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8

  • 华达新材:主营产品综合毛利率有所提升 主要产品销量有所增长 2023年净利同比预增55.94%~80.69%

    华达新材1月29日发布2023年业绩预增公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15亿元到3.6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13亿元到1.63亿元,同比增加55.94%到80.69%。 2.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95亿元到3.4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01亿元到1.51亿元,同比增加52.06%到77.84%。 报告期内,华达新材表示公司较上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1.2023年,公司主要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主要产品的销售价格以及期初库存价格的综合影响,使得主营产品综合毛利率较上年有所提升。2.报告期,公司主要产品的销量有所增长。3.报告期,公司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增加了本期利润。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达新材的经营范围包括:制造:镀锌钢带,冷轧钢板,精密冷硬薄板,热镀锌(铝镁)板,彩涂板,工业氯化亚铁。批发、零售:镀锌钢带,冷轧钢板,精密冷硬薄板,热镀锌(铝镁)板,彩涂板,工业氯化亚铁;货物进出口(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项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经营的项目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华达新材1月16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主要从事多功能彩色涂层板、热镀锌铝板及其基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从华达新材的股市表现来看,受大盘近期处于下调趋势的影响,华大新材本周5个交易日有4个交易日出现了调整。截至2月2日收盘,华达新材报6.41元/股,跌4.61%。 此外,2连板华达新材1月8日曾发布异动公告,公司股票于2024年1月4日、1月5日、1月8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的有关规定,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况。华达新材表示:经公司自查,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市场环境、行业政策没有发生重大调整,生产成本和销售等情况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内部生产经营秩序正常。

  • 两大厂商逆风投建晶圆工厂 机构预测行业下半年将迎复苏 半导体板块午后攀升【股市异动】

    SMM2月2日讯:今日,受到韩国SK Siltron和美国Wolfspeed宣布投建晶圆工厂消息的影响,同时各机构普遍认为半导体行业下半年迎来复苏,今日半导体板块午后走高,一度涨超3%,截至14时00分,板块涨幅达1.96%。个股方面,龙芯中科涨超13%居前,燕东微涨超12%,瑞芯微涨停,寒武纪-U、北方华创、芯源微、和林微纳等纷纷跟涨。 消息面上,2月2日,韩国龟尾市宣布,SK Siltron签署了一份1.2万亿韩元的投资协议,将于该地区扩建12英寸半导体制造工厂。与此同时,美国半导体制造商Wolfspeed当地时间2月1日宣布,计划在德国萨尔州建造全球最大的200mm碳化硅晶圆工厂。 Wolfspeed在德国拟建的新工厂主要用以支持本土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该工厂将对欧洲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确保可靠的半导体供应。至于SK Siltron拟建的晶圆厂,韩国总统尹锡悦在视察该公司时表示,该厂将有助于实现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确保供应链稳定、激发地区经济活力。 此外,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目前形势来看,全球半导体行业仍处于下降周期,业内不少相关企业在最新的财报季中报告了令人失望的业绩情况, 不过,对于2023年的半导体预期,绝大多数机构给出乐观的展望。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及增速2022年5月创新高后进入下行周期,目前产业周期处于探底阶段。从几个关键数据来看,半导体交货时间距离高峰期在不断缩短,消费电子需求端渐近稳态,行业总体收入也呈增长趋势。市场普遍预计,若不确定性的阴霾散去,板块后市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中信建投认为,当前半导体周期逐步探底,各环节将相继完成库存去化,随着需求复苏回暖,电子行业有望触底反弹,关注超跌板块的底部布局机遇。 中金公司指出,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随着行业供需的进一步修复,芯片设计等部分产业链环节有望率先触底,并在下半年迎来复苏。 西南证券表示,受损于工业、汽车边际需求下滑,模拟、功率半导体厂商业绩亦将在22Q4进一步衰退,二阶导拐点可能较消费电子更晚。展望23H2,全球电子产业有望在库存去化、全球宏观需求好转以及低基数背景下实现同比业绩反转,从萧条进入复苏。 华创证券称,本轮主要由泛消费类需求低迷而带动的半导体下行周期已逼近尾声,参考国际大厂法说会预测和产业链调研情况综合研判,行业有望在2023年中见底回升。东吴证券认为从制造业回暖、消费回暖、高技术制造业高增、政策助力等四个维度来看,悲观现状下都存在乐观预期,在未来需求恢复过程中有望迎更大弹性。

