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139个
三钢闽光7月14日晚间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87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77元。上年同期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188元。 三钢闽光公告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2023年上半年,钢铁行业下游需求整体偏弱,钢材价格同比下跌,铁矿石等原料价格下降幅度较小,公司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面对严峻形势,公司积极推进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推动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扎实做好降本创效工作;但受钢材价格下降影响,2023年上半年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降,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8,709.00万元。
金浦钛业日前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548.32万元至8,806.37万元,同比上年同期下降:280%至310%。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金浦钛业表示:受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钛白粉市场需求疲软,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023年一季度子公司南京钛白、徐州钛白减产检修,钛白粉产量较去年同期合计减少约6000吨,钛白粉吨产品的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成本上升、产品固定成本上升,导致钛白粉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金浦钛业7月13日晚间还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9月27日发布了《关于全资子公司与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签订的公告》。《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公司全资子公司南京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与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拟在磷酸铁、磷酸铁锂产业链上展开深度合作。现双方根据《合作框架协议》约定,拟与甘肃镍都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甘肃金麟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暂用名,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名称为准)。注册资本5亿元, 其中金川科技园出资4亿元、南京钛白和镍都产业基金分别出资5000万元。公司设立后,拟建设20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将优先测试、评价、采购使用南京钛白控股子公司安徽金浦新能源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磷酸铁产品。 谈到本次对外投资的目的、存在的风险和对公司的影响,金浦钛业表示 :本次对外投资事项有利于加速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的发展,着力推动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产品提前锁定市场,优化在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符合公司整体战略发展和业务规划,有利于提高公司综合实力和盈利水平,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公司的长远、稳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家原有主业经营不佳的公司,踏入火热的异质结领域,走上一条“换道超车”之路。金刚光伏(300093.SZ)如何甩掉包袱,在光伏赛道上前行,值得探究。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金刚光伏已连续亏损四年,斥巨资跨入光伏领域,并未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再加上其过低的产能利用率,充分说明金刚光伏的业务转型建立在“脆弱”的壁垒上。负债累累,账上资金受限,金刚光伏仍在推进大规模扩张。 不过市场景气度在近期有所好转。6-7月份,金刚光伏相继披露数个异质结电池或组件订单。对此,公司证券部向记者回应称,本季度的光伏产品销售情况有明显提升,但在异质结高昂成本下,能否实现盈利仍需财务进一步统计。金刚光伏是真转型,还是蹭热点,静待时间检验。 热度难转化为收益 连续亏损现金流告负 金刚光伏原名为金刚玻璃,成立于1994年,原是国内专注玻璃深加工领域的企业。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初几年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好景不长,自2012年起,其净利润便时常陷入同比下滑的窘境。 除了亏损之外,金刚光伏频频以财务造假形象现身。 