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010

  • 价格战之下 乘用车价格越降越贵?

    价格战越打越激烈,乘用车均价却越来越贵? 这一“行为与结果”背道而驰的原因究竟为何?在乘用车价格越卖越高的背后,是否蕴含着中国汽车品牌整体实现跃升的希望?与此同时,这透露了我国汽车市场消费力的何种现状? 乘用车均价变高,原因为何? 盖世汽车注意到,10月15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了9月份乘用车价格段市场结构分析,并指出,国内乘用车价格是越降价越贵,近几年的车市价格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据悉,2019年国内乘用车平均车价是15.1万元,2020年是16.2万元,今年累计平均是18.2万元,9月是17.4万元。 对此,崔东树分析称,单9月来看,该月均价下降的结构性原因是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的价格较高,但占比下降,形成结构性拉动,同时原有的燃油车也是出现平均销售价格下降情况,而且燃油车的高端化带动价格上涨较大。 另外,从全国汽车市场范围来看,市场的价格段结构走势持续上行,高端新能源车型销售提升明显,中低价车型销量减少。 换言之,放眼全国汽车消费市场,似乎高端车型变得更加畅销。 崔东树分析表示,5万元以下车型2021-2022年较2020年的占比持续上升,主要是微型电动车的销量贡献。但2023年以来又持续下降,2024年3季度后回升到,2024年9月的5万元以下车型的销量占4.1%,较2023年上升1.6个百分点。5-15万元的传统车型的销量下滑与新能源车的增长抵消后,总体下降趋势仍存在。 15万元以上车型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增长较快。20-30万元车型2023年国内零售占比17%,今年9月是19%。近几年30万元以上车型的各类段占比均持续上升,30-40万车型零售占比2023年是10%,9月是9%。40万元以上车型2023年国内零售占比5%,今年9月是3%,自主高端化突破体现乘用车新能源增长带来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但传统豪华车下降的趋势较严峻。 消费结构高端化,中低端购买力仍需提升 上述现象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国车企集体冲击高端汽车市场的步伐愈发趋紧。 一直以来,为改变高端车市场被海外品牌占领的市场格局,中国汽车企业纷纷“向上”,密集推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与相关车型。 仅仅在今年下半年开端,国内主要车企就已经展开了面向高端汽车市场的第二次“进攻”。比如8月份,就有包括北汽、比亚迪和长城在内的多家企业推出了各自的高端车型。其中,北汽与华为合作推出了豪华轿车享界S9,比亚迪和长城则分别推出了腾势Z9&Z9GT和新款魏牌蓝山。 此外,除了车企端的原因之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张翔从消费者购买力角度分析表示:“零售均价比不降反增其实是消费升级的表现,汽车市场整体大环境虽然是降价,但消费者购车档次在不断升级提高,消费水平上升导致带动了零售均价上升。”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高端车型的消费能力正在提升。那么,这是一件完完全全的“好事”吗? 或许并不尽然。 崔东树分析表示,传统燃油车价格段上行的现象并不是促进消费的有利因素,需要普通消费群体更强的购买入门级车消费,也就是低端消费很重要。 他指出:“从结构分析看,入门级萎缩,消费基盘不扎实的问题较大,中低端购买力不足。因此改善普通群体需求购买力,实现车市价格端相对均衡,拉动入门级消费,实现首购群体的消费入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依然有不少定位高端的车企陆续发布中低端汽车车型,比如蔚来的乐道L60和小鹏的MONA M03。且截至目前,上述两款车型皆订单量表现喜人,呈现了良好的交付态势。或许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中低端购买力。

