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1

  • 美国燃料电池公司斩获50亿美元投资 剑指AI工厂电力新生态

    周一(10月13日)美股盘前,美国燃料电池公司Bloom Energy股价一度涨超35%,因公司与Brookfield达成了一项价值50亿美元的战略AI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 新闻稿称,美国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将投资至多50亿美元,用于部署Bloom的先进燃料电池技术,两家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和交付“人工智能工厂”(AI factories)。 声明中特别提到,Bloom将在今年年底前宣布一个位于欧洲的“AI工厂”。受该消息影响,Bloom Energy股价盘前一度涨超35%,开盘后涨幅收窄至25%附近。 Bloom Energy成立于2001年,是美国新型清洁能源创新企业,主要开发制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即以电化学工艺直接转化天然气、沼气、氢气等燃料来发电。 Bloom官网声称,其电池系统能够在无需接入电网的情况下提供电力,且安装迅速,具有较强的“燃料灵活性”和可靠性。 新闻稿称,Bloom已通过与美国电力公司(AEP)以及Equinix、甲骨文等数据中心开发商合作,部署了数百兆瓦的燃料电池。 随着AI产业迅猛扩张,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攀升。例如,英伟达与OpenAI最近宣布的合作计划,目标是建设总容量达10吉瓦的数据中心,相当于纽约市夏季高峰时的用电负荷。 然而,AI公司的扩张计划正与老化的美国电网发生冲突,后者难以及时提供新增电力容量。同时,数据中心的扩建也可能推高居民用电价格。 Brookfield全球AI基础设施负责人Sikander Rashid表示,采用“表后供电”(behind-the-meter)或脱离电网的电力方案,是解决AI工厂电力缺口的关键。 上周,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AI行业必须在电网之外自建电力系统,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并防止消费者承担更高电价。

  • 燃料电池、氢内燃机“双线并行” 频迎政策利好下车端氢能应用加速落地

    国内氢能产业在2024年收官阶段提速下,车端氢气发动机亦频频“点火”,为氢能赛道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12月5日,作为国内首款重型商用车缸内直喷氢气发动机的一汽解放自主研发的CA6HV3氢气发动机发布。半个月前的11月14日,为期六个月、路线里程35公里的氢内燃机实车示范运行启动,共有8台车辆和内燃机参加示范运行,包括来自广汽、吉利的乘用车,一汽解放、中国重汽、东风柳汽的商用车以及潍柴、玉柴等的氢内燃机。其中,由广汽自主研发、全球首款搭载钜浪-氢混系统的传祺新能源E9氢混版位列其中。 氢内燃机被业内人士称为继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后的“第三条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在供应商领域的推进速度同样可观。中自科技近日表示,已收到新研氢能三款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开发定点通知,将成为其催化剂定点开发供应商。博世氢动力、方正电机、云内动力亦在近期公布了氢能领域的最新进展,核心方向亦为“氢内燃机”。 氢内燃机,可以理解为把氢气充进气缸后,氢气在气缸内燃烧做功。业界普遍认为,氢内燃机本质上是一台内燃机,企业基于已量产内燃机升级改造后,实现“低成本”的同时规避了氢燃料电池的“高成本”劣势,且与锂电池结合后,还能通过混动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效率偏低造成的续航问题。今年8月,一汽解放发布其氢能源最新产品——解放蓝途“星熠”氢气发动机牵引车,该车配置了自主研发的15L氢气发动机,具有高适应、高动力、高可靠、低成本、低排放等特点。 但在现阶段,很多氢内燃机产品仍存在“热效率偏低”等短板。一汽解放在发布CA6HV3氢气发动机时特意强调,这款机型的热效率可以实现“国内第一”的水平。 “作为氢能利用的落地场景之一,氢内燃机虽然尚存有短板,但与诸多产业在发展初期离不开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氢内燃机在内的氢能领域亦是如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截至今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已达1.5万辆,产业规模创下新高。 12月4日电,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到,对氢能产业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在省级对其新增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超过2%比例普惠性投资奖励的基础上,市级财政给予1∶1配套扶持。对氢能产业立项投资额或总投资1亿-10亿元的制造业项目,按项目启动建设后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给予资金奖励,单个项目累计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已有多地发布了针对氢能产业的支持鼓励政策,包括北京、四川、湖南、成都、深圳、香港等。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曾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和氢能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在这个背景下,氢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两种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都有利于这一规划目标的实现。”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 中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2024年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氢能发展:《能源法》明确了氢能的能源地位;绿色转型、节能降碳方案推动氢能“制储输运”全链条发展,并有望加速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氢能高速相关政策或为氢能车产业链发展提速。预计2025年上述政策有望继续形成合力,催化新的应用和商业模式落地,带动FCEV、绿氢产业链的高速发展。为此,中信证券维持氢能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 系统成本大幅下降、应用场景逐步丰富 行业预测2025年燃料电池车销量将超五万辆

