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346个
在由SMM主办的 CLNB 2024(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 - 主论坛宏观专场 上,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姜久春围绕“基于压力的电池状态估计和安全预警方法研究”的话题作出分享。 锂离子电池压力测量的意义 电池的问题: 目前猝死电池仍然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进行预警,电池的SOC和SOH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压力的问题: 锂离子的脱嵌过程导致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电流密度和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不均匀应力分布。 压力检测的重要性: 增加对电池应力变化的监测,有可能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 随着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进行,微观原子晶格体积膨胀导致电极颗粒和SEI膜机械断裂,引起不可逆的容量损失和内部结构失效,增加了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安全隐患。 亟需对机械应力下锂离子电池性能进行系统性研究! 研究目标及研究进展 研究目标:循环实验,建立更精准的电池模型,构建更安全的储能电池监管体系 技术创新:探明复杂工况下储能电池全生命周期电-热-力-气演化规律,构建数据-机理融合的储能电池模型库(数字孪生)。 研究目标:亟需添加力学的电池安全监测架构 储能电池“电-热-力-气-阻”传感芯片一体化集成关键技术研发 技术创新:开发集成“电-热-力-气-阻”传感信息采集功能的一体化采集系统。 研究目标:通过力学完善电池损伤机理的研究 技术创新:研究计及老化、性能衰退和安全损伤的电池多物理场机理模型。 研究进展:磷酸铁锂电池在循环条件下的膨胀应力特性 电池膨胀应力增长机制 电池不可逆膨胀与容量衰减呈正相关性,负极SEI膜的形成是电池不可逆膨胀增长的根本原因。 磷酸铁锂电池在循环条件下的膨胀应力特性 通过高温快充循环实验发现,电池膨胀力与环境温度、充放电倍率和初始压力相关。高温下,电池内副反应量增大造成电池膨胀量增大;大倍率充电,负极锂离子浓度增大造成电池膨胀应力增大;较高的初始预紧力抑制电池的膨胀,但可能对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且电池膨胀应力增加与电池容量衰退呈现正相关性。 电池电-热-力多物理场耦合性能机理模型 研究进展: 在不同预紧力下进行了不同倍率条件的电池膨胀力测试和参数标定,模型添加了力对电极微观孔隙率和电池宏观厚度的影响,模型对电压、温度、应力预测具有较高精度; 后续计划: 耦合力与电池老化机理,完成长循环实验标定。 基于膨胀力信号的锂离子电池析锂检测方法 析锂诱导实验条件磷酸铁锂电池膨胀力变化特性 薄膜应力传感器 柔性压力传感技术 传感器原理:基于核孔膜倒模工艺的柔性压力传感技术 高灵敏度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优点在于接触面积变化,灵敏度高;电容值较大,抗干扰强;柔软,可以与锂电池共形变化。 基于薄膜压力传感器的电池原位膨胀检测系统 测力系统:薄膜式力传感装置设计 基于压力薄膜和多功能芯片低成本、高集成度等特点,设计了可测量模组中任意电芯的薄膜式热、力传感器装置。 系统组成: 由采样板和控制板组成,采样板用于采集每个电池的温度和压力,并通过差分菊花链传输到控制板,控制板汇总所有数据,通过CAN总线或工业以太网与外界进行数据传输。 布置方案: 每个电芯配1块采样板,布置在电芯极耳处;每个模组配置一块控制板。 力学检测系统组成: 薄膜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数据上位器软件。 力学检测系统-传感器优势: 超灵敏、大量程: 压力电容灵敏度上限可达100 kPa-1,压力量程可测量范围:整列厚度不超过1mm。 可靠性: 行业领先的可靠性确保传感器在数千次的循环中不会失效。灵活的结构确保在具有复杂轮廓的表面上进行精确测量。 宽定制: 传感器具有多种规格形式,满足各电池测试场景需求,也可更具客户需求进行单独定制。 强大的数据采集器 数据采集器是用于收集和处理来自薄膜压力传感器的数据的设备。通过快速的电子扫描,可以量测各个感测元件的阻值数据,并通过简单的校准功能即可得到作用于传感器上力和压强的大小、受压时间和位置。 采集器的特点: 多传感器、高分辨采样:支持16+16传感器数量,支持测量点数最多为32个; 支持高分辨率采样:采集器支持采样频率1-100 Hz,可更具需求灵活调整; 多种数据传输:支持蓝牙无线(采样频率不超过50 Hz)实时传输和有线实时传输两种模式; 支持USB、Wifi:采用非侵入性电池检测非常有优势,避免了对物体本身性质的影响。 灵活供电方案:5000mAh电池/8小时工作(无线版本)5V 0.3A USB口供电(有线版本),满足电池压力测试过程中的多场景。 实验方法及数据表征 通过使用固定装置将测试电池和力传感器固定,并将电池和充放电设备相连。由于电池的膨胀并不均匀,在电池和力传感器之间放置一块可以上下自由移动的铁板来将膨胀力均匀分布,并进行实时测量。测试装置连接完毕后,将其置于温度箱内。 系统应用:电池外表面膨胀力实验监测 通过对充放电过程的压力分布测量分析,整体看压强曲线变化和充放电过程相对应。在充放结束后电池内部会发生弛豫现象,相当于从紧绷状态弛豫到疏松的过程,每个充放电过程都会有该现象,快充更明显。 系统应用:电池边缘受力实验监测 监测电池边缘受力情况,电池长度较大,上下两头由于夹具的存在受力较多,中间受力则不明显。充电前,电池中间受力少,整体压强偏大。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池膨胀,受力面积明显变大,上下两头压强数据逐渐变小,中间开始有了压强数据,整体压强也会随之变小。静置后,电池弛豫,恢复初始状态,中间受力面积减小,整体压强变大。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5月29日讯:5月29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继续下跌1.08%,据数据显示,当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开于104850/吨,收于105200元/吨,成交量为94508手,持仓量为166699手,较上一交易日减少3820手。SMM当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104000-108400元/吨,均价106200元/吨,较上一工作日减少100元/吨。从走势来看,当日碳酸锂价格开盘后小幅上涨,运行至早盘尾盘时,震荡下行。午盘开盘后,主力合约震荡下行,运行至今日低点103800元/吨后反弹上涨。最终收跌1.08%。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林子雅 86-2151666902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任晓萱 021-20707866 周致丞021-51666711
