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9362

  • 估值已超350亿元!欣旺达动力电池子公司再融资 广东王氏兄弟将迎第三次IPO?

    近日,欣旺达控股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动力”),再获大额融资。 据欣旺达日前公告,无锡国寿、中银资产、重庆制造以及建信投资等8个投资方,向欣动力合计出资16.5亿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4.33亿元。据此计算,欣动力本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55亿元。 今年2月曾有消息传出,欣旺达旗下电动车电池业务或将考虑在科创板IPO之前,筹集至多40亿元新资金,并寻求实现超300亿元的估值。但当时欣旺达方面并对此未做出明确回应。 另据工商信息,稍早前的6月8日,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主体类型也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若欣动力实现独立上市,这将成为电池大王王氏兄弟的第三个IPO。 估值超300亿元的动力电池独角兽 对于本次增资的目的,欣旺达在公告中称,“利于欣动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经营资金,优化财务结构,减 轻债务负担,增强欣动力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满足公司电动汽车电池业务战略发展需求,提升公司未来的整体盈利水平。” 截至目前, 欣动力已完成2轮对外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100亿元,集结了70个股东,其中不乏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传统主机厂上汽、广汽等旗下股权投资平台、国家级产业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资背景投资机构深投控和深创投等豪华资方。 估值方面,据欣旺达公告披露的信息计算,欣动力本轮投后估值355亿元。今年2月8日,欣旺达还发布公告称,拟转让持有的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4.21%股权,转让价格为13.46亿元。以此估算,彼时欣动力的估值就已达到320亿元。 业绩情况方面,欣动力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欣动力营收为22.29亿元,净亏损2.8亿元;2022年,欣动力营收127.78亿元,净亏损4.05亿元。更早前的2021年,欣动力总营收29.09亿元,净亏损达3.04亿元。 可比同行企业中, 中创新航2022年营收203.75亿元,净利润为6.94亿元。中创新航已登陆港股,截至今日收盘市值为321.8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创新航IPO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高达630亿元。 另外,正在排队上市的蜂巢能源,其在2022年1月的Pre-IPO轮融资,投后估值也达到了460亿元。 按IPO计划发行25%股份、募资150亿元来估算,蜂巢能源对应估值约为600亿。 蜂巢能源的营收规模相比欣动力及中创新航而言更小。据其申报材料,2022年1-6月,蜂巢能源营收37.38亿元,净亏损8.97亿元。 广东王氏兄弟有望迎来第三个IPO 公开资料显示,按照下游应用领域分类,欣旺达共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为消费类电池业务、消费电芯业务、电动汽车类电池业务以及储能系统类业务。 今年一季度,欣旺达总营收104.78亿元,同比下降1.34%;归母净利为-1.6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73.54%。 欣旺达庞大电池事业的掌舵者,是广东茂名的王氏两兄弟,王明旺和王威。 1967年出生于广东茂名的王明旺,自小家境贫寒,1991年从中山大学电子专业进修班毕业后,便进入香港精森(深圳)电子公司做产品销售,开始接触电池行业,并由此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一年后,王明旺就开启了他的连续创业之路。他的第一次创业,是从模具市场入手。但最终因为合伙人提出分家,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1993年,王明旺又开始了二次创业,这回是和几个同学开办了一家电子加工厂,主要生产用于手机、传呼机等通信产品的锂电池。尽管这次创业获得了开门红,仅一年就做出了百万级利润,但最终还是因为与第一次创业同样的问题,以失败告终。 紧接着在1995年,王明旺拉来了亲弟弟王威,开始了第三次创业,欣旺达电子由此起家。 欣旺达最早从电池OEM领域切入,营收逐年稳步上升。1999年,拿下康佳集团的手机电池订单,更成为了欣旺达登上更高一层台阶的转折点。此后,欣旺达一路拿下了不少下游客户的大单,销售额节节攀升。 2000年与飞利浦、日本电气、海尔达成了合作;2003年,欣旺达销售额首次突破一亿元,并进入联想、ATL的供应链。2011年,欣旺达进入了苹果产业链。并在同年4月,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创业板第一家以“锂电池模组整体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的上市公司。 去年11月,欣旺达还在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募集资金约为4.4 亿美元。 不过,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领域需求增速放缓,欣旺达开始把业绩增长的希望,押注到了动力电池领域。事实上,早在2008年,欣旺达就建立了相应的事业部,开始切入汽车动力电池模组业务,先从动力电池包和BMS(电池管理系统)开发起步。 若欣动力成功实现分拆上市,王氏兄弟的电池事业将迎来第三次IPO。

