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9个
新一轮行业拐点之际,光伏跨界“大潮”也在退去。2月2晚间,向日葵宣布终止TOPCon电池产品项目并注销项目公司。经公司初步测算,本次项目终止预计减少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420万元。 虽然公司简称极具“光伏”属性,但向日葵主营业务聚焦医药领域,营收由原料药和制剂构成,主要产品涵盖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2023年3月,公司宣布投资建设TOPCon电池产品项目,进军光伏制造。 据当时公告显示,公司与绍兴滨海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隆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三方拟共同对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隆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隆向新能源”)进行投资,并以项目公司为主体,经营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 当时计划,将建设年产10GW TOPCon电池的生产线,首期建设5GW TOPCon电池的生产线,首期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5亿元。项目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其中公司以货币认缴出资2.7亿元,持股比例为54%;绍兴集成电路基金以货币认缴出资1.3亿元,持股比例为26%;上海隆象或其作为普通合伙人的有限合伙企业以货币认缴出资1亿元,持股比例为20%。 据最新公告,拟注销项目公司实缴注册资本5亿元,项目公司去年未形成营业收入,净利润为-779.23万元,净资产约4.92亿元。根据协议,在通过股东会决议方式解散项目公司后,组建清算组开始清算。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去年4月14日,项目公司(隆向新能源)计划向捷佳伟创采购高效太阳能电池产品生产设备,合同总金额约8.27亿元。然而,由于项目筹建过程中出现了拟租赁厂房交付滞后,导致TOPCon电池产品项目不能按期实施,此外,近期光伏行业产业链主要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行,公司于去年9月28日宣布,决定终止上述采购协议。 不过,公司在彼时并未放弃跨界计划,并表示将根据目前项目实施具体情况及外部环境变化与项目公司各方股东就TOPCon电池产品项目后续安排进行协商。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光伏作为成长性确定赛道,但短期内仍面对周期下行压力。2023年,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行,全产业链利润承压,近期披露的多家公司年度业绩预告也显示,“亏钱”风险蔓延行业,曾经高调跨界的皇氏集团(002329.SZ)、奥维通信(002231.SZ)、乐通股份(002319.SZ)、山煤国际(600546.SH)等选择止损“退圈”。 向日葵方面,最新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去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900万元—27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不过扣非净利润仍然亏损1050万元—1850万元。报告期内,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金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主要系公司收到江苏振发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履行债务款3700万元。
2月2日,金开新能2024年光伏组件集中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公布,中标企业来自于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一道新能,中标单价分别为0.886元/W、0.8764元/W、0.9元/W、0.904元/W。 本次光伏组件集中采购总容量为1GW,规格为P型单晶双玻550W及以上组件、N 型单晶双玻580W及以上组件。
2月2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3年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1-12月,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8%、风电利用率为97.3%。 根据2022年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对比来看,2022年1-12月光伏利用率为98.3%,风电为96.8%。 详情见下: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21〕25号),为引导新能源理性投资、有序建设,现将2023年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公布如下。 *蒙东地区监测结果包含锡盟特高压外送配套新能源利用情况。
