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9个
近期,市场上同时出现关于“部分光伏企业因产业链价格下行自动减少排产”和“产业链中组件端排产反弹显著”等不同论调。光伏企业在春节前后的排产情况到底如何?经历过去年四季度的价格“内卷”考验后,2024年光伏行业将驶向何方? 财联社记者经多方采访获悉,就组件端而言,多家头部企业开工率达7成以上,几家一体化龙头企业更是达到满产状态,有企业已在根据签单具体情况尝试提价。 但同时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因去年行业竞争激烈,加之2月份中上旬长假因素,部分中小厂商减产闭厂后重启开工节奏不及头部企业。而目前伴随终端需求逐渐恢复,市场光伏订单进一步向头部企业倾斜,“强者恒强”的行业新格局渐显。 龙头企业开启“满产模式”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消息,过去一周(2月15日至2月21日),光伏产业链中组件端排产反弹尤为显著,随着前期订单的执行以及海外市场繁荣,终端需求或大幅增加。预计3月组件排产将提升至50GW以上,迎来重大转机。 财联社记者从一光伏行业头部企业处获悉,该公司安徽某地生产基地的组件产线目前是满产状态。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因为目前订单情况较好,公司是根据订单量决定生产情况。” 财联社记者另从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隆基绿能(601012.SH)等多家头部企业处获悉,几家公司目前开工情况较好,有公司一体化工厂目前是满产状态。据其中一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后一线组件企业开工率均有明显爬升,基本在80%以上。” 与此同时,有组件企业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公司已在尝试提价,实际价格还要根据签单具体情况。另有多家企业表示,“提价在酝酿阶段,一般五分钱一档,具体签单价格要看客户接受程度”。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咨询专家吕锦标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去年四季度几大龙头企业可以为争抢市场把组件价格往1元/瓦以下持续下探,那是有前三季度丰厚的利润家底。今年开始不再任性降价,1月份是惯性,2月份组件排产下调,龙头企业投标价格已经回到0.9-1元/瓦之间,价格僵持下出货量萎缩,3月份排产环比增幅超30%,价格企稳,2季度开始量价逐步回升。” 中小厂商开工难言乐观 不过,部分中小光伏厂商和头部企业排产情况则有所不同,在龙年春节前后,光伏组件价格整体处于0.8-09元/W区间,甚至已有报价跌至0.79元/W。远远低于此前业内人士测算的每瓦1元的光伏组件“成本线”。 一位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有一家电池企业春节前很早就放假了,年后开工却很晚,目前开工情况也不是很好,有些产线至今还是暂停的。” 这一点从全行业和头部企业的开工率情况也能窥见一二,行业机构Infolink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2月中国光伏组件厂商的整体开工率为23%,排名前九名的组件企业的开工率为49%。 而开年即出现分化的排产情况将如何影响2024年行业格局呢?晶科能源(688223.SH)董事长李仙德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伏产业需要持续的生产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因此没有持续开工的产能也将被尽快淘汰。”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开工情况不佳,排产不足的光伏厂商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恐将进一步丧失竞争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不同看法,吕锦标表示,“没订单就停产放假,有任务就启动采购组织生产,组件厂开开停停,不存在出局。小厂本来主要是围绕大厂代工,或供应链协作,产能过剩时大厂充分利用自己的产能,小厂产能就会闲置。” 光伏产业链价格有回暖迹象 一位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组件厂商酝酿提价并不意外,现阶段组件招标的价格已呈现止跌回升的态势。目前,头部组件企业已经没有低于0.9元/瓦的报价”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去年2023光伏行业年度大会开幕式上,有业内知名企业家公开表示,建议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不要再采取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方式,同时还建议组织光伏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自觉规范销售行为,加强行业自律,避免陷入亏损的价格战。 而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的确开始呈现回暖迹象,TrendForce日前报告指出,本周硅料价格持稳,短期内,硅料需求侧仍有支撑,不排除部分龙头料企在下月报价中,有挺价报涨的动作。 其中提到,电池片价格持稳,高效N型报涨顺价或将受阻,电池环节利润有小幅上修。