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3个
当地时间周二(6月25日),丰田汽车提交的年度证券报告显示,公司董事长丰田章男(Akio Toyoda)的财年薪酬超过了16亿日元。 具体来看,丰田章男2023财年(2023日历年4月至2024日历年3月)的薪酬方案包括:2.89亿日元的工资、3.24亿日元的奖金,以及价值约10亿日元的28万股股票。 来源:丰田汽车官网 这意味着,丰田章男的财年总收入达到16.22亿日元(约合1020万美元或7390万元人民币),较上财年的9.99亿日元增长了62%,令丰田章男连续第三年蝉联“薪酬最高的日本企业高管”。 分析认为,丰田测试“舞弊”并没有让股东们感到过于担忧,并且业绩确实整体向好:在丰田章男的掌舵下,公司财年总销售额超过45万亿日元,营业利润达5.35万亿日元,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达到5万亿的日本公司。 交付量方面,丰田汽车制造并销售了超过1100万辆乘用车,连续第四年力压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制造商。另外,丰田的美股股价和日股股价都在今年创出新高。 但横向对比来看,丰田章男略超千万美元的薪酬包仍不及其他主要汽车制造商的掌门人,Stellantis CEO唐唯实(Carlos Tavares)去年的年薪为3950万美元,通用汽车的Mary Barra则为2780万美元。 一周前,在丰田汽车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丰田章男和其他九名董事会成员成功连任。不过,丰田章男的支持率仅为71.93%——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还是反映了部分股东对质量问题的担忧。 需要指出的是,丰田集团旗下其他子公司持有大量丰田股份,丰田自动织机公司是丰田的第二大股东,零部件制造商电装公司是其第六大股东,他们的支持为丰田章男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基本盘。 但仍有不少人直接提到了丰田的欺诈性认证测试丑闻,要求丰田董事会及管理层进行说明。而包括丰田章男在内的多名高管近期已经多番道歉,但这显然无法打消部分股东的不满。
日本汽车制造巨头丰田周二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好消息是,公司高层架构保持稳定,熟面孔继续掌舵;坏消息是,质量问题阴影将持续笼罩在丰田上空。 虽然投票细节尚未公布,但丰田公司已经证实,多数股东投票支持丰田汽车创始人之孙——丰田章男继续担任董事长(社长)职务。而面对这一结果,市场其实也早已心中有数。 丰田的大股东几乎都是日本公司,包括日本的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其总计持有的丰田股份高达39%。其中,丰田集团子公司丰田自动织机公司是丰田的第二大股东,零部件制造商电装公司是其第六大股东。这也是日本企业界经年累月坚持交叉持股的一个典型例子。 此外,其他法人占25%,外国法人占近22%,个人股东约占14%。这一持股结构让丰田股东的话语权被极大地集中于大机构和丰田自己手中。 尽管如此,丰田股东大会上,仍有不少人直接提到了丰田的欺诈性认证测试丑闻,要求丰田董事会及管理层进行说明。而包括丰田章男在内的多名高管近期已经多番道歉,但这显然无法打消部分股东的不满。 治理思维的碰撞 机构股东服务公司ISS一直在资本市场上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辅助做出投票等重大决策。该公司在一份代理报告中表示,丰田近一段时间来沸沸扬扬的丑闻事件,其最终责任人无疑就是丰田章男。 ISS认为丰田董事会需要改组,这是为了防止数据造假等质量问题再次出现的关键,但令其担忧的是,丰田章男在股东大会上明确承诺不会进行董事会改组。 另一家代理咨询公司Glass Lewis & Co.也建议投票反对丰田章男的连任,并给出了类似的理由,批评称,鉴于整个丰田集团普遍存在信用问题,这进一步引发了投资人对丰田章男治下的企业文化的怀疑。 而这一呼吁背后实际上也代表着日本国内外两种企业治理模式的角力。反对丰田章男连任的大部分股东来自海外,其对日本企业长期存在的交叉持股并不买账,认为那是滋生问题和腐败的土壤。 但另一方面,自上任以来推动业绩、股价纷纷创新纪录的丰田章男,在日本国内市场中一直受到欢迎。不少本地股东对于丰田公司治理和认证测试丑闻的担忧不以为意。 CFRA Research股票分析师Aaron Ho也认为,他并未在丰田公司文化或管理方式上看到任何恶化,最近的丑闻只会造成轻微影响,并非根本性问题。 丰田章男则表示,丰田并非是一家完美的公司,但如果出现了错误,管理层将会退一步并努力纠正该错误。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日本政府推动企业治理模式改革,日本企业正在缓慢从家族企业经营模式中转变,而这或许意味着原本日企中的管理领导人可能将慢慢让位。 从丰田汽车来看,丰田章男在2022年当选董事长时得票率为96%,但在去年下降至85%,这让今年的投票结果变得令人期待,这只有在之后公布的股东大会公告中得到答案。
