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378

  • 抚顺特钢表示,公司在建项目在半年报中已经披露,从披露的项目来看,除已达产的设备外,产业化一期项目中的12吨感应炉正在调试,预计9月中旬热试;进一步提升军品产能一期的3台12吨自耗炉已经投产,1台12吨感应炉计划2023年12月进行热试;二期的6台真空自耗炉已招标完毕,设备制作中。 民品方面汽车钢销量下降后,公司大力开发风电、铁路、石油石化、核电等行业用钢,其中风电轴承钢、铁路的轴承钢等都需要通过电渣工艺,公司前期新建20台电渣炉,预计全年可增加5万吨电渣钢产能,已全部投产。

  • 宝钢股份表示,2023上半年营收为1698.55亿元,同比减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45.52亿元,同比减41.6%。 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钢材需求低迷,房地产、汽车、工程机械、集装箱等下游行业需求恢复低于预期,钢铁行业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盈利下滑、亏损面扩大的运行态势。 上半年,铁矿石价格呈先涨后跌走势,上半年铁矿石普氏62指数118.3美元/吨,同比下降15.4%,价格总体仍处于高位;上半年山西吕梁主焦煤价格1959.8元/吨,同比下降27.0%。上半年中钢协钢材价格综合指数(CSPI)113.2,同比下降15.5%,一季度钢材价格持续上升,二季度价格明显回落。上半年国内粗钢产量5.36亿吨,同比增长1.3%;全球粗钢产量9.44亿吨,同比下降1.1%。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铁产量2,427.1万吨,钢产量2,594.3万吨,商品坯材销量2,556.2万吨,实现合并利润总额65.2亿元。 下半年,随着国家稳增长措施逐步落地,我国经济将延续修复式增长态势,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预计增强。在国内经济总体向好的背景下,钢材需求预计有所恢复,叠加能耗、环保管控政策实施,下半年钢材产量将有所回落,下半年钢铁供需有望保持弱平衡状态,钢材价格存在一定反弹空间,行业效益逐步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下半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内外销联动,强化产品经营,不断提升差异化能力;深化产销研一体化实体化变革,聚焦市场和用户,不断改善产品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确保份额领先;进一步提升一公司多基地管理实效,科学合理开展产线分工,动态优化钢铁资源流向,充分发挥基地间协同价值,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坚持对标找差,深挖成本改善潜力,追求极致效率与效益,确保经营业绩国内行业第一。