  • 估值已超350亿元!欣旺达动力电池子公司再融资 广东王氏兄弟将迎第三次IPO?

    近日,欣旺达控股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动力”),再获大额融资。 据欣旺达日前公告,无锡国寿、中银资产、重庆制造以及建信投资等8个投资方,向欣动力合计出资16.5亿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4.33亿元。据此计算,欣动力本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55亿元。 今年2月曾有消息传出,欣旺达旗下电动车电池业务或将考虑在科创板IPO之前,筹集至多40亿元新资金,并寻求实现超300亿元的估值。但当时欣旺达方面并对此未做出明确回应。 另据工商信息,稍早前的6月8日,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主体类型也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若欣动力实现独立上市,这将成为电池大王王氏兄弟的第三个IPO。 估值超300亿元的动力电池独角兽 对于本次增资的目的,欣旺达在公告中称,“利于欣动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经营资金,优化财务结构,减 轻债务负担,增强欣动力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满足公司电动汽车电池业务战略发展需求,提升公司未来的整体盈利水平。” 截至目前, 欣动力已完成2轮对外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100亿元,集结了70个股东,其中不乏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传统主机厂上汽、广汽等旗下股权投资平台、国家级产业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资背景投资机构深投控和深创投等豪华资方。 估值方面,据欣旺达公告披露的信息计算,欣动力本轮投后估值355亿元。今年2月8日,欣旺达还发布公告称,拟转让持有的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4.21%股权,转让价格为13.46亿元。以此估算,彼时欣动力的估值就已达到320亿元。 业绩情况方面,欣动力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欣动力营收为22.29亿元,净亏损2.8亿元;2022年,欣动力营收127.78亿元,净亏损4.05亿元。更早前的2021年,欣动力总营收29.09亿元,净亏损达3.04亿元。 可比同行企业中, 中创新航2022年营收203.75亿元,净利润为6.94亿元。中创新航已登陆港股,截至今日收盘市值为321.8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创新航IPO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高达630亿元。 另外,正在排队上市的蜂巢能源,其在2022年1月的Pre-IPO轮融资,投后估值也达到了460亿元。 按IPO计划发行25%股份、募资150亿元来估算,蜂巢能源对应估值约为600亿。 蜂巢能源的营收规模相比欣动力及中创新航而言更小。据其申报材料,2022年1-6月,蜂巢能源营收37.38亿元,净亏损8.97亿元。 广东王氏兄弟有望迎来第三个IPO 公开资料显示,按照下游应用领域分类,欣旺达共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为消费类电池业务、消费电芯业务、电动汽车类电池业务以及储能系统类业务。 今年一季度,欣旺达总营收104.78亿元,同比下降1.34%;归母净利为-1.6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73.54%。 欣旺达庞大电池事业的掌舵者,是广东茂名的王氏两兄弟,王明旺和王威。 1967年出生于广东茂名的王明旺,自小家境贫寒,1991年从中山大学电子专业进修班毕业后,便进入香港精森(深圳)电子公司做产品销售,开始接触电池行业,并由此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一年后,王明旺就开启了他的连续创业之路。他的第一次创业,是从模具市场入手。但最终因为合伙人提出分家,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1993年,王明旺又开始了二次创业,这回是和几个同学开办了一家电子加工厂,主要生产用于手机、传呼机等通信产品的锂电池。尽管这次创业获得了开门红,仅一年就做出了百万级利润,但最终还是因为与第一次创业同样的问题,以失败告终。 紧接着在1995年,王明旺拉来了亲弟弟王威,开始了第三次创业,欣旺达电子由此起家。 欣旺达最早从电池OEM领域切入,营收逐年稳步上升。1999年,拿下康佳集团的手机电池订单,更成为了欣旺达登上更高一层台阶的转折点。此后,欣旺达一路拿下了不少下游客户的大单,销售额节节攀升。 2000年与飞利浦、日本电气、海尔达成了合作;2003年,欣旺达销售额首次突破一亿元,并进入联想、ATL的供应链。2011年,欣旺达进入了苹果产业链。并在同年4月,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创业板第一家以“锂电池模组整体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的上市公司。 去年11月,欣旺达还在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募集资金约为4.4 亿美元。 不过,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领域需求增速放缓,欣旺达开始把业绩增长的希望,押注到了动力电池领域。事实上,早在2008年,欣旺达就建立了相应的事业部,开始切入汽车动力电池模组业务,先从动力电池包和BMS(电池管理系统)开发起步。 若欣动力成功实现分拆上市,王氏兄弟的电池事业将迎来第三次IPO。

