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4个
近年来,钠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优异等特性,成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新焦点。而在钠电池的核心材料体系中,正极材料作为决定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性能的“心脏”,其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能力直接关乎钠电商业化的进程。 步入2025年,钠电池大规模量产逐步落地,开始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一跃。 行业普遍认为,当前钠电正极材料已跨过“性能及格线”,正进入成本优化与规模量产的攻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谁能率先实现高性能材料的稳定供应,谁就能在钠电产业化的竞赛中占据先机。 7月4日,容百科技(688005)在湖北仙桃举行年产6000吨钠电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建设项目开工仪式。作为全球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容百科技此次以聚阴离子实体产能落地为锚点,正推动钠电正极材料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闭环,为新能源行业开辟“低成本+高性能”的全新增长极。 国内最先进钠电产能落地 资料显示,容百科技专注于锂/钠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三元正极材料连续四年全球销量处于领先地位,在磷酸锰铁锂领域连续两年保持第一,钠电材料聚阴离子销量去年也获得第一。 今年3月,容百集团追加投资12亿元,在湖北仙桃新建年产6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固态电池电解质中试线及容百学院,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高端动力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大型生产基地。 其中,仙桃容百6000吨钠电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建设项目是容百科技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能源产业项目。从今年3月签约到7月正式开工,用时仅百余天。 “这是当今最前沿、最先进的产线,未来也将用非常快的速度来扩产。”容百科技董事长、总裁白厚善在开工仪式上表示。 “我们在国内外的头部客户、战略客户的订单量,接连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已经在多个客户项目中拿到第一供应商的地位。”容百科技钠电事业部总经理王尊志在开工仪式上讲道,这将是一个超越现有磷酸盐工艺和产品思路的生产线,具备全新的领先优势,能够为钠电客户提供领先的性能,稳定的质量和有竞争力成本的产品。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容百科技自主研发的钠电材料创新技术体系,产品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首创“原料处理-成品烧结”全流程一体化工艺,生产效率可提升20%以上。 未来项目建成投产后,依托集约化设计和智能化生产,将实现“小规模用地、高产值回报”,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以上,并成为国内钠电领域最先进的正极材料生产产线。 根据规划,未来容百集团仙桃园区还将陆续落地磷酸锰铁锂等其他高端材料产线,容百仙桃基地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效率最高的绿色低碳正极材料综合生产基地,产值有望达到500亿以上。 推动钠电商业化,要在性能和成本上下真功夫 开工仪式期间,中国电池网现场对话容百科技钠电事业部总经理王尊志。 王尊志表示:“钠电是新能源市场的开拓者,而非锂电的竞争者。目前钠电还没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应用,需要提升性能、降低成本,让终端消费者认可、自愿去选用。容百钠电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钠电材料行业的竞争者,是磷酸铁锂。” 仙桃容百6000吨聚阴离子正极材料产能落地,一方面实现了对聚阴离子性能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首创了适配钠电的全流程一体化工艺,能让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是行业少有真正能将钠电规模化量产成本降下来的企业。依托于此,仙桃容百钠电项目将真正加速钠电的产业化进程。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得钠离子电池相对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在成本偏高和性能偏低的相对劣势下,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发展不及预期。 但随着容百科技等钠电材料企业在技术和性能上不断突破,叠加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及规模效应的逐渐释放,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将逐步得到体现。行业普遍预计,2025年将成为钠电商业化关键节点,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预计在储能、电动二(三)轮车、新能源汽车、启停等领域将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 “行业很多企业做钠电材料都是全程照搬磷酸铁锂的人员、设备和流程,虽然简单,但无法实现降本。”