  • AMD四季度业绩超预期 服务器业务增长强劲

    北京时间2月1日,AMD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财报显示,AMD四季度营收5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6%,超出市场预期的55.6亿美元;净利润为2100万美元,同比降低98%;摊薄后每股收益为0.01美元,同比降低99%。 非通用会计准则下,AMD净利润为11.13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每股收益为0.69美元,同比降低25%。 按业务划分,AMD数据中心部门营收为 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包括个人电脑芯片业务在内的客户端部门营收为 9.03 亿美元,同比下降51%;游戏部门营收为 16亿美元,同比下降 7%;嵌入式部门营收为 14 亿美元,同比增长1868%。所有其他运营亏损为 14 亿美元,而一年前为 1.17 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主要与赛灵思收购相关的无形资产摊销所致。 AMD在市场上击败了竞争对手英特尔(INTC.US),推出了功能更强大的芯片,用于运行企业网络和充当云计算数据中心骨干的机器。这使得它能够在一个支出比个人电脑行业更好的市场占据份额。 在苦苦追赶需求两年之后,AMD现在正艰难应对该行业周期性的供过于求。电脑和智能手机零部件制造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这些公司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业绩指引 2023年第一季度,AMD预计营收在50-56亿美元之间,同比下降约10%。客户业务和游戏部门营收预计将同比下降,下滑部分被嵌入式和数据中心部分的增长所抵消。 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非公认会计准则毛利率约为50%。 AMD公布了优于预期的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预期,因利润丰厚的服务器市场的增长有助于弥补个人电脑芯片需求的大幅下滑。

  • 协鑫集成2022年扭亏为盈 今年持续提升电池组件产能适配

    光伏产业在2022年景气度高企,头部企业纷纷实现业绩高增。从协鑫集成人士获悉,合肥基地自2022年四季度实现全面达产,组件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全年产出预计超7GW。 最新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去年实现营收76.5亿元至86.5亿元,同比增长62.7%-84%;归母净利润3680万元至5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86%-102.77%,扭亏为盈。 据此前财报披露,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7.67亿元。以此计算,公司在四季度单季营收超过28亿元。 对于业绩预增原因,公告显示,在组件市场及EPC业务方面,2022年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公司通过加大欧洲、拉美、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及地区的销售支持力度,以及国内市场的持续深耕,海内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去年有根本性大幅提升。 此外,通过加强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以产业投资、项目开发带动EPC业务,重点加强分布式市场项目开发,EPC项目中标规模同比翻番。 协鑫集成主营业务为光伏电池组件。2022年,产业链利润分配呈现“头重脚轻”的格局,上游多晶硅厂商业绩高增,下游组件等环节成本压力高企,大尺寸和高效电池组件成为市场竞争的发力点之一。 据悉,2022年,公司合肥组件大基地高效大尺寸组件15GW产能实现全面达产及原有生产基地技改产能全面释放,公司大尺寸组件产能及产量同比大幅提升。 同时,协鑫集成也在持续提升电池组件产能适配程度,TOPcon高效电池片大基地一期10GW项目预计将于今年7月份实现投产,建成后填补电池环节的产能敞口,与公司合肥组件大基地项目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 目前,光伏产业链价格博弈激烈。据硅业分会数据,硅料价格自2022年11月起步入下行通道,春节前成交均价降至16万元/吨。 不过,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最新报价中,在下游需求支撑下,节后硅料止跌反弹,目前均价在18万元/吨。 不过,产业链价格总体下行已是共识,在成本压力减轻后,光伏新增装机被一致看好。多家券商研报预计称,后续产业链排产、终端装机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上述公司人士表示,合肥工厂在四季度实现全面达产后,产销两旺,对营收贡献显著。协鑫集成经过近两年的产能迭代调整,恢复了高效组件的市场竞争力。

