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011个
盘面:隔夜伦铜开于7983美元/吨,盘初宽幅震荡摸高于8015美元/吨,而后一路震荡下行,盘中摸底于7953美元/吨,盘尾小幅回升最终收于7984.5美元/吨,成交量至1.6万手,持仓量至27.5万手,涨幅达0%。隔夜沪铜主力2311合约开于66560元/吨,盘初摸高于66560元/吨,而后震荡下行,盘中摸底于66200元/吨,盘尾窄幅震荡,最终收于66310元/吨,成交量至2万手,持仓量至15.8万手,涨幅达0%。 【SMM 铜晨会纪要】宏观:(1)欧元区8月季调后贸易帐(亿欧元)119,前值29 (2)美国10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4.6,前值1.9,预测值-7 现货:(1)上海:10月16日1#电解铜现货均价报于升水50元/吨,环比上一交易日上涨50元/吨。沪期铜2310合约最后交易日,合约月差结构完全转变为Contango结构,观察到沪期铜2311与2312合约月差于70-90元/吨波动。沪伦比值抬升,进口窗口持续打开,周内仍有国产以及进口持续流入压力,预计今日现货对沪期铜2311合约交易升水状态难以乐观。 (2)华南:10月16日广东1#电解铜现货均价升水205元/吨,环比上涨50元/吨。总体来看,换月日市场成交积极性下降,但现货升水继续走高,料今日仍维持在高位。 (3)进口铜:10月16日仓单报价67-85美元/吨,QP10月,均价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5美元/吨;提单报价75-90美元/吨,QP11月,均价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5美元/吨;EQ铜(CIF提单)32-40美元/吨,均价较前一交易日持平,报价参考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到港货源。 昨日为沪铜换月交割最后交易日,内贸升水无亮眼表现,而外贸货源紧张下,报盘依然较高,市场静待换月。昨日询得国产仓单报盘88美元/吨,两牌提单95美元/吨,主流火法提单90美元/吨,虽市场内外正套此前已陆续布局,对于高价货源接受度提高,但近期溢价涨势迅猛,另不少客户待换月后再择机买入。后市需警惕,LME亚洲仓库注销货源集中流入。 (4)库存:10月16日LME铜库存增加100吨至181000吨;10月16日上期所仓单库存增加5955吨至18755吨。 价格:宏观方面,费城联储主席哈克重申了上周五发表的言论:除非数据出现转折,否则美联储应保持利率稳定。美联储再度放鸽,美元下行。基本面方面,截至10月16日本周一,SMM全国主流地区铜库存环比上周五下降0.32万吨至11.41万吨。具体来看,华东地区进口铜到货不多且直发下游客户较多,且国产铜到货也较为有限,因而库存下降。华南地区则由于下游补货积极性较高,库存下降明显。消费方面,低位铜价下预计需求仍表现尚可。价格方面,市场情绪偏谨慎,预计铜价维持窄幅震荡。 》点击查看SMM金属数据库 【以上信息基于市场采集及上海有色网研究小组综合评估后得出,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文并不构成投资研究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应当谨慎决策,勿以此代替自主独立判断,客户所作出的任何决策与上海有色网无关。】
01 到港数据 上周概况( 2023.10.7-2023.10.13 ) 到港分港口 SMM 中国煤炭到港总量706.2 万吨,环比减少6.1% 。其中11 个主要港口到港总量为333.4 万吨,环比增加9.6% ,广州港到港总量为38.5 万吨,环比减少39.4% ,占到港总量5% 。 SMM 我国煤炭到港总量变化(万吨) 到港分品种 中国动力煤到港449.4万吨,环比减少6.9%。中国焦煤到港217.0万吨,环比增加2.7%。 02 出港数据 上周概况( 2023.10.7-2023.10.13 ) 出港分港口 SMM 全球煤炭出港总量2974.2 万吨,环比增加3.2% 。其中7 个主要港口出港总量为1329.8 万吨,环比增加13.0%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出港总量为305.5 万吨,环比增加0.8% ,占出港总量10% 。 SMM 全球煤炭出港总量变化(万吨) 出港分品种 全球动力煤出港1853.9 万吨,环比增加17.0% 。全球焦煤出港998.3 万吨,环比减少18.6% 。 1 、报告涉及数据欢迎登录SMM数据库 ( https://data-pro.smm.cn/) 查看 2 、SMM钢材航运数据详情、钢铁产业资讯、分析报告、数据库等更多内容欢迎咨询SMM钢铁事业部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盘面:上周五晚伦铜开于7996美元/吨,盘初短暂震荡摸高于8000美元/吨,而后一路震荡下行,盘中摸底于7927.5美元/吨,盘尾窄幅震荡最终收于7938美元/吨,成交量至1.7万手,持仓量至27.2万手,跌幅达0.33%。上周五晚沪铜主力2311合约开于66420元/吨,盘初摸高于66390元/吨,而后震荡下行,盘中摸底于65890元/吨,盘尾横盘整理,最终收于66180元/吨,成交量至3.2万手,持仓量至16.2万手,跌幅达0.38%。 【SMM 铜晨会纪要】宏观:(1)美国10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63,前值68.1,预测值67.2(2)美国10月一年期通胀率预期3.8%,前值3.20%,预测值3.20%。 现货:(1)上海:10月13日1#电解铜现货均价报于平水,环比上一交易日下跌50元/吨。从上周现货成交来看,下游对低铜价仍抱有期待,且在供大于求背景下压价拿货心理增强,后半周进口铜到货集中,现货成交日渐走低,隔月月差亦出现结构转变,预计本周现货也难呈现大幅回升态势。 (2)华南:10月13日广东1#电解铜现货均价升水155元/吨,环比上涨5元/吨。总体来看,库存增加无碍升水坚挺,下游补货积极是主因。 (3)进口铜:10月13日仓单报价67-82美元/吨,QP10月,均价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美元/吨;提单报价74-86美元/吨,QP11月,均价较前一交易日上涨4.5美元/吨;EQ铜(CIF提单)32-40美元/吨,均价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美元/吨,报价参考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到港货源。10月13日虽比价有所走弱,但丝毫不减卖方热情。前期锁住比价贸易商,纷纷转自有业务进口,市场为数不多的货源,几乎消耗殆尽,卖方开启捂货稀售模式,市场货源紧俏,洋山铜溢价易涨难跌。本周面临交割换月,买方对于高溢价货源接受度下降,观望为主基调,关注换月后比价走势。 (4)库存:10月13日LME铜库存减250吨至180900吨;10月13日上期所仓单库存增加8452吨至12800吨。 价格:宏观方面,美联储哈克表示美联储可能已经完成加息,支持更长时间的高利率立场。明年经济增长将放缓,但不预计出现衰退。美联储哈克讲话后,互换合约降低了美联储今年加息的可能性。基本面方面,截至10月13日上周五,SMM全国主流地区铜库存环比上周一增加0.3万吨至11.73万吨,较国庆前增加2.37万吨。具体来看,华东地区因节后大量进口铜到货,使得库存增加较为明显。华南地区则由于节后回来铜价较低,下游主要集中在节后进行了补货,因而库存出现下降。消费方面,铜价偏低预计需求仍将表现尚可。价格方面,受美元高位运行压制,预计铜价维持低位运行。 》点击查看SMM金属数据库 【以上信息基于市场采集及上海有色网研究小组综合评估后得出,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文并不构成投资研究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应当谨慎决策,勿以此代替自主独立判断,客户所作出的任何决策与上海有色网无关。】