    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扩展,氢能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燃料电池车则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氢能终端应用。 在6月5日举办的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去年我国燃料电池车销量达到5800辆,同比增长72%。其中燃料电池重卡销售3653辆,同比增长48.2%,占全部新能源重卡销量的10%以上,创历史新高。同时,去年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当年建成62座,数量居世界之首。 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燃料电池车销量同比增长8.4%,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计,今年我国燃料电池车销量有望接近1万辆。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已从早期单一的公交领域应用向客运班车、城市物流、冷链运输、渣土转运、市政环卫、倒短运输、公务用车、共享出行等多场景应用拓展。”多位参加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的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我国燃料电池车辆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商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在于在政府层面、供应链成本、产品技术等方面持续实现突破迭代。 技术层面,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的设计水平、工艺技术和制造能力有长足进步,电堆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一些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性能指标已经可以满足实际运行需求。 “从过去的关键部件和整个系统本土化不健全或者相对空白,到目前基本打通了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到整个系统技术突破和供应链完善。”重塑能源董事长兼总裁林琦举例表示,初期,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在30-60千瓦,而今天国内技术已普遍超过200千瓦,功率密度同时大大提升。 在欧阳明高看来,我国商用车燃电系统性能在额定功率、最高效率、质量功率密度等指标均有大幅提高,大功率、高效率的系统不断涌现。“目前中国已形成涵盖氢能的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完整产业生态。”欧阳明高表示。 伴随着技术攻坚的突破,燃料电池车的系统成本也在持续下降,推动燃料电池车在各典型应用场景的替代率持续提升。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下降到每千瓦3000元,较2020年降低80%。 “氢燃料电池车现在价格约是传统能源车的二倍,我们目标在2025年能够做到1.2倍左右。”林琦表示。亿华通相关人士则告诉记者,“燃料电池到2030年预计可以降到每千瓦200元,氢燃料电池车的价格将低于纯电动车,甚至接近燃油车的价格。”亦有不少行业人士预测,氢燃料车辆成本有望在2025年大幅下降,在更多区域实现应用推广。 在政策层面,2020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开启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并先后批准了包括上海、北京、广东、河北、河南在内的五大试点城市群。今年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预拨款达到11.4亿元,其中包含对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 除中央“以奖代补”政策外,地方政府也在推进氢能高速公路等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今年2月,山东省率先发布《关于对氢能车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对本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试行二年。4月,成都市公开征求意见,拟对行驶成都多条高速安装使用ETC装备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经备案后免除高速公路通行费。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氢能高速模式模式有利于燃料电池重卡等车型的推广,预期将有更多城市跟进。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称,现阶段,一方面上游制氢端开始大规模供应;另一方面,加氢站数量达到400余座,此时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阻力下降,近两年推广将大幅提速。此外,针对性政策的不断落地也将加速推广。 欧阳明高预计,到2025年预计运行的燃料电池车辆将达到5万辆以上,2035年将突破100万辆。