  • 市场预期悲观难解  半导体板块跌幅居前【股市异动】

    因对市场未来发展存一定悲观预期,同时受到美日荷限制半导体出口、行业巨头悲观业绩指引等消息的影响,继昨日震荡走弱后,半导体板块今日持续走低,截至14时00分,板块跌幅达2.05%。个股方面,超八成飘绿,佰维存储跌超10%领跌,普冉股份、澜起科技、圣邦股份、兆易创新等十余股均大幅下跌。 消息面上,有行业消息称,由于今年第一季度可能出现巨额运营亏损,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三星电子正考虑削减晶片投入,以生产更少的DRAM和NAND芯片。这意味着三星电子或将改变过去坚持的芯片生产计划不变的立场。由于供过于求、芯片价格大跌等因素,三星电子的减产行为并非个例。此前,美光科技、海力士半导体、铠侠等多家存储芯片大厂均已公布计划,要么削减旨在扩大产能的投资,要么减产,避免加剧供应过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消费电子行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此外据媒体报道,1月29日,荷兰一家半导体制造商证实,美国、日本和荷兰官员即将就限制中国获得电脑芯片制造技术达成协议,但目前还不知道具体细节。1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这种做法损人不利己,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国际上不乏担忧的声音。许多企业界的人士都表示,滥用出口管制将制造混乱,影响效率和创新。 与此同时,近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大行业巨头近日都有利空消息传出。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近日表示,2023年半导体产业市场产出将下滑4%,台积电上半年收入也将同比出现下降。 韩国经济新闻27日报道,台积电的主要竞争对手三星电子第一季度也将面临运营亏损,三星电子正考虑削减其半导体生产,削减晶圆投入。 此外,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则在当地时间27日公布财报称,2022年四季度营收创下2016年以来新低,并预计2023年一季度将持续亏损。 而三星电子周二公布的第四季度业绩显示,当季公司利润大幅下滑。三星电子是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季报显示,在截至去年12月的第四季度中,该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比萎缩69%,降至4.3万亿韩元(合34.9亿美元)的八年低点。 芯片需求疑虑 行业巨头悲观预期的集中释放,也让市场对半导体行业一季度的需求颇为担忧。 有多位半导体设备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去年上半年收到的许多订单多次推迟,近期则有客户宣布将在2023年减少50%的设备投资,并持续取消订单。 消费电子作为半导体下游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也持续承压。研究机构ID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18.3%,下滑幅度再次刷新近几个季度新高。IDC认为消费电子市场复苏或将在2023年下半年才能看到信号。 西部证券发布研报称,有消息显示,春节期间美日荷三国举行谈判,或继续推进对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限制。国内半导体自主化压力不断加重是长期趋势,在巨大的国产化市场空间下,率先实现工艺技术突破的公司有望获取可观的市场份额。 市场聚焦库存拐点 渤海证券则指出,库存周期拐点将是半导体板块后续博弈的关键。而摩根士丹利此前预计,行业库存周期的最糟糕时间点最早出现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最晚出现在2023年第一季度。 晶圆代工厂商力积电稍早表示,目前下游电脑厂商有库存较多待消化,手机厂商也有不少库存要去化,苹果因产能问题,零部件去化速度缓慢,连带对半导体行业造成影响。不过,市场库存终究会去化,预期产业景气可望于一季度触底,第二季就会慢慢回温,下半年应该会不错。 科技公司纷纷减产减员应对 在这种艰难的商业环境下,英特尔公司也面临着转变策略,降低产出、资本支出的难题;美光科技公司稍早表示,将削减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并大幅削减产量。 韩国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同样宣布,将削减投资和产量;日本半导体公司铠侠(Kioxia Holdings Corp.)则表示将减产30%。 不少科技行业的公司都对今年做出了悲观预测。 三星电子副董事长韩宗熙预计,宏观经济带来的挑战将持续今年一整年;英特尔表示,该公司将迎来史上最糟糕的一个季度;而微软公司则表示将裁员1万人。