SMM10月11日讯:印尼贸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尼9月精炼锡产品出口同比减16.7%,至5834.54吨。 据SMM数据库显示,今年2月以来,印尼锡锭出口量整体呈上行趋势,6月出口量约8000吨,触及九个月以来新高后逐渐下滑,7、8月减少约3000吨,9月出口量环比增16%。 尽管上半年印尼出口量为上行趋势,但印尼锡锭出口量累计同比均减少。9月出口量环比增加。需求是影响出口的原因之一,目前海外需求依然没有明显好转,韩国的消费元件等新增订单依然处于低位。 当下来看,四季度印尼锡锭出口或不再受出口许可证的困扰。 印尼锡锭出口量变化走势: 进口印尼精炼锡量 今年以来,我国进口印尼精炼锡量整体呈增加趋势,5月进口量刷十一个月新高至约3500吨后6、7月大减约3000吨,8月进口量环比增约323吨。 伴随印尼精炼锡出口量上行,2-5月我国进口量逐渐增加,6、7月国内锡锭进口量减少。8月我国进口印尼精炼锡量有所增加,主要受进口盈利窗口打开的带动。 我国进口印尼精炼锡量变化走势: 精炼锡进口盈亏变化走势: 产量 据SMM数据显示,9月国内精炼锡产量为1.54万吨,环比增45.28%,同比增2.2%,1-9月累计产量为122170吨,累计同比增4.36%。9月国内锡锭产量大幅回升,主因云南某大型冶炼企业检修恢复带来产量增加,分企业类别看,以原生锡矿为主的冶炼企业产量在9月贡献主要增量,以废锡原料为主的冶炼企业多数平稳生产,个别企业存在略微增减产现象。 进入10月,预计国内云南某冶炼企业由于锡矿采购环节将产生部分锡锭减量,另外江西某两家冶炼企业受十一假期员工休假安排的因素影响而略微减产,其他多数冶炼企业表示将维持平稳生产。预计10月国内精炼锡产量环比减约3.79%,至1.48万吨。 目前,国内9月从缅甸佤邦几无锡矿进口,仅有从缅甸南部进口部分锡矿,虽然兴业银锡旗下银漫矿业技改完成后逐渐有锡矿增量出现,但若后续缅甸佤邦禁矿持续,随着时间延长或将逐渐影响国内锡矿供应。 国内精炼锡产量变化走势: SMM展望 预计四季度印尼锡锭出口或不再受出口许可证的困扰。 由于我国锡锭进口盈利逐渐走扩,后续国内从海外进口的锡锭量级将有增量,包括印尼等其他国家的锡锭进口,关注印尼锡锭出口量的变化走势。
SMM数据显示,2023年9月中国镁锭产量为5.3万吨,环比下降2.4%,同比下降35%,累计产量53.8万吨,累计同比下降26%。 9月主产区镁厂因兰炭设备整改导致的减停产仍在持续,目前尚无相关复工文件出台,未来主产区减产状态或将持续。除去因政策性导向引发的减产以外,9月主产区也有个别工厂因自身检修导致的镁锭减产,目前该厂已恢复正常生产。 从主产区镁厂了解,当前供应端库存已下降至安全位置,考虑到四季度市场旺季即将到来,其他区域镁厂增产预期向好,预计10月国内镁锭产量整体增长至5.5万吨。 》查看SMM镁现货报价 》订购查看SMM镁现货历史价格
钛精矿 本周钛精矿市场主流价格为2200-2240元/吨,跌幅在15元/吨。从选矿厂了解,钛精矿价格维持高位运行,钛白粉企业出货速度有所放缓,下游观望情绪渐浓,钛白粉企业采购相对谨慎,整体交投不多,因而钛精矿价格小幅下调。下游需求方面,钛白粉市场现货紧缺,钛白粉大厂排单到十月中下旬,在现有手中订单的支撑下,“银十”应当没有问题。钛中矿的市场主流价格为1560-1600元/吨,原料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在成本端和需求端的双重支撑下,SMM预计钛精矿价格持稳运行。 酸溶性钛渣 本周酸溶性钛渣的市场主流价格为4720-5320元/吨,涨幅在170元/吨。原料钛矿价格维持高位,酸渣企业成本压力大。受下游钛白粉需求有所增加,加之钛白粉企业成本压力大,本周酸渣价格小幅上调。从酸渣企业了解,在价格上调后,酸溶性钛渣出货情况不太理想,不过在成本端的支撑下,SMM预计酸溶性钛渣价格持稳运行。 海绵钛 本周海绵钛的市场主流价格为5.4-5.7万元/吨,涨幅在1000元/吨。原料方面,钛精矿(Tio2≥46%)的市场主流价格为2200-2240元/吨,9995B镁锭(府谷、神木)价格在242-246元/千克,原料价格小幅下调但整体维持高位运行。从海绵钛企业了解,海绵钛企业库存低位,本周海绵钛企业询盘较稳定。海绵钛企业在经历前期成本倒挂后,涨价态度积极,SMM预计海绵钛价格持稳运行。 》查看SMM钛每日报价
10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先生为大家介绍2023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整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货物贸易进出口平稳运行、积极向好。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6%;进口13.2万亿元,同比下降1.2%。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外贸规模稳中有增,9月创年内单月新高。从季度看,进出口逐季抬升,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9.72万亿、10.29万亿、10.79万亿元;从月度看,9月当月进出口3.74万亿元,环比连续2个月增长, 9月当月进出口规模创年内单月新高。 二是民营企业进出口较快增长。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6.3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3.1%。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9.42万亿元,国有企业进出口4.95万亿元,分别占30.6%和16.1%。 三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好于整体。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占进出口总值的46.5%。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全面展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外贸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近期,我们编制完成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指数,该指数由2013年基期的100点升到2022年的165.4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 四是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 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26万亿元,同比增长3.3%,占出口总值的58.3%,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 汽车及其零配件、船舶、电工器材分别增长48.2%、26.8%、16.2%。 