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44

  • 美元霸权离终结再近一步!报告:2022年储备货币地位急剧下滑

    根据全球知名资产管理公司Eurizon SLJ Asset Management的数据,美元作为全球首选储备货币的地位在2022年急剧下滑。 在周一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策略师Joana Freire和Stephen Jen计算出, 2003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到2021年占比降至55%,而去年进一步降至47% 。 “一年内下降8个百分点是非同寻常的,相当于前几年美元市场份额年均下降速度的10倍。”策略师们表示。 俄乌冲突加速削弱美元储备货币地位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加速下滑。 报告指出, 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采取的制裁降低了许多国家继续持有美元的意愿 。 俄乌冲突去年爆发后,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俄罗斯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联系,并冻结了该国的外汇储备,不仅迫使俄罗斯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美元武器化”也损害了其它国家对该货币的信任。 Eurizon表示,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份额跃升了约5%,使其地位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份额继续以一贯的速度提升。 贸易地位仍坚实 不过,根据报告,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仍然坚实。Eurizon表示, 美元目前仍是国与国之间贸易的主要货币 。 该报告援引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度的外汇调查数据称,2010年美元在所有货币交易额中所占份额为85%,而2022年这一占比为88%。 “我们认为,美元储备货币地位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加速受到侵蚀,特别是自俄乌冲突开始以来,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报告表示。 与此同时,惠誉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的主导地位将被削弱,但不会出现“范式转变”,因为国际贸易没有可行的替代货币。

  • 华尔街大空头:美联储不会很快就停止加息 美股涨势存在风险

    摩根士丹利策略师认为,标普500指数的上涨是由少数几只股票推动的,如果美债收益率上升,该指数将面临创下新低的风险,这是华尔街最悲观的声音之一。 摩根士丹利的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最新在报告中指出,从三个月滚动基础上来看,跑赢标普500指数的股票比例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这位策略师写道,这是市场在警告我们,我们还远远没有走出熊市困境。 威尔逊是华尔街知名大空头,他正确地预测到了去年美国股市的大跌行情。今年他连发警告:逆风进一步加剧,投资者应停止追涨,避免与美联储唱反调。 不过目前来看,威尔逊今年的预期并不怎么准确,虽然经历了美联储加息、银行业危机等一系列风险事件,但标普500指数年内依旧上涨了8%,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 威尔逊认为,如果通胀具有粘性,并且美债收益率上升,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科技股的下滑。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今年上涨了近20%,投资者还一直在押注通胀降温将促使美联储很快停止加息,但威尔逊警告称,这种预期还为时过早。 摩根大通策略师Mislav Matejka等人也在其报告中指出,从技术面和估值的角度看,美国科技股的上涨不可持续。“美联储不会依照市场预计的下半年降息操作,因此实际利率可能仍会保持较高水平,而科技股又与实际利率呈反相关,这意味着科技股的上升空间有限。” 威尔逊写道:“如果说有什么能给美股的涨势泼冷水的话,那就是由于美联储无法像一些投资者预期的那样尽快停止加息,从而导致美债收益率上升。” 而随着市场焦点转向第一季度财报,这位策略师表示,尽管最近进行了下调了盈利预期,但仍然“过于乐观”。他预计,由于营收增长不及预期,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的下调速度将“大幅增加”。 此外,美股财报季上周迎来良好开局,在硅谷银行上个月相继倒闭的情况下,美国大型银行第一季度业绩仍表现强劲,不过在未来几周地区性银行公布财报时,其中存在的资本和流动性问题仍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市场波动。 DataTrek Research的联合创始人Nicholas Colas表示,自从3月份银行股崩溃以来,整体市场已把银行股抛在了一边不管不问,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 Opimas LLC首席执行官Octavio Marenzi评论称:“市场对美联储为避免银行业紧张局面,而将不得不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逆转加息政策,并提振整体股市的憧憬已经烟消云散,这给大盘带来压力。”