组件价格持稳,3月组件排产或将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新兴市场今年上半年或仍能贡献较大支撑动能。 2月2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本周硅片价格持稳微涨。M10单晶硅片(182 mm /150μm)成交均价涨至2.05元/片,周环比上涨2.5%;N型单晶硅片(182 mm /130μm)成交均价稳定在2.02元/片,周环比持平;G12单晶硅片(210 mm/150μm)成交均价维持在2.89元/片,周环比持平。 “如果涨价也是正常,价格需要回归,才能保证产业链良性发展。说涨价其实不如说价格和价值在逐渐回归平衡。”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吕锦标则表示,“各机构预测今年的光伏市场,基本上400吉瓦装机,500吉瓦以上出货量。行业进步到1元/瓦区间的组件,市场容量还是有的,但是光伏全产业链各端都有近1000吉瓦的产能,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各端在季节性供求逆转时体现出短暂的利润高低,甚至亏损,但全年整体都在低利润区间。”
近两年光伏产业链最受关注的环节,无疑是电池片制造。凭借N型技术的先发优势,晶科能源(688223.SH)、钧达股份(002865.SZ)等N型TOPCon“拥趸”在去年进一步提升市占率,出货量大增。 但N型市场的爆发,也必将对前代P型产品生存空间产生挤压和迭代。近日,钧达股份披露业绩快报,其中提到将对P型产能进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约9亿元。钧达股份P型产能9.5GW,以此计算,单GW计提金额接近0.95亿元。 有行业机构统计,包括已关停的产能在内,PERC产能接近500GW。业内人士据此分析认为,如按钧达股份9.5GW计提减值9亿元估算,预估2024年全行业PERC产能的计提减值规模可能接近500亿元! 不过,关于P型产能处置的办法,较主流的观点是通过技改升级为TOPCon产线。通威股份、爱旭股份(600732.SH)等头部电池厂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启动相关技改计划。设备厂捷佳伟创(300724.SZ)方面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一些有P型产能的头部客户已经产生技改升级的需求,并已与公司在接触和谈判中。其工作人员也表示,并非所有P型产线都具备技改条件,但改造升级的需求预计会继续增加。 电池片厂首次透露P型产能减值 2022年,规模化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仍采用PERC技术,但仅时隔一年,到2023年,TOPCon电池就以绝对规模优势,迅速成为投产的主流,而当年在建及投产的N型电池总产能超过500GW。 近日,钧达股份披露业绩快报,受益于N型产能规模大幅扩张及电池出货领先等因素,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83.97亿元,同比增长58.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2亿元,同比增长16.00%,扣非净利润5.75亿元,同比增长16.64%。 不过,分季度看,公司在第四季度营业收入约40.16亿元,但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8.06亿元,环比由正转负。对于全年营业利润及利润总额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公司解释称因对P型PERC电池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约9亿元。 与之同时披露的,还有一份关于P型PERC电池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说明。其中提到,公司拟对截至2023年12月31日P型PERC电池相关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约9亿元,对公司第四季度业绩带来较大影响。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到2023年底,钧达股份电池总产能达49GW以上,其中P型9.5GW,N型约40GW。不过,出货数据也显示,公司去年电池累计出货为29.96GW,其中P型9.38GW,N型20.58GW,同比2022年增长179.43%。从产能和出货规模比例来看,即使是P型电池,公司在去年也实现了接近满产满销。 值得一提的是,这或是业内首个具体披露对P型产能计提减值的电池专业化厂商。公司在公告中提到,进入到2023年第四季度,行业内N型电池优势明显加大,P型电池盈利能力显著下行。 而从组件价格不振,亦可看出电池片环节盈利难题。今年一季度,光伏组件价格已降至0.8元/W附近,在此前中国电建2024年度42GW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采开标报价显示,N型组件最低报价为0.87元/瓦,P型组件最低报价仅0.806元/瓦。业内分析认为,光伏组件企业开工即亏损的情况将会是普遍现象,但N/P不同产品短期内仍有一定价差。 不仅产品价格跌至“冰点”,在多方预测中,P型产品今年的市场也将被N型产品进一步压缩。据行业资讯机构InfoLink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PERC电池产能中,已经确定关闭或停止生产的项目为50.6GW,占比约10%,其中多数以专业电池厂为主,垂直厂家由于自身的下游管道保障,多数仍维持产线的运作并仍在计划退坡与改造。