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139

  • 5月10日周三美股盘前,“接盘”硅谷银行的第一公民银行公布2023年一季度业绩。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末,第一公民银行存款余额为1400.5亿美元,高于分析师估计的1190亿美元。 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为95.2亿美元,而去年四季度的净利润为2.57亿美元,环比增加了36倍。 财报称,第一公民银行对硅谷银行的收购为该银行增加了98.2亿美元的初步收益,为该季度第一公民银行8.5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贡献了6500万美元。 财报公布后,第一公民银行早盘股价大涨,涨幅一度达14%,随后涨幅有所收窄。今年以来,该银行股价已经累计上涨56%。 第一公民银行首席执行官Frank Holding Jr.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表示: 这项交易显著增强了我们的资本基础,为我们继续盈利增长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我们的股东创造了长期价值。 在收购硅谷银行之后,第一公民银行跻身美国前15大银行。当时,第一公民银行同意以165亿美元的折扣价购买硅谷银行价值720亿美元的资产,并承担其约560亿美元的存款。它当时表示,硅谷银行的17个遗留分行将开始作为第一公民银行的分行运营。 第一公民银行还透露,硅谷银行的存款已从交易时的560亿美元下降至约410亿美元,但存款外流当前已经稳定下来。 第一公民银行总裁Peter Bristow对分析师表示: 我们继续专注于客户拓展,我相信一些硅谷银行的长期客户将会把业务转向我们,因为储户意识到他们的存款在第一公民银行是安全的。 在业绩指引部分,第一公民银行预测全年存款将略有下降,至今年年底,存款余额将在1320亿美元至1370亿美元之间——这一区间仍高于市场的估计。该银行预计下个季度调整后的非利息支出将从今年一季度的6.77亿美元增至12.5亿美元到13亿美元的区间。 该公司还预测全年的净冲销率在25至35个基点之间,第二季度的冲销率将在35至45个基点范围内,其中包括与收购硅谷银行相关的4500万美元冲销。 此外,第一公民银行表示,由于收购硅谷银行,一季度的信贷损失准备金为7.83亿美元,显著高于去年年底的7900万美元。 此前,第一公民银行有收购倒闭银行的经验。自2009年以来,它已经收购了20多家FDIC救助的银行。 今年一季度,美国银行业利润达到创纪录的约8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这主要是受银行业动荡和利率上升的推动。该行业总利润增长的大约一半来自收购硅谷银行的第一公民银行以及收购Signature银行的Flagstar记录的一次性收益。

