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139个
五矿发展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营收为172.92亿元,同比增13.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3247.22万元,同比减75.1%。 净利同比减少的原因: 本报告期,受钢材、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等因素影响,阶段性市场业务机会减少,公司营业利润同比下降,相应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相关指标同比下降。 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利润水平同比下降,但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强化上游资源获取,拓宽销售渠道,优化结构、加快周转,经营规模实现增长,运营效率同比提升,业务基础更加扎实。 原材料业务积极应对市场波动,不断增强市场研判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发挥集成供应优势,多商品协调发展。1-3月,公司铁矿石销售量约343万吨,煤炭销售量约92万吨,焦炭销售量约19万吨,锰矿销售量约20万吨;铬矿销售量约26万吨,铬合金销售量约2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93%。公司子公司中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458.65万元。
四月份以来国内焦煤价格连续下跌,焦煤行业经营环境出现变化。在昨日举行的平煤股份(601666.SH)业绩说明会上,董事会秘书许尽峰表示,公司二季度执行长协价格与一季度相同,下游企业因行业影响,订货量有所减少,季度内不存在违约情况。 今年四月份,由于钢铁行业亏损再度扩大,对上游原燃料价格形成剧烈冲击。蒙5#原煤报价从3月的2000元/吨跌到5月中旬的1180元/吨,山西地区主焦煤价格较年内高点降价也超过1000元/吨。 而三月底焦煤企业与下游客户签订的二季度长协价格与一季度基本一致,有数据显示,5月上旬平顶山焦煤车板价仍保持在2500元/吨以上,当前焦煤市场价格与二季度焦煤长协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价差。 据公司介绍,平煤股份采取焦煤长协价年度定量季度定价,混煤长协采取年度定量月度定价的方式,长协的销售比例占到公司产量的90%以上。 由于季度内未约定下游客户拉运量,部分钢企或减少了二季度长协采购量,对公司二季度销售额或有一定影响。许尽峰坦言,目前市场形势严峻,焦煤价格持续下行,上半年业绩有一定压力。 有投资者问及二季度焦煤长协保持高价的情况下,是否有下游客户流失风险,是否能够执行市场价。公司证代赵西铭表示,采用市场价易受供需矛盾影响造成价格暴涨暴跌,同时容易形成客户的踩踏效应,更不利于客户稳定,公司将维系长协模式,坚持契约精神,必要时实行限产。 一方面是企业有主动限产保价的决心,另一方面是下游钢铁企业二季度订货量也在被动减少,2023年平煤股份的产销计划或出现变化。许尽峰称:“公司原煤核定产能3203万吨/年,2023年焦煤计划1200万吨,为保持产销平衡,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做一定调整。” 市场预期焦煤三季度长协价格将出现较大降幅。许尽峰称:“焦煤价格急跌的底层逻辑在于需求恢复低于预期,钢铁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三季度长协价需要参考6月底的市场行情,焦煤联盟将进行统一研判并达成一定共识,再与下游客户商谈具体价格。” 有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近期焦煤市场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但目前煤企仍有较好利润,当前焦煤价格恢复到了2021年前的水平。 在焦煤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公司动力煤保供价格与2022年下半年河南地区电煤保供价格一致。许尽峰称,公司预计今年动力煤保供800万吨左右,目前还是每百大卡13.82元。
》查看SMM小金属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星源卓镁日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常规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半。对于常规开发的新产品,客户一般采用直接下达硬模订单方式进行产品开发,但针对部分创新程度较高的产品,由于产品设计生产的不确定性,客户在自身产品原型设计阶段就需要公司参与并密切配合。出于成本考量,客户往往选择价值相对较低、寿命较短的软模对产品原型的生产可行性进行测试和验证;经过反复修正调整,待产品原型设计定型后可再向公司下达价值较高、寿命较长的硬模订单。通常情况下,公司产品收入主要受客户投产安排影响,无明显季节性特征。 对于镁合金轻量化产品推进进度的问题,星源卓镁回应:汽车轻量化主要目标是轻质材料代替钢铁,最初是由铝合金对钢铁材料的替代,而随着镁合金压铸技术不断进步、良率逐渐提升,镁合金结构件对铝合金结构件的替代使得汽车轻量化更进一步。 未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突破,轻量化水平跟上国际步伐,单车用镁增量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对于如何看待未来镁价的走势的问题,星源卓镁认为: 中国作为镁锭最大生产国,本身具备资源储备优势,未来随着选矿提纯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内镁资源产业加速整合下,行业集中度将迎来进一步的提升,未来镁锭价格也将更加稳定。 星源卓镁日前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和2022年年度报告。星源卓镁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23.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23.13万元,同比增长4.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235.41万元,同比增长13.64%;基本每股收益0.94元。此外,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15元(含税)。 此外,星源卓镁发布的一季报显示,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8041.98万元,同比增长57.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94.00万元,同比增长85.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73.74万元,同比增长94.24%;基本每股收益0.2117元。该公司表示,一季度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系新产品量产及客户需求提升。
