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9

  • 全球汽车零部件大厂佛瑞亚宣布裁员一万人 应对欧洲市场重重挑战

    欧洲当地时间周一,法国佛瑞亚(FORVIA)宣布 将在未来5年里减少1万个岗位,来迎接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和区域竞争新范式的挑战。 佛瑞亚由佛吉亚(Faurecia)和海拉(Hella)2022年合并而成,是全球汽车座椅、内饰、电子系统、照明系统等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也是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 挑战主要在欧洲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佛瑞亚宣布裁员时参照的是2023年末全公司7.5万名员工,但 公司面临的核心挑战在欧洲大本营 。近几年欧洲汽车产量一直处于缓慢恢复的过程中,消费者对相对昂贵的电动车需求也不旺盛。 根据佛瑞亚周一发布的2023年报,公司全年销售收入272.5亿欧元,营业利润14.39亿欧元,分别较上一财年提高10.9%和35.7%。取得增长固然喜人,但投资者很快就读出了问题: 包含欧洲大本营在内的EMEA区域营收占整个公司接近一半,但贡献的营业利润只有两成。 正因如此,佛瑞亚提出了一项名为“欧盟-前进”(EU-FORWARD)的项目,有关裁员的表述也来自于此。公司表示,整个裁员项目将在5年内完成,主要通过员工离职和裁减临时员工来完成,公司的自然减员率正好是每年2000人。 (来源:公司年报) 为了在自然减员之余减少对员工团队的影响, 佛瑞亚宣布将立刻、大幅减少在欧洲的招聘,调整非永久雇员的水平,并大力减少对外部研发资源的使用。 公司希望,在五年计划结束后,EMEA区域的营业利润率能够回升至35%。 发布财报后,佛瑞亚在巴黎泛欧交易所挂牌的股票虽然开盘后一度上涨,但随后持续下跌,截止发稿时跌幅已经达到14%。 中国业务增长强劲 虽然佛瑞亚在提出这个EU-FORWARD项目时,明确把应对“亚洲新来者”对欧洲汽车市场的挑战放在台面上,但佛瑞亚自身也是国际合作的受益者。公司的亚洲业务,特别是中国业务增长格外突出。 从整体数据看, 佛瑞亚中国区在2023年的销售额达到58.5亿欧元,增速17.7%也要快于几个主要区域。 佛瑞亚透露,中国区的营收里45%来自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国内厂商,另外55%来自于在中国设厂的外资车厂。 (佛瑞亚的亚洲区收入中大头来自中国,来源:公司年报) 佛瑞亚年报显示,在折算汇率影响前的有机销售收入方面,公司的汽车座椅业务在中国市场取得了30%的销售额增速,主要受到比亚迪、理想汽车、“某个大型美国电动车制造商”和宝马的推动。内饰业务方面,得益于长安汽车、理想汽车的合作,中国区的有机销售增速达到20%。

  • 恒勃股份:2024年产能已提前规划应对 完全满足问界车型订单需求

    恒勃股份在互动平台上提到,公司2023年四季度已经开始给问界M9供货。公司2024年产能已提前规划应对,完全满足问界车型订单需求。公司目前与问界商谈的零部件具体信息由于商业秘密的原因暂时无法对外公布,敬请谅解。