  • 磷酸铁锂动力型电池与磷酸铁锂储能型电池的区别分析【SMM科普】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主要区别有:电池容量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电池管理系统BMS有差异,采用的电芯种类不同,性能和设计不一样。 【电池定义】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主要提供动力,即将电通过电动机转化为行驶动力、牵引动力等等。用动力电池提供电源的交通工具有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卡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船舶;牵引型的有学校、工厂、运动场等场所用的室内室外牵引车、叉车;其他可用作电动工具电源,如无人机、电动玩具。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用于储存电能。主要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的电站、通信基站、家用储能、便携式电源等,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蓄能源用的蓄电池。 【基本区别】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储能电池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更侧重于充放电功率等方面,要求充电速率快、输出功率高、耐震动,尤其强调较高的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以达到持久续航能力,还有重量体积方面的轻量要求。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强调电池容量,尤其要求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多考虑电池模块一致性,电池材料方面就要关注膨胀率和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性能均匀性等方面,以追求整体储能设备的长寿命和低成本。 【结构组成】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和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结构组成不同:正极材料前者为磷酸铁锂或磷酸铁锂衍生物,后者为磷酸铁锂;负极材料前者为炭黑或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后者为石墨。 【使用寿命】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对于动力锂电池而言,储能锂电池对于使用寿命有更高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寿命一般在8年,而储能设施寿命大于10年。 【循环次数】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的循环次数寿命在2000次左右。储能锂电池的循环次数寿命要求能够大于3500次,若提高充放电频率,循环寿命要求通常要求能够达到5000次以上。 【综合颜值】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更小巧,比重较轻;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外观一般更为方正和厚重。 【体重:重量要求】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重量<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重量。 因新能源汽车的耗电量随着汽车重量变化而增大,所以动力电池要求重量更轻。储能电站的对储能电池的要求都是大规模的,兆瓦级别以上甚至百兆瓦的级别,对电池的重要没有要求。因储能锂电池没有重要限制而使得制作成本要求比动力锂电池的成本更低,安全性也要求更高。 【身高:体积大小】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体积相当于十几二十张大地毯叠在一起,而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一般是由多个电池模组组成一个大模组,再由许多大模组组合而成。体积接近集装箱的储能电池。 【电池容量】 电池容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储能电池。 【电学性能】 放电电流: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储能电池 电阻: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磷酸铁锂储能电池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和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若使用的电池材料相同,但是同材质的质量上,动力电池稍微好一些,内阻会低一些,储能电池稍微差一些,内阻会高一些。 【应用要求】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放电时电流变化较大,更注重充放电功率等,要求快速充电速率、高输出功率和抗冲击能力,特别是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实现持久续航以及重量和体积方面的轻量化要求。储能电池可以算是比较稳定的输出,一般放电电流小,放电时间长。从电池材料方面,需要考虑正负极材料的储锂性能以及电解液和隔膜的相关性能。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一般需要储能电池连续充电或连续放电两个小时以上,同时需要承担调频和调峰的应用场景,能量型电池会更适合些,当然,这种场景下也可以将功率型与容量型电池配合一起使用。 【部件成本】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PACK基本上由以下5个系统组成: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气系统及结构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成本由电芯、结构件、BMS、箱体、辅料、制造费用等综合成本组成,电芯占据80%左右的成本,Pack(包含结构件、BMS、箱体、辅料、制造费用等)成本占据整个电池包成本约20%。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中,电池是储能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本占比60%;其次是储能逆变器,占比20%,EMS(能量管理系统)成本占比10%,BMS(电池管理系统)成本占比5%,其他为5%。 【管理系统】 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是电池包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包的各个功能、部件能否协调一致,都取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并且还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动力输出以及电池包的安全。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有差异,因为动力电池多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常处于高速运动对电池的功率响应速度和功率特性、SOC估算精度、状态参数计算数量,有着更严谨的要求,并且相关调节功能也需要通过BMS实现。   若对磷酸铁锂有任何问题,欢迎致电021-20707860(或扫微信13585549799)杨朝兴,谢谢!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辛鑫 021-51595829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孙贤珏 021-51666757 袁野 021-51595792 林辰思 021-51666836 王一帆 021-20707914 周致丞021-51666711