国电电力公告,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由公司与鄂尔多斯市正腾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按照96%:4%股比成立的国电电力清能鄂托克前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项目动态总投资83.43亿元,资本金比例20%,其余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按照股比计算,公司将向国电电力清能鄂托克前旗有限公司增资16.02亿元用于本项目投资建设。 据悉,该项目于2023年1月完成备案登记,已取得土地预审、环评、水保等支持性文件。该项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光资源较丰富。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年均发电量33.25亿千瓦时,年均利用小时数1394.2小时,综合上网电价0.24578元/千瓦时测算,资本金内部收益率7.69%。该项目是昭沂直流配套二期新能源基地项目,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在节能减排、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近日,在通威G12R新品欧洲首站发布会期间,通威与欧洲光伏、储能、充电站和热泵系统分销商德国Memodo集团(以下简称“Memodo”)正式签署了300MW的组件供货协议。Memodo首席执行官Tobias Wenleder、通威股份光伏商务部组件营销副总经理李岩作为双方代表签署供货协议。 Memodo是欧洲近年增长最快、业内领先的光伏、储能、充电站和热泵系统分销商之一,从业以来注重客户满意度,提供快速响应和优质服务。作为世界级“能源专家”,业务范围覆盖意大利、捷克共和国和荷兰等多国。 通威“智”造,致力做更懂客户价值的产品。通威以稳健增长为客户提供持续服务,以通威光伏基因的“科技”力量,集硅料、电池的行业领先优势打造组件产研强引擎。 六重保障,全流程入手提升客户价值。以高标准、严要求管理产品质量,从来料选控、生产过程管理、多环境测试认证、质量体系流程、出货品质检验、专业客户服务六大维度实现质保体系全流程管控,以更强的质量保障实现组件品质领先,为客户利益提供坚实保障。 通威股份光伏商务部组件营销副总经理李岩表示:“很荣幸能与Memodo这样的优秀本地伙伴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向欧洲市场客户提供通威‘智’造产品,继续以通威Gene赢得以Memodo为代表的全球客户的高度认可,加速推动零碳社会的到来。” Memodo首席执行官Tobias Wenleder表示:“在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Memodo坚定选择与通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将在全欧洲范围内推广通威产品。未来,双方将加深创新协作,在欧洲市场描绘出‘通威橙’的绚丽色彩。”
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以216.88GW再创历史新高!历时数十年,我国终于摆脱三头在外局面,成为全球公认的光伏制造大国和光伏应用大国。 风云变幻间,我国光伏企业凭借创新力、研发力,历经多轮大浪淘沙式的残酷洗牌,终于跻身全球前列。而昔日的海外巨头,则在竞争中逐步下滑甚至退出市场。 一、多晶硅 多晶硅处于光伏产业链上游,是光伏重要的原材料,也是技术门槛最高,具有高投资、周期性特点的环节。十余年前,生产技术曾一度掌所握在德国瓦克(Wacker)、韩国OCI、挪威REC、美国Hemlock、SunEdison(MEMC)、日本Tokuyama 等美、德、日韩等企业手中。 在2008年,我国的多晶硅产量不到5%,而全球95%左右的多晶硅由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生产。 从全球多晶硅产能前十榜单来看,2010年Hemlock、Waker、OCI位居全球前三,前五席位中我国仅有保利协鑫在列。TOP10榜单中,国外企业占据6席,中国企业除保利协鑫外,还有江西赛维、四川瑞能和洛阳中硅。 十年后,随着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的下降及产品品质和量产能力的提升,我国多晶硅企业终于冲破海外巨头的桎梏,保利协鑫和永祥股份(通威)位列全球前二,瓦克位居第三,新特能源、大全、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天宏瑞科和鄂尔多斯登上舞台。全球TOP 10榜单中,中国光伏企业一举占据8席! 十余年来,海外巨头陆续退场,全球市场格局大转换。 到了2023年底,我国生产的多晶硅已经占到全世界的95%—97%。通威、协鑫、新特、大全更是牢牢占据全球头部位置。此外,新崛起势力如青海丽豪等发展迅速。 反观海外企业,瓦克多晶硅业务营收多年下滑,2023年第三季度,瓦克多晶硅销售额与去年相比下降了45%。 2023年11月,新加坡REC集团宣布关闭挪威 Kristiansand 和Porsgrunn的多晶硅工厂,而上述工厂于2023年3月才重启。 韩国多晶硅厂OCI在2020年初,宣布关闭韩国两家不具竞争能力的多晶硅工厂,仅保留马来西亚工厂。2021年中旬,有消息称OCI考虑将其在马来西亚的多晶硅工厂从现在的3万吨扩产至9.5万吨。但后续未见进展。 二、光伏组件 在终端组件环节,我国光伏企业同样上演了逆袭神话。 2011年,无锡尚德凭借2GW组件出货登顶全球第一,而First Solar位列第二,英利、天合光能、阿特斯紧随其后。后五名中,除晶科外,其余分别为美国Sunpower、日本夏普、京瓷、韩国的韩华。 十多年来,为了保护本土企业打压中国光伏企业,欧美先后发起光伏双反等多种贸易保护措施,但仍难改中国光伏崛起大势。 到了2022年,全球前十企业中仅余First Solar和韩华Qcells两家外国企业。 