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实现降本增效。N型技术相对P型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与功率,已经进入市场放量阶段,预期2024年将超过P型,成为市场主导产品。此前,晶科能源和钧达股份等多家厂商均预测认为,2024年N型产品市场占比预计达到七成。 存量PERC产能仍有升级空间 PERC技术全称为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PassivatedEmitterandRearContact),而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可在PERC产线基础上改造升级,因此被认为是PERC电池技术的延伸。也正因为该优势,TOPCon迅速成为PERC之后的行业主流。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业内已有P型转N型先例。早在去年5月,正泰新能就宣布海宁总部三期PERC技改TOPCon5GW项目实现量产。根据公司口径,这是行业首个成功实现PERC技改TOPCon的项目,且改造费用不到1.5亿。根据当时规划,到2023年底,公司TOPCon产能将增至36GW,产能达到占比80%。 但不能忽视的是,P型通过技改成为N型的路径,并非适应所有P型产线。一位电池片厂商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基于P型产线与N型产线在生产工艺环节的差异,一般而言P型产能升级为N型产能会面临部分设备的变更、拆除与新增,也受到原始厂房设计等方面的限制。改造的首要条件,是预留升级TOPCon的厂房,这一般只有后期建设的PERC产线才可能有预留。 该说法也得到设备厂商验证。捷佳伟创证券部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一些有P型产能的头部客户已经产生技改升级的需求,并已与公司在接触和谈判中。考虑到今年P型产品的市场空间和NP价差因素,改造升级产线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但不同厂商是否具备升级条件则存在差异。 据他介绍,实际改造投资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最首先是需要增加设备。如果原先没有预留空间,那么改造就需要把原来产线进行挪动调整,资金和时间成本都会增加。由于每家改造难度不同,所以导致这部分成本差距也比较大,通常来讲单GW几千万成本是需要的。如果成本过高,改造投入和新建产线的钱差不太多,那一定是新建的效果更好。具体由下游客户测算性价比和成本,再决定是否改造。 在具体费用方面,钧达股份在投资者交流时表示,其预估改造费用在0.8亿-1.2亿元/GW(含税)。爱旭股份方面表示,技术改造方案正在评估中,由于此前厂房、设备等预留升级空间大,改造费用或将低于市场整体水平。 头部电池厂已启动技改工作 根据infolink最新披露统计,2023年电池片出货排名分别为通威股份、爱旭股份、中润光能、捷泰科技(钧达股份子公司)、润阳股份。该五家电池厂家总出货量达到近182GW,相比去年上半年增长近56%。报告中提到,2023年PERC电池片出货达到146GW,PERC电池片仍是主要的出货增量,不过TOPCon电池片在下半年开始加速放量,前五厂家累计出货35GW左右,出货占总量约19%。 通威股份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具有前瞻性的光伏技术储备与生产线布局,大部分的PERC电池产能在设计建设时即预留了升级改造为TOPCon产能的空间。在总体产能结构调整规划上,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规划,立足于公司长期以来在电池生产非硅成本和市场占有率方面的优势,逐步完成N型产能的升级改造。 爱旭股份在今年一季度正式启动PERC升级TOPCon工作。对于资产减值风险,爱旭股份方面在回复财联社记者时表示,公司P型产能因为绝大部分都要技改,所以固定资产减值风险较小。公司分批次改的TOPCon略有区别。后面改的是TOPCon+,跟前期批次相比投资会高一些,但是比市面普通TOPCon效率能高0.5%+。预计在今年三季度末完成大部分PERC产能的升级改造。 一位电池厂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技术原理角度,TOPCon电池最高理论效率为28.7%,HJT电池最高理论效率为28.5%,PERC电池最高理论效率为24.5%,N型技术相较于P型技术拥有显著的理论发展空间。此外,以当前主流的TOPCon技术为例,其相对PERC技术还拥有低衰减、高双面率、低温度系数等方面优点。 除了产能调整,头部厂商在N型技术方面的比拼在今年持续加码。据通威股份官网数据,公司目前N型电池TNC产品量产转换效率已达26.1%,THC电池产品研发转换效率可达到26.49%;晶科能源在2023年底实现量产25.8%的平均效率基础后,2024年预计将做到26.5%的全线效率。 此外,业内亦有担心,此轮技术迭代是否会影响到上下游环节。某硅片头部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产线可以生产N型和P型两种硅片。从P型到N型转换过程会产生一些损失,但因为N型硅片更薄,产出硅片量有所增加,实际生产中由于产品类型切换产生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中。组件环节主要涉及封装材料的调整,影响会更小。