  • 存储芯片跌势难挡!三星电子芯片部门四季度利润骤降90%

    随着消费者在电子产品上的支出减少,全球半导体需求也大幅下降。三星电子周二公布的第四季度业绩显示,当季公司利润大幅下滑。 三星电子是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季报显示,在截至去年12月的第四季度中,该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比萎缩69%,降至4.3万亿韩元(合34.9亿美元)的八年低点,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5.8万亿韩元。 2022年全年,三星的运营利润同比下降16%至43.37万亿韩元;年销售额为302.23万亿韩元,同比增加了8.1%。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由于全球经济放缓,需求疲软,去年第四季度的商业环境明显恶化。” 令人头疼的芯片业务 三星芯片业务的表现最为糟糕。第四季度,该业务的利润暴跌逾90%,至2700亿韩元(合2.2亿美元)。一年前,芯片业务约占三星电子总利润的56%。 由于库存增加和供应过剩,存储芯片的价格出现两位数的下滑,令这家韩国巨头公司一直在艰难应对内存芯片价格的历史性下跌趋势。 三星在业绩简报中指出,短期内下游客户对存储芯片仍维持消化库存的立场,但是全球对核心基础设施的投资,例如人工智能所使用的服务器,仍会相当稳定,而且下半年起全球有关移动设备的芯片需求将会恢复。 三星电子在业绩会上表示,2023年将继续在记忆体芯片业务方面投资, 高端DRAM芯片DDR5的需求可能会比预期更快地增长。总体而言,公司今年的芯片资本支出规模将与2022年类似。 科技研究公司Gartner称,因电子设备制造商开始消化自身的存储芯片库存,去年全球存储芯片的营收较上年同期下降10%。 在三星电子的季报公布之前,高盛分析师Giuni Lee在一份研报中称,2023年上半年,存储芯片的定价可能会继续下降。预计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DRAM和NAND半导体产品都将出现亏损。 此外,随着利率和通胀的不断飙升,消费者减少了对电子产品的购买,企业也开始减少支出。 科技公司纷纷减产减员应对 在这种艰难的商业环境下,英特尔公司也面临着转变策略,降低产出、资本支出的难题;美光科技公司稍早表示,将削减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并大幅削减产量。 韩国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同样宣布,将削减投资和产量;日本半导体公司铠侠(Kioxia Holdings Corp.)则表示将减产30%。 不少科技行业的公司都对今年做出了悲观预测。 三星电子副董事长韩宗熙预计,宏观经济带来的挑战将持续今年一整年;英特尔表示,该公司将迎来史上最糟糕的一个季度;而微软公司则表示将裁员1万人。

  • 股市市场表现不佳 房地产市场复苏仍需时日【股市异动】

    SMM1月30日讯:虽然国家及地方对房地产市场刺激不断,而昨日郑州市部分银行下调首套房房贷利率更是刷了屏,但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就今日股市行情走势,利好政策作用有限,反而是春节期间楼市表现的弱现实影响更为直观。 A股房地产开发板块早盘冲高超1%后随即回落,震荡运行,日间收盘微涨0.41%。而个股方面,超半数飘红,粤宏远A、华夏幸福、粤泰股份、天地源等涨幅居前。 而港股市场,开盘后持续走弱,截至16时01分,板块跌幅达3.45%。个股方面,美地置业、力高集团跌超10%,宝龙地产、德信中国、绿城中国等超二十股跌超5%。 昨日,郑州市部分银行萧条首套房房贷利率至3.8%。据悉,在动态调整机制下,九江、太原、唐山等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已下调了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有的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至3.8%。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2022年年底阶段性放宽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刚性需求、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的信号逐步释放。 但实际上,对于利好政策的乐观预期,市场在此前经历多次后已经有了充分的消化能力。就目前市场现状而言,未来的强预期抵不过眼前的弱现实。 对于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期间,克而瑞地产研究数据显示,虽然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初见端倪,但楼市总体难挽成交颓势,今年春节成交同比下降14%,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跌幅仍达到3成以上。 其中,一线城市虽然春节周成交量同比下降72%,但仍显著好于2021年、2019年同期;二线成交表现略显逊色,9个典型城市春节周成交仅为7.1万,环比下降86%,同比降幅也达到了28%;三四线城市“逆势翻红”,返乡置业初见端倪,28个三四线城市环比下降61%。 克而瑞认为,虽然疫情管控全面解绑,但2023年开局依旧很“难”,年前降首付、降利率等密集利好政策叠加似乎并未在春节楼市激起太大的浪花,除了少数二三线城市房企仍保持较高的推盘热情之外,多数城市推盘积极性不高,核心一二线城市项目去化表现不及三四线城市。 而三四线城市春节期间的放量更多是基于疫情管控全面解绑之后需求的延迟性释放,后期持续性存疑。 基于此,克尔瑞认为,2023年行业规模的乐观预期便是止跌,供应稀缺、配套健全的改善盘仍将是成交主力,而随着房企利润空间的收窄,以价换量终究难以为继,整体房价也将进入持稳阶段。 国金证券表示返乡置业支撑或有限,拉动改善需求才是关键。未来政策在需求端宽松将加速。节前浙江全省、武汉市推进二手房“带押过户”,旨在缩短二手房交易周期,加快存量房的市场流通;济南、长沙等城市再度优化限购政策,降低购房门槛,以促进购房需求释放。当前供给侧和信贷端都有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需求端预计高能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宽松节后将加速落地,包括但不限于四限放松、认房认贷标准优化、普通住宅标准优化等,后续宽松政策对置换改善需求的利好或更大,政策力度或随各城市销售表现而调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春节假期后港交所开市,地产板块表现强势,节后首周两个交易日(1月26-27日)恒生地产建筑业指数累计涨幅3.1%,位于主要行业前列。 港股市场对地产乐观情绪逐步增加。随着政策利好出台,主体风险边际走弱,美元加息预期有所趋缓,及行业基本面有企稳迹象,内房股开始复苏。 但是,大和证券近日发表报告指出,对内房股看法转为审慎乐观,因预期内地将採取积极措施提振房屋销售,或可于短期内推动投资者情绪。大和预期,内地政府下一步或将出人意料地推出重振房地产市场的强力措施,但行业基本面改善仍可能需要时间,估计复苏前路或崎岖不平。