  • 宝钢股份表示,5月1日,宝钢和沙特阿美、PIF正式签约,后续工作已在稳步推进中,公司的同事已在沙特开展工作。公司将调动公司各项资源,全力以赴推进这个项目并确保成功落地,建成全球首个绿色低碳厚板钢厂,希望取得比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国际化是宝钢股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做的,公司坚持积极寻源、审慎决策的原则,聚焦“一带一路”等区域,开展多项项目,重点关注具备绿色低碳能源禀赋的区域,比如中东地区。通过多次调研考察,公司确实比较看好中东地区,因为现在能源成本在吨钢成本的占比越来越高,未来钢铁工业需要向具有绿色低碳资源的地方进行布局。 公司也会关注钢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如果有合适的兼并重组项目,公司会去推进落实。 对其他市场,目前公司不做过多考虑,主要还是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的投资,以及加大海外人才培训和服务,海外研发体系的建设。当然过程会面临很多挑战,必须关注海外投资风险的管控。 新的规划中提到2024年公司产能规模要达到8千万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并购整合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稳增长的要求。国家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也强调依托优质企业,在细分领域进行兼并重组,解决钢铁行业小散乱的局面。宝钢股份是龙头企业,又是优质企业,落实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过程中,应大有作为。 第二,并购整合对宝钢股份的未来发展也非常重要,我们在技术、人才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共享这种优势资源,真正实现协同效果。宝钢股份也有进一步实施兼并重组的能力,我们一直在完善一公司多基地的管理模式,四个基地的管理是比较顺畅的,未来如果有五个基地、六个基地,复制管理模式也很快,也有人才能够输送到新基地,这也是宝钢自身发展的需要。 碳减排 对钢铁行业来说,碳减排是一项重要的使命,行业GDP占了全国5%,碳排放占了15%,所以减碳是公司接下来几十年非常重要的使命。7月17日召开了全国生态环保大会,接下来要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步伐越来越快,节点越来越近,要加快这方面的行动,来适应国家政策变化。欧盟也有明确的政策出台时间表,2024年初就要开始申报,2026年就要交碳税,这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90%是高炉传统流程,资产体量巨大,这些工艺改造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 下半年钢铁行业的供应情况 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供大于求的局面几年前就形成了,有市场的因素,也有行业自律的因素,确实需要对整个钢铁行业的产能进行新一轮规范。 接下来一段时间,对钢铁业来说是一个持续去产能的过程,至于今年下半年政策层面怎样把控?今年1月到7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大概1500万吨。假如今年全年产量不突破去年全年产量,就意味着后续必须减产,这是一个利好。行业应该在有需求的情况下组织高效生产,而不是盲目追高产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维持盈利增长确实很难。 近期硅钢市场供需情况以及未来公司对硅钢的规划 硅钢今年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现在很多钢铁企业都进入硅钢领域,供给增量大于需求增量,中低牌号的硅钢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在高端产品里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面向未来,宝钢硅钢的战略是要成为全球第一品牌。首先,产量规模要保证第一,现在已经是第一了;第二,技术要第一,我们每年在硅钢领域都有一些全球首发产品,很多硅钢工艺、装备都是原创;第三,品种结构要最优,中低牌号竞争激烈,需要差异化竞争。 宝钢取向硅钢产能目前大概100万吨。到明年下半年达到116万吨,宝山、青山基地明年各有8万吨取向硅钢增量。到2026年达到160万吨,全部是高端品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方面也做了一些规划,上半年宝山基地投产的50万吨产线,产品将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大型电机,新产线没有受市场太多影响,到年底将实现盈利。青山基地55万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项目也已在今年6月底开工。无取向硅钢方面主要是调整产品结构,继续强化竞争力,已在逐步落实推进中。

  • 碳排监管趋严 对高碳行业影响几何?【机构研报】

    中金公司认为,在碳排监管趋严,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双控的背景下,高碳行业或将面临新的变化:减碳压力上行,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有望提振。 中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钢铁、水泥、有色及化工领域,探讨新变化下各行业的潜在机遇与挑战。中金认为,碳相关政策的引入有望驱动行业供给侧走向新一轮变革,绿色及低碳能力突出、具备规模及结构优势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以下为其核心观点: 钢铁:减碳迫在眉睫,引导机制正逐步出台。 我们认为钢铁行业仍需通过大力改进能效并发展绿色冶炼进一步促进行业减碳。同时,受CBAM影响,国内钢企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盈利或将萎缩,碳成本及出口盈利萎缩的压力或将促使钢企加大减碳力度。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绿色冶炼或将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行业内部的分化与整合可能加速,长材钢企以及产品结构占优的板材龙头有望受益。 水泥:潜在碳市场广阔,有望推动行业新一轮供给侧变革。 我们认为水泥行业潜在的碳市场广阔,且龙头企业具备盈利能力、碳排控制、资金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有望在新的减碳要求以及增量碳成本的作用下受益,行业供给格局亦有望迎来全新一轮变革,促使行业产能走向先进化、集约化。我们建议关注水泥企业在绿色低碳以及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与举措。 有色:电解铝行业减碳空间较大,利好绿电比例高,再生铝产能大的企业。 我们认为碳交易为量化铝企的低碳优势提供了市场途径,单位碳排放较低的企业可通过出售盈余碳配额或CCER,获得此前未有的绿色收益。因此,绿电占比高、再生铝产能多的企业有望从中受益。当前已有众多电解铝与铝加工企业着手布局节能转型,我们建议关注积极研发节能技术和设备、扩增绿电比例的铝业企业,以及天然具备降碳优势的再生铝企业。 化工:先进能效、低碳技术有望长足发展。 我们认为引入碳交易机制下,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产品成本的重要环节,先进制造企业有望受益。同时,我们看好碳捕捉与封存技术、低二氧化碳排放技术(包括氢能、生物质等)等远期较大的发展空间,一批优秀的公司将凭借其技术前瞻性或资源优势受益于全球碳中和的推进。 风险 碳交易政策落地进展不及预期,减碳技术发展及应用进度不及预期。

