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996个
【金杨股份: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9.8亿元】 金杨股份(301210.SZ)公告称,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9.8亿元,用于金杨股份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厦门)、金杨股份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孝感) 、补充流动资金。(财联社) 【金龙羽: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相关业务暂未形成长期稳定收入】 金龙羽(002882.SZ)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公司进行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属于跨界投资,虽然目前已有订单,但相关业务暂未形成长期稳定收入,对公司整体业绩暂不构成重大影响。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注意投资风险。(财联社) 【比亚迪刀片电池提前通过新国标】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微博发文称,比亚迪刀片电池和闪充刀片电池双双提前通过电池新国标全项检测,获得中汽中心权威机构认证证书。(财联社) 【3天2板英联股份:于5月22日开展投资者现场调研活动 介绍快消品金属包装业务和复合集流体业务发展情况】 英联股份(002846.SZ)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5月22日开展了投资者现场调研活动,向投资者介绍了公司快消品金属包装业务和复合集流体业务的发展情况:快消品金属包装制品易开盖板块发展稳健,公司在智能化生产和精益管理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复合集流体板块的产业化进度不断推进,公司在产能方面持续建设,下游市场开拓方面逐步取得小批量订单、头部电池客户的合作推进,同时加快技术研发方面的进程,开发固态电池用的锂金属/复合集流体负极一体化材料,不断扩展在各类电池上的应用。 【小米集团:一季度小米SU7系列交付新车达75869辆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181亿元】 小米集团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系列交付新车达75869辆。同时公司将扩充产能,目前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量超258000台。2025年第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为人民币186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人民币181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人民币5亿元。本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3.2%。2025年第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为人民币5亿元。 【汽车价格战导致供应商压力大 利润不到10%、账期长达120天 业内:或直接影响汽车安全】 比亚迪、吉利银河、上汽通用等车企陆续发布降价促销活动引发市场关注,中国汽车市场或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此前,记者走访多家供应商发现,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打起“价格战”,上游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至10%,账期也长达120天。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战”可能导致供应商陷入亏损和汽车质量安全问题。 相关阅读: 【SMM分析】2025年4月国内碳酸锂进口量出炉 4月电池材料进出口数据出炉 锂辉石碳酸锂进口双增 后者出口量大涨!【SMM专题】 钴系产品报价集体下行 电解钴跌6200元 四钴冶炼厂出货意愿增加【周度观察】 电解钴现货价格下跌【SMM电解钴市场周评】 【SMM周评】碳酸锂价格持续阴跌 短期市场仍承压 【SMM分析】磷酸铁掺钛 能否成为高端化之路的完美升级? 【SMM分析】4月中国氢氧化锂出口量达4222吨 环比基本持平 【SMM分析】4月钴中间品进口量小增 【SMM分析】2025年4月中国未锻轧钴出口、进口量均大幅增长 【SMM分析】4月国内锂辉石进口共计62.3万实物吨 环比增加16.5% 【SMM分析】4月人造石墨进口和出口量级均出现环比增加 【SMM数据】2025年4月六氟磷酸锂进出口数据 【SMM分析】三元前驱体4月出口情况解析 【SMM分析】4月三元正极进出口量出炉,进口环增37%,出口环增13% 【SMM公告】关于五一假期前后碳酸锂周度相关数据点的调整 多重利好带动!汽车零部件板块掀起轰轰烈烈“涨停潮” 逾12只个股涨停!【热股】 电解钴报价略回暖 四氧化三钴跌跌不休 市场静待6月刚果(金)禁令后续【周度观察】 【SMM行业洞见】刚果金钴出口禁令后的全球钴产业链变局与中国市场展望——上海有色网行研总经理王聪专题发言精要 关税暂缓刺激碳酸锂期货涨逾3% 抢出口预期能让碳酸锂“站起来”吗?【SMM快讯】 4月乘用车零售增速创近十年新高 前4个月汽车产销首次超千万!【SMM专题】