  • 【5.11锂电快讯】智利称新的国有企业将参与锂产业的所有阶段 | 理想汽车称暂无降价考虑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智利:新的国有企业将参与锂产业的所有阶段】 5月11日消息,智利方面表示,新的国有企业将参与锂产业的所有阶段。 【澳大利亚锂矿公司Allkem Ltd. 同意与美国锂电池公司Livent Corp.合并】 澳大利亚锂矿公司Allkem Ltd. 同意与美国锂电池公司Livent Corp.合并,这笔交易将创造一个规模为106亿美元的锂生产商。 【川金诺:坚定看好新能源及磷酸铁锂未来市场】 川金诺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坚定看好新能源及磷酸铁锂未来市场。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也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持产业,随着锂价下跌企稳后,新能源的经济性得以体现,将进一步刺激下游需求,尤其是成本敏感的储能需求的释放。而磷酸铁锂未来仍是新能源行业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兼顾了低成本与安全性两大属性,公司认为未来磷酸铁锂市场将在长时间内维持增长趋势。 【动力电池业加速洗牌 上市公司加码布局海外市场】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业备受关注,一方面是上游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急速下跌带来动力电池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是下游新能源车产销两旺带来的电池需求增加。看似动力电池行业迎来双向利好,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加速洗牌,“库存”成为这个行业的隐痛。4月4日,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获得电芯生产许可。除宁德时代外,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远景动力等都布局了海外工厂,并且主要集中在欧洲,抓住欧洲市场已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共识。 【国泰君安:预计锂价仍在筑底过程 但股票价格或领先于锂价修复】 国泰君安研报表示,节后锂价延续回暖态势,5月下游企业整体排产向好,另外特斯拉打破市场降价预期国内需求正由淡季向旺季过渡,生产厂家惜售挺价情绪明显。但是碳酸锂库存仍在高位,需求复苏力度暂未落地,预计锂价仍在筑底过程,但股票价格或领先于锂价修复。产业链下游从车企到电池厂均开始白热化竞争,降本压力向上游传导短期对锂价有所压制,但上半年历来为需求淡季,在下游车企规模化降价的情况下,下半年旺季需求仍可期待。 【李想:理想汽车争取今年6月实现单月交付3万辆 目前没有降价考虑】 在理想汽车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第二季度理想汽车交付量将继续爬坡,要争取在今年6月份实现单月交付3万辆的目标。理想汽车的纯电车型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进行发布,发布后就会开启进店试驾并逐步开启交付,会保持与L9、L8、L7车型相同的发布、交付节奏。他还提到,目前理想没有降价的考虑,因为在车型长期规划时,已经把每一个车型定在了所在车型、级别、尺寸所对应的价格区间里最有竞争力的价位上,理想在定价方面十分慎重。 相关阅读:  SMM: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及储能电池技术演变【SMM新能源峰会】 SMM:镍钴锂金属回收万亿市场到来? 中国废旧锂电循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新能源峰会】 SMM:未来负极材料需求仍乐观 但产能不断释放市场竞争加剧 未来一体化布局趋势明显【SMM新能源峰会】 SMM:中国电解液行业格局及未来供需展望【SMM新能源峰会】 工信部发布第65批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目录 比亚迪、奇瑞、上汽等多款车型入选 工信部公示第371批新车目录 440款新能源汽车车型申报  SMM: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及储能电池技术演变【SMM新能源峰会】 SMM深度报告:锂市供需、新扩建产能、成本分析【新能源峰会】 【SMM分析】下游备采情绪提升 4月锰酸锂产量破6000? 【SMM分析】四氧化三锰常见工艺路线全景解析 【SMM分析】四氧化三锰常见工艺路线全景解析 二次增储!津巴布韦Bikita矿山再获28万吨LCE资源增量【SMM分析】 上海车展回顾【SMM分析】 邦普循环9个工厂获认证 | 一公司从电池“黑粉”中回收原材料【4.24~4.30电池回收周报】 160亿负极材料项目开工 | 万吨级硅碳负极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4.24~4.30日负极材料周报】 锂电回收行业解读: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浅析【SMM分析】 【SMM分析】智利谋求锂产业国有化有何用意? 【SMM分析】何为金属锂? 锂电产业一周要点速览【SMM现货评论】 【SMM分析】欧洲能源危机抑制新能源汽车需求 中欧差距逐渐拉大? 【SMM分析】苏州华一过会 武汉吉和昌上市辅导 背后均有这家企业 锂电回收新工艺:一文浅析直接回收法【SMM分析】

  • 近日,太钢不锈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营收为976.54亿元,同比减3.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1.54亿元,同比减97.57%。 主营业务概述 2022年,公司围绕建设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不锈钢全产业链高科技企业,深入开展“对标找差创一流”活动,管理流程与效率不断优化,克服市场不利形势变化,持续推进“三降两增”工作,全力奋战稳增长,实现平稳运行。2022年,公司全年产钢1216.88万吨,其中不锈钢414.00万吨;全年钢材销量1168.25万吨,其中不锈钢394.71万吨;出口钢材63.59万吨,其中不锈材40.96万吨。

  • 太钢不锈:2023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11.64% 净利亏损近6亿元

    近日,太钢不锈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营收为259.06亿元,同比增11.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亏损5.92亿元。

  • 近日,太钢不锈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营收为259.06亿元,同比增11.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亏损5.92亿元。