据外国媒体消息,2023年年底,韩华Qcells决定关闭在韩国3.5GW的组件工厂,但仍保留韩国负责生产TOPCon工厂,并运营了一条钙钛矿叠层试验线。 First Solar近两年在加大产能扩张力度,2020年以来,First Solar先后投入41亿美元进行扩产,使其运营产能从6GW增长到2023年底的16GW。 2023年7月,First Solar宣布计划在美国开设第五家工厂,计划在2026年开始生产。2024年1月,First Solar宣布将投资7亿美元,在印度建设3.3GW组件工厂。按照规划,预计在2026年First Solar将实现26GW产能。 尽管First Solar扩产意愿强烈,但与中国光伏企业的体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而结合2023年出货规模来看,First Solar预计全年出货目标在11.8-12.3GW,而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调研,包括英利能源、横店东磁、尚德电力及协鑫集成出货规模均在12GW左右,这意味着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TOP 10榜单中,海外光伏企业或将全面退出。 而最终的排行如何,静待企业财报揭晓。 实际上,海外光伏巨头的影响力消退不止体现在制造环节,如光伏逆变器领域,昔日老牌海外巨头艾默生、ABB、GE等都相继退出了逆变器业务,前不久微逆巨头SolarEdge宣布全球裁员约900名员工。 风云变幻下,包括美国、印度、欧盟等陆续出台了本土制造相应激烈政策,对于我国光伏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长期主义仍是发展王道!
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降,光伏发电的收益率提升,对于终端需求有明显刺激作用。2月1日晚间,中国电建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由公司下属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395MWp光伏项目(一期200MW)等38个光伏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合计约人民币180.27亿元。 由于硅料及组件价格下行,光伏下游装机收益率快速改善。目前,光伏组件价格最低已经下探至0.9元/W附近。随着终端电站IRR持续提升,下游业主装机意愿持续增强。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去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达216.88GW,同比增长148.12%,近乎是此前四年的总和。 中国电建业务涵盖工程承包与勘察设计、电力投资与运营等。去年6月,公司宣布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电建新能源上市。在去年8月进行的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长远发展是关乎公司长期价值和股东核心利益的重要参考因素,公司为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目标制定了本次分拆上市计划以及整体时间安排。 据管理层介绍,从长期来看,公司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在于新能源业务板块实现独立资本运作。电建新能源分拆上市后,将会继续作为中国电建控制的子上市公司形式存在于中国电建的合并报表及整体估值中,不会损害公司独立上市地位和持续盈利能力,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新能源板块的独立上市和快速发展将有助于中国电建和电建新能源公司股东共享更大投资收益。 在光伏电站建设上,公司今年亦在发力。今年1月,中国电建2024年度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中采购招标入围候选人公示。本次集中采购招标的光伏组件中国电建2024年预计装机总量(包括自主投资建设项目和对外承揽的总承包项目),总量达到42GW,其中P型组件12GW、N型组件30GW。 根据公示,本次招标分为4个包件,包件一预计采购容量4GW P型组件,投标单价在0.856-0.946元/W,包件二预计采购容量8GW P型组件,投标单价在0.806-0.9596元/W;包件三和四合计采购30GW N型组件,投标单价最高1.01元/W。 从业务占比看,新能源在中国电建控股运营并网装机中占比已过半。截至去年上半年,中国电建控股运营并网装机容量2123.4万千瓦,同比增长11.06%。其中,新能源1071.86万千瓦,占比50.48%,包括风电787.02万千瓦、光伏284.84万千瓦。此外,火电351万千瓦,占比16.53%;水电685.54万千瓦,占比32.29%;独立储能15万千瓦,占比0.7%。