意大利交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意大利新车销量同比微增2.71%至139,084辆,已连续第二个月实现增长,此前已连续七个月出现下降。今年前4个月,意大利新车销量达到了583,038辆,同比微降0.6%。 路透社根据数据计算得出,Stellantis(旗下拥有菲亚特、Jeep、克莱斯勒和标致等品牌)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同比微降0.12%,市场份额从今年3月份的30.26%小幅提升至30.61%。 就动力类型而言,今年4月份,在意大利新车市场,纯电动车型的表现尤为突出,销量同比激增108.1%至6,667辆,市场份额达4.8%;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同样表现不俗,销量同比大涨77.4%至8,036辆,市场份额达5.7%;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14%至62,006辆,占据44.3%的市场份额,其中全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12.7%至17,825辆,轻度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11.3%至44,180辆。 在销售渠道方面,今年4月份,在意大利新车市场,私人购车量同比下降5.6%至65,852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50.9%降至47%,其中厂商自营上牌量同比减少14.3%至13,962辆,而长期租赁销量则同比大增24.1%至35,583辆,短期租赁销量也同比增长12.5%至16,762辆;公司购车量同比增长6.6%至7,846辆。 就品牌表现而言,在今年4月份的意大利新车市场,菲亚特虽然销量同比下降19.6%,但仍以8.8%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尽管这是其今年以来的最低份额,且低于其今年前4个月累计的市场份额(10.2%)。 大众汽车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同比增长8.4%,升至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第二位,取代了丰田汽车的位置;丰田汽车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同比增长6.3%,排在第三位。 标致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同比大涨48.3%,位居第四,表现优异;达契亚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同比下降0.5%,稳居第五;紧随其后的是福特、雷诺和宝马,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0.5%、0.5%和6.1%。 MG(+50.5%)、阿尔法·罗密欧(+42.4%)和Jeep(+30.1%)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表现也尤为抢眼,成功跻身意大利4月汽车品牌销量榜Top 20。 同时,比亚迪4月在意大利的销量同比飙升2852.6%,位列第21位,为历史最佳,市场份额为1.2%;奇瑞汽车旗下品牌Omoda和Jaecoo的合计销量同比飙升2034.1%,取得第28名的历史最佳排名,市场份额为0.7%。 从具体车型来看,今年4月份,在意大利新车市场,菲亚特熊猫的销量同比下降14.3%,市场份额降至6.4%;Jeep Avenger的销量同比增长107.7%,达到创纪录的5,370辆,市场份额创下3.9%的新高,成功跃升至第二位,这是该款车型首次进入前两名;雪铁龙C3的销量同比增长25.9%,稳居第三位;而达契亚Sandero的销量则同比下跌25.5%,排名也降至第四,但仍获得意大利今年前4个月车型销量排行榜的亚军。 丰田Yaris Cross(+43.8%)、达契亚Duster(+35.8%)和标致208(+27.4%)在意大利4月车型销量榜单中也表现出色。在新上市车型中,MG 3首次进入该榜单前20名,位居第17位;阿尔法·罗密欧Junior升至第22位;比亚迪Seal U升至第31位;雷诺Symbioz升至第44位。
5月27日,小米集团公布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集团收入及盈利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为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为186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181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5亿元;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3.2%,其上季度毛利率为20.4%,2024年毛利率为18.5%;经营亏损为5亿元,亏损收窄。 “SU7作为单款爆款带来‘规模经济’,通过集中资源打造高销量产品优化成本结构。同时,小米的新零售模式效率为传统车企的2-3倍,渠道成本更低,支撑利润率提升。”对于毛利率的上涨,小米管理层在当日晚间的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此外,SU7 Ultra车型及周边产品拉动毛利率增长,稳定价格体系和权益政策退坡也促进销量与利润平衡。