周三(5月8日),日本汽车业巨头丰田公布了一份亮眼的财报。在混合动力汽车销售强劲和日元走软的推动下,该公司利润创下新纪录。 丰田在1-3月的2024财年第四财季营收同比增长14%,达到了11.073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增长78%,达到1.11万亿日元,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7473亿日元;净利润为9977亿日元(合64.3亿美元),预估7544亿日元。 2024财年全年营业利润总额为5.35万亿日元(约合345亿美元),这创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日本企业年度营业利润首次超过5万亿日元。 丰田最大的销售驱动力为电动汽车,从前一年的280万辆上升到2024财年的近390万辆,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全年销售量为近360万辆;其次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14万辆。 不过,纯电动汽车仅占丰田全球销量的1%,约为11.7万辆,远低于此前宣布的20.2辆的目标。该公司预计在2025财年将销售17.1万辆电池电动汽车。 此次财报会上,丰田公司还宣布将以1万亿日元的资金回购至多3.04%的股份。 2025财年预测疲软 不过在这份振奋人心的财报发布后不久,丰田CEO的话却让该公司股价在当日交易时段内从高位一度下跌2.7%。 丰田CEO佐藤恒治(Koji Sato)承诺,该集团今年将专注于“巩固其地位”。该公司预计,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本财年中,丰田年度利润将下降近20%。 丰田预计,在2025财年中,营业利润将下降19.7%,至4.3万亿日元,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5.3万亿日元。 该预测考虑了3800亿日元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为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劳动力成本提供支持,此外还包括多途径的战略投资。 这家汽车制造商计划在2025财年中,在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投资1.7万亿日元(合110亿美元),以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麦格理(Macquarie)移动研究主管James Hong认为,“利润指引似乎令人失望。其中供应商和投资的额外成本是意料之外的。”
周一(3月25日)美股盘前,瑞穗(Mizuho)宣布将特斯拉的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目标价也从每股270美元调降至195美元。 瑞穗分析师称,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该行预计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形势将持续到2025年。报告称,鉴于电气化的长期趋势,该行对电动车行业仍持有“建设性”的态度,但近期需求的收缩和流动性的收紧将在2025年给行业带来更多挑战。 这使得瑞穗对电动汽车股票转为比较中立的立场,与特斯拉一样,该行还将Rivian和蔚来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截至发稿,特斯拉日内涨超1%,报每股172美元,这一数字事实上还比瑞穗给出的目标价低了近12%。 而放眼本月,下调特斯拉目标价的投行不在少数,先后包括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瑞银和高盛,其中最低的是富国银行给出的128美元,比特斯拉当前的股价低了25%。 日内,摩根士丹利全球汽车与共享出行研究主管Adam Jonas在报告中将代表电动汽车的特斯拉与代表传统汽车的丰田汽车相互比较,“全球汽车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正推动丰田股价走高,而特斯拉股价却一蹶不振。” 需要指出的是,Jonas原本是一位长期看好特斯拉的分析师,他的立场变化具有关键的意义。年初至今,丰田汽车美股累涨超37%,日股涨逾47%,与此同时,特斯拉却跌超30%,成为美股“七巨头”中的差生。 Jonas称,如果特斯拉的股价再从当前的水平滑落30%到120美元的位置,“全球最具价值的车企”的桂冠将交还给丰田汽车,“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差异象征着全球汽车消费者品味的变化,主要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正在放缓。” 红:特斯拉; 橙:丰田汽车美股 有数据显示,1月份,美国轻型车新车注册量同比上升4.7%,至110多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的注册量为89,042辆,同比增长15%,明显慢于2023年全年52%的增长速度。 分析师表示,美国市场正在从电动汽车技术的早期采用者过渡到主流买家,但是主流买家中很多人不愿接受比汽油车更高的价格。为了提振汽车销售,特斯拉在美国数次降价,这一措施会打击公司的利润率,成为股价主要的利空因素之一。 Jonas表示,特斯拉或许已经看到了消费者产生出了“降价疲劳”,公司很难在不亏本的情况下满足他们。但Jonas认为,“相比降价,我们更倾向于公司能采取减产的方式,以帮助平衡市场中的供需关系。” 有观点认为,特斯拉的交付量似乎难以在第一季度达到分析师的预期。根据FactSet的数据,华尔街先前认为该公司的Q1交付量为48.1万辆,但许多分析师在最近几周下调了预测的数字。
