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0个
10月31日,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在山西·运城圆满落幕! 作为铜行业的年度盛会,本次大会以 “智创铜基新材料,绿启产业新未来” 为主题,环节设置丰富多元、亮点密集呈现。开幕式上,嘉宾致辞高屋建瓴,为行业发展锚定方向;重磅主论坛聚焦核心议题,奠定全年产业发展基调。 会议期间,多元活动精准覆盖全产业链需求:2026 长单 1V1 供需洽谈区搭建高效对接桥梁,助力企业精准匹配合作资源;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SMM & 为恒智能铜产业储能合作专场沙龙等平行活动,深度聚焦铜基新材料应用、低碳能源转型等热点赛道。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释放区域发展红利,“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与深度圆桌访谈拉近产业链同仁距离,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实地考察活动,让参会者直观感受铜产业创新实践与发展活力。 本次大会汇聚国内外龙头企业、顶尖科研机构、专业金融机构及行业权威专家,围绕多维度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从中国铜工业 “十五五” 高质量发展战略、铜矿产业绿色转型路径、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到全球铜产业链供需格局与价格预测、铜矿资源战略与海外投资风险应对;从 AI 与新能源产业中的铜材应用、高性能压延铜箔制备技术,到智能技术在铜合金加工中的实践、铜材料与汽车连接器可靠性研究等,覆盖政策导向、资源市场、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全维度。与会嘉宾以思想碰撞凝聚发展共识,为产业链同仁共谋合作、共商未来搭建了高效务实的交流平台。 》点击回顾会议现场视频 》点击查看会议现场图片 》点击查看会议文字专题报道 10月30日 开幕式及致辞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姚逊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信厅总工程师 崔力伟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迎辉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谌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嘉宾发言 主论坛:2025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中国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 发言嘉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 康 义 一、“十四五”时期铜工业发展成就 1.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2.中国铜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其在介绍2024年世界矿产铜主要国家产量是提及:其中:刚果(金)湿法铜产量占比为81.7%,智利湿法铜产量占比为22.2%。 其对2024年世界精炼铜主要国家产量和2024年世界主要国家精炼铜消费量进行了阐述。 此外,其还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精炼铜消费量和2024年中国铜消费结构。 4.技术创新引领铜产业全面升级 通过产学研技术攻关,在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迅速实现了从矿山、冶炼和加工全面升级。 铜冶炼的闪速和“双闪”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自主研发的悬浮铜冶炼、氧气底吹、氧气侧吹加顶吹等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铜管材、铜板带、铜箔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并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为我国新能源、电力电子工业提供了新材料支撑。 其介绍自2019年-2024年,铜冶炼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 第五,其还结合2024年中国铜精矿产量分布图、2024年中国精炼铜产量前10位省(区)以及2024年中国铜材产量前10位省(市)阐述了中国铜产业布局情况。 6.2024年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2024年铜进出口贸易总额1524.5亿美元,占有色行业进出口总额的41.3%。其中,进口贸易额1396.5亿美元,出口贸易额128.3亿美元,贸易逆差1268.2亿美元。 7.中国铜企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2025世界500强中国铜企业4家。 此外,其还对2024年全球矿产铜前10位企业产量和2024年全球精炼铜前10位企业产量进行了介绍。 8.境外铜矿产资源开发成效显著 在“一带一路”建设指引下,中国企业采取整体收购和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得境外铜矿产资源,并相继在境外投资建设了一批规模可观的铜矿山和选冶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中资企业在境外获得的铜资源储量约2亿吨,形成了350万吨矿产铜,初步建成了刚果(金)、秘鲁、赞比亚三大海外铜基地,有效增强了我国铜资源自主可控能力。 二、“十五五”铜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座谈会上强调: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铜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铜工业强国。未来5年,要确保基本建成世界铜工业强国取得决定性进展。 (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铜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问题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为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面实现铜产业转型升级,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供高端新材料支撑。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二)铜资源保障自主安全可控 提高铜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要立足国内,加大重点成矿带找矿力度,增储上产。持续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勘探,形成一批重点矿产资源接续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建设一批铜矿产资源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完善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大力提升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实现自主安全可控。 》康义:中国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助力铜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发言嘉宾: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户总经理 田 原 发言主题:铜矿产业现状与绿色转型路径 发言嘉宾: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迎辉 圆桌访谈:铜产业破局:资源、技术与市场的三重挑战 主持人:SMM大数据总监 叶建华 访谈嘉宾: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卫东 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诸 捷 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 烨 重庆渝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孟康 》点击查看访谈详情 发言主题:2025全球铜产业链供需格局与价格预测 发言嘉宾:SMM大数据总监 叶建华 宏观:市场不确定性与特朗普政策影响 ► 市场不确定性加剧 美国对等关税,锚定“贸易逆差”,意在解决37万亿的美债及制造业回流;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带来市场剧烈波动。 价格波动剧烈:其指出今年市场不确定性来自诸如产业和宏观等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这也增加了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难度,如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其推特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3-4月美国加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清明节后铜价出现了跌停。 市场预期变化: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促使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如韩国电缆厂、中国铜管厂在美国投资扩建,不过,长期的关税将对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带来挑战。 经贸博弈与关税冲击 中美经贸会谈频繁:4月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后,中国美国已举行五次经贸会谈,市场也关注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会晤,这可能会影响铜等有色金属的短期波动。 关税对大宗商品价格不利:每次关税冲击对大宗商品尤其是基本金属价格是不利的,如黄金、白银价格受影响,市场担心贸易壁垒建立干扰全球经济,推动贵金属价格迭创新高,但近期黄金白银回落调整之后,有资金流出,并有部分资金流向有色金属板块。 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均处于50以下受地缘冲突及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铜金比下行显示市场较强避险情绪 其结合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美国CPI、铜金比以及LME铜和美元指数(逆序)等的走势变化进行了阐述。 ►美元走弱和美元信用弱化亦推升铜价 美元进入降息周期 降息幅度预测:美联储周三宣布降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这也是美联储今年第二次降息 25 个基点。市场普遍预期,从去年9月至今年年底,美联储累计降息幅度约 175 个 BP,标志着美国已正式进入降息周期。当前美元指数在100 关口以内徘徊,近期受日本新首相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影响,美元迎来短期反弹走势。 长期走弱趋势:而长期来看,美国降息周期尚未结束,美元将持续走弱。 美元信用受质疑 :特朗普与美联储在推特上的博弈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和美元信用的担忧,这是推动黄金、白银、有色金属、或者虚拟货币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美元走弱或者美元信用的弱化也将从金融角度推升铜价。 基本面 ►铜市场供应端情况 铜精矿紧张之下现货铜精矿加工费持续下滑 冶炼厂亏损压力逐步体现 铜精矿加工费创新低:中国铜精矿加工费成交价格再次回落至低位,此前在去年三季度便经历过建国以来的阶段性低谷,如今再度陷入低迷。持续的低加工费格局,将为铜价提供更强估值支撑,进一步推升其价值中枢。 产量增量下调:2025年矿山干扰事件频发带来很多预期外的扰动,如智利ElTeniente、刚果金Kamoa-Kakula、印度尼西亚Grasberg、中国内蒙古矿业、加拿大SnowLake、智利QB等铜矿的生产中断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SMM预计2025年全球铜精矿硫化矿产量为1948万金属吨,同比减量达22万金属吨。矿山供应预期外减少直接导致全球铜精矿供需平衡结果恶化,进入三季度以来,所有的机构都开始下调全球铜矿的增量。 未来干扰率增加:供应端的干扰无疑对全球冶炼厂的生产运营带来负面影响,原料供应直接承压。 》SMM:乐观预期升温+供需基本面托底 预计2026年铜价可能继续上移【铜业年会】 10月29日 论坛一: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 发言主题:AI 新能源产业中的铜材应用 发言嘉宾:浙江花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建锋 铜材的优势特点 1.优异的导电、导热性 纯铜板带(如T2、TU1)导电率可达98%以上,是电力、电子行业(如变压器、连接器、电路基板)的首选材料。高导热性适用于散热器件(如热交换器、电子设备散热片)。 2.耐腐蚀与长寿命 铜自然形成致密氧化膜,耐大 气、水及部分化学介质腐蚀,白铜(如B30)更耐海水侵蚀, 适用于海洋工程。青铜(如QSn6.5-0.1)耐磨耐疲劳,用于轴承、齿轮等关键部件。 3.表面质量与尺寸精度高 冷轧工艺可控制厚度公差至微米级, 表面光洁无缺陷,适合电镀、喷涂等 后续处理,广泛应用于高端装饰(如 建筑幕墙、奖章)。 4.环保与可回收性 铜100%可回收且性能不衰减, 符合绿色制造趋势,降低全生 命周期成本。 5.多样化的合金适配性 通过调整合金成分(如黄铜加锌、青铜加锡、白铜加镍), 可针对性优化强度、硬度、耐蚀性或切削性能,适应不同场 景需求。 6.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软态(M)铜板带延展性极佳,易于冲压、折弯、深冲成型,适合精密零件加工。硬态(Y)或半硬态(Y2) 可通过冷轧强化,满足高强度需求 (如弹簧触点、屏蔽罩)。 铜材(铜箔)行业覆盖的范围 铜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而被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 AI驱动PCB高速发展 AI浪潮驱动PCB下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在AI快速迭代的驱动下,服务器/存储、消费电子、计算机、手机、汽车电子等下游领域对PCB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据Prismark,2024年,服务器/存储、消费电子、计算机、手机、汽车电子这五大领域的消费需求达524亿美元,占全部下游应用领域消费需求的比例为71%;预计上述各下游应用领域2024-2029CAGR分别为11.6%、3.0%、2.5%、4.5%、4.0%,有力支撑PCB市场未来增长。 AI服务器推动PCB量价齐升 • 在服务器中, PCB主要应用于主板、电源背板、硬盘背板、网卡、R i s e r 卡等核心部分。服务器PCB产品需要与服务器芯片保持同步代际更迭,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在3-5 年, 成熟期一般在2-3 年。随各代芯片平台在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损耗、布线密度等方面要求提升, 服务器PCB产品也需要相应升级。 •AI服务器对PCB技术要求远高于传统产品, 有望拉动对应的PCB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实现量价齐升。 》AI 新能源产业中的铜材应用【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深度剖析中条山集团铜尾矿综合利用典型案例与行业启示 发言嘉宾:山西舜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 刚 发言主题:中国铜矿资源战略与海外投资风险应对 发言嘉宾: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朱 清 发言主题:宏观视角铜市场未来展望 发言嘉宾: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 曹 洋 判断与策略 •行情关键:美元周期、关税预期,库存周期,扰动风险。 •交易层面:三大驱动因素(宏观面、基本面、情绪面)。 •核心逻辑: 1. 宏观因素:滞胀与美联储政治化(压美元)、各国财政刺激(撑需求)、关税风险+地缘风险 2. 基本面因素:供给扰动存在发酵空间,区域供需平衡“破坏—重构—破坏” 3. 2022-2026年平衡表(新):“弱短缺-缺口扩大-缺口扩大-缺口缩小-缺口扩大” 4. 2H25关键变量:政策变化、美元变化、库存变化、供给扰动 •铜价预测:中期——2022——2026年铜价重心逐步上移 4Q2025行情:震荡中突破前高 •核心观点:震荡上涨为主,年底警惕阶段回调风险 •策略: 套利 关注内外正套(多伦铜空沪铜)、国内阶段观望 单边 逢回调布局中线多单 套保 (结构性行情,波动加剧)累购策略更优 (长期看涨逻辑:美元信用周期(资源货币)、供应链风险及资源瓶颈、需求新动能较强、老动能不弱vs. 经济预期、材料替代) 风险点:政策风险(关税再度升级风险),流动性紧缩预期(中长期)等。 供给扰动事件 ►自由港印尼铜矿事故 •GBC矿区—PB1C区块(GBC基础设施)、死亡7人、历史性重大事故 •重启节奏E:预计2025年底事故调查完成,其他矿区BG、DMLZ四季度中期重启。预计2026年上半年PB2、3,下半年PB1部分,完全恢复2027。 •直接影响E:25年9-12月份20-25万金属吨,2026年(主要上半年)26-28万金属吨。 间接影响E:冶炼厂投产暂时停摆。 资源民族主义+矿企债务问题 美国关税影响 8月1日铜关税政策超预期变化——原料包括精炼铜、阳极铜获得阶段关税豁免 •美国精炼铜库存水平:保守估计1-7月份同比增长超过50万吨(COMEX集中交割风险仍在)。 •美国库存外移必要条件:COMEX与LME出现负价差,且负价差足以覆盖运输与资金成本等。 •美国库存外移基本面条件:美国供需基本面显著弱于其他市场。 •铜材及制品关税50%:海关数据角度,美国铜材净进口30万实物吨(2024年)。 CDA数据,美国Wire Rod净进口38万金属吨左右(2023年)。 》曹洋:宏观视角下铜市场展望【铜业年会】 圆桌访谈:再生阳极铜在铜冶炼原料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 主持人:SMM铜高级分析师 姜善誉 访谈嘉宾: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吕 勇 山东鑫泽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晓敏 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雷 前 新煌集团副总裁 梁逸龙 》点击查看详情 发言主题:技·数驱动,贸·融结合,助力有色产业新生态 发言嘉宾: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 谌 10月30日 论坛二: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 发言主题:高性能压延铜箔关键制备技术及应用 发言嘉宾:北方铜业总工程师,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经理 柴胜利 发言主题:铜材料与汽车连接器电接触可靠性研究 发言嘉宾: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李刘生 连接世界的基石与变局 近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燃油车单车用铜(千克) 其结合近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燃油车销量、近十年中国新能源车及燃油车总用铜量的情况进行了阐述。 