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系列交付新车达75,869台;累计交付量超258,000台。 “小米SU7 Ultra最新锁单数已超过2.3万台,远超预期。目前小米SU7订单也非常稳定。”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今年2月,小米发布SU7高端车型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元起。 在保持小米SU7稳定订单的同时,5月22日,小米汽车发布第二款新车小米YU7。卢伟冰表示,“YU7技术发布后预约咨询量超过同期SU7,截至5月25日,YU7留资用户是SU7同期的三倍左右,YU7比SU7有更大的受众面,我们对YU7非常有信心。” 按照计划,小米YU7将于今年7月正式上市。在YU7发布后,财联社记者曾探访小米汽车终端时获悉,小米YU7展车最快将于本月月底前后到店。 “完全不担心YU7上市会对SU7销量受到影响,或者需要降价。”针对两款车型即将同步在售的情况,卢伟冰认为,“因为我们今天产能严重不够,交付周期还是非常的长。我觉得两个车型是同平台的,都是摩德纳技术架构,其产能的复用性和核心器件的复用性非常高。至于两款车的订单比例,可以参考Model3和ModeY。” 按计划,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为35万台,今年小米SU7累计交付约为12万台,月均约2.4万台。以此计算,小米YU7月交付量或将在1万台左右。“小米汽车会尽全力提升产能,全力保障35万台的年度交付目标实现。”对于小米汽车的盈利问题,卢伟冰认为,“产品力强,盈利不是问题。”
周二(5月27日)美股早盘,特斯拉股价涨逾6.7%,最高报每股362.32美元,刷新了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较4月份的低位累计反弹近70%。 发稿前不久,全球首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称,他已经回到了“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或在会议室、服务器、工厂房间里睡觉的状态。 马斯克称,他必须“高度专注”于社交平台X、人工智能公司xAI、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以及定于下周发射的星际飞船,因为这些公司都有关键的技术正在推出。 他还提到,社交平台X平台本周宕机的问题表明,公司在运营上必须进行重大改进,“故障转移冗余机制本应生效,但没有发挥作用。” 上周末,X出现全球范围大规模服务中断,影响范围覆盖美国、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根据故障监测网站Downdetector数据,高峰期间监测到的访问异常案例超过2.5万例。 先前,马斯克曾表示,他计划淡出政治事务,专注于企业管理。在4月的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他曾表示将“大幅减少”参与特朗普政府的“政府效率部”工作。 上周,马斯克在卡塔尔经济论坛上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未来在竞选捐款上的支出将“大幅减少”。近期有知情人士透露,马斯克已对政治感到疲惫,想要回归商业运营。 在去年的美国大选中,马斯克投入大量时间和数十亿美元推动特朗普在2024年胜选。然而,特斯拉受到马斯克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品牌形象受损、展厅遭抗议等。 日内早些时候,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特斯拉的新车在欧洲注册数量为5475辆,较去年同期下降52.6%。数据还显示,今年前4个月的注册量下滑约46%。 分析人士将其部分归因于消费者对马斯克的不满,影响了特斯拉在欧洲的品牌形象。
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价格战的余威犹在。 据乘联分会发布的《2025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4月份有14款车型降价,相较于去年4月份的41款和2023年4月份的19款,数量大幅下降,清晰展现出降价潮降温的趋势。尽管直观的降价价格战在4月稍显温和,但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层出不穷。 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不再如昨,并不意味着价格战就此停歇。盖世汽车初步统计,2025年以来,依旧有不少车型通过降价的方式,来寻求销量的提升。其中,1月份有7款车型降价,2月份有21款,3月份为23款。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不仅是一场价格的较量,更是一场对成本控制能力的深度考验。 只要价格战不停歇,供应链承受的压力也就不会减缓。在汽车产业的发展史上,降本增效是必须手段,无论是通过“年降”手段,还是以技术创新实现降本,供应链转移和持续,都彰显了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 在当前竞争格局下,价格战致使车企净利润进一步缩减,主机厂因经营压力采用多种方式扣减供应商货款的事件屡见不鲜,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压力也随之加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制造工艺角度探寻降本策略,成为了车企和供应链企业的重要出路。 