SMM 2月1日讯:许是因前期多家头部企业业绩增长失速,光伏板块在经历前期接连四个交易日的下跌之后,在2月1日早间低开,指数最低一度跌至1086.29,创2021年6月以来的板块新低,但随后,光伏设备指数快速反弹,盘中一度拉涨逾3%,以强势的姿态领涨大盘。个股方面,同享科技盘中涨超16%。爱旭股份、欧晶科技、国晟科技盘中涨停,德业股份、金刚光伏、通威股份等多股涨逾7%。 消息面上,在光伏板块持续下跌的背景下,1月31日晚间,光伏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拟斥资10亿元-20亿元增持公司股份,合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增持资金的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 提及增持的目的,通威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是基于对公司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拟实施本次增持计划。 而值得一提的是,另一龙头隆基绿能也在1月30日发布增持股份的进展,公告中提到,其董事长计划于2023 年 10 月 31 日起 12 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允许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 1 亿元,不超过人民币1.5 亿元;待到2024年1月30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实施了首次增持,增持公司股份30万股,增持金额为614.1万元。后续,钟宝申将按照本次增持计划继续增持公司股份。 其增持目的同样是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为维护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而硅片龙头企业TCL中环,也在1月30日,宣布首次斥资6255.8万元回购近500万股股票。公告显示,公司于1月30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公司股份4999968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比例为0.1237%,回购成交的最高价为12.57元/股,最低价为12.47元/股。 明世伙伴基金表示,光伏行业虽然受短期传闻影响,但就长期而言,光伏行业反转逻辑依然够硬,且近期就行业毛利率过低问题已有越来越多声音讨论。昨晚,行业龙头公布大额10亿元级别增持凸显低估,亦传递给市场信心。行业“击球区”依然成立。 2月某硅料企业实际签单价格升至72元/千克 多晶硅市场迎来真正的“普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对于光伏产业链上游企业而言,2023年硅料价格的下跌,导致其报告期内业绩增长明显要相较2022年逊色不少,不过自1月中旬开始,国内硅料市场上便出现硅料大厂喊话涨价的消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硅料厂渲染涨价气氛叠加目前大厂N型料确实处于相对低位,N型多晶硅料价格开始松动。 不过多晶硅价格真正迎来普涨是在2月集中签单之后,据SMM在1月底的调研显示,随着多晶硅2月市场集中签单的陆续进行,国内某硅料企业2月单的实际签单价格相较此前市场主流执行价格上涨至72元/千克。该签单消息放出之后,多个拉晶厂也陆续签单,而签单价格也相继跟随某企业签单价。多晶硅市场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普涨。 此番多晶硅价格上涨的背后,SMM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市场优质硅料确实处于较为紧缺情况,企业N型料占比普遍维持在40%-70%不等,头部N型料包括N型颗粒硅库存处于相对低位,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春节的临近,多家下游面临备货需求,整体采买迫切感较强,议价过程中,硅料厂处于相对强势位置,亦造成了硅料价格的上涨。而1月连续两周市场高价散单价格的放出,也在市场情绪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截至1月31日, N型多晶硅料 现货报价已经涨至71~72元/千克,均价报71.5元/千克。 》点击查看SMM光伏产品现货报价
SMM 2月1日讯:协鑫集成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1.5~2.2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152.87%~270.88%。 提及公司业绩增长的原因,协鑫集成表示,一方面, 公司组件业务出货量位居行业前列,产销两旺,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其中生产方面:2023 年,合肥组件大基地一期 15GW 产能全线满产,阜宁基地 12GW 高效组件产能如期达产,公司大尺寸高效组件产能规模进一步提高;芜湖电池基地一期 10GW TOPCon 电池产能于 2023 年 10 月份全面投产,产能爬坡速度及产品良率均表现优异,有效提升公司自有电池产能配比。 销售方面:公司全球营销中心国内海外市场两手齐抓,深耕渠道建设,增强客户黏性。国内市场连续中标主要央企、国企大额订单;海外市场稳健推进,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年销售额同比近翻番。 且公司其他业务也齐头并进,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系统集成业务稳中有进,全年 EPC 拓展规模突破 GW 级,检测等配套服务规模同比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及利润贡献占比持续提升;储能业务规模同比大幅增长,国内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海外市场开拓取得显著成果。 此外,2023 年,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经营现金流大幅改善,现金周转效率进入行业前列,电池组件生产降本增效显著,资金管理及融资规模同比提升,各项财务指标持续向好。 而从其提及的业绩增长原因中也可以看出,组件贡献了协鑫集成的主要营收。据2022年数据显示,组件总计为协鑫集成贡献了52.21亿元的营收,但是进入2023年,仅是上半年,组件方面便为协鑫集成带来了高达51.36亿元的营收。 