SMM 2月23日讯:光伏设备板块在2月5日盘中一度下探至947.11刷新2021年5月以来的低位之后接连反弹,截至2月23日已经录得8个交易日的上涨。今日光伏设备指数盘中一度涨超3%,盘初在行业板块中独占鳌头,随后涨幅收窄至1.65%左右。个股方面,聆达股份盘中20CM涨停,海优新材一度涨超10%,赛伍技术涨停,裕兴股份、宇邦新材、沐帮高科等多股纷纷跟涨。 消息面上,市场有消息称, 组件市场排产在萎靡多时之后,预计将在3月大幅起量,SMM预计3月组件排产或将达到50GW以上。 究其原因, SMM认为,除了国内组件市场在春节后复苏的带动,组件排产计划受1~2月行情偏弱的影响下,前期遗留订单交付压力增大,春节假期后这些遗留订单陆续开始交付,同样是带动国内组件排产大幅提升的重要诱因。 此外, 海外市场3月组件交付预期有所增强,欧洲市场组件此前去库较为顺利,已有明确好转迹象,以及印度市场拿货积极等因素,共同提供了市场对3月组件排产大幅起量的信心来源。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于排产在3月往后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回顾此前的国内组件市场,临近2023年年底,随着年末部分终端抢装项目陆续完成,市场对光伏行业维持一致的看空预期,组件招标价格频频跌破1元甚至9毛的消息也令光伏市场情绪持续恶化,组件厂受成本影响,开工率持续降低,而这一情况直到进入2024年依旧没能得到缓解,1、2月份国内组件排产均维持低位。据SMM调研显示,2月国内部分企业排产预期减少10%-20%,更有甚者减少近50%。据SMM最新统计,2月国内组件产量达30.8GW左右。 不过考虑到目前3月排产已经有转好预期,市场情绪略有回暖,SMM预计短期内组件价格或有所波动,P型组件价格或小幅上行。后续具体价格变动幅度,敬请关注 上海有色网(SMM) 每日更新的光伏产业链价格。 2月23日, 单晶PERC组件双面-182mm 报价暂时持稳于0.86~0.99元/瓦,均价报0.93元/瓦。 》点击查看SMM光伏产品现货报价 而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企业3月排产提升的声音,中国证券报记者便在采访晶科能源时获悉,一季度属于传统的需求淡季,叠加今年2月春节假期的影响,组件产业链排产处于相对低位,尤其是P型产能的开工率下降较快。不过晶科能源得益于N型技术的优势,订单饱和度处于高位, 3月组件排产环比提升明显,N型电池环节接近满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表示,过去一周(2月15日至2月21日),光伏产业链中组件端排产反弹尤为显著,随着前期订单的执行以及海外市场繁荣,终端需求或大幅增加。预计3月组件排产将提升至50GW以上,迎来重大转机。 且当前业内对2024年的光伏市场依旧充满期待,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便在研报中指出,2024年上半年光伏产业链盈利见底,二三线小厂产能延期,且已逐步退出,龙头韧性强,集中度提升,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约487GW,同增17%左右。 晶科能源也在此前接受投资者活动调研时提到,2024 年全球光伏组件需求有望实现 20-30%的稳健增长。除了中国、欧洲、美国三大主要市场的贡献外,中东、亚太等新兴市场增速较快。 提及对组件价格走势的预判,晶科能源表示,在一季度销售淡季,组件价格整体在低位震荡。预计春节后,伴随中国市场大型招投标启动,一线厂商报价有望出现企稳。不同厂商、技术和市场的价格可能出现分化。
2月22日,由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连云港赣榆东尚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和连云港赣榆东榆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三个光伏发电项目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集中开工。 据悉,此次开工建设的三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和宋庄镇,项目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充分利用渔塘水域面积,三个项目总建设规模940MW,将新建2座220kV升压站。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总量约16.09亿kWh,年均节约燃煤49.64万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23.74万吨/年,二氧化硫200.55吨/年,氮氧化物286.51吨/年,将成为江苏最大规模渔光互补新能源项目。
从美的集团官微获悉,美的集团合康新能光伏副总经理梁华栋、通威股份光伏商务部组件全球营销总经理邱新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互为客户、资源共享、深度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在光伏行业数字化、机器人、物流自动化、物流运输、楼宇设备及家电配套等领域合作,全力打造光伏行业智能制造典范。双方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光伏设备在各行业的应用。