1 技术节约与效率提升、 2 材料替代的加速、 3 车辆架构的根本性变革。 铝代铜是中国资源安全、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资源战略。 电化学腐蚀:铜、铝电位差,易产生电化学腐蚀。 氧化:铝排易氧化,氧化铝不导电,端接电阻大。 蠕变:铝材易蠕变,端接处松弛、端接电阻增大,连接失效。 “铝代铜”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这对于铜行业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高端的重大机遇。 高可靠电接触与铜 铜及其合金是连接器接触件的“骨骼”与“血脉” 》铜材料与汽车连接器电接触可靠性研究【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 发言嘉宾: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薛向阳 一 Cu-Fe合金背景 Cu-Fe合金与其他Cu合金相比,原料储备量较高、制备原料工艺较成熟、成本低廉,Cu和Fe特性的优良结合,具有环保、可再利用等特性,在电力、电子和通信等行业中展现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引线框架、电磁屏蔽产品等,可成为含铅、铍等铜合金的替代品。 强-塑性矛盾:Cu-Fe合金既可发挥 Cu 高导电、导热特性,随着Fe含量增加,Cu-Fe合金的强度大幅提升,塑性却急剧下降,塑性不足成为制约Cu-Fe合金发挥其功能特性的“卡脖子”问题。 电磁屏蔽材料包括金属、导电聚合物、导电涂料等。金属系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电磁屏蔽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率、电磁屏蔽性能及可加工性能。目前,可通过提高Cu-Fe合金的导电率、 磁导率以及调控组织结构可在改善其电磁屏蔽性能。 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性)矛盾:磁性Fe相是合适的强化相,但固溶的Fe原子会严重损害材料的导电率,电磁屏蔽过程的反射损耗、吸收损耗和多次内反射损耗与合金的导电率、磁导率及微结构有关。合金的导电率越高,电磁屏蔽性能越好。 二 研究思路 1.降低合金层错能调控塑性变形机制:层错能的高低与合金中的位错滑移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选取降低合金层错能的微合金元素,有望协同提升合金的强度和塑性。 2.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提升电磁屏蔽性能:通过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改善Cu-Fe合金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电磁屏蔽特性和综合性能。 三 研究内容及方案 1 第一性原理计算,筛选合金元素: • 建立纯Cu以及Cu-Fe超胞模型并设定参数; • 选择不同第三元素在层错层处的最佳占位,通过第三元素的原子占位计算广义层错能; • 筛选出能够提高Cu-Fe合金塑性的第三元素。 》技术贴: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铜业年会】 圆桌访谈:新材料,新应用 主持人:SMM执行副总裁 周 柏 访谈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韩卫光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李刘生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李 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士宏 》点击查看详情 发言主题:智能技术在铜合金设计及板带加工方面的应用 发言嘉宾: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士宏 发言主题:连接器用高性能铜合金的生产 发言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韩卫光 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 推介主题:山西省铜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培育情况、政策介绍 推介嘉宾: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推介主题:运城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推介 推介嘉宾: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推介主题:垣曲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推介 推介嘉宾:垣曲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推介主题:山西北铜新材料公司产品推介 推介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引资项目和供应链签约 互动交流 论坛三: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发言主题:铜市供需变革:新能源驱动长期涨势 发言嘉宾: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 刘彦龙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企业生产。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下,从 2015 年开始,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15 年超过韩国、日本跃居至全球首位,并逐步拉大差距。 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324GWh,在全球占比高达 57%。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738GWh,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68.3%。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910GWh,全球份额为71%。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170GWh,同比增长 28.6%,全球市场份额扩大到76%。 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为940GWh,同比增长约68%,全球占比超过80%。 中国锂离子电池对铜的需求量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铜产品的需求。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从2018年的124.2GWh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1170GWh,预计2030年将增长到3800GWh。 按照行业通用标准,1GWh锂离子电池通常需要600-800吨铜箔,这意味着仅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对铜箔的需求量就达到了70.2-93.6万吨。2030年有望增加到228万吨。 中国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 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统计,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约83kg。其中:动力电池占55%,电机驱动占22%,充电设施占18%,其他系统占5% 。 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铜使用量有所差异。纯电动汽车:一般用铜量为80kg左右,其中锂离子电池铜箔单车用量约35kg,高压线束用铜23kg,电机用铜12kg;插电混动汽车:整车用铜量大约60kg,其中锂锂离子电池铜箔用量约15kg,电机用铜10kg;电动巴士:用铜量级260kg。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如果按83kg/辆计算,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为106.8万吨。 如果2030年中国汽车产量为3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5%,预计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将达到188.8万吨。 锂离子电池对铜加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为满足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对铜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铜加工技术正朝着多个方向演进: 》大咖分享:中国锂离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铜产品的需求【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量化研究与实践 发言嘉宾:中国电科院碳评估室主任 刘 超 一、背景现状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也就是⼈们常说的 “碳耗用量”。 产品碳足迹 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以CO2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排放总量。 碳标签 (CarbonLabelling),即碳足迹标签,是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的标签。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国外发展现状——政策制定与绿色贸易壁垒 英国于2007年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产品碳足迹标签,随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碳标签制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影响较为广泛的 为英国的碳标签制度。 目前一百多个国家已提出“零碳”或“碳中和”气候目标。主要国家更加重视产品的绿色低碳成分,陆续颁布产品碳足迹强制性法律要求,产品碳足迹逐渐成为进入国际市场和品牌供应链的必 备条件。 国外发展现状——核算体系与数字化工具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覆盖电力、钢铁、航空等领域,通过配额交易机制推动减排。其碳足迹核算已延伸至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闭环管理。 国际企业广泛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工具,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碳足迹核算。欧美研究机构开发高精度碳足迹数据库,如 Ecoinvent、GaBi,为全球核算提供数据支持。 国内政策驱动与绿色转型需求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相关部委紧紧围绕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和规划部署,已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纳入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核心任务。 国内发展现状——体系构建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2023年11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明确工作要求、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对规范有序开展国家碳足迹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欧美涉碳贸易壁垒冲击、加快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任务: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 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国内发展现状——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该文件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2027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2030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 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主要任务: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 国内发展现状——地方政策 其列举了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等地的政策。 国内发展现状——数据基础持续强化 2025年1月,首次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0.6205 kgCO2e/kWh),为中下游产品核算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纷纷试点碳足迹标识认证,通过核算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竞争力。国内CPCD、天工等数据库已开始初步建立。 国内发展现状——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国标方面,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团标方面,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采信方面,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发布规则标准采信清单。 二、量化模型构建与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电力设备 电力变压器及电力电缆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是确保电力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输送与配用的关键设备。据测算,2023年中国电力产业用铜约412万吨,占中国电解铜需求的26.3%。其中变压器及电缆的铜用量占比高达66.7%。以变压器为例,其规模效应将在电力系统供应链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量化研究与实践【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面向铜行业新型电力系统协同降碳控制 发言嘉宾:武汉大学研究员 李章诚 发言主题:铜产业链碳足迹分析与碳减排研究 发言嘉宾: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闫林芳 行业发展特点 碳排放占比高: 铜冶炼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 2%。冶炼工艺复杂,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应用领域广泛: 铜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在电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家用电器等传统领域应用广泛,如电力行业中的电线电缆、变压器等,电子信息行业中的手机、电脑等零部件。 新能源产业需求: 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大幅增加,用铜量显著大于燃油车,同时充电桩的普及也将增加铜的需求。数据中心、AI 服务器集群对高精度铜缆需求激增,单座超算中心耗铜量可达万吨级。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6亿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其中铝、铜、铅、锌等主要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 2024 年我国精炼铜产量 1364.4 万吨,进口量 404.08 万吨,出口量 45.62 万吨,国内精炼铜需求量 1722.86万吨;2024 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产量 180 万吨,进口量 677.7 万吨,国内铜精矿(金属量)需求量 857.7万吨。此外,2024 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约为 2350 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铜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挑战 1、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2、促进产业链低碳协同,助力产业链高质发展 3、赋能国家双碳战略举措,支撑双碳目标落实 二、铜行业产品碳足迹量化测算 碳排放量化方法概述 (1)核算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其根据不同计算目的与计算对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 (2)估算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投入产出法,相比于核算方法,简单易用但不够准确。 (3)因素分解分析法:主要包括结构分解分析法和指数分解分析法,能够将碳排放的变化分解 为多个影响因素。 》铜产业链碳足迹分析与碳减排研究【铜业年会】 圆桌访谈:铜与新能源低碳转型下的产业共生 主持人:SMM咨询总监 崔索野 访谈嘉宾: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闫林芳 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瑞继保储能行业营销总监 芮运泽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 刘彦龙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 周 骏 发言主题: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 周 骏 行业趋势 行业背景|铜业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概况 202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692万吨全球产能:3226万吨/年,产能利用率83.5%,中国产能占全球40%以上。 中国市场地位 2024年精炼铜产量:1364万吨(全球第一),2024年铜加工材产量:2350万吨(全球第一),2023年消费量:1545万吨,占全球58.2%。 新能源驱动 电动汽车用铜量:83公斤/辆(传统车20公斤),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超2000万辆,光伏与储能成为新增长点。 行业背景|铜业现状及政策 光伏与储能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双碳目标及节能降本:促使市场对新能源需求增加。 光伏和储能成本下降:提升了光储市场竞争力 制造、集成、渠道、用户重合率高,促使光伏与储能同步发展。 以上三条促进了光伏与储能快速发展 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7.57GW,全球占比43%。 新增储能43.7GW/109.8GWh,全球占比47%。 