据证监会在2020年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存在业绩造假等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虚增营业收入、利息收入及营业利润;其中,仅2015年,虚增利润 6205.34 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 1072.90%;之后两年,又出现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情况,这也导致其2016、2017、2018年-2018年年期间财报出现重大遗漏。 为了转型自救,也许看重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2021年,金刚光伏踏进了光伏产业中前沿的异质结赛道。 到2022年,公司光伏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接近80%,至此,公司实现了主营业务向光伏电池的转型,成为集光伏电池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企业,2022年10月,金刚玻璃正式更名为金刚光伏。 但热度却并不能转化为收益,金刚光伏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金刚光伏2022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同比增长62.75%;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减少33.30%;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11亿元,同比减少663.26%。 另据金刚光伏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28.39%;归母净利润-4318.32万元,同比减少45.46%。 截至目前,金刚光伏已连续亏损四年再加一个季度,尤其是2022年玻璃及光伏板块的毛利率均为负数。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深交所曾向金刚光伏发出年报问询函。其中,第一个问题便问及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自金刚光伏转型进入光伏行业以来,公司的资金面始终相对紧绷。除了现金流告负,公司的货币资金所剩无几。 截至2022年12月底,金刚光伏共有货币资金约3.69亿元,其中受限资金约3.50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7.16%。 据媒体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金刚光伏只有一家机构持仓,而2022年财报显示,尚有国泰、广发、富国、万家、易方达等知名基金,也就是说,一季度这8只基金全跑了。 先期投产项目贡献甚微 公司仍推庞大投资计划 金刚光伏自身陷入资金缺口,且负债率高企,为了发展异质结产业,公司依赖于外部融资进行大规模扩张。 今年5月,金刚光伏发布定增扩产方案,拟募资不超20亿元,其中14亿元用于年产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1.2GW组件生产线项目,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实施主体为控股子公司欧昊新能源电力。另外,预案显示,该项目总投资金额将超过42亿元。 然而,这项投资只是金刚光伏庞大规划中的一部分。2021年6月,金刚光伏启动1.2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拟投资8.32亿元;2022年6月,拟总投资41.91亿元至4.8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 仅公布的这三项投资高达92亿。但大量的投入,并未给公司带来正比例的产出及收益,目前对业绩的贡献甚微。 据悉,金刚光伏1.2GW异质结项目已于2022年投产,但实际产量却很低。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电池生产线实际产能为1000MW/年,产量为208.16MW,约占实际产能的20.82%,计划产能1.2GW/年;组件产线实际产能为500MW/年,产量为109.93MW,约占实际产能的 21.99%。 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据公司披露,由于电池生产线改造,仅生产电池片98.64MW。由于电池片产量有限,仅生产组件4.91MW。 对于实际产能与计划产能差异较大的原因,根据金刚光伏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包括将原设计的非晶工艺改为单面微晶工艺,工艺改造后电池片生产线存在安装调试过程,产量提升需要一定时间等原因。 公司还提及,由于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2022年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实际可利用产能未达到设计产能,因而产品的单位人工和单位制造费用均较高,导致毛利率为负。 此外,金刚光伏披露,去年公司关联销售额占全年营收总额较大,原因主要是向关联方广东中梁销售光伏组件1.69亿元导致。根据财报,去年金刚光伏通过组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也就是说,金刚光伏所产超过90%的组件产品是卖给内部关联方公司的。对单一大客户且是关联方的高度依赖,或许是金刚光伏业绩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而对于光伏这样重资产、且技术革新较快的产业来说,金刚光伏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明显相对同行存在不足。据媒体数据,去年光伏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支出为6.41亿元,而金刚光伏的研发支出仅为0.27亿元,几乎排在所有业内公司的末端。 异质结市场空间广阔 但成本不改善难有竞争力 今年以来,异质结电池技术迎来产业加速。随着光伏行业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斥巨资布局HJT电池赛道。