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13个
截至本周五,北方市场硅锰 6517 (现金) 5500-5600 吨,环比上周五 上涨 50 元 / 吨 ;南方市场硅锰 6517 (现金) 5575-5675 元 / 吨,环比上周五上涨 75 元 / 吨。 现货方面,由于成本端锰矿价格坚挺支撑,矿商低价不出意愿更为强烈,硅锰报价坚挺,成交价小幅上涨。期货方面, 本周硅锰期货盘面呈现稳步上行态势,对现货市场价格形成了显著的提振作用。
SMM 7月11日讯: 本周伦铅开于2058美元/吨,周内围绕2050美元/吨一线宽幅震荡,因LME铅库存连降数日,周四伦铅探高至2071.5美元/吨,周五美元指数震荡上行,伦铅承压的同时受国内现货表现拖累探低至2019美元/吨;截至北京时间2025年7月11日15:00,终收于2029美元/吨,跌幅1.36%。 本周沪铅2508合约开于高位17315元/吨,周初美国关税风险再起,同时铅锭社会库存继续累增,空头加仓进入,沪铅震荡下行,周中关税影响弱化,交易者关注点回归基本面,传统消费预期尚存,多头再次加仓进入,铅价重回17200元/吨上方,受铅锭库存累增拖累,周五沪铅快速下跌探低至17015元/吨,终收于17075元/吨,跌幅1.27%。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近期钴酸锂价格受原料端成本变动有较大幅度上调: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提高,四氧化三钴价格受刚果金政策影响,出现强烈涨价情绪。供应端方面,四氧化三钴企业出货报价较高,钴酸锂正极厂面对高价四钴采购意愿较低;需求端方面,终端需求进入即将进入淡季,对钴酸锂的需求下降。整体来看,钴酸锂价格将会随着四钴和碳酸锂价格的上涨而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杨涟婷021-51595835 王照宇021-51666827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本周动力电芯市场整体价格平稳。100A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周度均价为0.321元/Wh,174Ah产品均价为0.324元/Wh,三元体系价格或有上涨趋势。7月正极材料成本呈现上升趋势,负极材料成本先增后跌,电解液和隔膜成本持稳,整体原料成本有所上涨,但传导至主机厂需要时间。7月上旬,国内动力电芯市场延续了6月的“价稳量缩”格局,供需两端均无明显突破,行业整体处于僵持阶段。磷酸铁锂电芯因A级及以下车型的刚需支撑,订单量相对稳定。目前主机厂依旧存在电池降本需求,但电芯原料已无降本空间。需求端,主机厂仍以去库存为主,整车生产节奏偏保守,对电芯的采购维持刚需水平,未见明显补库意愿。排产方面,电芯厂和整车厂均以控制库存为核心策略,生产与采购节奏谨慎,市场整体呈现“低库存、低周转”特征。短期来看,动力电芯市场仍以稳价为主。若后续二线厂商因现金流压力加大而主动降价,或原材料价格显著波动,市场可能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杨涟婷021-51595835 杨玏021-51595898
7月9日讯:北方市场硅锰6517(现金)5450-5550元/吨,环比上周三上涨50元/吨;南方市场硅锰6517(现金)5550-5650元/吨,环比上周三上涨100元/吨。 近期,从原材料市场来看,锰矿价格整体保持稳定,下游硅锰合金厂主要以刚性需求采购为主。期货市场表现良好,吸引了硅锰厂商更倾向于进行期货交易,硅锰现货市场报价稀少。现货成交价格相对稳定,未出现明显波动。硅锰市场观望情绪较浓。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7 月8日讯:北方港口:澳块39.5-40元/吨度,环比上周二上涨0.63%;澳籽36-37元/吨度,环比上周二上涨0.55%;南非半碳酸33.6-34.1元/吨度,环比上周二持平;加蓬37.8-38.8元/吨度,环比上周二上涨3.23%;南非高铁29.3-29.6元/吨度,环比上周二上涨0.34%。 南方港口:澳块39.5-40元/吨度,环比上周二上涨0.63% ;澳籽35.5-36元/吨度,环比上周二上涨0.56%;南非半碳酸33.9-34.4元/吨度,环比上周二持平;加蓬38.5-39元/吨度,环比上周二持平;南非高铁28.5-29元/吨度,环比上周二持平。 近期硅锰期货价格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带动锰矿市场情绪较为积极, 矿商普遍不愿低价出货。 港口货权集中度增加,部分锰矿市场流通量减少。 下游多数硅锰合金厂考虑到锰矿价格坚挺,采购保持谨慎态度,不敢大量囤货,依旧维持刚需采购。 天津港、钦州港总体库存仍维持高位。 总体来说,近期锰矿市场现货价格趋于稳定,锰矿市场供需博弈维持。