光伏、储能装机规模全球第一。 趋势一|光储未来已来 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根据目前光伏度电成本已经全面低于上网电价,带来用户侧平价。 随着储能技术推进,光储平价后会更加打开全球光储市场空间,将更有助于新能源的发展。 未来分布式电源(新政策、新模式)将以“光储融合解决方案”为主。 分布式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光储充协同是破局关键 新型场景光储互补需求增加 立足多样化场景,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用能痛点。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创新,构建光储融合能源体系。 》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基于构网技术的矿用新能源电力系统 发言嘉宾: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瑞继保储能行业营销总监 芮运泽 发言主题:面向产业负荷,打造源网荷储/绿电直连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远景零碳综合能源业务发展总监 王进强 1V1 2026长单供需洽谈区 SMM&为恒智能:铜产业储能合作专场沙龙 10月31日 企业考察 为保障考察安全有序推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中条山集团专门组织了安全培训,系统学习矿井开采规范、生产作业安全法则、现场考察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流程。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 一行,按既定行程先后前往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开展实地走访。 每到一处,考察团均受到各企业领导的热情接待与细致统筹安排。在企业负责人及相关部门核心人员的带队讲解下,考察团成员先后深入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区、技术研发中心等核心区域,近距离观摩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实地查看产品迭代升级成果,详细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布局、发展历程、产能规模及前沿技术应用情况。 考察全程,全体成员始终严格恪守各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自觉遵守现场参观秩序,保持整齐有序的行进节奏,既保障了考察活动的安全平稳推进,也为高效考察参观奠定了基础。 考察过程中,考察团成员分别与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的领导们展开友好深入的座谈交流。双方围绕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向、供需合作机遇等话题充分交换意见,现场沟通氛围积极热烈。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中条山集团)成立于1956年,属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是以铜为主、多业并举,集地质勘探、采选冶炼、精深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国际贸易、科研设计、尾矿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铜全产业链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九五”“十五”重点(铜行业)科研攻关项目,是中国铜工业发展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技术策源地,2023年成功当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链主企业。旗下最大控股子公司—— 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北方铜业,证券代码000737),于2021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中条山集团作为中国重要产铜基地之一,资源储量丰富,现探明保有铜矿石资源储量2.25亿吨、金属量140万吨,矿山深边部远景资源量3.3亿吨,铜金属量250万吨。现主要产品及产能为采矿1050万吨、选矿1150万吨、铜精矿含铜5.5万吨、阴极铜35万吨、高性能压延铜带3万吨、高精度压延铜箔5000吨、金锭15吨、银锭275吨,水泥150万吨、耐磨材料2万吨,同时综合回收铂、钯、硒、碲、铋、铑、铱等有价稀贵金属元素。铜采选、铜冶炼产能稳居中国铜行业前十,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有色金属企业营业收入50强。 产品图片 联系方式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0年1月,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6.8亿元,是北方铜业(股票代码000737)的全资子公司,是集铜及铜合金、高精度铜板带、高性能压延铜箔、覆铜板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分会及覆铜板分会会员单位。 公司投资的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项目年产5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3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铜及铜合金带材2.5万吨,压延铜箔5000吨),创造了连续轧制单卷长度突破2万米的6μm压延铜箔的行业记录。 公司主要产品有压延铜箔(光箔系列和处理箔系列)、铜及铜合金带材,产品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标准,主要应用于射频电缆带、电池极耳、引线框架材、新能源用带材、变压器带、5G通讯、航空航天、石墨烯薄膜制备等领域。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践行“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十六字要求,立足于中条山集团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及缔造华北地区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北方铜业铜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秉持进军铜加工行业一流标杆企业的使命愿景,全力推动公司铜基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为公司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点击查看企业考察详情: 》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考察团(山西篇)圆满收官! 签到&观展&花絮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瞬间 至此,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圆满落幕 感谢大家的帮助与支持,我们明年再聚~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10月29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 上,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曹洋分享了“宏观视角下铜市场未来展望”。 判断与策略 •行情关键:美元周期、关税预期,库存周期,扰动风险。 •交易层面:三大驱动因素(宏观面、基本面、情绪面)。 •核心逻辑: 1. 宏观因素:滞胀与美联储政治化(压美元)、各国财政刺激(撑需求)、关税风险+地缘风险 2. 基本面因素:供给扰动存在发酵空间,区域供需平衡“破坏—重构—破坏” 3. 2022-2026年平衡表(新):“弱短缺-缺口扩大-缺口扩大-缺口缩小-缺口扩大” 4. 2H25关键变量:政策变化、美元变化、库存变化、供给扰动 •铜价预测:中期——2022——2026年铜价重心逐步上移 4Q2025行情:震荡中突破前高 •核心观点:震荡上涨为主,年底警惕阶段回调风险 •策略: 套利 关注内外正套(多伦铜空沪铜)、国内阶段观望 单边 逢回调布局中线多单 套保 (结构性行情,波动加剧)累购策略更优 (长期看涨逻辑:美元信用周期(资源货币)、供应链风险及资源瓶颈、需求新动能较强、老动能不弱vs. 经济预期、材料替代) 风险点:政策风险(关税再度升级风险),流动性紧缩预期(中长期)等。 供给扰动事件 ►自由港印尼铜矿事故 •GBC矿区—PB1C区块(GBC基础设施)、死亡7人、历史性重大事故 •重启节奏E:预计2025年底事故调查完成,其他矿区BG、DMLZ四季度中期重启。预计2026年上半年PB2、3,下半年PB1部分,完全恢复2027。 •直接影响E:25年9-12月份20-25万金属吨,2026年(主要上半年)26-28万金属吨。 间接影响E:冶炼厂投产暂时停摆。 资源民族主义+矿企债务问题 美国关税影响 8月1日铜关税政策超预期变化——原料包括精炼铜、阳极铜获得阶段关税豁免 •美国精炼铜库存水平:保守估计1-7月份同比增长超过50万吨(COMEX集中交割风险仍在)。 •美国库存外移必要条件:COMEX与LME出现负价差,且负价差足以覆盖运输与资金成本等。 •美国库存外移基本面条件:美国供需基本面显著弱于其他市场。 •铜材及制品关税50%:海关数据角度,美国铜材净进口30万实物吨(2024年)。 CDA数据,美国Wire Rod净进口38万金属吨左右(2023年)。 关税造成铜材与制品缺口如何弥补?美国铜材与制品产能建设对铜需求影响?美国进口需求收缩,智利铜出口转移? •结论:不必过度担忧铜库存外移风险,继续跟踪价差边际变化,美国LME库存交割情况。 •交易影响:不构成短期强利空,但限制短期铜价上涨弹性或爆发力;中期警惕关税预期卷土重来,再度造成区域平衡破坏。 美联储政治化 美联储政治化趋势vs.中期通胀隐忧+美元信用 •美元信用转弱(大周期)背景—仍在发酵过程中。 •历史上美联储典型政治化阶段(二战时期,战时经济70年代美国滞胀)。 •特殊时期:解决经济下行与政治问题,牺牲通胀与本币价值。 利率曲线陡峭化(压短端,托长端)。 •产生后果:损失美联储(美元)声誉+中期通胀失控风险。 释放短期流动性,改善需求预期,提升风险偏好。 (短期)弱美元+通胀抬升预期——利多铜价。 (中长期)严重通胀风险——后期控制通胀将利空铜价。 需求端—微观视角(新能源) •新能源产业链:传统新能源需求(电力、电车)+ 新兴行业需求(AI、储能)。 •新能源需求:传统新能源(风+光)增速阶段放缓,但新能源汽车需求偏强。 •新兴需求:AI数据中心需求与配套需求+储能需求,强劲增长。 •中性乐观模型:2023 +75万金属吨,2024 +58万金属吨(上调),2025F +42万金属吨(上调)。 供需平衡 (资料来源:东证衍生品研究院) •供需平衡表:2022-2026年全球铜供需正在经历“弱短缺-缺口扩大-缺口扩大-缺口缩小-缺口扩大”。 • 供需底层逻辑:供给强约束+需求强韧性——全球仍处于库存去化周期。 •交易维度:库存变化预期与现实博弈+突发事件对库存预期冲击。 美国历史上铜需求增长最快阶段 (资料来源:东证衍生品研究院) •美国制造业回流/供应链分流:铜需求潜在增长量级巨大。 •供应链安全角度:未来南美、北美、非洲铜进口潜在需求巨大。 •基础设施建设+耐用品消费对工业金属会产生乘数效应。 交易逻辑 2025-2026年铜市场主线与副线交易逻辑对比 (资料来源:东证衍生品研究院)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2025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主论坛 上,SMM大数据总监叶建华围绕当前市场不确定性及铜市场的供需、价格等情况展开分析,探讨了特朗普政策、矿山生产、贸易格局、供需平衡等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并对铜市场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 宏观:市场不确定性与特朗普政策影响 ► 市场不确定性加剧 美国对等关税,锚定“贸易逆差”,意在解决37万亿的美债及制造业回流;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带来市场剧烈波动。 价格波动剧烈:其指出今年市场不确定性来自诸如产业和宏观等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这也增加了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难度,如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其推特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3-4月美国加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清明节后铜价出现了跌停。 市场预期变化: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促使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如韩国电缆厂、中国铜管厂在美国投资扩建,不过,长期的关税将对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带来挑战。 经贸博弈与关税冲击 中美经贸会谈频繁:4月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后,中国美国已举行五次经贸会谈,市场也关注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会晤,这可能会影响铜等有色金属的短期波动。 关税对大宗商品价格不利:每次关税冲击对大宗商品尤其是基本金属价格是不利的,如黄金、白银价格受影响,市场担心贸易壁垒建立干扰全球经济,推动贵金属价格迭创新高,但近期黄金白银回落调整之后,有资金流出,并有部分资金流向有色金属板块。 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均处于50以下受地缘冲突及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铜金比下行显示市场较强避险情绪 其结合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美国CPI、铜金比以及LME铜和美元指数(逆序)等的走势变化进行了阐述。 ►美元走弱和美元信用弱化亦推升铜价 美元进入降息周期 降息幅度预测:美联储周三宣布降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这也是美联储今年第二次降息 25 个基点。市场普遍预期,从去年9月至今年年底,美联储累计降息幅度约 175 个 BP,标志着美国已正式进入降息周期。当前美元指数在100 关口以内徘徊,近期受日本新首相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影响,美元迎来短期反弹走势。 长期走弱趋势:而长期来看,美国降息周期尚未结束,美元将持续走弱。 美元信用受质疑 :特朗普与美联储在推特上的博弈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和美元信用的担忧,这是推动黄金、白银、有色金属、或者虚拟货币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美元走弱或者美元信用的弱化也将从金融角度推升铜价。 基本面 ►铜市场供应端情况 铜精矿紧张之下现货铜精矿加工费持续下滑 冶炼厂亏损压力逐步体现 铜精矿加工费创新低:中国铜精矿加工费成交价格再次回落至低位,此前在去年三季度便经历过建国以来的阶段性低谷,如今再度陷入低迷。持续的低加工费格局,将为铜价提供更强估值支撑,进一步推升其价值中枢。 产量增量下调:2025年矿山干扰事件频发带来很多预期外的扰动,如智利ElTeniente、刚果金Kamoa-Kakula、印度尼西亚Grasberg、中国内蒙古矿业、加拿大SnowLake、智利QB等铜矿的生产中断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SMM预计2025年全球铜精矿硫化矿产量为1948万金属吨,同比减量达22万金属吨。矿山供应预期外减少直接导致全球铜精矿供需平衡结果恶化,进入三季度以来,所有的机构都开始下调全球铜矿的增量。 未来干扰率增加:供应端的干扰无疑对全球冶炼厂的生产运营带来负面影响,原料供应直接承压。矿山未来干扰率值得关注,如印尼Grasberg矿年产量约80万金属量,其事故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生产影响大。 其结合SMM全球硫化铜矿增量(2019-2030E)、全球铜精矿供需平衡(2025E-2030E)分析:全球铜矿供需的不匹配依然是提升铜价估值重要的核心之一。 中国铜资源自给率低 增量预期不乐观:远期铜精矿供应增量有限,虽统计2026-2027年有变化量,但今年情况显示增量统计可能偏乐观,且增量多来自现有矿山扩建,绿地项目投产少,投资者因风险溢价提升减少对矿山投资。 废铜资源竞争加剧 • 产能调整与废铜的关键作用 全球铜市产能结构的核心矛盾:当前全球铜市产能结构失衡主要源于粗炼与精炼产能增速的错配,且这一格局在国内外市场均有明确体现。国内市场方面,精炼产能增速持续高于粗炼产能,这种增速差异必然导致原料供应缺口。从理论上看,阳极铜与废铜是填补这一缺口的核心资源。海外市场虽有阳极铜产能扩张计划,但本质是铜精矿原料的跨区域转移,并非产能的实质性增量。更关键的是,全球铜精矿原料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制约了海外粗炼产能增长目标的实现,甚至可能引发全球粗炼产量下滑,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粗炼与精炼产能的实际缺口进一步扩大。 产能优化对供需格局的影响:在粗炼与精炼产能缺口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冶炼产能调整已成为重塑全球铜市供需格局的关键变量。若未来更多冶炼产能通过降低利用率或退出市场实现优化,全球铜市将经历“紧缺—平衡—稳定”的阶段性变革。当前全球铜市正处于明确的供应紧缺阶段:铜精矿短缺导致粗炼产能增长受限,而精炼产能仍在持续扩张,供需两端的反向变动使得缺口不断拉大,市场供应难以匹配需求增长,这也为铜价提供了强劲支撑。随着产能优化措施落地,市场供应将逐步进入调控通道:产能利用率降低会直接减少当期产量,避免过度供应引发的市场紊乱;部分低效产能的退出则能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实现资源向高效产能集中,提升整体供应质量。通过这一系列调整,全球铜市将逐步从当前的紧缺状态过渡至供需平衡,最终形成无过剩的稳定格局。 废铜填补供应缺口的重要力量:在铜精矿供应受限且产能优化尚需时间的双重背景下,废铜已成为缓解原料短缺压力的关键补充,全球范围内正掀起废铜纳入冶炼体系的浪潮。从市场实践来看,各国已纷纷加大对废铜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在去年和今年显著提升了废铜进入冶炼体系的比例,韩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市场也在持续加大废铜资源摄入力度,废铜在冶炼原料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有效缓解了铜精矿供应不足的压力。但需明确的是,废铜并非无限供给的资源,其稀缺性已在市场竞争中显现——今年印度与中国在粗铜、阳极板及废铜等原料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一步印证了废铜资源的战略价值。综合行业测算,通过产能优化与废铜补充的双重调节,矿端紧张带来的市场压力将逐步缓解,这一调节进程预计将持续至2028年甚至2029年。 •定价机制演变与市场结构变化: 未来铜原料市场的定价逻辑将发生显著转变。当前进口粗铜多以长单形式交易,而随着粗铜、阳极板等原料成为全球争抢的核心资源,其定价可能逐步向铜精矿靠拢,现货定价模式的趋势将愈发明显。这一变化的本质,是原料供应紧张背景下,全球对冶炼原料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市场结构层面,今年中国进口阳极铜编码项下的进口量已减少约 20 万吨。同时,中国废铜的流向正在重构,以往更多用于生产铜杆的废铜,如今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正大量被加工为铜阳极板交付冶炼厂。这一转型进程将持续推进,成为废铜补充冶炼、缓解矿端缺口的重要实现路径。 