  • 本钢板材:2023年上半年净利同比减278.9% 粗钢产量同比增超9%

    本钢板材表示,营收为305.67亿元,同比减12.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10.05亿元,同比减278.90%。 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面对严峻的钢铁市场形势,公司紧密围绕鞍钢集团“7531”战略目标和本钢集团“1357”工作指导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树立“现金为王,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盯紧市场,狠抓现场,锚定行业先进水平,用足“对标+精益”两项硬措施,推动极致降本和质量提升,以改革促活力,用效率增效益,全力以赴防风险堵漏洞,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生产经营和企业改革成效,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完成:生铁产量502.94万吨,同比增加7.93万吨,同比增幅1.6%;粗钢产量566.88万吨,同比增加47.06万吨,同比增幅9.05%;钢材产量813.71万吨,同比增加4.27万吨,同比增幅0.52%。回顾上半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施精品战略,汽车板产量、质量创新高。汽车板共生产124.9万吨,同比提高24.4万吨。用户和产品内涵显著提升,直供用户订货比例提高到84%,拳头产品比例提高到35.28%。独家获得奔驰重卡CXT新车型38个零部件发包份额;顺利通过宝马、上汽乘用车等产线认证和11项产品认证,完成通用、理想、奇瑞汽车认证,本钢板材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坚持用户需求,实物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全面贯彻公司质量、服务“七条铁律”,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强力推进“体系+精益”标准化建设,提升本钢板材品牌硬实力。全工序原品种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质量成本降低15%;A类直供用户合同、主机厂合同交付率达到100%。 (3)推进极致降本,工序降本效果显著。依托日清日结系统,紧盯采购、制造、销售,坚持对标挖潜,以“零浪费”理念层层分解降本指标到岗位。公司吨钢耗电、鱼雷罐周转率、转炉煤气回收、一热轧产量等19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4)持续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明星产线”。以“明星产线”为引领,通过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在实现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重点指标持续向好。各工序“明星产线”多次刷新产能纪录。 (5)开展精益改革,推动管理提档升级。推进主辅分离、管办分离、专业化整合,机关部门编制优化118个。成立物流中心和资源服务分公司,推进主辅分离,实现物流资源及再生资源的深度整合。全面开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相关行动,实施108项提升任务,完成率达到93%以上。举办作业长特训营,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红牌作战”活动,发现异常456项,完成整改95%;推进精益课题82项、改善提案1077项。开展“两制一契”创新穿透式考核模式,签订率100%。 (6)守住安全底线,打造现代绿色钢企。按照“四个统一”要求,强化相关方管控,实行“黑名单”制度和区域限制性管理。开展全要素、全流程风险辨识,累计识别安全风险11353项,全部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六个结合”,树立“主动干、全员干、快速干”理念,大力推进花园式工厂建设。按照“四化”清单总体建设进度完成89%,新增绿化面积29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14.53%。