王尊志强调,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期待锂价价格上涨让钠电火起来,但钠电真正想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一定不是靠锂材料涨价,一定要在性能和成本上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路线;一定不是去抢锂电的蛋糕,而是要把整个新能源的蛋糕去做大。 在王尊志看来,钠电池因为其特有的本身性能和成本优势,具有广大的市场应用空间。比如动力电池市场,在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情况下,南北方依旧存在巨大的数据差异,哈尔滨的渗透率甚至不如上海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目前容百科技钠电正极产品已全面覆盖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普鲁士蓝/白三大主流技术方向,开发取得较大突破,各项性能参数、工艺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等综合指标处于行业领先。 王尊志与电池网交流时提到,目前整个市场都在转型做聚阴离子,聚阴离子路线有两个核心优势,性能和成本。未来,聚阴离子的成本还会更低。容百科技是聚阴离子路线方面布局比较早的,进展也很快,今年公司在聚阴离子材料方面的压实密度将可以做到2.5。 此前资料显示,容百科技在聚阴离子材料的压实密度、容量及倍率性能等关键指标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产品循环寿命超10,000次,在储能领域具备显著的长寿命优势;即使在-30℃的极端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放电容量,整体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针对聚阴离子钠电池的应用场景,王尊志认为,率先批量应用的场景是启停电池,相比于目前主流的铅酸电池,有更好的成本优势和性能优势;第二个应用场景为动力电池市场,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地区,钠电池低温性能显著,加上公司的技术可以解决成本问题,尤其在一些出租车、网约车、卡车等场景更重视综合的运营成本,钠电的优势更明显;最后便是储能市场,钠电池能够带来更低的运营成本,更安全的储能电芯以及更宽的温域范围。 “容百科技钠电正极产品与国内外主流客户持续保持密切合作,在动力、储能、启停电源等领域已在头部电池厂商卡住领先位置,年出货量行业领先,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年产6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的开工,是容百科技“技术-订单-产能”正向循环的必然结果。作为国内最早实现钠电材料规模化交付的企业之一,容百科技已在钠电赛道形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此次仙桃基地的建设,正是承接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落子。 加速转型“正极材料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 容百科技能够在钠电领域快速崛起,并非偶然。作为全球正极材料领域的领导者,公司早已构建起覆盖三元、磷酸锰铁锂、钠电等全技术路线的产品矩阵,并逐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生态的协同力,为钠电业务的爆发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容百科技正式转型升级为“正极材料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聚焦新能源材料全生命周期服务,覆盖研发创新、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资源循环利用四大核心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材料与定制化方案,助力新能源汽车、储能及3C电子产业升级。 据悉,在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容百科技高镍材料技术领跑行业。从NCM811到NCA系列,再到Ni90及以上超高镍材料,公司持续突破能量密度瓶颈,为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提供核心支撑。与此同时,中镍高电压系列材料通过客户认证,形成了高镍与中镍互补的产品布局,满足不同车型的性能需求。 磷酸锰铁锂领域,容百科技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公司锰铁锂材料销量实现翻番,同时混用体系完成国内两款车型工信部备案,纯用体系获得海外电芯客户定点认证。随着电动卡车等商用车市场的崛起,磷酸锰铁锂材料在大动力领域的销量大幅提升,展现出“低成本 + 长循环”的独特优势。 而钠电材料作为容百科技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与其他材料形成了互补的产品梯队,这种全技术路线布局,使容百科技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材料解决方案,满足各种客户的定制化产品。 此外,白厚善还在此次开工仪式上宣布,容百科技正式进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未来将依托欧洲基地落地首条万吨级磷酸铁锂高端产线,以全新的技术、领先的技术进入这一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容百科技还将在仙桃基地投建固态电池电解质中试线项目。目前,公司固态电池用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得到多家国内外客户的认可,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容量与循环性能保持领先,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将于2025年建成。 随着年产能6000吨钠电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建设项目、固态电池电解质中试线及容百学院三大项目加速落地,仙桃容百将逐步打造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高端动力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大型生产基地。 