  • 2025年磷酸铁锂需求或达400万吨 行业内卷背景下企业何去何从?【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

    在由广西自治区行业主管部门、钦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上海有色网(SMM)共同举办的 2023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大会 上,广西钦州志诚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惠宪围绕“磷化工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的话题展开阐述。他分别从磷化工和新能源的关系,磷酸铁、磷酸铁锂的磷源,六氟磷酸锂的磷源以及磷化工对新能源产业后市发展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做出分享。 磷化工和新能源的关系 从磷矿石加工成磷酸铁锂电池的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产业链,需要用到的关键磷化工原料为磷矿石和黄磷。因此磷矿石和黄磷价格大涨大跌,供应时而紧张、时而宽松也会对下游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下游产品生产成本波动不稳定,采购风控难度增加;原料到厂不稳定增加,产出量受影响;销售价格受影响;供需关系逐步被调整。 磷酸铁、磷酸铁锂的磷源 磷酸铁锂产能扩张,带动磷酸需求大增 磷酸铁锂重回锂电正极材料主流,需求高速增长,需求从终端逆流而上,沿着磷酸铁锂-磷酸铁-高纯磷酸/工业一铵-黄磷/磷肥-磷矿石产业链向上传导,产业链条供需紧张,未来磷酸铁锂需求量有望持续超预期, 据华安证券研究所测算,考虑库存因素,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需求量可达400万吨。2030年可能达到2300万吨。初期动力提供主要增量,后期储能为主要增长驱动。 而磷酸铁锂产能扩张,带动对磷酸的需求大增,理论推测:2022年需求(78万吨)对比2020年(12.3万吨)增量达到65.7万吨,预计2025年(292万吨)增量为214万吨(同2022年相比)。 六氟磷酸锂的磷源 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主流制备方法 主流制备方法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其中固相法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六氟磷酸锂制备方法,此方法中最重要的中间体是PF 5 ,其上游原料为PCl 5 。但是这种方法反应中放热剧烈,且前期反应产率低,难以控制,容易生成副产物PF 3 Cl 2 ,制得的PF 5 产品存在杂质含量高、分离提纯困难、对设备要求较高、工艺条件苛刻的缺点,造成生产成本较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天赐材料发明了以多聚磷酸为原料制备PF 5 的工艺:以聚磷酸和无水氟化氢为起始原料,制得六氟磷酸水溶液;六氟磷酸水溶液与发烟H₂SO₄硫酸反应,得到六氟磷酸与硫酸的混合物;不经分离,直接加热步骤II得到的六氟磷酸与硫酸的混合物,冷凝产生的PF₅蒸气粗品;将粗品PF₅压缩冷凝液化,然后在精馏塔中进行提纯得到高纯度PF₅。该方法得到的最终产品水分低、杂质少,且纯度高——PF₅的纯度到达99.95%以上。 磷化工对新能源后市发展的影响 在新能源产业链大量拟建、在建项目,产业内卷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何去何从?突破点在哪里?针对此问题,雷惠宪认为,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需要做到的是 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令自身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和吸引力。