  • 本钢板材表示,营收为305.67亿元,同比减12.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10.05亿元,同比减278.90%。 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面对严峻的钢铁市场形势,公司紧密围绕鞍钢集团“7531”战略目标和本钢集团“1357”工作指导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树立“现金为王,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盯紧市场,狠抓现场,锚定行业先进水平,用足“对标+精益”两项硬措施,推动极致降本和质量提升,以改革促活力,用效率增效益,全力以赴防风险堵漏洞,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生产经营和企业改革成效,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完成:生铁产量502.94万吨,同比增加7.93万吨,同比增幅1.6%;粗钢产量566.88万吨,同比增加47.06万吨,同比增幅9.05%;钢材产量813.71万吨,同比增加4.27万吨,同比增幅0.52%。回顾上半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施精品战略,汽车板产量、质量创新高。汽车板共生产124.9万吨,同比提高24.4万吨。用户和产品内涵显著提升,直供用户订货比例提高到84%,拳头产品比例提高到35.28%。独家获得奔驰重卡CXT新车型38个零部件发包份额;顺利通过宝马、上汽乘用车等产线认证和11项产品认证,完成通用、理想、奇瑞汽车认证,本钢板材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坚持用户需求,实物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全面贯彻公司质量、服务“七条铁律”,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强力推进“体系+精益”标准化建设,提升本钢板材品牌硬实力。全工序原品种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质量成本降低15%;A类直供用户合同、主机厂合同交付率达到100%。 (3)推进极致降本,工序降本效果显著。依托日清日结系统,紧盯采购、制造、销售,坚持对标挖潜,以“零浪费”理念层层分解降本指标到岗位。公司吨钢耗电、鱼雷罐周转率、转炉煤气回收、一热轧产量等19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4)持续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明星产线”。以“明星产线”为引领,通过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在实现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重点指标持续向好。各工序“明星产线”多次刷新产能纪录。 (5)开展精益改革,推动管理提档升级。推进主辅分离、管办分离、专业化整合,机关部门编制优化118个。成立物流中心和资源服务分公司,推进主辅分离,实现物流资源及再生资源的深度整合。全面开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相关行动,实施108项提升任务,完成率达到93%以上。举办作业长特训营,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红牌作战”活动,发现异常456项,完成整改95%;推进精益课题82项、改善提案1077项。开展“两制一契”创新穿透式考核模式,签订率100%。 (6)守住安全底线,打造现代绿色钢企。按照“四个统一”要求,强化相关方管控,实行“黑名单”制度和区域限制性管理。开展全要素、全流程风险辨识,累计识别安全风险11353项,全部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六个结合”,树立“主动干、全员干、快速干”理念,大力推进花园式工厂建设。按照“四化”清单总体建设进度完成89%,新增绿化面积29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14.53%。

  • 沙特大力加速发展钢铁工业 行业投资有望大幅增长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沙特正在采取重要举措生产绿钢,以供应其他行业并用于出口。 沙特工业和矿产资源部采矿事务副部长Khalid Al-Mudaif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项目将“很快在沙特见效”。 Al-Mudaifer表示, 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PIF)本月早些时候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手中收购了沙特钢铁公司(Hadeed)100%的股权 ,这将有利于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钢铁工业实体的诞生。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透露,该交易总价值为125亿沙特里亚尔,相当于33.3亿美元。 在PIF收购Hadeed的同时,基于股权置换协议,Hadeed还将从Rajhi Invest手中收购Rajhi Steel公司100%的股权,以换取Hadeed新发行的股份。 据估计,沙特拥有7.8亿吨铁矿石储量,在钢铁生产能力方面位居全球第20位,并且其是采用环保型直接还原技术的第四大钢铁生产国。 Al-Mudaifer 还指出,沙特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为全球最低。 在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的大型项目推动下,沙特的工业和建筑业实现了大幅增长。Al-Mudaifer解释说,在未来十年内,预计该行业的投资将超过27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72亿美元),这将有效带动钢铁行业的发展和扩张。 Al-Mudaifer还表示,为了支持国家的钢铁战略,沙特王国到2030年需要超过350亿沙特里亚尔的重大投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由PIF支持的可行且强大的经济实体。 Al-Mudaifer强调,钢铁行业将成为采矿业的重要支柱,沙特将致力于成为中东乃至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之一。

