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SMM分析】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或将同比增3.6% 为低迷数码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12月26日讯:     最近,IDC在《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十大洞察》报告,预计 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 2.87 亿台,同比增长 3.6%,未来几年出货量将保持稳定。     该报告称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实现 2021 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其中折叠屏手机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折叠屏手机相较于直板机仍有更多的增量空间,随着铰链、屏幕等主要零配件成本的下降,折叠屏手机售价有望继续下探,横折产品有望降至人民币 4000-5000 元区间,更多竖折产品将进入到人民币 3000-4000 元区间。2024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将接近 1000 万台,同比增长 53.2%;2027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37.5%。     二手智能手机(含翻新机)市场规模继续扩大: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整体质量和耐用性的提升,二手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与新机差距不断缩小,但价格优势更为明显,二手旗舰产品将成为中端新机最合适的“平替”,这种翻新机现象在苹果手机产品中更加明显。预计 2024 年二手智能手机(含翻新机)市场规模将超过 7000 万台。SMM认为这其实也为全新手机市场增量带来挑战。     此外,消费者愿意选择更高端的产品来延长换机周期,更多中端消费者开始选择旗舰产品的普通版本,预计高端市场(售价高于 600 美元)份额同比增长 0.5%。在保持日常使用场景流畅度的前提下,低端产品更加重视外观质感、做工来吸引更多线下消费者,预计低端市场(100-200 美元)份额增长 1.4%。通过加强品牌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使用体验感和安全感,将成为维护用户高效途径,以及抢夺新用户的重要方法。     现如今,智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的互联更加密切,部分车企或会发布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来丰富自身终端生态系统,目前仅有蔚来一家新势力车企已有发布自有品牌手机。而手机厂也在紧锣密鼓的加入造车行业,华为、小米就是其中的加入玩家,利用自身成熟的系统开发和多终端互通互联的优势,不断加强与车企在无人驾驶、车机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的合作,智能手机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车钥匙”和“中控平台”。     手机厂商通过在卫星通讯方面的投入,成为“高端产品”打造差异化的重要选择,因为该功能依然会在特殊的极端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但使用场景相对受限。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自研技术和国产供应链使用比例继续全面提升:芯片、屏幕、CMOS、存储、电池、屏下指纹、玻璃盖板、机身材料等自研技术和国产供应链使用比例有望继续全面提升。     SMM认为,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两年的低迷期,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消费者更新换代明显减慢,而随着疫情后国家经济和消费者消费能力的逐渐好转和恢复,以及智能手机未来在AI、智能化家居、智能化汽车多场景的应用可能性增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也会迎来新曙光,有望实现出货量反弹。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韩欣桐 021-51666908  

  • 【SMM分析】2024年磷酸铁行业走向  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省

    SMM12月26日讯, 2023年,磷酸铁行业发展迅速,产能扩张一度如火如荼。市场上,存在几个看似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现象:一市场的竞争远比预期的要激烈、二与大客户联姻绑定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三锁价锁量的契约精神消失殆尽。磷酸铁产业存在美丽的陷阱:入行门槛貌似低实际高,大量新加入者不断交学费;供方市场的“利润高钱好赚”“一年回本两年营利”的局面,一去不回;未来可期诱惑,仍然招手呼唤新企业加入…… 2024年,磷酸铁锂前驱体磷酸铁行业走向,需求仍然扩张,产能亦在扩张。如下从四个方面简单讨论一下磷酸铁行业的走向。 一、磷酸铁原料情况 磷酸铁的磷源方面:磷源主要下游是农业产品如化肥和农药,磷肥是磷资源最大的下游。磷矿石—磷酸—磷化工产品,磷酸铁产业主要用到的磷源为净化湿法磷酸、工业级磷酸一铵,受到季节性的影响,如冬季备肥(春季用)等,磷矿的开采受到各地的政策和环保影响较大。 磷酸铁行业中所耗磷资源有限,各地亦为新能源行业预备的磷酸和磷酸一铵项目不断投产,磷资源的供应较丰富。 磷酸铁的主要铁源是硫酸亚铁,价格受到钛白粉生产因素的影响,与钛白粉市场的景气度成反比关系 。钛白粉行业每生产一吨硫酸法钛白粉将有2.5-3硫酸亚铁副产品,硫酸亚铁两大下游水处理和磷酸铁生产。铁法工艺的磷酸铁所耗铁块或铁粉,其价格相对较稳定。 预计,2024年磷源和铁源将会有5%-10%小幅波动,对磷酸铁的成本影响在500-800元/吨。 二、磷酸铁生产情况 磷酸铁行业企业生产状况差异较大,主要有地区差异、工艺差异和资源差异。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在拼生产成本、产品迭代性和良品率。有不少新投产或待投产的企业伺机等待机会,赛道卡位竞争激烈。 预计,2024年磷酸铁的有效产能快速向云贵川和华中地区集中。新投产线将产品稳定性、良品率提升后,后劲或将十足。 三、磷酸铁需求情况 磷酸铁的需求主要看外采磷酸铁的需求,作为磷酸铁锂前驱体的磷酸铁,只为磷酸铁锂而生。2024年磷酸铁锂生产企业中,有近100万吨产能是液相法、铁红工艺、草酸亚铁工艺和水热法工艺,如德方纳米、富临精工(升华)、重庆特瑞、四川协鑫和湖南鹏博等。一体化企业中,有150万吨产能,如裕能、万润、融通、锂源、安达等。 预计,2024年外采的磷酸铁需求占比在50%内,占比变化取决于磷酸铁的价格和中小企业的开工率水平。 事实上自产磷酸铁在当前一体化企业中,很难做出比市场上更低性价比的产品, 2024年磷酸铁的外采需求和价格变化会受到一体化企业自产和外采之间切换的影响。 四、2024年磷酸铁价格趋势 在2023年供需格局中,产能过剩的磷酸铁在价格谈判中,议价权较弱。 一个决定磷酸铁锂性能的核心原料,生产企业却没有价格话语权,这也是行业的一大现象:产能过剩改变了双方博弈的筹码。 2023年价格下行趋势,磷酸铁企业从利润水平从营利、微利到亏损边缘。 2024年磷酸铁企业仍然在产能过剩,需要增速变缓的态势下,压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和良品率,在市场的攻守中保持平衡。 预计,2024年上半年价格博弈激烈,出清部分产能; 下半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整体竞争态势或有所放缓。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修正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 【正极材料周报】三元前驱体项目落地与终止同时上演!碳酸锂吨价跌破10万元关口