价格战之下供应链压力倍增 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价格战已成为诸多行业常见的竞争手段,而这一现象给供应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汽车行业为例,进入2025年,车市价格战的硝烟仍未消散。整车厂在价格战中面临毛利下滑、盈利挑战等问题。部分新势力车企同样处境艰难,销量增长乏力,资金链紧张,更有部分企业在价格战的冲击之下,已经被迫退出牌桌。 这种持续的价格战传导至供应链板块,带来了巨大的降本压力。 在此情况下,整车厂经营压力增大,会采用多种方式扣减供应商货款。例如,有多家媒体报道,某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因价格战导致库存积压,对部分供应商货款进行延期支付,并要求在原有合作价格基础上再降低8%。 另外,从行业惯例而言,车企每年要求供应商年降幅度一般在3%-5%,但价格战使得这一降本要求更为严苛。某跨国零部件企业高管在2025年初的行业论坛上强调,降价对零部件供应商压力巨大。这也说明,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带来的降本压力,已经传导至供应链的诸多环节,无论是本土供应商还是海外供应商,都难以幸免。 供应链企业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要保证利润用于新技术研发,以维持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为保证市场份额又需更大幅度降本,这往往以牺牲利润为代价。以辅助驾驶传感器领域为例,激光雷达成本近年来虽大幅下降,但在价格战背景下,仍需进一步优化成本以实现更广泛的市场应用。 据相关报道,2025年以来,部分量产激光雷达成本已降至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500元)以内,部分新产品成本预计会降至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元)。在降本过程中,激光雷达企业不仅要降低直接零部件成本(占比约50-60%),还需减少人工调试成本(约20%)。引入自动化设备虽可降低部分成本,但在价格战大环境下,供应链企业成本控制压力依旧沉重。 在制造业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如某主机厂就要求供应商从2025年1月起降价10%,这一事件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部分供应商因尾款支付差、资金链紧张等问题面临经营困境,甚至可能关厂。 据了解,一些小型零部件供应商由于无法承受降价压力,已开始削减产能或寻求破产保护,这表明价格战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压力层层传导,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 探索新工艺,供应链寻求降本秘钥 在传统汽车制造中,车身往往由大量零部件组装而成,工序繁琐、耗时费力,且需要众多的模具与人工操作。 一台普通轿车的车身,需要组装多达数百乃至上千个零部件,从车身框架的主体结构件,到车门、引擎盖、后备箱盖等大型覆盖件,再到各类用于连接、支撑的小型部件,林林总总,数量繁多。这些零部件形态各异,尺寸精度要求极高,每个都在车身整体架构中承担着独特的功能。 零部件的冲压环节,不同形状和规格的金属板材需被送入大型冲压机,在巨大压力下被精准冲压成型。光是冲压工序,针对不同零部件就可能需要数十套甚至上百套专用模具,每一套模具的设计、制造与调试都需耗费大量时间与高昂成本。 冲压完成后,零部件进入焊接车间,这个环节中人工操作与自动化焊接设备并存。工人需凭借技艺,将冲压好的零部件按照严格的设计图纸,通过点焊、弧焊等多种焊接方式拼接在一起。在焊接过程中,既要确保焊点牢固,满足车身强度要求,又要严格控制焊接变形,以免影响车身整体精度。 车身焊接完成后,需进行多道精细的涂装工艺。从底漆、中涂到面漆,每一层涂料的喷涂都需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对温度、湿度、喷涂压力等参数有着严格要求。整个涂装过程不仅需要大量人工参与,而且还需配备专业的涂装设备与环保设施,以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环保标准。 因此,在降本压力的驱动之下,供应链上下游从汽车制造工艺之中寻找突破口。 近年来,一体化压铸技术在成为了汽车制造领域的热门话题。传统汽车制造通常涉及大量零部件的冲压、焊接等复杂工序,不仅耗时耗力,还增加了成本。而一体化压铸工艺则将多个零部件集成,通过超大型压铸机一次成型,极大地简化了生产流程。 以某传统燃油车为例,其后底板由超过70个零部件组成,焊接工序多达100余道。而特斯拉Model Y采用一体化压铸后底板后,零部件数量减少至1-2个,焊接工序近乎为零。这一改变带来的成本降低效果显著,不仅减少了零部件采购成本,生产效率更是大幅提升。据悉,特斯拉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后底板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约40%。 冲压工艺是汽车车身制造的重要环节,材料成本在冲压件成本中占比极高,通常达到60%-70%。因此,提升冲压材料利用率成为了降本的关键。于是,有企业通过对零部件材料与形状的优化设计,如采用高强钢并优化轮廓,以此提升材料利用率,减少模具、检具及工装夹具的投资。 例如,某企业对旗下一款轿车侧围加强板进行了设计优化,取消拼焊焊缝、统一料厚,并提出废料利用方案,成功实现单车降本58.72元,模具投资预算降低173.63万元。