  • 电力市场交易价格上浮 发电量齐增拉动 港股电力板块集体走强【股市异动】

    今日电力股走强,截至13时40分,板块涨幅达2.17%。个股方面,龙源电力涨4.36%领先,中国电力涨3.98%紧随其后,中广核新能源、华润电力、协合新能源、京能清洁能源、大唐新能源等纷纷涨超2%。 注:电力股表现 电力市场交易价格出现上浮 广东、江苏电力交易中心于近期分别公布两省2023年度电力市场年度交易结果。以广东为例,2023年广东省双边协商成交电量2426.50亿千瓦时,成交均价0.55388元/千瓦时,同比2022年上涨5.7分/千瓦时,涨幅11.4%;较广东煤电基准价0.463元/千瓦时上涨9.1分/千瓦时,涨幅19.6%。 同时在江苏方面,2023年江苏省年度交易总成交电量3389.89亿千瓦时,同比2022年增加742.6亿千瓦时,增幅28.1%;成交均价0.46664元/千瓦时,延续2022年顶格上浮趋势,较江苏燃煤基准价上涨19.4%。 电力市场,其中本身就涉及绿电交易,这种交易是以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产品为标的物的中长期交易。与始于2017年的绿证相比,绿电的证书与物理电量捆绑销售,权属清晰,用户可在绿电市场交易直接购电+获得绿证。 机构指出,广东、江苏作为全国用电量第一、三大省份,其市场化交易结果动见观瞻,尤其是广东2023年度长协成交价终于达到了涨幅上限,验证了此前对于电价“涨”声再起的预判。 此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关于推动电力交易机构开展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的通知》,积极稳妥扩大绿电和绿证交易范围,更好体现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光大证券表示,此次《通知》将有效推进绿电市场化节奏,增厚绿电运营商盈利能力。 日前,龙源电力发布2022年全年发电量数据:2022年公司按合并口径完成发电量70,633,024兆瓦时,同比增长11.61%。据长江证券测算,2022四季度,公司风电完成发电量162.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74%,较前三季度13.63%的电量增速基本持平。长江证券指出,公司内生外延,基本面持续向好。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有望加速增长。预计公司22-24年EPS分别为0.86、1.02和1.20元,维持“买入”评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力在上周五公布,预计202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约在23亿元至27亿元人民币之间。与2021年度的亏损比较,顺利实现扭亏为盈。 对于中国电力财务业绩改善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光伏及风力发电产生的收入和经营利润大幅上升;其次是出售新源融合(北京)电力有限公司60%股权的收益约人民币6.5亿元;及(iii)从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及中国电力(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收购23家公司所产生的收益约15亿元,。 除了2022财务业绩改善之外,中央气象台在15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其中江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将超8℃。民生证券指出,随着寒潮天气增多,居民用电需求有望提升,电力供需“紧 平衡”下,区域性的“冷冬”仍易造成“拉闸限电”等状况,冬季保供问题也值得关注。