  • CPI公布后 高盛称美联储将在5月加息25个基点 6月不会加息

    周三,美国3月CPI报告于周三公布后,Jan Hatzius为首的高盛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6月将不会加息,仍然预计美联储5月继续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届时升至5-5.25%的区间。此前,高盛预计美联储6月也会加息。 此外,在周三美国CPI数据公布后,交易员们加大了对美联储年底前降息的押注,同时下调了5月份加息的预期。与美联储会期挂钩的互换合约显示,交易员们对5月加息的预期回落到略高于三分之二的水平,同时对12月的预期显示届时有效联邦基金利率将比目前的4.83%低超过半个百分点,12月合约消化的利率为4.29%。 据了解,高盛表示,最新的通胀数据符合其预期,其对6月不加息的新预测是受硅谷银行近期倒闭后银行正在收紧放贷的暗示推动的。 高盛经济学家们写道:“我们不再认为6月会加息,部分原因是,目前已有的有限数据,似乎证实信贷在银行业动荡之后确实有些收紧,另外部分原因是一些美联储官员似乎对5月的加息都有些犹豫不决,这提高了FOMC在其5月会议上同意加息、并发出6月继续收紧信号的门槛。6月加息并不在美联储官员的点阵图中体现。” 然而,在另一份客户报告中,美银全球研究表示,美国3月通胀数据可能会让美联储继续在5月加息。美银经济学家写道:“尽管3月份通胀有所改善,但从美联储的角度来看,通胀可能仍然过高。” 据悉,美国周三公布的重磅通胀报告进一步表明,美联储为控制数十年来处于高位的通胀而采取的激进行动正在削弱经济并影响物价。该报告显示,该国通胀连续第九个月放缓,3月CPI同比增长5%, 低于预期的5.1%,前值为6%,为2021年5月以来最小的同比涨幅。 不过整份报告实际上喜忧参半,因为核心CPI出现了反弹,住房指数仍是通胀最大贡献者,完全抵消了能源指数的跌幅。美国3月核心CPI同比增5.6%,与预期的5.6%持平,高于前值的5.5%。

  • IMF高官警告:美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仍然存在

    当地时间周三(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警告称,尽管经济数据令人鼓舞,但美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仍然存在。 戈皮纳特表示,IMF对美国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支出的强劲表现感到惊讶,这促使该机构上调了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IMF周二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6%,高于此前1%的预测。 戈皮纳特在美国3月CPI数据公布后发表了上述言论,最新数据显示,美国通胀正在持续降温。 美国劳工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未季调CPI年率录得5%,低于预期的5.2%,为2021年5月以来新低,连续第9个月放缓。 戈皮纳特评价称,通胀放缓的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有可能避免衰退。然而,她同时指出,美国经济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几乎没有犯错的余地。 戈皮纳特表示:“如果你看看我们的报告,就会发现预测的美国经济增速非常低,因此硬着陆的风险仍然存在。” 当被问及美国经济转向低增长,甚至可能转向负增长,是否因美联储激进加息所致时,戈皮纳特回答道:“这类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的。” 美联储去年3月启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目前已经累计加息了4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4.75%-5%之间,利率达到了2007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 不过,戈皮纳特认为,美联储迄今一直在保持良好的平衡。她补充称:“对央行官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我认为,到目前为止,美联储一直在关注通胀,当然也会根据数据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是正确的。”

  • IMF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银行业危机恐产生进一步冲击

    当地时间周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该组织稍稍下调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并警告称,由于银行业危机、高通胀和俄乌冲突等负面因素,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多个国家的利率水平迅速上升导致经济活动放缓,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相比今年1月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0%,相比今年1月的预测也下调了0.1个百分点。 最近多家银行意外倒闭扰乱了市场,引发了对金融稳定的担忧,显示出美国和其他地区银行系统超预期的脆弱性,而这种脆弱性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进一步冲击,也使得各国央行在保持增长和抗击通胀等方面变得更加复杂。 风险大幅倾向下行 IMF首席经济学家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表示:“下行风险愈发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个半月的银行体系动荡。”“虽然情况似乎得到了控制,但我们担心,如果金融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可能会导致更剧烈、更严重的衰退。” IMF还提到了一种可能出现的悲观前景,即银行业危机继续蔓延,导致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大幅削减贷款,家庭支出大幅减少,投资基金寻求避险转向美元计价的避险资产。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受到出口下降、货币贬值和通胀加剧的沉重打击。这种情况可能会使2023年的经济增速降至1.0%。 最新报告预计,2023年约90%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放缓,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为1.3%,2024年为1.4%。其中,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1.6%,2024年增长率预计为1.1%;预计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0.8%,2024年预计为1.4%;2023年日本经济增长将为1.3%,预计2023年德国GDP将收缩0.1%,英国将收缩0.3%。 另外,随着经济急剧放缓,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预计将上升。建议包括财政政策制定者应支持货币和金融政策制定者的行动,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同时,让通胀回到目标水平。 中国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报告预计,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为3.9%,2024年为4.2%,强于发达经济体。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拉动经济,零售和旅游业等经济指标快速回升,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并称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 通胀方面,IMF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率为7%,比1月份的预测高0.4个百分点,但低于2022年的8.7%。通胀放缓主要源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利率上调的影响。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直到2025年,通胀率仍然会高于央行的目标。 Gourinchas指出,我们的建议是,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应继续专注于降低通胀;不应该因为金融稳定风险而停止抗击通胀的努力,因为目前这些风险看起来"非常可控"。 油价方面,IMF预期2023年平均油价为73美元/桶,目前尚不清楚85美元/桶的最新价格是否会持续下去,因为欧佩克+成员国最近削减石油产量的影响没有被考虑进去。