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07万亿元,占17.5%。 五是大宗商品、消费品进口扩大 。 前三季度,我国能源、金属矿砂、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同比增加16.5%。其中,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8.6亿吨,增加31.8%;铁、铝等金属矿砂10.86亿吨,增加7.8%。同期,进口消费品1.46万亿元,增长3.1%。其中,干鲜瓜果及坚果、医疗保健品分别增长22.8%、18.5%。 总的看,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顶住压力,稳规模、优结构持续推进,积极因素不断积蓄。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稳外贸各项务实举措效用持续发挥,进出口运行态势将更加稳健、质量效益将进一步提升,促稳提质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凤凰卫视记者: 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请问您对中国当前进口形势如何评价?另外,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举办,请问您对于下一阶段进口的走势有何期望?另外,海关在保障进博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吕大良: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载了接近全球1/5人口,也创造了全球近三成制造业的增加值,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口仍然保持了良好势头,在规模数量、品类结构等方面,呈现了不少的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进口规模逐季走高,自主要来源地进口趋势向好。一、二、三季度,我国分别进口4.23万亿、4.39万亿、4.58万亿元,规模是逐季扩大的。其中, 我国自拉美、东盟、欧盟进口均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8.5%、6.3%和2.6%。 二是进口数量稳步增加,保供稳链作用持续发挥。我国进口数量已经连续8个月同比增加,前三季度累计增加2.6%。尤其是满足国内生产需要的资源能源产品、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数量稳步扩大,比如原油、天然气、金属矿砂等进口数量分别增加14.6%、8.2%、7.8%;电脑的中央处理部件、航空器零部件等进口数量也分别增加42.9%、15.9%。 三是进口准入开放多元,更好满足民生消费需要。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关系,签署农产品食品准入类国际合作文件近400份。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了8.6%,其中,干鲜瓜果及坚果、酒类及饮料分别增长22.8%和21%。同时,随着国内民众消费需求稳步扩大,部分个性类、升级类的消费品进口增长。前三季度,我国进口首饰、钟表、医疗保健品、鞋靴箱包分别增长74.3%、18.9%、18.5%和9.2%。 扩大进口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也有利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 总的看,伴随着我国扩大进口战略的不断深化,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巨大的中国市场将更多、更广地惠及全球。 红星新闻记者: 我们关注到,世贸组织10月最新发布的贸易预测中,调低了2023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请问您对当前中国外贸形势怎么看?对全年增速如何预判? 吕大良: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外需走弱、价格下跌,叠加去年高基数影响,我国外贸增长面临不少压力。但随着国内各项政策的精准发力、走深走实,企业主动求新求进、应变克难,前三季度我国外贸平稳运行,同比增速基本持平,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具体来看,首先是“稳”,这是基本面。一是规模稳,二、三季度,进出口均在10万亿元以上,保持了历史较高水平;二是主体稳,前三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增至59.7万家,其中2020年以来持续活跃的企业进出口值占整体的近8成;三是份额稳,根据我们初步测算,前7个月,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稳”是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外贸抗压抗逆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稳的同时,当前外贸运行还呈现出“好”的积极变化:一是整体趋势好。 进出口规模逐季扩大、月度走势向好;特别是9月份,在环比少三个、同比少一个工作日的情况下,规模创下年内的月度新高,如果剔除工作日差异影响,9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0.9%。 二是民企活力好。前三季度,民营企业月度进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民营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至22.7%,汽车、工程机械、电子消费品等领域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三是市场潜力好。前三季度,我国对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33.7%、6.7%和5.1%,均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近期,我国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进出口也明显改善。四是平台发展好。