  • 中银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产业链价格加速下跌,光伏发电经济性进一步凸显,全球光伏需求有望充分释放;产业链利润迎来再分配,关注产业链中下游与电站储能环节;光伏新技术进展积极,有望打开新空间,创造新格局;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产业链价格加速下行,全球光伏需求有望充分释放 根据SMM报价数据显示,1月9日多晶硅复投料均价156元/千克,较上周五报价下跌11.5元/千克;M6、M10单晶硅片较上周五持稳,均价分别报3.3元/片、3.55元/片。M6、M10电池片报价0.65元/瓦、0.75元/瓦。 中银证券认为,上游原材料供给持续增加、需求阶段性减弱是产业链价格加速下行的主要原因。随着产业链价格快速下降,全球光伏地面电站IRR将显著提升,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将进一步凸显,全球光伏需求有望充分释放。 预计2023-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分别约340GW、450GW,同比增速分别约42%、32%,其中国内需求分别为130GW、170GW,同比增速分别为44%、31%。 产业链利润有望迎来再分配,关注产业链中下游与电站储能环节 产业链价格加速下降,产业链利润或迎来再分配,供需关系与竞争格局为关键因素。 分环节来看,硅片环节有望受益于23年石英砂紧缺,石英砂供给弹性不改紧缺现实,保供差异造成成本差距,保供较优的企业有望提高市占率并形成价格与成本优势。且在阶段性需求改善的时期,硅片环节盈利有望受益于石英紧缺而修复;2023年电池片环节或因技术路线不确定造成扩产节奏的变化,整体供需或将阶段性偏紧,需要关注新技术扩产节奏。 此外,相对其他环节,2023年电池片环节产能相对较短,库存压力相对较小,有望获取相对较多的产业链利润分配;组件环节加工利润有望修复,价格回落幅度或小于上游价格跌幅,且受益于高经济性需求主力,布局全球的一线组件企业竞争优势有望加强;组件辅材环节有望实现量增利稳,关注格局改善环节;光伏EPC盈利有望修复,电站盈利有望受益于需求放量;硅料降价后,光伏配储整体成本有望降低,经济性有望进一步提高,储能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光伏新技术有望打开新空间,创造新格局 年初至今,TOPCon电池技术效率不断提升,产业化稳步推进,晶科能源TOPCon电池量产效率已达到25%以上;HJT降本提效进展积极,转换效率达26.81%,创造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最高纪录。非硅成本显著下降,“三减一增”助推HJT降本提效,经济性拐点临近;HPBC量产取得实质突破,IBC有望成为平台型技术,TBC与HBC有望加速落地。我们认为,随着产业链价格回落,产品价格竞争或趋于激烈,光伏新技术有望为光伏组件带来新的附加值,从而创造新空间、新格局。 建议优先布局在制造业产能释放过程中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的一体化组件、电池片、供给紧张环节、组件辅材、光伏新技术、逆变器、电站储能等环节,推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钧达股份、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联泓新科、石英股份、海优新材、福斯特、宇邦新材、通威股份、迈为股份、林洋能源、金博股份等;建议关注新风光、东方日升、聆达股份、TCL中环、盛弘股份、科士达、德业股份、禾迈股份、昱能科技、派能科技、芯碁微装、聚和材料、通灵股份、横店东磁、天宜上佳、亿晶光电、鑫铂股份、鹿山新材等。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国际贸易摩擦风险;新技术进展不达预期;新冠疫情影响超预期;新能源政策风险;消纳风险。