结语: 容百科技年产6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的开工,不仅标志着一家企业的战略进阶,更预示着钠电材料产业将开始从“技术突破期”迈入“规模应用期”。 当钠电正极材料的性能瓶颈被逐一突破,当规模化产能将成本拉入商业化区间,当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合力,钠电池在动力、储能等领域的替代应用将迎来爆发点。 从锂电池的全球领先到钠电池的前瞻布局,中国新能源材料产业正沿着多元化技术路线持续突破。在这场产业变革中,以容百科技为代表的正极材料领军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能落地,将钠电的“可能性”转化为 “确定性”,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SMM 6月5日讯: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汹涌浪潮中,钠电凭借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低温性能优异等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耀眼新星。2025 年 6 月,钠电行业喜讯不断,企业投产、产品发布、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等多维度的蓬勃发展,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行业新图景。 重大项目落地,推进规模化进程 6 月 12 日,盘古新能源全国首条钠离子电池柔性量产线在无锡市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钠电产业的规模化生产按下了加速键。该生产线聚焦于钠离子圆柱电芯 32140 和软包电芯的开发应用,采用先进的柔性制造技术和高速生产线。柔性制造技术的运用,使生产线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电芯的灵活生产,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适应性。 同日,2024 首届中国钠电轻型动力及电力储能大会 —— 宝应 “绿水青山・钠赋双碳” 新能源产业城市推介会暨中钠能源开业庆典在江苏扬州宝应县成功举办。活动现场,中钠能源(扬州)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二期 4GWh 钠电池项目,该项目将主要生产 32140 全极耳大圆柱钠电池产品。全极耳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电池内阻,提升充放电性能,在储能和动力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 月 17 日,渭南博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倍率聚阴离子钠离子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 11 亿元,分两期建设,将进一步完善钠电产业链的上游布局。 正极材料增长强劲,NFPP 表现突出 从材料端来看,6 月钠电正极材料产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环比继续增加 8%,同比涨幅更是高达 106%。其中,聚阴离子 NFPP 材料表现尤为突出,占总产量的 67%,远超层氧 O3、P2 与普鲁士体系。NFPP 材料凭借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功率性能,在启停与电动两轮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过,其量产产能目前集中于少数企业手中,随着下半年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或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NFPP 正处于量产降本的关键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价格后期仍有较大的降价空间。SMM预计7 月钠电正极产量将继续环比增长 13%,同比大增 140%。 负极材料产能扩张,面临成本挑战 钠电负极材料方面,虽然产能有所增加,但仍面临诸多挑战。6 月,钠电负极材料产量环比增长 22%、同比增长 204% ,硬碳负极的大订单多为远期 5 年内的意向协定。然而,受限于现有产能以及生物质椰壳炭较高的采购成本,短期内产量难以实现大幅突破,预计 7 月环比仅增加 5%,同比增加 160%。 电解液产量攀升,降本进程加速 电解液领域,6 月钠电电解液产量环比增长 22%、同比增长 105%。其生产模式一直以销定产为主,定制化程度较高。随着 NFPP 材料的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对电解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电解液及其电解质、添加剂的量产化进程,进而促进成本下降,提升市场竞争力。 电芯环节需求旺盛,扩产趋势明显 电芯环节,尽管 6 月钠电电芯产量环比减少 6%,但同比仍增加 108%。部分企业已经签订下半年储能意向合作订单,备电领域也展现出强劲的需求。2025 年,众多钠电芯企业正积极从层氧体系向聚阴体系转变,无论是传统锂电企业,还是初创钠电企业,都在加快扩产备货的步伐。可以预见,未来数月电芯产量将持续走高,加速钠离子电池在储能、启停、二三轮车等多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2025 年 6 月的钠电产业在生产布局、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材料端到电芯端,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为钠电产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在负极材料成本控制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新能源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全球能源转型和 “双碳” 目标的实现贡献强大力量。