铜市场需求与消费端情况 全球新能源铜消费:2025-2030年增长趋势洞察 •新能源消费:增长承压但支撑稳固 其结合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2025-2030E)、全球光伏装机量(2025-2030E)、全球风电(2025-2030E)、光风新铜消费量、全球铜消费量、光风新耗铜占比(R)、传统领域铜消费量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时表示:2025-2030年全球新能源行业耗铜量预计持续增长,中国及海外市场均呈上升趋势。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耗铜占比逐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也将带动铜需求,成为铜消费重要支撑。 尽管新能源领域存在单耗下降的挑战 —— 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的单位耗铜量均较此前有所回落,但得益于整体装机规模与产销基数的大幅增长,单耗下降仅放缓了消费增速,并未导致需求萎缩。同时,现阶段铝代铜尚未对铜消费构成实质性威胁,无论是家电、电网等传统领域,还是新能源相关场景,均未出现铝大规模替代铜的明确信号,进一步巩固了新能源领域的铜需求基础。 •新领域消费:潜力释放打开增长空间 除传统新能源领域外,新场景的消费潜力正逐步显现。数据中心当前铜消费基数虽不足 60 万吨(全球范围),但增速表现亮眼,未来其大规模建设有望带动配套电网升级需求,尤其美国、欧洲、中国等数据中心建设集中区域,可能催生电网改造相关的铜消费增量。 此外,全球制造业向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转移与扩张,将直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设备投入,进而持续释放铜消费需求。综合来看,新领域的需求增长与新能源领域的稳固支撑相结合,铜消费端口无需过度担忧。 库存与价格关系 中国库存情况: 今年年底国内电解铜库存相较于去年年底,呈现出增长态势,增量约为15万吨 。但库存基数 极易受到出口和生产等因素的干扰。 海外库存紧张: 当前全球电解铜库存总量已回升至约八十几万吨的高位 ,不过近一半的铜之前因为价差问题流入美国,且短时间内不会流出。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库存数据加上未公布的库存数据整体偏低, 全球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显得极为单薄。海外库存比中国的库存形势严峻,使得海外价格持续高于国内。 海外库存紧张以及价格持续高于国内的现状,给中国进口原料端口带来了巨大压力。 铜市场价格走势与展望 电解铜市场价格支撑 •贸易格局影响价格: 今年全球电解铜贸易格局的重构,核心驱动力源于COMEX铜与LME铜两市价差的显著扩大,这一价差一度创下历史新高,直接引发全球铜资源流向的结构性调整,并对铜价形成强劲支撑。 早在今年1-3月,市场对美国可能出台铜相关关税的预期已开始发酵,尽管当时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尚未落地,且所谓的对等关税也未明确,但部分大型国际贸易商已率先行动,开始主动组织货源发往美国。这一阶段,“跨市套利+关税避险”的双重逻辑主导市场,推动铜价稳步上行。进入4-7月,即便期间铜价出现阶段性回调,资源向美国集中的趋势仍未停止,全球铜流的倾斜态势持续强化。 9月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正式落地后,市场发现电解铜并未被纳入加税清单,加税范围仅覆盖铜加工材(如电信电缆、漆包线等)。这一结果虽超出部分市场预期,但并未扭转铜价上涨势头——核心原因在于跨市价差带来的套利空间依然可观,南美、非洲等地区的铜资源发往美国仍能获得高昂利润。与此同时,美国市场对铜价的远期乐观预期推动COMEX市场呈现大幅升水结构,对于持仓者而言,通过持有仓单获取的升水收益甚至超过现货销售利润,进一步刺激了资源向美国的聚集。 9月底起,类似上半年的资源转移动作再度重演:部分原本发往中国的韩国、南美铜资源,在到港前被贸易商加价收购并转售至美国。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全球市场供需紧张格局加剧,海外电解铜溢价应声飙升,其中欧洲阿鲁比斯、南美当地发往欧洲的电解铜溢价分别达到315美金/吨、325美金/吨,均创下历史新高。更为关键的是,资源持续向美国集中使得LME库存不断消耗,目前LME公布库存仅13万吨,叠加未公布的场外库存后总量不足16万吨,极低的库存水平进一步夯实了全球铜价的支撑基础,成为明年铜价维持高位的重要逻辑之一。此外,市场对美国远期可能扩大关税范围的预期仍未消散,也为资源向美国集中的行为提供了持续动力。 价格差异与进口压力:海外价格持续高于国内,对中国进口原料端口压力大,如美国上半年进口量大幅增加,正常月进口量6-7万多吨,上半年疯狂时达21-22万吨, 即便进入八九月份也有14-15万吨的高位,远高于历史正常水平。 市场平衡与价格预测 •明年全球市场紧平衡: 从中国市场来看,今年国内电解铜市场呈现略微过剩的格局。通过对各加工材领域电解铜消耗量的详细测算可以发现,中国作为全球电解铜消费第一大国,其消费量占全球比重极高,尤其在电气工业化相关领域,铜的核心地位无可替代——几乎所有与电气工业化相关的产业均离不开铜的应用,这使得该领域成为电解铜消费的绝对主力。对于市场关注的铜箔等增长较快的领域,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废铜及铜杆,并非直接大量消耗电解铜,因此对电解铜整体消费格局的影响相对有限。综合来看,中国在全球电解铜消费中的主导地位短期难以撼动,这种地位也为全球铜市供需平衡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全球供需平衡视角分析,明年全球铜市场将正式进入紧平衡状态,而长期来看,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电解铜供应的关键瓶颈,进而对铜价形成持续性支撑。 需求端则表现强劲,欧美再工业化进程、电力改造计划持续推进,东南亚市场也维持较快发展态势,尽管全球总体供需看似宽松,但两年间库存累计增加有限,区域性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聚焦中国市场,2025-2026年国内电解铜消费增速将高于产能释放节奏。其中,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东南亚区域性供应缺口与比价波动将进一步推高中国电解铜出口需求,拉动国内冶炼厂主动去库。即便国内冶炼产能持续扩张,但铜精矿供应扰动带来的矿源约束仍是主要矛盾,整体供需平衡表结构偏紧,这也与全球紧平衡格局形成呼应。 •价格乐观预期: 基于上述供需格局分析,市场对铜价的乐观预期不断升温。结合供需基本面判断,预计2026年铜价可能继续上移。 当前市场情绪已充分反映这一乐观预期,除必要的保值操作外,市场中空头声音显著减少。核心支撑因素不仅在于原料供应短缺的基本面,更源于铜自身属性的升级——铜兼具金融属性与关键矿产属性,在全球能源转型及大国战略博弈背景下,其战略价值不断凸显,估值水平也随之持续提高。长期来看,若资源约束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铜价有望在紧平衡格局下维持高位运行。 》点击查看CCAE2025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条山叠翠融新智,铜火流光启绿程! 全球铜产业正经历供需格局重塑、技术创新提速与绿色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一场行业盛会如约而至! 10月29日-31日,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在山西·运城深航国际酒店盛大启幕。 以 “智创铜基新材料,绿启产业新未来” 为核心主题,大会聚焦铜产业链技术突破、市场趋势研判、政策协同落地与国际合作深化,精心设置主旨演讲、产业精准对接、重点项目签约、技术成果展示等核心环节。国内外龙头企业、顶尖科研机构、专业金融机构及行业权威专家将齐聚一堂,共探铜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全新路径。 本次大会环节丰富多元、亮点十足:既有开幕式及嘉宾致辞、重磅主论坛奠定行业基调,也有2026长单 1V1 供需洽谈区搭建精准对接平台;从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SMM & 为恒智能铜产业储能合作专场沙龙,到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覆盖全产业链热点议题;更有 “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深度圆桌访谈增进交流,以及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的实地考察活动,将全方位助力行业同仁共话机遇、共谋发展! 本文为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的 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等的 视频、图片、文字直播内容,敬请刷新查看~ 点击查看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大会开幕式及嘉宾致辞、主论坛:2025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等的直播内容: 》【直播】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思考 铜矿绿色转型路径 铜业如何破局 铜价展望 》点击查看大会视频直播 》点击查看大会图片直播 》点击查看大会文字专题报道 10月30日 嘉宾发言 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 发言主题:高性能压延铜箔关键制备技术及应用 发言嘉宾:北方铜业总工程师,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经理 柴胜利 发言主题:铜材料与汽车连接器电接触可靠性研究 发言嘉宾: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李刘生 连接世界的基石与变局 近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燃油车单车用铜(千克) 其结合近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燃油车销量、近十年中国新能源车及燃油车总用铜量的情况进行了阐述。 1 技术节约与效率提升、 2 材料替代的加速、 3 车辆架构的根本性变革。 铝代铜是中国资源安全、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资源战略。 电化学腐蚀:铜、铝电位差,易产生电化学腐蚀。 氧化:铝排易氧化,氧化铝不导电,端接电阻大。 蠕变:铝材易蠕变,端接处松弛、端接电阻增大,连接失效。 “铝代铜”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这对于铜行业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高端的重大机遇。 高可靠电接触与铜 铜及其合金是连接器接触件的“骨骼”与“血脉” 》铜材料与汽车连接器电接触可靠性研究【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 发言嘉宾: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薛向阳 一 Cu-Fe合金背景 Cu-Fe合金与其他Cu合金相比,原料储备量较高、制备原料工艺较成熟、成本低廉,Cu和Fe特性的优良结合,具有环保、可再利用等特性,在电力、电子和通信等行业中展现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引线框架、电磁屏蔽产品等,可成为含铅、铍等铜合金的替代品。 强-塑性矛盾:Cu-Fe合金既可发挥 Cu 高导电、导热特性,随着Fe含量增加,Cu-Fe合金的强度大幅提升,塑性却急剧下降,塑性不足成为制约Cu-Fe合金发挥其功能特性的“卡脖子”问题。 电磁屏蔽材料包括金属、导电聚合物、导电涂料等。金属系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电磁屏蔽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率、电磁屏蔽性能及可加工性能。目前,可通过提高Cu-Fe合金的导电率、 磁导率以及调控组织结构可在改善其电磁屏蔽性能。 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性)矛盾:磁性Fe相是合适的强化相,但固溶的Fe原子会严重损害材料的导电率,电磁屏蔽过程的反射损耗、吸收损耗和多次内反射损耗与合金的导电率、磁导率及微结构有关。合金的导电率越高,电磁屏蔽性能越好。 二 研究思路 1.降低合金层错能调控塑性变形机制:层错能的高低与合金中的位错滑移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选取降低合金层错能的微合金元素,有望协同提升合金的强度和塑性。 2.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提升电磁屏蔽性能:通过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改善Cu-Fe合金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电磁屏蔽特性和综合性能。 三 研究内容及方案 1 第一性原理计算,筛选合金元素: • 建立纯Cu以及Cu-Fe超胞模型并设定参数; • 选择不同第三元素在层错层处的最佳占位,通过第三元素的原子占位计算广义层错能; • 筛选出能够提高Cu-Fe合金塑性的第三元素。 》技术贴: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铜业年会】 圆桌访谈:新材料,新应用 主持人:SMM执行副总裁 周 柏 访谈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韩卫光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李刘生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李 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士宏 》点击查看详情 发言主题:智能技术在铜合金设计及板带加工方面的应用 发言嘉宾: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士宏 发言主题:连接器用高性能铜合金的生产 发言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韩卫光 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 推介主题:山西省铜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培育情况、政策介绍 推介嘉宾: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推介主题:运城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推介 推介嘉宾: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推介主题:垣曲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推介 推介嘉宾:垣曲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推介主题:山西北铜新材料公司产品推介 推介嘉宾: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引资项目和供应链签约 互动交流 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发言主题:铜市供需变革:新能源驱动长期涨势 发言嘉宾: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 刘彦龙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企业生产。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下,从 2015 年开始,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开始迅猛增长,2015 年超过韩国、日本跃居至全球首位,并逐步拉大差距。 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为324GWh,在全球占比高达 57%。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738GWh,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到68.3%。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910GWh,全球份额为71%。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1170GWh,同比增长 28.6%,全球市场份额扩大到76%。 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为940GWh,同比增长约68%,全球占比超过80%。 中国锂离子电池对铜的需求量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铜产品的需求。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从2018年的124.2GWh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1170GWh,预计2030年将增长到3800GWh。 按照行业通用标准,1GWh锂离子电池通常需要600-800吨铜箔,这意味着仅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对铜箔的需求量就达到了70.2-93.6万吨。2030年有望增加到228万吨。 中国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 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统计,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约83kg。其中:动力电池占55%,电机驱动占22%,充电设施占18%,其他系统占5% 。 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铜使用量有所差异。纯电动汽车:一般用铜量为80kg左右,其中锂离子电池铜箔单车用量约35kg,高压线束用铜23kg,电机用铜12kg;插电混动汽车:整车用铜量大约60kg,其中锂锂离子电池铜箔用量约15kg,电机用铜10kg;电动巴士:用铜量级260kg。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如果按83kg/辆计算,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为106.8万吨。 如果2030年中国汽车产量为3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5%,预计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将达到188.8万吨。 锂离子电池对铜加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为满足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对铜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铜加工技术正朝着多个方向演进: 》大咖分享:中国锂离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铜产品的需求【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量化研究与实践 发言嘉宾:中国电科院碳评估室主任 刘 超 一、背景现状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也就是⼈们常说的 “碳耗用量”。 产品碳足迹 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以CO2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排放总量。 碳标签 (CarbonLabelling),即碳足迹标签,是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的标签。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国外发展现状——政策制定与绿色贸易壁垒 英国于2007年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产品碳足迹标签,随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碳标签制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影响较为广泛的 为英国的碳标签制度。 