  • 美国汽车业的海外零部件供应商正改变供应链布局 赴美“贴身”建工厂

    特斯拉、福特和通用等大型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大工业(Hota Industrial Mfg)已经着手准备在美国建立第一家工厂的事宜。 和大工业目前的工厂主要设在中国台湾,生产齿轮、转子马达轴和其他汽车零部件。而由于买家主要聚集在北美,北美地区占到其销售额的70%。 为了解决客户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该公司9月宣布投资9900万美元在新墨西哥州建厂 ,这是该公司在亚洲以外的第一家工厂。 和大的CEO沈千慈在采访中称,“我们选择美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决定。” 在疫情期间,由于货运集装箱和港口工人短缺,和大工业采用昂贵的空运方式向北美买家运送重型汽车零部件。 沈千慈指出,“在疫情期间,即使你的产品再便宜,发货上也是个问题。所以现在,人们都开始逐渐接受‘如果你离我近一点,我愿意多花一点钱’的这一观点。” 此外,沈千慈称,在美设厂是为了化解其顾客在供应链问题上的顾虑。 “下一个底特律” 和大工业在美国的新工厂将位于新墨西哥州,距离特斯拉总部所在地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都不远。该 汽车零部件工厂将于明年初开始建设,并于2025年大规模生产。 美国和墨西哥现如今都在加快建设电动汽车供应链,特斯拉已计划在墨西哥建造一座超级工厂。和大CEO在谈到美墨交界地区时指出,“ 该地将成为下一个底特律 ”。 沈千慈指出, 在工厂开始运营后的头几年里,美国的产量将占和大总产量的5-8% 。此外,新墨西哥州政府将为这家新工厂的建设提供300万美元的资金,再加上潜在的税收抵免。 大多数寻求北美立足点的海外制造商由于成本原因选择墨西哥而不是美国。沈千慈对此表示,虽然和大在美国建厂的成本会更高, 但其在规模、垂直整合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将弥补这一点 。 此外沈千慈补充道, 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也将有助于缓解成本压力 ,因为美国鼓励电动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国内工厂采购零部件。

  • 隆基机械股价盘中涨停 刷10个月新高 碳陶刹车盘已有充分储备

    SMM 11月24日讯:11月24日盘中,隆基机械股价一度拉升涨停,报10.36元/股创下10个月新高,总市值43.4亿元。 消息面上,公司与江淮汽车、北汽有着多年的深度合作。公司指出新产品、新项目的储备是我们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碳陶刹车盘作为新项目之一,公司已有充分的储备。 公开资料显示,隆基机械是是国内铸造规模最大、产品规格型号最多的汽车制动部件生产企业,凭借带着领先的行业产品力,隆基机械还为小鹏、华为等相关汽车产品供货,此前其在互动平台上曾回应称,公司现已为M5、M7问界汽车独家供货,问界M9目前尚未供货。且公司为赛力斯m5、m7问界汽车独家供货,且订单充足。 此前,公司曾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据公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16.16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5.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78.02万元,同比下降6.21%。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共实现5.46亿元的营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797.53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创新,推动汽零产品升级换代,加速新能源转型发展,同时,公司也一直在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优化客户结构。 11月初,随着造车新势力陆续发布其10月产销数据,杰出的数据令“银十”车市销量有所兑现。国泰君安评论称,考虑到最后两个月行业即将进入年未冲量阶段。在较大力度促销下,年未车市销量有望继续录得环比增长。且其表示,随着自主品牌逐步崛起,叠加中高端新能源MPV具备空间多元化、功能配置多样化、智能化等优势,MPV赛道有望迎来蓝海市场,看好业绩兑现能力较好的车企及零部件公司。