  • 必和必拓:预计2023年铁矿石供需将大体保持平衡 上调铜市增幅预测

    据必和必拓消息,必和必拓市场与经济分析副总裁马凯通过公司官微发文,对短期的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平衡的预期进行更新。迈入2023下半年, 必和必拓认为铜市场的供应将出现趋于平衡或略微过剩的情形,其中中国的铜终端需求好于预期而同时运营短缺情况比年初预计略好。必和必拓预计镍金属的供应过剩情形将略微加大 。此外, 预计整个2023年,铁矿石市场的供需将大体保持平衡 , 但也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炼焦煤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所改善,整体市场走势基本符合预期,不会出现像2022年因供应紧张而推动价格屡创新高。 部分内容如下: 必和必拓基于对5月之后的经济数据以及一系列稳增长的经济政策所带来预期影响进行分析,必和必拓修正了对中国GDP增速、钢铁及铜市场走势的预测。必和必拓 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幅在5%-5.5%之间。同时,我们对中国钢铁市场增幅的预测目标进行了小幅下调,但对铜市增幅预测进行了上调。 钢铁 中国的钢铁产量过去四年来一直维持在10-11亿吨的水平,预计还将在近两年内延续这一水平。展望2023年,限产政策仍是中国钢铁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需要重点关注可能的限产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最近该问题均一直是市场讨论的热点,但限产措施的范围、时间、力度还尚未可知。 2023年上半年的中国钢铁年化产量达到了10.8亿吨,并高于2020年的10.65亿吨的年度产量峰值。基于对终端需求和未来可能的限产政策影响的判断,我们认为下半年粗钢年化产量约在10亿吨,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增速将达2%。但如果按照市场传言的“平控”目标,即为了与2022年量产量持平,下半年的年化产量则需降至9.56亿吨。 目前影响中国钢材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1)住房建设需求复苏的速度和规模;(2)住房建设的用钢量(例如,住房开工阶段比竣工阶段单位用钢量更多,商业住宅比保障房的建筑面积大);(3)相关行业对机械设备的需求;(4)以及海外对间接钢材商品的需求放缓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放眼中国以外地区,今年年初粗钢产能利用率曾一度恢复到70%水平,但随后利用率开始走低。今年以来,除了印度以外,世界主要地区钢产量出现了同比负增长。印度现已经是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疫情后其钢铁行业出现了强劲的复苏。我们预计2023年其钢铁产量将比2020年的低点上升35%。中印两国2023年对全球钢铁增量的贡献率将达到60%左右。正是基于这一广泛预期,我们才会在一年前将这两个人口大国视为大宗商品需求的“定海神针”。 目前,中国的人均钢材蓄积量约为9吨,与美国的12吨人均蓄积量有较大差距。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经济地理和人口结构等方面与中国较为相似,而这些国家的钢材蓄积量均高于美国。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到本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城镇化率向80%左右迈进,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五分之三左右,中国的人均钢材蓄积量将从现在的9吨增加1.5-1.75倍。然而在此背景下,未来中国钢铁年产量的发展曲线路径仍难预测。但我们的基本观点仍然是,中国的钢铁产量在目前正处于平台期。 同时,中国钢铁行业正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其中提高废钢利用率是一个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脱碳,中国钢厂除了废钢增长这一“自然”的减碳手段,还在进一步探索不同的脱碳减排措施。这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综合炼钢设施的使用年限、政策框架,可能会影响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发展动态,以及过渡性和替代性炼钢技术的发展速度等。 正如我们在钢铁行业脱碳系列文章(《脱碳之路》系列的第2、3和7期)中所阐述的那样,基于必和必拓三个阶段的钢铁脱碳技术框架,在第一阶段 -- 优化阶段中,高品质粉矿、直接入炉矿(如块矿)、优质主焦煤都是促成高炉炼钢减排的重要手段。在中国,高炉-转炉制钢流程大约占到钢铁产能的90%,而且这类企业高炉炉役目前仅为12年左右,并将在未来持续生产高质量的钢铁产品。 在技术革新方面,我们的分析表明,依赖焦炭(由炼焦煤炼成)的高炉炼铁技术,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不太可能被新兴技术大规模取代。从一定程度上说,单从当前高炉-转炉工艺的巨大产能规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还认为,由于缺乏成本竞争力以及技术的不成熟,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具备替代潜力的新钢铁冶炼技术以及高成本的减排手段,例如基于氢气的冶铁技术和碳捕集与封存等,都很难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普及。