在由SMM主办的 CLNB 2024(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 - 主论坛宏观专场 上,原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围绕“投身能源百年大变局 研究能源革命新课题”的话题展开分享。 能源革命的两大新课题——储能与氢能 能源转型是一种工具,同时,能源转型也是一次机遇。用好能源转型工具,抓住能源转型机遇。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总结人类能源发展和转换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它正沿着高碳到低碳、低效到高效、不清洁到清洁、分散到集中再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小型到大型再到大型与小型相结合、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历史轨迹,从低级到高级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能源发展和转换的过程中,人类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不自觉到自觉,被动到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次能源的更替必定将把我们带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能源革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不推进能源革命,无法确保能源安全;不确保能源安全,便无法推进能源革命。 储能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储能行业的发展,关于政策面的利好频出,而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支撑,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装备。新型储能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快速灵活、功能特性多样,正日益广泛地嵌入电力系统源、网、荷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 新型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未来还将彻底颠覆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结构和电力运营格局。当前,从技术路线到市场机制,从安全程度到标准体系都还在不断成熟完善,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源互联网的五大特征 一是可再生特征:可再生能源是互联网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是分布式特征:每个微型能源网络构成能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三是互联之特性:将分布式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组成的能源网络互联起来; 四是开放的特征:对等扁平和能源双向流动的能源共享网络,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能够“即插即用”; 五是智能化特征:互联网中的能源的生产传输转换和使用都应该具备智能化要求。 未来储能(动力电池)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短板;是规模使用再生能源的关键;是积极发展微型电网的保障;是普及推广电动汽车的重点。 建设储能系统 融入源网荷储生态体系、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成本不受地理困扰、灵活应用不受时间困扰、为建新型电力系统铺路。 储能行业面临“双降”:一为储能系统安全降温;二为储能发展安全降温。 我国储能行业现状:储能产业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和推手,加快储能产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建设健康的能源产出与消费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碳中和的核心也是储能。开启储能大时代。 中国有可能将率先跨入氢能时代 在由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主任徐晓东共同撰文的《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查纪实之二》中提到,中国有可能率先跨入氢能时代。 什么是氢能源?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结构有待优化、碳排放量大等问题也不断显现,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等成为我国重点发展领域。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总体方向 ,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作为高效低碳的能源载体,绿色清洁的工业原料,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多领域拥有丰富的落地场景,未来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氢能的特点:环境友好性、利用高效性、储运多样性、应用广泛性。 