利源股份2023年一季度报告显示,营收为1.3亿元,同比增11.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4154.4万元,亏损同比减45.67%。
利源股份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营收为5.08亿元,同比增38.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4.06亿元,亏损同比减9.61%。 主营业务分析概述 2022年度,公司产销量逐步恢复且持续增长,公司经营性亏损。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报废资产等,因此2022年度整体业绩亏损。2022年度,公司持续改善、降本增效等管理措施效果逐渐显现。 公司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应对措施如下 1、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铝锭,虽然公司铝型材加工基本采用“铝锭价格+加工费”的定价模式,但是由于铝锭价格波动与订单条款调整之间并不能做到实时匹配,因此若铝锭价格发生大幅波动,则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铝型材加工方面,行业内企业产品定价普遍采用“铝锭价格+加工费”的定价模式,公司采用该模式进行销售产品的定价,并按照“以销定产”的模式进行生产管理,优化存货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铝型材及铝部件行业属于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现有的行业竞争格局中,市场竞争逐步分化,马太效应日益显著。市场竞争剧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生存压力加剧。 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动向,坚持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措施,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业务规模。
2023年开年,因为疫情全面放开,价格战,新能源增速放缓等影响,整车企业第一季度业绩备受关注。 盖世汽车整理了14家经营有乘用车业务的车企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大家的表现可以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概括。 出乎意料的是,长安汽车在报告期内成为盈利较佳的车企;而理想汽车破除了新势力魔咒,盈利转正;长城汽车扣非净利润为负。另一方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以及北京汽车等依赖合资业务收益的车企,面临着净利润持续下滑问题。另外,绝大部分车企受价格战等影响,净利润或减少或增速下滑。 只能说,极致内卷下,不存在真正的赢家。 净利长安最高,长城输给“理想” 今年车企一季度财报的三大焦点新闻应该是:1、长安汽车净利润居首;2、长城汽车扣非净利润转亏;3、理想“赚钱”了。 长安汽车以69.7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今年一季度最赚钱的车企,也是同期净利润唯一超过60亿元的企业,同比增幅达53.65%。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的净利润恰好等于比亚迪和上汽集团两家企业之和。 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为41.3亿元,实现同比4.1倍增长。然而,上汽集团的净利润却减少至27.83亿元,只是去年同期的五成。两者发展趋势大相径庭,比亚迪向上,上汽集团却在下行。照此趋势,上汽集团想要重夺“最赚钱车企”的称号难度越来越大。 与上汽集团类似,广汽集团报告期内净利润也腰斩至15.38亿元。尽管广汽集团一季度销量与比亚迪不相上下,但净利润却不到后者的一半。受到价格战、合资品牌销量下滑等拖累,广汽集团一季度毛利率仅为4.01%。 相较而言,以上几家车企盈利能力仍处于领先地位,一季度净利润都在10亿元以上。而在净利润位于0-10亿元区间的车企中,出现了“黑马”理想汽车,和表现让人大跌眼镜的长城汽车。 理想汽车首次实现盈利转正,净利润就达到9.29亿元,同比增长8.7倍,如此增速在一众车企中鹤立鸡群。一季度毛利率同样表现出色,达到20.39%。业内人士戏称“抠厂”打破了新势力不赚钱的魔咒,可能要“甩开”蔚来、小鹏。 至于长城汽车,与之前稳定的业绩相比,今年一季度似乎陷入了盈利困境。报告期内净利润仅为1.74亿元,排名跌至第8位。若非有3亿元政府补助“进账”,长城汽车恐净亏损2亿元。 要知道,长城汽车去年还很意气风发。去年一季度,其净利润高达16亿元;全年更是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22.9%,整体表现优于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大部分竞争对手。未想转年,长城汽车净利润不仅败给理想汽车,还被江铃汽车超过。 江铃汽车一季度净利润比长城汽车多千万元左右,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8.8%。紧跟长城汽车之后的江淮汽车扣非净亏损也更少。江铃汽车和江淮汽车净利润能实现正增长,主要源于商用车市场回暖、整体销量上涨。 业绩垫底的赛力斯和北汽蓝谷,一季度净亏损都在6亿元以上。