  • 工信部公示第388批新车目录 549款新能源汽车车型申报

    10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88批)和《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十七批)拟发布内容予以公示。 本批申请新产品准入的车辆生产企业共计651户,其中汽车生产企业487户、摩托车生产企业162户、三轮汽车生产企业2户。以上企业申报的新产品共计1942个,其中汽车产品1529个、摩托车产品402个、三轮汽车产品11个。 本批申报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共有194户企业的549个型号,其中纯电动产品共150户企业453个型号、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共29户企业57个型号、燃料电池产品共15户企业39个型号。 本批申请产品变更扩展的车辆生产企业共计851户,其中汽车生产企业668户、摩托车生产企业182户、三轮汽车生产企业1户。以上企业申报的变更扩展产品共计7100个,其中汽车产品6451个、摩托车产品625个、三轮汽车产品24个。本批有26户汽车生产企业的33个汽车产品申请整改。 附件: 1.《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88批)拟发布的新准入车辆生产企业及已准入企业变更信息清单 2.申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88批)的车辆新产品公示清单 3.申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88批)的车辆变更扩展产品公示清单 4.《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十七批)拟发布的车型清单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关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88批)和《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十七批)拟发布内容的公示

  • 地平线IPO“倒计时”、小马获广汽注资 自动驾驶赛道迎来“资本盛宴”

    身处大热的智能驾驶风口,供应商们“春风得意”。10月16日,智驾科技头部企业地平线宣布,公司计划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拟发行13.55亿股股份。根据公告,该公司预计的发行价格范围为每股3.73至3.99港元,募集资金上限约54亿港元,预计股份将于10月24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智驾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实现更加快速和可持续的增长。”地平线方面介绍,截至目前,地平线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已获27家OEM的42个品牌采用,装配于290款车型,其中,中国十大OEM均已选择地平线的智驾解决方案。 今年3月,地平线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8月,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10月8日,地平线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在招股期间,地平线更是吸引了境内外众多知名机构投资者的踊跃参与,阿里巴巴、百度、达飞集团和一家宁波市政府基金为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达到约2.2亿美元(约17亿港元)。 在IPO前,地平线已获得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及产业资本的认可。其中包括,大众集团、上汽集团、广汽资本、长城汽车、奇瑞汽车、一汽集团、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众多车企资本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五源资本、高瓴资本、IDG Capital等国内外知名财务机构的持续投资。记者不完全统计,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先后获得多次“输血”,共计11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4亿美元,在2022年11月的D轮融资后其估值达到了87.1亿美元(约611亿元)。 “高阶自动驾驶芯片的研发、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的支撑。”在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看来,地平线想要提升市占率势必要绑定更多客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还需保证商业化落地,“因此企业在发展阶段仍需通过融资支撑发展。” 进入智能电动化“下半场”后,智舱智驾相关企业正成为整车企业与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10月11日,广汽集团公告,为深化业务协同和促进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同意公司全资子公司广汽资本投资小马智行2700万美元(约为1.91亿元人民币)。值得留意的是,小马智行已于今年4月22日获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9814.95股普通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此外,9月下旬,宏景智驾、易航智能均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完成C轮融资的易航智能由北汽产投、浙江金控投资、德清产投、财通资本联合投资。易航智能方面透露,本轮融资后,易航智能或将为北汽集团旗下 BEIJING、极狐品牌的车型开发智驾方案;而完成数亿元C1轮融资的宏景智驾已在理想、上汽、长城、奇瑞、江淮、比亚迪、合众等主机厂共计30个车型上实现量产和定点,同时其与国际领先的 Tier1 也建立起项目合作,共同拓展海外市场。不仅如此,据初步统计,目前仍有文远知行、Momenta、西井科技等数十家智能驾驶科技企业在排队上市,业务覆盖智能驾驶芯片、自动驾驶方案、激光雷达等多个领域。 “在一级市场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智能驾驶企业大多数都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智驾厂商特别是L4级高阶智驾厂商研发投入巨大,同时规模效应未能完全释放,所以难以自我回血。“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智能化趋势的加强,因此,智能驾驶产业出现了明星资本、整车制造商、科技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

  • 无惧汽车行业压力 欧盟预计将坚持实施“燃油车禁令”