此外,创新冲压工艺如浅拉延、对件合模拉延、成形代拉延及套裁冲压等,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为车企在激烈竞争中争取更多优势。 焊接是汽车车身组装的核心工艺,传统的电阻点焊在汽车制造中应用广泛,但存在焊接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激光焊接技术的引入,提升了焊接质量并减少了后续修整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某车企在部分车型的车身焊接中采用了激光焊接技术,焊接速度提高了2-3倍,车身焊接时间缩短了约30%,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涂装环节,水性涂料的广泛应用不仅环保,其高固体分含量还减少了涂装层数,降低了能耗与成本。某企业通过采用新型的水性涂料和涂装工艺,实现了节能减排和成本降低的双重目标。另外,该企业还利用先进涂装设备和工艺,如静电喷涂技术,能够使涂料的利用率从传统的60%-70%提高到80%以上。在成本节约上,以该企业某款车型年产8万辆计算,每年可节省涂料成本上千万元。 新工艺降本背后亦存隐忧 制造工艺的创新与优化是车企和供应链企业的重要降本途径。无论是采用一体化压铸、优化冲压工艺,还是改进焊接与涂装工艺,每一项变革都切实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 然而,工艺创新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力。比如,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定期维护与保养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和成本投入。也就是说,尽管新工艺降本前景广阔,但也存在诸多潜在担忧。 首先是技术研发风险,新工艺研发需大量资金和人力,且研发周期长,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难题无法攻克、研发成果不符合预期等风险。 比如,一体化压铸工艺初期可能出现模具故障、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另外,一体化压铸工艺的车型,一旦后期发生事故,维修的成本也非常高。强如特斯拉,也几乎耗费了近一年时间,才将一体化压铸后地板良品率从30%提升到85%左右。 所谓降本增效,也是在有前提条件的基础之上。至少,从前期投入上来看,一体压铸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同时需要雄厚的技术积淀。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 其次,新工艺的产业化风险。即使研发成功,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还需克服诸多问题,如生产设备改造、供应链配套等。若这些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可能导致新工艺无法按时产业化,错过市场机遇。 在采用新型工艺和材料后,企业需要与供应商重新建立合作关系,协商原材料供应、质量控制、价格等问题。例如,复合材料供应商与车企之间需密切协作,保障材料稳定供应和质量一致性。通过供应链优化,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实现成本协同效应,共同推动降本目标的实现。 此外,新工艺可能冲击现有供应链体系。新工艺可能需要新的原材料、零部件或生产设备,这意味着企业需重新构建供应链,与新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供应商不稳定、原材料供应短缺等风险。 还需要提及的是,新工艺降本可能引发行业竞争格局变化,部分企业可能因无法跟上新工艺发展步伐而被淘汰。同时,新工艺可能带来新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在大规模应用前需充分验证和评估,否则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影响企业声誉和市场信任度。 路虽远,行则将至。从长远来看,那些持续在工艺降本道路上探索并取得成功的企业,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未来。 总结 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持续的当下,供应链降本增效成为关键。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不断探索新工艺以降低成本,如一体化压铸技术、优化冲压工艺、改进焊接与涂装工艺等,这些工艺在降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研发风险、产业化风险以及对现有供应链体系的冲击等。在追求降本的过程中,企业需谨慎权衡,以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5月27日,鸿蒙智行智界汽车官方宣布,其累计交付量突破10万辆。 据悉,智界汽车已推出智界S7系列与智界R7系列车型,包括智界新 S7、智界新 S7 Ultra 运动版、智界 R7 增程版等车型。 其中,智界R7增程大电池版和智界新S7 Ultra运动版于今年4月17日上市。前者售价售价 29.98 万元起,后者售价32.98万元。 据了解,智界R7增程大电池版和智界新S7 Ultra运动版,均搭载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该系统具备全场景环境感知和类人决策能力,可支持城市道路上的自动变道和超车功能,做到“车位到车位”功能覆盖。 