氢能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投资扩大等有利因素促进下,氢能产业有望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展望未来,氢能产业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氢能有望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 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氢能应用的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是关键驱动力。长期来看工业领域有望是氢能应用的第一大领域,需求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下不断释放。 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加氢站设备国产化将成为氢能行业热门赛道。 随着下游应用场景不断呈现,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龙头企业入局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预计资本市场对氢能关注度将持续升温,投资者重点关注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加氢站设备国产化等赛道,推动我国氢能科技迭代创新。 氢能区域产业布局快速形成。 氢能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且短期内氢能长距离运输、大规模储运的成本瓶颈依然存在。预计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各地将优先打造区域内产业生态。随着产业进一步成熟,输氢管道、运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将逐渐形成全国性网络。 我国氢能发展面临现实问题 :目前成本偏高、关键技术受限、配套尚未完善、市场仍需培育、二氧化碳处置。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一靠氢能、二靠储能、三靠智能。 未来,氢气管道运输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储运方式,管道输氢可仅以输电线路八分之一的成本传输其10倍的能量。
在由SMM主办的 CLNB 2024(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 - 院士专场 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政和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现状与挑战”的相关话题。他表示,据中信证券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超20万吨,市场规模达130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预计到2030年,三元锂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规模将超1500亿。 背景 全球能源消费构成 电力和氢能在全球能源结构占比快速增长,到2050年,电力和氢能在能源消费占比中将增加至50%,化石能源消费预计降低至40%; 能源消费很快迎来峰值,人口预计增长20亿,但能源消费仅增长14%; GDP 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其中电气化带来的能效提高至关重要。 电池的重要性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情况 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商用车3年,乘用车5年。据前瞻研究院与中信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超20万吨,市场规模达130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预计到2030年,三元锂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规模将超1500亿。 预计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40%;至2035年,占比高达50%;从动力电池市场来看,全球电动车锂离子电池消耗量年增长率26%;从动力电池市场来看,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将长期处于胶着态势。 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 据媒体数据显示,中国锂电池关键材料占全球储量: 锂占比在22.9%、 钴占比在1.1%、镍占比在3.0%、锰占4.2%、石墨占比在22.8%。而镍钴锰锂的金属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70%。 据媒体对对主要材料需求预测显示,2021年锂需求在0.7万吨左右,钴需求在0.8万吨左右,镍需求在1.9万吨左右,锰需求在1.1万吨左右,预计到2025年,需求预测将分别增长至2.5万吨、 2.8万吨、 7.1万吨 、 4.1万吨。 动力电池回收重要性-资源循环利用 从资源角度,为了保证资源安全,电池回收势在必行;布局锂、钴、镍等关键资源,建立一个电池生产和回收的循环体系,通过电池回收及电池材料生产,可从根本上影响全球的资源可持续发展。 2022年12月,Redwood Materials公司表示,将斥资35亿美元建造电池回收工厂,该公司的目标是要颠覆美国电动汽车供应链。(2023回收10 GWh 锂电池,44,000 吨材料,10万辆特斯拉车电池) 动力电池回收重要性-环境污染 电池对土壤和水体皆有污染,且有一定的爆炸危险。从环境角度看,为了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电池回收同样是势在必行。 欧盟电池法: 产业发展需求 2023年8月17日,《欧盟新电池法案》正式生效,法规将针对投放到欧盟市场的便携式、启动用、工业、电动汽车以及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对其进行全方位监管,以期实现全生命周期更加可持续的电池。 从2031年8月18日起,电动车电池、启动、照明和点火电池以及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再生成分最低使用比例:钴16%、铅85%、锂6%、镍6%。 从2036年8月18日起,电动车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启动、照明和点火电池以及容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再生成分最低使用比例:钴26%、铅85%、锂12%、镍15%。 