目前一百多个国家已提出“零碳”或“碳中和”气候目标。主要国家更加重视产品的绿色低碳成分,陆续颁布产品碳足迹强制性法律要求,产品碳足迹逐渐成为进入国际市场和品牌供应链的必 备条件。 国外发展现状——核算体系与数字化工具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覆盖电力、钢铁、航空等领域,通过配额交易机制推动减排。其碳足迹核算已延伸至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闭环管理。 国际企业广泛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工具,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碳足迹核算。欧美研究机构开发高精度碳足迹数据库,如 Ecoinvent、GaBi,为全球核算提供数据支持。 国内政策驱动与绿色转型需求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相关部委紧紧围绕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和规划部署,已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纳入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核心任务。 国内发展现状——体系构建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2023年11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明确工作要求、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对规范有序开展国家碳足迹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欧美涉碳贸易壁垒冲击、加快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任务: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 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国内发展现状——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该文件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2027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2030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 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主要任务: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 国内发展现状——地方政策 其列举了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等地的政策。 国内发展现状——数据基础持续强化 2025年1月,首次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0.6205 kgCO2e/kWh),为中下游产品核算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纷纷试点碳足迹标识认证,通过核算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竞争力。国内CPCD、天工等数据库已开始初步建立。 国内发展现状——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国标方面,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团标方面,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采信方面,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发布规则标准采信清单。 二、量化模型构建与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电力设备 电力变压器及电力电缆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是确保电力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输送与配用的关键设备。据测算,2023年中国电力产业用铜约412万吨,占中国电解铜需求的26.3%。其中变压器及电缆的铜用量占比高达66.7%。以变压器为例,其规模效应将在电力系统供应链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量化研究与实践【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面向铜行业新型电力系统协同降碳控制 发言嘉宾:武汉大学研究员 李章诚 发言主题:铜产业链碳足迹分析与碳减排研究 发言嘉宾: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闫林芳 行业发展特点 碳排放占比高: 铜冶炼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 2%。冶炼工艺复杂,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应用领域广泛: 铜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在电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家用电器等传统领域应用广泛,如电力行业中的电线电缆、变压器等,电子信息行业中的手机、电脑等零部件。 新能源产业需求: 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大幅增加,用铜量显著大于燃油车,同时充电桩的普及也将增加铜的需求。数据中心、AI 服务器集群对高精度铜缆需求激增,单座超算中心耗铜量可达万吨级。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6亿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其中铝、铜、铅、锌等主要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 2024 年我国精炼铜产量 1364.4 万吨,进口量 404.08 万吨,出口量 45.62 万吨,国内精炼铜需求量 1722.86万吨;2024 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产量 180 万吨,进口量 677.7 万吨,国内铜精矿(金属量)需求量 857.7万吨。此外,2024 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约为 2350 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铜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挑战 1、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2、促进产业链低碳协同,助力产业链高质发展 3、赋能国家双碳战略举措,支撑双碳目标落实 二、铜行业产品碳足迹量化测算 碳排放量化方法概述 (1)核算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其根据不同计算目的与计算对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 (2)估算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投入产出法,相比于核算方法,简单易用但不够准确。 (3)因素分解分析法:主要包括结构分解分析法和指数分解分析法,能够将碳排放的变化分解 为多个影响因素。 》铜产业链碳足迹分析与碳减排研究【铜业年会】 圆桌访谈:铜与新能源低碳转型下的产业共生 主持人:SMM咨询总监 崔索野 访谈嘉宾: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闫林芳 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瑞继保储能行业营销总监 芮运泽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 刘彦龙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 周 骏 发言主题: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 周 骏 行业趋势 行业背景|铜业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概况 202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692万吨全球产能:3226万吨/年,产能利用率83.5%,中国产能占全球40%以上。 中国市场地位 2024年精炼铜产量:1364万吨(全球第一),2024年铜加工材产量:2350万吨(全球第一),2023年消费量:1545万吨,占全球58.2%。 新能源驱动 电动汽车用铜量:83公斤/辆(传统车20公斤),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超2000万辆,光伏与储能成为新增长点。 行业背景|铜业现状及政策 光伏与储能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双碳目标及节能降本:促使市场对新能源需求增加。 光伏和储能成本下降:提升了光储市场竞争力 制造、集成、渠道、用户重合率高,促使光伏与储能同步发展。 以上三条促进了光伏与储能快速发展 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7.57GW,全球占比43%。 新增储能43.7GW/109.8GWh,全球占比47%。 光伏、储能装机规模全球第一。 趋势一|光储未来已来 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根据目前光伏度电成本已经全面低于上网电价,带来用户侧平价。 随着储能技术推进,光储平价后会更加打开全球光储市场空间,将更有助于新能源的发展。 未来分布式电源(新政策、新模式)将以“光储融合解决方案”为主。 分布式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光储充协同是破局关键 新型场景光储互补需求增加 立足多样化场景,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用能痛点。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创新,构建光储融合能源体系。 》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基于构网技术的矿用新能源电力系统 发言嘉宾: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瑞继保储能行业营销总监 芮运泽 发言主题:面向产业负荷,打造源网荷储/绿电直连解决方案 发言嘉宾:远景能源有限公司远景零碳综合能源业务发展总监 王进强 “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 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宏和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周柏为“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致辞。晚宴现场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更设置了激动人心的抽奖环节,氛围热烈十足。 10月31日 企业考察 10月31日,在大会干货满满的发言日程结束之后,SMM组织的100多名参会代表组成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 ,来到了 中条山旗下的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 进行实地考察。 为保障考察安全有序推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中条山集团专门组织了安全培训,系统学习矿井开采规范、生产作业安全法则、现场考察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流程。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 一行,按既定行程先后前往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开展实地走访。 每到一处,考察团均受到各企业领导的热情接待与细致统筹安排。在企业负责人及相关部门核心人员的带队讲解下,考察团成员先后深入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区、技术研发中心等核心区域,近距离观摩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实地查看产品迭代升级成果,详细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布局、发展历程、产能规模及前沿技术应用情况。 考察全程,全体成员始终严格恪守各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自觉遵守现场参观秩序,保持整齐有序的行进节奏,既保障了考察活动的安全平稳推进,也为高效考察参观奠定了基础。 考察过程中,考察团成员分别与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的领导们展开友好深入的座谈交流。双方围绕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向、供需合作机遇等话题充分交换意见,现场沟通氛围积极热烈。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中条山集团)成立于1956年,属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是以铜为主、多业并举,集地质勘探、采选冶炼、精深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国际贸易、科研设计、尾矿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铜全产业链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九五”“十五”重点(铜行业)科研攻关项目,是中国铜工业发展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技术策源地,2023年成功当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链主企业。旗下最大控股子公司—— 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北方铜业,证券代码000737),于2021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中条山集团作为中国重要产铜基地之一,资源储量丰富,现探明保有铜矿石资源储量2.25亿吨、金属量140万吨,矿山深边部远景资源量3.3亿吨,铜金属量250万吨。现主要产品及产能为采矿1050万吨、选矿1150万吨、铜精矿含铜5.5万吨、阴极铜35万吨、高性能压延铜带3万吨、高精度压延铜箔5000吨、金锭15吨、银锭275吨,水泥150万吨、耐磨材料2万吨,同时综合回收铂、钯、硒、碲、铋、铑、铱等有价稀贵金属元素。铜采选、铜冶炼产能稳居中国铜行业前十,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有色金属企业营业收入50强。 产品图片 联系方式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0年1月,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6.8亿元,是北方铜业(股票代码000737)的全资子公司,是集铜及铜合金、高精度铜板带、高性能压延铜箔、覆铜板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分会及覆铜板分会会员单位。 公司投资的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项目年产5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3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铜及铜合金带材2.5万吨,压延铜箔5000吨),创造了连续轧制单卷长度突破2万米的6μm压延铜箔的行业记录。 公司主要产品有压延铜箔(光箔系列和处理箔系列)、铜及铜合金带材,产品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标准,主要应用于射频电缆带、电池极耳、引线框架材、新能源用带材、变压器带、5G通讯、航空航天、石墨烯薄膜制备等领域。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践行“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十六字要求,立足于中条山集团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及缔造华北地区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北方铜业铜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秉持进军铜加工行业一流标杆企业的使命愿景,全力推动公司铜基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为公司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点击查看企业考察详情: 》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考察团(山西篇)圆满收官!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10月29日-31日,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在山西·运城深航国际酒店隆重召开。作为铜行业年度盛会,大会聚焦铜产业链技术突破、市场趋势研判、政策协同落地与国际合作深化,精心设置主旨演讲、产业精准对接、重点项目签约、技术成果展示等核心环节,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顶尖科研机构、专业金融机构及行业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探产业链协同发展全新路径。 10月31日,在大会干货满满的发言日程结束之后,SMM组织的100多名参会代表组成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 ,来到了 中条山旗下的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 进行实地考察。 为保障考察安全有序推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中条山集团专门组织了安全培训,系统学习矿井开采规范、生产作业安全法则、现场考察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置流程。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 一行,按既定行程先后前往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开展实地走访。 每到一处,考察团均受到各企业领导的热情接待与细致统筹安排。在企业负责人及相关部门核心人员的带队讲解下,考察团成员先后深入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区、技术研发中心等核心区域,近距离观摩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实地查看产品迭代升级成果,详细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布局、发展历程、产能规模及前沿技术应用情况。 