  • 军用飞机维修商超卓航科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将建设新能源汽车配件产线

    《科创板日报》8月15日讯(记者 余诗琪)今日晚间,超卓航科(688237.SH)发布了2023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15亿元,同比增长55.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48.15万元,同比下降24.47%。 对于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超卓航科称营收增长是因为业务拓展及新增控股子公司所致,但与此同时研发投入增加、股权激励费用计提及政府补助相比上年同期减少,导致利润下滑。 在半年报中,股权激励费用计提和政府补助具体金额并没有显示,研发投入较同期确实有明显增长。2023年上半年,超卓航科研发投入1196.38万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623.57万元,增长了91.86%。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或与超卓航科的业务属性有关。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公司业务描述成“飞机4S店”。超卓航科是国内少数掌握冷喷涂增材制造技术并产业化运用在航空器维修再制造领域的企业之一,主要服务于军方及其下属飞机大修厂、军工集团下属单位以及民用航空运营企业等客户,目前是A、B基地级大修厂多种型号战斗机起落架大梁疲劳裂纹冷喷涂修复的唯一供应商。 今年上半年,以机体结构再制造及零部件制造为主的定制化增材业务,贡献了营收9533.42万元,占营业总收入比例约82.83%,已经接近去年全年业务的七成。 在超卓航科的规划中,上半年军品业务保持稳步增长,接下来要积极发力开拓市场,民品业务加速发力。 新能源汽车是超卓航科着重强调的领域。 超卓航科称,已针对新能源汽车中的热管理系统零部件,进行了多种型号产品的研发。其中部分型号已通过客户验证,并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还称客户计划将该产品应用于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平台,对产能提出了较高需求。 量产已经被超卓航科提上了日程。它在半年报中明确表示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建设产线,专门用于相关产品的生产。目前已建立了完备的生产工艺体系和质量体系,并持续对粉末回收系统、气体回收系统进行优化,提升原材料使用和回收的效率,努力降低综合成本。 此前超卓航科曾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务发展态势较好,2023年订单预计将持续稳定增长。去年,它还在张家港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道然新能源,主营业务包括就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研发、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等。 另一个得到超卓航科资金投入的领域,是工业母机。在去年11月,超卓航科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收购嘉德机械有100%股权。据悉,嘉德机械主要业务中的辊系部件及非标轴承是工业母机、精整设备及其他工业设备重要零部件。目前嘉德机械已成为超卓航科的全资子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在收购前嘉德机械已签订的在手订单已超过5280万元,还作出了业绩承诺,表示2022年经审计的营业收入将不低于6000万元,2022年11—12月扣非净利润将不低于150万元;2023年经审计的扣非净利润将不低于780万元;2024年、2025年经审计的扣非净利润均不低于800万元。 在半年报中,嘉德机械目前净利润407.25万元,是超卓航科四家控股子公司中最高的。此前在与投资者交流时,超卓航科表示,收购嘉德是在民品应用领域的一次探索,也是公司向工业零部件制造领域拓展的重要突破,有望使公司在精整设备与工业零部件行业建立市场地位及影响力。 除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外,超卓航科还在光伏、半导体等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尝试,如多晶硅生产相关设备的制备、散热模块零部件的生产、座圈耐磨减磨涂层的制备等,部分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 上海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1万辆 核心零部件环节或率先受益

    上海印发《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力争突破1万辆,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2025年底前,全面淘汰国三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研究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货车提前报废有关政策。 根据香橙会研究院数据,截至到2023年6月底,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上险数量达2374辆。在《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推动下,为实现2025年1万辆氢燃料电池保有量目标,上海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今年以来燃料电池汽车逐渐进入放量阶段,伴随各地政策细则出台与补贴落地,产销持续呈现高增长态势,行业放量确定性强,核心零部件环节率先受益。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京城股份 拥有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技术水平先进的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的设计测试中心及生产线,所生产的储氢气瓶已批量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 雄韬股份 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电堆、电池控制系统等生产研发。

  • 细分龙头20cm涨停!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本周机构调研热度大幅升温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周日,沪深两市共131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按行业划分, 计算机、医药生物和电子接受机构调研密度最高 。此外, 基础化工、电力设备、银行等行业关注度有所提升 ,机械设备、有色金属等行业关注度出现下降。 从细分领域看, 汽车零部件、软件开发和化学制药板块位列机构关注度前三 。此外,元件、文娱用品、城商行等行业机构关注度大幅提升。 具体公司方面,据Choice数据统计, 永安林业接受调研次数最多,达到3次 。从机构来访接待量统计,共有1家上市公司接待百家以上机构调研, 卫宁健康、泰恩康和广电计量位列前三,分别为222、79和61家 。 在本周接受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中, 北向资金流入最多的3只股票分别为比亚迪、巨人网络和图南股份,净买入额分别为10.07亿元、2.03亿元和1.22亿元 。 从市场表现看,本周汽车零部件、无人驾驶、机器人等概念均有所表现。主营镁合金、铝合金精密压铸产品的星源卓镁7月5日、7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汽车轻量化成为世界汽车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镁合金作为主要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市场空间有望持续增长 。为此,公司不断调整战略布局,持续深耕镁合金精密压铸技术研发、推进生产设备升级,为客户提供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压铸及精加工生产等一体化服务,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并满足客户需求。 在二级市场, 星源卓镁股价周五录得20cm涨停 。 通力科技本周二、周三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我国减速机中端市场,并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 ,公司下游行业分布广泛,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环保、医药、化工、冶金、能源、粮油、工程机械、起重、输送等。 通力科技本周二录得20cm涨停,周三、周四均涨超5%。拉长时间看, 公司股价自4月末迄今累计最大涨幅达272% 。 万润科技周三发布调研纪要表示,公司红外不可见光产品可应用于智能家居、消防安防、光幕等领域; 公司已与国内外主流的智能家居扫地机器人厂商开展合作 ;公司积极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和市场。二级市场表现看, 万润科技股价周四录得涨停板 。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也在本周末披露无人驾驶以及机器人相关调研信息。恒帅股份周五发布机构调研信息表示,公司的主动感知清洗系统在未来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公司已向部分客户小批量交样并进行路试,预计部分项目会于今年陆续结束路试进入定点环节 。 灿瑞科技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 公司的磁传感器、光传感器、智能电机驱动芯片产品均可用于机器人上,可分别用于机器人的关节部位、感知部位、转动部位 。 亿嘉和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目前公司的业务布局,除了电网体系外,已逐步拓展到商用清洁、新能源充电、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新行业领域的业务将有利于公司加速拓展全国市场。其中, 商用清洁机器人目前已启动国内、海外双线战略,并与多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