  • 小心!当美欧英“印钞机”全部停转 衰退和通缩将一同杀至?

    专门研究货币供应量变化的英国经济学家,在疫情期间因比其他人更早正确地预测出通胀飙升而声名远扬。如今,他们正再次拉响警报…… 随着英国、欧元区和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纷纷崩溃,他们将此解读为衰退和通缩的先兆! 这些观点来自英国经济学家西蒙·沃德(Simon Ward)和蒂姆·康登(Tim Congdon),前者目前是骏利亨德森集团(Janus Henderson)的经济顾问,后者则更是英国金融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业内大拿,曾在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期间担任她的经济顾问。 他们的分析显然与此前主流的经济学家共识不符——当前的共识认为,全球经济正开始复苏,通胀是由供应冲击和能源价格造成的。 但对于这些货币主义理论支持者来说,经济增长和通胀本质上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及其流转速度(即货币转手次数)的函数。而它们眼下的运行轨迹,正在指向经济衰退…… 资深货币主义者眼中的“现状” 康登表示,各国央行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和疫情期间的大幅降息,导致美国和欧洲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直接推动一年后(2021年年中)通胀开始大幅高于了央行目标,英国等部分经济体的CPI同比增速更是一度达到了两位数。 但 如今,截然相反的情况则在上演——货币供应量开始急剧下降。 数据显示, 在欧元区, 衡量三年期以下存款和现金等价物的M3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六个月变化率,目前是自2010年以来最低的。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现金和隔夜存款的增速,则自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首次跌至了负值。 在英国, 实际的M4货币供应量增速——涵盖M3、各种信贷和其他流动金融工具,也已经大幅低于了趋势水平。 沃德表示,“英国和欧元区的广义货币年增长率远低于2010年代的平均水平。这一点非常令人担忧,将暗示着经济衰退、通胀下降(disinflation)和通缩(deflation)的到来。”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况也与欧洲类似。 美国去年年底的M2货币供应量增速就已同比录得负值。 野村证券驻伦敦的波动性策略师Vincenzo Inguscio近期警告称,美国最近收缩的M2货币供应量表明,美联储对货币供应的刹车踩得太紧了。他指出,“当货币供应量波动如此之大时,人们需要密切关注它的动态。” 央行应立刻掉头转向? 康登等人长期推行的货币主义理论——即通过管理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胀的理论——在过去至少2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被经济学界所忽视。但眼下的局面似乎预示着,学术“正统”与“歪理”之间的界线或许未必真的那么泾渭分明。 为了应对四十年来最高的通胀率,美联储等央行过去一年纷纷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加息,同时也在竞相缩表,试图收回他们创造的货币。 但 康登表示,货币供应量数据显示,他们应该在数月前就停止加息。同样,沃德也希望官员们停止通过所谓的QT(量化紧缩)来缩减他们的资产负债表,甚至应该考虑降息——可能要大幅降息。 “他们(央行官员们)需要恢复货币正增长,(我们这些)货币主义者赢得了早先的通胀预测竞赛,但中央银行家们声称那是一次侥幸。现在可以再来复赛一场——而如果中央银行家们又输掉了这场比赛,导致我们陷入了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最终应不应该来一次彻底的清算?” 沃德还表示,近期银行业的动荡可能会使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变得更糟,因为贷款人将“转向风险厌恶”,而且信贷业务受到限制。对康登来说,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足以要求改变央行的框架。 康登希望英国央行的公开信制度能纳入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考量。根据该制度,行长必须向英国财政大臣解释为什么通胀比目标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 “货币供应量必须出现在央行的仪表盘上。如果它不存在,央行行长将和开车不看时速表的人一样危险,”他说。 康登认为,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都应该为目前远高于目标的通胀负责。他们也需要为从2023年中期开始将出现的衰退负责。