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SMM 6月27日讯: 民航局于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民用航空锂电池运输安全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自 6 月 28 日起,全面禁止未获得 3C 认证、认证标识模糊不清以及处于召回批次的充电宝进入境内航班运输体系。该政策的出台,不仅引发了旅客群体的广泛关注,更为锂电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前市场抽查显示,移动电源合格率长期徘徊在 60%-80%,而新国标要求电芯必须通过针刺、热滥用等严苛测试。这直接导致依赖劣质电芯的中小厂商被淘汰,例如罗马仕几乎全线产品因 3C 认证被暂停而退市,安克、小米等头部品牌也因供应商安普瑞斯的电芯问题被迫召回数百万台产品。 锂电池在航空运输场景中存在显著的安全风险,这是促成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因素。飞机在巡航阶段客舱气压降至约 0.7 个标准大气压,在此环境下,锂电池内部气体会因压力变化产生膨胀,致使电池隔膜变薄,从而增加内部短路的风险。当电池处于充放电状态时,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进一步加剧热失控风险。据民航安全数据统计,2024 年全球航空锂电池事故中,因充电宝引发的火情事件占比达 38%,凸显出加强安全管控的紧迫性。 从旅客运输安全管理角度分析,该政策对旅客出行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现行 3C 认证实施规则,2024 年 8 月 1 日前生产的充电宝大多未通过强制性认证,此类产品将被纳入禁运范畴。在实际安检执行中,旅客若携带不合规充电宝,将面临物品暂存、移交亲友或就地放弃等处理方式。鉴于锂电池属于航空运输危险品名录中的第九类,禁止通过航空货运渠道运输,旅客必须在出行前完成合规产品的更换,以规避行程延误风险。 对于锂电行业而言,此次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具有多维度特征。在质量管控层面,新规显著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依据 GB 31241-2022《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充电宝需通过针刺、挤压、过充过放等 15 项安全测试,这迫使企业加大在电芯材料研发、电池管理系统(BMS)优化及外壳阻燃性能提升等方面的投入。以 2024 年行业抽检数据为例,未通过 3C 认证的充电宝产品中,52% 存在电芯容量虚标问题,37% 的 BMS 无法实现过温保护功能,此类产品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技术创新层面,政策驱动行业向高安全性、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链协同方面,政策调整引发全链条变革。上游电芯及材料供应商需提升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以满足下游制造商的认证需求,杜绝“再代工”这种行业乱象。中游制造企业则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数字化供应链系统优化,降低因认证成本增加带来的经营压力。同时,企业开始探索差异化市场策略,开发针对商务出行、户外运动等细分场景的定制化产品,拓展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民航局充电宝禁运新规的实施,虽然在短期内对旅客出行造成一定不便,但从行业发展的长期视角来看,该政策将推动锂电行业向规范化、高质量化方向转型。通过强化安全标准,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与产业整合,最终实现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锂电产品。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SMM 6月20日讯: 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5月果壳炭进口量11622.7吨,环比减少15%,同比减少21%。果壳炭5月进口均价为593.18美元/吨。3月进口均价为549.46美元/吨,可以看出果壳炭单吨平均进口价格较上月环比增加。 面对椰壳炭进口持续涨价(2024 年东南亚灾害导致原料紧张,2025 年进口价持续增加),钠电硬碳负极的 “平替” 材料已形成多元化技术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生物质基替代:低成本、高供应潜力 秸秆基硬碳 秸秆年产量超 10 亿吨(中国 2023 年数据),成本仅 300-600 元 / 吨,产碳率约 20%,单吨成本仅为椰壳炭的 1/10,理论可支撑 8TWh 钠电池需求。 通过流化床技术优化,秸秆基硬碳克容量达 280-300mAh/g,接近椰壳基(300mAh/g)。 竹基硬碳 中国年产中径竹 450 万吨,竹基炭成本 500-1000 元 / 吨,性能接近椰壳炭(能量密度 28Wh/kg vs 椰壳 28.11Wh/kg),且竹子硬度高、结构均匀,碳化后孔隙更稳定。 2025 年竹基硬碳已批量测试,满足两轮车、储能等场景需求。 糖基 / 淀粉基硬碳 葡萄糖、淀粉水热碳化,通过助剂配方控制粒径。 原料来源广(玉米、红薯等),一致性优于椰壳(杂质少),克容量达 300mAh/g 以上,适合高端电池。 需提纯工艺,成本略高于秸秆(约 800-1200 元 / 吨),但供应链自主可控。 二、树脂基硬碳:高性能、高成本,适合高端场景 技术优势:酚醛树脂基硬碳孔结构均一性提升 30%,抗膨胀性能优异,克容量 350mAh/g(优于椰壳),循环万次保持率较高。 树脂原料价为椰壳 3-5 倍,产碳率仅 20%-35%,当前价格5万 + 元 / 吨。 三、沥青基硬碳:超低成本,性能待优化 石油 / 煤沥青副产物,成本仅 2000-3000 元 / 吨,产碳率 54%(远超生物质)。 前端除杂成本高,高温易石墨化(层间距不足),首效较低,需预氧化、交联改性。 应用场景:低端储能、低速车,价格可下探至 2-3 万元 / 吨。 