    据媒体报道,尽管欧洲汽车行业普遍对“燃油车禁令”感到不满,并施加了巨大压力,但欧盟仍将坚持从2035年禁售新燃油车的计划。 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委员胡克斯特拉下月将出席议会听证会,根据媒体提前获得的演讲稿,胡克斯特拉届时将强调,欧盟“不能也不应该撤回”禁止销售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新车的计划。 欧盟去年通过了一项政策,从2035年起欧盟境内将禁止销售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车,这意味着燃油车未来将不再允许销售。 欧盟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将境内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55%,最终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交通运输行业脱碳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数据显示,欧洲约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交通运输,该行业也是欧盟唯一碳排放量持续上升的行业。 然而,“燃油车禁令”遭到了欧洲汽车制造商的抵制,它们眼下正应对电动汽车销售疲软和来自中国制造商的激烈竞争。 几乎所有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今年都发布了盈利预警,大众汽车上月表示,正考虑关闭其在德国的工厂,这是该公司87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在德国提出豁免要求后,欧盟委员会承诺制定法律途径,将允许仅使用合成染料(又称电子燃料)的新车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 其他国家也纷纷提出异议,意大利呼吁推迟实施“燃油车禁令”,而法国则寻求在实施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意大利企业与“意大利制造”部长乌尔索上月警告称,2035年的内燃机禁令可能会给欧洲汽车制造商带来危机。 然而,奥地利联邦交通创新部部长葛诺蕾(Leonore Gewessler)表示,汽车行业的未来是电动汽车,欧洲不能在这项技术上落后,重复在智能手机领域落后的局面。

  • 历时58个月 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下线

    10月15日,理想汽车宣布,历时58个月,第100万辆整车——理想L9于10月14日在江苏省常州基地下线,突破中国豪华品牌最快达成百万辆纪录。 据悉,自2019年11月首款产品下线以来,理想汽车在过去5年中实现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在2021年10月28 日,理想汽车第10 万辆下线;2023年9月25日,理想汽车第50万辆下线。从第50万辆下线,再到现如今的第100万辆下线,用时不到13个月。 在产品方面,理想旗下的首款车型—理想ONE累计交付量突破21万辆;理想L9累计交付量突破21万辆;理想L8累计交付量突破18万辆;理想L7累计交付量突破22万辆。 官方表示,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自2023年至今,理想L7、理想L9和理想L8三款车型的总交付量分别位于细分市场销量第一、第二和第三位。 而理想L6自今年4月上市以来,累计交付量突破11万辆。另外,理想汽车表示,家庭科技旗舰MPV理想MEGA,采用低风阻设计,具有每百公里15.9千瓦时的超低能耗,上市以来成为50万元以上新能源MPV销量冠军。 此外,在销量方面,据理想汽车公的交付数据显示,2024年9月,其共交付新车53,709辆,创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8.9%。今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交付量共计152,831辆,同比增长45.4%。截至9月30日,理想汽车今年共交付新车341,812辆,历史累计交付量为975,176辆。