  • 安永首席:美国经济年中料出现衰退 消费已出现降温

    国际知名会计与咨询机构安永的全球战略咨询部门(EY-Parthenon)首席经济学家Gregory Daco警告,美国近期银行业危机之后的一系列负面因素将在未来几个月拖累经济。 他在周三(4月5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美国经济状况不佳。”他提到了几个不利因素,例如顽固高通胀、高利率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获得的贷款减少,并补充说,“经济在情况好转之前可能会变得更糟”。 安永将维持此前预测不变,即今年年中起美国将会出现衰退。 消费降温 Daco预测经济衰退的关键因素是美国消费状况不佳。 过去一年里,即使面对40年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最快速度的加息,美国人的消费依旧强劲,这一点提振了经济,仅消费支出一项就占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70%。不过Daco称,最近几周的消费出现“明显降温”,他相信这种情况将延续今年一整年。 美国2月份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0.4%,显示消费者感受到了价格高企带来的压力。 美国最大连锁超市好市多(Costco)周三(4月5日)公布,在剔除汽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后,3月份美国可比销售额仅增长0.9%,为三年来的最小涨幅。 Daco还指出,过去几年里支撑美国经济的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也将出现破裂。他在报告中写道,“我们与企业高管的谈话表明,许多行业的招聘力度都明显缩减。企业投资活动也正在疲软。” 他补充道,最新的3月ISM非制造业指数意外显著下降至三个月新低,显示出在信贷环境收紧、利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该行业的新订单、就业和积压订单都在收缩。 Daco预计,在今年夏末,美联储可能会逆转政策方向,到时候美国经济“或已经陷入衰退”,潜在的不利影响将致使央行官员开始降息。 他还强调,“尽管我们没有看到广泛经济失衡的证据,但衰退往往是非线性的事件”,经济低迷可能会缓慢而不可预测地展开。 据悉,美国劳工统计局本周五(4月7日)将公布最新的非农就业数据。

  • IMF:全球经济正进入缓慢增长期 未来5年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称,全球经济正进入缓慢增长期,今年增速预计将低于3%,未来5年则将保持在3%左右。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受新冠大流行和俄乌冲突的影响,去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23年,并有可能持续五年。 IMF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速将降至3%以下,而未来五年的增速则将保持在3%左右。这是IMF自1990年以来最低的中期增长预期,远低于过去20年3.8%的平均增速。 格奥尔基耶娃称,为应对新冠大流行和俄乌冲突,各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和协调一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行动,避免了出现更糟的结果,但由于通胀持续高企,近期和中期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然疲弱。 格奥尔基耶娃指出,2023年中国和印度将贡献全球增长的一半,但高达90%的发达经济体今年的增速将下降,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活动将受到加息的冲击。她表示,低收入国家受到借贷成本上升和出口需求减弱的拖累,其人均收入增速将低于新兴经济体。 格奥尔基耶娃呼吁各国央行在金融压力仍然有限的情况下继续抗击通胀,但在出现金融稳定风险时,应通过适当提供流动性来应对。她补充称:“关键是要仔细监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以及商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弱点。”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硅谷银行引发的银行业危机暴露了特定银行的风险管理失误,以及监管失误,尽管政策制定者做出了迅速回应,但对银行和非银行机构潜在脆弱性的担忧依然存在。 她还警告称,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是日益加剧的经济分裂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而技术脱钩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遭受高达12%的GDP损失。

