等高端音频消费市场。 芯聆半导体董事长万义表示:车规芯片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想做好国产替代,必须在商机、团队、产业伙伴三个方面做好战略布局与规划。 基于此,芯聆在2021年封装紧缺期解决了车规封装,在2022年产能紧缺期解决了车规产能,在2023年资本紧缺期超额完成融资。 据了解,车规D类功放芯片是功放板级产品的重要元器件,市场需求增长快速。但是驱动音响的高电压大功率的车规级D类功放芯片目前还全部来自于国际大厂,如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和恩智浦等。其中EMI 认证,高压大电流BCD,高品质音频DAC 等核心技术指标成为多年阻碍此领域国产化的重要难点。 芯聆半导体是国内最早设计并回片的车规级大功率Class D音频样品的公司,提供与国际大厂pin to pin的主流4通道产品。 芯动能的投资总监任环表示:数字时代人类感官有更高的需求,各类声学系统复杂度不断提升。汽车座舱作为移动的第三空间,声学体验也直接拉高汽车的消费属性,系统及硬件的单车价值显著提升。车载功放是其中的高价值核心组件,功放芯片从模拟向数字转型也是确定趋势。车载功放芯片兼具高价值、高可靠性及高设计难度的特点,是车载芯片中的重要一环。长时间的跟踪交流,我们相信芯聆团队的产品能力,也相信国产声学系统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张科垚坤的投资总监陈见万表示,汽车喇叭的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加,相关的音频功放芯片需求也在同步快速增长。由于车规级音频功放芯片在输出功率、工作效率、电磁兼容、可靠性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个领域的产品一直被欧美公司垄断。芯聆有着优秀的研发测试团队,在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的产品经验都非常丰富,目前产品进展非常顺利。 瑞瓴资本的管理合伙人赵鑫表示,芯聆半导体自从成立以来,瑞瓴资本持续赋能企业成长。在过去的2年中,除了研发进展顺利意外,芯聆的团队建设、内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苏高新金控下属投资团队表示:芯聆团队在功放芯片领域积累的经验,会为其车规级产品的商业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期待公司落地苏高新科技城后,芯聆进一步整合人才、区位和产业优势,领航车规音频芯片细分市场。
比亚迪(002594) 事件 1月5日,比亚迪“敢越星河”仰望品牌暨技术发布会正式召开,正式发布首款定位百万级的硬派越野SUV”U8”,和百万级纯电动性能超跑“U9”超跑车型。在发布会上,比亚迪还正式推出100%独立自主研发的易四方技术平台,该平台适用纯电、混动,覆盖越野、超跑等车型,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全面革新了汽车动力架构,将搭载于仰望品牌全系车型。 点评 国内首个量产的四电机驱动技术“易四方”,四电机独立矢量控制技术创造汽车极致安全技术体系。“易四方”是一套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从感知、决策、执行三个维度全面重构新能源汽车。相较传统的燃油汽车动力系统,“易四方”可以通过感知力更强的电驱系统,毫秒级的独立调整车辆四轮轮端动态,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安全冗余,比如在车辆单轮爆胎后,通过驱动轮对车身姿态进行补偿干预使车辆稳定可控地停下,从动力的根源极大的避免二次事故发生。搭载“易四方”技术的车型,整车核心系统防护能力将达到IP68级别,凭借四轮独立矢量控制功能甚至可以获得应急浮水脱困能力,彻底打破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技术应用的想象空间。凭借四电机驱动技术的独立正负扭矩输出能力,“易四方”技术可以实现在高附着力路面灵活原地掉头,在转向器、制动器不工作的同时实现低于40m的百公里刹停距离、小于12米的敏捷转向,使大型SUV也拥有不输A0级小车的灵活性。在性能上,最高可达20500rpm的转速,超1100匹的整车马力,可适应街道、越野、赛道等多场景性能需求。“易四方”进一步丰富了比亚迪集团的“四位一体”安全体系,使仰望品牌具备以核心技术优势冲击高端市场的硬实力。 百万级新能源高端车型U8、U9,硬派越野、电动超跑开启比亚迪仰望之路。本次比亚迪仰望品牌两款量产车型U8、U9同步亮相,均标配颠覆性的“易四方”技术。定位为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的仰望U8是比亚迪仰望品牌首款量产车型,其车长超过5米,车宽超过2米,将未来感和科技感融入到整车的设计中,采用仰望品牌家族式的“时空之门”设计,极具豪华感的形面和强壮饱满的体量。在“易四方”的技术加持下,仰望U8兼具硬派越野的性能和科技智能,极致的四电机技术挑战极致的户外越野场景,出色的科技感把现代文明带到旷野户外。仰望U9定位为百万级纯电动性能超跑,零百加速达到2秒级,整车搭载易四方动力系统,在设计上同样采用“时空之门”的设计语言,整车的外观在保留了经典超跑设计元素的基础上增添了未来电动超跑的整体感。仰望品牌研发团队用创新的技术挑战最严苛的安全标准,围绕超跑的安全和舒适方面的痛点打造了U9极致安全的车身结构,提供“可街可赛”的全新驾驶体验。 申请注册多个“仰望”系列商标,建立自营渠道,仰望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价值共创者。根据天眼查数据,2022年12月2日起,比亚迪股份已申请注册多个“仰望”系列商标,包括“仰望星光”“仰望星空”“仰望繁星”“仰望星际”等。仰望品牌也将建立自营渠道,从今年一月起,将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城市设立体验中心,确保用户在任意终端触点都可以享受公开透明的服务和一致互通的权益,仰望品牌将着力为用户提供可兑现、可持续的服务,消除品牌和用户的隔阂,更多地聆听用户最真实的反馈,让用户成为仰望品牌价值共创的参与者,成为中国高端汽车文化的创造者。 风险 芯片及零部件短缺风险,动力电池等原材料涨价风险,仰望品牌销量不及预期。
12月6日,浙江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对《海宁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结果反馈,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于2022年11月17日至2022年11月25日期间,通过海宁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就《海宁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过电话及电子邮件等方式接收社会意见和建议。 公示期间,共收到社会意见4条,其中有效意见2条、无效意见2条。现将有效意见采纳及反馈情况进行公布,详情如下: 点击查看全文: 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公开征求《海宁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社会意见采纳反馈情况表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