    【订单】未来3年不少于8万吨!含万吨钠电材料!厦钨新能再囤货前驱体 12月18日晚,厦钨新能(688778)公告,公司与帕瓦股份(688184)于12月18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的合作事宜进一步达成共识,未来将在相关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产能保障、供应链协同、战略投资等多维度、全方面深化合作,尤其聚焦以单晶、高镍、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及钠电正极材料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材料发展方向,共同助力行业发展,实现双赢合作目标。 据协议约定,厦钨新能预计向帕瓦股份采购前驱体产品2024年不少于2万吨、2025年不少于3万吨、2026年不少于3万吨,未来三年合计不少于8万吨,其中钠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产品三年合计不少于1万吨。(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公司】帕瓦股份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竣工 再获第一大客户长单 12月18日晚间,帕瓦股份(688184)发布公告,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工程已竣工,预计投产后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效益、行业竞争力。 在项目动态披露同日,帕瓦股份还发布公告,公司与厦钨新能(688778)于12月18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厦钨新能预计向帕瓦股份采购前驱体产品2024年不少于2万吨,2025年不少于3万吨,2026年不少于3万吨,未来三年合计不少于8万吨,其中,钠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产品三年合计不少于1万吨。(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资本】芭田股份10亿元定增获批 主投锂电原材料项目 12月17日,复合肥行业上市公司芭田股份(002170)公告,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批复,同意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 芭田股份募集说明书注册稿显示,公司拟募资额由14亿元下调至10亿元,募投项目也变更为硝酸法生产高纯磷酸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拟投入募集资金3亿元)。(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看点】寒锐钴业50亿定增流产 并终止三元前驱体项目转向扩产高冰镍 12月20日,寒锐钴业(300618)公告,公司当日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终止全资子公司6万金属吨镍高压浸出项目并签署终止协议的议案》。同时,董事会、监事会会议还审议通过《关于终止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的议案》。 据悉,今年2月,寒锐钴业发布定增预案,计划募资不超过50亿元,投向6万金属吨镍高压浸出项目。根据公告,该项目的投资总额为93.29亿元,实施主体是印尼寒锐镍钴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寒锐钴业全资子公司寒锐钴业(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与华鑫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前者认缴出资70万美元,持股比例为70%。 12月20日,寒锐钴业还公告,为建设“年产2万吨镍金属量富氧连续吹炼高冰镍项目”,全资子公司寒锐钴业(香港)投资有限公司拟与华鑫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协议双方同意在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莫罗瓦利县的工业园内建设合资公司,并由合资公司负责合作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公司】天齐锂业拟向射洪天齐增资50亿元 年产2万吨碳酸锂工厂迎新动态 12月22日晚间,天齐锂业(002466)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天齐锂业(射洪)有限公司增资50亿元;公司全资子公司成都天齐锂业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向天齐锂业(江苏)有限公司增资10亿元。 同日,天齐锂业还发布关于“遂宁安居区年产2万吨碳酸锂工厂项目”进展情况的公告。四川遂宁安居项目经过反复调试和优化,首袋电池级碳酸锂产品通过公司内部实验室取样检查,并于2023年12月21日确认所有参数达到电池级碳酸锂标准。后续,公司将持续调试和优化安居项目,以实现产品的连续稳定生产。(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投资】40亿元!年产10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落地新疆霍城 “霍城县零距离”消息显示,近日,新疆霍城县与深圳宇拓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举行年产10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建设项目签约仪式。 据悉,年产10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建设项目位于霍城县三道河乡,规划总投资40亿元,建设面积约15万㎡,项目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可达约150亿元,年税收约5亿元,带动就业约500人。(来源: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动态】广期所:调整碳酸锂期货部分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和交易手续费标准 广期所发布关于调整碳酸锂期货部分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和交易手续费标准的通知,经研究决定,对碳酸锂期货部分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和交易手续费标准作如下调整:自2023年12月20日结算时起,碳酸锂期货LC2401、LC2402合约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20%。自2023年12月20日交易时起,碳酸锂期货LC2407合约的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三点二,日内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调整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三点二。如遇上述交易保证金标准与现行执行的交易保证金标准不同时,则按两者中标准高的执行。(来源:海融网) 【瞭望】玻利维亚首个大型盐湖提锂工厂投产 碳酸锂年产能或达1.5万吨 来自中铁九局大连分公司的消息显示,玻利维亚时间12月15日,由中铁九局参与建设的玻利维亚碳酸锂厂项目举行竣工启动仪式。乌尤尼碳酸锂厂是玻利维亚第一座专业的碳酸锂生产加工厂,该工厂交付之后,将以20%的产能开始运营,并在2024年逐步增加至100%,预计最大产能为每年15,000吨碳酸锂。该项目坐落在玻利维亚海拔3680米的乌尤尼盐湖,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湖工厂之一。(来源:海融网) 【智库圈点】 碳酸锂吨价跌破10万元关口,价格底部在哪? SMM最新数据显示,12月25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跌至9.9万元/吨。碳酸锂价格底部在哪?在近日举办的第10届中国(深圳)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五矿证券有限公司能源金属首席分析师张斯恺表示,对成本曲线的探究分为完全成本与现金成本两类,理论判断碳酸锂价格跌至9.04万元/吨(含税)以下,长中枢角度看约有25%供给将亏损出清。此轮周期以来,澳洲矿石成本显著上行,矿业的底层逻辑为资本将优先开采品位高成本低的资源,长中枢碳酸锂价格中枢仍将抬升。 前几年,各大机构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预期普遍呈现不断上调趋势,而对于即将到来的2024年,业界的预期相对保守,增幅放缓是主基调。但是,如果储能领域能有较大的增幅,或将提振碳酸锂等原材料需求与价格。 整体而言,下游去库存及降本预期强烈,上游矿端供应相对充足,在2024年,锂价预计整体维持底部震荡趋势。