原因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产销规模未形成,导致投入产出比例失衡。长期亏损致使两者频繁被质疑资金紧张、经营困难。 总体来看,与去年一季度相比,今年车企净利润涨跌幅变大。另一个变化是,随着销量规模持续扩大,新势力也在加入盈利队伍。 他们,为什么更赚钱? 从车企一季度业绩来看,上汽集团虽然营收和销量居首位,但还是没有保住龙头地位。这表明,尽管营收和销量是盈利的重要指标,但仅仅是其中之一。 长安汽车一季度营收不足400亿元,在销量不太拖后腿(仅同比微降6.7%)的情况下,依靠投资收益击败势头强劲的比亚迪。 受益并购深蓝,长安汽车获得50.21亿元的收益。而长安汽车报告期内扣非净利润仅为14.81亿元,同比下滑34.75%,远低于同期的比亚迪和上汽集团。通过非经营性损益项目获益,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性,难以借鉴参考。 相较之下,比亚迪通过形成销量规模和成本优势,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了“技术鱼池”)以及完善的产品品牌矩阵,成为其下探和上攻的底气。比亚迪今年2月秦Plus DM-i冠军版上市,将插混价格拉至10万元以内,进一步扩大销量优势。同时,受益腾势销量规模的扩大提升了盈利水平。 比亚迪模式为其他车企提供了学习借鉴模板,即强化垂直供应链降低成本,构建核心技术优势。 再看理想汽车,因为精准的用户定位,极致的控本理念,以及全栈自研实力,实现销量增长盈利转正。富瑞银行表示,理想汽车在家庭高端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并成为价格战中最具防御性的车企。理想汽车又给车企上了“一课”,即了解用户痛点的重要性。 而长城汽车给人“不赚钱”的错觉,主要系其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的投入加大。今年长城汽车将发布十余款新能源车型,同时在Hi4核心技术推广、新品研发、销售费用以及哈弗新能源网络建设等方面费用增加。数据显示,长城汽车今年一季度研发和销售两大费用合计为25亿元,环比大增。 实际上,长安汽车若是扣除并表收益后,投资收益也是倒亏0.62亿元,一大原因就是长安新能源和阿维塔两大业务投入较大。 再叠加价格战和新能源汽车退坡政策的双重影响,导致车企一季度整体盈利有所下滑。根据中国汽车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一季度共有649种乘用车型成交价格降幅超过1万元。比如比亚迪一季度单车净利润环比下滑了30%至0.75万元。 不过像长城汽车这样的企业,失意是一时的。长城汽车有较为充足的资金储备,短期内盈利承压并不会影响其电动化转型速度,并能继续研发新技术、打造新品牌、开辟新赛道、强化垂直供应链。而对于那些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的车企,他们在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很可能会被头部车企甩在身后。 合资变得不可靠,“自强”成关键 从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车企的盈利变化来看,合资品牌的投资收益已不再可靠。在合资品牌强势阶段,它们推动了关联集团业绩的持续增长,甚至远超那些没有合资业务的车企。以上汽集团为例,在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助力下,加上不弱的自主板块,2018年巅峰期时销量突破700万辆,净利润也达到360亿元的峰值。 广汽集团有八成盈利来自“两田”(广汽丰田和东风本田)。然而近两年,受到新能源市场竞争冲击,两大主力合资品牌销量下滑,叠加大幅降价,拖累业绩。今年一季度,广汽集团联营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同比下降三成至29.2亿元。加上自主板块为抢占市场,也加入价格战,更是雪上加霜。 上汽集团同样如此。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销量大幅下滑,2022年归母净利润缩水严重,均跌至百亿以内。要知道以往,两大合资品牌年净利润之和可是超过300亿元。 较之北京汽车,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至少自主业务发展可圈可点。北京汽车自主板块过于羸弱,已经和北京奔驰深度绑定,使得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有想法、有野心的车企,都深知“靠人不如靠己”。就像长安汽车,受益自主板块发展强势,加上投资有道,很好地填补了合资业务的亏损,保证盈利稳步增长。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也是奋力“自强”的佼佼者,目前自主燃油车业务均已实现盈利。 也是这种“居安思危”的认知,使得他们在面对智能汽车时代时,愿意放手一搏,大手笔投入资金,用于打造新能源品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鉴于汽车产业的长周期回报特征,所以短期内大部分车企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这样的情况实属正常。即使是比亚迪、特斯拉,实际上也经历了好几年的盈利减少甚至亏损的阶段。但熬过艰难期的比亚迪和特斯拉,现阶段成为赢家。两者商业模式的成功,也给了其他车企转型新能源的信心。只要抢占到足够的市场,进入决赛圈,“吃肉喝汤”的日子也不远矣。 更何况,海外市场有望成为国产品牌新增长点。今年一季度,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大部分整车企业迎来海外销量高速增长,业绩也随之大涨。如上汽集团、奇瑞集团一季度出口销量均在20万辆左右。江淮汽车也在一季度报告中指出,国际出口业务持续发力,营业利润同比增加,主营业务毛利增加。 只要挺过艰难期,构建起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核心技术优势后,又有新能源出口的长期驱动,一些车企盈利回暖或许指日可待,并有望成为下一个“比亚迪”。