四、短期与长期替代策略 短期生物质基为主,优先竹基、秸秆(成本低、供应足),搭配部分树脂基(提升高端电池性能)。长期沥青基规模化(改性技术成熟后)+ 糖基 / 淀粉基(一致性优势),目标成本降至与石墨负极(3-5 万元 / 吨)相当。实现多元化“平替”。 椰壳炭的 “平替” 并非单一方案,而是 “生物质为主、树脂 / 沥青为辅” 的多元化矩阵: 秸秆、竹基等生物质材料凭借成本(<1000 元 / 吨)和供应(亿吨级)优势,成为当前主流选择; 树脂基解决高端性能需求,沥青基瞄准超低成本市场;技术迭代一步拓宽原料边界,推动钠电硬碳从 “依赖进口” 转向 “自主可控”。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SMM 6月18日讯: 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在储能与启停领域崭露头角。普鲁士路线作为钠电三大正极路线之一,正逐渐被关注。普鲁士目前分为普鲁士蓝与普鲁士白两种,两种正极颜色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结晶水,普鲁士白需要在普鲁士蓝基础上进一步除水,所以普鲁士白需对结晶水精准调控。 一、普鲁士白的特性与作用原理 普鲁士白,化学名称为铁钠氰化物,拥有独特开放框架结构,此结构为钠离子提供了宽敞且低阻力的传输通道,使其在充放电时能快速嵌入和脱出,赋予电池优异倍率性能,即大电流快速充放电能力。同时,其组成元素铁、钠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为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商业化铺就经济基石。 二、性能优势 (一)高比容量 普鲁士白理论比容量达 155mAh/g,实际应用中经技术优化,其量产材料比容量可达 155mAh/g 左右,普鲁士白电池能量密度较高,延长电池使用时间,契合长时储能电站等对能量密度的高要求。 (二)高循环稳定性 凭借稳固结构,普鲁士白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良好性能。据相关材料,以 1C 速率循环,其容量保持率≥90%,确保电池长久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成本,提升系统经济性与可靠性,在频繁充放电的储能场景中优势尽显。 (三)宽温度适应性 普鲁士白性能在 - 20℃至 60℃范围内保持稳定,无明显衰减,无需复杂热管理系统,即可适应不同地区温度差异及使用环境温度变化,像北方寒冷冬季或南方炎热夏季,普鲁士白电池依然能正常工作,降低系统成本与维护难度。 (四)高安全性 普鲁士白热稳定性出色,不易因过热引发热失控,且化学性质稳定,难与电解液等发生剧烈反应,从本质上降低电池燃烧、爆炸风险,为电池使用提供安全屏障,尤其在人口密集区的储能设施与电动汽车中,其高安全性更具价值。 三、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目前国内生产普鲁士白的企业仍较少,温州钠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普鲁士白研发上成果斐然。其优化单晶普鲁士白制备技术,攻克结晶水精准调控难题,实现结晶水含量精确控制,提升材料结晶度与纯度,增强电化学性能。目前,公司年产 1200 吨普鲁士白产线于 2024 年 10 月投产,万吨级产能规划稳步推进,依托百吨级中试线经验,其生产工艺简化、成本可控、安全性能突出,在钠离子电池产业生态中崭露头角,与多家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助力电芯客户开发高性能钠离子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二 / 三轮车、低速四轮车、汽车 / 摩托车启停电源、储能系统及特种电源等领域,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 四、应用前景 普鲁士白在各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在储能系统中,其高循环稳定性与宽温度适应性确保储能电站长期稳定运行,减少维护更换成本;在启停领域,其性能优势可优化产品电池性能,实现启停电源高倍率、长循环。未来,随着技术完善与产能扩大,普鲁士白有望成重要正极材料之一,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蓬勃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助力。 普鲁士白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凭借高比容量、高循环稳定性等优势,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随着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推进,其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为实现绿色低碳与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SMM 6月13日讯: 在能源存储领域不断追求创新与突破的当下,无负极钠电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引发广泛关注。它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潜在优势,为解决传统电池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亟待克服的挑战。 无负极钠电芯摒弃了传统的负极材料,采用负极集流体(如铝箔)取而代之。在首次充电时,正极材料中的钠金属迁移至负极集流体表面并部分沉积,从而形成实际发挥作用的负极。这种设计极大地简化了电池结构,为提升电池性能和降低成本创造了可能。 从优势层面来看,无负极钠电芯在能量密度提升上展现出巨大潜力。由于去除了负极材料,在相同的体积或重量限制下,电池得以容纳更多的活性物质,有望显著提高能量密度,这对于对能量密度有严苛要求的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以目前的研究进展推测,未来采用无负极钠电芯的电动汽车或许能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储能系统也能够存储更多的电能,从而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 成本降低也是无负极钠电芯的突出优势。