  • 这些电池回收装备在列!新版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发布

    1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加快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供给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年版)》,现予公告。《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同时废止。 公告附件信息显示,废旧锂电池高值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废旧动力蓄电池无害化再生利用技术装备、新能源材料MVR蒸发提取装备、废旧动力电池预处理全流程高质利用技术与装备、废旧锂电池破碎分选成套装备等电池回收装备在列。 附件: 《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年版)》.pdf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3年版)》

  • 【盘点2023】那些喊着要自造电池的车企过得怎么样了?

    早在2016年开始,为充分保障未来产品的顺利推进,特斯拉、宝马、戴姆勒、大众等车企便开始涉足动力电池领域,加强对产业链的掌控。 2020年以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叠加疫情影响,全球动力电池供货趋紧,其中不乏有车企高层为了拿到电池保障生产蹲守电池厂。同时,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动力电池成本也持续上涨,甚至有车企表示,电池成本占到汽车总成本高达60%,为应对动力电池供应焦虑,提升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整车厂密集发布自研自造动力电池计划。 2023年年末,电池网梳理发现,比亚迪、长城汽车、蔚来、吉利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理想汽车、中国一汽、奇瑞集团、上汽集团、江淮汽车等国内整车厂自研自造动力电池计划正逐步落到实处。 说到整车厂造电池不得不提到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比亚迪新能源车累计销量已超600万辆。其中,2022年-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超越特斯拉卫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不包括腾势)已追上特斯拉。而在电池领域,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早在1996年便已开始了自研电池生涯。 从电池网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动力电池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信息来看,2017年比亚迪拆分电池业务为“弗迪”品牌,动力电池高速发展,刀片电池带动磷酸铁锂市占率快速提升。目前,公司电池产能分布在惠州、深圳、青海、西安、重庆和长沙等二十多个基地,现有产能约263GWh,规划2025年达到625GWh。客户方面,弗迪电池100%自供比亚迪的同时,公司加速拓展外部客户,已成功开发长安汽车(福特)、一汽红旗、东风汽车等国内客户,Tesla、丰田、PSA等海外客户。 最新数据显示,1-11月,比亚迪在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94.48GWh,占比27.81%。1-10月,比亚迪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以87.5GWh蝉联第二,同比增长66.5%。 电池网还注意到,今年11月底,比亚迪制造的大于35kg大型动力锂电池包搭乘顺丰航空公司航班顺利抵达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实现了国产大型动力锂电池包首次航空运输出口。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蜂巢能源于2018年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从“2023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动力电池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信息来看,蜂巢能源总部位于常州,拥有盐城、南京、成都、遂宁、上饶、湖州、马鞍山和德国萨尔州等多个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上半年,蜂巢能源有效产能为26.9GWh。 蜂巢能源主要配套客户包括长城汽车、零跑汽车、合众新能源等。订单方面,蜂巢能源已在欧洲累计获取超20GWh的储能订单,还接连获得欧洲某大型OEM厂商90GWh大单,以及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近5.48GWh的PACK电池包订单。 最新数据显示,1-11月,蜂巢能源凭借7.18GWh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居国内第七,其中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居国内第六位。今年12月底,蜂巢能源泰国工厂首款电池包下线,将搭载长城欧拉好猫泰国版上市,预计明年一季度批量供货。 12月17日,蔚来CEO李斌直播实测蔚来首款150kWh超长续航车载动力电池的续航表现。据悉,这款全新的150kWh电池包是蔚来自研的半固态电池,于2021年的NIODay上发布,能量密度达到了360Wh/kg。 12月14日,吉利旗下极氪正式发布了首款自研电池——金砖电池。金砖电池为800V磷酸铁锂电池,整包安全系数比以往电池包有大幅提升,最高充电倍率4.5C,充电15分钟续航可增加超500km,3秒脉冲放电倍率16C,-10°C低温环境快充速度提升25%。 12月12日,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正式竣工。同时,弹匣电池2.0新突破——P58微晶超能电池下线。广汽埃安成为全球极少数实现电池全栈自研自产的主机厂。电池网还注意到,2026年,全固态电池将在因湃产线量产,并率先搭载于昊铂品牌车型。 同在动力电池生产领域,广汽集团投资还包括巨湾技研、时代广汽等。巨湾技研自2020年成立以来聚焦极速快充电池的研发,今年10月30日,巨湾技研的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建成投产。