在全球“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浪潮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电动化新能源汽车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社会对于真正的清洁能源--氢能到来的预期也逐渐强烈。 作为全球领先研究氢燃料电池和汽车的车企--广汽丰田,日前 宣布, 2024款MIRAI正在进行全球推广。 丰田为其提供了为期6年且价值15000美元的免费氢气期限。丰田还公布了2024氢燃料电池行政轿车Mirai的最新升级。此外,丰田还表示,在2024年3月31日之前租赁2023 Mirai的人,会为其提供为期3年的免费氢燃料,在同一截止日期之前购买Mirai的人可延长至六年。 由此可见,现在丰田正在通过大力度的补贴等措施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以抢跑氢燃料汽车赛道。 丰田“氢”发展史: 丰田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氢能源动力, 自1992年便开始研发燃料电池 , 2002年丰田开始液化氢燃料电池车的公开道路测试,并 以租赁的销售模式限量销售氢燃料电池汽车。历经22年的钻研,在 2014年 丰田推出了全世界首款氢燃料电池量产车-- FCEV车型MIRAI 。 2016年正式推出氢能源汽车Clarity。 2022年广汽丰田首次以进口车的方式导入第二代MIRAI ,率先迈进“氢赛道”并启动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轿车全场景规模化示范运营项目,前瞻性的布局FCEV赛道。据了解,截至目前MIRAI全球销量已超过2万台。 2023年3月底,海马汽车与丰田中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达成合作,双方将在海马汽车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上搭载运用包括日本丰田第二代Mirai电堆在内的成熟部件及系统,完成整车适应性开发,并结合海马汽车自建的氢能供应体系及出行网络实施测试;海马汽车计划在2025年实现2000辆的运营规模。 丰田自 2023年7月起成立氢能 工厂 ,并以欧洲和中国市场为中心,在当地设立相关机构。丰田汽车氢能Factory总裁的山形光正表示:“通过与各合作伙伴协作,如果2030年的订单数量能达到20万辆,那么成本将有可能降低到目前的一半。我们将努力实现盈利。” 2023年丰田销量表现 2023年,丰田汽车销量再超德国大众,连续第四年居全球首位。数据显示,包括子公司大发汽车和日野汽车在内,丰田汽车2023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7.2%,达到创纪录的1123.3万辆;全球汽车产量增长8.6%,至1151.8万辆。 然而,丰田2023年纯电汽车销量只有104018辆。其最初的目标是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内销售20.2万辆纯电汽车,但在去年11月将目标下调至12.3万辆,理由是需求和供应问题。 丰田首席执行官佐藤恒治(Koji Sato)承诺,到2026年,丰田每年将销售150万辆纯电汽车,到2030年将销售350万辆。此外,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Akio Toyoda)本月曾表示,纯电汽车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最多将达到30%,而剩下的市场份额将由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燃油车共同占据。
将共同开发固态电解质的量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建立供应链,以确保全固态电池在2027~2028年实现商业化,并在之后全面量产。这也是丰田汽车在今年6月公布的时间表。 ■聚焦固态电解质规模量产 据了解,出光兴产以销售润滑油产品起家,经过百余年发展,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石油、电力、可再生能源、化学品、材料等多个领域,成为日本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自2001年以来,出光兴产一直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基础研究,而丰田的研究则从2006年开始。 据日本专利分析公司Patent Result此前公布的数据,从2000年至2022年3月底,全球已公开的全固态电池专利数排行榜中,出光兴产位居第三,仅次于丰田和松下。出光兴产拥有多项以硫化锂为原料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专利。 目前,按照材料的选择,固态电解质主要可以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种体系。此次丰田与出光兴产合作的重点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两家公司表示,这种材料很有前景,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以实现电池的高容量和高功率输出,且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柔软性和对其他材料的粘附性,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 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透露,为了解决全固态电池的耐久性问题,自2013年以来,丰田与出光兴产一直在进行联合研发,项目之一就是固态电解质,而经过反复试验,双方终于开发出了不易碎、性能优异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 “在这种新型固态电解质的基础上,结合丰田的正极、负极材料和电池技术,能够兼顾全固态电池的性能和耐久性。”