前三季度,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5.65万亿元,增长4.6%,占我国外贸整体比重进一步提升到18.3%;海南自贸港进出口增长20.3%。 关于下一步外贸走势。我们也注意到,近期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均对全球贸易碎片化表示了担忧,世贸组织将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速从此前预测的1.7%下调到0.8%,说明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积极因素仍在不断积聚,随着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持续推进,“稳”的基础更加扎实,“好”的变化将更加突出,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实现全年外贸促稳提质目标、持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日本共同社记者: 从宏观经济的观点来说,到9月进出口继续负增长,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状况表示担心。请问您怎么看中国贸易的前景? 吕大良: 关于中国的贸易,、近期在积极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外贸也同步呈现了向好的走势。对下一阶段我国外贸运行,我们认为,依然有不少有利因素的支撑。 一是国内经济运行向好。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环比回升,8月份工业增加值、社零消费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了0.8和2.1个百分点。特别是最近的“超级黄金周”,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 二是产业优势巩固。船舶、工程机械、家电等优势出口产业,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等进一步提升。同时,消费电子产业进出口呈现了复苏的势头,集成电路进出口在8、9月连续环比回升,9月手机、电脑出口同比降幅明显收窄。 三是企业的订单和信心改善。中国海关贸易景气统计调查结果显示,9月份新增出口、进口订单环比增加或持平的企业比重较上月分别提升了0.8个、1.7个百分点,出口、进口乐观企业比重较上月分别提升1.3个和0.7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我国外贸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都将对我国外贸造成压力。 但综合来看,正如我刚才介绍的,随着我国经济恢复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蓄,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进出口有望继续巩固向好势头,实现全年促稳提质目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您刚刚提到近期海关编制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指数,能否介绍一下这个指数的具体情况? 吕大良: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持续活跃。近期,海关总署组织编制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指数,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互利和贸易促进4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展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外贸发展取得的成就。 刚才我已经介绍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指数由2013年基期的100上升到了2022年的165.4。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贸易规模实现快速攀升。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规模指标显著提升,2022年达到161.3,进出口规模由2013年的10.11万亿元攀升到2022年的18.95万亿元,累计增长87.4%,年均增速达到7%,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1.5个百分点,占我国进出口总值比重由39.2%提升到45.4%。 二是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向好。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结构指标总体呈上升态势,2022年达到了118.9。我国与共建国家产业结构更加契合、产业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合作基础稳固。 三是贸易互利程度不断深化。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互利程度总体呈快速提升态势,2022年贸易互利指标达到164,反映出中国与共建国家间开放合作、互惠共享程度不断加深。目前,中国是共建国家中114个国家的前3大贸易伙伴,是6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74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和35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 四是贸易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促进指标整体呈明显上升态势,2022年达到了217.3。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出口中,近9成面向共建国家,港口、铁路、桥梁、海外产业园等一系列共建项目陆续落地。同时,我国与共建国家国际物流通道持续拓展,有力促进了贸易增长。以中欧班列为例,十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从2013年的80列快速增长到2022年的1.6万列,目前已经通达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 封面新闻记者: 目前国际市场需求较为疲弱,对我国出口是否有影响?对四季度的外贸走势,发言人有怎样的预期? 