研究与发展现状 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梯次利用: 20% <容量 < 80%,进行梯次利用(通信基站、电力储能、低速电动车领域),延长电池生命周期。 资源回收: 退役后的废电池,经预处理后采用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直接修复再生等手段进行回收再生,实现闭路循环利用。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代表性企业:梯次利用以格林美、安徽巡鹰、蜂巢等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江苏。 回收利用工艺路线 预处理工序: 火法冶金无需复杂的预处理工序,可以将合适尺寸的废电池直接投入熔炼炉总进行高温熔炼; 湿法冶金需要进行放电、机械破碎、分筛等预处理,以获取黑粉; 直接再生工艺需要更复杂的预处理工序,以获取高纯正极材料。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代表性企业:破碎拆解以杰成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河南。湿法冶炼以传统的湿法冶金企业格林美、邦普等为代表,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广东。 挑战与机遇 回收工艺概况 挑战与机遇 结论与展望 未来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技术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拟解决的科学工程问题 1. 化学(电化学): 电化学性能、失效机理、 有价金属元素的高效分离。 2. 智能制造、机械工程: 设计和开发回收设备,包括破碎、分选、提取等设备。 3. 反应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 :宏观物料的精细化分选。 4. 材料科学: 电极材料的回收与再生。 5. 环境工程: 回收过程“三废”碳足迹。 结论与展望 灵活通用的安全绿色回收技术(拆解与破碎); 混合物料的精细化物理分离技术; 从电池设计层面考虑回收,方便回收并且对环境无污染; 规范电池的出厂标准,方便采用标准化回收工艺回收废旧电池; 电解液的无害化处理以及负极材料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开发直接再生废旧正负极材料的绿色回收方法; 开发和完善电池溯源管理系统,实现废旧电池信息互联网化,规范电池回收市场。 》点击查看会议专题链接
在由SMM主办的 CLNB 2024(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 - 主论坛宏观专场 上,中国地质科学院 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安建针对“全球新能源矿产需求与展望”的话题展开分享。他表示,预计到2040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铜的需求在279万吨左右,2050年在312万吨左右;2040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镍的需求在186万吨左右,2050年或将收窄至163万吨左右;到2040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锂的需求量在73万吨左右,到2050年的需求量在88万吨左右;到2040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钴的需求量在17万吨左右,到2050年或将提升至20万吨左右。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一系列灾难事件 近50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超过1万起,死亡人数高于200万,经济损失4.3万亿美元,每天平均损失约2亿美元; 近10年,冰川年均消融冰雪总量逾2980亿吨,若海水继续变暖,到本世纪末全球所有珊瑚礁都可能白化,约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 全球29.6%的人口无法持续获得食物,11.7%的人口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约36亿人生活在高度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 气候变化造成每年约2310万人流离失所;2030年后,气候变化将导致增加约25万人/年死亡;公共卫生造成直接损失20~40亿美元/年。 降低碳排放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重要手段,而碳减排依赖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则需要特定关键矿产支撑,譬如地热、风电、光伏等产业的发展均需要各自所需的特定的关键矿产支撑。 全球能源需求与结构变化趋势 全球能源系统的变革性变化正在显现 碳排放约束倒逼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受清洁能源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的密切关系发生变化;STEPS情景下,三种化石能源都将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电力化是降低化石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关键 光伏、风电将重塑电力供应结构,水电、核电等也将发挥作用;化石能源在电力所占比重降低。 光伏、风电和储能电池是全球电力装机容量的重要组成 2030年,STEPS情景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翻一番,在NZE情景中扩大近4倍;STEPS情景下,电动汽车销售份额几乎增加了2倍,比NZE情景的水平低约40%。 全球光伏发展现状 全球光伏装机逐年增长,2021年累计装机已达940GW; 光伏装机主要集中在中国(33%)、美国(13%)、日本(8%)和德国(6%)等。 全球风电发展现状 2001~2023年,全球风电装机逐年增长,2023年累计装机已达1021GW;光伏装机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 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2010~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存量快速上升,中国增量尤为明显;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全球占比32%、电动汽车全球产量占比62%,电动汽车全球销售份额占比近40%。 