但值得关注的现实情况是,量产稳定性与成本竞争力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点,需要厂商进行开拓。 而且,HJT实际落地的规模仍然较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2年,新投产的电池片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n型电池片占比合计达到约9.1%,其中又以TOPCon电池片为主,市场占比约8.3%,异质结电池片市场占比约0.6%, 金刚光伏上半年的HJT电池片总产能预计为2.4-3.6GW,下半年预计为4.8-6GW。如果异质结不能迅速扩大市场,产能只会严重过剩。这对寄希望于通过异质结改变现状的金刚光伏来说,更是巨大挑战。 今年6月以来,金刚光伏相继披露了与JS公司签订的70兆瓦HJT组件采购订单、与广东中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价值3.48亿元HJT组件订单等重大合同。对此,金刚光伏证券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受到酒泉基地等产能增长的刺激,公司销售订单向好发展。 对于目前HJT订单能否盈利,上述人士表示,生产成本和出厂售价之间肯定是有利润的,但还需要考虑设备折价、财务费用等一系列问题,能否盈利存在不确定性。目前还难以做出精准统计,需要财务部门进行进一步核算。 另外,其还表示,今年光伏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降温”,从利润方面考虑,对公司的刺激并不太大,因为公司产品售价也随着有所降低。但这将会激发光伏电站的投资积极性,对于市场销售、开拓客户存在利好的一面。 独立研究员陈佳向记者表示,异质结电池技术逐渐成为新一代N型电池技术中佼佼者,但过去几年,HJT的前期投入成本也非常高昂。在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风险之下,光伏电池产业链下的广大中小型企业要下重金对赌光伏新技术变革方向是有难度的。这对金刚光伏的转型发展构成压力,公司需要防止因赌错技术发展路线或者行业景气波动而造成短期经营压力过大的局面。 目前,各家光伏企业都在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希望降低银的使用,进而降低成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银包铜,以及用铜完全代替银等方案。 金刚光伏也表示,银包铜产品目前公司已完成验证并具备量产能力,目前的验证结果表明银包铜的使用对电池片效率的影响非常小,可以满足产品要求,待下游客户验证完成并同意后公司将导入量产。 但上述降本措施到底效果如何,尚未有定论。短期内如果不能大幅度解决成本问题,金刚光伏的HJT产品很难有较强竞争力。 HJT也许具有较强的前景与潜力,但摆在金刚光伏面前的,是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成本高昂、资金财务紧张、研发投入不足等现实难题。
诺德股份7月14日发布了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300万元到9,0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11,312万元到12,012万元,同比减少55.69%到59.14%。预计2023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100万元到-1,4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19,438万元到20,138万元,同比减少107.76%到111.64%。去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0,311.87 万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 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18,038.40 万元。 诺德股份介绍了本期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 (一)主营业务影响 1、报告期内,1月至4月碳酸锂价格快速下跌,导致下游电池企业处于清库存阶段,当期对铜箔的需求量下降;5月至6月由于新能源装机量的增速不达市场预期,同时材料端相关行业扩产增速较快,导致市场铜箔供应阶段性过剩。 2、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同行业竞争愈加激烈,铜箔产品的加工费有所下滑,影响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毛利减少。 3、动力及储能电池对铜箔幅宽的工艺要求宽幅增大,但铜箔生产设备的阴极辊尺寸是固定的,无法随客户的要求而快速调节,因此铜箔产品配切压力增大,库存周转放慢,影响铜箔业务整体产销率。 4、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联鑫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覆铜板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报告期内,其所在行业景气度整体回落,下游需求减弱,对其主营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该子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二)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公司本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影响约为10,400万元。 从SMM锂电铜箔加工费6μm(周)报价的历史走势来看,进入2023年,其均价以36500元/吨的价格平稳开局,这一价格一直平稳的持续到1月20日当周,进入2月3日当周,其均价便开启了今年上半年的整体下跌之路。进入5月下旬随着新能源汽车等需求回暖的刺激,锂电铜箔加工费有止跌企稳的迹象。不过,临近7月,随着电池厂招标价格的走低,以及进入二季度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锂电铜箔加工费出现了继续下行的迹象。