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1)在某些情况下,部分高炉喷吹煤粉(PCI)可能会被低碳燃料替代;(2)由于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的电弧炉技术不仅以废钢为原料,而且也无需使用炼焦煤,因此在当地废钢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对于当前大规模部署的高炉而言,电弧炉技术很可能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注意到包括中国客户在内的全球客户对新型电熔炉(ESF)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目前,这种兴趣正在转化为初步实施阶段,例如,欧洲、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钢铁企业已经将该技术纳入其2030年计划和/或更长期的脱碳路径中。如果试点取得成功,我们预计这些初期项目将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增长。 与专门用于处理废钢的成熟电弧炉(EAF)相比,电熔炉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在传统直接还原铁(DRI)技术上,应用电熔炉不仅能够处理中低品位的铁矿石,还能够与现有的炼钢设施相整合,为转炉(BOF)提供原料。 铜 从2023年年初至今,中国的能源转型需求保持强劲,同时,大部分传统行业也呈增长态势,其中最突出的行业包括建筑行业(在“保交楼”政策的推动下,与铜消费密切相关的建筑竣工同比增长19%,这与持续疲软的新开工形成鲜明对比)、空调行业(同比增长17%)、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短暂的去库存周期后迅速反弹)和电力基础设施行业(涉及脱碳化技术、传统电网、发电投资等领域)。在广义的电力基础设施类别中,电网投资规模(约占终端用铜总量的18%)同比增长7.8%(超过国家电网预算的4%),电源投资规模同比增长54%,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更是大幅攀升154%。 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增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01.4GW。按照装机容量计算,太阳能发电已经超过水力发电,成为中国的第二大电力来源。顺便提一句,如果与水力发电进行比较,101GW大致相当于美国在过去一个世纪建成的水电总装机容量,也就是说,中国在短短半年内就实现了与之相当的可再生能源名义装机容量。 2022年,全球其他地区对精炼铜的需求疲软,并在2023年进一步下滑。2023年,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约占全球铜总需求量的30%)的需求量预计将有所下滑,这可能会抵消掉印度需求量的增长(同比增长8%,但仅占总需求量的3%)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需求量的回升(同比增长1.5%,占总需求量的14%)。预计到2023年年底,随着中国精炼铜需求的强劲增长,全球其他地区的需求占比预计会下降2个百分点,至44%左右。 2023年,预计铜市场的供应干扰可能会略高于平均水平。我们对铜供应干扰损失率(基于供应商的年度预期产量指引)的预测值为5.5%。请注意,该指标的长期平均值为5%,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每年年初采用的默认假设值都是5%。然而,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如果考虑到一些铜生产商已经显著调低了预期产量,2023年铜供应损失实际上要比平均值高得多。一些大型铜生产商在2022年或2023年初下调了他们的2023年铜产量指导目标,我们估计,预期的削减的产量占到供应发生中断之前的矿产铜产量的3%左右。因此,如果基于此前未下调指导目标,2023年铜供应干扰率在5%-5.5%则意味着,供应干扰损失可能相当于8-8.5%。 展望未来,一些备受期待的新铜矿项目(包括在秘鲁、智利、中非和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铜矿项目)已于近期投产,或有望在接下来1-2年期间投产。尽管在疫情期间,在项目投产和扩产方面遇到了诸多问题,但预计到2024年年底,铜矿供应量将在2021年的基础上增加12%左右。这一增幅接近同期全球精炼铜需求量预期增幅的两倍(7%)。预计在矿产铜供应量增加的同时,废铜供应量也会增加。未来两到三年,行业需要逐步消化掉这些增加的供应量。 一旦度过这个阶段,预计大概在2027-2030年,全球铜市场将可能会出现一个持续的供应缺口,使得价格长期具有吸引力,得以刺激新的铜矿项目投资。整体而言, 2024-2026铜库存可能会从目前的历史低位适当增加。一旦后期出现我们预测的铜供应短缺,这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从长期看,持续的结构性供需缺口意味着需要大力推动全球铜产业的投资,以满足传统行业对铜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能源转型对金属产品急速攀升的需求。 预计在2030年前,如果基于比较乐观的需求增长情景,整个铜行业的用于产能增长的累计资本支出需达到2500亿美元。而基于最新的成本估算,实际投资规模可能比这一预测值更大。 这个融资规模有多大呢?对与铜价产业链和单个公司的财务资源而言,其可谓相当庞大。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将其与目前每年面向上游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生产领域的约6500亿美元投资规模相比,这只是小巫见大巫。这一点令人深思。 现实情况是,考虑到新发现的铜矿资源不足,而已探明铜矿储藏深度大且开发难度大,市场风险日益增加,以及项目审批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等因素,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整个铜行业的发展选择相对有限。技术进步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率,但至少在最近十年内,成矿地质条件的限制似乎比技术进步更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文章的结尾,必和必拓想再次重申:在未来十年内,铜的定价边际将主要基于成熟矿区低品位棕地项目扩张,或高风险和/或新兴矿区高品位绿地项目。所有这些项目不仅生产成本高、生产难度大,而且投产周期也比较长。 点击查看链接详情: 》必和必拓经济和大宗商品市场展望——2023年8月