2010~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快速上升,2023年达1465万辆,中国952万辆,占比65%; 2035年,NZE情景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接近1.05亿辆,较目前高出约8000万辆; 2030年、2035年,每种情景下中国、欧洲和美国都是电动汽车销量大国。 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矿产需求展望 光伏和风电发电具有成本和环境优势 发电成本:光伏<风电<传统能源;碳排放:风电<光伏<传统能源。 清洁能源技术对新能源矿产的需求 清洁能源转型推动铜、锂、镍、钴、石墨和稀土需求大幅增长; 除稀土外,锂、钴、镍、铜、石墨在清洁能源技术中的需求占比超50%;电动汽车将成为镍最大的消费领域;2040年前钴的需求增长幅度低于其他电池金属;2050年稀土元素需求将翻一番。 不同机构、不同情景对未来新能源矿产的需求差异较大 不同技术路线对未来新能源矿产的需求差异较大 不同光伏技术对铟需求有较大差别,高CIGS和高晶硅对铟的需求是基准结构的1.72倍和0.61倍; 铝、铟矿物也应用于其他低碳技术,但光伏主导其未来需求; 在2DS情景下,铝和铟的需求量将比基准情景增长1.19和1.17倍。 不同技术路线对未来新能源矿产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 2040年,高CdTe在SDS情景下镉和碲需求将达到1300吨和1400吨;高钙钛矿(30%-US,15-D)将降低10%硅的需求,但增加45%的铅需求;高砷化镓(15%-US,5-D)将增加需求砷8000吨,镓3500吨和铟100吨。 新能源矿产市场价值 2040年,能源转型关键矿产的总市场价值将翻一番多,NZE情景下达7700亿美元;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尼西亚的采矿业务市场价值不断增长;2030年后,约50%的精炼市场价值集中在中国。 2025 年电池矿物和电动汽车价值链的估计价值(美元)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关键矿产需求趋势 碳排放现状与趋势 中国能源碳排放 (101亿吨) 将于“十五五”期间达峰;碳中和时碳排放量为13~24亿吨,主要依靠压减煤炭和工业部门碳排放实现。 能源消费现状与需求趋势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 (>62亿吨标煤) 将于2030~2035年间达峰;达峰时,非化石能源占比30%左右,而碳中和时将占80%。 电力供应现状与趋势 206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电力供应的92.88%。光伏、风电发电量分别为5.53和5.26万亿度,装机分别为39.68和21.20亿千瓦。 新能源发电结构与变化趋势 非化石能源已成为能源系统增量主体,增量主要来自于光伏、风电。 中国在全球光伏、风电、电动汽车供应链的中下游占据主导地位 且我国光伏、风电和电动车等新能源产业高增长情景所需的铜、锂、镍、钴、石墨和稀土约占全球NZE情景的60%以上。 电动汽车领域关键矿产需求 预计到2040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铜的需求在279万吨左右,2050年在312万吨左右;2040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镍的需求在186万吨左右,2050年或将收窄至163万吨左右;到2024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锂的需求量在73万吨左右,到2050年的需求量在88万吨左右;到2040年,电动汽车领域对钴的需求量在17万吨左右,到2050年或将提升至20万吨左右。 能源资源需求展望 工业化后期+现代化建设期,大宗矿产消费峰值期与关键矿产消费快速增两期叠加,重要矿产资源需求将会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运行。 几点认识和体会 持续推动全球化,强化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体系建设 区域化、阵营化、脱钩断链,技术壁垒、贸易壁垒、投资壁垒恶性竞争等无助于人类共同面对同一个地球气候问题的解决. 构建清洁能源矿产全球治理体系 像气候治理一样,构建由供需方政府、联合国机构、NGO、相关企业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公正、均衡、有序和稳定全球战略性关键矿产安全供应体系。 高度重视深海资源勘查开发 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向海洋要资源。 世界各大洋中多金属结核总储量约30000亿吨,仅太平洋底储量就有17000亿吨。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分别为陆地储量的200倍、600倍、50倍、3000倍。 》点击查看会议专题链接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5月28日讯:5月28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继续下跌1.69%,据数据显示,当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开于107300/吨,收于105000元/吨,成交量为114804手,持仓量为170519手,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120手。SMM当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104000-108600元/吨,均价106300元/吨,较上一工作日减少200元/吨。从走势来看,当日碳酸锂价格开盘后小幅下跌,随后平稳运行至早盘收盘,午盘开盘后,主力合约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大幅下跌,后维持跌势至收盘,最终收跌1.69%。