6月30日,据SMM报价显示,SMM锂电铜箔加工费6μm(周)的报价为20000~27000元/吨,平均价为23500元/吨,其均价较前一周的均价26500元/吨,下跌3000元/吨,跌幅为11.32%;与今年年初36500元/吨的均价相比,更是下跌了13000元/吨,跌幅为35.62%。7月7日,SMM锂电铜箔加工费6μm(周)的报价为20000~27000元/吨,平均价为23500元/吨,其均价较前一周(6月30日)的均价持平。 正如SMM此前所预期的一样,随着传统锂电铜箔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带来的产能过剩,叠加各大电池厂招标的价格较低,使得锂电铜箔现货市场的价格出现了下行。SMM铜品目高级分析师于少雪在SMM主办的 第八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大会暨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新能源铜铝材料发展论坛 上表示:中国电子电路铜箔及锂电铜箔产能逐年增长,其中锂电铜箔产能扩张加速,在2022年锂电铜箔产能超过电子电路铜箔;预计2023年我国电子铜箔行业总投产产能可达42万吨,其中锂电铜箔投产产能约为39.5万吨,占总投产产能的 94%。
洛阳钼业7月14日晚间发布了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3亿元到7.7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35.15亿元到33.75亿元,同比减少84.74%-81.36%。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00亿元到2.4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32.66亿元到32.22亿元,同比减少94.23%-92.96%。 洛阳钼业还对主要产品产量进行了公告 ,预计2023上半年公司主要矿产品产量实现增长,综合规模效益逐渐显现:铜金属产量168,882吨,同比增长23.59%;钴金属产量19,418吨,同比增长85.55%;钼金属产量8,389吨,同比增长7.91%;钨金属产量3,813吨,同比减少8.93%;磷肥产量54.79万吨,同比减少2.96%;铌金属产量4,695吨,同比增长1.47%;黄金产量9,550盎司,同比增长13.95%。( 注:上述报告期及上年同期的产量统计口径均不包括联营子公司钨产品;NPM铜金产量按对应80%权益计算;新增KFM铜钴产品。) 对于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洛阳钼业表示, 公司2023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系TFM铜钴产品出口受限导致销售受到影响,以及公司磷产品市场价格较上年同期下跌所致。虽然2023年上半年公司主要铜钴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长,TFM铜钴产品从2023年5月已恢复出口,但由于刚果(金)和非洲物流周期原因,大部分铜钴产品在上半年尚未实现最终对外销售,从而影响了公司上半年财务表现。
山东钢铁日前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3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6,000万元到-23,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出现亏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40,622.34万元到-37,622.34万元。去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833.30 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8,112.64 万元。 对于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山东钢铁介绍,2023年上半年,钢铁市场形势持续下滑,经营形势严峻。公司积极应对钢铁市场下行压力,持续深化精益管理,深度挖潜、极致对标,强化市场研判,紧紧围绕提升购销差价,加强产、购、销联动,持续提升购销差价,仍旧无法消除市场大幅减利影响。 从已公布业绩预告的企业描述业绩变动的原因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在其中提到了类似的原因:上半年受钢铁行业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钢价低位震荡,成本端保持相对高位,钢材价格降幅明显大于原材料价格降幅,钢铁行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等,类似的描述在不少企业中有提及,一起来回忆一下钢材市场的现货价格走势情况。 以SMM螺纹全国均价的平均价的价格走势为例,从其均价今年上半年的走势来看,其均价高点为3月14日的4344元/吨,其均价低点为5月31日的3612.9元/吨。据统计,其上半年均价的均值为4001.03元/吨,较去年上半年的4802.93元/吨,同比下降了801.9元/吨,降幅约为16.7%。 8月2日,SMM螺纹全国均价的平均价报3775元/吨,延续了其均价在7月份围绕着3700上下波动的趋势。对于钢材的后市,SMM认为8月螺纹供需双弱格局或将延续,考虑到近期市场热衷于炒作“粗钢压减”,钢价高位运行已充分交易“平控”预期,SMM建议警惕后续实际政策不及预期导致的钢价回落风险,待8月底市场再次炒作9月旺季预期,刺激钢价上行,预计8月螺纹价格或将先弱后强运行,金九银十或可期。