  • 欧盟官员:10月底前或很难与中国达成电动汽车价格协议

    据路透社报道,10月14日,一位欧盟高级官员表示,欧盟就中国产电动汽车的最低进口价格与中国进行谈判,以避免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汽车是复杂产品,且报价必须合理且可执行。 这位官员说道:“我不排除中欧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但要在10月底前达成协议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复杂、困难。” 该官员认为,这项挑战十分艰巨,中欧谈判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因为迄今为止,(最低)进口价格承诺还仅适用于同质化商品,而不是针对像汽车这样具有多种不同销售渠道的复杂产品。 目前,欧盟委员会已收到中国商会(涵盖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以及众多不同的个体出口商提出的最低报价。 10月12日,中国敦促欧盟不要就在欧盟销售的中国产电动汽车售价与个别出口商进行单独谈判,并警告称这将“动摇”双边关税谈判的“基础”。 而这位欧盟官员则表示,只关注一项价格承诺而不考虑其他承诺将“是不正常的”。事实上,欧盟委员会有义务审议所有报价。欧盟可能会接受某些个别出口商的价格承诺,而对其他公司继续征收关税。 该官员表示,由于车型不同,单一价格行不通。实际上,根据销售价值和所获补贴情况,不同汽车制造商的最低价格可能有所不同。此前欧盟宣布拟议的额外关税税率从特斯拉的7.8%到上汽集团的35.3%不等,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对不同车企所获补贴的计算结果。 欧盟执委会表示,任何最低进口价格协议都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足以抵消中国补贴给欧洲车企造成的损害,且必须具有可执行性,并能够得到监管。 欧盟委员会希望在中国电动车上不要重蹈此前太阳能电池板的覆辙。十年前,欧盟曾以最低价格承诺取代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关税。而如今,中国在欧盟光伏市场的份额已超过90%。这位欧盟官员表示,该案例的一个失败之处是采取了广泛规避的措施。该官员补充说:“对待任何承诺都需要非常谨慎,且必须大大降低规避措施的风险。” 欧盟将在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结束后实施对华电动车关税,调查预计将于本月底结束。

  • 雷诺保持今年利润预期不变 但称欧盟碳排放目标将影响明年利润

    据外媒报道,10月14日,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Luca de Meo在2024巴黎车展上表示,今年雷诺集团不会发布利润预警。但他也警告称,欧盟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可能会对雷诺集团2025年的财务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Luca de Meo表示,雷诺经销商网络的数据显示,雷诺集团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雷诺集团应该改变今年的业绩预期。” 雷诺集团预计今年的营业利润率将超过7.5%,自由现金流将超过25亿欧元。今年上半年,雷诺集团营业利润率创新高,达8.1%,现金流达13亿欧元。 相比之下,近几周,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宝马集团均因在华销量表现疲软而发布了利润预警,而雷诺集团在华业务并不多。另外由于美国业绩和库存问题,雷诺竞争对手Stellantis也下调了其利润预期。 不过Luca de Meo指出,欧盟从明年1月1日起将实施的更为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或使雷诺集团2025年的财务业绩受到影响。 Luca de Meo称,2018年,欧盟根据2016年的汽车注册数据确定了其2025年碳排放目标。欧盟规定,从2025年开始,在欧盟销售的汽车制造商必须将各自车队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每公里95克,否则将面临罚款。与欧盟当前所要求的碳排放水平相比,明年规定碳排放量的降幅超过了15%。 Luca de Meo建议欧盟重新审议2025年碳排放目标,并阐述了如下3个原因。 首先,当前欧洲汽车销量仍比疫情前水平低约20%。其次,尽管汽车芯片短缺状况有所缓解,售价也有所下降,但车用芯片的售价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第三,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电价飙升。这与电动汽车的生产息息相关,因为电动汽车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电力比内燃机汽车多,而且电池的生产也非常耗电。 Luca de Meo表示,如果欧盟保持2025年碳排放目标不变,且电动汽车的需求没有如预测的那样突然激增,雷诺集团将购买其他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电动汽车积分,而不是支付罚款。

  • “创新高”成9月新能源车企关键词 都有谁实现了“自我突破”?