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林子雅 86-2151666902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任晓萱 021-20707866 周致丞021-51666711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5月27日讯:5月27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下跌0.75%,据数据显示,当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开于107600/吨,收于106200元/吨,成交量为95800手,持仓量为171639手,较上一交易日增加2763手。SMM当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104000-109000元/吨,均价106500元/吨,较上一工作日持平。从走势来看,当日碳酸锂价格开盘即跌,后维持跌势,至收盘时小幅回涨,但最终收跌0.75%。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林子雅 86-2151666902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任晓萱 021-20707866 周致丞021-51666711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5月24日讯:5月24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上涨2.28%,据数据显示,当日碳酸锂2407主力合约开于106500/吨,收于107600元/吨,成交量为119418手,持仓量为168876手,较上一交易日减少4383手。SMM当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104000-109000元/吨,均价106500元/吨,较上一工作日持平。从走势来看,当日碳酸锂价格开盘后小幅震荡下行,运行至今日低点105900元/吨后开始震荡上行,随后维持涨势至收盘,最终收张2.28%。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林子雅 86-2151666902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任晓萱 021-20707866 周致丞021-51666711
SQM公布第一季度业绩并调高全年销量预期 5月23日,SQM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宣布截至2024年3月31日,总收入为 10.845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约 52.1%;净亏损8.695亿美元,去年同期净收入为7.499 亿美元。该业绩主要由锂板块的亏损所致。因其锂产品平均销售价格下降至每干吨12600美元,即使该季度锂销售量达到43500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30%,带来的效益也被抵消。 SQM预计今年将在智利和中国生产约21万吨碳酸锂当量。2024年,中国新增硫酸锂转化氢氧化锂代工产能10,000公吨,到2025年将再增加10,000公吨。SQM称,鉴于积极的市场需求动态,公司将上调2024年的销售量预测至约20万吨碳酸锂当量。 问答环节涉及SQM对未来锂市场价格、生产和库存管理的愿景和预判,以及与智利CODELCO公司的谈判,此前公司宣布该谈判将在5月31日前完成。 关于锂价,锂板块执行副总裁卡洛斯-迪亚兹(Carlos Diaz)给出判断,称因为今年早些时候的价格波动 "相当温和",因此期待今年余下时间内会比较稳定。他还表示对SQM能力有信心,并计划 "根据我们的产能进行销售"。当被问及CODELCO谈判和天齐锂业在董事会中扮演的角色时,首席财务官Carlos Diaz作了谨慎的回答,表示公司将遵循监管协议,并等待董事会的决定。 西格玛锂业第九批锂精矿售予LG 5月22日,西格玛锂业(Sigma Lithium)宣布已在巴西维多利亚港装载第九批22,000吨高纯度“五零”锂精矿(Quintuple Zero Green Lithium)。该批锂精矿已售予LG旗下的LX International。 据西格玛锂业称,此批产品通过“固定-浮动”价格公式定价,该批产品的最终价格将为到港一个月后(M+1)LME氢氧化锂基准价的9%。经过谈判进行的“拍卖-价格发现”流程,公司在基准价格上取得了溢价。相比之下,公司2024年4月的装运价格为LME氢氧化锂报价的8.75%。 在上周的季度电话会中,公司CEO Ana Cabral-Gardner表示,西格玛希望保持此类定价模式,在盈利的同时与行业保持友好关系,“我们没有挤压任何人的利润,但我们在这些价格中获取了我们认为的溢价。” 韩国政府采取多个措施保证未来锂供应稳定性 彭博社5月20日的文章披露了韩国积极建立锂库存的动态。据知情人士透露,韩国今年已经通过国有实体韩国矿山修复和矿产资源公司(KOMIR)从智利购买碳酸锂。KOMIR成立的目的便是促进韩国市场关键矿物的稳定供应。此外,为应对潜在的电池金属短缺,韩国已拨款2331亿韩元(约合1.7亿美元)设立锂及其它关键金属的储备,该预算比去年增加了 526%。 同样是5月20日,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对KOMIR收购位于西澳大利亚的Lefroy锂项目30%股权发出无异议通知。据该项目所属公司Maximus Resources透露,KOMIR计划投资450万澳元(约300万美元)建立合资公司进行锂勘探。 此外,Maximus还与LG签署了一份单独的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MoU),LG将有机会收购KOMIR在该合资企业中 30%股权的选择权。若LG收购该项目的股份,它还将获得谈判购买该项目70%锂产量的权利。该项目已于5月22日开始钻探。
近年来,宁德市接连抱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青拓集团、上汽集团、东南铜业等“金娃娃”,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 依托宁德时代,宁德已先后引进80多家上下游企业,产品涵盖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电池结构件、原材料等配套材料和智能装备。现如今,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80%的原材料可就近采购。 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立足龙头企业强大牵引作用,宁德市累计吸引集聚2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落地,实现产业链项目全域覆盖,打造形成全球最大的不锈钢新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