回顾2023年组件市场,据SMM调研显示,因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上游原材料价格走跌以及组件自身产品同质化的问题,2023年组件价格走势以下跌为主。据SMM历史价格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 单晶PERC组件双面-182mm 报价跌至1元/瓦,相较2022年年底的1.81元/瓦,跌幅达44.75%。 》点击查看SMM光伏产品价格 分阶段来看,春节过后,随着上游各环节价格的走跌以及终端市场对2023年价格预期的走弱,国内组件价格继续震荡走跌,此时组件价格整体利润保持相对稳定;4~6月份,终端市场为完成上半年任务装机积极性相对较高,同时由于电池片价格的相对坚挺,组件价格暂时稳定;6~8月份,国内组件价格出现“雪崩”式下滑,此时终端装机不及市场此前预期,但头部组件企业为保证自身出货排名以及加速市场洗牌,大幅提高自身产量,组件供-需产生错配,价格战随即兴起,对于专业化企业来说正式进入成本倒挂时代。三季度后期组件排产甚至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8-10月,组件价格虽仍保持下跌,但随着组件减产以及成本的支撑,组件跌势稍有放缓且组件开始放缓对原料的采购叠加市场情绪转弱,上游各环节开始陆续叠加,组件利润得到一定程度修正。 10月下旬至年底,因组件库存压力颇大,多家组件企业在10月下旬一度出现减产的情况,且市场低价招标现象时有出现,叠加上游价格走低,组件价格一路下行;进入11月份,受11月上旬多个终端项目抢装带动,组件需求略有转好,加之成本支撑,彼时价格表现较为稳定。 进入12月,组件市场因库存压力、招标价格偶有低位以及市场悲观预期,继续呈现下跌态势。且2024年1月组件多有减产计划,因下游需求清淡,SMM此前预计2月组件排产预计继续较大幅走跌,组件厂家仍面临较大排库压力。 据SMM最新调研显示,当前组件价格整体稳定,竞标价格仍维持低位,2月多家组件企业减产态度较为明显。虽然近期全球组件出现去库趋势,但产能过剩大背景未变,终端的压价心态导致组件价格难涨。 不过虽然组件价格下行明显,但是在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接连下探的背景下,终端需求方面,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量却再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609.49GW。考虑到2022年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392.61 GW的情况,以此测算,2023新增光伏装机量达216.88 GW,同比增长148.12%,几乎是此前四年——2019年30.11GW、2020年的48.2 GW、2021年的54.88 GW以及2022年的87.41 GW的总和。 展望未来,市场对光伏行业仍有良好预期,隆基绿能表示,在在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下,2023年光伏产业链成本加速下降,其中光伏组件价格到2023年末已经降至不到1元/W的水平,年内降幅约48%,极大刺激了终端需求的释放。展望2024年,隆基绿能认为,在光伏产品已经非常便宜的情况下,预计全球光伏装机有望保持持续的增长,同比增加约20%。
1月30日,深圳黑晶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山火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管委会举行了三方签约仪式,全国首条量产化钙钛矿/晶硅叠层光伏电池生产线项目落户中山火炬工业集团园区。 据悉,该项目计划总体建设7GW新一代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片及光伏组件高端产线为主的研发、制造一体化基地,项目将分三期建设,共投资50亿元。项目整体投资建设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超70亿元。 该项目由中山市招商指挥部驻深组牵头对接,中山投资控股集团参与投资,中山火炬工业集团负责建设物业载体,为黑晶项目落户火炬开发区提供资金保障及适配空间,推进项目快速投产。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黑晶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9月,是一家致力于新型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及其智能化应用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也是国内专注于高效叠层太阳能电池研发的企业。 中山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则是2022年12月28日挂牌,是中山市委、市政府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通过实施战略性资源重组,整合原中山中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山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而设立的中山市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企业,前身为1998年成立的中山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和2007年成立的中山中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