在需求恢复和成本抬升的共振下,市场上关于光伏胶膜企业即将提价的传闻开始发酵,福斯特(603806.SH)、海优新材(688680.SH)、赛伍技术(603212.SH)等光伏胶膜概念股今日集体走强。 国内一家头部光伏胶膜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光伏胶膜的价格整体变动不大,眼下光伏行业即将步入产销旺季,3月份组件的排产量预计会有大幅提升,加之EVA粒子等成本的抬升,主要的胶膜企业都在积极向下游争取提价。” 一位产业链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EVA粒子价格上涨,但胶膜企业在低价库存的影响下,实际的成本抬升会延后,如果胶膜企业提价能够顺利落地,其一季度的盈利情况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去年以来,光伏胶膜的价格一路走低,至今年年初,EVA胶膜的价格已跌至6.5元-7元/平米,成2022年以来最低点。对于光伏胶膜价格持续下滑的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原材料EVA粒子价格的走低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 这一情况在近期有望迎来反转。在原材料EVA粒子方面,财联社记者近日从产业链了解到,光伏EVA粒子继上月中下旬提价后,节后再次涨价,整体幅度5%左右。据悉,目前光伏级EVA粒子市场价格约1.2万元/吨,年初至今部分厂家光伏EVA的价格涨幅达到10%。 在需求端,随着光伏产销旺季的到来,光伏胶膜企业的订单也迎来改善。一位胶膜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三月份开始,光伏产业开始进入到产销旺季,组件厂家的排产预计会有明显的增长,继而带动了对光伏胶膜采购需求,公司订单也有所改善。 “在订单增加、EVA粒子价格提升的双重作用下,胶膜价格如果还是这么低肯定是不合适的,公司也是力争在3月份能够提高胶膜产品的价格。”前述企业人士表示。 事实上,胶膜的价格低谷已让生产企业苦恼许久,不少企业甚至出现亏损情况。以海优新材为例,公司上月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由于产品价格下调幅度较大,公司2023年度业绩亏损2.2亿元-2.4亿元。 此次提价能否改善胶膜企业的盈利情况?对此,有产业链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虽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时此次胶膜生产企业提价的原因之一,但考虑到企业的低成本库存,其实际成本的上涨通常滞后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如果胶膜企业提价能够顺利落地,其一季度的盈利情况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2月22日晚间,天合光能发布业绩快报称,该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约1135.1亿元,同比增加33.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5.61亿元,同比增加51.12%;基本每股受益2.56亿元,同比增加48.84%。 按此计算,天合光能2023年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842亿元,同比减少62.10%,环比减少约68.50%。 对于2023年整体业绩表现,该公司表示,“受益于N型先进产能的大幅提升,公司TOPCon组件产品的销售占比显著提高;公司大功率210系列光伏产品销售大幅提升并得到市场认可;公司自产N型硅片产能的逐步释放进一步降低公司组件产品的综合成本。” “光伏组件、支架以及分布式系统销量显著增长。”天合光能表示。 其中,组件方面,天合光能官方曾发布,该公司210至尊系列组件累计出货量达到100GW。据了解,天合光能于2022年2月发布210至尊系列组件,是业内率先采用210mm尺寸技术的光伏组件企业,目前其已推出至尊670W、至尊N型700W+系列组件。 跟踪支架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天合光能累计支架出货量达5.6GW。截至目前,天合跟踪开拓者1P产品销售已达2年,全球出货超过3.3GW,全球产能超10GW。 分布式光伏上,目前,天合光能正在运作其旗下子公司天合富家分拆上市。天合富家在今年1月11日公布了上市辅导的第二期进展报告。据了解,该公司于2023年6月25日在江苏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后,聘用中信建投证券作为其辅导机构。 2023年,国内光伏行业一路“狂飙”。然而,快速扩产下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峻,光伏从上游硅料、硅片、到电池片,再到下游组件,价格均出现下跌现象。国联证券贺朝晖近期表示,在装机基数大幅提高、电网消纳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光伏装机有增速放缓的可能性。 在光伏“内卷”的当下,储能业务正成为组件头部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之一。 其中,为促进储能业务发展,2023年12月27日,天合光能公告称,该公司间接持股子公司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拟进行增资扩股,各方合计增资12亿元。天合光能官方公布,2023年该公司储能电池、直流电池舱及交直流产品组合达到12GWh产能,预计到2024年二季度末产能将达25GWh。 另据天眼查显示,近期,天合光能(德阳)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赵金坤,注册资本2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技术玻璃制品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技术玻璃制品销售等。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天合光能间接全资控股。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回看2023年,天合光能亦参与推进组件、硅片标准化进程。 其中,2023年12月,天合光能等6家企业发布关于推动700W+光伏组件标准设计和应用的联合倡议。各单位700W+光伏组件设计延续既有标准的外形尺寸及安装孔技术规范(组件外形尺寸2384mm*1303mm,长边安装孔距400mm和1400mm),增加790mm孔位。