罗普斯金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营收为13.8亿元,同比减4.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4925.42万元,同比减246.37%。 主营业务分析概述 2022年国内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深度调整,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建筑行业整体市场环境不景气。为有效应对外部不利因素,公司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开展新业务、重塑组织架构、严格管控成本、加快产品研发等措施,围绕年度经营计划,有序开展经营活动。 铝型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257.96万元,较上年下降10.47%;熔铸铝棒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8729.85万元,较上年下降36.47%;检测和智能化工程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819.76万元,较上年下降5.27%;新增光伏铝合金边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853.20万元。
罗普斯金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营收为3.88亿元,同比增34.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2360.15万元,同比增957.56%。 营收同比增长受主要系光伏铝合金边框业务增加所致。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智利矿业化工:锂业基本面完好 需求前景无变化】 智利矿业化工(SQM)称,锂业基本面完好,需求前景无变化;锂业新增产能加入时间已有所推迟;预计会在未来数周间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展开洽谈;公司正在研究位于澳大利亚的潜在新锂矿项目,第二季度锂的销量将大幅高于第一季度。 【盐湖股份:目前公司碳酸锂日产量在90多吨】 盐湖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碳酸锂日产量在90多吨,随着气温回升,碳酸锂产量会逐步提升。 【保力新:拟出资1000万元与奥林波斯等设立合资公司】 保力新公告,为满足公司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产品的产能规划需求,拓宽公司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在大型储能领域的战略布局,公司与陕西奥林波斯电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奥林波斯”)、西安贝里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贝里安公司”)签署《合资设立公司协议》,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其中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000万元,占合资公司持股比例为50%。 【华金证券:六氟磷酸锂盈利能力触底 反转在即】 华金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据计算,按照5月8日原材料价格的情况下,若原材料均外购,则六氟磷酸锂毛利率约为2.6%,盈利已经触底。鉴于六氟磷酸锂的盈利已经触底,落后产能有望出清,盈利能力有望改善,新型溶质和特殊添加剂是长期探究的方向,增厚企业利润。机构认为,具备六氟、添加剂、溶剂等一体化规模的厂商更具备优势。 【塔塔汽车:由于财政激励措施 更倾向于将电池厂设在英国】 印度塔塔汽车称,由于英国方面提供的财政激励措施,相比起西班牙,更倾向于将新能源电池工厂设在英国境内,但电池工厂的最终选址当前仍未确定。 【松下计划到2030年在北美新建两家或更多的电池厂】 日本松下公司周四表示,该公司计划到2030年通过在北美新建两家或更多工厂来提高4680电池的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需求。该公司计划到2031年3月将其汽车电池产能提高到每年200千兆瓦时,约为3月底水平的四倍。 相关阅读: 【SMM快讯】此盐湖非彼盐湖 青海盐湖不受影响 【SMM分析】六氟深度去库叠加原料采买紧张 导致近期供不应求 【SMM关注】South32推进硫酸锰计划对中国市场影响如何? 2023年4月国内废旧锂电回收4.43万吨 锂盐价格触底反弹回收价格顺势上行【SMM分析】 4月负极材料价格继续小幅下探 后续随原料价格上涨及需求恢复价格或有止跌维稳迹象【SMM分析】 4月石墨化价格跌速放缓 后续或将暂稳运行【SMM分析】 4月负极材料产量环比小幅增长 下游备采需求逐渐恢复中【SMM分析】 【SMM分析】需求不及预期碳酸锂产量环比下跌明显 后市市场如何指引? 【SMM分析】库存积累 氢氧化锂产量环比微降 【SMM分析】4月碳酸锂库存转移现象初现 短期供需逆转 【SMM分析】4月电解液产量微弱增长 六氟磷酸锂大面积减停产产量下滑 【SMM分析】需求表现仍较低迷 4月三元材料产量环降3%! 4月铁锂动力市场整体偏弱 锂价止跌提振下游备采情绪【SMM分析】 SMM: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及储能电池技术演变【SMM新能源峰会】 SMM:镍钴锂金属回收万亿市场到来? 中国废旧锂电循环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新能源峰会】 SMM:未来负极材料需求仍乐观 但产能不断释放市场竞争加剧 未来一体化布局趋势明显【SMM新能源峰会】 SMM:中国电解液行业格局及未来供需展望【SMM新能源峰会】
金川集团4月2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其合并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合并营业收入3327.5082亿多元,增长近25.5%;实现利润总额近106.5905亿多元,增长近37.8%;归母净利润达74.8405亿多元,增长近20.4%。其中,母公司全年的营业收入下降近42.6%至922.8124亿多元,净利润增长近31.4%至75.2327亿多元。 2023年第一季,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5.2%至近849.8258亿元,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近22.1%至30.6236亿多元,归母净利润同比约16.3%至近24.3207亿元。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