  • 车企降价潮边缘 零部件“开打”价格战?

    “车企降价对于供应商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压力会一级一级传导。”在媒体2月初的一则报道中,有行业人士直言,由于特斯拉降价,一些供应商的压力倍增。 摆在这些供应商面前的无非两条路,要么被继续压价,要么掌握充足的议价权。 随着2023年国补取消,国内大部分车企都宣布了涨价措施,特斯拉却一反常态,打出降价牌。目前仅有少数车企跟上脚步,但也不能排除“降价潮”不会出现。问题在于,特斯拉拥有足够的降价空间,至于其他一些车企自身若没有能够覆盖成本的交付量,只会是“多卖多亏”。 于是,车企如何维持或者尽可能保持成本优势变得愈发关键。压力的接力棒也由此传到供应商的手上。比如,特斯拉的供应商已经开始准备直面这家车企可能提出的降价要求,当然也不乏有供应商面临丢单的风险。 根据集邦咨询(TrendForce)发布的最新报告,自2022年起,小米、华为和比亚迪等公司陆续导入微容科技、风华高科的低容值车规MLCC,竞价抢单就此开始。 车企为了确保足够的获利能力,转而采购价格更低的MLCC产品。而MLCC相关厂商通过竞价的方式,争取订单。报告认为,这一趋势将加重供应链上、下游降价压力,同时长久以来车用MLCC的高毛利恐将逐渐式微。 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素有“电子工业大米”之称,是全球用量最大的被动元件之一。数据显示,一辆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需要大约1.2万颗MLCC,纯电动汽车则需要约1.8万颗,高端车型单车用量甚至可以达到3万颗以上。 随着ADAS/AD等级不断提高,MLCC的需求也将成倍增长。据太阳诱电预计,2023年全球汽车MLCC需求规模将是2019年的1.9倍。 MLCC市场主要分为三个梯队,以村田、太阳诱电等日企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和由国巨、基美、三星等中国台湾、韩国公司组成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则是中国大陆代表团,相关厂商包括风华高科、宇阳科技等。 近两年,日本厂商相继退出低端车规产品的低价竞争循环,转向高端产品的生产。因而TrendForce指出,此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厂商将竞价争夺低端车规MLCC的订单。同时接下来,在新创车企仍要考虑降低整车成本的情况下,2023年MLCC车规产品价格战将持续进行。  一边是车企想要压低价格,另一边是行业内部发起的激烈价格战,供应商的处境看似里外为难。 不过上述报告也指出,消费电子、5G、数据中心等基建市场需求放缓,汽车市场对MLCC的需求有望从特斯拉降价促销中受惠增加。据统计,今年2月MLCC供应商BB Ratio(Book-to-Bill Ratio;订单出货比值)微幅上升至0.79。 此外,受此次价格战的影响,日厂长期把持的高市占率也将被其他竞争对手分食,预估村田、TDK、太阳诱电2023年车规MLCC产能占比将分别下滑至41%、16%及13%,合计份额较2022年减少超过10%。而从行业整体看,MLCC供应商全年将积极投入研发,并扩大车用MLCC产能。 除了MLCC市场,放眼其他车载零部件市场,可能也存在类似情况。无论如何,能够在这场价格战中活下来的供应商,将会更好地活着。