钠金属在地球上储量丰富,相较于锂等稀有金属,价格更为低廉,这为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成本基础。此外,无负极设计减少了材料使用种类和加工步骤,进一步压缩了制造成本,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难度与复杂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废弃物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然而,无负极钠电芯技术并非尽善尽美,其发展仍面临诸多阻碍。在低温环境下,无负极钠电芯的性能会受到显著影响。低温时离子扩散速率降低,去溶剂过程缓慢,导致成核电位高,金属成核小。在反复的沉积 / 剥离过程中,高反应性的小聚集体易转化为 “死金属”,降低低温下的库仑效率。而且,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在低温下较脆,负极侧容易生长枝晶,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此外,钠的高反应活性使得在循环过程中钠的沉积行为不均匀,容易产生枝晶,这些枝晶不仅会导致电解液不必要的消耗,还可能刺穿隔膜,引发电池短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钠金属在沉积和溶解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导致 SEI 层破裂,进一步加剧副反应的发生,致使电池容量快速衰减,循环寿命较短。 尽管无负极钠电芯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及相关技术的持续进步,有望逐步攻克这些难题。未来,无负极钠电芯若能成功实现技术突破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必将在能源存储领域掀起一场新的变革,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SMM 6月5日讯: 2025 年钠电市场呈现技术突破、成本下降与规模化应用加速的显著特征,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格局基本成型。 5 月,钠电市场的企业动态亮点纷呈,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5月8日,湖州英钠新能源万吨级复合磷酸铁钠(NFPP)正极材料产线投产,标志着钠电池商业化进入新阶段。5月26日,以“绿色钠电新时代,智造产业新引擎”为主题的青钠科技10GWh一期大圆柱钠电池智能化工厂顺利投产。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领军者,4 月发布的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备受瞩目,其重卡电池将于 6 月正式量产,并与一汽解放合作落地。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钠电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商业化进程,标志着钠电开始在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细分市场崭露头角。 2025 年 5 月,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增长态势,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及电芯环节分化明显。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布局,产能释放与技术迭代同步推进,为行业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正极材料:NFPP 主导格局稳固,产能爆发式增长 5 月,钠电正极材料产量实现突破性增长,环比激增 104%,同比涨幅达 83%。其中NFPP凭借安全性能优异、产业化落地迅速等优势,占总产量的73%。这一成绩得益于近半年来多条 NFPP 量产线的顺利投产,为产能提升奠定硬件基础。同时,下游企业对 NFPP 的认可度持续攀升,订单量显著增加,甚至促使部分原本专注层氧化物电芯的企业,逐步向聚阴离子电芯生产转型,进一步强化 NFPP 的市场主导地位。 负极材料:产能释放受阻,增长相对滞后 与正极材料的火热形成对比,5 月钠电负极材料产量仅实现环比 2%、同比 147% 的增长。当前,负极产能尚未完全释放,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工艺优化难度大等多重因素,制约了负极材料的扩产进程。尽管行业前景广阔,但短期内负极环节仍需突破技术与供应链瓶颈,才能跟上正极及电芯环节的发展节奏。 电解液:以销定产模式主导,产量波动明显 钠电电解液在 5 月产量环比增长 7%、同比增长 38%。受制于钠电市场需求稳定性不及锂电,电解液企业普遍采用 “以销定产” 模式。加之电解液存储对环境要求苛刻,企业库存维持低位,导致产量高度依赖当月订单情况。这种生产特性使得电解液环节在产业链中呈现出更强的波动性。 电芯:需求预期向好,产量增长潜力巨大 5 月钠电电芯产量环比、同比均增长 7% 和 83%。随着下半年多个钠电储能项目集中落地、电动二轮车钠电渗透率提升,以及启停电源市场需求增长,电芯环节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企业正积极扩产备货,预计未来数月电芯产量将持续走高,加速钠电池在多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2025 年 5 月,钠电产业链各环节呈现 “冷热不均” 的发展态势。正极材料凭借技术与产能优势领跑行业,NFPP 成为核心增长引擎;负极材料受限于原材料与技术瓶颈,产能释放滞后;电解液因需求波动呈现以销定产的特征;电芯环节则受益于下游应用场景拓展,增长潜力显著。整体来看,尽管各环节发展节奏不一,但钠电产业正加速迈向规模化,未来在储能、交通等领域的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SMM5月27日讯: 2025年5月26日,以“绿色钠电新时代,智造产业新引擎”为主题的青钠科技10GWh一期大圆柱钠电池智能化工厂投产仪式暨2025钠电池产业生态圈企业家峰会在众人的期待中圆满举行。