与此同时,两款新车搭载的华为HarmonyOS 4智能座舱可支持连续语音对话、方言识别、跨设备的无缝数字互联等交互功能,比如配备了3D车控桌面功能、超级桌面智慧分窗等个性化功能。这种体验在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日常生活中愈发显得重要,也是品牌“智能移动空间”设想的落地。 动力方面,智界R7增程Ultra版大电池版车型进一步强化了续航能力,纯电续航达到360km,综合续航提升至1673km,形成了纯电模式“城市一周一充”的实用体验。同时,该车引入AI人工智能,通过最优发电规划、无感发电、能量管理与振动抑制四大算法协同工作,实现百公里馈电油耗5.68L(WLTC工况)。 而智界新S7 Ultra运动版搭载100kWh大电池,标称续航703km;该车零百加速仅3.3秒、百零制动距离33.5米。
据外媒报道,在特朗普总统同意降低对英国汽车的进口关税后,吉利旗下的莲花跑车(Lotus)宣布将重启对美出口计划。 莲花跑车的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去年占该公司销量的五分之一,达2,578辆,同比增长21%。 在特朗普政府自4月3日起对全球汽车进口加征25%关税后,莲花跑车随即暂停了英国产Emira跑车的对美出口业务。更严峻的是,当时美国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累计征收的250%关税,直接导致莲花跑车不得不终止中国产Eletre电动SUV在美销售计划。 5月8日,英美两国宣布达成贸易协议,将英国制造的汽车出口到美国的关税从27.5%降至10%。 根据协议,英国汽车制造商每年将被允许以10%的关税税率向美国出口10万辆汽车。去年,英国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量为10.2万辆,主要出口的是捷豹路虎(JLR)车型,也包括宾利和劳斯莱斯汽车。 莲花跑车欧洲公司首席执行官Matt Windle表示:“我们已有现车可立即发运,但必须审慎行事,避免因贸然行动而遭受关税冲击。” 英美贸易协议的关键症结之一是,一旦达到约定的10万辆汽车的年度配额,超额部分将适用何种关税税率。Windle对此表示:“相关实施细则仍有待明确。” 莲花跑车将待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后,才会恢复Emira车型的对美出口。 莲花跑车在花费两年时间克服供应链和生产问题以及排放认证延迟后,于2024年在美国市场推出Emira车型。经过缓慢起步后,美国现已成为Emira车型全球最大市场。 Windle表示:“美国市场对Emira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Emira全球销量达5,272辆,同比大幅增长102%。 莲花跑车在美国的推出Emira搭载3.5升机械增压V6发动机,此后又增加了一个搭载AMG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版本,功率同为400马力。莲花跑车还正考虑为Emira配备V8动力系统。 尽管英国产车型将恢复向美国出口,莲花跑车尚未说明是否会恢复中国制造的Eletre在美国的销售。 莲花跑车CEO冯擎峰表示,公司正积极探索Eletre纯电SUV与Emeya纯电轿车等车型对美销售方案,以规避当前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高额关税。 “在美国本土设厂可能是我们的潜在解决方案之一,”他说,但没有透露具体细节。其中,吉利集团旗下沃尔沃汽车位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工厂被视为可行选择。 莲花跑车去年全球销量为12,134辆,欧洲是其最大市场,占总销量的34%,中国其次,占25%。
会议信息 ·会议名称: 2025 SMM第二届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大会 ·会议时间: 2025.06.16-17 ·会议时间: 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凯悦酒店 扫码查看会议详情 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布局泰国,其配套零部件厂商正以“体系化出海” 模式跟进。截至 2025 年 3 月,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泰国设立的本地法人数量达165 家,较2017 年(中美贸易摩擦前)增长 3.4 倍。这一爆发式增长,既源于比亚迪、长城等 20 余个中国汽车品牌入泰带来的配套需求,也得益于泰国作为东南亚制造枢纽的区位优势 —— 其不仅辐射东盟 6 亿人口市场,更可通过自贸协定规避欧美关税壁垒。 在此背景下,2025 SMM第二届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大会将在2025年6月16日-17日于泰国曼谷召开。特设圆桌论坛共同探讨 东南亚汽车供应链——进口那些事儿(服务、价格、落地配套可能性) ,彭博行业研究-亚洲金属与矿业可持续性部门主管-梁颖璋 将参与其中。我们诚邀行业精英共同探讨这些挑战与机遇,携手推动东南亚及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嘉宾介绍 梁颖璋是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dustry Research)亚洲金属与矿业可持续性部门主管,对亚洲主要金属及行业绿色转型进行全面研究。在担任现职前,梁颖璋曾任职ESG分析师,专攻气候相关ESG策略及财务分析。