时代广汽项目于2021年8月正式投产,截至2022年底,时代广汽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1亿元,全年产销达17.56GWh。 长安汽车动力电池规划速度同样可喜!11月17日在广州车展期间,长安汽车发布动力电池规划和电池品牌“金钟罩”,11月24日,长安汽车发布了落地成果——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迎来首款电芯产品下线,首款87Ah标准电芯是长安金钟罩电池的标准电芯之一,将搭载在启源、深蓝等多个长安汽车旗下的电动车品牌上。今年12月,长安汽车在接受调研时称,公司已组建了先进电池研究院,拥有电池研发人员1200余人,未来,还将投入100亿元资金,到2024年电池团队达到3000人。 产品布局上,长安汽车在电芯方面,计划到2030年,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形成50-80GWh的电池产能。长安汽车正向开发领先的固态电池,从2025年开始逐步量产应用,2030年全面普及应用。此外,公司正在开展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原型电芯设计,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 2023年11月消息,理想汽车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开启盲定,车型搭载理想-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5C超充电池是理想和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麒麟电池的结构来自于宁德时代,但电芯的独特设计、专门材料则是理想汽车1000人电池团队自己做的。据悉,MEGA将于2024年2月初开始量产,并于同月下旬开始交付。 据“长春新闻”10月9日消息显示,中国一汽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的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目前主体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其中,电池包生产车间已具备量产能力。据悉,项目预计总投资180亿元,项目一期明年三月投产后可为近2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刀片电池。 9月28日,奇瑞集团旗下得壹能源锂电子动力电池项目通线仪式举行,项目拟建设20GWh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计划投资100.04亿元。该项目规划至2026年底,建设完成数字化智能化电芯工厂、标准化模组PACK工厂、全自动高效成品库、现代化检测中心、综合办公区和相关生活配套区,将进行方形和圆柱电芯、模组和PACK生产。资料显示,得壹能源成立于2022年3月,由奇瑞新能源和芜湖奇瑞科技分别持股44.44%和22.22%。 上汽集团在今年也密集披露动力电池布局动态:7月6日,上汽集团在微信公众号宣布,上汽集团与清陶(昆山)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由双方共同研发的长续航固态动力电池,续航将达到1000公里以上,明年就能量产并率先在上汽自主品牌新款车型上使用。7月15日,上汽集团旗下柳州赛克,与青山实业旗下瑞浦兰钧合资的瑞浦赛克20GWh动力电池项目提前半年实现预定进度,正式投产。10月23日,上汽集团郑州新能源电池工厂开工奠基仪式在河南郑州基地举行,项目总投资20亿元,规划30万台套动力电池产能。 江淮汽车作为一家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为了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基于圆柱电芯开发了蜂窝电池技术。2023年6月,江淮汽车基于DI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钇为3正式开启全球预售,车型搭载零热扩散蜂窝电池与全球首款九合一电驱动系统。据悉,在2022年9月6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弗迪电池和浙储能源就动力电池的合作事宜签署合资框架协议,四方计划共同投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并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公告显示,合资动力电池生产项目生产规模为10GWh-20GWh,产品主要用于商用车等市场。 …… 整车企业自造电池是趋势,从上述梳理整车厂布局情况来看,众车企在自研自造动力电池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坚定。不过,动力电池是重资产行业,入局企业还要考虑如何平衡巨额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例如,蔚来电池研发团队于2021年开始组建,按照李斌的最初规划,蔚来150kWh电池计划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不过至今未能实现。李斌解释称,之所以推迟自制电池项目,是因为公司在评估该项目时,发现看不到其在三年内能改善毛利率的可能,所以决定选择另外的方法制造电池。 此前,针对“小鹏汽车计划自研电池”的传言,小鹏汽车方面表示,“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公司目前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此前更新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6月底,纳入EVTank统计范围的全球46家动力(储能)电池企业的实际产能已经达到2383.6GWh,其中78.8%的产能来自中国国内。到2026年年底,全球46家纳入统计范围内的企业的规划合计产能将达到6730.0GWh,相比2023年上半年的实际产能增长182.3%。 从实际需求量来看,EVTank在白皮书中预计,2023年和2026年全球动力(储能)电池的需求量将分别为1096.5GWh和2614.6GWh,全行业的名义产能利用率将从2023年的46.0%下降到2026年的38.8%。随着行业产能的快速扩张,整个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指标堪忧。 2023年,即将结束,电池新能源产业卷技术、卷产能,卷度空前。前有电池厂大力扩产动力电池产能,后有整车厂电池项目落地,可以预见,未来动力电池领域竞争毫无疑问将更加激烈。