考察全程,全体成员始终严格恪守各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自觉遵守现场参观秩序,保持整齐有序的行进节奏,既保障了考察活动的安全平稳推进,也为高效考察参观奠定了基础。 考察过程中,考察团成员分别与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的领导们展开友好深入的座谈交流。双方围绕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向、供需合作机遇等话题充分交换意见,现场沟通氛围积极热烈。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中条山集团)成立于1956年,属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是以铜为主、多业并举,集地质勘探、采选冶炼、精深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国际贸易、科研设计、尾矿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铜全产业链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九五”“十五”重点(铜行业)科研攻关项目,是中国铜工业发展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技术策源地,2023年成功当选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链主企业。旗下最大控股子公司—— 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北方铜业,证券代码000737),于2021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中条山集团作为中国重要产铜基地之一,资源储量丰富,现探明保有铜矿石资源储量2.25亿吨、金属量140万吨,矿山深边部远景资源量3.3亿吨,铜金属量250万吨。现主要产品及产能为采矿1050万吨、选矿1150万吨、铜精矿含铜5.5万吨、阴极铜35万吨、高性能压延铜带3万吨、高精度压延铜箔5000吨、金锭15吨、银锭275吨,水泥150万吨、耐磨材料2万吨,同时综合回收铂、钯、硒、碲、铋、铑、铱等有价稀贵金属元素。铜采选、铜冶炼产能稳居中国铜行业前十,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有色金属企业营业收入50强。 产品图片 联系方式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0年1月,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本6.8亿元,是北方铜业(股票代码000737)的全资子公司,是集铜及铜合金、高精度铜板带、高性能压延铜箔、覆铜板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子铜箔分会及覆铜板分会会员单位。 公司投资的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项目年产5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3万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带箔材(铜及铜合金带材2.5万吨,压延铜箔5000吨),创造了连续轧制单卷长度突破2万米的6μm压延铜箔的行业记录。 公司主要产品有压延铜箔(光箔系列和处理箔系列)、铜及铜合金带材,产品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标准,主要应用于射频电缆带、电池极耳、引线框架材、新能源用带材、变压器带、5G通讯、航空航天、石墨烯薄膜制备等领域。 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践行“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十六字要求,立足于中条山集团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及缔造华北地区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北方铜业铜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秉持进军铜加工行业一流标杆企业的使命愿景,全力推动公司铜基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为公司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考察合影留念 随着对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考察环节的顺利结束,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 的全部行程正式圆满收官! 在对每一个考察环节结束之后,考察团成员分别与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的领导们一起合影留念!全程考察下来,考察团的成员们不仅近距离洞悉了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前沿实践与发展活力,更在供需对接、技术交流中收获了宝贵经验与合作契机,可谓满载而归。 在此,特别感谢考察企业对本次考察活动的鼎力支持与细致安排,为行业同仁搭建了高效务实的实地交流平台。 大家收获满满!感谢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对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考察团(山西篇) 的鼎力支持! 若您希望与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深入的沟通对接,不妨锁定后续行业盛会 ——2025 年 11 月 24-25 日,由 SMM 主办的 2025上海金属周 (Shanghai 即将启幕,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盛装出席。期待在上海与您再度相聚,共探产业新机遇! SMM会议联系人 马 瑶:18321395342 李崇山:173 4975 4665
条山叠翠融新智,铜火流光启绿程! 全球铜产业正经历供需格局重塑、技术创新提速与绿色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一场行业盛会如约而至! 10月29日-31日,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在山西·运城深航国际酒店盛大启幕。 以 “智创铜基新材料,绿启产业新未来” 为核心主题,大会聚焦铜产业链技术突破、市场趋势研判、政策协同落地与国际合作深化,精心设置主旨演讲、产业精准对接、重点项目签约、技术成果展示等核心环节。国内外龙头企业、顶尖科研机构、专业金融机构及行业权威专家将齐聚一堂,共探铜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全新路径。 本次大会环节丰富多元、亮点十足:既有开幕式及嘉宾致辞、重磅主论坛奠定行业基调,也有2026长单 1V1 供需洽谈区搭建精准对接平台;从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SMM & 为恒智能铜产业储能合作专场沙龙,到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覆盖全产业链热点议题;更有 “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深度圆桌访谈增进交流,以及山西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山西北方铜业有限公司铜矿峪矿的实地考察活动,将全方位助力行业同仁共话机遇、共谋发展! 本文为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的 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大会开幕式及嘉宾致辞、主论坛:2025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等的 视频、图片、文字直播内容,敬请刷新查看~ 》点击查看大会视频直播 》点击查看大会图片直播 》点击查看大会文字专题报道 10月30日 开幕式及致辞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姚逊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信厅总工程师 崔力伟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迎辉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谌 》点击查看致辞详情 主论坛:2025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 嘉宾发言 发言主题:中国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 发言嘉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 康 义 一、“十四五”时期铜工业发展成就 1.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2.中国铜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其在介绍2024年世界矿产铜主要国家产量是提及:其中:刚果(金)湿法铜产量占比为81.7%,智利湿法铜产量占比为22.2%。 其对2024年世界精炼铜主要国家产量和2024年世界主要国家精炼铜消费量进行了阐述。 此外,其还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精炼铜消费量和2024年中国铜消费结构。 4.技术创新引领铜产业全面升级 通过产学研技术攻关,在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迅速实现了从矿山、冶炼和加工全面升级。 铜冶炼的闪速和“双闪”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自主研发的悬浮铜冶炼、氧气底吹、氧气侧吹加顶吹等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铜管材、铜板带、铜箔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并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为我国新能源、电力电子工业提供了新材料支撑。 其介绍自2019年-2024年,铜冶炼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 第五,其还结合2024年中国铜精矿产量分布图、2024年中国精炼铜产量前10位省(区)以及2024年中国铜材产量前10位省(市)阐述了中国铜产业布局情况。 6.2024年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2024年铜进出口贸易总额1524.5亿美元,占有色行业进出口总额的41.3%。其中,进口贸易额1396.5亿美元,出口贸易额128.3亿美元,贸易逆差1268.2亿美元。 7.中国铜企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2025世界500强中国铜企业4家。 此外,其还对2024年全球矿产铜前10位企业产量和2024年全球精炼铜前10位企业产量进行了介绍。 8.境外铜矿产资源开发成效显著 在“一带一路”建设指引下,中国企业采取整体收购和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得境外铜矿产资源,并相继在境外投资建设了一批规模可观的铜矿山和选冶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中资企业在境外获得的铜资源储量约2亿吨,形成了350万吨矿产铜,初步建成了刚果(金)、秘鲁、赞比亚三大海外铜基地,有效增强了我国铜资源自主可控能力。 二、“十五五”铜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座谈会上强调: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铜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铜工业强国。未来5年,要确保基本建成世界铜工业强国取得决定性进展。 (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铜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问题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为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面实现铜产业转型升级,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供高端新材料支撑。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二)铜资源保障自主安全可控 提高铜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要立足国内,加大重点成矿带找矿力度,增储上产。持续开展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勘探,形成一批重点矿产资源接续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建设一批铜矿产资源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完善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大力提升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实现自主安全可控。 》康义:中国铜工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助力铜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发言嘉宾: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户总经理 田 原 发言主题:铜矿产业现状与绿色转型路径 发言嘉宾: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迎辉 圆桌访谈:铜产业破局:资源、技术与市场的三重挑战 主持人:SMM大数据总监 叶建华 访谈嘉宾: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卫东 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诸 捷 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 烨 重庆渝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孟康 》点击查看访谈详情 发言主题:2025全球铜产业链供需格局与价格预测 发言嘉宾:SMM大数据总监 叶建华 宏观:市场不确定性与特朗普政策影响 ► 市场不确定性加剧 美国对等关税,锚定“贸易逆差”,意在解决37万亿的美债及制造业回流;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带来市场剧烈波动。 价格波动剧烈:其指出今年市场不确定性来自诸如产业和宏观等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这也增加了市场分析和研究的难度,如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其推特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3-4月美国加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清明节后铜价出现了跌停。 市场预期变化: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促使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如韩国电缆厂、中国铜管厂在美国投资扩建,不过,长期的关税将对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带来挑战。 经贸博弈与关税冲击 中美经贸会谈频繁:4月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后,中国美国已举行五次经贸会谈,市场也关注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会晤,这可能会影响铜等有色金属的短期波动。 关税对大宗商品价格不利:每次关税冲击对大宗商品尤其是基本金属价格是不利的,如黄金、白银价格受影响,市场担心贸易壁垒建立干扰全球经济,推动贵金属价格迭创新高,但近期黄金白银回落调整之后,有资金流出,并有部分资金流向有色金属板块。 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均处于50以下受地缘冲突及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铜金比下行显示市场较强避险情绪 其结合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美国CPI、铜金比以及LME铜和美元指数(逆序)等的走势变化进行了阐述。 ►美元走弱和美元信用弱化亦推升铜价 美元进入降息周期 降息幅度预测:美联储周三宣布降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这也是美联储今年第二次降息 25 个基点。市场普遍预期,从去年9月至今年年底,美联储累计降息幅度约 175 个 BP,标志着美国已正式进入降息周期。当前美元指数在100 关口以内徘徊,近期受日本新首相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影响,美元迎来短期反弹走势。 长期走弱趋势:而长期来看,美国降息周期尚未结束,美元将持续走弱。 美元信用受质疑 :特朗普与美联储在推特上的博弈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和美元信用的担忧,这是推动黄金、白银、有色金属、或者虚拟货币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美元走弱或者美元信用的弱化也将从金融角度推升铜价。 基本面 ►铜市场供应端情况 铜精矿紧张之下现货铜精矿加工费持续下滑 冶炼厂亏损压力逐步体现 铜精矿加工费创新低:中国铜精矿加工费成交价格再次回落至低位,此前在去年三季度便经历过建国以来的阶段性低谷,如今再度陷入低迷。持续的低加工费格局,将为铜价提供更强估值支撑,进一步推升其价值中枢。 产量增量下调:2025年矿山干扰事件频发带来很多预期外的扰动,如智利ElTeniente、刚果金Kamoa-Kakula、印度尼西亚Grasberg、中国内蒙古矿业、加拿大SnowLake、智利QB等铜矿的生产中断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SMM预计2025年全球铜精矿硫化矿产量为1948万金属吨,同比减量达22万金属吨。矿山供应预期外减少直接导致全球铜精矿供需平衡结果恶化,进入三季度以来,所有的机构都开始下调全球铜矿的增量。 未来干扰率增加:供应端的干扰无疑对全球冶炼厂的生产运营带来负面影响,原料供应直接承压。 》SMM:乐观预期升温+供需基本面托底 预计2026年铜价可能继续上移【铜业年会】 10月29日 嘉宾发言 论坛一: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 发言主题:深度剖析中条山集团铜尾矿综合利用典型案例与行业启示 发言嘉宾:山西舜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 刚 发言主题:中国铜矿资源战略与海外投资风险应对 发言嘉宾: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朱 清 发言主题:宏观视角铜市场未来展望 发言嘉宾: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 曹 洋 判断与策略 •行情关键:美元周期、关税预期,库存周期,扰动风险。 •交易层面:三大驱动因素(宏观面、基本面、情绪面)。 •核心逻辑: 1. 宏观因素:滞胀与美联储政治化(压美元)、各国财政刺激(撑需求)、关税风险+地缘风险 2. 基本面因素:供给扰动存在发酵空间,区域供需平衡“破坏—重构—破坏” 3. 2022-2026年平衡表(新):“弱短缺-缺口扩大-缺口扩大-缺口缩小-缺口扩大” 4. 2H25关键变量:政策变化、美元变化、库存变化、供给扰动 •铜价预测:中期——2022——2026年铜价重心逐步上移 4Q2025行情:震荡中突破前高 •核心观点:震荡上涨为主,年底警惕阶段回调风险 •策略: 套利 关注内外正套(多伦铜空沪铜)、国内阶段观望 单边 逢回调布局中线多单 套保 (结构性行情,波动加剧)累购策略更优 (长期看涨逻辑:美元信用周期(资源货币)、供应链风险及资源瓶颈、需求新动能较强、老动能不弱vs. 