  • 英国对华铁、非合金或其他合金钢热轧卷板作出双反过渡性审查终裁

    2023年8月29日,英国贸易救济署(TRA)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铁、非合金或其他合金钢热轧卷板(Certain Hot-rolled Flat Products of Iron, Non-alloyor Other Alloy Steel whether or not in Coils)作出双反过渡性审查终裁,裁定对中国出口商/生产商继续征收0%~31.3%的反倾销税、对中国出口商/生产商继续征收4.6%~35.9%的反补贴税,税率详见附表。涉案产品的英国海关编码为7208100000、7208250000、7208260000、7208270000、7208360000、7208370010、7208370090、7208380010、7208380090、7208390010、7208390090、7208400000、7208400010、7208400090、7208521000、7208529900、7208531000、7208539000、7208540000、7211130000、7211140010、7211140090、7211190010、7211190090、7225191090、7225309000、7225406090、7225409000、7226191091、7226191095、7226919100和7226919900。涉案产品不包括不锈钢、取向硅电工钢产品;工具钢和高速钢产品;厚度超过10毫米且宽度为 600 毫米及以上的非成卷、无浮雕图案钢板;厚度超过4.75毫米但不超过10毫米,宽度2.05米及以上的非成卷、无浮雕图案钢板。本案倾销及补贴调查期为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损害调查期为2018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 2022年4月5日,英国贸易救济署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铁、非合金或其他合金钢热轧卷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立案过渡性审查,以决定源自欧盟的上述措施是否继续在英国实施及是否调整税率水平。 附表:英国对华铁、非合金或其他合金钢热轧卷板双反过渡性审查终裁征税表 序号 中国出口商/制造商 英文名 中国出口商/制造商 参考中文名 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 1 Handan Iron & Steel Group Han-Bao Co.,Ltd. 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 10.3% 7.8% 2 Hesteel Co., Ltd. (Chengde Branch) 河北钢铁集团承德分公司 10.3% 7.8% 3 Hesteel Co., Ltd. (Tangshan Branch) 河北钢铁集团唐山分公司 10.3% 7.8% 4 Zhangjiagang GTA Plate Co., Ltd. 31.3% 4.6% 5 Zhanjiagang Hongchang Plate Co., Ltd. 张家港宏昌钢板有限公司 31.3% 4.6% 6 Beijing Shougang Co. Ltd. (Qian’an Iron & Steel Branch) 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 0 31.5% 7 Bengang Steel Plates Co., Ltd. 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0 28.1% 8 Inner Mongolia Baotou Steel Union Co., Ltd.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 0 35.9% 9 Jiangyin Xingcheng Special Steel Works Co., Ltd.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0 35.9% 10 Shanxi Taigang Stainless Steel Co., Ltd.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0 35.9% 11 Shougang Jingtang United Iron and Steel Co., Ltd.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0 31.5% 12 Tangshan Yan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唐山燕山钢铁有限公司 0 35.9% 13 Angang Steel Company Limited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10.8% 17.1% 14 Maanshan Iron & Steel Co., Ltd.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0.8% 17.1% 15 Rizhao Baohua New Material Co., Ltd. 日照宝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10.8% 17.1% 16 Rizhao Steel Wire Co., Ltd. 日照钢铁轧钢有限公司 10.8% 17.1% 17 Wuhan Iron & Steel Co., Ltd.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0.8% 17.1% 18 All other overseas exporters 其他海外出口商 0 35.9% (编译自:英国贸易救济服务官网) (潘晓君编译) (赵广霞校对) 原文: https://www.trade-remedies.service.gov.uk/public/case/TD0017/submission/dcd286b3-b9e7-4e5f-84a2-282f2594f39c/ https://www.trade-remedies.service.gov.uk/public/case/TS0018/submission/882f150c-974f-481d-8dec-21f735656b0f/ 点击查看链接详情: 》英国对华铁、非合金或其他合金钢热轧卷板作出双反过渡性审查终裁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