  • 【12.26锂电快讯】长安汽车与赣锋锂业合作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 | 天奇股份与小米汽车前期有业务接洽

    【长安汽车:与赣锋锂业签署合作备忘录 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合资项目等】 长安汽车公告,与赣锋锂业签署《合作备忘录》,按照“对等持股、高效运营”的原则,加快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合资项目及制造产业化项目,并基于下一代汽车动力电池(半)固态电池研发合作,探讨向电池上游锂矿资源、锂盐深加工、电池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及下游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延伸合作,推进电池产业全链条战略合作。 》点击查看详情 【深圳弗迪电池公司更名为比亚迪储能】 天眼查App显示,12月22日,原深圳坪山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深圳比亚迪储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储能技术服务,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智能家庭消费设备制造、销售等。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何龙,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由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天奇股份:公司与小米汽车前期已有业务接洽】 天奇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小米汽车前期已有业务接洽。如有相关进展,公司将严格按照规则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协鑫能科:拟将“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项目”延期至2024年12月31日】 协鑫能科公告,公司于2023年12月25日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和第八届监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投项目延期的议案》,董事会和监事会均同意公司将募投项目之“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项目”预计完成日期由2023年12月31日延期至2024年12月31日。 【泰国政府:未来5年 丰田、本田等日本四大车企将在泰投资超43亿美元】 泰国政府发言人Chai Wacharonke25日表示,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将在未来5年内在泰国投资1500亿泰铢(约合43.4亿美元),以支持该国向生产电动汽车转型。丰田和本田将分别投资约500亿泰铢,五十铃将投资300亿泰铢,三菱则计划投资200亿泰铢。 【因数据造假全面停产 丰田子公司大发将补偿超400家日本国内供应商】 丰田子公司大发汽车发言人25日表示,随着公司的日本工厂因安全丑闻继续停产,将向与其有直接业务关系的423家日本国内供应商提供补偿。该发言人称,大发的日本国内工厂将全部停工至下月底。大发此前被曝光部分车型在碰撞测试中违反法规规定的测试程序和方法进行数据造假。 》点击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SMM分析】盘点2023年磷酸铁锂行业的10大现状 诚信迷失契约精神黯淡 【SMM分析】沉积法硅碳负极“起量”前的三大难点 【SMM分析】11月油系针状焦出口量同环比均大涨 针状焦进口量均有下降 【SMM分析】11月六氟磷酸锂出口量降至1136吨 全球六氟市场表现清淡 国内市场“疯狂内卷” 新能源厂商如何把握出海窗口期?【SMM分析】 【SMM分析】开发商Gurin计划在2026年在日本建设2GWh锂电池储能项目 【SMM分析】放量在即?天齐遂宁基地首袋电池级碳酸锂通过检验! 【SMM分析】价格轻盈成本沉重 磷酸铁成本的庐山真面目 【SMM分析】2023年三季度全球个人智能音频设备市场同比下跌3% TWS出货量持续渗透 【SMM分析】年底锂电回收遭遇“寒潮” 买卖价格预期出现分歧 【SMM分析】2024年锂相关产品进出口关税调整明细 碳酸锂期货一度涨超5% 能源金属板块荣登榜首 关注年后生产计划【SMM热点追踪】 供强需弱下碳酸锂期货再度跌破10万关口 关注锂盐生产节奏变动【SMM快讯】 【SMM分析】11月出口优势较为明显 中国未锻轧钴出口量大幅增加 【SMM分析】三元正极出口量环增24% 或为年末提前备货 【SMM分析】出口限制带动海外囤货 11月鳞片及球化石墨出口量大增 【SMM分析】11月中国钴中间品进口量环比大增 进口均价出现下滑