    近期,国内众多新能源车企相继发布了9月份的销售数据。相较8月份的“淡季不淡”,9月份作为传统销售旺季,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出了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多家车企销量创出历史新高。 整体市场来看,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10.9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112.3万辆,同比增长50.9%,环比增长9.6%;今年1至9月累计销量713.2万辆,同比增长37.4%。 具体品牌方面,9月国内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TOP10榜单名单与8月相比未发生变化,榜单中的部分车企名次出现了调整。以下是当月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TOP10: 从零售销量同比变化来看, 9家车企同比大增 ,仅广汽埃安同比下滑。环比变化来看, 10家车企环比全部呈现增长态势。 9月比亚迪继续刷新着自身的月度销量纪录,以38.7万辆的零售销量成绩蝉联榜首 ,同比增长50.1%,环比增长1.9%。今年前9个月累计零售销量为246.66万辆,同比增长30.9%,市场份额高达34.6%。 吉利汽车和上汽通用五菱表现强劲,位居榜单二、三位。 吉利汽车以8.95万辆的零售销量位列第二,同比增长82.2%,环比增长20.8%。上汽通用五菱以7.30万辆的零售销量紧随其后,同比增长81.0%,环比增长16.3%。 超8成的同比涨幅,也让二者的零售销量在9月创下新高。 位居榜单七、八位的奇瑞汽车和赛力斯汽车9月零售销量同比增速迅猛。 其中,奇瑞汽车以4.37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七,同比增长高达237.7%,环比增长21.2%。赛力斯汽车则以3.58辆的销量位列第八,同比增长434.2%,环比增长6.9%,成功结束了7月和8月连续两个月的环比下降趋势。 广汽埃安9月延续着销量下滑的“魔咒”,以3.31万辆的零售销量位列第九。9月零售销量同比下滑35.1%,自今年2月以来,已连跌8个月。 零跑汽车 连续三个月位居榜单第十,9月零售销量正式突破3万辆, 同比翻番,再创历史新高。 另外,榜单第五的 理想汽车 以及未上榜的 小鹏汽车 也均在9月 实现了“自我突破”。

  • 中国占一半多!9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30.5%创新纪录

    市场研究公司Rho Motion周二表示,9月份全球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30.5%,其中中国9月销量又创下历史新高。 Rho Motion数据经理Charles Lest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美国将于11月5日举行正式大选,美国市场的销量增长缓慢而稳定,因此难以预测未来走势。 中国市场抢眼 Rho Motion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创新纪录,达到170万辆。 9月份的销量比 2023年12月创下的纪录还要高出15万辆。总体而言,今年迄今为止,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已达1,150万辆,同比增长了22%。 值得一提的是, 继2024年8月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后,中国市场9月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47.9%再创纪录,达到112万辆。 Rho Motion表示,在中国市场,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渗透率增长速度快于一些人的预期, “到今年年底,每个月的销量都可能创下纪录”。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连续三个月突破50%,9月达到53.3%,较2023年9月增长16.8个百分点,渗透率保持高位。 数据还显示,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12.3万辆,同比增长50.9%,环比增长9.6%。2024年1-9月零售713.2万辆,同比增长37.4%。 自主品牌比亚迪、理想汽车以及小鹏汽车9月份均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单月销量纪录。 出口量也保持增长势头:9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0.5万辆,同比增长19.3%,环比增长6.0%。2024年1-9月出口96.8万辆,同比增长30.2%。 市场发展不一 此外,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量增长4.3%,至15万辆;欧洲销量增长4.2%,至30万辆,这要归功于英国销量增长24%,以及意大利、德国和丹麦的销量增长。 Rho Motion汽车研究主管William Roberts表示,他们预计2025年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378万辆,2030年将达到978万辆,分别比之前的预测低24%和19%。 Lester评论道:“这个破纪录的(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 地区差异是惊人的,仅中国就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欧洲的数字正在萎缩,美国和加拿大正在稳步增长。 ”

  • 工信部:年底将继续举办新能源汽车下乡专项活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会上答记者问。在提及新能源汽车时,他表示, 年底将继续举办新能源汽车下乡专项活动。 围绕扩大消费,组织优供给、促升级系列行动。一是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为了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我们制定实施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器、电气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分两批发布31家符合规范条件的电动自行车企业名单。二是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年底将继续举办新能源汽车下乡专场活动,同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下乡,新增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三是启动建设中国消费名品方阵,从历史经典、时代优品、潮流新锐三个维度选树千件中国消费名品,推出首批百件具有全球认可度的优质品牌,并组织开展全球性的传播推广活动。四是在全国布局建设特色食品产区,组织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以及“吃货节”等“三品”全国行活动。 点击跳转具体原文链接: 工信部重磅发声!涉及促消费、扩内需、股权市场、新能源汽车下乡、设备更新等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