吕大良: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尤其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对我国出口形成了直接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有效地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广大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国际需求变化,抓订单、优结构、拓市场,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在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国外贸出口保持了较强韧性。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0.6%的增长,特别是近两个月,出口呈现出更多积极变化,8、9月出口规模连续扩大,环比分别增长1.2%和5.5%,趋稳回升态势明显。具体来看: 一是出口数量由减转增,回升势头更加巩固。价格、数量是影响价值的两个表观因素,今年部分月度出口值下降,主要是受到出口价格下跌拖累。从量来看,8月出口数量已由前期的同比减少转为增加5.9%,9月进一步提升至7.9%。 二是传统优势产品企稳,绿色动能持续发力。 近两个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企稳向好,集成电路出口在8月份由负转正,9月同比增速提升到2.8%;手机、电脑9月出口环比分别增长124.9%和8.3%,同比降幅较8月份分别收窄14.3和1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值连续14个季度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三是从市场看,主要传统市场明显改善,新兴市场增长提速。9月,我国对日本、欧盟、韩国、美国的出口同比降幅分别较8月份收窄14.1、8.7、8.1和0.5个百分点,对中东、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出口同比增速进一步加快。 至于四季度的出口走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仍然是出口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我国出口综合竞争优势仍然稳固。中国海关贸易景气统计调查结果显示,9月反映出口订单保持稳定或增加的企业比重较8月份提升0.8个百分点,对未来出口表示乐观的企业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政策给力、企业努力、各方合力,四季度出口趋稳向好势头有望继续巩固。 南方都市报记者: 民营企业是我国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请问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进出口有何突出特点?海关在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重大意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吕大良: 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在稳增长、促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外贸领域,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1%,明显优于整体,是稳规模、优结构的中坚力量。具体来看: 一是民营企业是外贸增长的主引擎。前三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51.18万家、进出口16.34万亿元,分别占整体的85.7%、53.1%,同比分别提升1.1、3.1个百分点,规模可观。同时,民营企业月度进出口表现均好于整体,8月进出口率先转正,9月增速提升4.1个百分点至6.6%,走势可喜。 二是民营企业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例如,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继续发挥着引领作用,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在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8.9%、59.9%和56.8%。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参与度也在继续提升,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在集成电路进口、出口中的比重分别提升2.6个和4.9个百分点,提升到42%和32.8%。 三是民营企业是品牌建设的先锋队。近年来,我国在光伏、工程机械、电子消费品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升级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品牌的美誉度。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工程机械、电脑中,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分别为78%、57.9%和52.4%。 四是民营企业也是消费品进出口的主导者。“进”可适应国内多样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出”也为国际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惠及到全球消费者。前三季度,民营企业是我国食品烟酒类、日化用品类和文化娱乐类消费品最大的进口主体,比重分别为70.7%、53.9%和49.6%;同时,也是我国纺织服装、鞋靴、箱包等消费品出口的主导力量,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在这些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了8成。 今年海关总署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6条举措,各直属海关也相应出台细化配套措施,强化政策协同效应,深入企业送政策、听意见、解难题,助力外贸稳定发展。从实施情况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广大进出口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不断提升。下一步,海关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从促进物流畅通、贸易便利、助企减负增效、支持创新发展等方面为企业赋能,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北京青年报记者: 这几年,东盟一直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想问一下今年以来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进出口情况? 