她经常在全球金属/ESG行业会议上发言。她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是EFFAS认证的ESG分析师。 扫码查看会议详情 圆桌论坛:东南亚汽车供应链——进口那些事儿 (服务、价格、落地配套可能性) 嘉宾持续更新中....... 扫码查看会议详情 会议议程 DAY 1(6月16日) 08:00-08:50 签到早茶 08:50-09:00 开幕式,有色网领导欢迎致辞 09:00-09:20 东南亚汽车产业最新政策 09:20-09:50 东南亚市场汽车 品牌建设与差异化策略 09:50-10:15 茶歇 10:15-11:00 圆桌论坛: 东南亚本土化供应链的 构建与优化路径 发言嘉宾: ·Martin Knoss 罗伯特博世汽车技术(泰国)有限公司 动力解决方案部 东盟市场细分乘用车、商用车和越野车区域总裁 ·Harendra Saksena Ather Energy 首席采购官 ·Peter Klöpfer 儒卓力公司 高级经理 ·马鸣 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泰国)总经理 ·江川善信 SIIX 中华区负责人 ·关鑫 长安汽车东南亚事业部 副总经理 11:00-11:45 圆桌论坛: 东南亚汽车供应链—— 进口那些事儿(服务、 价格、落地配套可能性) 主持嘉宾: 易彦婷 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VP 发言嘉宾: · 白鹤 三菱商事旗下 RTM International ·梁颖璋 彭博行业研究 亚洲金属与矿业可持续性部门主管 ·Shine Peng 联邦快递 东南亚销售董事总经理 ·吴政国 泰成发有限公司 运营总监 ·待定 泰富资源(中国)贸易有限公司 12:00-13:30 午餐+交流会 13:30-13:50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 EVAT 主题发言 发言嘉宾: ·Uthane Supatti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EVAT)学术与人类发展副主席、助理教授 13:50-14:35 圆桌论坛: 泰国电气化电子化加速与 核心部件本土化进展研究 发言嘉宾: ·徐小龙 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泰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Ross 某oem芯片负责人 ·付志标 上海电驱动(泰国)有限公司 厂长 ·Tongkarn Kaewchalermtong 运输与物流工作组主席 东盟工程组织联合会(AFEO) · Suphot Sukphisarn 泰国工业联合会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主席 泰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副秘书长 14:35-14:55 高效驱动电机用极薄软磁材料的产业化突破 发言嘉宾: ·詹卢刚 湖南宏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14:55-15:20 茶歇 15:20-16:05 圆桌论坛: 充电桩基建:解锁东南亚 新能源革命的最后一公里 发言嘉宾: ·赵立铭 特来电东南亚区域 海外销售总监 ·Soravis Sithicharoe Gentry 风险投资主管 ( 充电桩业务 ) ·Mr. Chavarin Chavarangkul 充电桩负责人 销售总监 Innopower 拟邀企业: 万浦未来有限公司、泰国国家石油公司 16:05-16:25 待定发言 发言嘉宾: 冷冰 广州期货交易所 副总经理 16:25-16:45 东部经济走廊(EEC):繁荣机遇始于此地 发言嘉宾: ·Songwut Apirakkhit 东部经济走廊 下一代汽车部门执行负责人 16:45-17:30 圆桌论坛: 东南亚投资建厂模式选择: 合资与独资的利弊分析 发言嘉宾: ·林炜恩 泰隆联合汽车公司 助理董事总经理 ·赵斌 泰中罗勇工业园 总裁 拟邀企业: 丰田汽车泰国有限公司、本田汽车(泰国)有限公司、上汽正大汽车有限公司、福田汽车(泰国)有限公司、中资独资建厂企业 19:00-21:00 鸡尾酒晚宴 DAY 2(6月17日) 09:00-09:20 待定发言 09:20-10:05 圆桌论坛: 东南亚本土供应 如何服务欧美市场 发言嘉宾: · Tuan Vi 亚太区供应链与物流副总裁 舍弗勒越南公司 · Dr. Mustafa Saed 网络安全执行总监 安波福美国公司 拟邀企业: 采埃孚(泰国)有限公司、宝马集团泰国有限公司、佛吉亚(泰国)汽车座椅与内饰系统有限公司、梅赛德斯-奔驰泰国有限公司 10:05-10:30 茶歇 10:30-11:15 圆桌论坛: 电池材料供应链 -电芯化学材料 东南亚联动可能性 发言嘉宾: ·Tony 欣旺达动力科技(泰国)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瑞 英诺威(马来西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金昌锡 天赐材料 电解液事业部日韩东南亚区销售总监 ·杨书展 贝特瑞集团副总经理 印尼贝特瑞董事长 拟邀企业: 正极材料、电池厂 11:15-11:35 待定发言 11:35-13:00 午餐+交流会 13:30-17:30 车企零部件需求对接会(重磅!) 会议倒计时仅剩 20 天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 2025 SMM第二届东南亚汽车供应链大会 挖掘东南亚汽车产业增值潜力 扫码查看会议详情