  • 正极材料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一季度近8成企业净利负增长

    近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22年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业绩已披露完毕。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统计了57家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上市公司业绩情况发现,2022年产业链企业普遍业绩高增,净利增幅最高达34倍;而进入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行业遇冷叠加碳酸锂库存跌价等原因,近80%企业净利同比下降,与2022年一季度相比,增速大幅降低。 从营业收入来看,统计在内的57家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上市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总计13792.07亿元,平均营业收入241.97亿元。 具体来看,2022年,紫金矿业、洛阳钼业、四川路桥、中化国际、华友钴业、湖南裕能、赣锋锂业、天齐锂业、西部矿业、中国宝安、盐湖股份、中伟股份、容百科技、格林美、厦钨新能、盛屯矿业、德方纳米、天赐材料、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永兴材料、雅化集团、龙蟠科技、振华新材、万润新能、盛新锂能26家公司营业收入超百亿,其中紫金矿业、洛阳钼业以及四川路桥营业收入超千亿。 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翻倍增长的公司达22家,分别为湖南裕能、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盐湖股份、容百科技、德方纳米、天赐材料、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永兴材料、雅化集团、龙蟠科技、振华新材、万润新能、盛新锂能、中矿资源、富临精工、江特电机、融捷股份、西藏矿业、丰元股份,这一数字在2021年为18家。 2023年一季度,57家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计3299.39亿元,平均营业收入57.88亿元;营业收入逾10亿的有32家,其中紫金矿业、洛阳钼业、四川路桥、中化国际、华友钴业、湖南裕能6家公司营收超100亿元;不过,一季度仅有6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1倍,有27家公司营收同比下降。 从净利润来看,统计在内的57家上市公司,2022年净利润总计1600.87亿元,平均净利润28.29亿元,仅有4家公司净利润出现亏损。 具体来看,2022年,紫金矿业、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盐湖股份、四川路桥、永兴材料、洛阳钼业、天赐材料、盛新锂能、雅化集团、华友钴业、西部矿业、中矿资源、湖南裕能、融捷股份、德方纳米、江特电机、当升科技、中伟股份、长远锂科、容百科技、中化国际、格林美、振华新材、中国宝安、厦钨新能26家公司净利润逾10亿元,其中紫金矿业、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盐湖股份、四川路桥5家公司净利润超百亿。 2022年,净利润同比翻倍增长的公司达22家,其中融捷股份、吉翔股份、天齐锂业位列同比增幅前三位,分别为3472.94%、2605.67%、1060.47%;同比下降的公司达15家,其中科恒股份同比跌幅最大,下跌达3392.16%。 与2022年净利大幅增长不同,2023年一季度各企业业绩显得有些“凄凉”。2023年一季度,57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计239.35亿元,平均净利润4.20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的有23家,其中,紫金矿业、天齐锂业、四川路桥、赣锋锂业、盐湖股份、中矿资源、华友钴业净利润超10亿元。仅有3家公司实现翻倍增长,其中吉翔股份同比增长1662.76;负增长的公司有43家,出现亏损的有16家,亏损金额最多的公司为德方纳米,亏损7.17亿元。 2022年业绩普遍高增 一季度近8成企业净利负增长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 《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94.7万吨,同比大幅增长77.97%。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4.2万吨,同比增长150.99%,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58.65%;三元材料总体出货量为65.8万吨,同比增长55.92%。 2022年1-12月国内碳酸锂销售价格变动表 图/藏格矿业 从产值来看,2022年上游的金属尤其是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各类正极材料的价格也出现持续上涨,2022年全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平均价格由2021年的5.3万元/吨上涨到2022年的14.5万元/吨,包括三元材料、钴酸锂材料和锰酸锂材料在内的正极材料的年平均价格均同比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2022年中国正极材料的产值已经超过4000亿元,达到4391.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09.4%。 因此,2022年,随着电池材料及上游原材料量价齐升,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上市公司业绩维持在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锂资源企业,龙头公司基本满产满销,大幅提振产业链公司业绩,净利润更是实现数倍、数十倍的增长。 以融捷股份为例,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92亿元,同比增长225.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0亿元,同比增长3,472.94%,利润率高达81.6%。 而进入2023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叠加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整个电池行业进入一个去库存阶段,各企业业绩增速均放缓。从上述统计表格来看,有近80%的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上市公司净利呈现负增长状态。 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ABEC、海融网、电池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举办的2023年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活动中,有业内人士曾透露,“买涨不买跌”是锂电行业通病,锂价开始下跌之后,大多数企业第一反应就是暂停采购,保持观望状态,但此前在高位时囤的原材料还在手中,叠加行业不景气,毛利率快速下降,业绩也随之大起大落。 长远锂科在一季度报中也表示,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同时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下游市场需求下降,公司产品销量同比减少。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价格竞争压力,导致产品毛利下降。 国信证券日前研报表示,2023年一季度,在材料企业方面,由于原料与碳酸锂高度相关的电解液与正极环节在锂盐价格持续下跌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客户递延提货以及一定的资产减值计提,净利润出现较大波动;不过,从一季报中显示,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德方纳米/湖南裕能等正极材料企业一季报显示现库存水平较2022年末分别有12%/41%/51%/66%的下滑,产品库存持续优化,原有库存加速消纳。 电池网注意到,近期,锂盐价格小幅回暖,推动下游对电芯、材料价格关注度、询单频率有所提升,市场情绪和刚需采购有望带动市场活跃性,采购需求或有所回暖。 同时,从新能源车企们公布的4月新能源车销量及交付量来看,市场开始出现明显回暖。乘联会日前也发布消息称,2023年3月乘用车销量季度末冲刺后,4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回归平稳,4月价格战热度逐渐消退,消费者恢复理性消费,观望情绪得以缓解,前期压抑需求有所释放,整体车市延续3月底的态势,企稳修复。 乘联会分析,2023年3月全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销量万辆以上的11家厂商批发销量占总体新能源乘用车全月销量的80.7%,这些企业的4月预估销量为48.2万辆,按照正常结构占比预测,4月的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60万辆。考虑到4月的工作日偏短因素,因此4月销量与3月61.7万基本持平已经是很好的表现,尤其是4月的新能源乘用车同比翻倍暴增是很振奋人心的。 产能过剩兵临城下 机遇挑战刚刚开始 根据电池网此前统计,2022年,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项目相关情况中,统计在内的419个项目中,有361个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逾2万亿元。其中,在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领域,电池网统计在内的118个项目中,97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金额,投资总额约5535.66亿元。 2023年一季度,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相继公布的新投建项目多达111个,有94个项目公布投资金额,整体投资高达5099.94亿元。其中,在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领域,电池网统计在内的34个项目中,28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金额,投资总额约1556.24亿元。 EVTank在白皮书中指出,2022年,正极材料全行业规划和开建了大量的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产能,预计在2023年开始逐步形成有效产能,未来磷酸铁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市场竞争将异常惨烈。 对于正极材料厂而言,机遇与挑战或将才刚刚开始。一方面,电池产业链尚未完全恢复;另一方面,在前几年磷酸铁锂激进的产能扩张之下,产能过剩已“兵临城下”。在此背景下,正极材料企业降低成本,以量换价逐渐成为趋势,目前正极材料企业纷纷向上下游拓展,而拥有上游资源、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企业已经进入价格战,今年产业或将开始新一轮洗牌。 同时,在保证原有业务正常运行之外,随着钠电池技术的进程加快,大部分正极材料上市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布局钠电新产品、新技术。 据了解,2022年,容百科技钠电正极累计出货几十吨级,公司现有钠电正极产能约1.5万吨/年,计划在2023年底建成3.6万吨/年产能,2024年底建成10万吨/产能; 振华新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及产业化(沙文二期扩能项目)将建设年产1.2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能,目前部分投产;沙文一期技改项目正在推进,建成后将形成1.6万吨正极材料产能; 帕瓦股份已实现多晶型NCM811高镍产品的批量出货,同时前瞻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并获得相关专利,产品处于下游客户验证阶段; 长远锂科钠电正极尤其是层状氧化物路线的样品经客户评测,其性能表现优异,根据客户的需求,公司将于2023年投产一条钠电正极中试线; 格林美已经具备万吨级钠离子电池前驱体材料以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能…… 由于高性价比、高安全性等特点,钠电池成为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一种锂电池补充体系。随着2023年钠电池产业全面提速,面对“新晋玩家”,锂电材料企业凭借丰富的生产经验以及技术优势布局钠电材料,将拥有更多先发优势。 结语: 日前,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高端汽车产品逐渐放量,因此高端正极材料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 德方纳米也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储能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公司认为行业的发展是螺旋式增长,短期内会有波动,长期趋势向上增长,前景广阔。 总体而言,目前动力市场和储能市场还处于发展上升期,短期的波动并未影响行业的长期向好。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渐加快,风光电场、可再生能源等储能商业化应用迫切,正极材料市场依然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是,随着电池企业、化工企业、上游矿产企业跨界进入到正极材料领域,整个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优质产能优势、技术优势包括成本控制能力,将是正极材料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丰田汽车四季度营收9.7万亿日元 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5%远超预期