  • “宁王”之后长安汽车再牵手“锂王” 主机厂“蒙眼狂奔”动力电池赛道

    电动化大趋势下,整车厂与动力电池厂商的供应关系在不断向更深维度发展,设立合资公司、股权绑定均成为被广为认可的路径。 12月25日,长安汽车公告,公司及其关联方与赣锋锂业签署《合作备忘录》,按照“对等持股、高效运营”的原则,加快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合资项目及制造产业化项目,并基于下一代汽车动力电池(半)固态电池研发合作,探讨向电池上游锂矿资源、锂盐深加工、电池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及下游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延伸合作,推进电池产业全链条战略合作。 “此次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是长安汽车‘香格里拉’计划、长安‘金钟罩’电池品牌规划的持续推进。”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表示。此前,长安汽车在接受调研时称,公司正向开发领先的固态电池,从2025年开始逐步量产应用,重量能量密度达到350-5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50-1000Wh/ L,2030年全面普及应用。此外,长安汽车正在开展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原型电芯设计,预计能量密度将突破1300-1500Wh/kg,力争在2035年实现搭载应用。 这已是一个月内,长安汽车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又一动作。11月24日,总投资60亿元、由宁德时代、深蓝汽车及长安汽车以51:30:19股比合资成立的时代长安动力迎来首款电芯产品下线。在此前的11月2日,深蓝首款自主研发超级4C快充电芯Pre-A样件下线,可实现30-80% SOC充电时间8分钟。“随着长安与赣锋锂业的深化合作,‘金钟罩’电池必将有进一步提升,深蓝超级增程也会将更进一步。”深蓝汽车方面表示。 电动化时代,供应链稳定安全、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至关重要。在长安汽车公告与“锂王”达成合作的三天前,注册资本10亿元的迪一远景新能源动力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含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储能技术服务等。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一汽解放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远景动力技术(江苏)共同持股。 今年9月,一汽解放远景动力智能电池制造基地项目签约并举行奠基仪式。据悉,该项目预计投资超百亿元,研发生产以重卡、轻卡为主的动力电池及储能相关产品,规划年产能20GWh。 “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要发展电动汽车,势必要动力电池先行。”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电池企业来说,动辄数十甚至上百GWh的项目投资,无论是资金,还是订单、技术迭代方面都有巨大压力,也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与车企合作,既可以绑定订单,同时有车企的资金投入和带动,也能降低风险;而对于车企,与上游供应链合资其新能源车电池供应,将获得可靠保障,且可进一步降本增效。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奔驰、宝马、特斯拉、现代、大众、Stellantis、本田、福特等国际车企,以及广汽、长城、蔚来、吉利、上汽、一汽、东风等国内车企均已通过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布局动力电池领域,以避免陷入“给电池厂打工”的困境。 值得留意的是,“金砖电池”、“金钟罩”、“弹匣电池2.0”、“鲁班电池”、“魔方电池”……一大批车企自研动力电池品牌虽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讲,未来仍将以自产、外购两条腿走路。极氪智能科技 CEO 安聪慧告诉记者,极氪在电池方面有两条路线,一是继续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二是规划搭载自研的“金砖电池”,这两条路线会同步推进。“宁德时代是极氪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未来也会一直保持合作。”安聪慧认为,对于车企而言,在电池业务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可以实现双赢。

  • BC电池年末“放大招”!光伏电池技术三分天下格局已显 明年还有哪些变数?