经济预期、材料替代) 风险点:政策风险(关税再度升级风险),流动性紧缩预期(中长期)等。 供给扰动事件 ►自由港印尼铜矿事故 •GBC矿区—PB1C区块(GBC基础设施)、死亡7人、历史性重大事故 •重启节奏E:预计2025年底事故调查完成,其他矿区BG、DMLZ四季度中期重启。预计2026年上半年PB2、3,下半年PB1部分,完全恢复2027。 •直接影响E:25年9-12月份20-25万金属吨,2026年(主要上半年)26-28万金属吨。 间接影响E:冶炼厂投产暂时停摆。 资源民族主义+矿企债务问题 美国关税影响 8月1日铜关税政策超预期变化——原料包括精炼铜、阳极铜获得阶段关税豁免 •美国精炼铜库存水平:保守估计1-7月份同比增长超过50万吨(COMEX集中交割风险仍在)。 •美国库存外移必要条件:COMEX与LME出现负价差,且负价差足以覆盖运输与资金成本等。 •美国库存外移基本面条件:美国供需基本面显著弱于其他市场。 •铜材及制品关税50%:海关数据角度,美国铜材净进口30万实物吨(2024年)。 CDA数据,美国Wire Rod净进口38万金属吨左右(2023年)。 》曹洋:宏观视角下铜市场展望【铜业年会】 发言主题:AI 新能源产业中的铜材应用 发言嘉宾:浙江花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建锋 铜材的优势特点 1.优异的导电、导热性 纯铜板带(如T2、TU1)导电率可达98%以上,是电力、电子行业(如变压器、连接器、电路基板)的首选材料。高导热性适用于散热器件(如热交换器、电子设备散热片)。 2.耐腐蚀与长寿命 铜自然形成致密氧化膜,耐大 气、水及部分化学介质腐蚀,白铜(如B30)更耐海水侵蚀, 适用于海洋工程。青铜(如QSn6.5-0.1)耐磨耐疲劳,用于轴承、齿轮等关键部件。 3.表面质量与尺寸精度高 冷轧工艺可控制厚度公差至微米级, 表面光洁无缺陷,适合电镀、喷涂等 后续处理,广泛应用于高端装饰(如 建筑幕墙、奖章)。 4.环保与可回收性 铜100%可回收且性能不衰减, 符合绿色制造趋势,降低全生 命周期成本。 5.多样化的合金适配性 通过调整合金成分(如黄铜加锌、青铜加锡、白铜加镍), 可针对性优化强度、硬度、耐蚀性或切削性能,适应不同场 景需求。 6.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软态(M)铜板带延展性极佳,易于冲压、折弯、深冲成型,适合精密零件加工。硬态(Y)或半硬态(Y2) 可通过冷轧强化,满足高强度需求 (如弹簧触点、屏蔽罩)。 铜材(铜箔)行业覆盖的范围 铜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而被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 AI驱动PCB高速发展 AI浪潮驱动PCB下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在AI快速迭代的驱动下,服务器/存储、消费电子、计算机、手机、汽车电子等下游领域对PCB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据Prismark,2024年,服务器/存储、消费电子、计算机、手机、汽车电子这五大领域的消费需求达524亿美元,占全部下游应用领域消费需求的比例为71%;预计上述各下游应用领域2024-2029CAGR分别为11.6%、3.0%、2.5%、4.5%、4.0%,有力支撑PCB市场未来增长。 AI服务器推动PCB量价齐升 • 在服务器中, PCB主要应用于主板、电源背板、硬盘背板、网卡、R i s e r 卡等核心部分。服务器PCB产品需要与服务器芯片保持同步代际更迭,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在3-5 年, 成熟期一般在2-3 年。随各代芯片平台在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损耗、布线密度等方面要求提升, 服务器PCB产品也需要相应升级。 •AI服务器对PCB技术要求远高于传统产品, 有望拉动对应的PCB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实现量价齐升。 》AI 新能源产业中的铜材应用【铜业年会】 圆桌访谈:再生阳极铜在铜冶炼原料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 主持人:SMM铜高级分析师 姜善誉 访谈嘉宾: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吕 勇 山东鑫泽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晓敏 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雷 前 新煌集团副总裁 梁逸龙 》点击查看详情 发言主题:技·数驱动,贸·融结合,助力有色产业新生态 发言嘉宾: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 谌 1V1 2026长单供需洽谈区 SMM&为恒智能:铜产业储能合作专场沙龙 签到&展商布展进场 &观展 10月30日还有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山西省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推介会、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中条之夜” 招待晚宴等的直播内容,敬请移步查看: 》【直播】聚焦铜产业革新:新能源驱动、低碳共生与铜基新材料关键技术全景解析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10月29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金属矿冶智造与应用发展论坛 上,浙江花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建锋对“AI 新能源产业中的铜材应用”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铜材的优势特点 1.优异的导电、导热性 纯铜板带(如T2、TU1)导电率可达98%以上,是电力、电子行业(如变压器、连接器、电路基板)的首选材料。高导热性适用于散热器件(如热交换器、电子设备散热片)。 2.耐腐蚀与长寿命 铜自然形成致密氧化膜,耐大 气、水及部分化学介质腐蚀,白铜(如B30)更耐海水侵蚀, 适用于海洋工程。青铜(如QSn6.5-0.1)耐磨耐疲劳,用于轴承、齿轮等关键部件。 3.表面质量与尺寸精度高 冷轧工艺可控制厚度公差至微米级, 表面光洁无缺陷,适合电镀、喷涂等 后续处理,广泛应用于高端装饰(如 建筑幕墙、奖章)。 4.环保与可回收性 铜100%可回收且性能不衰减, 符合绿色制造趋势,降低全生 命周期成本。 5.多样化的合金适配性 通过调整合金成分(如黄铜加锌、青铜加锡、白铜加镍), 可针对性优化强度、硬度、耐蚀性或切削性能,适应不同场 景需求。 6.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软态(M)铜板带延展性极佳,易于冲压、折弯、深冲成型,适合精密零件加工。硬态(Y)或半硬态(Y2) 可通过冷轧强化,满足高强度需求 (如弹簧触点、屏蔽罩)。 铜材(铜箔)行业覆盖的范围 铜因其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而被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 AI驱动PCB高速发展 AI浪潮驱动PCB下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在AI快速迭代的驱动下,服务器/存储、消费电子、计算机、手机、汽车电子等下游领域对PCB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据Prismark,2024年,服务器/存储、消费电子、计算机、手机、汽车电子这五大领域的消费需求达524亿美元,占全部下游应用领域消费需求的比例为71%;预计上述各下游应用领域2024-2029CAGR分别为11.6%、3.0%、2.5%、4.5%、4.0%,有力支撑PCB市场未来增长。 AI服务器推动PCB量价齐升 • 在服务器中, PCB主要应用于主板、电源背板、硬盘背板、网卡、R i s e r 卡等核心部分。服务器PCB产品需要与服务器芯片保持同步代际更迭,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在3-5 年, 成熟期一般在2-3 年。随各代芯片平台在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损耗、布线密度等方面要求提升, 服务器PCB产品也需要相应升级。 •AI服务器对PCB技术要求远高于传统产品, 有望拉动对应的PCB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实现量价齐升。 PCB产业链 PCB行业上游为铜箔、电子级玻纤布、树脂、油墨、覆铜板等原材料行业, 中游为PCB的生产制造行业, 下游广泛应用于通讯、网络、计算机、服务器等领域。电子纱行业、电子布行业、覆铜板行业、PCB属于产业链上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上下游基础材料行业。 铜需求从“线性增长”到“指数级爆发” •单机设备的铜消耗:以英伟达GB200 NVL72服务器为例,单台设备使用约1.36吨铜(包括5000根铜缆和散热系统),预计2026年仅该型号服务器的铜需求就将超过10万吨。 • 规模化效应:每1MW数据中心需消耗约27吨铜,而全球AI数据中心的铜需求预计从2023年的20-50万吨增至2027年的50-12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26%。若按此增速,到2030年AI数据中心的铜需求可能突破100万吨,占全球总需求的3-5%。 • 对比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870-1914年),全球铜消费量从约20万吨增至12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5%;而AI数据中心的需求增速是其5倍以上。 • 电动汽车:每辆纯电动车的铜用量是传统汽车的3-4倍(83-100公斤 vs 23公斤),到2030年仅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铜需求就将达200万吨以上。AI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增加车载计算模块的铜需求。 • 可再生能源:光伏和风能发电设备的铜用量分别是传统火电的5倍和3倍。全球能源转型预计到2030年拉动铜需求增长40%,而AI在智能电网和能源管理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放大这一需求。 •性能优势:铜的导电性(是铝的1.6倍)和抗干扰性使其在高频通信(如AI服务器的高速铜缆)和精密电子元件中无法被替代。如,英伟达GB200芯片采用“高速铜互联”技术,单台服务器的铜缆长度达2英里。 • 替代材料的局限性:尽管铝在部分领域(如架空电缆)替代铜,但数据中心的配电系统、散热管道和高频连接器仍高度依赖铜。 铜箔在AI领域的应用 铜箔是AI基础设施的“神经网络”和“血管”,通过PCB实现互联。 PCB的高端铜箔需求 •铜箔是PCB的关键原料,高端品包括RTF、HVLP、厚铜箔、载体铜箔。高端PCB铜箔是指应用于高频高速电路等高端印制电路板(PCB)的高性能铜箔材料,其特点是低信号损耗、高平整度、超薄 / 超厚规格、优异的导热导电性及与基板的高相容性,是制造覆铜板(CCL)和 PCB的关键原材料,直接影响电路的信号传输效率、可靠性及功率承载能力。 ✓ RTF铜箔:通过特殊表面处理降低粗糙度,提升与基板的结合力,常用于高阶HDI和封装载板,技术代次已从RTF1代发展至5代。 ✓ HVLP铜箔:指通过特殊工艺处理后,表面粗糙度Rz严格控制在2μm以下,优势有低信号损耗、高密度集成、优异的导电性、热稳定性强、良好的层间结合力。适用于 5G通信、AI服务器、高速数据中心等场景(如英伟达新一代 AI 芯片配套的 HVLP5代铜箔)。 ✓ 厚铜箔:指厚度在105μm以上的铜箔,具有耐高压、优良的导热、导电性能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领域。 ✓ 载体铜箔:指厚度在9μm以下的铜箔,具有抗拉强度高、热稳定性好、剥离力稳定可控、表面轮廓低等特点,主要应用于IC封装基板、SLP类载板、高端HDI板、Coreless基板等用途。 AI发展促进高端PCB铜箔需求和产品迭代,国产商有望分享产业增长蛋糕。AI 服务器对 HVLP铜箔需求激增(单台用量为传统服务器的 8倍),英伟达新一代 Rubin 平台明确采用 HVLP5代铜箔配套 PTFE基板,推动价值量提升。 结 语 在高端制造向“更精密、更高效、更可靠”升级的今天,高端铜箔不仅是一种材料,更是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引擎”。从保障关键场景下的信号传输质量,到驱动AI服务器释放更强算力潜能,浙江花园新能源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与全球客户携手打破高端制造的性能边界,共同开启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注入核心动力。 此外,其对浙江花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简介。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上,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周骏分享了“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 行业趋势 行业背景|铜业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概况 202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692万吨全球产能:3226万吨/年,产能利用率83.5%,中国产能占全球40%以上。 中国市场地位 2024年精炼铜产量:1364万吨(全球第一),2024年铜加工材产量:2350万吨(全球第一),2023年消费量:1545万吨,占全球58.2%。 新能源驱动 电动汽车用铜量:83公斤/辆(传统车20公斤),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超2000万辆,光伏与储能成为新增长点。 行业背景|铜业现状及政策 光伏与储能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双碳目标及节能降本:促使市场对新能源需求增加。 光伏和储能成本下降:提升了光储市场竞争力 制造、集成、渠道、用户重合率高,促使光伏与储能同步发展。 以上三条促进了光伏与储能快速发展 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7.57GW,全球占比43%。 新增储能43.7GW/109.8GWh,全球占比47%。 光伏、储能装机规模全球第一。 趋势一|光储未来已来 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根据目前光伏度电成本已经全面低于上网电价,带来用户侧平价。 随着储能技术推进,光储平价后会更加打开全球光储市场空间,将更有助于新能源的发展。 未来分布式电源(新政策、新模式)将以“光储融合解决方案”为主。 分布式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光储充协同是破局关键 新型场景光储互补需求增加 立足多样化场景,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用能痛点。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创新,构建光储融合能源体系。 能源管理平台是落实光储荷有效联动的核心。 210+N 让领先更领先 市场现状:210组件全球累计出货超过380GW 市场现状:210应用案例遍地开 其列举了工商业光伏电站案例以及重点场景&标杆案例。 市场现状:2024年210及210R系列组件出货市占率28% 崛起原因:客户认可的底层逻辑及核心驱动力 兼具“四高一低”的核心要素,顺应行业发展,能实现度电成本降低。 崛起原因:210推动光伏全产业链成本降低 此外,其还对天合贡献:打造生态圈——700W+生态联盟推进210产业化;天合贡献:标准推动——中/大版型设计正式纳入各标准;行业尺寸统一,黄金尺寸板型至尊N型组件产品家族;天合组件:尺寸不变技术升级,满足23.8%的效率需求等进行了介绍。 政策导向:电价市场化改革重构设计和投资逻辑 光伏发电既要“增量”又要“增质”,电力市场化交易收益最大化成为关键。 2025.1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136号文:5.31后光伏增量项目所发电量将全部进入市场交易。 优化方向:组件从“极限效率追求”到“高电价时段多发电 提升组件双面率 电力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光伏发电的时空特性,导致正午时段电价走低。为了符合市场化电价的趋势,需要优化早晚发电量的技术,才能有效的提升项目收益。双面率提升有助于早晚发电量的增加,更贴合新的市场环境。 提升组件低辐照性能与双面率 其结合分布式场景的发电量对比(晴朗天气)和分布式场景的发电量对比(阴雨天)情况进行了说明。 不考虑背面增益时,因TOPCon组件的低辐照性能优异,高电价时段发电量高。大部分自然环境下,辐照度水平普遍低于测试条件的1000W/㎡。低辐照性能、双面率提升可以叠加卑晚发电量的增益,带来更高的电价收入。 此外,其还介绍了天合光能的工商储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及案例介绍等内容。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 上,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薛向阳代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彦敏分享了“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这一主题。 一 Cu-Fe合金背景 Cu-Fe合金与其他Cu合金相比,原料储备量较高、制备原料工艺较成熟、成本低廉,Cu和Fe特性的优良结合,具有环保、可再利用等特性,在电力、电子和通信等行业中展现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引线框架、电磁屏蔽产品等,可成为含铅、铍等铜合金的替代品。 强-塑性矛盾:Cu-Fe合金既可发挥 Cu 高导电、导热特性,随着Fe含量增加,Cu-Fe合金的强度大幅提升,塑性却急剧下降,塑性不足成为制约Cu-Fe合金发挥其功能特性的“卡脖子”问题。 电磁屏蔽材料包括金属、导电聚合物、导电涂料等。金属系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电磁屏蔽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率、电磁屏蔽性能及可加工性能。目前,可通过提高Cu-Fe合金的导电率、 磁导率以及调控组织结构可在改善其电磁屏蔽性能。 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性)矛盾:磁性Fe相是合适的强化相,但固溶的Fe原子会严重损害材料的导电率,电磁屏蔽过程的反射损耗、吸收损耗和多次内反射损耗与合金的导电率、磁导率及微结构有关。合金的导电率越高,电磁屏蔽性能越好。 二 研究思路 1.降低合金层错能调控塑性变形机制:层错能的高低与合金中的位错滑移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选取降低合金层错能的微合金元素,有望协同提升合金的强度和塑性。 2.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提升电磁屏蔽性能:通过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改善Cu-Fe合金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电磁屏蔽特性和综合性能。 三 研究内容及方案 1 第一性原理计算,筛选合金元素: • 建立纯Cu以及Cu-Fe超胞模型并设定参数; • 选择不同第三元素在层错层处的最佳占位,通过第三元素的原子占位计算广义层错能; • 筛选出能够提高Cu-Fe合金塑性的第三元素。 (1)模型建立 层错是 Cu 合金中典型的二维缺陷,与(111)Cu 原子面的堆垛顺序有关,所以建立包含 9层 (111)Cu 原子面的纯 Cu 以及Cu-Fe超胞模型,每层含 8个 Cu 原子,固定超胞下半部分 (5–9层)原子,将上半部分原子整体沿着[112]Cu 方向滑移。 (2)元素筛选 考虑合金元素的电子结构、合金中分布等因素选取B、Al、Si、Ge、P、Mg、Zn、Zr、Cr、Mn、Ni、Ag 12种元素为第三元素进行SFE计算; 结果表明,添加Ag、Al元素可明显降低Cu-Fe合金的稳定层错能γsf。 