  • 110亿!人民控股集团新能源电池等项目落户安徽太和

    “阜阳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显示,6月26日上午,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民政府与人民控股集团举行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总投资11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太和,将建设碳酸锂、新能源电池、合金软磁电感新材料、高低压电子电气等项目。 据了解,人民控股集团是世界机械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要以智慧电网为产业核心,覆盖电气、资产管理、产业园、金控、供应链等五大产业集群。 在牵手安徽太和县之前,6月7日,人民控股集团还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人民控股集团表示,这次签约,是双方为抢抓甘肃省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机遇,充分发挥肃南县风、光资源优势,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发展风光储一体化、大功率新型储能电池制造、新能源物流数字化运维平台、新型储能电池技术研究检测等新能源项目,打造立足肃南辐射甘肃的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聚合发展态势。

  • 105亿!签约即开工!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项目落户四川内江

    据四川内江多家媒体报道,6月27日,内江市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3万吨高纯微米硅新材料项目签约暨开工仪式在内江经开区举行。仪式上,内江经开区和威远县分别与埃普诺(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和《年产3万吨高纯微米硅材料项目投资协议书》,两个项目分别落户内江经开区和内江威远县。 其中,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总投入约105亿元,占地面积300亩,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40亿元,用地150亩,年产12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计划2024年8月前竣工投产。两期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约450亿元,年纳税约15亿元,这是埃普诺布局西南、进军成渝市场的重大举措,填补了内江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领域的空白,也是内江近年来第一个单个投资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项目;年产3万吨高纯微米硅新材料项目可以为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配套。 资料显示,埃普诺成立于2021年,法定代表人为秦敬轩,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电子专用材料研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充电桩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等。

  • 105亿!签约即开工!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项目落户四川内江

    据四川内江多家媒体报道,6月27日,内江市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3万吨高纯微米硅新材料项目签约暨开工仪式在内江经开区举行。仪式上,内江经开区和威远县分别与埃普诺(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和《年产3万吨高纯微米硅材料项目投资协议书》,两个项目分别落户内江经开区和内江威远县。 其中,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总投入约105亿元,占地面积300亩,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40亿元,用地150亩,年产12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计划2024年8月前竣工投产。两期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约450亿元,年纳税约15亿元,这是埃普诺布局西南、进军成渝市场的重大举措,填补了内江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领域的空白,也是内江近年来第一个单个投资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项目;年产3万吨高纯微米硅新材料项目可以为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配套。 资料显示,埃普诺成立于2021年,法定代表人为秦敬轩,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研发;电子专用材料研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充电桩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等。

  • 力拓也要造电池?尚无意跨界“抢蛋糕” 目标仍在“白色石油”

    力拓集团正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墨尔本的一个实验室开始制造自己的电池。不过,这家全球矿业巨头的最新举动,并非是想要跨界在电池生产领域“抢蛋糕”,而是为了更方便地在快速增长的清洁能源领域进行技术实验。 力拓矿产首席执行官Sinead Kaufman周三在布里斯班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该实验室将深化和丰富力拓集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并最终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客户主张。 据悉,该实验室将从今年11月开始运行。Kaufman表示,“在这个实验室里,我们将制造我们自己的电池,以便能够测试我们的矿物和其他产品在现实场景应用中的表现,比如在电动汽车电池中的表现。” 力拓的一位发言人也表示,这家目前全球规模第二、由英澳合资的矿业巨头并不打算成为一家商业电池制造商。 取而代之的是,力拓眼下的目标是成为锂和其他电池金属的主要生产商。 作为一家全球主要的铁矿石、铜矿和铝矿的开采巨头,力拓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生产锂,但它已将这一被誉为“白色石油”的关键原材料,置于了其未来业务增长计划的中心。锂是生产电动汽车电池不可或缺的关键金属。 早在2021年,力拓集团就宣布以8.25亿美元收购Rincon Mining Pty公司及其持有的阿根廷Rincon锂矿项目。去年,力拓还希望在塞尔维亚开发欧洲最大的锂矿,不过其申请在今年年初被当地政府阻止。 目前,中小型矿商仍然主导着锂行业,力拓等全球矿业巨头对这片“蓝海”的涉足尚不多。然而,许多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将出现一系列的行业并购,而力拓已被视为是正在积极寻求收购机会的“猎食者”之一。

  • 【SMM分析】30万硅碳负极项目落户内江 硅基负极需求放量在即?