2月22日,广西梧州岑溪市人民政府发布《岑溪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提出,优先鼓励在项目设计初始阶段,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旧建筑改造中整体统筹考虑光伏发电应用。 以下是原文: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岑溪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现将《岑溪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发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 一、通信地址:岑溪市岑城镇城中路2号市人民政府院子4楼发改局资环股,联系人:黄英琳,联系电话:0774-8222773,邮政编码:543200 二、电子邮箱:cxfgj@163.com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3月4日,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附件: 岑溪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docx 岑溪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4年2月22日   点击跳转原文链接: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岑溪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记者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了解到,过去一周(2月15日至2月21日),光伏产业链中组件端排产反弹尤为显著,随着前期订单的执行以及海外市场繁荣,终端需求或大幅增加。预计3月组件排产将提升至50GW以上,迎来重大转机。 据业内人士透露,排产提升主要是因为欧洲组件订单2月以来大幅增加,集中式的项目更多,另外南美户储和巴西微逆需求最近几周都有明显提升。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在研报中指出,24年H1光伏产业链盈利见底,二三线小厂产能延期,且已逐步退出,龙头韧性强,集中度提升,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约487GW,同增17%左右。
周三,迪拜水电管理局(DEWA)和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Masdar)宣布马克图姆太阳能园区6期1800MW项目成功实现融资关闭。 据报道,阿布扎比商业银行、迪拜商业银行、第一阿布扎比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阿布扎比伊斯兰银行和总部位于科威特的Warba银行都为该项目提供了贷款。 去年8月,DEWA授权Masdar公司建造和运营该项目。项目将使用基于独立发电商(IPP)模式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建设成本预计高达55.1亿迪拉姆(合15亿美元),占地20平方公里。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为约54万户住宅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将减少约236万吨碳排放。 Masdar声明称,6期项目还实现了园区中最低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 ,即1.6215美分/kWh。 马克图姆太阳能园区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园区。DEWA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Saeed Mohammed Al Tayer指出,目前,该园区的投产产能为2627MW,在建总产能为2033MW。 本次顺利融资关闭的6期项目,到2026年可将该园区总产能将提高到4660MW。 到2030年,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项目的总容量将超过5000MW,投资总额预计为500亿迪拉姆。同时,DEWA 也将实现旗下约 27%的发电组合来自清洁能源。 Al Tayer表示,该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实现《阿联酋2050年净零排放战略倡议》,与迪拜2050年净零碳排放战略以及2050 年清洁能源战略相一致——到2050年,迪拜将实现100%清洁能源发电。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