  • SMM10月25日讯:在SMM主办的 CHFC 2023(第三届)SMM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年会-氢能制加储运专场 上,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主要介绍了氢能发展的四大核心驱动力、三次氢能浪潮与氢能产业化条件、第三次氢能浪潮的运行逻辑等内容。 氢能发展的四大核心驱动力 摆脱资源约束 摆脱环境约束 •1979年第一次气候大会 •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 •1990年IPCC发表了第一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框架公约)》 •1997年京都议定书 •2015年12月12日,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巴黎协定》 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kW,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其中风、光装机7.58亿kW,占全部装机量的29.56%。 •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 •2060年碳达峰光伏是现在的70倍,风电是现在的12倍。 •储能有很多种,但氢是唯一可以跨地区长时储能的解决方案。 复兴传统工业 三次氢能浪潮与氢能产业化条件 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导的三次氢能浪潮 第一次是可以让车跑起来;第二次是燃料电池汽车从实验室向商业化过渡,实现车的功能;第三阶段则是已有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达到车的经济性。 过去十年氢能产业的关键进步 第三次氢能浪潮的运行逻辑 氢能产业化进程 现状:氢从哪里来? •加氢站标准苛刻; •型号多,批量小,无规模效应; •氢气贵,无氢可加; •对产业链理解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闭环。 未来:氢往哪里去? 从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到绿氢的消纳需要建立更加能源替代与原料替代的机制。 趋势:氢能应用端与氢能供给端实现对接 2021年全球出货量458MW,2022年开始国内外电解槽订单爆发性增长,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电解槽产量130GW;从2021年马士基宣布甲醇船,到目前全球甲醇船订单超过200艘;燃料电池汽车生态链建设越加成熟,超过7万辆,氢气储运、加氢站标准、及燃料电池核心配套趋于成熟。 氢能上下游市场节奏

  • 镁基固态储运氢解决方案优点及商业化应用【SMM氢能&电池会】

    SMM10月25日讯:在SMM主办的 CHFC 2023(第三届)SMM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年会-氢能制加储运专场 上,氢枫(中国)首席技术官宣锋介绍了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原理、运氢技术与技术优劣势对比、镁基固态储运氢解决方案及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商业化应用等内容。 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简介 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原理 镁基固态储运技术在解决氢气储存和运输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颠覆了传统高压气态的储运状态,转为常压状态,排除氢气储存过程中的高压爆炸风险,极大提升了安全性能。同时,与其他储氢技术相比,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储氢密度高,大幅提升了氢气的储存效率。 镁基固态储氢通过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氢气的可逆反应实现,正向吸氢,逆向放氢,反应过程简单,无副产物。 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与其他储运氢技术优劣势对比 镁基固态储运氢解决方案 创新性镁基固态储运氢解决方案 •凭借业界创新的的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经济、高效且安全的氢气储运解决方索。 •公司创新的镁基固态储氢罐装载公司独特的镁合金材料,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通过加氢和脱氢过程有效地吸收和释放氢气,进而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存储起来,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移。 •公司创新的镁基固态储氢罐单个容量可达1吨或1.5吨,可根据场景需求组合达到更高的储氢容量,同时,能完美兼容公路、铁路或水路的大容量、高效率、高经济性运输,增强了其实用性和易用性。 全球首发镁基固态储氢产品 •2019年1月:启动吨级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研发; •2023年4月:发布全球首台镁基固态储运氢车; •2023年7月:与大型气体公司签订镁基固态储运氢车批量供货订单; •2023年10月:完成全球首批镁基固态储运氢车交付,产品获得中国船级社罐式集装箱检验认证。同期,氢枫研发制造宜兴基地开工,建成后预计形成万吨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生产线,具备年产上千套镁基固态储氢装置的产能。 镁基固态储运氢解决方案优势特点 (1)更大的储氢容量 •创新性地采用标准集装箱设计,储氢量可达1吨或1.5吨。 (2)增强的安全性 •运输过程无氢气泄漏或蒸发; •常温常压,无需担心高压下的防爆问题。 (3)灵活运输 •标准集装箱式模块化设计; •兼容各种运输方式(卡车、轮船和火车)。 (4)低成本运输 •相比于其他储运方式,运输成本更为节约。 (5)更高的氢气纯度 •符合最高纯度要求,可为高纯氢应用场景供应合格氢气。 (6)长使用寿命 •3000次吸放氢循环无明显衰减。 (7)符合国际设计规范 •符合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锅炉及压力容器标准(ASME Ⅷ Div 1)等。 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商业化应用 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在气体公司的应用 方案成效: •镁基固态运氢车运输氢气,氢气与合金材料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非常稳定,对运输环境要求低; •氢气运输过程中维持常温、常压,无安全隐患; •单车储氢量提升3~4倍,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应降低,使得客户用氢综合成本相较于长管拖车运氢,降低15%以上; •氢气的经济运输半径可以拓展到500km; •不需要额外配置增压设备,占地面积小,能耗低。