    5月10日,丰田汽车公布了202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随着全球芯片供应危机的缓解,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预计,其在主要市场的销量将会增加。财报显示,丰田汽车Q4总营收为9.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9%;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为5522亿日元,同比增长3%。经营利润为6269亿日元,同比增长35%,远高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5535亿日元,这一结果得益于日元疲软提振了海外销售额、以及产量增加抵消了原材料成本飙升的影响。 2023财年全年,丰田汽车总营收为37.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8%;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为2.5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4%。经营利润为2.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9%。丰田汽车2023财年汽车总销量为1055.8万辆,较上一年的1038.1万辆增长1.7%。 此外,丰田汽车表示,将在5月1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回购最多达150亿日元的股票。 展望未来,丰田汽车预计,2024财年营收将增长2.3%至38万亿日元;预计经营利润将增长10.1%至3万亿日元,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3.02万亿日元相符;预计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将增长5.2%至2.6万亿日元。该公司预计,2024财年汽车总销量为1138.0万辆,增长7.8%。 尽管保住了全球最畅销汽车制造商的桂冠,但丰田汽车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电动汽车发展浪潮中处于落后位置的丰田汽车需要赶上其竞争对手。丰田汽车表示将推出10款新型电动汽车,目标是到2026年电动汽车的年销量达到150万辆。此外,丰田汽车还必须处理其关联公司大发(Daihatsu)在对一些丰田品牌车型的安全测试中作弊的问题。