佐藤恒治表示,下一步的重点将是“量产化”。 如果固态电解质的大规模量产技术能够实现突破,那将为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生产铺平道路。为此,两家公司已经成立了一个由技术、采购、物流、生产等领域“数十名成员”组成的工作组,共同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验证。之后由出光兴产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而丰田继续开发使用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以及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最终确保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能在2027~2028年导入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出光兴产利用石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尝试生产固态电解质的原料硫化锂,在对硫化锂的处理和应用方面颇具积累。借此,该公司致力于开发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量产技术,旨在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目前,出光兴产已经有了一个生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小型试验工厂,并正在扩充产能,作为未来四到五年内商业化的基盘。出光兴产社长木藤俊一透露,该公司正在考虑最终在其位于千叶县的工厂大规模生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而投资规模尚未敲定。 ■瞄准逾千公里续航 在掌握关键材料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基础上,两家公司将共同推进新材料的量产和供应链的构建。“将两家公司的材料开发技术、出光兴产的材料制造技术、丰田的电池量产技术结合起来,全面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佐藤恒治表示。 丰田汽车电池开发主管Keiji Kaita透露,该公司计划在名古屋附近的丰田总部周边地区建立第一条固态电池生产线。 早在今年6月,丰田汽车宣布,已准备好从全固态电池的研究转向生产,并称其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克服了全固态电池的耐久性问题。相较于目前使用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短的充电时间,且能够大幅增加续航里程。 当时丰田透露了其在液态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进展和计划。其中,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将于2026年推出新一代电动汽车产品,届时将搭载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使得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并可在20分钟内从10%充到80%。与此同时,丰田正在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2028年实现商业化,承诺将有1200公里的续航里程,且可在10分钟内从10%充到80%。 一系列创新电池技术的上车,有助于丰田实现到2030年在全球销售35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就在今年10月初,作为丰田汽车会长的丰田章男明确表示,虽然日企在电动汽车市占率方面落后,但“日本在技术上绝不落后”。尤其是涉及到电池,丰田章男称,“在研发领域有竞争力的汽车厂商很多”,强调日企仍有优势。 以全固态电池为例,除了丰田和出光兴产外,日本还有不少车企及电池、能源、材料企业等也在布局,例如本田、日产、村田制作所、住友电工、富士胶片、GS汤浅、电气硝子等。其中,日产计划2028年推出首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而本田计划2024年启用全固态电池的示范生产线,所生产的电池将用于“2020年代后半期”推出的车型。如果日企的全固态电池大规模上车,或将极大改变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一体化压铸以更少的零部件、更低的组装成本和简化的生产线大幅提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可以大幅减轻车辆重量,能更好的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等方面需求。 据特斯拉最新曝光的一体压铸工艺相关信息显示,目前特斯拉已经具备将几乎所有车身底部零部件整合压铸,这将帮助特斯拉再次减半其生产成本。 丰田表示,该技术旨在进一步降低生产工序和成本,从而在难以通过传统制造方式盈利的电动车领域提高利润。 自特斯拉率先采用一体化压铸后,目前已有通用、现代、吉利、丰田等多家车厂跟进使用或计划使用这项技术。今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铸造和锻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等先进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一体化压铸首次作为具体技术迎来国家层面政策指导与推动。 中邮证券研报指出,推荐上游免热合金龙头企业立中集团,建议关注压铸企业文灿股份、广东鸿图、拓普集团、旭升集团、多利科技和压铸装备商力劲科技、模具商瑞鹄模具。