2 提升电磁屏蔽合金元素成分筛选 •Si可促进Fe原子的析出,形成Fe3Si相,保持Cu基体高导电的同时增加Fe相的磁导率。 •Ag会先于Fe溶解到Cu基体中,降低Fe的固溶度,促进Fe相的析出和细化。 •Ni与Fe形成的NiFe相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和延展性,还可提高对电磁波的多重反射作用。 期望添加Si、Si-Ag、Si-Ni元素,与Fe结合构建多尺度第二相,在形变热处理过程中破碎成微米级和纳米级磁性相,协同提高合金的电磁屏蔽性能和机械性能。 熔炼制备Cu-7Fe-X(X=0、0.1Al、0.1Ag)合金;固溶后进行强度-塑性性能测试。 熔炼制备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合金,形变热处理后进行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分析. 四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Cu-7Fe-X(X=0、0.1Al、0.1Ag)合金 (1)铸态组织:Cu-7Fe合金基体上分布着粗大的树枝晶状和椭圆状的第二相,且一次枝晶臂显著长于二次枝晶臂。添加Ag元素后,粗大的树枝晶状第二相完全消除,第二相整体尺寸显著减小且在基体上分布相对均匀;添加Al元素后,大部分的第二相依旧呈树枝晶状偏析分布在基体上,其中一次枝晶臂长相比未添加时略有减小,部分树枝状第二相出现球化。 (2)固溶处理:固溶态Cu-7Fe中部分Fe呈枝晶状分布,部分Fe固溶在Cu基体中;添加Ag后消除了Fe枝晶,使得整体的Fe得到充分的细化,部分细小尺寸的Fe固溶在Cu基体中;添加Al后Fe大部分依旧呈枝晶状。 ►固溶态Cu-7Fe-X(X=0、0.1Ag、0.1Al)的颗粒第二相SEM表征分析 Cu-7Fe合金,颗粒状第二相尺寸大小均匀,平均尺寸为相对最大,分布相对不均匀;Cu-7Fe-0.1Ag合金,第二相尺寸明显减小,平均尺寸相对最小,此时Ag的添加对第二相产生显著影响。Cu-7Fe-0.1Al合金,第二相尺寸差异较大,平均尺寸相对较小,分布相对不均匀。 因此,Cu-7Fe-X(X=0、0.1Al、0.1Ag)合金中Ag的添加可以明显细化合金中第二相并使其分布均匀。 ►固溶态Cu-7Fe-X(X=0、0.1Ag、0.1Al)的XRD衍射图谱、硬度及导电率 Fe、Al、Ag元素固溶在基体中,在2?≈ 43.318 °处Cu-7Fe-0.1Ag、Cu-7Fe-0.1Al的富 Cu 相衍射峰相对Cu-7Fe衍射峰逐渐向小角度偏移,说明添加Ag、Al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晶格畸变。 铸态时三种材料的硬度、导电率都较相近,相比之下Cu-7Fe硬度、导电率值最高。在经过固溶后合金硬度、导电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随着Ag、Al元素的添加加重了晶格畸变,合金硬度、导电率呈下降趋势。 ►固溶态Cu-7Fe-X(X=0、0.1Ag、0.1Al)的EDS 当未添加微量合金元素时,合金内部粗大的树枝晶状第二相分布不均匀,尺寸细小的第二相分布均匀并固溶在Cu基体中;添加微量Ag后,第二相分布较分散并变为尺寸更小的颗粒状,整体第二相尺寸明显被细化且分布更加均匀;添加微量Al后,第二相尺寸相对减小,而更多细小的第二相则均匀分布并固溶在Cu基体中。 Cu-Fe合金内部存在富Cu相和富Fe相,其中富Cu相以基体的形式存在,在经过固溶处理后部分少量尺寸细小的Fe相以第二相的形式固溶在基体中,这与OM结果一致。添加微量元素Ag的合金第二相有着明显的变化,使得第二相发生细化现象且分布更均匀,而添加微量元素Al后并不会使第二相发生细化,分布不均匀,且部分Al在基体中发生了氧化现象。 ►Cu-7Fe-X(X=0、0.1Ag、0.1Al)的拉伸实验及断口 对Cu-7Fe-X(X=0、0.1Al、0.1Ag)合金进行拉伸试验,Cu-7Fe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是308MPa和30%;当添加Ag后,其抗拉强度达到314MPa,断裂伸长率为33.3%均高于其他两种合金;随着Al的添加,其抗拉强度下降至290MPa,但断裂伸长率略有提升为31.3%。 断口显示,Cu-7Fe合金局部存在浅小韧窝且分布不均匀,合金塑性相对较差;Cu-7Fe-0.1Ag合金韧窝数量增多尺寸减小且分布均匀;Cu-7Fe-0.1Al合金韧窝数量增多且分布不均匀。应力应变曲线结果及断口分析表明,添加Ag后Cu-Fe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得到了协同提升。 结果分析——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 )合金 铸态组织和XRD:Si、Si-Ni和Si-Ag元素的添加促进了Fe相的形核及析出,但也使富Fe枝晶发生了粗化行为,表现为一次枝晶臂主干伸长,二次枝晶臂增多。随着合金化元素的添加,Cu基体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四组合金的XRD并无显著差别,是因为Si、Ni和Ag元素添加量较少,形成的衍射峰强度非常弱。 ► 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 )铸态EDS Si元素分布与Fe元素分布存在明显的趋同性,表明Si元素主要固溶于富Fe相中。由点扫结果可知,Ni元素主要分布在富Fe相中,Ag元素主要分布在基体中。 ► 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Ni )铸态的性能及断口形貌 Si、Si-Ni元素的添加使合金的导电率有所下降,Si-Ag的添加使电导率略有升高。添加Ag能够明显降低Fe原子和Si原子的固溶,尽管部分Ag会固溶在基体中,但Ag本身导电性优异,引起的晶格散射远比Fe固溶引起的晶格散射要小。 较二元Cu-7Fe合金,多元合金的抗拉强度明显提高,伸长率稍有下降。 ► 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合金的性能 经过多级形变热处理后,富Fe相由枝晶状转变为纤维状。其中Si-Ag元素的添加对Cu-Fe合金导电率和硬度的提升最为明显。 较二元Cu-Fe合金,随着合金元素Si、Si-Ni和Si-Ag的加入,多元合金的抗拉强度逐渐提高,但伸长率相应下降。经400℃时效21h后,Cu-Fe-Si-Ag综合性能最好,强度、硬度及导电率分别达460.5MPa,144.1HV,64% IACS,而Cu-Fe合金分别为350.3MPa ,93.3HV和59.4% IACS 。 ► Cu-7Fe-0.3Si-0.3Ag合金电磁屏蔽性能 经过400℃时效21h,Cu-Fe-Si-Ag合金展现出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在500MHz-7GHz范围内的平均屏蔽效能达到了103.5dB。该合金的高宽频电磁屏蔽效能主要得益于高导电Cu与铁磁性Fe相结合。Cu-Fe复合材料的高导电性有利于对电磁波的反射损耗,组织中大量的纤维状富Fe相和弥散分布的第二相,通过增强对电磁波的吸收损耗和多重内反射损耗进一步提升电磁屏蔽性能。 结论 1 针对难混溶Cu-7Fe合金强度-塑性矛盾:添加微量的中Ag元素能降低合金的SFE,在保持合金强度的前提下可提升合金塑性; 2 针对难混溶Cu-7Fe合金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性)矛盾:通过微合金化及形变热处理工艺调控,实现强度和电磁屏蔽性能协同提升,其中添加0.3wt%Si、 0.3wt% Ag,合金综合性能最优。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上,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研究员闫林芳围绕“铜产业链碳足迹分析与碳减排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 其从巴黎协定、双碳目标以及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进行了介绍。 产品碳足迹指产品从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运输分销、使用消费到最终废弃处理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基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则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任务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行业发展特点 碳排放占比高: 铜冶炼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 2%。冶炼工艺复杂,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应用领域广泛: 铜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腐蚀性,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在电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建筑、家用电器等传统领域应用广泛,如电力行业中的电线电缆、变压器等,电子信息行业中的手机、电脑等零部件。 新能源产业需求: 新能源汽车对铜的需求大幅增加,用铜量显著大于燃油车,同时充电桩的普及也将增加铜的需求。数据中心、AI 服务器集群对高精度铜缆需求激增,单座超算中心耗铜量可达万吨级。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6亿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其中铝、铜、铅、锌等主要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 2024 年我国精炼铜产量 1364.4 万吨,进口量 404.08 万吨,出口量 45.62 万吨,国内精炼铜需求量 1722.86万吨;2024 年我国铜精矿(金属量)产量 180 万吨,进口量 677.7 万吨,国内铜精矿(金属量)需求量 857.7万吨。此外,2024 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约为 2350 万吨,均居世界第一。 铜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挑战 1、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2、促进产业链低碳协同,助力产业链高质发展 3、赋能国家双碳战略举措,支撑双碳目标落实 二、铜行业产品碳足迹量化测算 碳排放量化方法概述 (1)核算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其根据不同计算目的与计算对象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 (2)估算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投入产出法,相比于核算方法,简单易用但不够准确。 (3)因素分解分析法:主要包括结构分解分析法和指数分解分析法,能够将碳排放的变化分解 为多个影响因素。 铜冶炼碳排放核算方法及范围——碳排放源识别 《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1)煤炭、油类等燃料的燃烧排放源; (2)在铜冶炼过程中,使用焦炭、天然气、无烟煤等能源作为还原剂用途的排放源; (3)除原料外的能源在冶炼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排放源,比如使用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的原料会发生分解反应释放CO2; (4)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分别所对应的电力与热力生产环节的CO2排放源。 其还对铜冶炼工业CO2排放途径、定义及类别进行了阐述。 铜冶炼碳排放核算方法及范围——核算范围和边界 •核算范围:铜冶炼过程燃料燃烧,辅助工序的外购电力相关排放,外购电力消耗相关排放,铜冶炼上游生产环节相关排放。 •高品位的废杂铜经过预处理之后直接进行火法精炼。 •含铜量低、杂质含量高的低品位的废杂铜则首先需要进行熔炼,然后再通过阳极炉精炼和电解精炼制成阴极铜。 铜冶炼碳排放核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核算:依据IPCC的排放系数法、兼顾《指南》对碳核算的要求。 从铜矿开采开始到铜冶炼环节产出阴极铜结束:精炼铜生产由能源消耗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 生产过程消耗的能源:初级能源:化石燃料,次级能源:电力消耗。 铜材加工产品碳足迹核算 ►中国铜加工产业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Ø2019-2023年综合产量由1816万吨增至208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整体增速呈现“先扬后抑再回升”。 Ø 2020年增速小幅回落至4.5%,2021年在经济复苏驱动下攀升至4.9%的阶段性峰值,2022年受全球供应链扰动及环保政策收紧影响,增速显著回落至1.8%,2023年随着新能源产业需求释放及政策调控显效,增速回升至3.0%。 ►中国铜加工材呈现显著的“一核多元”格局 Ø 铜线材以1049万吨产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50.31%),其下游应用集中于电力传输与电子制造领域。 Ø 铜带材、铜管材及铜棒材构成核心补充,分别服务于电子封装、制冷设备及机械制造等细分市场。 Ø 高附加值产品如铜箔材虽当前占比有限,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2%。 铜材加工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数据 核算方法和边界 • 核算范围限定于江苏省铜材加工阶段的本地化生产活动。 • 涵盖精炼铜入库、熔铸、塑性变形(轧制/挤压)、热处理、精整及包装出厂全流程。 铜材加工综合能耗数据 • 依据《铜及铜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T 21350-2023)以及《热轧盘条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YB/T4887-2020)中规定的各合金加工工序(包括熔铸、轧制、挤压、退火等)能耗基准值,计算单位产品的平均综合能耗。 三、产业链碳足迹分析与碳减排策略 基于投入产出的有色金属产业碳足迹分析 有色金属产业碳排放传导路径的测算方法 Ø 本章基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方法(EIO-LCA),以更宏观的视角,进一步分析江苏省有色金属产业链碳足迹。 Ø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传导过程中涉及的直接供应链和间接供应链进行碳排放测算,并最终计算出江苏有色金属产业对上游各行业的整体供应链碳足迹,以此作为碳排放传导效果的数值基础。 Ø 进一步,通过选取有色金属产业的供应链关键环节,测算各关键环节传导至上游的碳排放总量,识别整个产业链条的隐含碳流向。 有色金属产业碳排放传导路径 Ø电力消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品种。2021年有色金属行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部门引致的碳排放约为7.95亿吨,占整个行业碳排放的82%以上,是有色金属行业最重要的上游碳来源。 Ø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钢压延产品、精炼石油和核燃料加工品、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是有色金属行业上游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主要与有色金属行业的生产流程和能源需求特性相关。 Ø在有色金属的冶炼与加工过程中,对各类基础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巨大。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生产依赖大量矿石原料的开采与提炼,该过程涉及重型机械作业与高温熔炼,能源消耗多,碳排放量大。 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供应链碳足迹计算结果 Ø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钢压延产品、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均较高。有色金属行业所引致的碳排放占据生产侧碳足迹的主导地位。 Ø 主要燃料型行业,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煤炭加工品业其碳排放主要体现为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Ø 其余行业如一些合金、运输行业是有色金属行业的直接原材料或涉及各环节运输,其影响和相关联的行业众多。 有色金属行业供应链下游碳足迹的传导路径 ►有色金属产业部门碳足迹去向构成 • 有色金属压延加工品制造业以超3000万吨的碳排放量位居首位。 •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业的碳排放量达1500万吨。 • 碳排放量超过800万吨的行业主要包括运输设备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电气机械制造业。 • 有色金属作为工业基础材料与多领域制造环节的深度绑定。 有色金属下游产业链的碳排放贡献显著高于能源、采矿、选矿等前端环节。这种下游碳排放主导的格局根植于有色金属行业“承上启下”的产业特性,强化了下游加工制造环节的碳足迹传导广度和强度。 四、总结与展望 研究工作总结 在铜行业碳足迹核算方面:依据《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对铜冶炼、外购铜及铜材加工环节进行碳排放核算。结果显示,2011-2022年间江苏省精炼铜行业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吨铜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40%,但仍高于欧美先进水平。冶炼环节是铜行业碳排放主体,占比达66%,其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电力为主,清洁能源替代空间巨大。铜材加工环节碳排放随线材、铜盘条等产品产量增长而显著上升,反映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效应。 在产业链碳排放分析方面: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EIO-LCA),从宏观角度揭示了有色金属产业链的碳足迹传导路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部门是有色金属行业最重要的上游碳来源,占比超过77%。下游碳排放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压延加工品、电线电缆、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体现出有色金属作为基础材料在多领域制造中的深度嵌入。 相关工作建议 一是推进涉碳类标准、规则制定,抢占行业发展话语权 •以2025年4月实施的GB/T32151.42-202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42部分:铜冶炼企业》为基础,进一步细化“采选-冶炼 -加工-回收”全链条碳核算规则,丰富组织层面、产品层面铜行业碳排放核算规则体系。 •针对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下游领域的低碳采购需求,制定新能源用铜材碳足迹限值标准,区分电解铜箔、高洁净度铜杆等细分产品类型,设定阶梯式碳足迹阈值。 •依托东盟铜消费市场,推广我国铜冶炼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再生铜碳减排评价规范等标准,实现 “一次核算、区域互认”。 二是加快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共同绿色低碳转型 •纵向贯通碳成本共担与效益共享:推广“矿山-冶炼-加工-回收”碳协同模式,上游矿山采用智能开采技术降低碳排放,其碳减排量可通过产业链交易平台转让给冶炼企业;中游冶炼企业联合下游铜箔厂商建立 “碳足迹协同优化体系”,通过精准生产减少废料产生;下游企业建立废旧铜材回收网络,定向供应有色等再生项目 •横向搭建碳协同平台载体强化资源共享 :在铜产业集聚区打造“铜产业碳协同示范园”,集中建设共享型碳监测中心、CCUS 设施及绿电交易平台,统一接入园区碳管理系统,实现碳排放量实时监控与数据共享。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