  • 理想汽车-W发布一季度业绩 净利润为9.34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

    理想汽车-W(02015)发布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3个月季度业绩,2023年第一季度的收入总额为187.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加96.5%,环比增加6.4%;毛利为38.3亿元,同比增加77%,环比增加7.4%;净利润为9.34亿元,而2022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为1090万元,较2022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2.65亿元增加252%。 2023年第一季度的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增加196.4%,环比增加46.1%。 2023年第一季度的车辆销售收入为183.3亿元(26.7亿美元),同比增加96.9%,环比增加6.1%;车辆毛利率为19.8%,而2022年第一季度为22.4%,2022年第四季度为20%。 于2023年第一季度,汽车总交付量为52584辆,同比增长65.8%,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拥有299家零售中心,覆盖123个城市,并于223个城市运营318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此外,公司于2023年4月交付了25681辆汽车,同比增长516.3%。截至2023年4月30日,公司拥有302家零售中心,覆盖123个城市,并于222个城市运营318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评论道:“今年一季度,面对竞争加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我们依托用户对理想L9和理想L8的持续认可,以及理想L7强劲的定单量和快速的产能爬坡,跻身中国市场20万以上新能源品牌销量前三。再一次证明了我们设计和打造爆款车型的能力,以及我们供应链、制造、销售和服务网络的优势和协作效力。” “我们于4月18日发布的“双能战略”标志着理想汽车进入了以城市NOA为代表的智能驾驶3.0时代以及增程电动、高压纯电并驾齐驱的新篇章。我们相信,电动化和智能化将带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和更大的规模效应,结合我们不断提升的运营能力,我们将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实现盈利。我们健康的盈利水平和现金流将持续支持我们投入研发和提升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发展的飞轮效应。” 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补充道:“我们很高兴公布第一季度的强劲业绩表现,于本季度实现了高增长和盈利水平的提升。破纪录的交付量带动我们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96.5%至187.9亿元。此外,我们在第一季度取得了健康的毛利率,达到20.4%,以及创历史新高的正向经调整经营利润率和自由现金流,这得益于我们强大的产品力和出色的运营效率。我们强有力的现金流和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有利于我们继续投入,赋能产品、平台及系统研发创新与业务扩展,为我们的用户和股东创造价值。”

  • 台积电4月营收约1479亿新台币 同比減少14.3%

    台积电(TSM.US)4月营收约为1479亿新台币,环比增加1.7%,同比減少14.3%。累计2023年1至4月营收约为6565.33亿新台币,较去年同期減少了1.1%。

  • 在港交所有效融资难!内蒙古最大煤炭商伊泰煤炭拟溢价回购全部H股退市

    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伊泰煤炭(03948.HK)公告,董事会已决议将在遵守收购守则、股份回购守则及上市规则规定的情况下作出H股回购要约,以回购全部已发行H股。 H股回购要约每股17.50港元,要约价较5月9日收市价每股16.06港元溢价约8.97%。 倘H股回购要约在所有方面成为无条件,所回购全部H股将予注销,公司注册资本将相应减少,且公司将向香港联交所申请根据上市规则第6.15条撤销H股上市。 H股流动性低 伊泰煤炭认为难以进行有效融资 鉴于下述原因,董事会相信H股回购要约及自愿退市符合公司及股东整体利益: H股的交易量较低且流动性有限,导致公司难以在香港联交所有效地进行融资; H股回购要约如落实,将为接纳的H股股东带来一次性投资收益; H股退市,如落实,将令公司能够节省与H股上市监管合规相关的成本及费用。 伊泰煤炭表示,公司拟维持B股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公司拟于H股撤销上市后,(i)会继续经营其现有业务,主要包括煤炭业务、运输业务、煤炭相关化工业务及其他业务;(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对本集团业务引入任何重大变动(包括对本集团的固定资产作任何重新调配);不会因落实H股回购要约或自愿退市,对持续雇用员工作任何重大变动。 根据该公司3月底发布的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6.47亿元,同比增长19.68%;归母净利润为109.75亿元,同比增长26.98%。 中信证券近日发研报指出,2022年随着煤企业绩的大幅改善及主流公司的分红率维持高位,煤炭板块股息率亮眼。2023年Q1,板块净利润同比基本持平,但Q2业绩或有进一步下滑的预期。Q2煤价虽然面临压力,但板块已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短期煤价下跌的预期。目前板块具有安全边际,估值和股息率具备吸引力,后续待催化剂共振,板块依然有明确的反弹空间。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