    12月下旬,持续一年的电池技术迭代赛持续升温,在隆基绿能(601012.SH)以HBC技术刷新单结硅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后,爱旭股份(600732.SH)紧随其后发布业内首款双面BC组件,以填补集中式电站市场空缺。 与前代PERC技术不同,N型时代的技术路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显著特点,围绕何为“主流”的比拼还在继续,终局尚未可知,但以TOPCon、异质结和BC三种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产品,在明年还将继续加大对P型产品替代。 财联社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获悉,今年以来头部组件厂的技术路线基本确定,也说明2024年全面进入直面交锋,围绕转换效率提升和度电成本的下降会更加明显,技术优势或将成为此轮产能过剩周期中的“避风港”。此外,钙钛矿和叠层技术的产业化也在提速,这是明年技术发展的重要看点。 TOPCon成现阶段“主流” 在经过2022年的酝酿和规划后,2023年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组件正式迎来集中量产。根据业内统计,2023年N型TOPCon出货量约占市场总额的25%以上,而从最近的实际招标情况来看,大型地面电站招标N型产品的比例超过80%,预计2024年N型产品占比能够超过50%左右。 目前,例如钧达股份(002865.SZ)、晶科能源(688223.SH)等头部企业均宣布将在今年底实现25.8%的光电转换效率。以晶科能源为例,在其规划的效率提升目标上,通过在SE平台上进一步优化后,2024年TOPCon电池转换效率目标达到26.5%,并在2025年之后,通过设备提升和材料优化,逐渐达到27%以上的转换效率。 异质结的进展同样受到关注。财联社记者从业内人士获悉,HJT提效降本路径包括双面微晶、光转膜、薄片化、银包铜、0BB等技术。同时,大规模量产和一体化布局也成为异质结降本的方向之一。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认为,异质结量产技术已趋于成熟,设备、原材料均已实现了国产化,2024年将迎来扩产“爆发”,许多龙头企业将入局,带动制造成本进一步优化。 一位光伏组件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主流组件企业的技术路线基本固定,但普遍都会保持对其他技术研发的关注,即使押注TOPCon的头部企业,未来也不排除在技术路线成熟,例如异质结的成本能有大幅度下降等,都会考虑转投其他技术产能。特别是在明年,不排除单一技术路线的组件企业开发多种技术,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BC化可能是未来中短期重要的升级方向之一。事实上,在今年9月之前,N型时代的技术之争主要还聚焦在TOPCon和异质结之中,BC电池(全称BackContact,背接触电池技术)作为一种平台型技术,头部企业中仅有爱旭股份试水。随着隆基绿能宣布押注BC电池后,这一技术再次受到高度关注。 但与TOPCon和异质结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同,BC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以与多种技术相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认为,晶硅电池效率提升的发展方向会以HBC为主。据他介绍,在单结晶硅+BC的电池结构中,极限效率最高的应该是HBC,HJT效率如果能达到27.5%,HBC电池应该能达到28%-28.5%。但是,实现该目标的挑战也非常多,例如设备昂贵,工艺难度高等。 在推进产业化同时,实验室效率在不断革新。12月19日,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权威认证报告,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即采用了HJT+BC技术,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获得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 双面BC填补集中式电站市场空缺 电池技术之争的最终战场,还是会回到终端应用场景。上述组件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TOPCon电池能够在地面电站市场被认可,不仅是相比于P型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其双面率优势更是可以直接带来发电效益提升。目前,主流TOPCon电池组件双面率均可达到85%左右,如果以背面光强13.5%计算,在同等占地面积下,一块600W的组件可以带来60W左右的额外收益。 而BC电池由于其所有栅线都在背面的工艺特点,双面率比较低,通常在40%左右。因此BC技术过去很多年被认为只能作为单面电池和组件产品存在。为了避开TOPCon已有阵地,隆基和爱旭等都将BC产品瞄向了不具备双面发电条件的场景中,例如分布式屋顶。在隆基绿能早期的解释中,背面的效率差对发电量影响远远低于正面的效率差,所以当正面的效率足够高的时候,背面的发电量增益差会被抵消。 不过,提升双面率依然是BC电池的重要任务。今年9月,隆基绿能宣布拟在陕西省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12GW单晶电池项目,产品采用隆基绿能自研的HPBCpro高效电池技术。据公司此前透露,不仅发电效率会较现阶段HPBC产品提升,更重要的是双面率预计较大提升,以增强在地面电站中竞争力。 公告显示,该项目预计2024年11月开始逐步投产,2025年11月达产。在公司的规划中,其2024年实际拥有的BC电池产能约为33GW;2025年之后,BC产品将快速增长。 爱旭股份的双面BC则来得稍早一些。据公司披露数据,该款名为“恒星系列”产品是基于自主研发的ABC高效组件,最高量产效率23.7%,组件功率最高为640W,双面率达到70%。 因此,该款组件从诞生起,就被确定为集中式电站场景所定制。如果以上述条件计算,其背面发电收益预计可达到60W左右,这与TOPCon电池组件已没有明显差距。根据主流厂家的计划,随着双面BC正式问世,也意味着其最早于2024年有望出现在地面电站建设中。 爱旭股份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针对明年市场招标的模式,央企现在有单独BC产品招标计划,比如大唐在10月份就发布的招标里面明确有3GW BC的量。考虑到BC的产品供给不多,所以价格方面还会有市场溢价优势。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相较当下TOPCon的产能与出货规模,BC产能仍在爬坡阶段,距离成为隆基口中的“主流”尚有差距。爱旭股份方面,10GW珠海工厂和15GW义乌工厂达产后,今年底会形成25GW电池和组件的ABC产能;后续到2024年济南等基地的建设,ABC产能会达到40GW以上。 叠层电池产业化还在推进 在BC电池之外,叠层电池是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的另一条路径。根据现有条件,单结晶硅电池量产的最终效率预计在27%附近,而要实现30%以上的转换效率,叠层几乎是最可行技术。今年11月初,隆基绿能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成为目前全球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 由于叠层电池通常底电池部分基于晶硅电池,顶电池采用的是钙钛矿。因此,在晶硅电池技术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仍处于产业化初期的钙钛矿就更受关注。极电光能总裁于振瑞在日前表示,钙钛矿产业化还需两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是大面积下的效率提升,二是达成并验证25年寿命。 据沈文忠介绍,晶硅-钙钛矿的叠层电池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据他介绍,钙钛矿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很难达到20%以上,单纯的钙钛矿要挑战晶硅是很难的。钙钛矿只有用在晶硅上,做晶硅做不到的事情,钙钛矿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流N型电池均可实现叠层技术。财联社记者从宝馨科技(002514.SZ)获悉,公司西安实验室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自测效率已超过32%。在TOPCon/异质结叠层电池方面,则成功制备了稳定效率为29.65%的钙钛矿/晶硅两端机械叠层太阳电池,再次验证了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在光伏领域的应用潜力。 传播星球APP联合创始人由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叠层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特定领域有较好的应用需求,但目前叠层电池的成本较高,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对此,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也认为,从长期来看,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则是“双碳”时代的最佳技术选择,有望实现30%量产转化效率,推动光伏发电成为有史以来便宜的电力能源。据其介绍,华晟已在该技术方向进行了重点布局,百兆瓦级中试线计划在2025年投入使用。

  • 蔚来控股与宁德时代等合资公司在上海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5亿元

    近日,蔚能(上海)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陆荣华,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蓄电池租赁、充电控制设备租赁、储能技术服务、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高纯元素及化合物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 资料显示,该公司由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由蔚来控股、宁德时代(300750)、威达股份(002026)等多家公司共同持股。 蔚能电池致力于全方位挖掘动力电池的经济效益和气候效益,为用户提供经济、安全、灵活、便捷的BaaS服务,为全行业提供BaaS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BaaS服务是基于车电分离技术和换电服务体系,围绕电池资产提供包含资产持有,退役循环,全周期运营管理等一整套服务。