截至本周五,北方市场硅锰6517(现金)5550-5650吨,环比上周五持平;南方市场硅锰6517(现金)5600-5700元/吨,环比上周五持平。 锰矿现货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成本支撑增强,硅锰合金厂低价出货意愿偏弱。钢招陆续进场,硅锰厂保持观望态度,大多封盘不报,硅锰现货价格暂稳运行。后市需持续关注钢招进展情况对硅锰价格的指引。
SMM 7月4日讯: 本周伦铅开于2040美元/吨,盘初偏弱震荡,期间低位2034.5美元/吨;周中美元指数走弱,LME铅压力释放震荡上行,下半周探高至2073美元/吨,截至北京时间2025年7月4日15:45,终收于2058.5美元/吨,涨幅0.83%。 本周沪铅2508合约开于17105元/吨,上半周围绕17150元/吨一线窄幅震荡,期间低位17090元/吨,因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开工率好转,多头资金大量入场,下半周沪铅跳涨探高至17315元/吨,终收于17295元/吨,涨幅0.99%。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
2025年7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由总统特朗普主导的 税收与支出全面改革法案(大而美法案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 。 法案内容庞杂,其中针对电动汽车(EV)补贴机制的重大调整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7500美元 新车联邦税收抵免和 4000美元 二手车抵免将在 9月30日 正式终止,预计将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本篇文章尝试从政策变化出发,结合市场结构与企业策略,探讨本轮政策转向对美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影响,并梳理特朗普政府与马斯克之间更深层的博弈关系。 一、政策变化:补贴退出、成本抬升 本次法案的电动车相关条款,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1.联邦税收抵免终止: 原 7500美元的新车补贴和4000美元的二手车补贴将于2025年9月30日 到期。这两项补贴自2008年起实施,在2023年经《通胀削减法案(IRA)》优化后,对拉动电动车销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在3–6万美元价格区间中占有较高比例。原先《通胀削减法案》计划2032年年底才取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政策。 2.新增注册费用: 法案规定电动车需缴纳 250美元 注册费,混动车则需缴纳 100美元 。设立该费用的理由是 弥补电动车不支付汽油税带来的公路信托基金缺口 。 3.其他未确认条款: 法案早期版本曾提出限制使用中国制造电池的产品资格、允许销量未达20万辆的企业在过渡期继续享有补贴,但这些内容是否进入最终版本仍待公布。 整体来看,本轮政策调整意在削弱电动车的财政激励基础,同时 通过费用机制恢复燃油车与电动车在道路使用成本上的“对等” 。 二、市场影响:短期透支,长期下行压力上升 1.消费端:补贴窗口促成短期抢购潮 在补贴明确到期前,部分消费者将选择提前购车,以锁定现有的政策红利。Plug In America等组织预计, 今年夏天可能会出现一波抢购潮,尤其集中在主流电动车价格段(约4–6万美元)内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中消费将在短期内 透支后续需求 ,10月起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概率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购车成本上升的影响尤为显著。 