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的发言“科技含量”极高,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体系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热词均被“点名”。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未来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扩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建设布局……我们也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将加快新体系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航空器,推进内河船舶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氢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推动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通过这样几个工程进一步推动我们今年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细究各领域,具体到方案落实方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走在前列,此前已有实施方案或试点工作通知征求意见稿出炉。
▌“机器人+”应用方案亟待实施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将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他还称将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具体实施方案早已出炉。1月19日,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浙商证券表示,“机器人+”可类比“新能源+”,相较于过去诸多机器人行业政策,此次行动方案着眼点更加具体:
方案聚焦10大重点领域:1)经济发展:①制造业、②农业、③建筑、④能源、⑤商贸物流;2)社会民生:⑥医疗健康、⑦养老服务、⑧教育、⑨商业社区服务、⑩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
我国已经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家。我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按照方案提出的翻番目标,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达到492台/万人。而根据IFR统计,中国是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每年拥有最多的机器人安装量。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机器替人是制造业未来的趋势。未来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领域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仍将持续提升,同时方案提出的深化重点领域和支持新兴领域“机器人+”应用,对于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国金证券认为, “机器人+”的方案将推动机器人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速渗透,有望带动机器人产业链的全面繁荣。
从投资角度看,核心零部件占据了工业机器人整机70%以上的成本。因而,机器人上游相关产业链公司有望深度受益。
中航证券则建议关注三条主线:1)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实现国产替代的厂商,如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汇川技术、中大力德;2)中、下游,“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生产+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模式的厂商将会获得优势竞争地位,如埃斯顿;3)为工业设备装上“眼睛”的专注视觉核心技术的奥普特、天准科技等。
▌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即将启动
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明确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加快5G车路协同的技术应用,促进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的协同发展。
目前,该领域相关利好政策不断加码,国内多城市正积极开放高阶智能驾驶试点。
2022年11月2日,工信部联合公安部组织起草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通知》的亮点在于对于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当中的责任主体进行了划分。兴业证券认为,这对于智能驾驶行业长期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为首,多个城市相继推出政策,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其中上海市嘉定区于2022年底率先开展高快速路的开放测试。
兴业证券表示,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政策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智能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有望加速,看好汽车智能化升级带来的产业机会,建议重点关注智能化和汽车检测细分板块:
1)智能化增量零部件公司优先受益,推荐德赛西威(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控制器)、经纬恒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底盘控制器)、科博达(底盘控制器)、伯特利(线控制动)、保隆科技(空气悬架)、均胜电子(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控制器);
2)汽车检测行业因智能化升级检测业务增多而受益,建议关注中国汽研(汽车安全、智能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