7月14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00902.HK)及华电国际电力股份(01071.HK)相继在港交所发布中期业绩预盈公告。 其中,华能国际公告预计上半年归属股东净利润57.5-67.5 亿元,同比增长291.11%-324.35%;华电国际则预计上半年净利润约23.5-28.2亿元,同比增长43%至71%。 更早之前,中国电力(02380.HK)于7月10日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12%-135%至18-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力在7月10发布预盈公告后,便迎来了一波短线行情。截至7月14日收盘,中国电力单周累涨超7%。 而在华电国际、华能国际双双公布大幅预增公告后,电力港股的后续行情也更让人期待。 此外,据信达证券分析师左前明、李春驰7月16日发布的行业周报,目前仍有不少利好因素有利于电力股行情。 据信达证券研究显示,截至7月14日,国内动力煤价格仍在环比下行。另一方面,截至7月14日,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同比降 24.26%,环比下降42.46%,或对水电供给形成影响。 信达证券分析称,在电力供需矛盾紧张的态势下,煤电顶峰价值凸显;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下,电价趋势有望稳中上涨,容量补偿电价等机制有望出台。 招商证券分析师宋盈盈还在7月15日的报告中称,7月11日,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电改又迈入新台阶。 招商证券指出,随着电改深入推进,火电容量补偿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扩大火电盈利空间。
西藏珠峰发布公告称,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67.98万元-7,751.9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将减少36,932.09万元-39,516.08万元,同比减少82.65%-88.43%。 本期业绩预减主要原因如下: 1、去年上半年索莫尼汇率升值,今年上半年索莫尼贬值,产生汇兑损失,导致本期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2、受市场价格波动因素,报告期内有色金属行业铅、锌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导致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3、企业发展,固定资产投入增加,导致折旧等营业成本增长。
中国稀土7月14日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00.55万元-5300.55万元,同比下降82.6%-87.85%。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中国稀土公告称: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等因素影响,2023年上半年稀土市场整体走势下行,部分稀土商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公司商品销售毛利亦较上年同期相应降低,同时部分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较上年同期增加,亦对利润产生影响。 从SMM氧化镨钕均价今年的历史均价走势来看,今年1月份恰逢年关,下游磁材企业的年节前的补库采购行为使得稀土市场采购询单氛围较为活跃,同时,由于物流陆续停运,稀土现货难寻,持货商也相应抬高报价,稀土价格整体快速上行。尤其是春节节前下游磁材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备货,也给氧化镨钕带来了一些上涨的动力。具体来看,1月3日,其均价以712500元/吨的价格开启了其2023年的征程。节后归来,氧化镨钕延续涨势,其均价更是在2月1日触及了其均价750000元/吨的高点。不过,随后由于市场需求冷清,且终端行业恢复也较为缓慢,磁材企业开工后便以消耗现有库存原材料为主,稀土市场交投氛围冷清。稀土价格自2月份开始便整体一路下行。5月4日,氧化镨钕的均价报435000元/吨,这一价格与2月1日的高点750000元/吨相比,下跌了315000元/吨,跌幅为42%。 5月份,稀土价格已跌至较低位置,受生产成本支撑的同时,上游企业长协交单也使得稀土氧化物现货供应量收紧,稀土价格出现触底反弹走势。5月30日,其均价报506000元/吨,与其435000元/吨的均价低点相比,20多天的时间里上涨了71000元/吨,涨幅为16.32%。6月初,稀土价格上涨较为乏力,涨势减缓,但由于月中将迎来新一波长协交单,稀土价格仍保持窄幅震荡运行。但自6月月中长协交单结束,稀土价格支撑力度不足,下游需求依旧疲软的情况下,稀土价格开始弱势回调,镨钕产品价格下行最为显著。6月30日,氧化镨钕均价报455000元/吨,与其6月1日494000元/吨的均价低点相比,月内跌幅为7.9%。 从SMM氧化镨钕均价二季度的涨跌幅度来看,6月30日氧化镨钕均价为455000元/吨,3月31日的均价522500元/吨,二季度均价较一季度下跌了67500元/吨,跌幅为12.92%。从其均价今年上半年的涨跌幅度来看,2022年12月30日其均价报711000元/吨,今年6月30日的均价与其相比下跌了256000元,跌幅为36%。
亿晶光电公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司预计2023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27%。预计2023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56亿元到2.96亿元,同比增加1086%到1255%。预计2023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40亿元到3.80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业绩较上年同期增长,主要原因:2023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拓展光伏市场,光伏组件销量同比增长;同时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技术,持续推进产品降本增效;另外受益于硅材料的价格下降,公司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盈利水平有较大增长。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