2.供给端:特斯拉仍具缓冲能力,初创企业风险上升 特斯拉 的品牌认知、产能效率和全球布局有助于部分对冲本土补贴退出的影响,其可能通过降价、融资租赁方案等方式进行调整。对于依赖补贴进行销量起量的 新兴企业(如Rivian、Lucid等) 而言,失去补贴可能直接影响其盈利预期和融资能力。 传统车企 方面,部分品牌可能趁此调整电动化节奏,回归燃油车与混动车的产品组合,以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 三、政治动因与博弈:特朗普政府与马斯克之间的分歧 尽管马斯克近年来在部分议题上表现出对共和党的支持,但在电动车发展路径、能源政策、联邦与地方权力关系等方面,他与特朗普政府存在实质分歧。 1.政策理念的不同 议题 特朗普政府 马斯克/特斯拉 能源结构 倾向支持传统能源和燃油车 推动可再生能源和交通电动化 消费者选择 主张应保留燃油车自由 倡导全面向电动车过渡 州政府权力 限制加州等州推行零排放政策 受益于地方电动车推广政策 特朗普政府一贯反对对电动车进行政策“倾斜”,主张将市场选择权交还消费者,取消强制转型倾向。加州在纯电车销售比例上的立法尝试,也可能在新法案背景下受到联邦层面的限制。 2.政策工具的重新分配 取消联邦层面的电动车激励,并不能阻止部分州政府通过本地税收优惠、充电补贴等方式继续推动转型,但政策利好的空间已被显著压缩。对于依赖全国性激励体系的车企而言,单靠地方支持难以维持现有产能扩张节奏。 四、美国政策周期下的市场调整与结构重构 特朗普主导的“大而美法案”落地,本质上是美国新能源车市场政策逻辑的一次急转弯。从2008年启动补贴到2023年《通胀削减法案》加码,再到如今戛然而止,这种剧烈摇摆不仅反映了美国两党对产业路径的分歧,更暴露了新能源转型中“政策依赖症”的风险。 对市场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将是短期供需失衡后的阵痛。“电动夏季”的抢购潮褪去后,10月起的销量下滑几乎已成定局——尤其 对那些定价在3万-5万美元区间、高度依赖补贴撬动消费的车型,销量跌幅可能达到20%以上 。中低收入家庭将被迫退出新能源市场,使电动车重新成为“中产专属”,这与美国推动交通减排的长期目标形成矛盾。 企业层面的分化将加速显现。特斯拉凭借规模化生产和品牌溢价,有能力通过降价 5%-8% 消化补贴损失,但其利润率可能压缩至 15%以下 ;Rivian、Lucid等烧钱企业若不能在9月底前完成融资,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行业洗牌可能比预期来得更早。传统车企的策略会更趋务实:福特、通用可能收缩电动皮卡产能,转而加码混动车型;Stellantis等欧洲系品牌则可能将美国市场资源转向拉美等政策更宽松的区域。 这场政策退坡的深层影响,在于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成本逻辑。 美国试图通过取消补贴倒逼企业“去政策化生存”,但这需要全产业链的成本控制能力——而目前美国在电池原材料加工、电机电控核心部件等领域仍依赖进口,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自主。若法案中限制中国电池的条款保留,本土车企的电池采购成本可能上升10%-15%,反而削弱竞争力。 长远看,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将进入“政策空窗期”与“技术爬坡期”的叠加阶段。补贴退坡倒逼企业聚焦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充电网络优化等硬实力,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延缓资本投入节奏。相比之下, 中国通过阶梯式退坡保持政策连续性,欧洲依托碳关税构建长效机制 ,全球新能源竞争的规则制定权正在发生微妙转移。 最终,特朗普的法案或许能为公路信托基金带来短期收入,但以牺牲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动能为代价。产业转型从来不是简单的政策加减法,当美国用“休克疗法”切断补贴依赖时,其能否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完成转型,将成为检验全球新能源产业韧性的重要案例——而答案,可能要等到2026年的车企财报里才能揭晓。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