  • 燃料电池突破在即!更环保便宜的关键竟然是“鸡毛”……

    食品工业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和副产品,包括家禽生产。每年大约有4000万吨鸡毛被焚烧。这不仅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还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找到了一种充分利用这些“废毛”的方法。他们使用一种简单环保的方法,从羽毛中提取角蛋白,并将其转化为被称为淀粉样纤维的超细纤维。 据称,这些角蛋白原纤维可以继续在燃料电池的膜中使用。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杂志上。 燃料电池从氢和氧中产生无二氧化碳的电力,只释放热量和水。它们可以在未来作为可持续能源发挥重要作用。每个燃料电池的核心都有一层半透膜。它允许质子通过,但阻挡了电子,迫使它们从带负电的阳极流向带正电的阴极,从而产生电流。 据了解,在传统的燃料电池中,这些膜到目前为止都是用剧毒化学物质或“永久化学物质”制造的,这些化学物质价格昂贵,而且在环境中不会分解。 另一方面,由ETH和NTU的研究人员开发的膜主要由生物角蛋白组成,这种生物角蛋白与环境兼容,并且可以大量使用鸡毛中含有90%的角蛋白。这意味着实验室制造的膜已经比传统膜便宜了三倍。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食品和软材料教授Raffaele Mezzenga说:“我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将食物垃圾用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不同方法。” “鸡毛在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通过我们的新技术,它不仅取代了有毒物质,而且还阻止了二氧化碳的释放,减少了整体碳足迹循环,”他补充说。 下一步,科学家们将研究他们的角蛋白膜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改进。研究小组已经为这种膜申请了联合专利,现在正在寻找投资者或公司来进一步开发这项技术并将其推向市场。

  • 国科领纤完成天使轮融资,专注氢燃料电池碳纸国产突围

    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公司碳纤维原纸和碳纸产线建设。而就在今年5月,国科领纤还完成了种子轮融资,由麟阁创投独家投资。 作为一家新创企业,国科领纤于今年4月成立,聚焦在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碳纸及相关“卡脖子”材料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旨在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材料国产自主。据悉,国科领纤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从连续纤维处理、碳原纸生产、碳纸生产全流程技术、批量化生产的团队。 国科领纤创始人吴刚平博士及其所带领的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于国内最早从事氢燃料电池碳纸研究单位——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其中,吴刚平博士从事碳纤维应用基础、工程化、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用碳纸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具备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化经验。 氢燃料电池的发展离不开气体扩散层,这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卡脖子”材料。而碳纸作为气体扩散层的核心基础材料,受制于相关复杂工艺及装备被国外供应商垄断,国内尚未实现量产。也因此,碳纸被称之为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国产化的“最后一个壁垒”。 据了解,国科领纤已经具备了突破碳原纸批量化生产的关键能力。包括打通从碳原纸到气体扩散层环节的工艺,攻克碳纸专用粘结剂配方与适用性工艺设备,实现碳纸“点焊接,强粘结”,并获得专利授权,可为高质量碳纸制备提供技术基础,同时储备下一代工艺,有望实现进一步降本50%。 此外,国科领纤还能够自主设计原纸抄造试验线、浸胶固化试验线等专用设备,并且开发了多项碳纸制备行业首创技术,可最大程度解决碳纸制备过程材料均一性、批次稳定性的问题。