  • 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5%

    根据4月4日发布的《2023年亚洲发展展望(四月版)》,预计亚太地区经济体今明两年增速将达4.8%,高于2022年的4.2%。如果不包括中国,亚洲其他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增长4.6%和5.1%。同时,虽然各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水平呈现较大分化,但预计将逐步趋降至疫情前水平。 消费和投资向好,正推动本地区多个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对俄乌冲突及其他全球性不利因素造成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有所抵消。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放松,旅游业和汇款额呈上升趋势。在许多依赖旅游业的经济体,入境旅客人数正企稳回升至疫情前水平。 然而,展望未来,风险犹存。俄乌冲突延宕或升级均可能引起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球通胀水平再度快速走高,继而诱发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全球金融状况愈发紧缩,叠加过去十年和疫情期间债务累积,金融稳定面临的风险增加,近期欧美银行业陷入动荡即是明证。《2023年亚洲发展展望(四月版)》指出,必须密切监测并积极应对此类风险。 “随着疫情结束,我们回归常态,亚太经济体的前景更加光明,呈强劲复苏之势,”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Albert Park)表示,“人们纷纷重启休闲旅游和商旅出差,经济活动正在提速。但因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本地区各经济体政府需继续锚定加强合作和一体化的支持性政策,以促进贸易和投资,提高生产力和韧性。” 中国于去年12月取消了新冠肺炎疫情“动态清零”政策,经济有望在今年和2024年分别增长5.0%和4.5%,均高于2022年3.0%的增速。 同期,预计印度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将分别升至6.4%和6.7%,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需求稳健。 表现强劲的旅游业和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助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东南亚经济体的发展,预计今年和2024年该次区域将分别增长4.7%和5.0%。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经济体也有望迎来稳步增长,预计该次区域今年和2024年将分别增长4.4%和4.6%。不断重新放开和旅游业复苏支撑着太平洋地区的增长,预计今年增速有可能达到3.3%,2024年则将放缓至2.8%。 本地区通胀率继去年达到4.4%后,预计在2023年和2024年将分别降至4.2%和3.3%。供应链压力减弱,货币环境收紧,持续下降但仍维持高位的大宗商品价格,预计这些因素将共同影响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前景。 亚行在坚持消除极端贫困的同时,致力于实现繁荣、包容、有适应力和可持续的亚太地区。亚行成立于1966年,现有68个成员,其中49个来自亚太地区。

  • 芝商所离岸人民币期权今日推出 众多业内人士翘首以盼

    本周一(4月3日),全球领先的衍生品市场交易所芝商所(CME)将正式推出其基于现有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的期权合约,并希望借此深化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 投资者往往利用期货或期权,押注或对冲人民币走势。此前,港交所已经于2017年推出了类似的交易所交易期权。 芝商所的最新决定可能是其与主导人民币期权市场的银行展开竞争迈出的关键一步。目前银行直接向客户销shou人民币期权,交易规模也明显比场内交易大。 芝商所集团驻伦敦的外汇产品执行董事Chris Povey表示,“许多交易员不再像十年前那样,把离岸人民币视为一种新兴市场货币。” Povey指出,从投资机构到小型交易员的客户,目前都对在交易所交易的人民币产品颇为感兴趣。 期货合约是一种金融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以固定价格进行交易。而期权合约使其买方有机会在未来以固定价格购买或出售标的资产。 交易所交易的期权合约提供了一种无需与银行直接交易就能押注人民币走势的方式。通常,银行在场外向客户出售的期权交易量,远远大于在全球交易所结算的期权。 Optiver公司驻伦敦的外汇期权主管Tim Brooks表示,“我们希望看到这里的流动性发展到与场外市场相当,”该公司目前已计划将交易这次新推出的CME离岸人民币期权。 CME期权的到期日从周度、月度或一年不等,基于名义金额为10万美元的期货合约。 目前,芝商所仍是一个比香港小得多的离岸人民币交易市场。一些同时交易场外期权和交易所期权的人士表示,其成交量的上升可能需要时间。 新加坡对冲基金阿拉瓦利资产管理公司(Aravali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Mukesh Dave表示,“对许多交易所来说,外汇合约的交易量增长仍然很困难,这些交易所主要由散户交易主导,很少有大型银行作为做市商参与。” 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芝商所4月离岸人民币期货的未平仓合约总额为4930万美元,而港交所类似产品的未平仓合约总额为4.489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芝商所离岸人民币期权的推出,也正好赶上了一个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好节点。 上周,中法石油巨头刚刚完成了首单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巴西政府也重磅宣布将与中国直接进行本币结算。根据巴西央行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已超越欧元,成为了该国的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 芝商所外汇产品全球主管Paul Houston在上月宣布推出离岸人民币期权之时已表示:“离岸人民币已成为全球外汇交易的核心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在疫情后重启,我们很高兴推出这些期权合约,以帮助客户管理货币风险。我们的期权合约将为场外交易市场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补充。”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