  • C919大飞机订单已超千架 商飞透露C919必将提速扩产 大飞机产业链蓄势待发

    1月12日,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玉金透露,C919大飞机必将提速扩产。目前第一批订单在东航,多家航空公司都在争取订单。C919规划未来五年,年产能计划到达150架,现在已经有1200多架的订单,产能进入成熟期,必然会有质的升级。机构预计2030-2040年,随着全产业链的逐步成熟,飞机运营、配套维修能力的完善,市占率逐步提升,国产大飞机也有望迎来的黄金时期。相关标的:中航西飞(000768.SZ)、光威复材(300699.SZ)、爱乐达(300696.SZ)、中航高科(600862.SH)、航发控制(000738.SZ)。 C919大飞机是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一款168-190座级窄体干线客机,专为短程到中程的航线设计,属于单通道150座级,标配168个座位,最多可容纳190个座位。此前2022年12月29日,中国商飞公司向市场交付第100架ARJ21飞机,国产喷气支线客机迎来了批量化生产、规模化运营、系列化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国产大飞机C919正进行密集验证飞行,C919飞机完成航线验证飞行后,中国民航局将对验证结果进行审定和检查,确认东航具备安全运行C919飞机能力之后,颁发相应运营许可,中国东航争取在2023年春将C919正式投入商业载客运营。 1月10日,上海市科委发布《2022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C919大型客机累计获得32家客户1035架订单,CR929客机加快研制,已完成首轮需求验证,首批飞机级和系统级需求验证率达98%,持续开展复材机身研制。 根据新思界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大飞机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空客交付民用客机数量占比全球民用客机总量达到60%;波音交付数量占比达到32%;中国商飞交付占比仅为2%。未来在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进展不断加快背景下,波音与空客在全球民用客机市场的垄断格局有望被打破,国产型号市占率将不断提升,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据中国商飞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接收民航客机9284架(其中支线客机958架、单通道客机6288架、双通道客机2038架),市场总价值超9万亿元。 中泰证券表示,随着机电、航电系统相关设备、零件的国产化,中国民航大飞机的制造体系将会在培育起来的国际国内市场中,真正走向成熟。C919预计未来20年年均拉动超600亿元市场。 中航证券预计,2030-2040年随着全产业链的逐步成熟,飞机运营、配套维修能力的完善,市占率逐步提升,国产大飞机也有望迎来的黄金时期。 信达证券指出,发展大飞机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带动效应,大飞机产业链蓄势待发。该行建议的受益标的包括:1)机体结构产业链:大部段(中航西飞/洪都航空/中直股份)、零部件加工(中航重机/爱乐达)、钛合金(西部超导/宝钛股份)、碳纤维(中航高科/光威复材/楚江新材)。2)机载系统产业链:系统供应商(中航机电/中航电子)、元器件(中航光电/航天电器)、刹车盘/系统(北摩高科/博云新材)。3)航空发动机产业链:主机厂(航发动力)、核心配套(航发控制、航发科技)、高温合金(抚顺特钢、钢研高纳)等。 相关概念股: 中航西飞(000768.SZ):公司是C919飞机的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目前承担着C919飞机外翼翼盒、中机身(含中央翼)、襟翼、副翼、缝翼等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 光威复材(300699.SZ):公司是碳纤维龙头企业之一,参与C919的PCD适航认证,并获得预批准。 爱乐达(300696.SZ):公司主要从事军用飞机和民用客机零部件的精密制造,以及航空地面工装的设计制造业务。产品涉及中航工业下属企业的多种机型,以及中国商飞C919、ARJ21,中航通飞AG600,波音B737、B737-Max、B747-8、B787-9,空客A320、A350,以色列G280公务机、B737\B767客改货,意航ATR等机型。 中航高科(600862.SH):公司大力推进航空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轨道交通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以C919方向舵等复合材料结构为应用目标,突破了国产树脂和T300级碳纤维预浸料关键技术。 航发控制(000738.SZ):公司为国内唯一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根据国家部署,公司一直积极参与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装备机型包含C919等。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