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 现代汽车准备在6月2日之后提高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价格,以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汽车关税 。 此举将标志着这家韩国汽车制造商首次因美国关税影响而涨价。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于4月3日正式生效,对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措施5月3日起生效。4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允许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组装汽车的汽车生产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现代汽车此前承诺在6月2日之前冻结在美国的售价,并表示将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并在之后评估各种方案。 在最近几天发给部分员工的内部消息中,该车企表示,将“评估从6月开始提价的时机,以将关税影响最小化”。该车企还表示,按地区和车型进行的生产调整已经在进行中,以应对潜在的需求变化。 到目前为止,现代汽车之所以能够保持价格稳定,是因为美国市场上有充足的库存,并寄希望于韩国政府能在最后期限(6月2日)前就关税豁免或调整进行谈判。 然而,最近几周,随着美国汽车库存减少,以及围绕贸易谈判的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在韩国定于6月3日举行总统大选的情况下,这些预期已经消退。分析人士称,任何新的谈判都可能会被推迟,直至下一届政府任命新的谈判团队。 车价上涨可能会影响现代汽车在其最大海外市场(美国)的销售业绩。尽管现代汽车在美国拥有多家工厂,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混合动力汽车和内燃机汽车从韩国出口至美国。 随着特朗普的关税措施给汽车行业带来压力,现代并非首家在美国涨价的汽车制造商。美国老牌车企福特、日本车企斯巴鲁、意大利车企法拉利均已在美提价。 也有一些汽车制造商虽然尚未采取涨价举措,但已发出警告称将有所行动。
据两位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丰田正将其GR Corolla跑车的部分生产转移到英国,并将在那里投资约5,600万美元建设一条专门生产线,生产出口到北美的车型。 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通过将部分生产从日本转移出去,丰田的目标是利用英国的过剩产能,帮助缩短该车的交货等待时间。他们表示,此举并非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汽车关税”所作出的反应。 原本,丰田一直都在日本生产GR Corolla,供应日本市场并出口到北美和其他市场。但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由于发动机爱好者对汽油动力车兴趣浓厚,丰田一直未能满足北美市场对该车型的需求。 他们称,丰田将在英国德比郡的伯纳斯顿工厂建立一条生产线,投资约80亿日元(5600万美元),从2026年中期开始每年生产1万辆汽车,出口到北美。 伯纳斯顿工厂于1992年开始运营,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知情人士表示,自英国脱欧以来,该工厂的产量一直在下降。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该工厂目前已在生产GR卡罗拉的基础车型——卡罗拉掀背车,因此该工厂成为GR Corolla跑车生产基地顺理成章的选择。 消息人士还表示,丰田将暂时从日本派遣工程师来分享生产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 真和特朗普无关? 话虽如此,分析人士仍然认为,此举多多少少跟特朗普的关税有关。特朗普政府本月同意将每年从英国进口的汽车关税降至10%,最多可达10万辆。而日本正寻求与美国谈判,以废除其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的25%的关税。 此外,本月早些时候,丰田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在截至明年3月的2026财年中,该公司的营利预计同比下降21%,原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冲击和日元升值带来的双重压力,削弱了市场对其混合动力汽车的强劲需求。 反正,自特朗普上个月公布关税决定以来,丰田公司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不仅是因为关税导致丰田对美国的出口受到影响,还因为在关税冲击下,美国和其他地方的物价将广泛上涨,并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 至于特朗普所希望的“将制造带回美国”,知情人士说,丰田在美国的工厂也面临着对混合动力车和其他车型的强劲需求,因此很难再将生产转移到美国。 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无论是从日本还是从英国出口,丰田都计划通过削减成本和其他措施来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不会提高价格。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