  • 上海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1万辆 核心零部件环节或率先受益

    上海印发《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力争突破1万辆,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2025年底前,全面淘汰国三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研究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提前报废有关政策。 根据香橙会研究院数据,截至到2023年6月底,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上险数量达2374辆。在《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推动下,为实现2025年1万辆氢燃料电池保有量目标,上海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今年以来燃料电池汽车逐渐进入放量阶段,伴随各地政策细则出台与补贴落地,产销持续呈现高增长态势,行业放量确定性强,核心零部件环节率先受益。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京城股份 拥有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技术水平先进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的设计测试中心及生产线,所生产的储氢气瓶已批量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 雄韬股份 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电堆、电池控制系统等生产研发。

  • 史上首次FCV单月产销接近千辆 燃料电池市场爆发确定性高

    中汽协发布6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6月FCV产销为670/955辆,同比增长27.1%/109.9%,1-6月为2495/2410辆,同比增长38.4%/73.5%。并且,此前北京率先公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设计文件——《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产业发展再提速。 日前,生态环境部对CCER交易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氢能是符合加速降碳属性行业。市场人士认为,FCV放量确定性强,持续看好全年产销。前6月产销量已超去年前三季度总和,订单量激增下整体呈现高增趋势,行业放量特点呈“前低后高”,今年全年产销看向万辆。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京城股份 生产的70MPa高压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储氢气瓶)已批量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备用电源领域。 亿华通 已形成40-150kW的完善产品矩阵,覆盖轻卡、环卫车、客车、重卡等场景。

  • 上汽大通MAXUS携旗下全球首款高端氢燃料电池MPV车型"大家MIFA氢"参加了于6月11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这是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该展会旨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 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正加速转型,氢能源作为一种能够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储存、运输和应用的新能源形式备受关注,特别在汽车市场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作为"全球首款高端氢燃料电池MPV",大家MIFA氢集成了上汽集团全球领先的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具备在安全性、动力性能、加氢速度、续航里程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的全球领先水平。同时,大家MIFA氢作为燃料电池车型,其唯一的排放物是水,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 大家MIFA氢以其安全环保和舒适性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作为国内首款全功率直驱燃料电池汽车,它采用了130kW燃料电池系统,配备高性能三合一电桥和国内领先的高倍率动力电池,具备出色的动力性能。在加氢便捷性和续航方面,只需3至5分钟即可将大家MIFA氢的6.4kg高压氢瓶加满,其NEDC标准续航里程可达605km,百公里氢耗为1.18kg,每公里使用成本仅为4毛钱。此外,大家MIFA氢在低温气候下几乎没有里程衰减,并采用电堆余热供暖和电堆直驱技术,在零下30℃的低温下依然能够启动,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安全性方面,大家MIFA氢的氢瓶采用航天级碳纤维材料全缠绕,纤维壁厚达到25mm,氢瓶耐压强度达到70MPa,表现出与蛟龙号深潜器相媲美的强度。此外,大家MIFA氢还采用了中置氢瓶结构,并具备双回路冗余断氢断电设计,在碰撞测试中表现出氢瓶完好无损,展现了卓越的品质。大家MIFA氢还经过了严苛的耐久路试和高温、严寒耐候试验,总路试里程高达100万公里,具备可靠的安全性能。 大家MIFA氢不仅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还注重空间布局。作为一款大型高端商务MPV车型,它通过巧妙的座椅布局,轻松容纳7人而不拥挤。第二排乘客还可以享受带腿托的VIP豪华自动调节座椅,提供更舒适的仰卧休息体验。此外,大家MIFA氢还配备了超大尺寸的电动全景天窗,使乘车视野更加开阔,让乘坐体验更加舒畅。 上汽大通MAXUS作为"新能源技术先行者",在燃料电池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成为覆盖全能源、全领域、全市场的新能源领域"全能选手"。根据其ALL³ ROADMAP规划蓝图,上汽大通MAXUS目前已经拥有多种新能源车型,包括MPV、SUV、轻客和皮卡等,形成了从纯电动、混合动力到氢燃料电池的全能源体系。这种全领域的新能源战略布局丰富了上汽大通MAXUS的产品线,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上汽大通MAXUS致力于践行"双碳"战略,未来将继续抓住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出更多高品质的全球化新能源产品,并加快在国内和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为全球用户提供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