  • 1. 行业消息 1.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于房地产,依旧保留了房住不炒的提法。 1.2 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应中方外长王毅邀请,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将于12月20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访问。 1.3 1月3日下午发改委给大型电力企业和钢铁企业开会,讨论澳洲煤炭放开进口的事宜。 2.品种数据 2.1 焦炭 现货走弱,期货回落。1 月 4 日,天津港准一级焦报 2810 元/吨(-0),首轮提降落地。活跃合约报 2583.5 元/吨(-43.5)。基差+455.85 元/吨(+43.5),1-5月差 316 元/吨(+68)。 焦企、高炉供给均有所回升。本周 230 家独立焦企生产率报 73.96%(+0.53),焦企供给回升。247 家钢厂产能利用率报 82.59%(+0.2),高炉供给回升,后续震荡为主。 库存由上游向下游转移。本周,230 家焦企库存 48.19 万吨(-2.84),247 家钢厂库存 606.11 万吨(+20.1),港口库存 215.6 万吨(+8.3)。 2.2 焦煤 现货走弱,期货回落。1 月 4 日,沙河驿蒙古主焦煤报 2340 元/吨(+0),现货走弱。活跃合约报 1770 元/吨(-56.5)。基差+570 元/吨(+56.5),1-5 月差 740 元/吨(+118.5)。 洗煤厂开工回升,供需趋宽松。110 家洗煤厂开工率报 74.62%(+2.8),供给大幅回升。需求方面,焦企开工跟随钢厂回升。供需双增,但相对而言,供给增加的持续性更强。 产地库存向下游转移。矿山库存报 268.63 万吨(-5),洗煤厂精煤库存 169.53 万吨(-1.11)。247家钢厂库存863.7万吨(+25.31),230家焦企库存1012.89万吨(+23.48)。港口库存 114.47 万吨(+6.91)。 3. 品种分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了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不过,对于房地产,会议虽然提到了要支持住房改善,但保留了房住不炒的定位。 目前宏观层面有三大矛盾,一是国内疫情、二是俄乌冲突,三是美联储加息。 可以看到目前三者均已出现转机,但要想出现实质性的好转是中长期的事情,短期国内已经处在疫情达峰进行时,对经济活动短期的阻碍依旧存在。 产业层面,焦煤进口持续位于高位,甘其毛都口岸通关车数在 800 车以上;另外国产矿开工率也有所回升。 焦煤供给增加的预期在进口回升的推动下逐渐强化,特别是近期中澳高层频频接触,给澳煤重新恢复通关埋下可能性。 焦炭方面,焦炉开工率在维持了近两个月的低位后开始回升,且速度快于钢厂高炉。 目前虽然焦炭现货库存仍较低,但动态的产量方面,焦炭的周度产量已经超过钢厂的周度需求,供需差转正,供需趋宽松。 近期下游补库对现货仍有支撑,但鉴于钢厂前期无利润,采取低库存策略,那么中长期看,在焦煤端成本下移的拖累下,焦炭的现货依旧是有下行压力的。 发改委讨论澳煤重新放开事宜,焦煤进口放开预期达到顶峰。 统计局公布12 月 PMI 数据,创下了 4 月以来的低点,市场主体对未来短期的情绪低到冰点。 虽说中长期看底部已经出现,但目前仍在寻底时间窗口内,难言反转。焦煤供给增加预期较强,远月受现货影响较小,市场容易走预期逻辑。因此,前期 JM05、J05 合约空单可继续持有。 风险因素:粗钢压减超预期、澳煤恢复通关、疫情扩散风险(下行风险) 【信达期货研究所】 期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观点仅供参考。 关联股票:永泰能源(600157)、中煤能源(601898)、云维股份(600725)、盘江股份(600395)、冀中能源(000937)、山西焦煤(000983)、宝丰能源(600989)、开滦股份(600997)、宝泰隆(601011)、金能科技(603113)、淮北矿业(600985)、云煤能源(600792)、美锦能源(000723)、安泰集团(600408)、陕西黑猫(601015)、山西焦化(600740)、兖矿能源(600188)、电投能源(002128)、中国神华(601088)、恒源煤电(600971)、靖远煤电(000552)、潞安环能(601699)、神火股份(000933)、新集能源(601918)、韶钢松山(000717)、新钢股份(600782)、河钢股份(000709)。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