    》查看SMM钴锂产品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钴锂产品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6月28日讯: 6月27日,年产 30万吨硅碳负极、3万吨高纯微米硅新材料项目 在内江经开区开建。活动现场,内江经开区、威远县分别与埃普诺(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协议,随即举行开工仪式,实现“签约即开工”,再次刷新内江项目落地速度。 图片来源:网络 据悉,该项目总投入约105亿元,设计硅碳负极新材料总产能达30万吨。 项目将分两期建成5条生产线,其中一期12万吨,第二期18万吨。 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450亿元,年纳税约15亿元,将填补内江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领域空白,也是内江近年来首个投资超100亿元的制造业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已正式启动的规模最大的硅碳负极新材料生产基地。此外,同步开工的年产3万吨高纯微米硅新材料项目未来将为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配套。“我们 将力争项目在明年8月前正式投产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相较传统的石墨类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新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是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在这一领域中,埃普诺历经7年实验攻关已获得50余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达18项,可为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目前石墨负极价格来看,由于供应端产能的释放石墨负极价格的快速下滑,相关企业利润也面临巨大打击,寻求新的发展点至关重要,硅碳负极由于其高容量及下游需求驱动,成为目前负极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之一。硅碳负极比容量高、首次充放电效率更高、工艺更加成熟但循环较差,目前多以人造石墨掺杂纯纳米硅的形式使用, 掺杂比例在5%左右,其克容量在1600-1700 mah/g、首效达到90%,循环在500-600周左右 ,目前 多用于消费端产品 ,部分头部手机厂商开始采用新材料作为高端市场突围的关键,目前 荣耀、华为等手机厂商均发布使用硅碳负极材料技术的新机型 ;除此之外动力端也是未来硅碳负极的主要应用场景,其 主要下游为4680电池 ,近日特斯拉也对外宣称4680电池 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颗,能满足1.2万辆Model Y的装机所需,标志着4680电池正式进入到量产阶段。 未来硅碳负极在需求驱动下有望快速上量,而在传统石墨负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硅碳负极布局约前沿的企业越能在需求快速增长时享受产品技术溢价。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张玲颖 021-51666775 马睿 021-51595780 杨玥 021-51666856 袁野 021-51595792 冯棣生 021-51666714 徐颖 021-51666707 吕彦霖 021-20707875 柳育君 021-20707895 于小丹021-20707870 孙贤珏 021-51666757

  • “造车新势力”个股表现强势 小鹏汽车涨超11% G6将在29日上市

    SMM 6月28日讯:6月28日,新势力汽车港股盘中拉涨,个股方面表现也十分抢眼,截止15:42分左右,小鹏汽车-W涨11.42%,成交近6亿港元;蔚来-SW涨近7%,零跑汽车涨4%,理想汽车-W涨2.68%。 消息面上,近期汽车行业利好消息不断,且不提此前两部门提出的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在今日最新发布的统计局数据中,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解读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时提到,受汽车销售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投资收益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长1.02倍。 个股方面, 小鹏旗下新车型G6即将于6月29日晚20:00上市,并在7月启动交付, 据悉,该车型定位中型SUV,而其所对标的则是同样定位中型SUV的特斯拉Model Y车型。据悉,此前小鹏全新G6此前已经公布了22.5万元的预售价格,如今新车将正式上市,实际销售的价格也有望在20万左右起步的售价区间,并配备800V超高压快充,实现充电15分钟、续航300km的快速补能。另外,小鹏汽车最新宣布将为欧洲市场推出两款智能电动车型。 蔚来方面,6月27日,蔚来能源与中国海油炼化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共建充换电基础设施,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助力碳中和碳达峰,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