  • 【SMM分析】盘点2023年磷酸铁锂行业的10大现状  诚信迷失契约精神黯淡

    SMM12月25日讯, 近期SMM盘点2023年磷酸铁锂行业的10大现状,包括行业投资热度、价格行情、市场趋势、买卖交易等内容。无论磷酸铁和磷酸铁锂都在2023年经历着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状态,与2022年相比,差异极大。在抢占市场中,企业苦练基本功、压缩成本,以极大的信心拓展客户,以谋未来。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传统企业的优势也慢慢变小,每个加入者都有着强大的实力。 现状一:热极而衰(投资转冷) 因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投资热度由资本追捧热烈逐渐进入冷静期。2024年对磷酸铁和磷酸铁锂投资将会有较大的降温,资本将只会青睐那些优质且有竞争力的资源,其他企业或将出现繁华后的暂时荒芜。 现状二:赛道拥挤(企业众多) 磷酸铁和磷酸铁锂赛道拥挤,众多企业齐涌入赛道。进入赛道的企业包括企业的多地多厂区扩张、其他新能源企业在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中的布局、非新能源行业企业的寻求新增长点而合资或独资建厂,国企、民企齐上阵,囊括了众多行业:汽车、房产、化工、机械等。 现状三:透支未来(产能过剩) 新投入的产能过多,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已建成产能足以满足未来3-5年的需求。透支过大,势必造成产能闲置,资产减值。TOP10的企业中,有些企业2023年的产能增速达329%。 现状四:营利困难(利润微薄) 磷酸铁和磷酸铁锂的企业建成后,目前面临困难处境,在投产的选择上左右为难:不投产是亏损、投产更是亏损。无论磷酸铁还是磷酸铁锂企业,多数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利润微薄、入不敷出,短时间难营利。甚至有的企业在拥挤的赛道中,转身、加速和变向都变得困难,以致于影响到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现状五:互相踩踏(低价占位) 无论是新投产的企业还是在产企业,为了保住或者占有市场份额,以低价抢单、卡位占市场。在需求没有较大带动时,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频繁亮出,市场上,供应商之间互相踩踏。最终,要看谁能占位持久、耐得住踩踏,成功从中突围。不少企业通过绑定下游、锁定上游等方式,寻求生存,抢得先机。但这种关系也比较薄弱。 现状六:瞬息万变(迭代快速) 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产品的升级迭代快,刚刚调试稳定生产的产线,可能很快就接到下游电芯企业的新指令:金属颗粒物新要求、产品压实新要求、能量密度新要求等等。企业为适应下游的要求,频繁调试产线。下游各家企业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和细节配方各异,使得同一款产品也难以供多家客户使用。甚至有企业的产线正常运行,但下游做出来的产品效果不同,A能够做出某理想的产品,但B却不能;昨天能做出合格产品,但今天就不行。以磷酸铁为例,磷酸铁企业经常将某条产线专门供某家下游,一旦下游有任何要求,随时无条件调试:反复沟通、不断送样验证。下游生产的产品出问题时,立即停产查找原因,快则几天,慢则几周。这也是一体化企业(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一体化)在近一两年盛行的原因,除了成本可控、可能做到更低外,优势的地方就是产品迭代较快:内部沟通更便捷、复盘更丝滑。同时,磷酸铁和磷酸铁锂完全一体化的企业,可能会关闭了一个对接触磷酸铁新产品的窗口,形成技术上闭塞。 现状七:回款变慢(账期延长) 为了卡位抢占市场份额,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企业在付款方式上给下游以“优惠”,将部分利润让出把资金压力留下。企业维持运转需要较大的现金流,不少企业从新能源供应链谋得资金,或者以垫资、买保险的方式保障资金安全。这都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财务支出。在资本市场宽松时,热钱可以供一时的使用,当没有持续的投资回报时,热钱也会缩回。在2024年资本市场有回缩预期时,企业可能无法继续经营给某下游企业供货,有的应收账款可能会形成坏死账,被市场永久卷走。企业需要警惕潜在的风险:资金链危机! 现状八:寡头效应(二八原则) 80%的利润在20%的企业里,甚至更为夸张。95%的利润在5%的企业手里,磷酸铁和磷酸铁锂行业的多数企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市场运动中,成为无名的输血者。2024年,这类输血者可能无法继续完成输血任务而被市场淡忘。 现状九:契约黯淡(诚信缺失) 在磷酸铁和磷酸铁锂市场上,毁单现象严重,原本正常的生意,总有打破正常规则者:合同变得更宽松、更无效力。下游毁上游的单子,给定的订单量转向给了有更低价格的别家,上游亦是如此。另外,合同如同一张废纸,渐渐变得没有约束力:没有保证金或订金,导致毁约无风险、市场上少有明知自己吃亏也要履约者。其实,市场不应该是无情的,经济事件中,契约精神诚信原则这双无形的手仍然在起作用。 现状十:集体过冬(未来可期) 在2023年,尤其是下半年,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企业集体过冬,产能扩展暂停、大企业生产减量、小企业暂时停产。市场不景气不是最差的结果,动力和储能市场仍然可期。磷酸铁锂企业避开所谓“投名状”式的纵横联合,加快资金回笼、压低经营成本、平稳过冬,以谋更长远更广阔的市场 。 综上:行业存在的客观问题,如产能过剩、价格踩踏、需求增速变窄都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人心的问题,契约精神变得黯淡、诚信缺失,使得原本在付款方式上就层层加宽松筹码的磷酸铁锂行业变得危如累卵。当一个行业形成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在困难期中,维持低速、低成本运转、保持良好的信誉,等待时机,随时起飞。 说明:对本文中提及细节有任何补充或修正随时联系沟通,联系方式如下 : 电话021-20707860(或加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