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探讨钠电池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工厂投产:开启产能新高度 当天上午,活动主会场聚焦于青钠科技智能化工厂。在热烈的氛围中,投产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国,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闵宇霖等分别致辞,表达了对青钠科技的期许与支持。客户代表江苏金派克新能源有限公司产品线及运营总监姜尚、供应商代表当升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官云龙也先后发言,展现了产业链上下游对青钠科技的信心。 随后,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安徽青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迈科盛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正用电池能源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达成合作,为青钠科技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完善了钠电池产业链布局。 青钠科技董事长王文武在致辞中回顾了企业发展历程,强调了公司在钠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决心与成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宏伟愿景。随着鎏金推杆启动,10GWh一期大圆柱钠电池智能化工厂正式投产,现场掌声雷动,标志着青钠科技产能提升与规模化生产迈向新高度。参会人员有序参观产线,近距离感受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智能化制造流程,对青钠科技的生产实力与技术水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企业家峰会:共探产业未来 下午,活动转至广德开元名都大酒店,举行2025钠电池产业生态圈企业家峰会。首先进行的招商推介会,详细介绍了本地的产业优势、政策支持以及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 在专家演讲环节,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青钠科技CTO陈韵吉,江南大学副教授、青钠科技固态电池联合研发中心主任陈苏莉等行业专家,分别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带来了精彩分享。他们围绕钠电池的技术研发、应用场景、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知识盛宴。 最后,青钠科技品牌发布会盛大举行,青钠科技技术总监曹启飞为来宾展示了全新品牌形象与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青钠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整个钠电池产业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推动钠电池技术发展、商业应用及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助力新能源战略实施与双碳目标实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钠电池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中科海钠官微消息,3月28日,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将全球首发。 根据根据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第二代钠电池预计将于2025年推向市场,2027年实现大规模生产,主要帮助提高低温性能(此前是采用钠锂混搭AB方案)。海通国际证券分析指出,近段时间,钠电正极企业斩获大订单、比亚迪和华为等储能头部企业纷纷在钠电上有新进展,钠电产业化在即。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璞泰来 积极开展配套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硬碳负极研发和量产工作,公司生物质硬碳产品已获得多家客户认可,在满足能量密度要求的前提下、首效指标与成本优势显著。 三友化工 年产10万吨电池级碳酸钠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尊敬的用户: 您好! 随着钠电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技术持续革新,钠电的发展路线多种多样。其中,普鲁士系正极、电芯产品具备倍率性能好、能量密度高、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正在逐步起量。为了让钠电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能够更好地洞察钠电的普鲁士体系的市场变化,我们致力于提供实时、准确的现货行情价格信息。我们期望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和成本,从而增加其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SMM也积极推动钠电行业产业链的研究工作,力求通过深入分析和不断完善相关知识体系,为整个行业打造一个更加透明、公正、高效的市场环境。 SMM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市场调研后,拟从3月21日起新增3个钠电普鲁士系相关价格点,分别为: 钠电正极:“普鲁士蓝”; 钠电电芯:“普鲁士蓝圆柱电芯”; 普鲁士正极重要原材料:“黄血盐钠”。 共3个价格点,价格为到厂含税价。 具体规格: 普鲁士蓝:粉末压实密度≥1.5 g/cm³ 黄血盐钠(优级纯):纯度≥99% 普鲁士蓝圆柱电芯:10-20Ah 价格说明:到厂含税价,含税13%。 上海有色网 新能源研究团队 2025年3月18日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