,丰田汽车(TM.US)正在对其汽车技术部门Woven进行全面改革,该部门将从研究部门转变为更多地参与下一代汽车的生产。丰田汽车周四表示,Hajime Kumabe将接替James Kuffner担任Woven首席执行官。Kumabe一直领导着自动驾驶软件研发公司J-QuAD Dynamics,该公司由丰田的顶级供应商于2019年创建。 在全球汽车行业急于实现碳中和之际,丰田誓言要扩大电动汽车生产。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正打算将Woven开发的技术引入其产品阵容,尤其是连接车辆并实现自动驾驶的软件。 Kuffner将继续留在丰田,在新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据了解,Kuffner于2016年加入丰田研究所,担任首席技术官。他后来负责丰田的数字化业务,并被任命为今年早些时候更名的Woven Planet Holdings的首席执行官。Kuffner于2020年加入丰田董事会,并于今年6月卸任董事。 就在5个月前,Koji Sato接任丰田汽车首席执行官。不久后,Sato宣布了新的管理团队,任命Hiroki Nakajima为首席技术官。 丰田正在富士山附近建造一座“未来城市”,以测试其自动驾驶汽车。该项目计划于明年完工。
日本14座工厂停产1天后,丰田汽车周三表示,这些工厂正在恢复生产。此前,因生产指挥系统出现故障带来零部件订单系统崩溃,导致工厂无法生产。 由于丰田采用精益生产系统,零部件均为按需生产,库存率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因此零部件订单系统崩溃造成其生产不得不中断。 当地时间2023年8月30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位于爱知县的本町工厂员工前往上班。 事件背后,外界不禁疑问,为何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因一个小小故障就会全盘崩溃?停产1天对丰田的影响有多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公开资料进行了整理。 为何订单系统故障会导致丰田全日本工厂停产? 根据外媒报道,订单系统在进行更新时发生了错误。但是丰田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只是说原因不是网络攻击。 去年2月,丰田也同样暂时关闭过日本14家工厂,当时其供应商之一,供应塑料零件和电子元件的Kojima Industries表示,其一台文件服务器感染了携带未披露威胁信息的病毒。 这次袭击引发了对日本供应链网络安全的质疑。 停产一天会有什么影响? 丰田今年的产量一直在稳步恢复,因此此次停产可能比2022年的供应链短缺造成的影响更大。 当地时间2023年8月29日,日本爱知县丰田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本町工厂。 丰田在日本国内的产量今年上半年增长了29%,这是近两年来首次增长。丰田在日本生产从廉价的雅力士到最昂贵的雷克萨斯车型。根据公开资料,今年上半年,丰田在日本的产量约占其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天生产约13,500辆汽车,这还不包括丰田集团旗下的大发和日野的车辆。 根据丰田财报,其最近一个季度的平均全球汽车平均售价为26,384美元。简单计算,日本14家工厂停产一天相当于损失3.56亿美元。丰田尚未说明它将如何或是否会弥补损失的产量。 丰田的生产和供应商管理系统是什么? 丰田发明了带有“Kanban”系统的现代汽车组装线,用于通知供应商何时何地需要哪些零件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Kanban”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招牌,开发该系统的丰田工程师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连锁超市Piggly Wiggly管理其搁架库存的显示系统中汲取了灵感。 丰田的精益生产和“just in time(准时零件交付系统)”已被整个汽车行业采用并被广泛研究。一开始,这种Kanban系统还是用纸质工作流程记录,20多年前开始,升级为基于互联网的实时“e-kanban”系统。 自领导层过渡以来,丰田还面临哪些其他问题? 佐藤恒治于4月接任丰田章男成为新任社长。此后的几个月里,即使该公司希望着眼于全面改革应对电动汽车和相关制造挑战的方法,但收效甚微。 当地时间2023年4月7日,日本东京,丰田汽车首席执行官佐藤恒治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宣布丰田新的管理政策和方向。 4月,丰田子公司大发汽车发布公告称:“大发面向海外市场开发的车型(4款)的侧面碰撞试验认证申请存在欺诈行为。”具体情况则是这4款测试车型在进行碰撞测试前,相对量产版本进行了额外“改装”,其车辆前排车门内衬区域被故意改装成带凹槽的缺口。在侧面碰撞中,由于车辆经过了这样的改装后,可能会更有利于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 而这些大发车型有些以贴牌丰田标的形式出售,涉及车辆8.8万辆。 5月,丰田又因为配置用于跟踪服务的云系统时出现错误,无意中暴露了200多万丰田车主在互联网上的客户数据。 自丰田章男卸任社长以来,新任社长带领下的丰田问题频发。对于此次的“系统故障”事件,看似偶发,实则暴露出丰田当下的管理和运营环节出现了潜在漏洞。 对于此次“系统故障”,也有猜测称,这是由于日本向公海排放核污水遭外界不满,而对其最大的生产制造巨头展开的攻击。