吕大良: 。我先通报一下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4.68万亿元,同比增长0.8%,占我国外贸的15.2%,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往来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具体来看: 一是产业融合日益加深,中间产品贸易往来密切。自2012年起,东盟一直是我国中间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前三季度,中间产品占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64.3%。我国与东盟在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领域合作紧密,前三季度,东盟是我国音视频设备零件、平板显示模组等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进口值均实现快速增长;同时,我国对东盟出口的汽车零配件、二极管、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附件、锂电池等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 二是合作道路持续拓宽,农产品贸易更加丰富便捷。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中老铁路两大跨境通道对双方贸易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食产品准入积极推进,东盟特色农产品进入我国更加顺畅。前三季度,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1932.4亿元,增长6.5%。部分特色农产品进口表现亮眼,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614.6亿元,增长35.3%,其中鲜榴莲、山竹、菠萝分别增长81.1%、17%和14.4%。 上个月,我国举办了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年间,双方贸易规模跨越了6个万亿元级别的台阶,2022年达到6.42万亿元,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展望未来,随着RCEP全面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双方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拓展,经贸往来将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互利共赢的“蛋糕”将越做越大。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在绿色低碳产品出口方面,刚才吕司长也提到“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能否介绍一下今年前三季度“新三样”出口情况?海关在促进绿色低碳产品出口方面有哪些举措? 吕大良: 当前,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我国打造绿色低碳新增长点的成效凸显,带动了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达到4.5%。 海关持续推进监管服务模式创新,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关注“新三样”等新兴行业诉求,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和出口动力,助力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推动“新三样”产品增长新动能持续释放,更好促进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 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 贸易规模的增长,意味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更有基础,更具支撑,是更加实实在在的增长,展现了我国外贸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开放合作、互惠共享程度不断加,贸易增长迅速。从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是共建国家中114个国家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是6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74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和35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与完善的产业链结构,为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和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推荐阅读: 》9月手机出口金额环比翻倍 汽车出口同比增速继续领先
中国海关总署今日公布9月进出口数据。以人民币计价,中国9月进口同比下降0.8%,出口同比下降0.6%,贸易顺差5587.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0.8万亿元,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6%,进口13.2万亿元,同比下降1.2%。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 今年9月份,进出口3.74万亿元,环比连续2个月增长,规模创年内单月新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表示,贸易规模的增长,意味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更有基础,更具支撑,是更加实实在在的增长,展现了我国外贸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主要出口商品中,汽车(包括底盘)出口表现延续了强势,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5.08%,环比增长11.63%;值得注意的是, 9月手机出口了8354.5万台,而8月该数据仅为6456万台,出口金额更是环比大涨123.37%。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