集微网消息,8月4日,小马智行发文称,公司与丰田中国、广汽丰田举办签约仪式。三方宣布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以支持未来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前装量产和规模化部署。 根据协议,合资公司将于年内成立,投资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将提供由广汽丰田生产的用于Robotaxi的丰田纯电动车辆平台。这些车辆装配有丰田提供的可满足全无人自动驾驶的车辆冗余系统,搭载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系统,并通过小马智行成熟完善的Robotaxi运营平台,将为乘客提供安全放心的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 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本部长上田达郎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丰田中国和广汽丰田共同决定,与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小马智行成立合资公司,率先在中国推进 Robotaxi 的商业化落地。这既是丰田进行‘中国式继承与进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小马智行携手迈出的事业合作的新一步,期待合资公司提供的 Robotaxi 早日上路运营,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安心的移动出行服务,助力实现碳中和社会以及‘Mobility for All’的愿景。” 资料显示,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底,致力于提供安全、先进、可靠的全栈式自动驾驶技术,实现未来交通方式的彻底变革。 小马智行以中国和美国为起点,分别在硅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小马智行的技术目标是打造适用于各类车型及应用场景的“虚拟司机”(Virtual Driver),同时布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及乘用车智能驾驶领域。 凭借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小马智行已与丰田、三一、上汽、一汽、广汽等一流车厂以及NVIDIA(英伟达)、中国外运、四维图新、如祺出行等上下游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并成为全球首家在中美均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公司。截至2022年3月,小马智行估值达85亿美元,是全球最有价值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 早在2019年8月,小马智行就与丰田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共同推进面向移动出行服务的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同年9月,双方携手在中国公开道路开始推动自动驾驶合作项目,采用丰田旗下雷克萨斯品牌 RX车型和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系统。 2023年4月,搭载小马智行第六代 L4 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丰田赛那 Autono-MaaS车辆在北京和广州开启公开道路测试,该车型是小马智行与丰田面向移动出行服务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战略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此次丰田中国、广汽丰田与小马智行三方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是小马智行与丰田汽车全面升级战略合作迈出的新的一步,双方将形成更强合力,携手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以及Robotaxi的量产化摸索,为实现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的出行方式做出贡献。 (校对/占旭亮)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